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2018学年度第五十五中学校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总分50分)

1.(本题2分)《礼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尚书·周书·召诰》曰:“肆(尽,极)惟王其疾(急速)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王权失去神权色彩

B. 天命观被彻底否定

C. 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D. 敬德决定国家兴衰

2.(本题2分)“社稷”本是周代祭祀地祗(社)和谷物神(稷)的合称,周王分封新诸侯时,依据诸侯封地所在方位从周王室祭坛上取一摄色土赐于诸侯,受封者要将此土置于封地的社稷坛中进行供奉祭祀=由此可知,周代的“社稷”祭祀

A. 象征了国家政权的建立

B. 反映出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C. 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

D. 强化了政治上的等级秩序

3.(本题2分)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 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 血缘观念的淡化

C. 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 君主专制的建立

4.(本题2分)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一变化

A. 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B. 折射出王侯关系的变化

C. 反应了社会的转折变革

D. 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5.(本题2分)表1

有学者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表1),并根据“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500万。该推算

A. 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 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C. 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 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6.(本题2分)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 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

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 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7.(本题2分)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8.(本题2分)刘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中央集权制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9.(本题2分)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统地消解了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刺史制度

C. 实行盐铁专卖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本题2分)“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B.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