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

一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其中自然特性是指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的地域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双重性。其中土地经济特性指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3、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4、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依据和土地经济学依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经济学依据主要包括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和土地利用区位理论。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按规划性质(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6、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控制土地利用、协调土地利用、组织土地利用、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其基础和起点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总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层次性。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图有规划的基础图或依据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等两大类。

9、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分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保护规划三种类型。

10、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行政手段,是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做出的中期和年度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按时间可分中期用地计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11、土地预测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及占用耕地预测。

12、土地利用预测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资源状况。

13、总人口预测一般用人口自然增长法、回归方程预测法或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生物繁殖模型。

14、居民点用地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居民点进行总体宏观分析,确定各居民点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布局。居民点布局有卫星布局、条带式布局、集团式布局和自由式布局等形式。

15、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

16、公路占地面积概算可以用公路总的占地宽度乘以路线长度,即为其占地面积。

17、农业生产用地结构是指各种农业用地的面积和比例。

18、垦殖指数等于耕地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复种指数等于播种面积除以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等于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

19、土地开发包括扩大土地利用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两方面。

20、土地开发的原则指优先发展农业原则原则、先易后难原则、维护生态平衡原则原则、供需平衡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及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相结合原则。

21、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一是加强地权管理,二是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22、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是从组织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大方面进行评价的。

23、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土壤。

24、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是指整个地球表面上下组成立体垂直剖面;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山区资源、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包括水面在内的地球表面积;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某个国家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又指这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国土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土地资产是指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的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25、土地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和景观功能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26、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27、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创造出新的土地。

28、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29、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

30、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仓库。

31、位置级差地租反映土地纯收益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地租和利息率的比率。

32、地球表面积系指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劳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33、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即土地关系的客体;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是巨大的社会资产;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34、土地利用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包括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和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两层含义。

35、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36、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7、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

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土地利用的微观设计。

38、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39、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40、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土地规划作商业用地。

41、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寥仕。

42、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3、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社会经济综合平衡,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44、土地数量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土地可更新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4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无机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预测变化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给出行动的的过程。

46、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传统工程+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47、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48、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关系全局的具有控制作用项目的规划,然后再进行土地利用细部规划。

49、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5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土地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其核心内容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具有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5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52、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

53、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社会发展阶段,宏观上是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分配制度的改善,微观上是指居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和生活效果的综合提高。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

的指标是吉尼系数。

5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55、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是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56、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将居民点布置在生产区的地形上方,主导风上风向和河流流向地的上游。

57、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小,是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

58、基本人口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59、土地垦殖率= 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 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 农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人口密度= 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单位土地纯收入= (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

60、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综合预测三类;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

61、劳动平衡法一般运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未来人口预测。

62、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对土地质量相对于各种可能土地用途的综合评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本依据。

63、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四类。

64、作物总产量=作物内部需要量/ (1-作物的商品率)。

65、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地区平均单产+先进单位的平均单产)/2。

66、果园面积=成年果树载植面积/ 1-(果园内林带、道路、沟渠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幼年果树占果园总面积的比重)。

67、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规划人口数×人均用地定额指标。

68、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地形图法、断面法、系数法。

69、评价系数法是把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的方法

70、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土宜法、综合法、模型法。

71、期末用地面积= 期初用地面积+期内用地增加量-期内用地减少量。

7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73、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实

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74、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是在规划区域内不可重复出现的;而土地利用类型则可以重复出现;土地利用分区模式中区内含有土地利用类型。

75、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76、土地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被称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用地布局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配,是规划中的设想。

77、量度城镇化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78、当今世界城市化的新特点是出现了大城市化趋势、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则以生计城市为主。

79、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80、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特性;城镇体系规划则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其功能结构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和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81、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辐射规模。

82、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水利工程用地包括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治涝工程、水电工程和输水工程五类。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土地条件调查包括。

A、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条件调查

C、土地权属调查和地价调查

D、气候和地形调查

2、.林地覆盖率主要取决林地面积在中的比重。

A、土地总面积

B、森林蓄积量

C、木材消费量

D、已利用土地面积

3、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的总量不减少。

A、耕地

B、农用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地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内。

A、高产田的85%以上

B、耕地的80%以上

C、农用地的75%以上

D、管辖范围的70%以上

5、据粗略估计,我国城市土地资产总值约为。

A、15万亿

B、18万亿

C、20万亿

D、13万亿

6、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为城市用地增长率/ 之比。

A、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

B、城市人口增长率

C、城市非农用地增长率

D、农业用地增长率

7、城市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城市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二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三是。

A、城市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B、单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C、城市人口聚集程度的提高

D、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大

8、城镇体系规划处于衔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也是测算的重要依据。

A、建筑用地规模

B、居民点用地规模

C、城市用地规模

D、非农业建设用地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

A、用地规模

B、用地布局

C、用地规模和布局

D、粮食问题

10、居民点规模具有和用地规模。

A、建筑规模

B、人口规模

C、居民点形态

D、规划区规模

11、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起着作用,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作用。

A、反馈作用

B、联系作用

C、控制作用

D、协调作用

12、城市用地包含城市建成区用地、城市规划区用地和。

A、城市建设用地

B、城市建筑面积

C、城市行政辖区用地

D、市区用地

13、居民点是人们聚居和集中配置的场所。

A、建筑物、构筑物和生产资料

B、构筑物

C、生产资料

D、生产工具

14、为了环境保护在远郊采取低地价政策鼓励向远郊区扩张。

A、住宅用地

B、工业用地

C、娱乐用地

D、交通用地

15、根据区位理论应把农用地规划于远离。

A、工业用地

B、居住用地

C、城市中心

D、城市近郊区

16、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形成的重要因素。

A、土地利用类型

B、土地价格

C、土地区位

D、土地用途

17、土地在建筑业部门中起着作用。

A、载体

B、基地

C、地基

D、操作场所

18、编制和实施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C、国土规划

D、城市规划

1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人民政府批准。

A、县级

B、市级

C、省级

D、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把建制镇定义为。

A、集镇

B、乡(场)镇

C、城市

D、城镇

2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

A、10年

B、15年

C、20年

D、50年

22、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利用状况的差异形成了各类。

A、土地类型

B、土地潜力类型

C、土地利用类型

D、土地结构类型

23、预测是人们利用来预先推知未来。

A、已知的知识和手段

B、预测方法

C、未来的情况

D、估计

24、为了全面地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必须运用方法。

A、环境质量评价法

B、费用——效益分析法

C、技术经济评价法

D、投入产出法

25、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区定界的基本单位是。

A、村级

B、乡(镇)级

C、县(市)级

D、省(自治区、直辖市)

26、集镇的人口数量上限为的人口数量的下限。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城市

D、小城市

27、居民点布局形式大体有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和四种类型。

A、四边形式

B、集中式

C、自由式

D、直线式

28、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以土地详查变更调查数据为准。

A、1996年年初

B、1996年年末

C、1996年10月31日

D、1997年初

29、县级以下的土地利用分区应当提出土地用途,制定。

A、土地利用方式

B、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C、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D、土地用途性质

30、各类用地期末面积等于基期年各用地面积加上规划期各类用地面积的增加量减去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A、规划期末

B、规划期初

C、规划期间

D、基期年末

3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是确定土地利用的。

A、方向

B、规模

C、目标和方针

D、政策

32、我国集镇的人口数量上限为的人口数量的下限。

A、100万人

B、50万人

C、20万人

D、10万人

33、地球表面积是个。

A、可变数

B、常数

C、未知数

D、已知数

34、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设计必须坚持原则。

A、综合效益原则

B、协调人地关系原则

C、因地制宜原则

D、动态平衡原则

35、土地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高低。

A、价值

B、地租

C、成本

D、劳动产品

36、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是。

A、地形特征

B、利用特征

C、植被特征

D、气候特征

37、土地的自然供给量是指。

A、除了现实技术条件下无法利用土地以外的陆地面积

B、地球上陆地面积

C、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地面积

D、地球表面积

38、土地报报酬递减规律所指的报酬递减是指递减。

A、土地总报酬

B、土地边际报酬

C、土地临界报酬

D、土地平均报酬

39、农业生产用地结构是指()

A. 各种农业用地的面积和比例

B. 各种农业用地的比例

C. 各种农业用地的面积

D. 各种农业用地的结构

40、土地利用的目的是()

A. 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

B. 达到土地利用综合社会效益最佳

C. 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对物质资源的需要

D. 达到土地利用综合经济效益最佳

41、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耕地200公顷,2000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垦殖指数、复种指数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A. 20%、300%和10% B. 20%、60%和10%

C. 20%、300%和20%

D. 20%、300%和10%

42、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

B.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C.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43、不影响土地人口承载量的因素是()

A. 区域土地资源

B. 一定的生活水平

C. 一定的生产力条件

D. 区域的人口数量

44、为合理确定交通运输结构,必须进行()

A. 社会经济发展调查

B. 远景交通量预测

C. 客运量预测

D. 交通运输用地预测

45、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

A. 为保护土地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B. 为开发土地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C. 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D. 为整治土地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46、在地权管理中,决定土地利用基础的是()

A. 地权转让

B. 地权分配

C. 土地所有权

D. 土地使用权

47、土地保护是指()

A. 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B. 对土地的可利用面积及其生产力的保护

C. 对土地生产力的保护

D. 对土地的可利用面积的保护

48、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地形比灌区高的地区

D. 占用大片农田地区

49、“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七八座,遍地是人家”的居民点布局形式是()

A. 条带式布局

B. 星状式布局

C. 自由式布局

D. 集团式布局

50、各级固定排灌渠道和道路属于()

A. 间接农业生产用地

B. 交通用地

C. 非农业建设用地

D. 直接农业生产用地

51、人均各业用地面积属于()

A.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指标

B. 土地利用程度指标

C.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指标

D. 土地开发程度指标

52、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

A. 宏观土地利用规划

B. 微观土地利用规划

C.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53、下列成果图属于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是()

A. 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B. 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分布图

C. 土地人口承载量分布图

D.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54、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55、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56、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57、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8、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59、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60、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61、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6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63、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64、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65、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66、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67、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68、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追求的最终效益是()

A、经济效益

B、生态效益

C、社会效益.

D、综合效益

2、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

A、土地利用规划图

B、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C、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D、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计划

3、下列指标中属于量化小康水平指标有()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D、中学入学率

4、属于农业用地区的是()

A、耕地区

B、城镇用地区

C、生态景观保护区

D、工业区

5、下列因素中属于土地需求量预测直接依据的有()

A、规划区总人口

B、土地利用现状,

C、农作物复种指数

D、规划区经济发展水平

6、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是()

A、土地垦殖率

B、城镇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D.单位土地纯收入

7、土地需求量预测包括()

A、耕地和水产用地需求量预测

B、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C、居民点用地和农用地需求量预测

D、基本农田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预测

8、构成土地资源配置的四项要素是()

A、自然性、有限性、差异性和更新性

B、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控制性

C、时间、空间、用途和数量

D、简洁性、完全性、非相容性和客观性

9、下列各规划属于战略规划的是()

A、城市土地规划

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土地复垦规划

10、下列那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采用地域分区模式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是(),采用用地分区模式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是()

A、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国家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E、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为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形式又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模式

B、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模式

C、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D、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的是(),作用是(),实质是()

A、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B.宏观调控各业用地

C.指导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编制D.制订土地复垦计划

E.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时空分配,借助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

13、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是()

A、土地垦殖率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D.建筑容积率

14、下列指标中属于土地集约经营程度的指标是()

A、土地开发利用率B.城市化水平

C.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D.单位用地产值率

15、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图

B、土地利用规划文本

C、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D、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报告

16、下列指标中属于量化小康水平指标有()

A、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B、吉利系数

C、中学入学率

D、恩格尔系数

17、下列指标属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指标是()

A、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

B、单位农用土地总产值

C、人口密度

D、恩格尔系数

18、下列因素中属于土地需求量预测直接依据的有()

A、规划区城市化水平

B、消费水平

C、作物复种指数

D、规划区经济发展水平

19、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最本质特性是()

A、综合性

B、战略性

C、长期性

D、可操作性

20、属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规划有()

A、居民点用地规划

B、土地整理规划

C、耕地规划

D、土地整治规划

21、下列各规划属于专项规划的是()

A、居民点用地规划

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整治规划

D、土地复垦规划

22、下列各规划属于详细规划的是()

A、居民点用地规划

B、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C、土地整治规划

D、土地复垦规划

23.属于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规划有()

A、土地复垦规划

B、居民点用地规划

C、农用地规划

D、土地整治规划

24、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整理主要是()

A、村庄整理

B、农地整理

C、城市土地整理

D、非农地整理

25、属于建设用地区的是(),属于农用地区的是()

A、耕地区

B、城镇规划区

C、生态景观保护区

D、工业区

26、根据《城市规划法》,我国大城市是指()

A、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城市

B、50万—100万人的城市

C.20万—50万人的城市D.10万—20万人的城市

27、我国城市分四级,中等城市人口为:()

A、200万人口

B、100万—200万人口

C.50万—100万人口D.20万—50万人口

28、城市用地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属于()

A、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B、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C、战略性规划

D、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9、城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

A、农村城市化的过程

B、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C.工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的过程D.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方式的过程

30、城镇人口是指()

A、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常住人口

B、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非农业人口

C、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农业

D、城市与建制镇建成区内的人口

31、基本农田保护率是()

A、规划区内基本农田与规划期末耕地面积之比B.规划区内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之比

C.规划区内规划期末耕地面与基本农田面积保护区之比D.规划区内耕地保有量与农地面积之比

32、基本农田是指()

A、一定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B、满足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C、划期末的耕地保有量

D、规划期末耕地总量中除一般农田之外的耕地

33、土地管理法规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的行政区域是()

A.国家区域B.省级区域

C.县级区域D.市级区域

34、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是()A.局部与整体B.点与面

C.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D.控制与服从

35、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称为()

A.城市发展B.城乡发展

C.城市体系D.城乡体系

36、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紧密相关的

A.农业化进程B.劳动化进程

C.工业化进程D.商业化进程

37、城市化水平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A.经济发展水平B.工业发展水平

C.建设发展水平D.素质发展水平

38、城市发展规模主要是指()的发展规模

A.城市人口B.城市用地

C.商业用地D.乡镇用地

39、城市规划是()和()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A.引导管理B.美化控制

C.引导控制D.管理美化

40、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落实作()的战略部署

A.时间上B.空间上

C.全面D.局部

4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体是()

A.各级人民政府B.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部门

C.承当规划任务的相关单位D.规划部门

42、规划期间,可能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有()

A.土地复垦B.土地整理

C.土地开发D.土地整治

43、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有()

A.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划,提高现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挖掘内部潜力

B.充分开发各种后备土地资源,增加土地供给

C.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

D.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

44、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式必须考虑的因素是()

A.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B.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C.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布局D.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需求45、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依据是()

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上级人民政府提出的目标和控制性指标

B.土地供需状况的分析

C.对规划期内土地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

D.对土地资源状况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估计

46、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是()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没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B.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C.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D.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47、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的方法有()

A.综合法B.模型法

C.土宜法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8、土地利用分区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的不同

A.土地质量B.土地利用方式

C.土地利用潜力D.土地利用特点

E.土地利用方向

49、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

A.综合分析法B.主要因素法

C.叠置法D.聚类法

50、土地利用用地分区的保持行政区界限的完整性所指的行政区界是指()

A.省级边界B.市级边界

C.县级边界D.乡级边界

E.村级边界

51、.土地用地配置的类型包括()。

A.农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的配置B.蔬菜地的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C.林业用地配置和居民点用地配置D.农业用地配置和交通水利用地配置

52、我国居民点类型包括()。

A.城市B.城镇

C.乡村D.建制镇

53、我国集镇是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服务中心。

A.建制镇B.乡(场)镇

C.县级机关所在的城关镇D.建制镇和乡(场)镇。

54、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是()。

A.协调土地供需矛盾B.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B.土地利用宏观布局D、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5、最早论述土地规划的著作是()。

A.徐霞客游记B.尔雅

C.禹贡D.水经注

56、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基本单位是()

A.省级行政辖区B.市级行政辖区

C.县级行政辖区D.乡(镇)行政辖区

57、土地管制权衍生于()。

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用权D.地政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物管理权

58、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区域完整性是指()

A.不打破村级行政界限B.不打破乡级行政界限C.不打破县级行政界限D.不打破省级行政界限

59、在规划期内耕地减少的主要类型有()

A.退耕B.建设占地

C.灾毁D.闲置

60、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A.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土地资源B.建设用地预测C.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D.闲置土地复垦

三判断题:

1.基本农田不单指“高产稳产”农田,还包括必须保留的中低产田。(√)

2.土地利用预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具体确定各单位或个人使用土地的范围和每个地块的用途。(╳)

4.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某一用地区内不允许其他用地类型存在。(╳)

5.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一般可用定额指标法。(√)

6.交通用地规划、城市规划等部门规划不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7.土地开发专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8.一般水库工程占地面积概算是对库区的淹没面积进行估算。(√)

9.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必须先编制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项用地指标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情况不得改变。(╳)

1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起点。(√)

12.只有“高产稳产”的农田才能划为基本农田。(╳)

13.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是土地利用预测的核心内容。(╳)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达到最佳。(╳)

15.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

16.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

17.土地利用计划按照调节控制程度可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18.复种指数等于农作物播种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

19.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必要时,土地管理部门可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规划指标进行适当修改。(╳)

20.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用地布局的合理程度及规划方案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因素。(√)

四名词解释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19.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20.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各类型面积的比例关系、在总面积中的比重及在空间组合格局。

21.土地用途管制:为了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的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则,并据此对各类土地利用和对各利用区域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引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行为及方式。22.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或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3.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4.城市规划区:按《城市规划法》,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土地开发:指人类用一定手段扩大土地可能利用面积和提高土地利用深度的过程。

26.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27.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条件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供养的人口数量。

28.土地利用规划: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依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29.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除以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

30.土地利用计划:指国家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做出部署和安排的中期和年度计划。31.土地利用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某项土地利用对周边土地产生有利影响称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称外部不经济。

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

33.基本农田保护区:从战略高度,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口增长需要和国家对这一地区农产品需要而确保的农田。

五问答题

1、简述合理利用土地的衡量标准、基本途径。

衡量标准

1)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环境自愿;

3)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基本途径

1)加强地权管理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性有何表现?

1)规划对象:规划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

2)规划任务: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3)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开发、保护和整治。

4)规划效果:要取得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佳。)

3、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

1)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

2)用地数量综合平衡。

3)用地布局综合平衡。

4)部门用地需求预测在用地结构与布局平衡中未能落实的,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新的用地调整方案,再次参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平衡。

5)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6)拟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提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划定土地用途区,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方案,并将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下级行政区。

4、简述在我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我国人口多(2分),土地面积有限(2分),耕地紧缺(2分),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多(2分),群众对耕地保护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分)。这就要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以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应包括哪些内容?

1)前言。

2)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1分)

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分)

4)土地资源利用潜力。(1分)

5)规划目标。(1分)

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分)

7)土地用途分区。(1分)

8)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1分)

9)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1分)

10)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1分)

11)实施规划的措施。(1分)

6、举例说明什么是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土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的结果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称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称为外部不经济。(4分)举例(6分,略)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的说明书应包括哪些内容?

属修编规划的,应说明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修编的必要性。(3分)

编制本规划的简要过程。(3分)

编制规划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说明。基础数据来源;重要规划指标和用地布局的依据;上级规划指标落实情况,待选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益评价;推荐方案的理由;部门用地协调情况;实施规划的条件等。(4分)

8、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性。

总体性(2分)、长期性(2分)、战略性(2分)、层次性(2分)、动态性(2分)。(要求具体说明)

9、简述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对象。

现有高产、稳产田和部分中、低产田。(2.5分)

政府或部门确定的粮、棉、油、菜基地。(2.5分)

有开发前景的名、优、特产基地。(2.5分)

科教实验和良种繁育基地等。(2.5分)

10、土地利用规划为什么要遵循“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确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这是我国人口多(2分),土地资源匮乏(2分),耕地少(2分),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分)。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项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大量土地,需要与可能的矛盾突出,尤其要确实执行这一基本国策(2分)

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控制土地利用。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2分)

协调土地利用。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2分)

组织土地利用。包括宏观组织和微观组织。(2分)

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2分)

1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1)土地利用基本情况描述:自然、经济、社会情况。(1.5分)

(2)土地利用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1分)

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1分)

土地利用率分析;(1分)

土地产出率分析;(1分)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分析。(1分)

(3)土地利用评述: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做出结论。(1.5分)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规划对象看,是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2分)

从规划任务看,要协调解决所有用地部门的用地需求;(2分)

从规划内容看,不单是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同时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综合利用土地;(2分)

从规划效果看,要同时取得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优。(2分)

14、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1.5分)供需平衡原则;(1.5分)差异性原则;(1.5分)一致性原则;(1.5分)集中连片原则;(1分)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1分)

15、为什么说农业用地预测是土地预测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

农业用地是用于农业生产的用地,它直接向人类提供第一性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预测的核心内容。(4分)

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首先要预测各类种植产品的耕地单产水平(2分);然后预测各类种植产品的需求量(1分);最后进行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的协调平衡,便可求出耕地

需求量(1分)。

1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2分)

整体性原则(2分)

生态经济原则(2分)

远近结合原则(1分)

动态平衡原则(1分)

17、土地利用预测包括哪些内容?

人口预测(2分)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分)

非农建设用地预测及占用耕地预测(2分)

土地人口承载量(力)预测(2分)

18、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评述?

土地利用的主要成绩(1分)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1分)

从社会、经济、生态方面提出土地利用建议(2分)

提出提高土地内涵及外延生产力的途径(2分)

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2分)

19、什么是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的依据是什么?

土地利用分区就是依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律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土地利用的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的过程(2分)。其依据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分)

已有的区划或规划(2分)

各部门发展战略及各类用地需求量(2分)

20、什么是基本农田?简述我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必要性。

基本农田是从战略高度,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本地区人口增长需要及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农产品需要而确保的农田。(2分)

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耕地减少,被建设用地不合理占用这一严重问题的重要手段。它是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对耕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并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加以保护的一种土地管理方法。在目前我国土地利用面临的严峻情况下,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十分必要的。(6分)。

21、简述分解县级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到各乡镇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方法:二上二下的方法,县乡两级反复协调落实。(4分)

要求:

人均耕地少的乡镇,保护率高;(1分)

缺粮多的乡镇,保护率高;(1分)

安排建设用地时,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其它集镇的先后优先顺序安排;(1分)

农民建房用地按乡村人口占全县比例分解;(1分)

独立项目用地按所在地分至乡镇;(1分)

开发新耕地指标按待开发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分配。(1分)

22、如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协调?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居民点建设用地方案提供给建设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照两规划的人口、用地方案,找出差距;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协调出可行方案。

23、土地利用规划是如何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的?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一可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3分),二可明确未来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向(3分),所以它可为土地利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对部门土地利用进行督察,使土地合理、充分利用(4分)。

2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体性有哪些表现?

规划对象是区域内所有土地资源;(2.5分)

规划任务是要协调所有用地部门的用地需求;(2.5分)

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等各个方面;(2.5分)

规划效果要取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佳。(2.5分)

25、耕地利用集约经营程度分析有哪些重要指标?

复种指数(2分)

机耕面积比例(2分)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1分)

单位耕地面积施用化肥量(1分)

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机总动力数(1分)

单位耕地面积农用薄膜量(1分)

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数(1分)

劳均耕地面积等。(1分)

26、简述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的基本思路和预测内容。

基本思路:一般用定额指标法(4分)。

预测内容:城镇居民点用地预测(1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1分)、独立工矿用地预测(1分)、特殊用地预测(1分)、交通用地预测(1分)和水利工程用地预测(1分)。2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一般包括哪些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与总体规划报告有什么关系?

包括的专题有:土地适宜性评价(1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分)、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1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分)、城镇体系发展与用地需求量预测(1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1分)。

关系:专题研究是总体规划的基础、补充和深入。(4分)

28、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如何划分保护等级?如何进行区-片-块的编号?

划分等级:一级基本农田是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长期不得占用的农田(2分);二级基本农田是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不得占用的农田。(2分)

编号:

区—在县级图上,以乡镇为单位,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逐乡编号;(2分)

片—在乡级图上,以村为单位,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逐村编号;(2分)

块—在村或乡级图上,以保护块为单位,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逐块编号。(2分)

29、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1分)

供需平衡原则(1分)

差异性原则(2分)

一致性原则(2分)

集中连片原则(2分)

行政界线完整性原则(2分

3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资料包括哪些??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1 绪论 1.填空题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理论、弹性理论、功能分区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2.选择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为( d )级规划. A 2 B 3 C 4 D 5 E 6 我国于( b )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A 1956 B 1986 C 1978 D 1996 2005年7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是启动,本次修编工作的首要原则是( c )。 A 保护环境 B 可持续发展 C 严格保护耕地 D 退耕还林 3.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 土地保护。 2)人地协调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形成某种动态平 衡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防止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突变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必须不断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3)景观生态学理论: 4.简答题 简述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a、土地用途管理,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的转换进行管理。 b、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就是对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及比例结构进行管理。 c、土地利用布局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 d、土地利用程度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水平进行管理。 e、土地利用效果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产出水平、集约化水平进行管理。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耕地保护规划 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5.论述题 论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P16 §2 土地利用原理 1.填空题 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个: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等。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他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 2.选择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 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P23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 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含部分考研题目) 一、名词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 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 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 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简答题部分: (一)总论部分 1、简述土地的特性 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 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 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 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 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 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 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 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 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 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 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 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 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 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 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 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 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 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 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 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 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 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 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 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 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 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 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西大2017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批次 [单选题]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A:农用地 B:耕地 C:园地 D:林地 参考答案:B [单选题]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 A:建城区 B:规划区 C:规划控制区 D:用地区 参考答案:A [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提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参考答案:A [论述题] 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3、简要回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4、什么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什么? 5、未来几年是我国"实现奔小康计划”的关键几年,"吃饭”与"建设”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体”谈谈您的观点和看法? 6、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收集哪些相关资料? 7、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的依据是什么?一般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包括那些? 8、简要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 9、什么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为实现其总目标一般包括那些具体数量指标? 10、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按其类型划分它包括哪些类型? 11、简要阐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部门与审批程序? 1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13、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4、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1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16、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8、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19、计算: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据此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 作业题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题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答:一、面积的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二、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地球公转和自转等产生的地质结构的作用下,各种土地形态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三、整体性,土地是地表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四、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使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再生性。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土地资源即被破坏。 五、多用途性,土地资源根据各类土地质量状况的不同而具有多少不等的多用途性。 六、社会性,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答:一、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二、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三、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为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或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一、政策性二、整体性三、兼容性四、折中性五、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或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二、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其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二、温度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三、水份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四、风对土地特性有影响。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山地丘陵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因此一般有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二、平原,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份条件比较好。因此,平原区的 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 7.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答:1).降水,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 2).蒸发与蒸腾,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农田总蒸发。 3)城市给水水源,给水水源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 4)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5)地下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6)水资源的三要素,包括水资源量,水资源变率,水质。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真题832_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

832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 理 共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30 分)。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土地价格 3.土地资本化 4.城镇基准地价 5.土地利用分区 6.土地整治规划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60 分)。 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三界四区”。 2.谈谈你对“人地挂钩”的理解,并简述实施人地挂钩的主要措施。 3.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4.简述影响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因素。 5.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6.简述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及各自特点。三、论述题(每 题30 分,共60 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参与水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很早就注重公众参与,但效果甚微,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公众参与体系,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起步阶段。请结合国外的公众参与体系的经验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试论述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该如何完善公众参与体系。 2.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提出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再次强调要加强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请结合我国城乡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就未来如何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谈谈你的看法。 第 1 页

南京大学2017土地利用规划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根据中心地理论,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 ?A、相等,长 ?B、相等,短 ?C、不等,长 ?D、不等,短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市场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交通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属于()。 ?A、现代区位理论 ?B、经典区位理论 ?C、新时期区位理论 ?D、古典区位理论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圈的第一圈层为()。 ?A、自由农业圈 ?B、轮作农业圈 ?C、谷草农业圈 ?D、畜牧圈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6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说明: 题号:7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微观层次,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部分。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8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体现在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9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一、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质量评价城市化水平建筑密度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城镇体系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城市规模土地承载潜力土地质量 二、填空题部分: 1、人们通常把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国家领土是指,、、,;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土地资源是;土地资产是指。 3、土地具有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和。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又;既是,又是;既是,又是。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包括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按区域性质分为;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的科学;规划是指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和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然后再进行。 27、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其核心内容是;作用是;实质是;具有、、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审批。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