浅谈校园建设

浅谈校园建设
浅谈校园建设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摘要: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从这些独特的校园文化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前景。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一流的大学必有一流的

校园文化,两者的

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硬件;软件.

前言:每一所大学都有代表其特色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由学校哪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组成的,它包括组成这所学校的所有的物质、精神、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陶冶等诸多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正文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观念文化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知识经济的空前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势必会导致更深层的交流和对冲。可塑性强、自觉意识萌动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反动文化的侵袭,所以加强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同时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刻不容缓。这也是评价人才培训是否成功、高教发展是否健康的根本所在。

(二)、制度文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多样的高校党政管理规章到纷繁的学生管理细则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鲜活体现,对于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对于这一管理文化氛围的营造。美国学者的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文化是可以控制学生努力方向的,只要教育管理人员与学生领袖注意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政策并加以引导,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影响对学校教育目标的达到作出重大贡献。虽然在多元的社会里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但是通过对校园文化历史之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的青年学生已经学会了在适应基础上的整合。所以,强化制度建设不仅是有效的.而且也是可行的。(三)、校风文化

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思想行为作风,它经常以心理氛围的形式出现并以内在激励为作用方式。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是铸就出能反映学校文化底蕴、学术特征、人才素质的校园精神,校风是这一精神的最关键部分。纯粹的智力因素差异也不是高校学生在精神气质、事业成就方面产生区别的决定性因素,相对而言校风却发挥出越来越强的决定作用。同时,

在知识经济作用下,网络文化蔚然成风。它在促使教育手段和观念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依托信息技术还客观地产生了“黄色逆流”、“沉速之祸”等不良因子,而这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健康向上的校风对此必将会产生最大程度甚至是决定性的抵御和纯化作用。当然在校风建设过程中,教风、学风、干部作风等缺一不可。哥本哈根学派在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在由学派创始人尼尔斯波尔于1922年创建的歌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中汇集了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合作的独特气氛,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精神”。校风建设需要历史积累,更需要在共同目标指引下进行扎实的拓展。

(四)、实践文化

从校园文化角度分析,实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是指围绕科技、文化、卫生三大主题,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可进行的服务性、见习性、调查性活动。广义的实践指青年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所参与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性、学术性课外括动。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是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因此,有识之士提出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初,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化终身教育、以获取能力为目的创新性教育、强调对话的互动式教育、认可多元化的复合式教育是我们在素质教育拓展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澜概了文艺体育、科技创新、公益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的课外文化活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由于这些活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所以他们在参与、组织和策划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能力而且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外,客观地讲课外文化活动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感,而列宁就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实践文化这一现实载体,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五)、设施文化

作为物质设施本身并不是文化,但是由于人在设施构建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存在,人造物也就饱含了人类的情感、思想和观念等。基于校园文化层面的设施文化是指在校园人造物中所凝聚的精神色彩,它包容了教育设施、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和校园环境等诸多校园建筑。高等教育要发展就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他们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北大的未名湖畔、清华的荷塘月色、复旦的曦园一角等在释放出建筑美的同时也给予青年学生厚重的心灵顿悟,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和一份价值取向。作为精神世界的对象化的物化,设施折射出了既能够陶冶情操又可催人上进的文化气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蕴含。(六)、组织文化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这需要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指引下,以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为保障,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不断的实践和提高过程中加强施行。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组织文化被包容在其中。我们强调组织文化,就是要进一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领导是设计师、教职员工是主力,学生骨干是依靠力量.他们依托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而凝聚在一起。

二、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层次性

大学的校园文化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既有外显的和内隐的内容,又有物质层次的和精神层次的表现。外显的文化就是物质层文化,即可见之于形的那部分,如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场所、生活设施、校旗、校徽等;内隐的文化又称精神层文化,即潜在于大学内部的属于意识形态的那部分,如大学人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价值目标、人际关系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此外,还有介于外显和内隐之间的所谓校园介层文化,又称制度层文化,既有外显特点,又有内隐特点,主要通过文字形态表现,如大学的校训、校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物质层的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层和制度层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而内隐文化和介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它们最能体现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之处。

(二)、包容性

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一般而言,大学师生的来源受地域的限制比较小。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中,大学的大门已经向越来越多的人敞开,大学中人群的构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大学承袭着“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优良传统,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信仰的交汇地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场所。如果从大学所从事的活动和发挥的功能来看,绝大多数大学仍然是一个小而全的独立实体,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产业开发等样样俱全,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文化在大学内部都存在。

(三)、延展性

现代大学与旧时代的象牙塔不同,是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与外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和紧密,大学与社会之间互相牵制,互为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社会文化的种种特征在大学内部都有所反映,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而且校园中的知识群体对社会文化有很强的吸收力,他们不断从社会文化中吸收精华,创造新的精神产品。大学在向社会输送人才、科研成果及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延伸并扩展到社会之中,向社会辐射其先进文化,并对社会文化的更新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四)、继承性

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大学从创立起就不断吸纳社会文化,将之进行归整,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成分子予以保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不断调整、升华,成为大学文化的精髓。例如北京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如今已成为北京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

(五)、创新性

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硬件方面的建设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很多大学都在提倡“四育人”理念,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中,“环境育人”与校园的硬件环境关系密切。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

1、校园的美化绿化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场所。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2、校园的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老名校的建筑,式样各别。例如,剑桥的校舍,按建筑年代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比如,建于15世纪的国王学院是哥特式的;建于19世纪的纽南学院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我国大学校园建筑中同样不乏一些陶冶功能较强的优秀之作。比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经过80多年,三次建成的,三个部分浑然天成,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让人感到厚重而明亮,亲切而不陌生,幽静而又有生气,透出浓郁的学院气派。一流大学校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精品。而新的建筑都应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若干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是一所建筑博物馆,能够反映其历史文化。

(二)、软件方面的建设

如果说硬件方面的建设是外在的,那么软件方面的建设就是内在的。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内外兼备,在建设有良好的外在硬件设备的同时应该努力做好内在软件设备的建设工作,这样才不会显得外实而内空。

1、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任何高校的知名度可能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但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谐昭示着辉煌。单位的和谐孕育着希望。学校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和谐是完成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包容、自由精神是校园要素和谐相处的前提与“溶剂”,是大学精神

灵魂之所在。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正如他在北大任校长时那样,对各种学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直面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气度,大学作为社会精华浓缩的特殊存在,必须拥有这种气度,才可能让校园的一切尽可能地归位于和谐的范畴。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大学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最终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2、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感悟科学的力量与人文韵味,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社团组织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参与社团活动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不仅能训练体能、增强体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

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还可以培养个人领导才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3、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提高。要定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修订、废止、补充和规范。通过制度建设,使学校制度更加健全、内容更加科学、形式更加规范,科学管理上水平。制度建设必须建立民主、公开的程序机制,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本身既是高校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制度建设工作持续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定制度的程序和制度的内容合理合法,而且能够让制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有利于制度的实施和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十分关键,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不能落实,等于废纸一张。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工作,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制度意识,为制度执行奠定思想基础,确保制度贯彻执行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奖惩分明。

4、建设创新的校园文化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07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新跨越。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中,难觅我国高校的踪影。

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的是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这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最需加强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尽快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高尖端的人才,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加快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5、建设良好的校风

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校舍,或有什么样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它反映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风和师风,学风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学习风气,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因要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显要素。师风的主体为教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研室、院系、实验室等风气。

结论:

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必须从硬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在硬件设备具备的同时,不断充实其内在精神和灵魂,使它不断地散发其独特的魅力。只有全面的去建设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从各各方面去分析考虑,才能构建出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河.加强校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J].求是,2009,(8).

[2]秦延红.浅谈大学校园精神[J].中国教育报,2000,(12).

[3]李莉.培育大学精神促进校园和谐[J].光明日报,2008,(1).

[4]王荣华.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育人氛围[J].文汇报,2001,(2).

[5]吕洪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光明日报,2009,(6).

[6]巫富才.论学校规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浅谈校园网的组建与维护

浅谈校园网的组建与维护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马卫东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校园网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好校园网对一个学校的今后的生存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一下校园网的组建和安全方面的维护。 【关键词】网络布局、防火墙、安全策略 网络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新世纪的教育离不开网络。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正冲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将在新世纪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管理、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和实现各项管理的物质基础;是建立远程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为此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以适应未来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校园网的功能和作用 在校园网的建设中,首先要解决校园网的功能定位问题。各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校园网。一般来说,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1、校内计算机开发应用资源共享,如打印机、扫描仪、视频采集卡等。 2、校内信息资源共享,如校务、教育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等。 3、校内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之间信息交流。 4、学生学籍师生档案管理自动化、方便化。 5、校内图书资料的查询、检索。 6、校园网与因特网的互连,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大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7、在校园网和Internet上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8、在校园网和Internet上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 9、发展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实现教学相长。为了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校园网资源,实现学校各项业务系统的集成,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更好的实现校园网的功能,为此有必要在建设校园网前对其进行严格规划、精心设计。 二、校园网组网方案 1、校园网一般以10/100Mbps局域网为网络主干,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网络操作系统可采用Windows NT、工作站操作系统可采用Windows 98/2000。这样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计算机开发应用资源的共享。在校园网中采用星型结构的以太网,主要是因为该结构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一定的可扩性,有利于网络的升级。网络操作系统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和Windows 98/2000体系,主要是为了降低维护费用,并且与主流操作系统保持一致,便于用户使用。 2、服务器和工作站计算机上安装TCP/IP协议和网络浏览器软件,在部分工作站上安装Web服务器软件,在一台工作站上安装Mail服务器软件,建立基于Web技术的校园Intranet。 3、校内Web站点采用分类、分散管理的方法。根据Web站点功能不同。在各Web站点上采用相适应的Web服务器软件。这样做的好处,一则可以降低管理费用;二则可以使各Web站点内容及时更新、方便管理。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浅谈智慧校园建设

浅谈智慧校园建设 冯晨王翠 北京北咨信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东城 100062 摘要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渐从“数字校园”过渡到“智慧校园”,本文根据近期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几所中小学的智慧校园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总结概括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以及一期基础工程应重点实施的内容,希望为新技术、新理念的落地实施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智慧校园新建校建设内容 引言 自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引发了全球性的社会变革,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竞相投资教育信息化,力图通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1]。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无处不在的个性化学习、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跟踪评价、家教互通的学习社区等新型“智慧校园”教学管理模式已展现人们面前[2]。但是,在新办的学校或者新建的分校、校区(以下简称“新建校”)建设过程中,应优先建设哪些内容,如何搭建新建校的信息化基础工程,为后续的智慧校园全面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根据近期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几所中小学的新建校智慧校园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梳理总结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析目标以及一期基础工程应重点实施的内容。 智慧校园的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服务教育教学为核心,逐步开展智慧校园基础设施环境和智慧学习、智慧教研、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四大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网等设施,实现与其他学校间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8-12-19T16:53:36.33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作者:黄利利 [导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精神、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等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精神、道德文化、思想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等,这些组成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校园文化整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谋求长期发展必须完成的根本性任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明确目标,健全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有持久生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本文介绍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分析了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艺术创新。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艺术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又在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回顾和总结大学校园文化及其机制建构研究成果,对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理论研究,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增强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1、大学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大学校园文化深深的时代烙印就是大学文化时代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时代性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通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可知,一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应便是文化,形成什么样文化是根据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也是一样的。大学校园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大学文化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步伐。所以,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并且随着不同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校园文化。 2、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为它是一个不断变换和创新的过程。大学校园文化的不断变化表现在有选择性的借鉴以往的文化成果;同时,在不断继承和变化的过程中更少不了文化建设的创新,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比较明显的特征。大学的任务和使命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专业知识人才的载体,其任务和使命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大学校园的师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各地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吸收了各种不一样的文化,他们有能力开辟大学校园文化的空白白区域,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新型的大学校园文化。 二、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校园的视觉景观环境建设成就显著,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依山就势的校园布局,以及独特的景观建筑,大众对许多高校校园的景观环境赞美有加。 1、校园绿地系统缺失生态艺术。大学校园绿地系统是校园文化、校园风貌的精致缩影,其造型艺术、品种选取、环境搭配、色彩艺术、空间布局等,对校园文化的传播、生态绿化等起到重要作用。在新校区、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经历过短时间、超常规的改建、扩建、新建过程,由于对原有地形面貌研究利用不够,以及盲目跟风,为节约成本而设计雷同的绿地系统,从而造成生态艺术的缺失。如重庆某大学新校区,景观草坪的尺度过大,缺乏丰富的植被层次,冬季阳光虽好,但在炎炎夏日却酷暑难当,一味地最求“大”“广”“空”,学生无法停留进行校园活动,缺少曲径通幽、清新自然的生态艺术。 2、校园景观建筑与空间艺术设计缺位。校园景观建筑作为文化的容器,其造型风格、艺术色彩、材质肌理等,是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的直接载体。但一些大学新区建筑风格整齐划一,空间秩序较为单调,景观形态变化较少,没有很好地利用艺术设计来呈现校园建筑与空间的历史底蕴、遗迹风貌、传统特色等。除学校名称不同,很难找出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与学校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特色有多大关联,庞大的规模、空旷的环境使校园优美感、舒适感及艺术创新有所缺位,甚至个别新校区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缺乏校园文化艺术的延续传承。 三、大学校园景观与环境艺术创新 1、完善校园规划,营造校园学术化、艺术化氛围从学术化、艺术化塑造角度对新校区、大学城校园规划设计进行优化。一是要创造灵活的弹簧式校园结构艺术。不同的功能区建筑均空余相应的弹性区域,便于后期学术交流、学术文化景观的建设。二是完善人性化的空间艺术。摒除在以前的校园中心广场设计规划时“死板”的中轴对称建筑与空间尺度艺术,设置非对称格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充满阳光,适量进行硬质铺地,既能大型集会,又供平日休闲读书,且具有独特的格局艺术。三是解决好规划建设中新老校区的衔接过渡问题。综合考虑景观视角、绿植、地形、地貌及坡度、坡向、水文等诸多约束因素,借鉴老校区浓郁的学术景观环境,创新性地衔接新校区,保证校园建筑延续原有场域的历史文脉。 2、突出自然景观艺术优势,校园生态文化 (1)地形地貌的艺术构造。校园建筑、指示牌、景观设施、公共艺术等,应该依据所处的地貌特征建筑。地貌起伏所构成的景观骨架是一种自然美的景观形态,起伏的地形能不断改变观察角度,会给人们带来运动变化且不一样的景致。 (2)生物植被环境建设。生物植被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体现形式,能映照大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桂花飘香、樱花盛开、油菜花黄、桃花潋滟、荷叶田田、梧桐秋叶等树木、花卉、植物已使许多院校美名传扬。基于生物植被的自然艺术,结合教职工、学生的精神文化及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生活区绿地艺术、园林空间,采用艺术设计来进行功能分区,满足课外休息、娱乐、健身等不同使用功能的环境要求;教职工住宅区绿地方面,在住宿地周边和景观园林的旁边设计修读点、游览区,创造充满情趣、安静优雅的生活园区和学习空间。古树名木亦能展现浓郁的文化价值、寓教于乐价值,依据学科特色建筑植物园林、生态园区等主题景观区。依据学科特色选定“校花”、“校草”等特色植物艺术,开拓植物生长栖息地,吸引生物园内驻足。重视睡莲、荷花、菖蒲、芦苇、鸢尾等水生植物和乡土鱼种,让主题园区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3)水体景观的创意设计。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创造了许多“曲水流觞”的动人故事,用水寓志、以水怡情的诗词更是赋予水景真、善、

浅谈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浅谈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本文围绕校园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结合本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经验,运用大量具体实例阐述大力建设校园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供大家借鉴。 关键字:校园网络网络建设教学资源意义作用 一、前言: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推动着一次新的教育革命。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试验的事情。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现在,校园的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潮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焦点。“校校通工程”、“××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等词语,在各种有关教育媒体、网络上随处可见,校园网建设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各级各类学校争相“触网”。我校的校园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了建成的。 2005年我校一开办就建成了校园网,建成了高配置的网络中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办公网络。学校利用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成了丰富的资源库,并实现了全校教学班、所有办公室的网络互联。至今,御花苑外国语学校校园网信息平台已经建成,校园网与Internet可以直接互联,同时建成了学校互联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66660609.html,/。这些,为学校全面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环境。校园网通过网络中心的交换机把小学、幼儿园、计算机房的计算机和网络

设备连接起来,使学校所有的计算机都能通过服务器进行相互访问。服务器采用了linux 和windows 2003 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web服务,向全世界提供对我校网站的浏览访问;ftp文件的上传与下载服务,将大家需要的软件、资料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大家随时使用;学校bbs论坛、聊天服务,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网站还提供了E-mail 服务,使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互发电子邮件,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沟通交流。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各学科教师的参与配合下,计算机教师采用https://www.360docs.net/doc/766660609.html,动态脚本、数据库技术、flash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开发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的学校动态网站,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宣传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以下重要作用。 二、学校网络建设的意义: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1、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中,增强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动手、动脑能力。把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知识和基础网络技术知识,当作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御花苑校园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66660609.html,/)中业已建成的各项功能模块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内部邮件系统可以用分别定义Email的收信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可见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尤为重要。作为绝大数青少年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校园对青少年的正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校园文化可能会导致在在校青少年素质极差,沉迷于网吧,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盲目的追求虚荣,模仿明星,无视学业且自私自利,谎话脏话连篇,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应注重精神文化建设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场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校与校之间仍存

校园网现状及运用发展

校园网现状及运用发展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仪征市新城中学校园网现状及运用发展 教育现代化已全面启动,全市各校均在大力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努力构建新型实用的数字校园,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校校园网络也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就我校的现状及发展做一些探讨。 一、我校校园网建设指导思想: 1、依托校园网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扩大学校对外影响力。 2、构建资源型校园网,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中心,服务于教育教学。 3、提升校园网信息管理功能,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 4、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在学习交流中提高自身,努力将我校校园网建设成为具有品牌效应的网站。 二、我校校园网现状: 我校校园网络采用星型结构拓扑,楼宇间采用光纤相连,可支持百兆的应用需求。我校目前拥有web服务器一台,主要用于架设学校网站;FTP服务器一台,用于教师的文件存储(有容量大小限制);我校校园网实现了结构模块化、上传下载、远程管理等自动化管理功能,构建了教师论坛、教师博客等板块。学校校园网站、FTP服务为校园办公和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取得了显着成效。 在今年的上半年,我校又进行了网络安全方面的调整,原来整个校区都是在一个网段内,经常受到ARP的攻击,导致网络速度非常的慢,现在经过调整,每个办公室都在一个单独的网段内,ARP的攻击已经不能对学校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我校校园网建设规划: (一)硬件投入是基础,专人负责是保障 数字校园需要建立在以校园网、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上实施,因此需要特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我校应将继续投入设备争取全面启用邮件服务,文件服务,网络统一杀毒服务,ISA代理上网服务,,补丁服务,互联网上网监控服务,数据库服务,VPN等服务等,这是打造数字校园的前提条件。 另外,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专人统筹协调开展工作。只有设立专职人员,才能为打造数字校园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二)、大力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意识和素养 数字校园的建设需要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变革,数字校园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意识和素养。我校应不断强化管理,根据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信息中心工作职责》、《电教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等,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计算机手段提出明确的要求,以规范的管理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 另外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三支队伍:一支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专业化信息技术团队,一支信息技术应用

浅谈高中智慧校园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6660609.html, 浅谈高中智慧校园建设 作者:骆亚军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8期 摘要: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 设逐渐从“数字校园”过渡到“智慧校园”,本文以新建商洛中学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与应用等情况,总结概括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为智慧校园的管理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校园; 建设; ;应用与管理 近年來,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把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智慧校园呈现在我们面前。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一、建设智慧校园的意义 智慧校园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通过信息交换与通信.,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工 交互过程,从而打造更加现代化、智慧化、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智慧校园应用使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更方便地工作、教学学习与生活。对学生而言,首先智慧校园构建了一个智慧化的高科技校园环境,将整个校园通过物联网进行统一管理并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平台使教学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变换,不用再局限于单一的课堂讲解,能帮助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另外,通过信息化、智慧化校园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建立的师生交流平台,更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智慧校园建设过程 1、智慧校园的总体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以服务教育教学为核心,逐步开展智慧校园基础设施环境和智慧学习、智教研智慧管理及智慧服务四大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网等设施,实现与其他学校间的设备互联、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从而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智慧校园。 2、智慧校园的创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规划、建设、培训、应用、运维和评估。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浅谈校园网建设

浅谈校园网建设 摘要:学校在进行校园网建设之初就明确了目的——营造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增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广阔的信息环境中掌握学习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更好的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校园网资源,提高应用水平成为学校校园网建设的工作重点。本文对学校校园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即将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得校园网络的建设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现代化的学校,拥有一套完整实用的校园网络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 对于校园网建设来说,让广大师生去应用并通过网络去学习是校园网建设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校园网建设的成功与否,要看其校园网的基础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网络畅通保障以及网络的应用。否则,校园网的建设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1、校园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规划,重复建设 在校园网的建设中,有关人员缺乏对相关技术发展的了解,盲目进行项目的立项建设,其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经落后或不适应当前形势了,于是又重新来过,这样就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1.2 重硬件,轻软件 在一些校园网建设中,首先考虑主干网的类型和速度,把网络系统本身建设作为重点,忽视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建设,对使用人员的业务建设重视不够。最后导致购置了最先进的网络设备,但缺乏相应的应用系统,有了应用系统和基础数据,又缺乏懂业务的使用人员,结果使得整个建设周期过长,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很快,等学校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时网络设备又落伍了。这样就会导致建设校园网的巨大投资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成效。 1.3 学校师生参与校园网建设积极性不高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一些学校对校园网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二是校园网建好后,缺乏对老师和学生的培训和引导,导致网络资源闲置无人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学校的专职网管老师缺乏,广大师生在校上网的机会很少,许多老师在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自行解决,事事都要依靠计算机教师,缺乏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教学资源建设得不到广大师生的参与,而计算机教师的工作变得异常繁重。 2、完善校园网建设的对策 2.1 校领导应该以全新观念构建系统的校园网建设方案 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明确校园网的主要功能:(1)校园网应该是教学网,应有大量的、可用于教育教学的教育资源库(图书馆信息资源、电子图书馆、数字光盘音像资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资源),用于教育教学和研究;(2)应该是校园信息交流和内外交流的信息通道,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和教学资源共享与老师的相互交流等。按照这样的功能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校园网的结构层次,制定出校园网建设的目标及实施步骤。遵循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原则,软硬件并重,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师进一步学习培训并重。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现状信息化 论文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中小学校园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1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各级地方教育信息网,互联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并连接市、省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形成省、市、县、乡一体化的教育网。 2 校园网在建设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设备安装不到位,配件不齐全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招标。最终由某个公司负责建设项目。中小学校只负责协助工作,具体不参与建设工作。最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验收项目工程。各个专家在最终验收时,只是对核心交换机、防火墙等主要设备进行检查。在保证网络能正常、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就认定是工程合格了。这也是合理的。只是在实际运行中,管理员发现部分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比如个别磁盘、服务器柜上方的风扇等等。另外,部分设备自带的说明书、数据线等标准配置所附带的设施都没有。这为后来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但经专家验收已经合格了,所以再要索要这些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 2.2 各个学校缺乏计算机及网络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时数少,加之又是非考试课目,教育部门和各学校都不重视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的引进。造成好多学校没有一名专业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另外,好多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原理浅析

“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原理浅析 `摘要:智慧校园、数字校园都是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概念,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就两个概念的原理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大家在进行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得到一点有意启示。 关键词:智慧校园数字校园 智慧校园是近年来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信息化概念产生的,数字校园是在我国大多数大中专、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已经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了,有些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才刚刚开始,有些院校已经基本完成,更有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旨在将智慧校园与数字校园的原理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在建设数字校园时不要忽略智慧校园的建设前景,也不要只建设智慧校园而跨过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 一、智慧校园 (一)基本概念 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院校学员、教员及工作人员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训练、科研、管理与校园资

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二)基本概述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三)核心特征 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四)原理分析 智慧校园如同智慧地球一样,“智慧校园”与时下如火如荼的物联网技术密不可分。IDC 的最新数据预测,截至2020年,全球将有310亿个互联设备联网工作。届时,人们将体验到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而“智慧校园”的首要目标,也正是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物件。从技术上来说,智慧的地球涉及用RFID、二维码、视频监控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措施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观念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的集中展示,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快速地增加了各国信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交换速度与效率。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文化呈现出了视觉多维化、选择多样化的态势。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深刻影响和冲击着许多传统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使我们的时空概念、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语言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虚拟的空间、自由的平台、丰富的信息,在方便所需,获取知识、信息与服务的同时,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社会使高校德育主体的传统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德育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开放的网络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给大学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欣喜与困惑 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校从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蒲场镇大溪小学徐茂林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而且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是空白,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经历,对于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谈点显浅的认识,以当抛砖引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城里学校和异军突起的民办学校的夹击,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若不发展,随时会面临生源枯竭而“破产”的境地,走向没落。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自然非常重视发展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将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制约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认识误区。 对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忽略了自身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从而导致设施豪华而“精神缺钙”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教育与教学是课堂上的事,就是重中之重。只要抓住教育质量这个纲,茅屋陋室也出人才、出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无关,只要抓好

课堂教学。 2、形式单调。 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报、班会、晨会,较好一点的有升国旗活动、校园广播站,偶尔举行一两次校园文化活动。总之,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没有完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没能够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平台和精力渲泄的机会。 3、内容陈旧。 比如,我们在农村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花圃前:“不准乱摘花草”;校园角“严禁乱倒垃圾”;厕所边:“厕所公约十不准”等。而我们在城里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如:校门口:“如果你遵守校纪,行为文明,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花圃前:“一花一草一世界”、厕所边:“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人监督的时候便是检验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教室门:“入室即静,怕静莫入;进来时肃然无声,三年后一鸣惊人”等。从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这种强硬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而城里学校温馨化标语体现了“人本位”的教育观。可想而知,走进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建设校园里,读到这两种不同的标语,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4、时断时续。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时断时续,说明农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黑板报可能还是几星期前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的“陈年老醋”。没有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一个学年也未举行几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段时间,各种校园活动都终止。校园文化建设时而有、时而无、时而断、时而续,不贯彻始终。 二、制约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发展状况的思考

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发展状况的思考 摘要: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资源共享早已成为计算机发展的主流趋势,网络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校园网的出现,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次重要革命,有效的加快了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动了高校网络教育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目前校园网正在高校校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的角色。因此,校园网的出现是我国高等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而衍生出的必然科学技术手段。本文笔者就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粗浅的探讨,并就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在高等素质教育中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以此为高校建立一个快速、高校的数字化网路校园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校园网建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416(2011)12-0169-02 高校校园网是为全体高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网路教学、网路办公、资源共享等数字化服务的新型网路技术,是我国高校实现网路化教学、信息化办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设施,是实现我国高校各项服务管理教学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近些年来,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网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技术,可以说校园网的出现是我国高校传统教育的一次革命。以下笔者对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实施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粗浅的概述,并就校园网对高

等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行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1、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工作概述 1.1 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的前提思想 internet最早由科研网络形成,主要由一些研究所和大学科研机构连接而成,建立了初始的局域形态。而进入20世界90年代以后,由于商业信息化、电子科技化的飞速发展,使internet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以tcp/ip协议为主体的国际互联网络覆盖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大型数据通信网络。时至今日,校园网的出现,正是以cernet与国内外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等相连,通过internet进行连接,为高校师生提供共享资源、综合信息服务的多媒体网络。目前我国校园网建立主要可以分为高等院校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两个部分。特别是对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尤为体现出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在高校校园的建设中,由于高校在知识和人才等方面拥有的资源更加丰富,所有对信息度的渴求更加迫切。因此,对校园网的建设要求更高。在校园网的建设初期,应该首先确定校园网作为作为学生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应该具有很强的局域网络能力,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电子阅览室,以及考试资料库,教师备课系统等等通过互联网络能够运行的学习、工作环境,能够提供师生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其次,结合高校师生的实际学习、工作需求,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充分的挖掘学校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的使用,进一步发挥网络设备的功能,提供学校网络化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因此组建成熟的校园网络,提高师生教

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论高校内涵发展视角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作者:盛中华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18年第3期 盛中华 [摘要]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是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做出的积极应 对之策。高校内涵发展对高校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通过建设智慧 校园,提升高校运转效能,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智慧校园建设,在充分发挥技术性的同时,应 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需要科学处理智慧校园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张力”;建立科学的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数据的收集,充分分析数据、合理使用数据。 [关键词] 高校内涵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张力” [作者简介] 盛中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教育信息技术(杭州 311121) “十二五”规划以来,是我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快速式发展的时期。同时,教育信息化也获 得了迅速发展并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重视。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构 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教育信息化 的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从协同论的角度讲, 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组织系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教 育事业内涵发展。因此,促进高校内涵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也事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是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而做出的积极应对之策。[2] 高校内涵发展对高校管理水平、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有一个便捷及时、 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来提升高校运转效能。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关于高校智慧校园的论述,其重点大多集中在技术性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上,并未从高校内涵发展特点和信息化建设应用导 向的顶层规划上做深入的分析。这也造成了目前高校较为常见的重硬件建设、轻实用性管理系 统和资源建设;重投入资金一哄而上,轻常规使用服务师生,导致智慧校园不“智慧”的情形。高校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主体。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对高校内涵发展 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实现等是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诞生。其目的在于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 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高校信息化建设从电子校园建设、数字校 园建设逐渐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 那么何为智慧校园?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智能”观。沈 洁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在信息化背景下,将人才、设备、环境及资源和社会性等因素进 行有机整合的校园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技术、核心是信息的相关性、传递手段是双向交流的 多平台资源库、目的在于提供结合网络、服务、技术的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学校变得 更智能[3]。二是“教学”观。黄荣怀等人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 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智慧 校园建设,改革教育教学。三是“实用”观。宓咏认为,智慧校园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 据层和应用层,其建设应该依靠应用驱动与价值驱动来实现,突出应用和服务。[5]四是“人本”观。胡钦太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是回归“以人为本”并体现校园活动的深度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