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制备小直径血管支架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静电纺丝制备小直径血管支架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静电纺丝制备小直径血管支架及其血液相容性的研究

静电纺丝法简介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硕士生课程论文 题目静电纺丝法简介 学生姓名张辉华 学号133511018 指导教师秦毅红 学院冶金与环境学院专业冶金工程 完成时间2014.5.27

静电纺丝法简介 摘要:静电纺丝法是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静电作用下进行喷射拉伸而获得纳米级纤维的纺丝,作为一种新颖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具有许多一般纳米纤维制备法没有的优点,在国内外一直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是介绍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重点,同时简要地介绍了此方法在电池材料一起其他材料上的应用。 前言 静电纺丝就是高分子流体静电雾化的特殊形式,此时雾化分裂出的物质不是微小液滴,而是聚合物微小射流,可以运行相当长的距离,最终固化成纤维。静电纺丝技术在1934年首先由Formhals[1]提出, 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又有多项专利出现。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兴起,人们发现由电纺制得的纤维的直径可以达到纳米级,使得这种技术重新受到重视并出现了大量的文献[2]。目前, 主要是从事材料、化工和高分子领域的科学家在研究静电纺丝。 1 静电纺丝实验装置与基本原理 1.1 电纺过程 所需设备高压电源,溶液储存装置,喷射装置( 如内径 1 mm 的毛细管) 和收集装置( 如金属平板、铝箔等) 。图1为传统的单纺装置。 图1 经典的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

高压静电场(一般在几千到几万伏) 在毛细喷丝头和接地极间瞬时产生一个电位差,使毛细管内聚合物溶液或者熔融体(一般为非牛顿流体) 克服自身的表面张力和粘弹性力,在喷丝头末断呈现半球状的液滴。随着电场强度增加,液滴被拉成圆锥状即Taylor锥。当电场强度超过一临界值后,将克服液滴的表面张力形成射流(一般流速数m/s),在电场中进一步加速,直径减小,拉伸成一直线至一定距离后弯曲,进而循环或者循螺旋形路径行走,伴随溶剂挥发或熔融体冷却固化,终落在收集板上形成纤维,直径一般在几十纳米到几微米之间。 除去传统的单纺丝还有其他的一些纺丝方式,如同轴静电纺丝,共轴复合纺丝就是将两种不同聚合物溶液预先不经混合, 而是各自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共轴 喷射经过同一个毛细管或注射器针头出口,得到连续的复合纤维的方法,该纤维具有核-壳结构。共轴复合纺丝设备如图2(a)所示,核-壳结构纤维如图2(b)所示。 图2 同轴纺丝和复合纤维形貌 同轴纺丝能直接接一步制备复合微/纳米线,可以制备医用复合纳米线、空心纳米管,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材料品质要明显优于涂覆法制备的材料。此外可以将碳纳米管与挥发性溶剂混合液用作内纺液, 将聚合物溶液用作外纺液, 利用溶剂的挥发性就可以携带碳纳米管渗透到外层聚合物中, 形成连续的碳纳米管增强 的复合纳米纤维。

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的麻醉

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的麻醉 【摘要】目的:探索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的麻醉方法,并给麻醉处理的安全有效提出了新的挑战。方法:选择患者共30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术中抗凝采用肝素化,术后未用抗凝药物。结果30例患者中无1例中转行开放手术治疗,无1例出现硬膜外麻醉并发症。结论腹主动脉瘤是一种病变累及全身的大血管疾病,对麻醉要求较高,术中管理困难,硬膜外麻醉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本组硬膜外麻醉下顺利完成了手术,并且无一例围术期并发症,另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关键词】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麻醉 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是近十年开展的治疗主动脉瘤的新技术。与传统的开发式主动脉重建手术相比,这种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和致死率低等优点,而且使一些老年和合并全身严重并存疾病的病人有了新的生机,但同时该项手术的开展也给麻醉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05年8月-08年8月3年来共30例胸、腹主夹层动脉瘤行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的麻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0例,ASAⅡ~Ⅳ级,均为男性,年龄37~78岁,体重60~85kg,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3例,腹主动脉瘤7例,其中一例为外伤后的假性动脉瘤。合并高血压18例(80%),糖尿病6例,冠心病13例,肾功减退5例,ECG示心肌缺血6例,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2 例。术前均经积极准备,给予降压、扩张冠脉、纠正心律失常、胰岛素等治疗改善一般状况。未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手术均在放射科心导管室进行,经股动脉切口置入支架。 1.2麻醉方法和监测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持续至手术日,糖尿病患者术前调整空腹血糖至10mmol/L以下,术前用药安定1~2mg/kg。30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入室后行L1~2或T12~L1硬膜外穿刺,留置硬膜外导向头侧置管3.5~4 cm,固定导管后改平卧位管。局麻药2%利多卡因5ml硬膜外注射,观察5 min 无腰麻及中毒反应现象后分次注入0.5%~0.75%罗哌卡因,或0.5%~0.75%布比卡因共10~15ml,辅咪唑安定1~2mg。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术中抗凝采用肝素化,肝素30~50mg,静脉注射,术后未用抗凝药物。 硬膜外麻醉后如血压过低,用麻黄素6~10mg 或多巴胺3~5µg/kg/min,如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给予阿托品0.5-1mg对症处理。术中根据手术操作,在腔内血管支架释放过程中进行血压调控。在血管支架释放前开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最重要的基本方法。这一技术的核心是使带电荷流体在静电场中流动与变形,最终得到纤维状物质,从而为高分子成为纳米功能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加工方法。由于纳米纤维具有许多特性,例如纤维纤度细、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 1、静电纺技术 静电纺是一项简单方便、廉价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的纺丝技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Formals A就已经在其专利中报道了利用高压静电纺丝,但是直到近些年,由于对纳米科技研究的迅速升温,激起了人们对这种可制备纳米尺寸纤维的纺丝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 1.1 静电纺技术的基本原理 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 fiber technique)是使带电的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中流动变形,经溶剂蒸发或熔体冷却而固化,从而得到纤维状物质的一种方法。对聚合物纤维电纺过程的图式说明见图1。 静电纺丝机的基本组成主要有3个部分:静电高压电源、液体供给装置、纤维收集装置。静电高压电源根据电流变换方式可以分成DC/DC和AC/DC两种类型,实验中多用IX;/DC电源。液体供给装置是一端带有毛细管的容器(如注射器),其中盛 有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将一金属线的一端伸进容器中,使液体与高压电发生器的正极相连。纤维收集装置是在毛细管相对端设置的技术收集板,可以是金属类平面(如锡纸)或者是旋转的滚轮等。收集板用导线接地,作为负极,并与高压电源负极相连。另外随着对实验要求的提高,液体流量控制系统也被渐渐的采用,这样可以将液体的流速控制得更准确。电场的大小与毛细管口聚合物溶液的表面张力有关。由于电场的作用,聚合物溶液表面会产生电荷。电荷相互排斥和相反电荷电极对表面电荷的压缩,均会直接产生一种与表面张力相反的力。当电场强度增加时,毛细管口的流体半球表面会被拉成锥形,称为Taylor锥。进一步增加电场强度,是用来克服表面张力的静电排斥力到达一个临界值,此时带电射流从Taylor锥尖喷射出来。带电后的聚合物射流经过不稳定拉伸过程,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症状性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症状性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高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2例椎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使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方式,而对照组使用药物保守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情况、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狭窄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患侧寰椎段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侧寰椎段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标签: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椎动脉狭窄;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心脑血管病症之一,可发生在颅内外任何部位,可引起缺血性卒中,往往预后较差。高龄患者是该病症的高发人群,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目前高龄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疗效并不理想。随着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62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椎动脉狭窄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61~79岁,平均(69.3±7.2)岁。所有患者经头颈CTA或MRA证实,椎动脉狭窄程度均>70%,符合椎动脉狭窄诊断标准f41。该临床研究取得患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头晕、头痛、晕厥、黑曚、共济失调、短暂性脑缺血等后循环缺血病症,排除患有其他心、肝、肺、肾疾病、精神类疾病、血液疾病、免疫疾病、出血倾向、感染等的患者。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61~79岁,平均(71.5±6.4)岁,椎动脉狭窄25例,基底动脉狭窄6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62~79岁,平均(67.7±7.9)岁,椎动脉狭窄27例,基底动脉狭窄4例,采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动脉狭窄程度、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患病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手术操作采用局部麻醉,在常规心电监护下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全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综述与专论 合成纤维工业,2009,32(4):48CH I NA SYNTHETI C FI BER I NDUSTRY 收稿日期:2008 09 17;修改稿收到日期:2009 05 27。作者简介:董晓英(1956 ),教授。从事纳米材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 董晓英1 董 鑫 2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2.慕尼黑大学,德国慕尼黑 80539)摘 要:简述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原理;探讨了静电纺丝电压、流速、接收距离、溶剂浓度等工艺条 件;介绍了同轴静电纺丝制备皮芯结构的超细纤维及中空纤维技术以及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指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材料在生物医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进一步实现低压纺丝、开发无毒溶剂,控制同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释放性能是今后静电纺丝的研发方向。 关键词: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工艺 生物 医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Q 340.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 0041(2009)04 0048 04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高速制备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其装置简单,成本低廉,供选择的基体材料和所载药物种类众多,可通过改变电压、流速、接 收距离、溶液浓度配比等纺丝工艺控制纤维形貌,从而控制药物的释放。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生物、医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 静电纺丝及其工艺条件 静电纺丝技术最早报道于1934年的美国专利[1] ,发明人For mhals 用静电斥力的推动成功纺出醋酸纤维素纤维,溶剂为丙酮和乙醇。后来,For mha ls 改进了静电纺丝设备,通过多个针头纺丝或复合纺丝 [2] 。 1969年,英国Taylor [3] 研究了强电场作用下 水/油界面的形成。首先,从理论计算上考虑电场、重力和溶液粘度的影响,建立了锥状物模型,即在高压电场下溶液喷出前的形状称为Tay lor 锥。Tay l o r 还根据其模型计算了喷出时的临界锥角为98.6 。 静电纺丝纤维喷出针头后,在空中弯曲回转,最后落在接收器上,给人多股纤维同时喷出的印 象。阿克隆大学的Dosh i 等[4] 假设带电高分子溶液在喷出后互相排斥,克服表面张力而分裂成若干股纤维,落到接收器上形成无纺纤维毡。但是 麻省理工学院的Shin 等[5]和以色列的Yari n [6] 等通过高速成像,只有1股纤维从喷丝口喷出,然后在电场力作用下快速弯曲旋转,给人以很多股纤维的假象。1971年,杜邦公司的B au m garten [7] 研究了纺丝工艺参数对丙烯酸在N,N 二甲基甲酰(D M F)胺溶液中静电纺丝纤维直径的影响。纺 丝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喷射距离、溶液粘度、环境气体、流速和电压等。 1.1 电压 足够的电压是形成连续稳定纤维的先决条件。如果电压过小,则产生静电喷射,形成独立的珠状物。随着电压的增加,逐渐形成串珠结构,电压进一步增大,串珠逐渐减少,直至形成连续稳定 的纤维。Deitzel 等[8] 研究了聚氧化乙烯(PEO )/水体系中电压对喷丝口Tay lor 锥表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压较小时,Tay lor 锥形成于针头外悬挂液滴的表面;随电压增加,液滴体积逐渐变小,直至液滴和Tay lor 锥相继消失。同时,纤维上串珠的分布密度也随电压增大而增加。因此,一般适宜电压为10~25kV 。1.2 流速 流速是影响静电纺丝纤维形貌的另一重要参数。M ege lski [9] 等研究了静电纺丝流速对聚苯乙烯/四氢呋喃(THF)体系的影响,随着流速增大,纤维直径增加,纤维表面的孔径也增大。同时,流速增大也促进了更明显的串珠结构,其原因是溶剂在到达接受装置前不能完全挥发。目前所采用的流速为1~3mL /h 。1.3 接收距离 接收距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静电纺丝的 纤维形貌。Jaeger [10] 等研究了PEO /水溶液的静电纺丝行为,随着接收距离由1c m 增大到3.5c m,纤维直径从19 m 下降到9 m 。根据M egel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简介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三)合并支架术简介】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是目前常用治疗动脉硬化等各类血管狭窄疾病的微创介入疗法。它是一种联合疗法,包括PTA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两种疗法。(如下图所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明显优势。由于该疗法疗效显著,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自引进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合并支架术以来,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类疾病大获成功。目前医院应用此项技术已成功治愈10000多例血管狭窄闭塞患者,为患者提供了可靠的医疗技术保障。我们愿用我们的努力为你解除病痛,带来福音。 【PTA合并支架术适应症】 该技术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类血管狭窄闭塞类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静脉血栓后遗症,布-加综合症,Cockett综合症,大动脉炎等。 【PTA合并支架术原理介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原理图、治疗前后比较图 一、PTA球囊扩张术 1.适应证:不同原因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或为支架置入术的前期准备。 2.相对禁忌证:对肢体而言,闭塞段血管长度超过10cm,或为钙化性狭窄,或伴外周小血管病变;对冠状动脉而言,多支病变,或血管腔内有新鲜血栓(3个月以内),或溃疡性血管狭窄等。

3.操作技术:导丝通过狭窄段为其关键。对完全性闭塞者,需先打通血管。所选球囊直径与狭窄段两端正常管径相当或稍大1mm~2mm,球囊长度应超过狭窄长度1cm~2cm。术前一天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中经导管注人5000U肝素、术后持续用3~6个月的阿司匹林等。 4.基本原理:血管内、中层有限度地损伤和撕裂,管壁张力下降,管腔扩大。 5.疗效:取决于病变部位、性质、程度、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术者的经验等。总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但PTA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重复治疗,对外科手术后再狭窄者同样有效。 6.并发症:发生率为0.76%~3.3%,一般为穿刺部位血肿、血管壁夹层或穿孔、异位栓塞等。 二、支架置入术 1.适应证:颈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冠状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四肢动脉、腔静脉等血管狭窄、闭塞、动静脉瘤;偏心注狭窄不适于做球囊扩张成形者;经球囊扩张成形后再狭窄、闭塞者。 2.相对禁忌证:广泛性血管狭窄;大动脉炎活动期;凝血机制异常。 3.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支架,根据支架的属性即自扩式、球囊扩张式、热记忆式,放置支架。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抗凝措施。 4.基本原理:利用支架的支撑力将狭窄的血管撑开。覆药膜支架可防止血栓形成或血管内皮过度增生。 5.疗效:支架用途十分广泛,可治疗血管性和非血管性腔道的狭窄性病变。可提高血管开放率。如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后,狭窄率从成形前的73%士15%下降到16%士12%,症状减轻或消失者达92%。 6.并发症:包括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出血;血管损伤。 7.支架类型:支架是由人体可植人材料,用金属丝编织或激光融刻成网状圆筒形结构。按释放机制不同分三类:①自扩式支架,支架本身具有弹性,释放后在管腔内自行扩张。为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和防止移位,支架直径应稍大于靶部位正常血管直径。②球囊扩张式支架,支架本身不具有弹性,但具有可塑性,使用时套在球囊导管上,置入狭窄部位后,扩张球囊使支架被动扩张至一定直径,支撑病变部位。支架直径由球囊直径决定,可根据临床要求来调整支架直径。③热记忆式支架,由镍钛合金制成,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在相变温度下(25C~35C)可自行张开到原来形状,支撑血管。操作简便,支撑力强。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官泳松 汪小舟 黄明亮 张华山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四川省眉山县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效 果。 方法: 9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原发病灶均由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恶 性肿瘤。行右股静脉穿刺,在造影像上测量狭窄长度及正常上腔静脉直 径,选择适当支架,原则上支架直径应超过正常上腔静脉直径10%,上 下端应超过狭窄段1-2cm。成功后用球囊扩张支架. 术后继续治疗原发 疾病并抗凝治疗,透视或胸片观察支架位置,多普勒了解上腔静脉通畅情 况。 结果:支架置入后行DSA见造影剂回流通畅,上腔静脉管径接近正常, 侧支循环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压由开通前平均26.4cmH2O降至 15.7cmH2O,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或缓解。头颈部、上肢、胸壁肿胀2天内消退,尿量增多,胸 壁浅静脉怒张消失。 结论:支架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微创、简单、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 肿瘤 支架 影像诊断 介入治疗 Abstract Purpose: To study the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therapy of Superior Vana Cava Obliteration Syndrome(SVS) by intra-vascular stenting. Method: 9

cases of SVS. Primary lesions were all confirmed as malignant with histological pathology. By route of right femoral vein, we made SVS catheterization and DSA. Lengths of strictures were measured as well as diameters of normal Superior Vana Cavae (SVC) for the choice of appropriate stents. The option of stent diameter is 10% larger than that of normal SVCs.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the stent should be 1-2cm protruding from the ends of the stricture. The stent was dilated with a balloon after its successful placement. Therapy of original lesions was continued together with anticoagulant. Stents were observed about their positions with fluoroscopy or chest films, and about patency of SVC with Doppler. Result: After the placement of a stent, SVCs were revealed with DSA as contrast media passing along smoothly, diameters of SVCs almost normal, collateral branches diminished remarkably. Average SVC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26.4cmH2O before the placement down to 15.7cmH2O, with an obvious difference (ρ<0.01) by statistics. Related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disappeared or relieved. Resided were swelling of head and neck, upper extremities and chest. Excretion of urine increased. Gorgeous superficial veins in the chest could not be detected any more. 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intra-vascular stenting to treat SVS is worthy promoting with its mild traumatizing, easiness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Superior Vana Cava Syndrome Tumor Stent Image Diagnosis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在晚期肺癌患者常见。我们应用介入放射学方法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38—74岁,平均56.4岁,全部病例均有胸片、CT或MRI、纤支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2例系外科手术后复发转移,5例同时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全部病例都有头颈部、双上肢及胸壁软组织肿胀,浅静脉曲张。1例曾发生昏迷,6例有胸腔积液。下腔静脉引流区无软组织肿胀及静脉曲张,血浆白蛋白在正常范围。 1.2 设备和特殊器材 使用美国GE公司DSA血管造影机。器材有亲水型及珠头导丝,5F或4F Corbra导管,直猪尾造影导管,选用Symphony nitinol 或SMART或Gianturco Z型或Easy Walstent自膨式金属支架。

江苏省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苏省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技术管理规 范(试行)》的通知 苏卫办医〔2011〕183号 各市卫生局,省管有关医院、省医院协会: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的审核和临床应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厅组织制定了《江苏省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作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准入和监管的依据。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请省医院协会按有关规定组织申报、审核。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附件: 江苏省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 植入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主动脉弓以上的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有介入放射专业)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重症监护室和其他相关辅助检查科室。 (三)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同等级医院神经内科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同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医学影像(介入放射专业)科 1、B超室:能运用颈部动脉超声(CDFI)及经颅多普勒(TCD)两种技术,对主动脉弓以上血管进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2、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能从事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配备有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清晰的进行无创脑血管成像(MRA、CTA)检查。 3、设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并达到如下要求: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

静电纺丝操作说明

静电纺丝操作步骤(有粘结性的溶液) 溶液配制好后按如下步骤进行喷丝实验: 1.打开总开关,检查正负压电源的调节旋钮是否归零(左旋到底),紧急停机旋 。 2.控制面板上的钥匙电源开关右拧,此时进 入标签页面。点击来到推注控制页面。 3.或,快速将注射器的

活塞推到底,此时点击。 4.点击,使滑块迅速移退至一定位置,取出空的注射器,将纺丝液注入到 注射器中,固定到推注泵卡口处,通过或来调节滑块位置,使针头 此时显示框内出现负值, 的可用长度,在此范围内任意设定需要纺丝的距离。 5. 接收器:固定式的,平行式的,高转速的) 6.点击并修改、或参数。 7.通过设备底部滑台上的夹子调节喷丝头与连接器之间的距离, 确定好位置,高压夹头加紧,点击,此时推注装置开始单独运行。 8.将控制面板上的、红色按钮按下,此时正负高压开 启,调节旋钮;边观察纺丝现象边调节 (目的是调节喷丝效果),直至出现比较稳定的喷射流即可。 9.若启动平移装置,可以通过触摸屏点击,首先检查平移部分的中点,一 般将标尺的零点设定为中点,并设定平移行程和平移速度。也可以通过点击 “设为中点”即可将当前 位置设定为平移中点, 点击,此时平移装置开始单独运行。 10.若需启动接收装置,可以通过触摸屏点击,设定转辊接收速度,直接 以及。 11.若需要同时启动两个推注装置、平移装置、接收装置,可以分别在相应的标 签页面设置好运行参数之后,点击进入联动标签页面,点击,此时所有能动的装置都会启动,如需停止,点击“停止”即可,此为联动启动功能。 12. 完毕之后再打开正负高压继续进行实验。 13. 操作功能之后方可手触所收集的材料。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 【摘要】随着慢性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促使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加。因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促使透析患者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血管通路问题愈来愈突出,而维持血管通路的可靠稳定,有利于确保血透治疗顺利开展,进而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主要类型,现就HD患者血管通路护理进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HD)治疗中,将血液从体内引出,进入体外循环再返回体内的通道,它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必要条件.也是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减少血管通路并发症、维持血管通路的通畅,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努力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1.血管通路的类型 1.1 临时性血管通路:适用于急性药物中毒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紧急透析或内瘘成熟前透析所建立的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路穿刺时不易固定、易感染及活动受限等缺点,故不作为长期透析的血管通路。 1.1.1 直接动、静脉穿刺:此法操作简便,血流量充足,血液无重复循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缺点是不能留置,每次HD需穿刺,易损伤血管,穿刺针不易固定,脱出后易形成局部血肿,增加患者痛苦。因此不能作长期HD通路。 1.1.2 股静脉置管:此法简便易行,减少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并满足了血液灌流治疗的需要。对于某些多器官衰竭危重患者、儿童、体位不合作者,宜采用股静脉置管,但存在置留时间相对较短,易感染(置管1周后感染率达19%[1]),易发生血栓,影响患者活动等缺点。 1.1.3 锁骨下静脉置管:其优点是置管部位开放,易保持清洁,血流量充足,不损伤手臂血管,留置时间长,患者活动不受限。缺点易形成血栓,对穿刺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操作不当可并发血胸、气胸,甚至动脉破裂出血。 1.1.4 颈内静脉置管:它具有锁骨下留置导管的优点,而并发症又比锁骨下静脉留置管少[2]。缺点是易形成血肿,个别可发生上腔静脉破裂出血,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使用[3]。 1.1.5 颈外静脉置管:穿刺点选择颈外静脉中上段进行穿刺置管。置管技术难度低,易掌握,并发症低,拔管出血少,按压时间短,安全性好。但需较长(16cm以上)的中心导管,最好是单腔导管,可以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并减少血栓并发症的发生[4]。 1.2 长期性血管通路 1.2.1 动—静脉外瘘:外瘘由Quinton和Scribner首先创用,优点是手术简单,术后可立即使用,不需反复穿刺。缺点是外瘘导管如脱落可因大出血致死,患者需随身携带止血钳以止血。此外长期外瘘给易并发感染、血管炎、血栓、皮肤坏死,现已被动—静脉内瘘代替[3]。 1.2.2 直接缝合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已经成为最为安全、应用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最理想的是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优点:没有外瘘导管脱落失血的危险,患者活动不受限,感染和血栓的发生率大大减少。缺点:术后至少要2~3周方能使用,且每次HD 均需穿刺血管,易发生血肿、血栓,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还可并发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5]。方

静电纺丝技术

摘要:文章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技术的优点,以及它在各个方面广泛的应用。此外,虽然它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目前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应用原理 前言:近年来,纳米结构材料,如纳米纤维、纳米管,由于其尺寸效应十分显著,在光、热、磁、电等方面的性质和体材料明显不同,出现许多新奇特性,因此收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纳米纤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表面积大,从而导致其表面能和活性的增大,产生小尺寸效应、表面或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在化学、物理性质方面表现出特异性[1]。电纺技术是一种简单和通用的获得连续微米级别以下的超细纤维的方法。通过电纺的方法可以制备出多种纳米纤维,包括氧化物纤维,高子分聚合物纤维等。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纳米尺寸的直径,高比表面以及纤维之间形成的微小孔隙[2]。 纳米纤维、静电纺丝都是一些新事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用于组织工程、人造器官、药物传递和创伤修复等。另外,对植物施用杀虫剂是纳米纤维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又一个领域。但当前的静电纺丝技术还不成熟,有待于深入地研究,以制得高质量的纤维并能使纳米纤维的制备实现产业化[3]。 一静电电纺丝技术 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在国内一般简称为电纺,其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流体在强电场作用下,通过金属喷嘴进行喷射拉伸而获得直径为数十纳米到数微米的纳米级纤维的纺丝技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得到的纳米级纤维具有直径小、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精细程度一致等特点,在组织工程、传感器、工业、国防、农业工程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其在医药领域诸如伤口敷料、控制释放体系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5]。从科学基础来看,这一发明可视为静电雾化技术的一种特例。静电雾化与静电纺丝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工作介质不同。静电雾化采用的是粘度较低的牛顿流体;而静电纺丝采用的是粘度较高的非牛顿流体。由于静电雾化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原理类似,所以前者的研究也为后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4]。因为静电纺丝过程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很多,所以至今对它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早在1934年,Formals就发明了用静电力制备聚合物纤维的实验装置并申请了专利,在其专利中,他公布了如何以丙酮作为溶剂的醋酸纤维素溶液在电极间形成射流,从而在静电推力下产生聚合物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的思路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液体在电场力作用下的电喷射行为的研究。Raleigh在1882年研究发现,当液滴承受的电场力超过表面张力时,其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悬挂在金属喷丝头上的液滴就分裂成一系列带电小液

分分钟认识静电纺丝

静电纺丝即在高压静电下用聚合物溶液进行纺丝的过程。静电纺丝可以制备直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的纤维,产品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成分多样化,直径分布均匀,在生物医学、环境工程以及纺织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原理 将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带上几千至上万伏高压静电,带电的聚合物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毛细管的Taylor锥顶点被加速。 当电场力足够大时,聚合物液滴克服表面张力形成喷射细流。在细流喷射过程中溶剂蒸发或固化,最终落在接收装置上,形成类似非织造布状的纤维毡。

装置 静电纺丝的装置主要由推进泵、注射器、高压电源以及接收装置组成。其中,高压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分别与注射器针头和接收装置相连,而接收装置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静止的平面、高速转动的滚筒或者圆盘。纺丝的参数设置、环境条件等对纺丝过程的影响至关重要。 高聚物

目前静电纺丝技术已经可用于几十种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既包括聚酯、聚酰胺、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柔性高聚物的静电纺丝,也包括聚氨酯弹性体的静电纺丝以及液晶态的刚性高分子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等的静电纺丝。 影响因素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的影响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分为溶液性质,如黏度、弹性、电导率和表面张力;控制变量,如毛细管中的静电压、毛细管口的电势和毛细管口与收集器之间的距离;环境参数,如溶液温度、纺丝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气流速度等。 溶液黏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同轴静电纺丝

同轴静电纺是在静电纺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其基本原理是在两个内径不同但同轴的毛细管中分别注入芯质和壳质溶液,二者在喷头末端汇合,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固化成为复合纳米纤维。 同轴静电纺丝解决了纺丝时纺丝液必须是均一体系的缺陷,所制备的同轴纤维在均匀性、连续性上都优于其它方法得到的纤维。采用同轴静电纺丝的方法可以制得中空纤维和纳米复合纤维等。 应用

静电纺丝

静电纺丝原理及研究进展 摘要纳米纤维具有直径小、比表面积大以及易于实现表面功能化的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众多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中,静电纺丝是一种高效的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简述了国内外静电纺丝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静电纺丝的制备原理、静电纺丝装置的改进、影响纤维成形的主要工艺参数及纤维形态;叙述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过滤材料、生物医学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静电纺丝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静电纺丝;发展;原理;应用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有关静电纺丝的文献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总体看来国外的静电纺丝技术较国内的系统和完善。国外对静电纺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多种合成聚合物和天然聚合物的静电纺丝工艺,分析影响纺丝的因素及其纤维表征。 (2)研究电压、喷丝口与接收屏之间的距离、纺丝液的浓度和流量等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对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及表面形态的影响,分析纺丝工艺的规律,以建立各工艺参数关系的理论模型。 (3)静电纺丝所得制品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4)静电纺丝装置和方法上的创新,是近来静电纺丝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大约从2002年开始,东华大学研究了静电纺丝的工艺参数对聚丙烯腈纤维直径的影响[8],同济大学进行了导电聚合物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工艺的研究[9],北京化工大学用静电纺丝法制得聚乳酸纳米纤维无纺毡[10],中国科学院用静电纺丝法制得了纳米级聚丙烯腈纤维毡[11]。总之国内的静电纺丝起步较晚,对静电纺丝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聚合物溶液纺制纳米级纤维,目前还着重于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及其纤维形貌的分析。 2 静电纺丝基本原理及装置 2.1 静电纺丝基本原理 一般的静电纺丝装置包括高压电源、溶液储存、喷射和接收装置,相对应可以分为5个过程:流体带电、泰勒锥的形成、射流的细化、射流的不稳定和纤维的接收[12]。其中最重要的是泰勒锥的形成。溶液处于储液管中,有外加电极时会在 电场作用下形成液滴,没有外加电极作用时,由于重力作用,在溶液与管壁的粘附力、本身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悬挂在管口的液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液滴表面布满了电荷,电荷之间的库仑斥力与液滴表面张力相反,当电场强度增大时,液滴表面的电荷密度增大,库仑斥力大于表面张力,液滴曲率发生变化被拉长成锥形,锥角为49. 3b,这一带电液体称为泰勒锥。泰勒锥会随电压的增大发生喷射,喷射流在电场的作用下分裂,随着溶剂的挥发,射流固化,最后纳米纤维收集于接收装置。2.2 静电纺丝装置及改进 静电纺丝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喷丝装置、接收装置和高压电源,如图1.29。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已经不满足于对简单纤维的制备,为了得到一些特殊的形貌和性质的纤维,人们对纺丝装置进行了不同程度修饰和改进。 基于对中空管纤维和核壳纤维的探索,人们设计了同轴电纺丝装置[149-151,158-161]。Li等人[160]设计了同轴喷头装置并成功地制备了管式结构的TiO2纤维(图1.30a),他们研究发现,内外层材料的相容性会影响这种管式结构的形成,如果内外层材料相容性较好,那么是不容易制造管式纤维或者核壳纤维的。Muthiah等[149]利用同轴电纺丝技术制备了 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偏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

江苏省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与支架植入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江苏省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 植入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为规范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主动脉弓以上的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有介入放射专业)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重症监护室和其他相关辅助检查科室。 (三)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同等级医院神经内科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同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医学影像(介入放射专业)科

1、B超室:能运用颈部动脉超声(CDFI)及经颅多普勒(TCD)两种技术,对主动脉弓以上血管进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评估。 2、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能从事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配备有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清晰的进行无创脑血管成像(MRA、CTA)检查。 3、设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并达到如下要求: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配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具有吸引器、氧气通道和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的多功能监护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CEC腔内技术培训第一章血管造影术

CEC血管腔内技术 第一章血管造影技术 第一节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包括造影剂的注射和图像序列的采集。注射造影剂后,应该在造影剂到达靶血管前就开始采集图像。开始采集图象后,应当嘱患者保持静止不动以防止出现伪影。造影剂的注射量根据术者对靶血管流量、流速估计进行调整。在管径较大的血管内,需要选择短时间内打出足够剂量造影剂的造影导管。在管径较小的血管内,单孔的选择性导管即可。在阻力较高的血管内,可调小造影剂的注射速度,延长注射时间。图像采集速率也可根据血流速度进行调整。 一、头臂动脉的造影 特点:(1)距离股动脉穿刺点较远,需用较长的导管、导丝;(2)存在中风风险(导管、导丝操作、微气泡、导管内血栓引起)。 使用造影导管超选进入主动脉弓各分支动脉时,导管头端应当进入分支动脉内数公分或更多以防止造影时导管弹回主动脉弓。如果主动脉弓部或弓部分支血管开口处存在明显闭塞性病变,导管操作引起中风的风险将很大,应当考虑为患者安排其它影像学检查。 1、颈动脉造影颈动脉造影可以使用高压注射器,要保证导管头端距离病变足够远,进入分支血管要足够深,避免注射时导管头端弹出,同时需注意要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避免血栓形成并反复核查防止小气泡进入。对颈动脉分叉部位的观察可采用正位、斜位和侧位。颅内动脉的显影常用汤氏位和侧位。 在无名动脉中,造影注射速度4-8ml/秒,持续3-4秒,图像采集4帧/秒,投照角度通常为右前斜位(RAO) :颈总动脉造影造影剂注射通常为3-5ml/秒,持续2-3秒。颈动脉分叉常采用前后位(AP)和侧位投照。由于分叉部位和颈内动脉近端病变常位于动脉前壁,需要采取斜位、侧位投照以更好的显示管径狭窄。造影时嘱患者屏住呼吸,肩下沉。 2、锁骨下动脉造影 经股动脉穿刺锁骨下动脉造影的第一步是主动脉弓部造影,主动脉弓部造影通常就很好的评估锁骨下动脉。但如果锁骨下动脉存在严重病变,与其它分支相比,其显影将非常缓慢,从而需要选择造影评估。导管置入锁骨下动脉后,抽吸检查有无微气泡、使用肝素盐水冲洗,尔后与高压注射器连接。造影剂注射速度为4-6ml/秒,持续3-4秒,图像采集4帧/秒。注射造影剂时应远离疾病或椎动脉开口以防止动脉夹层形成或栓塞。多数情况下,锁骨下动脉造影足以评估椎动脉情况。当需要进一步明确椎动脉情况时,可以超选进入椎动脉低压注射造影剂,注意椎动极易痉挛。当存在锁骨下动脉窃血时,图像采集需延时直至显示椎动脉有反向血流进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造影还可以采取同侧肱动脉穿刺入路。导管置入后,手推4-8ml造影剂通常就能很好完成锁骨下动脉造影。但如果锁骨下动脉病变严重,血流较小,穿刺肱动脉是极为困难的,这时需要超声引导。 二、主动脉弓造影 穿刺股动脉,置入标准的4F或5F股动脉鞘,进导丝直至其头端位于升主动脉内,注意避免导丝进入左心室或冠状动脉导致心律失常,然后沿导丝进入90cm长的猪尾导管,管头端置于升主动脉。图像采集范围应当包括主动脉弓、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调整投照角度充分展开主动脉弓(LAO位)。撤出导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