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一、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

(一)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阿恩海姆原藉德国,一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

派的追随者。他从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出发,解释了儿童美术发展中的现象以及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其中不少的道理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所信服。阿恩海姆

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探讨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画并不是它所

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画中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

于原事物的“结构”,这些图形所表达的是原事物形式的基本方面。

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为

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

的。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

童缺乏绘画技能,而是其感知能力Array尚未分化的反映。例如,儿童先会

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并不是

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比对方形和

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一些。当儿童画

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还

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此对于这些

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

而是代表事物更为普遍的性质——

事物性。”

“儿童和原始部族的人画出的

画中之所以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

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

画的是自己看到的东西。然而这还

不是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毫无疑

问,儿童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不是他

画在纸上的东西。当儿童发育到一

定年龄时,就能够很容易地区别这

个人与那个人之间的不同,并能注

意到自己熟悉的那些事物身上的微

小变化,然而他们画出的画却仍然

是一些没有具体细节区别的一般性

的东西。”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因而,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阿恩海姆指出,当儿童致力于创造与所观察的物体结构上等同的形象时,他倾向于忽略所画的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种忽略就是在儿童画中常见的因局部解决问题而导致的忽略画面整体关系的表现方式。

一些美学方面的权威性人士给予阿恩海姆的理论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理论思想新、风格新,对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阿恩海姆认为良好的完形心理是天赋的,因而他似乎并不十分关心教育和教学是否会促进或者阻碍儿童美术技能的发展问题。从阿恩海姆的理论中,人们无法知道儿童美术的特征能够被改变到何种程度,也无法知道儿童美术中所产生的个体差异是何原因。

(二)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罗恩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早年从事过盲童教育。他综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和德国儿童研究运动的成果,在自己美术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是对美国乃至全世界儿童美术教育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

罗恩菲尔德的贡献主要在于美术发展心理理论的建构以及教材教法的研究。

他的两部著作《创造活动的本质》和《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为美术老师制定了一些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原则,这些原则使现代美术教育截然不同于传统的美术教育。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最富系统性而且贯穿全书的理论是儿童美

术发展阶段的理论。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美术发展的过程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推理期和青春危机期等六个阶段。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的这些阶段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层面,是遗传程式的自然展开,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速率各不相同,但是整体的样式和发展的序列却十分相似。这种相似性不仅表现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内部,而且表现在儿童必须要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罗恩菲尔德强烈反对在美术教育中让儿童去抄袭与模仿,他认为这样做只会有害儿童美术的成长。罗恩菲尔德说:“说‘我不会画’的孩子,已在经验上被压抑了自然的创造性表现。我们往往会认为那是技术不熟练,也就是缺少‘足够的’表达事物的能力,但事实不能证明这种说法,因儿童的表现根本没有外在的标准。既然儿童的表现各有不同,也就没有什么是‘对’,或什么是‘错’。假若孩子不能表现他自己,那一定是有‘什么’阻碍了他的自信。通常,这阻碍因素有三种。最普遍的是大人们不当的批评。譬如说孩子不像,或者说‘不够好’,或者为他示范‘怎样画才好’。因为儿童无法做到大人们的要求,于是只有以含糊的态度回答说‘我不会画’。第二种原因也经常见到,那就是儿童不能将自己想要描绘的物体的性状,在心中唤起清晰的意象,或者就是心中空无一物。第三种原因是孩童已习惯于照着画帖临绘或摹绘,因此,没有可描可摹的东西,就不能独立描绘了。”

罗恩菲尔德以改革者的激进态度坚决主张,老师切不可将成人的表达形式强加于儿童,任何一种美术创造的风格都必须作为创造者个人意向和需要的必然产物来加以理解和给予尊重。无疑,他的思想对当时盛行于美术教学中的以传授

“正确”的作画技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冲击,起了矫枉过正的作用。然而,罗恩菲尔德的激进主张也给教育实践带来了负面影响,使美术教育过分强调顺从儿童的自然发展,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由表现和自我创造,这导致美术教育空有过程而无结果。

(三)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美术是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

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画架绘画。他们认定,儿童的人格特征对儿童绘画的风格和样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当儿童使用流质的材料,如颜料时,人格特征对绘画作品的影响就更大。

当幼小的儿童选择和使用蜡笔时,他所表达的需要、情绪、意义与他使用画架颜料时所表达的很不相同。当儿童用蜡笔绘画时,他倾向于用画来表达观念;而当儿童用颜料画画时,他倾向于用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一个能用蜡笔画出以各清晰可辨、细节丰富的人体图形的儿童,可能在同一天内跑到画架前,画出的却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色团。因此,艾修勒和哈特薇克认为,蜡笔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美术媒介,而画架颜料则常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

艾修勒和哈

特薇克通过案例

分析的方法,试图

确定儿童绘画中

的各种表现欲儿

童人格特征和行

为之间相互关联

的一般关系。他们

虽然主张儿童画

与儿童的情感和

个性之间存在着

密切的关联,但是

也忠告人们将这

种关联绝对化、公

式化是不可取的。

艾修勒和哈

特薇克从儿童画

入手研究了儿童

画与儿童人格和

行为之间的关联,

反映了研究者从

人格投射的角度

看待儿童美术本

质的立场,为儿童

教育工作者研究

儿童美术提供了

新视野。然而,正

如艾修勒和哈特

薇克一再警告的

那样:从儿童画架

绘画的分析中所

取得的数据不足

以用来预测儿童

的行为,而只应被

用作一个重要的

参考资料,对儿童

的人格和行为进

行分析,不可单凭

儿童的绘画作品,

而应依据长期观

察包括儿童画在

内的儿童的全部

生活。

二、当代幼儿美术教学观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幼儿学习需要的变化,美术教学观点也不尽相同,了解各种不同的美术教学观点,有助于选择适合幼儿的美术教学方法

(一)以幼儿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这种教育观点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通过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他们个性及登记创造性的发展。在老师提供完全自由无干涉的环境下,幼儿能自主、自在地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人的知觉、思想和情感。

卢梭力倡自爱,赞美良心,申张人性本善,卢梭关于人性的学说构成了他儿童教育观的理论基础。首先,既然喜爱自由是人天生的本质,且人性本善,那么

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就必须遵从这种善良的自然要求,顺从儿童的自由本性,否则就无异于将儿童看作野兽。那种不把儿童当人待的封建专制教育实该寿终正寝了。其次,既然是罪恶的社会毒化了儿童天生的善性,那么教育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运用各种方法使儿童避开社会的不良习俗、习惯和偏见,废止关于社会道德的强迫灌输,要以恢复儿童天性为宗旨,返回自然,培养出具有自然人优良品质的自由人。既然理性的分析、判断有赖于感觉材料的积累,那么在教育中便应当极为强调儿童感觉器官的训练、他们的实际活动等等,系统的知识学习不应成为儿童的主要功课。卢梭就是这样从人性的自由和善良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人的天性与专制社会相对立的思想,进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教育的儿童观,并构筑成了新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基础。

(二)构成教育(包豪斯Bauhaus)

这是1919年在德国威玛市设立的艺术学校所创立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手的实际操作,了解材料与工具的运用,以及造型原理的研究和认识。

“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为工业时代的设计教育开创了新纪元。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联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工艺技术课、专业设计课、理论课及与建筑有关的工程课等现代设计教育课程,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提出“工厂学徒制”。整个教学历时三年半,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学校里不以“老师”“学生”互相称呼,而是互称“师傅”、“技工”和“学徒”。所做的东西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这是包豪斯对学生作品的要求,其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包豪斯的主要课程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

(三)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

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这种教育观点强调美术应有其特有的学科价值,课程内容包括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四大范畴。

美国艺术教育学者对于儿童中心的教育主张,于八十年代发展出结合数种艺术领域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理论。此一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E.W.Eisner、W.D.Greer及G .A.Clark等人。此理论着眼于推展艺术成为一门正式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了解艺术、欣赏与表现艺术美感的基础知能。

DBAE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要点如下:

1.艺术能力非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学习的结果,且强调学生是学习者。因此,学生欲具有艺术的种种知识与概念,以及对艺术产生反应与创造等艺术的能力,需经由学习得之。

2.以艺术教育达到艺术学科目的,因此有本质论之称。此外,DBAE不像过去那样以艺术创作为中心,而是了解与创作艺术并重,其目的是要培养艺术上的卓越。

3.艺术教育是普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并且是未来专业艺术探讨的基础。艺术为普通教育中的基本科目,以及未来成为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基础。

4.教材内容主要来自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制作等四大学科领域。

5.学习的内容来自广泛的视觉艺术种类,包括古今东西方的民间、应用与纯粹艺术中优质的作品。

6.艺术教育要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则应有系统化与程序化的书面课程设计。

7.DBAE特别主张应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并透过教学协助其了解传统艺术的概念,才能有创造的表现,而未经教导的儿童自我表现并非创造的行为。

8.成人的艺术品是组织教材与统整四个领域的核心,且同一单元中,以成人艺术品统整四个领域进行教学。

9.根据教学目标评量学生的学习成就,客观的评量规则来自四格领域中的内涵,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重创作的过程与结果。

此一艺术理论之主张,虽补足儿童中心艺术教育的缺失,其重视艺术学科知识,强调专家式的表现与一体适用的教学方法,易忽略儿童艺术表现本质、文化差异、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连结。

(四)艺术统合教学(艺

术与人文)

是把美术、音乐、

戏剧、舞蹈、文学结合

为一的艺术活动,通过

学生的亲身参与,提高

他们的视觉、听觉、身

体动作、品味以及情感

的表现能力。

(五)统整性的美术教学

这种教育观点打破了分科教学的狭义方式,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加入其他教学领域,例如语言、心理、社会、科学、数学等,使教学领域更广阔,更趋生活化。

(六)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

这种教育观点包括小区文化、多元文化、跨文化、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观等。

从认识各国各民族的艺术文化,以及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入手进行学习。这些教育观点强调根据幼儿的需要,让学习与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第四节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分歧

如何培养儿童视觉造型的反应与创造能力,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争论已久,分歧表现为:美术教育是目的还是手段?它应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经过长期时间的争论与对峙,现在又有人提出以学科为中心的问题。从表面看,似乎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由学科中心----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的一种回归,实质上是建立和发展儿童美术新学科教育体系必然的发展趋势。

旧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把传播知识、技能作为目的,忽视教育有助于人成长的要素和作用。对儿童灌输不适当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压抑人的创

造本能,妨碍儿童发展才能。这种教育模式反映的问题和弊病,早已被人们认识和否定。

本世纪20—40年代兴起的以英国哲学家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为代表的进步艺术教育学派,认为美术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指出“艺术是一种教育工具”,主张用美术开发儿童智力,发展人的创造力。主张教育顺应的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重视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给人感受。认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因此,他提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要以儿童为中心的论点。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把儿童美术心理与心智成长结合起来,用美术开启对于儿童创造潜力的封锁,重视美术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上无疑是一种进步,起了推动和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出现教学内容完全根据儿童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缺乏合理的、连续性的科学体系,在美术活动中有的只强调过程,不考虑结果,只强调儿童通过美术活动进行游戏和情感发泄,忽视了学科教育有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

60年代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的学派,针对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又提出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认为“艺术发展不是成长的自然结果,而是受到儿童经历所影响的一个过程……儿童美术能力是他所学到的事物的作用,“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从他论著中的观点和具体内容看,艾斯纳和古力所主张的学科中心论,并不是旧学科中心教育体系的翻版。他们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不同于单纯以造型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而是建立以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国内容的课程体系。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儿童成长和文化条件这两个因素来确定。”这同旧学科中心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美术的普通教育理论的学派之争,其实既有共同点,又各自有所偏重。他们的共同点是:第一,都重视通过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第二,都注意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结合儿童心智成长的规律。他们的不同点是: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建立在启发儿童学习的内动力上,学科中心论更强调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这个问题,罗恩菲尔德早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指出:“今天艺术教育的不同趋势,全系教育家对创作过程中强调的要点不同,有些艺术教育家着重美学批评、艺术媒介及应用、设计元素和组织,另一些则只认识到个体及其心理需要。

在艺术教育中,这两种趋势都是不可偏废的,它们必须密切地合为一体。”如何建立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开启儿童的潜能,又能体现美术教育的自身价值的普通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常会出现偏差,致使人们走向误区?

其一,美术教育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哲学、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影响必然反映在教育上。

其二,长期以来人类认识发展,把教育建立在理智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直觉在发展认识中的作用。因为感性、思考和感觉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正在从旧学科中心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认识到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应该建立在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功能应体现为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促进人的智力成长上。不少教师接受进步主义学派教育思想影响,开始探索各种新的教学途径,使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出现一片繁荣、活跃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人们也还受旧学科中心教育思想课程体系的困扰,认为旧学科体系受到冲击后,美术自身价值和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

无法体现,不少教师还一时在观念上扭转不过来,坚持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改革旧教育的必要,但对新思想、新教学不适应,感到束手无策。

由于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争议,导致长期处于“交战”状态。这是因为他们都各自把研究向两个极端发展。教育以儿童为中心论,主张开放式教学,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人的潜能,重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把美术教育功能体现在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促进人的健康和谐成长,这种主张符合当今时代提倡尊重人权、人性、自由、平等的要求,也反映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所以它成为现在世界各国普通美术教育思想的主流。但是,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一些人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发展中的本能,忽视教育在认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害怕教育妨碍发展创造力,显然这是一种偏差,形成美术教育一度呈现自由放任状态。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论,主张通过美术基础教育促进人类创造性学习,把知识运用于人的创造性发展过程中,认为美术教育有自身价值,通过美术学科特点体现,为此强调建立严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从这点看,它正是儿童中心论的学者中,为了强调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否认人的绘画能力存在自然发展的过程,否认人自身具备这种潜能,甚至指责对方为“天才论”,这种主张势必也将会使自己走入新的误区,那就是重复过去那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成人化、专业化教育中去。另外,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否在课程体系上要建立以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造四方面内容的结构就科学和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四节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分歧

如何培养儿童视觉造型的反应与创造能力,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争论已久,分歧表现为:美术教育是目的还是手段?它应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经过长期时间的争论与对峙,现在又有人提出以学科为中心的问题。从表面看,似乎这是教育发展史上由学科中心----儿童中心----学科中心的一种回归,实质上是建立和发展儿童美术新学科教育体系必然的发展趋势。

旧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把传播知识、技能作为目的,忽视教育有助于人成长的要素和作用。对儿童灌输不适当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压抑人的创

造本能,妨碍儿童发展才能。这种教育模式反映的问题和弊病,早已被人们认识和否定。

本世纪20—40年代兴起的以英国哲学家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为代表的进步艺术教育学派,认为美术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指出“艺术是一种教育工具”,主张用美术开发儿童智力,发展人的创造力。主张教育顺应的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重视创造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给人感受。认为“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因此,他提出艺术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要以儿童为中心的论点。进步主义教育学派把儿童美术心理与心智成长结合起来,用美术开启对于儿童创造潜力的封锁,重视美术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上无疑是一种进步,起了推动和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出现教学内容完全根据儿童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缺乏合理的、连续性的科学体系,在美术活动中有的只强调过程,不考虑结果,只强调儿童通过美术活动进行游戏和情感发泄,忽视了学科教育有功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致使美术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

60年代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的学派,针对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又提出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认为“艺术发展不是成长的自然结果,而是受到儿童经历所影响的一个过程……儿童美术能力是他所学到的事物的作用,“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从他论著中的观点和具体内容看,艾斯纳和古力所主张的学科中心论,并不是旧学科中心教育体系的翻版。他们提出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不同于单纯以造型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而是建立以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国内容的课程体系。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儿童成长和文化条件这两个因素来确定。”这同旧学科中心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美术的普通教育理论的学派之争,其实既有共同点,又各自有所偏重。他们的共同点是:第一,都重视通过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第二,都注意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结合儿童心智成长的规律。他们的不同点是: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建立在启发儿童学习的内动力上,学科中心论更强调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这个问题,罗恩菲尔德早在他的著作中已经指出:“今天艺术教育的不同趋势,全系教育家对创作过程中强调的要点不同,有些艺术教育家着重美学批评、艺术媒介及应用、设计元素和组织,另一些则只认识到个体及其心理需要。

在艺术教育中,这两种趋势都是不可偏废的,它们必须密切地合为一体。”如何建立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开启儿童的潜能,又能体现美术教育的自身价值的普通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常会出现偏差,致使人们走向误区?

其一,美术教育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哲学、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方面的影响必然反映在教育上。

其二,长期以来人类认识发展,把教育建立在理智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直觉在发展认识中的作用。因为感性、思考和感觉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正在从旧学科中心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认识到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应该建立在对人进行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功能应体现为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促进人的智力成长上。不少教师接受进步主义学派教育思想影响,开始探索各种新的教学途径,使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出现一片繁荣、活跃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人们也还受旧学科中心教育思想课程体系的困扰,认为旧学科体系受到冲击后,美术自身价值和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

无法体现,不少教师还一时在观念上扭转不过来,坚持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改革旧教育的必要,但对新思想、新教学不适应,感到束手无策。

由于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争议,导致长期处于“交战”状态。这是因为他们都各自把研究向两个极端发展。教育以儿童为中心论,主张开放式教学,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人的潜能,重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把美术教育功能体现在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促进人的健康和谐成长,这种主张符合当今时代提倡尊重人权、人性、自由、平等的要求,也反映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所以它成为现在世界各国普通美术教育思想的主流。但是,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一些人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发展中的本能,忽视教育在认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害怕教育妨碍发展创造力,显然这是一种偏差,形成美术教育一度呈现自由放任状态。教育以学科为中心论,主张通过美术基础教育促进人类创造性学习,把知识运用于人的创造性发展过程中,认为美术教育有自身价值,通过美术学科特点体现,为此强调建立严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从这点看,它正是儿童中心论的学者中,为了强调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否认人的绘画能力存在自然发展的过程,否认人自身具备这种潜能,甚至指责对方为“天才论”,这种主张势必也将会使自己走入新的误区,那就是重复过去那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成人化、专业化教育中去。另外,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否在课程体系上要建立以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造四方面内容的结构就科学和合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五节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表现

我国在第三次课程改革中,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作基础教育研究为其重要的基本理论基础,从而使这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历史性飞越。

1、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课程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课程。它是“全国—开发──推广”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从而形成了集权制课程开发系统,也称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我国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地方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中的自主权,课程开发由学校、教师决策,采用“实

践──—评估”开发的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以满足各种社区、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也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是两种现代的、二元对立的课程开发模式。应用后现代主义哲学,我国的教育改革融合了这两种课程开发模式。

2、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是教师传给学生的,随着这种情况便产

生了严格的、权威的、学院式的纪

律……这就树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师生

关系的典型,而这种典型仍在全世界大

多数学校流传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

同时也影响到了这种师生关系,使师生

关系变成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师生关

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

是一个独立的、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

社会个体。

“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种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他们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须向数据库提取信息或向专家咨询。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研究其所教领域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换证据、意见和见解,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师的意见和其他学生的意见一样,要受到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批评。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处于共同学习的平等地位,教师不是脱离某一计划来负责灌输知识和指导学生的角色。尽管教师可能相对拥有较多的知识和体验,但情境的安排要使学生受到鼓励,去思考,去探究。

3、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教育目标的确立一向存在两种评判的依据:一种是从课程设置的客观角度来说,一般公认存在着社会中心课程(侧重社会需要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学科中心课程(侧重学科体系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侧重学生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另一种是从课程设置的主观依据来说,一般公认存在着知识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中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现代教育的课程观一般过于重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对于社会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育多有所忽视。在确立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目标时,由于受到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

目标的制定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目标提倡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人。并且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课程目标的客观依据,也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并做到将三者结合起来。在主观依据上,也不再以单纯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为宗旨,而要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全方位发展。

4、教材的多样化

在整个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材改革可以说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在建国初期,施行的是“一纲一本”,也就是一种教科书全国通用。在1986年将“国定制”变为“审定制”,施行一纲多本,从而实现了同种教材的多版本。后现代多元化的思想使教材更加多样化。多样化就是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提倡教材层次性、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为了进一步体现教材的多样化,我国准备废除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国家的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规定各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等框架,因此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由各省市及其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需要编写教材,最高级的教育部门只掌握教材的审定。一种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富于弹性。基础教育研究另外,教材也已不仅仅限于课桌上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网络教材为两翼,要展开两翼腾飞。

5、课程类型多元化

分析与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两种不同的方法论,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这种思想反映在课程论中,就产生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现实的课程中,分科课程中有综合课程,在综合课程中有分科课程,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而不是绝对对立。但在我国,此次课程改革以前,人们过于重视分科课程,很少有人提到综合课程。现在人们把综合课程作为一个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备课程。在我国,还存在着中小学过度强调学术课程及学科体系而走进了“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使我国的课程总体上脱离生活实践。“在本世纪初否定本体论的一片呼声中,哲学家们选择了日常生活,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基坦、列菲伏尔以及罗蒂等分别研究生活世界。”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且不脱离学术轨道

成为课程发展的趋势。我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尝试,开设了综合性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等课程。同时针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而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开设的研究性型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和探索精神,同时也锻炼对习得知识与能力的应用。

6、教育评价的理性化

受泰勒原理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强调的是行为目标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强调的是总结性评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实施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教育体系中将存在三种课程开发模式──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这三种课程模式由于开发的主体不同,从而将导致评价的主体出现多元化倾向。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的课程保证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要

求,当然要由国家的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的课程由地方确定标准进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开发的课程当然由本学校进行评价,并由社会进行监督。由此,改变以国家评价机构在全国教育评价中大一统的局面。在评价方式中,也逐步走向多元化。在完善总结性的评价同时,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中,也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档案袋评价、苏格拉底评价等评价形式接踵而来。评价的内容也更丰富和灵活,学生的活动态度、在学习过程所获得的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都将列入评价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教育上的表现已成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应该说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还不是一个完美的课程理论,它还在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怎样使这个并不是诞生在我国的课程理论本土化,扎根于我国的土壤,且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予美术教育的省思

后现代主义艺术教育观

世界艺术源流自1970的代以后却有极为重大的转变,转变所谓的“后现代艺术之倾向”。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也就是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观,强调以国际化的眼光来欣赏不同民族的艺术。后现代式艺术为一种文化的产物,强调唯有认识文化的本源及其来龙去脉,并对文化的本源产生兴趣和欣赏的能力,才能够对艺术有深刻的了解。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包含下列几点:

1、试图打破高级艺术和低级艺术之间的界线,以及遣责艺术的优越感。

2、强调艺术是一种折衷的形式和具有不和谐的美感,可经由古典或其他形式组合而成,

在意义上可产生多重的认定标准,更有时是矛盾与冲突的。

3、提倡以折衷主义的论调以及使用历史的素材以整合过去和现在。

后现代主义给予美术教育的省思: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种讲求高科技及资讯的社会,儿童接受外界讯息的方式改变了,而来自影像、复制的世界增多,电脑网站、录影带、电影及各种电子图书、游戏等,所接触的美术活动,也不再只限于平面的艺术创作而已,而是结合了地方人文特色、民俗节庆或社区文艺等,使得儿童的思考方式由线性渐走向感性及扩散性,因此如何统整并使这些复杂又多样、多量的美术资讯,使其对儿童产生积极正面的意

义成为重要的课题。

1、从艺术及科技整合

的观点来看,后现代主

义艺术家开发了更多

的传达手段和表现手

法,促进美术创作技法

的革新,使艺术更流于

感官化、通俗化、商品

化、社会化,甚至结合

了政治、社会或地方性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一方面儿童所学习的技术增多了、创作方式改变了、创作内容的包容性变大了,艺术与社会间的互动也增加了,促使儿童需要进一步对所处的环境关心和参与,因此未来的美术教育课程应更加注重与生活、社会思潮、社区人文、乡土性和民俗的结合。

2、后现代主义对于不同性别、种族、阶层的人,投以历来最多的关注,反映在

美术教育上形成一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肯定,因此,未来的美术教育对多元文化的教学研究应更加重视。如学习艺术概念需把握多元开放的特性,批判作品能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应付诠释艺术活动或作品避免用单一价值的意识型态来解释作品,介绍艺术的媒材、形式、内容应多样化等。

3、后现代主义的美术教育强调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因此美术教育的活动应包含社区环境与资源,尤其是对地方性特色的乡土教材或民俗艺术,以及与区域性活动的结合,甚至扩大到生活中相关的日常消费用品、广告及景观等。

4、后现代主义重视多元文化,打破了精致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线,在艺术创作上,产生对传统艺术的质疑,而美术教育受此种思潮影响应格外强调观念与技法的并重、审美与创造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传统与现代并重以及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5、后现代的国小美术教育,应格外重视后现代正面的意义,尤其是对差异的包容与敏锐感受力的培养、美术题材的扩充、新鲜的联想,丰富的比喻及作为人类文化、社会与日常现象之间关系的探讨,才能使未来的美术教育更具宏观的视角。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13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辅导课件知识点整理 教材特征: 以某种或数种理论作为其设计思想的基础,并以此处理和协调教育活动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 探讨在通过实施过程,发挥整体的功能,以达到预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来实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 第二章儿童美术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 第五章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章美术与儿童美术 学习目标: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当代儿童美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 (1)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2) 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3) 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学习重点: 了解美术与儿童美术各自的本质,理解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学习关于儿童美术的几种主要理论,能对这些理论的长处与不足作出简单的评析。 美术: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如绘画用颜料、纸、布、绢;雕塑用木、石、泥、铜等等),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线条、形体、色彩等等)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儿童美术 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欣活动。 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种类:(1)绘画(2)手工(3)美术欣赏 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的区别 美术对于儿童和成人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成人美术的意义:是人类视觉意象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现的最高形式。儿童美术的意义:成年人对儿童美术的认识是儿童的成长过程。 德国人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谈到:儿童时代里,-------对于成长中的儿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慧萱 摘要:学龄前幼儿的教育问题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她们的美术教育也逐渐被提出备受社会瞩目,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也有不少的成果,而对于过去与当前的比较研究当前是较少的。因此我以我园的美术教研课题研究为依托、经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学龄前幼儿的美术教育问题的各方面资料,然后进行比较,希望能给社会提供有关学龄前幼儿美术教育问题的最新状况,从中探究更好的解决和开发学龄前幼儿的美术教育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学龄前幼儿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和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她们是中国社会的未来也是以后社会竞争和国力竞争的掌舵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创造力的美术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就一直在上升发展,对于教育的关注度和投资也与年俱增,特别是近几年,幼儿教育更是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也解决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幼儿学前教育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关的调查研究更是亟待深入。在这里,我希望经过对学龄前幼儿的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然后经过问卷调查把握学龄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从而分析她们的美术教育的问题哪些得到解决了,哪些仍需努力以及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同时,尝

试提出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现状与解决策略 一、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据统计,中国有超过1亿的0-6岁的学龄前儿童,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报告公布数字表明,全球幼儿园毛入园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七,其中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而中国仅为百分之四十点七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的学龄前儿童人口远远大于世界各国,而我们的幼儿教育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城镇幼儿教师专业率过低、农村幼儿教育普及较少;第二,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过低,无法留住固定的教师资源;第三,从业资格要求不严格,屡次出现虐童事件;第四,家长对与幼儿的学前教育问题不重视。 (二)、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幼儿如何绘画,并掌握绘画的技能技巧和知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完善其身心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幼儿精神文明的构建,然而在美术教授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当前中国幼儿美术教的现状:第一,把美术教育当做一种技艺来教授,模仿和再现能力是课堂的重点,忽略其在幼儿教育中

2017年6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6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码:2506; 课程代码:01740; 适用专业及层次: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式及比例: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一、选择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A)。 A.空间 B.色彩 C.形状 2.1923年幼儿教育家(B)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3.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C)三个阶段。 A.兴趣阶段 B.游戏阶段 C.再现和表现阶段 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B),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5.儿童的审美情感具有(C),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那种情感带人其他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 A.外显性 B.直觉性 C.弥漫性 6.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儿童涂鸦期的线条有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B)四种水平。 A.曲折线 B.命名线 C.平行线 7.从幼儿实际的涂画行为和过程上看,涂鸦是(C)的画线活动。 A.有意识 B.表达思想 C.没有表现意图 8.在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B)两个方面。 A.教师的教学效果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C.天赋 9.幼儿审美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B)。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10.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C)”和“因材施艺”是两大基本原则。 A.废物利用 B.物尽其用 C.因意选材 二、填空题 11.美术也称造型艺术、____或空间艺术。 视觉艺术 1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涂鸦”期、____、“概念画”期三个阶段。 “象征”期 13.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绘画、手工和____三大方面。 欣赏 14.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过程中,应注意从他们的____特点出发,启发、引导其进行美术欣赏。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重点和答案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a. 媒体是载有信息的物体b. 媒体是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2.教学媒体: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从本质上看,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收获、加工、处理和利用事物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储存和传递事物信息的任何 媒体,都能作为教学媒体 3.现代教学媒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并用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的现代化信息传递 工具。) 4.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依托,向受众提供信息传播交流服务的新兴媒体。 5.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消息、情况和知识”;信息的本质,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信息论中信息,减少或消除一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6.信息体:承载信息的物体 7.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8.线性编辑:指传统的磁带录像编辑,它是利用录像机的磁带为记录媒体,镜头素材中的视频、音频信号以线性方式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记录在磁带上,镜头素材的重放必 须按照电视录像内容的先后顺序(线性)进行。 9.非线性编辑:是以计算机的硬磁盘为记录媒体,在硬磁盘中的镜头素材已成为数字化的视频、音频信息,它是按照磁盘操作系统规则进行分配的,可以随机访问,以任意 顺序调出任何镜头,而不经过前面的镜头。 10.色键技术:是将电视演播室蓝色幕布前的人和景物(前景),迭加在另一个作为背景的图像或活动视频上,从而获得经济而丰富多彩的电视特技画面 11.教育信息资源:广义教育资源是指支持教育、教学的资源,包括支持教与学的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包括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 12.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VOD),是新兴的传媒技术,该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是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产物。可以采用交互方式在电脑或电视上(需通过机顶盒)自由 点播视频服务器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 1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物学、评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 科。具备推论、学习、联想三大功能。 14.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又称幻真技术或灵境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模糊逻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及 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的高技术。 15、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系统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以及实时 交互的环境。 二、大题 1、一般媒体发展成为教学媒体要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P13) (1)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以成为教学媒体 (2)媒体能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2、现代教学媒体的研究(P1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模拟考试试卷答案(a卷)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模拟考试试卷答案(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散点式构图: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 2、透明式表现:把看不到的物体象X光透视一样表现出来。 3、蝌蚪人:头部、躯干部和四肢尚未分化完全的人。 4、展开式:儿童把在不同视角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面上表现出来。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4分) 1、凯洛格把儿童早期的样式配置分为17 种。 2、儿童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 3、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两个 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在一起。 4、凯洛格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称为集合体。 5、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垂直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有些呆板和模式化,此时 所画的人,我们称之为稻草人。 6、“给予幼儿一张硬纸,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立方体”。这一 目标取向属于行为目标。 7、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画蝌蚪人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尚未分化。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儿童绘画发展中象征期的特征。 造型上: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构图上: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2、简述儿童在绘画中是如何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 最初是把事物看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与其它事物缺乏联系;逐渐以简单的方法处理事物间的关系;最后能客观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关系。 3、家庭美术教育有哪些方法? 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正确对待儿童的美术学习。 4、教师如何指导幼儿的粘贴活动? 引导儿童掌握粘贴的工具和材料的性质,引导儿童了解粘贴的步骤和方法,一次活动中不宜提供给儿童过多的材料。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所学理论谈谈如何选择幼儿绘画教育的内容。 绘画教育的内容包括: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认识和使用,绘画的形式语言,(简单解释8分) 结合实际来谈绘画教育内容的选择(7分) 2、结合实际谈谈观察法和演示法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演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5分) 观察法运用的基本要求(5分) 在实践中的运用(5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和平电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美术的概念和种类。 (2)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 (3)绘画的年龄特点以及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理解: (1)幼儿各年龄班美术教育的目标: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2)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并喜爱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教学难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常用方法;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2)在美术绘画方法中主要运用“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 (3)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艺术的门类包括戏曲、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电影、电视广播等艺术。他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那么美术

在我们身边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 (1)美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时时处处都有美术,它在社会 中应用广泛。例如:建筑、工商业、服装、居室设计等都离不开美术。 A:日用品(例茶杯、壶、炊具、餐具)的造型审美。B:机械制造 专业,机械零、部件图的绘制、识读,零、部件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标 准,实用,还应美观好看,(尤其是外部表面的零、部件)。C:交通 工具:汽车等色彩与外观审美。D:商品包装外观E:广告业的装饰 装潢。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审美修养。 (2)对审美水平的提高、性情的陶冶、情绪情感的引导、形象思 维的训练、感知能力的促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美术的概念。 作品展示与分析:教材插图:一幅是梵高的《向日葵》,一幅是西 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人投鸟一石子》。旨在向同学们展示美术的魅 力,使同学们对“美术”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先简单介绍画家的情况后,请学生自己说说看到了什么,有意 识地将有关颜色和线条等造型元素的探讨引入学生的视线,让他们说 说对画中一些颜色和线条的感受。 2、在你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美术作品? 3、有人认为美术教育对幼儿可有可无。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1)启发学生了解画家运用的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 (2)如:油画、壁画、浮雕、陶瓷玉石雕刻等等。 (3)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 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 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 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美术是指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 造出可视的、静止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形象,表现其对周围世界的认 识、感受、信仰、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 (二) 美术的种类 美术主要包括: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绘画: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2011-11-30 12:40:58| 分类:study | 标签: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字号订阅 v 模块1 教学媒体概述 1、什么是媒体?什么是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者工具。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当于过去的传统媒体而言的教学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光盘、电子计算机等硬件及相应的组合系统,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综合教室、视听阅览室、微格教学训练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等,都被统称为现代教学系统。可概括为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2、教学媒体经历哪四个发展历史阶段? 教学媒体的四个发展历史阶段分别为:‘ 一、语言媒体阶段,二、文字媒体阶段,三、印刷媒体阶段,四、电子媒体阶段。 3、教学媒体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及媒体呈现的形态可分为哪些类? 教学媒体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一、光学投影教学媒体,二、电声教学媒体,三、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 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可分为:1.听觉媒体,2.印刷媒体,3.听觉-印刷媒体,4.静止图像投影媒体,5.听觉-静止图像投影媒体,6.活动视觉媒体,7.有声活动视觉媒体,8.实物媒体,9.人类与环境的资源10.计算机 模块2 教学媒体的本质 1、信息体及信息的形态可分为哪几类? 信息体的类型:自然物信息体、机械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信息的形态:自然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在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1.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获取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第一手信息。 2.从各种教学媒体中,通过媒体的符号去获取事物的信息。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2.三段式 3.多声部歌唱 4.对比;渐变 5.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 6.精神性;实用性 二、名词解释 1.答: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指向目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答:指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2.答:指那些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3.答:指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利用美术这种艺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的创造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4.答:园丁法是美育指导思想之一。它将幼儿看作正在发育的种子和幼苗一样的有机体,而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园丁,他的职责和任务就是把儿童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 5.答:学前儿童的手工教育是教师引导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用双手或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 三、简答题 1.答:(1)使音乐活动变成语言活动;(2)在新学歌曲活动中就进入歌词创编。 2.答: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轻重的情绪状态是高涨与控制;然而在用嗓音表达轻重时,无论是唱重还是唱轻基本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 3.答: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4.答:①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②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③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④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5.答:第一,欣赏类,包括平面的图片、画册和立体的实物工艺品两类。 第二,绘画类,包括纸和笔及其他用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 第三,手工类,包括手工工具,如剪刀、胶水、尺子、小竹刀、泥工板、抹布、垃圾桶等。 四、论述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美术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使幼儿人格的“种子”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可以在适当的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而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美术作品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会使儿童对美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以上是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的基本框架,论述时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阐述)2、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第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描述阶段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要作哪些准备?又透过哪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要点描述: (1)深入了解儿童对欣赏的特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他们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情感和理念。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 (2)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并能不断学习,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 (3)选择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5、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①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

浅谈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浅谈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美是艺术的核心。没有美,也就没有艺术,美术的审美作用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色彩、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的快适、精神上的欢畅和理智上的满足,使人们在艺术形象的感染下,有如身临其境的状态中,感受到什么是美,应该支持,什么是丑的,需要鞭鞑,从而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提高人们的情操,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们的灵魂。美术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终级目的来说,艺术的作用是为了使知、情、意全面和谐地发展。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的知识、感情、意志和谐地发展,使人们的感觉和情感成为合乎理性的,使理性、道德的认识成为体现在感觉和情感中的东西,培养真、善、美和知、情、意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这是美术的特殊功能。 儿童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美术有着多变的形状。美丽的色彩、丰富的结构。它有那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吸引着儿童,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启迪儿童的指挥,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美术是视觉艺术。至今为止,在艺术教育研究领域中对知觉的作用还存在着分歧。某些研究把绘画看作独立于人类生活之外的超然物,某些研究者则人为艺术是情感、充实以及需要的表现。事实上,知觉特征和再现特征在艺术表现上起着最关键的作用。美国的理学家鲁道夫·阿思海姆指出:“在不涉及知觉因素和再现因素下,对视觉符号的作用的那些研究,都不能算是全面的研究。”马克思说:“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学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社会积极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动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试卷 (A卷)

---------------------------------------------------------------最新资料推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考试试卷(A卷)《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模拟考试试卷答案(A 卷)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2 分) 1、散点式构图: 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 2、透明式表现: 把看不到的物体象 X 光透视一样表现出来。 3、蝌蚪人: 头部、躯干部和四肢尚未分化完全的人。 4、展开式: 儿童把在不同视角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面上表现出来。 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14 分) 1、凯洛格把儿童早期的样式配置分为 17 种。 2、儿童绘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 3、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在一起。 4、凯洛格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称为集合体。 5、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垂直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有些呆板和模式化,此时所画的人,我们称之为稻草人。 1/ 12

6、给予幼儿一张硬纸,幼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立方体。 这一目标取向属于行为目标。 7、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画蝌蚪人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尚未分化。 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24 分) 1、简述儿童绘画发展中象征期的特征。 造型上: 用图象表达意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具备物体的基本部分。 色彩上: 对颜色有自己的喜好,并用它们来描绘各种事物,注意按物体的固有色来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 涂色方面显得毫无顺序,不均匀。 构图上: 把物体随机地安排在画面上,不注意大小比例。 2、简述儿童在绘画中是如何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最初是把事物看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与其它事物缺乏联系;逐渐以简单的方法处理事物间的关系;最后能客观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关系。 3、家庭美术教育有哪些方法?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正确对待儿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A. 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 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 ?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2. 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 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 式表现,带有强烈的( C )的特点。 A.动作性 B. 思维性 C.表现性 D. 抽象性 3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 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4.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 “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B )。 审美性原则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 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 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彻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2. 艺术审美活动: 艺术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 特殊的形态,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 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 和构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 3. 有效迁移: 有效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 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1.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3分,共12分)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D.奥尔 、名词解释(每小题 6分,共30 分) C.铃木

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指在一种情境中 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积极影响。 4. 示范法: 示范法指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 鸣,从而增加良好行 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陈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取知 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 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1)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 (2) 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 正确认识、使用示范和范例。 2. 简述“适应性功能”发挥作用的立足点。 顺应儿童生理、心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片段能够对儿童 的生理心理发展产生最佳的综合性影响效应。 3. 简述幼儿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1. 幼儿因素的调节 (1) 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 (2) 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要; (3) 满足幼儿对参与的需要; (4) 满足幼儿对接纳的需要。 2. 教师因素的调节 (1)情绪表达;(2)行动方式。 3. 材料因素的调节 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 10分,共40分) 、简答题(每小题

美术学毕业论文浅谈幼儿美术兴趣培养及其重要性

浅谈幼儿美术兴趣培养及其重要性 画画是孩子可以拿笔的第一部作品,可能是一条曲线,可能是简笔画。那是最初的,也可能是最美的。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画画就承担了表现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责任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多了幼儿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教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又会常常看见幼儿因技巧的足而感到学习的过程只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二者间的矛盾成了幼儿园美术教师共同探究的问题。尊重幼儿美术发展规律,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美术发展规律。幼儿要经过2-3岁的涂鸦期,4-5岁的象征期和6岁以后的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也就是说幼儿的美术才能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技能技巧的掌握、社会阅历的丰富等诸方面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我们从幼儿最初的美术作品中不难看出那些充满自然情感的象征性图案和那些夸张变形的物体,都是幼儿为了表达某些偶然的意向之作,由于这些最初的画面受外界影响较小,自然成熟的成分也就更少,因为这种浅层兴趣往往带有很大的情绪色彩,因此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美术目标也从简单的传达上升到了希望表现自己的愿望高度上来了,也就是说己将原来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了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的动力了,为了帮助幼儿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我是这样做的。注重美术活动中的情景创设。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幼儿置身于轻松愉快的美丽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幼儿对自然,对事物的热爱,激发幼儿用自己特有的符号去展现事物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创新力。一、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有人称儿童画是唯一没有被完全污染的领域,是儿童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试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小班儿童在泥工中塑造( B ) A.平面物象 B.简单立体物象 C.结构复杂物象 D.物象主要特征和细节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中班儿童在绘画中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 C ) A.轮廓特征 B.基本形态 C.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D.动态结构 3 .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第三阶段称样式化期,它的年龄段为( D ) 岁~3 岁岁~4 岁 岁~5 岁岁~7 岁 4.罗达?凯洛格列举了大量世界儿童画资料,说明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详细历程。在这一历程 中由抽象到绘画途径的重要一环,标志着幼儿已能画出具有构造意义的图画的是 (C )A.结合体 B.集合体 C.曼陀罗 D.放射型 5.初入园的儿童用四条边线组成方形物时非常困难,因为此时他们尚处于( B )A?“垂直性”无区别阶段B?“方向性”无区别阶段 C?“水平性”无区别阶段D?“平面性”无区别阶段 6.在美术起源学说中,认为“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的 观点属于(B )

7.大正时期,领导日本自由画教育运动的画家是( A ) A.山本鼎 B.福禄培尔 C.乌索娃 D.西泽克 8.根据比纳(A Bi net)关于儿童对图画感知阶段的划分,能说出关于人或动物所做事情的简短 语句的儿童处在对图画感知的( C ) A.罗列对象时期 B.解释时期 C.描述对象阶段 D.涂鸦阶段 9.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应让幼儿对某些名画有初步的印象 B.应培养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 C.应让幼儿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 D.应让幼儿能开展高质量的艺术批评 10.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最近发展区 B.成熟 C.同化和顺应 D.模仿 11.运用线条、色彩等要素,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视觉形式的艺术形式是( A ) A. 绘画 B.雕塑 C.工艺美术 D.建筑艺术 12.在近代儿童美术教育史上,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应首推( A ) A.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和罗伯特?欧文 C.蒙台梭利和福禄贝尔 D.蒙台梭利和罗伯特?欧文 13.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要培养的人格类型是( A ) A.审美型人格 B.冲突型人格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实验指导手册教材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实验 指导手册 课程名称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实验 学时学分16学时 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2011级教育技术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 系部信息科学与技术系______

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媒体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16 学时、0.5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实验》与是《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配套的实验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了解各类教学媒体的特点,掌握各类教学媒体技术的使用技能初步建立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概念。经过学习学生应认识和了解常用的教学媒体、形成一定的媒体操作和使用技能,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目: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考核方 式及成绩计算方法: 考试方式:考试。 成绩计算方法:总成绩=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20%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媒体的理论与实践实验授课学期:2011-2012 第二学期

实验内容要求: 实验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2 学时) [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功能 2、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设备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操作方法 [ 主要实验仪器与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一台, 可连接Internet 、多媒体设备控制系统、多媒体投影机及投影屏幕、视频展示台、录像机、DVD影碟机、功放机、音频卡座、话筒、 音箱、VGA AV等连接线 [ 实验内容] 1.操作使用光学投影机、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DVD等教学设备的使用 2.画出实验中所用的多媒体教室系统的组成结构图,根据结构图选择连接线正确连接多媒体教室系统中的各个媒体设备。 3.在多媒体设备集中控制系统的控制面板上把来自不同媒体输入设备播放的信号切换到投影屏幕上。 [ 实验步骤]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及功能认识多媒体教室由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数字视频展示台、中央控制系统、投影屏幕、影碟机(VCD或DVD、录像机、音响设备等多种现代教学设备组成。 多媒体演示教室里,教师可以通过操作计算机和数字视频展示台等设备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运用板书、教材、图表、图片等常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显示在大屏幕上,摆脱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其功能包括: (1 、利用计算机演示多媒体课件; (2、播放VCD DVD录像带等音像教学内容; (3、利用校园网或Internet 网络,调出需要的教学资料;(4、利用数字视频展示台将书稿、教材、图表、图片、实物以及教师即时书写的文字、画图投影到银幕上; (5、利用幻灯片、投影片等常规电教软件进行教学。 (二、多媒体投影机操作方法 多媒体投影机是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视频展示台、VCD录像机的视频显 示设备,它连接着计算机系统、所有视频输出系统及数字视频展示台,把视频、数字信号输出显现在大屏幕上,多媒体投影机的产品从技术角度上分为阴极射线管投影仪(CRT)、液晶显示投影仪(LCD)和数字光路投影仪(DLP)。下图给出了一款LCD投影仪的实例。 多媒体投影机的使用和一般调整: 1、在使用投影仪前,要将计算机、功放的电源,接上并打开计算机。 2、遥控器的使用: (1、POWER电源)开关:只要按下POWE按钮,稍后投影仪指示灯呈绿色,并会显示投影仪画面.(开机时,机器有个预热的过程,大概有10 秒钟。在这期间,千万不要以为投影仪还没有工作而反复按压启动键,频繁开机产生的冲击电流会影响灯泡的使用寿命) 。 (2)输入信号(输入、视频、RGB选择键:投影仪画面根据您所选择的输入信号而定。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美育,培养人们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其它领域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美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应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的。它所表现的对象十分广阔,从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雷电,到社会生活、人物面貌特征等。幼儿用他们稚嫩的眼光捕捉生活中一切感兴趣的事物,经过想象塑造出生动丰富的形象,具有巨大感人的力量。 通过美术活动,能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可逆思维的训练。学习以多种方式去思考问题。美术活动特别能影响幼儿具体想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的发展在美术活动中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在任何时候,美术都是孩子所喜爱、乐于参与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种类 (一)幼儿园绘画 1、油画棒画 油画棒,固体的油画颜料。与普通蜡笔相比,油画棒质地松软,色泽鲜艳、色谱较全,覆盖力强,更具表现力。纸张宜选择表面粗糙的图画纸、各种卡纸或水磨砂纸等。用油画棒作画十分的方便,手法多样,涂、点、挂刮、拓,并可综合运用,具有强烈的表现个性。

油画棒的涂色方法: (1)厚涂法包括:平涂填色法、过渡法、重叠刮色法(先用油画棒在纸板上图上各种所需要的颜色,再覆盖厚厚的一层颜色,接着用无油圆珠笔芯或其他英气在底版上刮画)。 (2)薄画法包括:单色薄画法、点彩法、映衬法。 2、线描与装饰画:绘画以其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构建出变化无穷的斑斓世界。其中线条的变化多端更是微妙之极: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刚与柔、排列与交错、整齐与凌乱……线条不同方式的组合不时地给幼儿带来惊喜:线是多么的神奇!黑白色块的处理使画面更显生气盎然:方与圆、大与小、疏与密、阴与阳……孩子在画面上用对比鲜明的黑白色块进行装饰游戏是展现智慧,培养大胆、尝试创造的良好途径。 对于初学绘画的孩子来说,装饰线描画最容易出效果,方法就是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外轮廓,然后用点、线组成黑白灰的画面,夸张、变形地去装饰或表现,不用追求真实性,要鼓励幼儿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 3、水粉画:可以在各种纸张、布、木板或墙上表现。基本表现方法:虚画法(轻轻平行运笔,在物体的边缘处提笔,有意留出白色边缘)、枯笔法(挤干水粉笔上的水分,蘸好颜料,从上向下运笔,并注意到由浅到深的过度)、撒雪法(蘸好白颜料,在画面上洒动,注意调和时水分要适中)、湿画法(用油画棒先描绘物体,再用清水吧要描绘的部分刷一遍,趁湿把两种颜色平涂,使其自然衔接)、结合法、蘸点法(平涂水粉色,然后用废旧的纸张蘸上颜料在画面上轻轻滴点染)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水粉画可以用水粉笔、棉签等工具进行绘画。例如小班的柳条、迎春花、一串红、小草等都可以用棉签进行作画。大班的点彩画大树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试题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小班儿童在泥工中塑造( A. 平面物象 B.简单立体物象 C. 结构复杂物象 D.物象主要特征和细节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中班儿童在绘画中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 A. 轮廓特征 B.基本形态 C.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D.动态结构 3. 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第三阶段称样式化期,它的年龄段为( A.2 岁~3岁 B.2 岁~4岁 C.4 岁~5岁 D.5 岁~7岁 4. 罗达?凯洛格列举了大量世界儿童画资料,说明了儿童绘画发展的详细历程。在这一历程 中由抽象到绘画途径的重要一环,标志着幼儿已能画出具有构造意义的图画的是 A.结合体 B.集合体 C.曼陀罗 D.放射型 5. 初入园的儿童用四条边线组成方形物时非常困难,因为此时他们尚处于( A. “垂直性”无区别阶段 B. “方向性”无区别阶段 C. “水平性”无区别阶段 D. “平面性”无区别阶段 6. 在美术起源学说中,认为“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的 观点属于( B ) A.游戏说 B.表现说 C.模仿说 D.巫术说 7. 大正时期,领导日本自由画教育运动的画家是( A ) A.山本鼎 B.福禄培尔 C.乌索娃 D.西泽克 8. 根据比纳(A ? Binet )关于儿童对图画感知阶段的划分,能说出关于人或动物所做事情的简 短语句的儿童处在对图画感知的( A. 罗列对象时期 C.描述对象阶段 9. 关于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目标的表述, 10. 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最近发展区 B.成熟 C.同化和顺应 D.模仿 11. 运用线条、色彩等要素,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视觉形式的艺术形式是 A.绘画 B.雕塑 C.工艺美术 D.建筑艺术 12. 在近代儿童美术教育史上,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应首推 A.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和罗伯特?欧文 B ) D ) C ) B ) C ) B.解释时期 D .涂鸦阶段 错 误 ..的是( D ) A. 应让幼儿对某些名画有初步的印象 C.应让幼儿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 B. 应培养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 力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