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_自我_超我_边城_主人公的人格结构探析

2011年第

9期

安徽文学

本我·自我·超我

———《边城》主人公的人格结构探析

◎童娟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给我

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出发,来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行为,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小说主题。关键词《边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9-0003-01

在20世纪的文学长河中,沈从文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在其众多代表作中,《边城》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小说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1]这样的一句话结束,留给我们很多的期待和伤感。下文将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对其人物重新解读。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提出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它代表人的本能欲求,追求快感满足的冲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是不受理性和道德约束的,它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它不遵奉任何价值观念,任何规则,更不尊重常识和逻辑。“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人是有理性的,人的本能往往不断受到现实原则的制约而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自我面临着三重挑战,他们分别“来自外部世界,来自本我之力比多(libido ),来自铁面无私的超我”[2]。“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一层,是由规范、价值、理想等构成的,它追求道德的完善,具有强烈的社会倾向。在人格结构里面,这三者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其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本我和超我总是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这时就起着调和的作用,其表现在人物身上就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二、《边城》中主人公的人格结构

(一)傩送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边城》的第三章,作者就为我们大家展现了傩送二老的形象。“年幼的则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3],当傩送第一次见到翠翠时,就喜欢上她了,这可以说是他本能冲动的表现。傩送二老是渴望爱情的,一见钟情可以说是一种最原始欲望的表现,无关功利,无关利害,无关现实和理性。但人是社会中的人,总要受到现实原则的制约,当他知道天保大老也喜欢翠翠,想要提亲娶翠翠时,他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喜欢翠翠,渴望这份纯真美好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顾及和自己关系很好的大哥天保的感受。他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举步维艰,犹豫着,也受着煎熬,无论选择哪一个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困难的,后来,以唱山歌的方式大哥天保退出而游走他乡,这本来是个很好的

结局,是本我、自我、超我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但世事难料,天保大哥出了意外,溺水而亡,在他感到难过的同时,其良心和道德也受到一定的谴责,傩送二老这时同样也面对着倾斜本我和超我的选择,最后,从小说的结尾看,他选择了超我,因为“他记着哥哥的死亡”,选择了道德和良心,选择了道德化的自我,以出走的方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法预知的结局。

(二)翠翠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读过《边城》的人都会觉得边城是一个纯净清明的世界,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女主人公———翠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其纯真、自然、快乐的本我一面。小说这样描述道:“自然既长养她又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野兽。”[4]她是快乐的,单纯的,对爷爷的这种依赖是本能上的。在端午第一次碰见傩送二老并且知道了派人来接她的就是他,她的表现是“又吃惊又害羞”,从此便对他念念不忘了,这也是少女对爱情的自然表现。她的害羞,她的快乐都是人之本能的体现,是人性的本原。天保大老请人来说亲,爷爷反复问翠翠的意见,但是翠翠都只是沉默不语,一方面本我的话翠翠当然喜欢傩送二老,但另一方面从超我方面讲,来提亲的是傩送二老的哥哥,不能言明。当他知道团总要将其女儿许配给傩送二老时,她又是很纠结的。这个她自己心里是很清楚的,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她的地位还是很尴尬的。其实在整个小说的始末,我们可以看到在翠翠的身上有着放纵的本我表现。三、结语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翠和傩送两位主人公的身上不断有着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替时的表现,有时候主人公身上的本我征服了超我,有时超我又表现得更为强烈,可以说是错综复杂的,借助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悲剧成因以及小说的主题。参考文献

[1][3][4]沈从文.边城[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84,42,13.[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张堂会,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4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