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型批评

浅谈原型批评
浅谈原型批评

浅谈原型批评

【摘要】原型批评是在整个人类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影响极大的批评方法,它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 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原型批评

一.原型批评的概念解读

(一)原型

原型批评源自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书中通过对以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比较研究, 开启了从神话和仪式角度研究文学的一代之风。原型批评的直接理论先驱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他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人无意识, 人还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它是人类在世代生存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种族记忆, 即原型或原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后来的加拿大评家弗莱充实和发展了荣格的原型理论, 他认为“原型”是指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现在,我们通常认为: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 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 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 通过这种原型意象, 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这里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无内容的, 它的内容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

(二)文学中的原型

文学中的原型是指在文学史上不断反复地重现的文学形式化单位。例如: 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形式化单位“弑父娶母”, 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俄狄普斯王》、《哈姆莱特》中反复重现。

(三)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又叫神话批评、仪式批评和图腾批评,作为20 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它侧重将非文学的泛文化内容纳入文学批评的试验中进行研究。它通过对作品中原型的发掘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破译文学作品中的密码,发现潜在的神话模式。它注重的不是作品的内在结构, 而是作品与其它作品、作品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而由于原型批评展示了所谓科学批评方法的潜在力量,而且与文化寻根的思潮暗暗相合,因此,它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且被视为文学批评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研究范畴广涉人类学、神话学和心理学,在性质上是一种的跨学科研究。

二.原型批评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灰姑娘”童话原型

“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在文学上集中反映一种理想和信念,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如何悲惨,最终都会跟那些幸福、拥有一切的人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甜蜜、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一切智慧、美丽、善良的东西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最终总会获得成功与幸福。无论后世文学对这一原型进行怎样的置换与变形,夹杂怎样的时代因素,产生多少“灰姑娘”模式的变体,总是遵循“美德有报”和“少女高攀”两个核心的童话因素。灰姑娘作为一个神话原形、一种文学模式,它的涵意并不是单一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的蕴义。

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如果说古老的“灰姑娘”童话“原型”反映的是人类祖先的内心冲突和集体幻想的话,那么,简·奥斯丁几乎存在于每一部作品中的“灰姑娘”童话结构,则是对这一古老“原型”的继承与发展,以“现代童话”的形式表达现代人的内心矛盾和爱情幻想,把这一“灰姑娘”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简·班纳特姐妹分别嫁给了财势两旺的达西先生和彬格莱先生。《诺桑觉修道院》中的凯瑟琳·莫兰嫁给了富有的贵族泰尼先生。《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芬妮·普莱思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庄园少爷爱德蒙·伯特伦的新娘。《劝导》中的安·艾略特与衣锦还乡的温特沃斯上尉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家园”原型

荣格说,“原型就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中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话,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文学世界中,西方有“伊甸园”的“家园世界”,中国也有“辋川”的“心灵家园”。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现实家园是他的故乡——湘西。作者用混合着抒情、感伤而忧郁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笼罩着浓郁水气的世界,它构成了弗莱所说的那种“天真世界”。湘西家园,还真切的体现在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中,对于湘西普通生命充满着炽热的感情,所以才抒发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湘西情结。其次,这个存在于文本中的美丽的家园,其实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的湘西,所以“家园”也有理想的意义。“还乡”、“归家”这些文学主题,无不在宣告着人类对于家的依恋与憧憬。作为人的生命和理想的归宿地,“家园”在文学中往往蕴含着安全、稳定、和谐的含义,它通常是人类集体意识中最贴近于心灵的地方,它也是精神的寄托,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抚慰着世人的灵魂。当沈从文从偏僻的湘西土壤来到现代都市,故乡的人和事物在记忆中不断闪现,他选择在精神上回到了一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年的文化土壤。当他以一种逃避“现代化”都市的姿态,用美妙的笔调为湘西谱写恋歌时,其实,《边城》中美好的“家园”原型已经不再是作家现世中的故乡,也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童年乐园。作则着力构筑的湘西世界,结合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意义上的地域范畴,而上升为人类永恒栖居与寻找的家园。

(三).恋母情结

原型意象是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

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膨步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

20世纪初英国文学巨匠劳伦斯(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就有深刻而丰富的神话原型意蕴。当时心理分析理论尚未传到闭塞的英国,而劳伦斯的情人芙丽塔,她的前情人是佛洛依德的弟子,因此经由他芙丽塔接触过佛氏学说。芙丽塔初次读《儿子与情人》的手稿时便惊呼劳伦斯的经历是典型的俄底浦斯情结,是大师理论的生动文本再现。小说描写了富有艺术天赋但体格孱弱的青年保罗无法挣脱具有强烈控制欲的母亲的保护,无法与青梅竹马的农家女玛丽安,以及后来相识的桀骜锋利的女权主义者克拉拉发展正常的恋爱关系。实际上文中克拉拉及其丈夫道斯也有很强的地母天父暗示意义,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分析保罗的情人克拉拉及其丈夫道斯的神话原型,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劳伦斯的俄底浦斯情结。

母亲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远古的人类心灵中都具有一种对母亲的特殊依恋,这种特殊依恋成为人类的种族记忆而投射在人类文化的天幕上。荣格认为母神原始意象或原型,并不是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在人类的原始神话和原始艺术中的各类女神形象里,可以发现这种心理现象的象征性表现,母神崇拜出现于心理母权时代,其统治占据着原始状态的人类心理,无意识地指导着人类的心理进程。

【总结】;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旨在寻求原型的意象、母题和模式,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它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远观”研究,重视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同时,原型批评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显示出注重原始文化形态的研究方向。

然而,原型批评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原型批评总是力图将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纳入完整的人类历史文化中, 去寻找作品蕴涵其中的普遍规律, 它把文学当作人类经验的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现,这不利于文学创作,也不符合文学本身的实际。同时,原型批评对文学审美性不够重视,它将作品视为神话仪式的载体, 把作品中人物神话化, 而故事则是复述原始神话, 文学批评变成了考古研究。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8268159.html,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作者:李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 提要:神话原型批评是由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创立,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与意象,使《红字》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浓烈。本篇论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对《红字》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为读者理解《红字》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霍桑;《红字》;诺斯罗普·弗莱;圣经原型 作者简介:李新(1995-),女,汉族,辽宁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 引言: 神话原型批评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就传入了神话原型理论,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神话原型理论研究热。现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已不再仅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广泛涉猎到了其它领域,例如人类学,文化学等。弗莱曾说:“文学起源于神话。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能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渊源。”的确,无论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还是学习翻译与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学习上的重要影响。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亦是如此。神话原型批评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观。而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价值的。本论文对红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经原型进行对照,深入剖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一)原型理论定义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原型,英文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腊文“archetypos”转化而来,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为“形式”。所以原型批评有着永久的规范性,模块性的意思。原型批评就是探求文学中的各种原型(比如:表现方

原型批评作业

姓名:蒙美莲学号:2011020022 试论原型批评方法 ——以《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为例 摘要:原型批评方法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弗莱在人类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弗雷泽、荣格的理论基础上,把原型批评引入文学中,在文学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在我国文学研究转型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对原型批评方法的阐释下,对闻一多的《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做具体分析,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进而说明原型批评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字:原型批评弗莱原型《高唐神女传说之分》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解剖》,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的思想,标志着原型批评的崛起。原型批评在战前已有所发展,但还影响不大,因此奠定了弗莱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它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弗莱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它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 一、原型批评理论的渊源 1.原型批评理论的鼻祖 原型批评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人类学家列韦不留尔的《原始思维》,他提出“原始表象”这个概念,即原始人在精神上、心理上超个体的表象。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鱼虫,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2.原型批评理论的理论基石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1890年出版了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学著作《金枝》。这部书被认为是原型理论的奠基之作。弗雷泽比较了多种民族的宗教仪式,并且根据其间的类似点,研究了神话和仪式的基本模式,指出远古神话是仪式活动的产物,是伴随或后于这种活动的描述。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据此,弗雷泽提出了一个意义及其重大的人类思想发展公式:巫术——宗教——科学。也就是说人的高级思维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了这种历时程序。反过来说,在人的高级思维中,仍保留着巫术宗教的痕迹。因此人们可以在高级思维中追溯

浅谈原型批评

浅谈原型批评 【摘要】原型批评是在整个人类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影响极大的批评方法,它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 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原型批评 一.原型批评的概念解读 (一)原型 原型批评源自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书中通过对以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比较研究, 开启了从神话和仪式角度研究文学的一代之风。原型批评的直接理论先驱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他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人无意识, 人还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它是人类在世代生存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种族记忆, 即原型或原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后来的加拿大评家弗莱充实和发展了荣格的原型理论, 他认为“原型”是指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现在,我们通常认为: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 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 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 通过这种原型意象, 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这里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无内容的, 它的内容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 (二)文学中的原型 文学中的原型是指在文学史上不断反复地重现的文学形式化单位。例如: 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形式化单位“弑父娶母”, 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俄狄普斯王》、《哈姆莱特》中反复重现。 (三)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又叫神话批评、仪式批评和图腾批评,作为20 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它侧重将非文学的泛文化内容纳入文学批评的试验中进行研究。它通过对作品中原型的发掘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破译文学作品中的密码,发现潜在的神话模式。它注重的不是作品的内在结构, 而是作品与其它作品、作品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而由于原型批评展示了所谓科学批评方法的潜在力量,而且与文化寻根的思潮暗暗相合,因此,它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且被视为文学批评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研究范畴广涉人类学、神话学和心理学,在性质上是一种的跨学科研究。 二.原型批评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灰姑娘”童话原型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意象原型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或者说,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原型意象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说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形式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他通过对《浮士德》和《查拉图士特如是说》中的人类导师或医生形象源于“救世主”这一原始形象的分析,说明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实际上是原型意象的时代翻版。就文学所表现的意识类型,荣格把文学分为心理型与幻觉型两种,前者表现的是生活经验和人的情绪意识,后者表现的则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史前时代的原始经验,其创作素材不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而是原型意象——这种作品,被看作是神话的复活。 自莫德·博赫金的《论诗的原型》(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是创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并盛行于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原型弗莱集体无意识 神话原型批评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初称为“神话批评”,至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阐述了原型批评理论后,“原型批评”才正式确定。目前学界基本上公认神话原型批评的兴起、发展与弗雷泽的《金枝》中神话仪式等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等分析心理学理论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后来,弗莱在此基础上在其书《批评的剖析》中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主体框架,确定了神话原型批评“以人类学的理论及视野为基础,是“向后站”和“远观”,是宏观全景式的。它要求把题材、体裁、主题结构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恢复被新批评派所割断的外部联系,同神话、信仰、宗教仪式及民俗密不可分”[1]的基本特征。针对这一方法论,学界褒贬不一,本文也试图从理论源起、理论框架和发展前景及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进行述评,以探求这种批评方法对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源起 目前学界公认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弗雷泽和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二是荣格和他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详细探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神话和仪式所体现的原型意义,他所提出的“金枝王国”原型模式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荣格则将集体无意识理论运用于原型研究,突出了原型意象的心理能量”[2] (1)神话和仪式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 总第20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1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 徐小霞 (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 神话原型批评具有人类学心理学的视野,其理论渊源和批评方法倾向之间具有衍生关系,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交融,从而实现了这一批评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理论渊源 方法倾向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25-02 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 神话原型的产生和发展受益于以下三门学科,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容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 人类学是19世纪兴起的综合学科,它以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寻求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发现文化的共同规律和个别文化模式。弗雷泽 金枝 一书是对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人类学研究,但它确立的交感巫术原理为理解诸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把钥匙,涉及了许多文化和文学原型的源流。弗雷泽认为巫术是原始人用以解释、控制异己自然的重要手段,以巫术为核心,继而产生了巫术的象征活动仪式,神话则是先民们创造的对仪式的生动、合理的解释,弗雷泽认为这样一条线索存在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神话中。受弗雷泽 金枝 的启示,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从神话仪式角度研究文学,形成了所谓 剑桥学派 。弗莱甚至提出 金枝 本来是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比它自己的领域中的影响还要大,因而也确实不妨把它看作一部文学研究著作 。可以说, 金枝 可以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奠基作。 如果说弗雷泽 金枝 使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投入到宏观的外部人类学领域,那么容格的分析心理学则将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潜入到微观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去洞悉人类不易觉察的潜意识。容格认为人先天遗传着一种 种族记忆 ,这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是由被压抑和被遗忘的先祖遗传的经验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素材是原型或原始意象,它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艺术创作的非自觉性现象是原型的自我显现,艺术家把握这些原型和意象,将其从无意识中挖掘出来,赋以艺术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的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尽管容格对原型的心理遗传性说法后代鲜有人附和,也尽管成熟后的神话原型批评流派在文化、文学中寻求原型,而非仅从容格的梦的意象中体认原型涵义,但原型概念成了现代文艺学的重要术语。 比较而言,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对原型的贡献较晚也较为间接,在他的 象征形式哲学 一书中,卡西尔提出 人是象征(符号)动物 ,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等无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物。同样,对于神话思维,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是人类达到理性思维之前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中的纯概念东西、语言名称与具体所指的具体存在具有共在关系,它不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而是 从单纯的共在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 所以思维符号和思维对象之间具有隐喻关系。 这样,卡西尔象征哲学又为神话原型批评拓展了另一块研究文学的新领域即从象征这一符号体系中研究原型中的所指、能指之间的隐喻关系,从而构成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又一倾向。 二、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不同倾向 在文学批评史中,不论兴起何种批评流派或批评主义,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最终以各种具体的方法论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发展成熟,神话原型批评亦不例外。笔者认为正是 在上述三个理论渊源基础之上衍生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四种倾向和视角即剑桥学派、原型心理研究、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其理论渊源与这四种批评倾向的实践走向存在着生发、衍生的主从关系,可以用图示对之的逻辑关系进行如下表示; 首先我们看一下剑桥学派。在弗雷泽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剑桥学派主要由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家构成,主要包括简 赫丽生、康福德和吉尔伯特 墨雷。这一学派借鉴 金枝 的人类学知识从希腊文化出发关注仪式功能,挖掘戏剧的起源,阐发艺术与仪式的互连关系。如墨雷 保存在希腊悲剧中的仪式形式 一文中指出,希腊悲剧是从古代宗教仪式中派生出来的,甚至在较晚的悲剧家欧里庇德斯 酒神的伴侣 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酒神祭仪结构。在 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 中,墨雷发现两个主人公原型是弗雷泽所揭示的遍及世界的仪式故事即金枝国王。继剑桥学派后,从原始文化尤其是宗教仪式的角度探讨文学和历史现象,形成了 神话 仪式学派 。这一学派如英国女学者杰茜韦斯顿在 从仪式到传奇 一书中揭示了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圣杯故事的仪式根源。美国戏剧理论家费格生以 替罪羊 型的祭仪为基础重新阐发索福克勒斯戏剧 俄底浦斯王 提出了 悲剧运动的旋律 说,这两个派别不论其侧重点如何不同,其对仪式、戏剧及文学关系的阐释中都从人类学的宏观视野出发,吸收了弗雷泽 金枝 中的有关人类学知识,其研究方法给后代批评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容格学派原型心理学研究这一学派侧重从心理方面研究原型在创作中和欣赏的过程中的内在反应,而不是从文化宗教方面探讨社会群体的外在行为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代表人为英国女学者鲍特金,在 诗歌中的原型模式 一书中,她借鉴分析心理学对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对俄底浦斯的分析中进一步将悲剧意义引向了原型的心理功能层次,随后她原型心理研究扩展到其他西方文学领域,用以贯穿与西方文明的一些基本原型(如天堂、地狱、死而复活)的 125

从原型批评的视角看_小红帽

哈克在自然美景中惬意的旅行宣告结束,汤姆预期的冒险取乐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汤姆的冒险理想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因此世俗性变成了一股力量把哈克从自然浪漫之旅中拉回了世俗社会。与《汤》中所具有的浪漫精神一样,汤姆冒险的回环模式在《哈》里面被充分利用,它作为一种控制力量把哈克的冒险故事最终规范在儿童历险记的范畴下,即使作者已经给这个故事赋予了太多的社会讽刺与批判。 在旅途中哈克目睹了太多丑恶和伪善,如凶杀、诈骗,这些都超出了一个孩子的理解力。不过,尽管哈克从未受到过正当教育,但他的本质是善良的。同其他孩子一样,他敬畏上帝而且害怕被送到地狱。尽管如此,在危急关头他还是决心拯救吉姆,宁愿下地狱。正是在此刻哈克超越了圣彼得堡社会的伪善的道德,在那里他曾被灌输所谓的真善美。也正是这一决定使得这本小说有失去儿童小说简单性的危险。哈克一旦决定拯救吉姆,他就背离了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哈克在危急关头出于良知做出的决定使他陷入被孤立的危险境地,而这个结局恐怕不是马克?吐温想要的。 千钧一发之际汤姆发挥了润滑剂的作用——防止哈克和小镇居民发生道德冲突。按哈克的计划,黑奴吉姆会被偷偷地放走,这样哈克就要面临失掉人心的危险。而汤姆使帮助吉姆出逃的计划更加精彩,他的计划中包括法术、散发匿名信等等。他们在出逃时惊动了村民,汤姆为此腿上挨了一枪。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自己塑造成英雄并备受人们关注是汤姆的套路。这一次,他又成功了。他不仅成了英雄,还让拯救吉姆的企图被人们当作小孩过家家的游戏忽略了,与此同时,哈克也轻易地得到宽恕。如此一来,汤姆把哈克从小镇人的道德孤立中解救出来,帮助他回归到社会。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一本儿童读物,它不可能允许自己的小主人公长久地漂游在社会之外,所以哈克最终不得不回到文明群体中。无可否认,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是它成为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的重要因素。但是,要成为一部好的儿童作品,它还必须遵循一些规则。很难想象,如果马克?吐温让他的主人公永远背离小镇故乡,会对读者们,尤其是小读者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它毕竟是一部儿童读物,要供人们消遣,《哈》中汤姆的角色便负有擦去小说过于沉重的社会批判的痕迹,并把它框入儿童读物的范畴里的作用。因此,对汤姆的性格应该进行重新评价,这不是一次失败的性格描写,而是行之有效的叙事技巧。 武永,女,1980生于湖北洪湖,现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谭胜方,女,1983年生于湖南株洲,现任教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从原型批评的视角看 《小红帽》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 张 帆 《小红帽》的故事是童话世界里的瑰宝。经过了三百多年的流传它已成为了世界人民最熟悉的童话之一,其中德国格林童话的版本和法国夏尔?佩罗的版本是流传最广泛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和演变过程。本文利用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其发生和发展的心理根源。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学说:原型批评是20 121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C.G 荣格 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 二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 ——C.G 荣格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

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红字》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正是这部小说让霍桑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公认的最重要的作家。本文将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对这部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有新的认识。 关键字:红字;神话;原型; 正文 《红字》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在宗教禁忌下发生的爱情悲剧。在精神世界深受《圣经》影响的西方世界,小说也不可避免的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红字》中圣经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集大成与加拿大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派。弗莱认为,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它可以是意象、主题、人物、象征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并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在批评实践中在批评实践中,神话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小说《红字》从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都有神话原型的体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1、人物原型 文学是神话“位移”的结果,而霍桑就是将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神话故事“位移”到自己的小说《红字》中经过再创造而产生了新的故事。但新角色仍然保留了原型的影子。 在《红字》中,海斯特是夏娃原型。她在青春貌美之时嫁人,后来她先于丈夫来到新大陆,而丈夫两年来却音讯全无。在这块推崇禁欲思想的新大陆上,海斯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与年轻俊美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了。这样一来海斯特就与偷吃禁果的夏娃相似了,她们都是没有经受住诱惑而犯了上帝所不允许的错误。当事情败露人们发现她与别人偷情,并怀有身孕,海斯特被关进监狱,为她所犯的错付出代价,被关进监狱,并遭世人的唾弃。就像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被赶出了伊甸园。海斯特自己独自承受着这一切,她始终对孩子的父亲三缄其口,保护着丁美斯代尔,防止他遭到迫害。 与海斯特相爱的丁美斯代尔是教民们尊重的牧师。他年轻俊美,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有着极高的禀赋与极深的造诣,在教民中有很高的威望,他集上帝所有的爱于一身。但他同样没能久居与天堂,在激情的冲荡之下他违背了上帝的教诲,就像亚当跟从夏娃偷吃禁果一样,他无法抑制的爱上了海斯特。他们共同犯下了上帝不能饶恕的大错。然而,丁美斯代尔并没有选择与海斯特一起承担错误,他选择了逃避,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良心的谴责,以及齐灵渥斯的折磨。最终七年之后,他将真相公之于众,他的灵魂也得到了解脱。 海斯特的女儿与海斯特都是替罪羊。替罪羊这一名称最初来源于《圣经·利末记》。以色列人在逃离埃及时,在赎罪日那天,他们用公山羊为赎罪祭“亚伦就把那只活着的山羊奉上两手按在羊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错,就是他们的罪行,把这罪归到羊头上,藉着所派人之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上,藉着所派人之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罪孽,带到无人之地。”【1】(P109),珠儿就是自己父母罪孽的替罪羊。作为一个孩子她是无辜的,然而就是因为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高明勇) 引文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C.G 荣格 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 二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C.G 荣格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学说是荣氏对弗氏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把弗氏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的意义。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为探索人灵魂深邃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正像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与其说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作品,还不如说是某种冥冥之中的集体无意识成全了他们的艺术悟性,使他们有可能为艺术历史长廊留下《最后的晚餐》《摩西》《维纳斯的诞生》。 原型理论 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刘伟 2013-3-27 16:06:58 来源:《语文学刊:高教版》(呼和浩特)2005年05期第4~7页【作者简介】刘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7)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话原型批评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理论上对神话原型批评体系的主要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实践上更多的学者将其结合中国文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解读。文章对近十多年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其能够适应本土语境进一步发挥其批评的优势。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述评 新时期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1987年前后获得复兴并有一定的发展。8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理论界将西方有关神话原型批评的著作译介引进国内。如叶舒宪编译的《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这些原作的引入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二是国内的学者结合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萧兵的《楚辞与神话》。三是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经典作家理论的探讨还停在较浅的层次,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未得到展开,而这在20世纪90年代恰恰得到了加强。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

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阐释功能。围绕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身的研究;具体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综观20世纪90年代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探讨,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来源 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的名著《批评的剖析》被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之作。神话原型批评的形成是现代学术走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一个必然结果。关于它的理论基础,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仪式派”人类学思想是构成其理论的两大基石。 在弗莱的批评理论中“神话”和“原型”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概念。它们也从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王钟陵在《神化原型批评之我见》中,提出:“20世纪神话原型批评的直接源头,我认为是尼采。”[1]他认为是尼采的理论思想启发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弗莱接受了荣格的思想影响。而易晓明在《弗莱的神话理论的渊源和其创新》一文中,将神话批评的源头向上追溯到了意大利学者维柯。维柯十分重视神话,他的诗性思维和历史循环论都在弗莱的理论里留下了痕迹。有论者指出20世纪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他的《神话哲学》里研究了人类的神话思维。卡西尔对神话思维的研究颇有人类学的意味的表述,这些都启发了弗莱的思路,为其在进行原型批评时大量借鉴和利用[2]。上述的论者侧重于从神话的角度入手,肯定了神话学说对于弗莱理论的创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 篇一:原型批评 以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 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在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

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要想深入了解原型批评理论,一定要将弗雷泽、荣格等理论学家的理论一起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原型批评理论。 篇二: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

8原型批评

0145、文学原型 (1)弗莱提出,指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较稳定的结构单位。 (2)它可以意象、主题、人物等形态,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载的作品当中作为象征或象征群反复出现,形成并体现着传统的力量。 (3)它借助特定语境使大多数人得以理解。 0146、(萨特)非现实的艺术品: (1)萨特认为,它是一种不存在于事件内特殊的客体,是艺术家用实在的色彩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使非现实的意象得以实现。 (2)实在的东西永远是不美的,美是一种适用于想象事物的价值,它意味着对世界本质结构的否定。 0147、原型批评 (1)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2)其主要创始人是弗莱。 (3)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 (4)主要主张:原型批评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5)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学自足论的痕迹。 0148、荣格 (1)瑞士著名的精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2)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3)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验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节”概念,后发展出“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 (4)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0149、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什么? (1)荣格曾师从弗洛伊德,其理论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又修正和发展了该学说,具有较强的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 (2)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一:集体无意识理论。 ①该理论是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发展,把他的无意识理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大类。 ②所谓集体无意识”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3)其主要的文艺美学思想之二:原型理论。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 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 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 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 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 关键词:神话原型弗莱文学研究 神话展现的是灵魂本质的心理现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叙述的根本。原型批评 家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弗莱格说,原型最基本的模式是神话,其他模式是 神话的变异。 原型是一种难以表述的,无意识的,预先存在的心理遗传结构,是集体潜意识的组成 部分。 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 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结构模式和原则,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 性和演变规律。荣格所说的原型有出生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阴影,自性等。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 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 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化的人,这样从巫术到仪式 到神话的线索就成为学者和批评家们探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文学现象的远古和现代联 系的一种路径。受弗雷泽的影响以赫丽生、墨雷、康福德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将神话和 仪式两种因素介入文学研究,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提供了切入点。该派文学家们都 善于从仪式和神话的角度研究文学,将文学的起源、创作与之联系起来,由此,“在 被认为地割裂已久的原始和文明之间重新建立了有机联系,包括文学在内的众多文化 现象得以在深广的史前背景中得到塑源求本的探查”。 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 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 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联系集体无意识和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媒介。集体无意识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在跨时代、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