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27028001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咸阳师范学院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栗楠

2. 尚旭

3. 张瑾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张辉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 15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对于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软着陆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关键: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的设计。着陆轨道为从着陆准备椭圆轨道近月点至预定着陆点的6个阶段;控制策略要求满足各个阶段在关键时刻所处的状态并尽量减少着陆过程中的燃料消耗。

针对问题一,我们需要确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其着陆准备轨道上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对应的速度大小及方向,首先我们要建立动力学模型来刻画探测器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动。然后运用模型适量计算和已知的预定着陆点来确定近月点、远月点在月球表面投影处对应的经纬度,根据已知条件和天体运动学对称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求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具体位置、速度大小及方向;

针对问题二,首先,我们将嫦娥三号软着陆的6个阶段分为平面斜抛和垂直下降2个阶段分别进行着陆轨道的确定;其次,建立轨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轨道优化,以燃料最优为目标函数对动力学模型进行处理,以获取在嫦娥三号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1.问题重述

纵观人类探月历史,对于月球的探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环月阶段,发射环月轨道器对月面进行较近距离的成像等科学探测;二是着陆阶段,发射无人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着陆月面并对月面进行巡视勘察;三是返回阶段,着陆月面后采集月球样本并返回地球;四是载人登月,由宇航员登陆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进入21世纪,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空局、日本、中国以及印度等又重新掀起了月球探测的高潮, 制定和正在实施的计划从环月、无人软着陆直至载人登月,乃至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

我国相继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已经实现了绕月探测的目标,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见附件1)。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见附件2),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问题分析

对于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软着陆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关键: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的设计。着陆轨道为从着陆准备椭圆轨道近月点至预定着陆点的6个阶段;控制策略要求满足各个阶段在关键时刻所处的状态并尽量减少着陆过程中的燃料消耗。

针对问题一,我们需要确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其着陆准备轨道上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对应的速度大小及方向,首先我们要建立动力学模型来刻画探测器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动。然后运用模型适量计算和已知的预定着陆点来确定近月点、远月点在月球表面投影处对应的经纬度,根据已知条件和天体运动学对称规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求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具体位置、速度大小及方向;

针对问题二,首先,我们将嫦娥三号软着陆的6个阶段分为平面斜抛和垂直下降2个阶段分别进行着陆轨道的确定;其次,建立轨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轨道优化,以燃料最优为目标函数对动力学模型进行处理,以获取在嫦娥三号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符号说明

h

探测器在主减速阶段竖直方向的位移 s 探测器在主减速阶段水平方向的位移 m g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x v 探测器在进入主减速阶段的水平瞬时速度 0x v 探测器在进入主减速阶段的水平初速度 x a

探测器在进入主减速阶段的水平加速度

θ

着陆准备轨道近地点,预定着陆点分别与月心连线之间的夹角 G

万有引力常量 M 地球质量

m

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质量 k

月球的平均半径 H

近月点距月球表面的距离

λ

嫦娥三号进入主减速段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thrust F 发动机的推力,单位是牛顿; e v

以米/秒为单位的比冲;

m

单位时间燃料消耗的公斤数

4.模型假设

1.假设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变轨和软着陆的过程中只在一个固定的铅垂面内运动,不考虑侧向运动;

2.为了简化问题,假设月球无自传;

3.假设月球引力场为平行定常引力场;

4.假设作用于探测器上的所有外力经过其质心。

5.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5.1.1第I 阶段(主减速和快速调整阶段)平抛模型

嫦娥三号探测器绕月飞行后,经霍曼变轨后到达近月点,准备进行软着陆,根据天体力学知识,在探测器由着陆准备阶段进入主减速阶段的过程中在水平方向有很大的动能,假设在该阶段探测器发动机推力主要作用于水平方向,在水平速度被基本抵消之后进入最终着陆阶段,最后探测器以垂直姿态软着陆到月球表面。

图1: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示意图

所以在第I 阶段的竖直方向

???

???

?==g g t g m m 612

1h 2 水平方向有?????=-+=s a v v t

a v v x x x

x x x 22

020 在第I 阶段已知:???

?

?

??

??====g

g km h v s

km v m x x 616.120/7.10月球重力加速度竖直下降高度末速度初速度

假定在第I 阶段初始时刻00=t ,将已知数据代入(5.1.1)和(5.1.2)联立求解可得S=105.618km 。

在平抛模型的基础上,模型二加入了对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进入第I 阶段的速度方向的考虑对平抛模型进行改进。

5.1.2 第I 阶段斜抛模型

当飞行器由近月点进入主减速阶段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和黄金代换公式

h

R mv h R GMm x +=+2

2

)(,2

h)g(R GM += 其中G 为月球万有引力常量:2211/1067.6kg m N G ??=-,M 为月球质量,m 为嫦娥三号质量,R 为月球平均半径为1737.013km ,H 为近月点距离月球表面的高度为15km ,x v 为嫦娥三号在近月点水平方向的速度分量。

图2:考虑速度方向时的软着陆过程示意图

则:s km x /691.1v =

km

km

7.1691.1cos =

λ ,则近月点嫦娥三号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1.8。

假设嫦娥三号飞行器在第I 阶段(主减速段和快速调整段),所有推力都作用于B 点。即由A 到B 过程中不受推力,则有:

???

???

?==g 61g 2

1h 2m m t g 代入数值可得t=124.2118s 。

则嫦娥三号从A 到B 点(主减速段和快速调整段)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为124.2118s.水平方向的位移为:m t v x k 684.209S ==

由于在月球上空绕月球运行的探测器所受的力是月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因此探测器绕月球运行的圆心必与月球质心重合。而这样的轨道有多种,其中比较特殊的有与赤道共面的赤道轨道和通过两极点上空的极地轨道,当然也应存在着与赤道平面成某一角度的绕月轨道,只要圆心在地心,就可能是探测器绕月球运行的轨道。

假设嫦娥三号探测器绕月球南北两极进行极地绕月运动,因而探测器的绕月以及软着陆过程皆在xoz 平面内。则AOB ∠的余弦值可在直角三角形AOB 中算出:

OA

S

=

θarctan 由月球参数可得OA=(1737.013+2.4)km 又S=209.684km 可得o 84.6=θ

图3: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立体示意图

已知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经纬度为19.51W ,44.12N 。近月点在月球表面的投影的经纬度为19.5W ,50.96N 。则近月点在月球19.5W ,50.96N 上方15km 处的位置,又因为绕月轨道在同一平面内则远月点在月球160.5E ,50.96S 上空100km 处。

5.1.3嫦娥三号探测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在准着陆轨道上,嫦娥三号探测器从远月点向近月点运动过程中,遵循能量

守恒定律,则:)(mg 2

1)(m 212m 2

2121n l mv w n l mg v m ++=-++;

其中近月点速度1v =1.7km/s,月球重力加速度m g =2/m 68

.9s ,1l 为近月点到月球表面的距离,月球平均半径n=1737.013km,着陆点的海拔w =-2640km,2v 为远月点的速度,远月点到月球表面的距离2l =100km,将上述已知量代入方程中,得:2v =1.613km/s,

图4:着陆准备轨道切面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近月点与远月点的速度方向,即为其相应速度在x 轴与y 轴方向上的投影。

5.2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2.1着陆轨道的确定

着陆轨道的确定可将6个阶段简化为2个阶段,其中第I 阶段为包括主减速阶段和快速调整阶段的斜抛运动。第II 阶段为包括粗避障阶段、精避障阶段,缓速下降阶段的

1.平面斜抛动力学模型

着陆轨道的主减速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15km 到3km 。该阶段的主要是减速,实现到距离月面3公里处嫦娥三号的速度降到57m/s 。

快速调整段的主要是调整探测器姿态,需要从距离月面3km 到 2.4km 处将水平速度减为0m/s ,即使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竖直向下。

此段可将月球视为平面来建立月球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4 所示

图 4 所示的月球平面直角坐标系, 原点o 为下降轨道上制动发动机点火点在月球表面的投影,00y x ,为下降轨道参考系纵向平面,着陆器的下降轨迹位于此平面内。该图表示的是符合重力转弯软着陆的情况,即反推力F 的方向与下降速度方向相反。对于这样的情况,沿两坐标轴方向有如下的动力学方程

???

???

?--=--='=''-=-='

=''m y m y x x g

m v Fv g m F v y m v

Fv m F v x θθsin cos (5.2.1)

上式中, m 为飞行器质量,在短时间内可视为常值;m g 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始终垂直于月球表面且为常值;α为飞行路径角, 即为下降速度矢量v 与0x 轴的夹角,从0x 轴开始逆时针量起为正,v 为下降速度的模,在下降速度 v 和垂直于下降速度v 两个方向还可建立如下的动力学方程。

????

????

?=-=-=,e m v F

dt dm v g dt

d v dt dh

,)

sin (,cos βαβ (5.2.2) 根据第I 阶段平抛模型计算和已知有:

1.8==βα,

9.81-90==αβ,

2/m 68

.9g s m =

,2940m/s =v e

代入(5.2.2)式中,可得:

斜抛阶段动力学方程:

????

??

??

?=-=-=2940)9.81sin *63.1(,9.81cos F dt dm v dt

d v dt dh

α (5.2.3) 2.垂直下降动力学模型

在竖直下降阶段,着陆器距离月面很近,且着陆器几乎沿竖直方向下降。因此,该段仍可采用平面月球动力学模型,如图4所示,理想情况下,着陆器在着陆段沿竖直方向下降,则可在平面月球二维模型基础上简化为一维垂直动力学模型,即要求其中的飞行路径角α= 90°。因此,(5.2.1)式可简化为

m g m

u

F dt dW dt y d -?==202 (5.2.4)

式中, u 为制动推力 F 的开关控制量。着陆段一维垂直下降过程如图 5 所示.

图 5 着陆段下降过程示意

5.2.2月球软着陆阶段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1.系统模型的建立

取月心o 为坐标原点,oy 指向着陆转移轨道的近月点;r ∈ R+ 为探测器到月心的距 离;θ是oy 和or 的夹角;)(t ?为推力方向与or 垂线的夹角;F 为制动火箭的常值推力大 小,F 取max F 或0。嫦娥三号探测器的质心运动学方程为

???

????????????-=+-==+-==,,,,,e thrust v F dt

dm v m F r dt d dt

d r r u m F dt dv v dt

dr

)2cos (1sin 22ω?ωωθ

ω? 假定在初始时刻00=t ,终端时刻 f t 为任意值,软着陆的初始条件由探测器在椭圆轨道近月点处的状态为

0000)0()0(00)0()0(m m v r r =====,,,,ωωθ

其中月心到近月点的距离15)km 1737.013(0+=r ,探测器初始质量t m 4.20=。满足探测器在月面实现软着陆的终端条件为,,,0)()()(===f f f f f t v t v r t r ω对于

嫦娥三号探测器,最优控制策略是),(*)(t u t u =其中T F t u ],[)(?=,使得着陆过程燃耗最小,即使性能指标函数

?=f

t dt m

J 0

取最小值.

将软着陆过程中消耗燃料分为四大阶段,即为(1):主减速和快速调整阶段;(2):粗避障阶段;(3):精避障阶段;(4):缓速下降阶段。 其中0m 为初始质量,)(i t F 为各阶段所受推力,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主减速阶段初始速度θ为各阶段的加速度。i a (1)在主减速段和快速调整阶段,对着陆器进行受力分析,得到:

000sin )0(a m F g m m =-θ

1

21a h t =

则在这阶段消耗燃料质量为e

v t m 1

187500-=

?(1) (2)粗避障阶段,推力方向向下,则 1187500)(t t F -=

210110)()()(a m m t F g m m m ?-=-?-,

1

222a h t =

则在这阶段消耗燃料质量为e

v t t m )

(87500212+-=

?(2)

(3)精避障阶段,推力方向向下,则)(87500)(212t t t F +-= 2

323a h t =

221021210)()()(a m m m t t F g m m m m ?-?-=+-?-?- 则在这阶段消耗燃料质量为e

v t t t m )

(875003213++-=

?(3)

(4)缓速下降阶段,推力方向向下,则 )(87500)(3213t t t t F ++-= 3

424a h t =

332103213210)()()(a m m m m t t t F g m m m m m ?-?-?-=++-?-?-?- 则在这阶段消耗燃料质量为e

v t t t t m )

(8750043214+++-=

?(4)

消耗的燃料总质量为4321m m m m m ?+?+?+?=总(5) 将式(1)(2)(3)(4)代入(5)中,可得:

2940

8162432300004

321t t t t m ----=总 (6)

由上式可知,消耗燃料的总质量总m 与各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存在线性关系,要进行优化控制,则改变各阶段的时间即可达到目的。

2.粗避障阶段

粗避障段嫦娥三号对正下方月面2300×2300m 的范围进行拍照,获得数字高程图,并分析数字高程图,避开大的陨石坑,实现在设计着陆点上方100m 处悬停,并初步确定落月地点,并使嫦娥三号在月面的垂直投影位于预定着陆区域的中心位置。

根据附件提供的*.tif 文件,

1)首先,我们使用Matlab 中的“imread ”命令对具有灰度数的图片文件进行读入

2)同时建立扫描区域,排除过高或过低的位置;对扫描区域内的灰度数进行比较得出方差,确定一片相对较为平坦的区域并得出区域中心位置。

3)确定探测器位置,并与选定区域中心位置进行比较得出需要位移的大小。 其Matlab 程序如附录—程序1所示。(注:该程序运行需较长一段时间) 在确定需要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后,让嫦娥三号向确定方向进行位移避障。 3.精避障阶段

精避障阶段要求嫦娥三号悬停在距离月面100m 处,对着陆点附近区域100m 范围内拍摄图像,并获得三维数字高程图。分析三维数字高程图,避开较大的陨石坑,确定最佳着陆地点,并实现在着陆点上方30m 处水平方向速度为0m/s 。 同粗避障阶段相似,其Matlab 程序如附录—程序2所示,在确定需要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后,令嫦娥三号向确定方向进行位移精避障。

问题三的求解 5.3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误差分析

由于各种假设条件以及忽略多种外界环境,所以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敏感性分析

对问题二模型的建立式(6)进行化简,得:

43210027.0005.0008.0t 01.0-2.10m t t t ---=总

(1)总m 对1t 的敏感度为:

4

3214

3214321110027.0005.0008.001.02.100027.0005.0008.001.02.10-0027.0005.0008.0%)101.0(2.10m )%,1t )t (s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m n m m ----++++---+-=

-+=总

总总(,

=0.1%

根据结果可得,当1t 增加1%时,总m 增加0.1%,s<5%,1t 和总m 的微小变化对模

型结果影响不大,即模型可用。

(n 为当未知量432t ,t ,t 取定值1时,未知量所对应的系数和为定值) (2)总m 对2t 的敏感度为: 同理:总

总总,m n m m m -)%,1t ()t (s 22+=

=0.1%

根据结果可得,当2t 增加1%时,总m 增加0.1%,s<5%,2t 和总m 的微小变化对模型结果影响不大,即模型可用。

(n 为当未知量431t ,t ,t 取定值1时,未知量所对应的系数和为定值) (3)总m 对3t 的敏感度为: 同理:%1.0m )n %1t )t (s 33=-+=

总总,(,m m m

根据结果可得,当3t 增加1%时,总m 增加0.1%,s<5%,3t 和总m 的微小变化对模型结果影响不大,即模型可用。

(n 为当未知量421t ,t ,t 取定值1时,未知量所对应的系数和为定值) (4)总m 对4t 的敏感度为: 同理:%1.0m )%,1t )t (s 44=-+=

总总(,m n m m

根据结果可得,当4t 增加1%时,总m 增加0.1%,s<5%,4t 和总m 的微小变化对模型结果影响不大,即模型可用。

(n 为当未知量321t ,t ,t 取定值1时,未知量所对应的系数和为定值) (5)综合分析:

根据上面四种结果可得,(总与m )t ,t ,t ,t 4321的微小变化对模型结果影响不大,则模型可用。

6.模型分析与评价

本论文是关于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模型建立与全面综合分析,本题要求具有扎实的物理、天文、数学、天体动力学以及航空学基础,问题难度系数高,实践性较强,深度较广,所需的知识背景较为复杂,在全面建立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对模型进行以下评价:

模型优点:

(1)本模型是在查阅大量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并对各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与深刻理解,对各项物理和数学问题进行了模拟与刻画,可靠性高,实践性强。(2)模型进行了必要的、合理的假设,使问题的主要特征更加突出与易懂,并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使问题更容易着手。

(3)模型可靠性较强,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科学价值较高,比较符合实际的要求。

模型缺点:

(1)本模型对问题的解决还需待优化,方案对一些实际状况进行了忽略,简单处理了外界环境,对参数的刻画不是很明确。

(2)本模型在数值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对系数精确度的描述不突出。(3)在处理问题三过程中,进行了文字方面的客观描述,缺少对数值的处理与分析,缺乏解决问题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四版),北京,出版社,2012年12月。

[2]王鹏基张熇曲广吉,月球软着陆飞行动力学和制导控制建模与仿真,中国科学杂志社,第39卷第三期:521~527,2009年。

[3]张建辉张峰,月球软着陆轨道优化方法比较研究,工程数学学报,第29卷第三期:356~363,2012年6月。

[4]单永正段广仁吕世良月球软着陆的最优控制,光学精密工程,第17卷第9期:2154~2158,2009年9月。

附录

程序一:

clc

clrae

close all

s=imread('C:\Users\dell\Desktop\A\u3.tif');%录入附件3的图像的灰度数

x=ones(60,60); %建立单位扫描区域

[m,n]=size(s);

F=+inf;

z=[0 0]; %记录最小方差矩阵的首坐标

for i=1:m-59

for j=1:n-59

x=s(i:i+59,j:j+59);

if max(max(x))>150|min(min(x))<70 %排除过高或过低的位置break;

else

if max(max(x))-min(min(x))>=22 %最高点与最低点不得超过2.2米break;

else

e=var(x(:)); %通过命令函数计算方差

if e

F=e;

z(1)=i;

z(2)=j;

end

end

end

end

d=z+30 %得出所需矩阵的的中心位置

o=[m/2,n/2]; %确定飞行器的位置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d(2)-o(2))/(d(1)-o(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o(2)-d(2))/(d(1)-o(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d(2)-o(2))/(o(1)-d(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d(2)-o(2))/(d(1)-o(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判断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程序2:

clear;

clc;

s=imread('C:\Users\dell\Desktop\A\u4.tif'); %录入附件4图像的灰度数x=ones(60,60); %建立单位扫描区域

[m,n]=size(s);

F=+inf; %方差记录%

z=[0 0]; %记录最小方差矩阵的首坐标

for i=1:m-59

for j=1:n-59

x=s(i:i+59,j:j+59);

if max(max(x))>100|min(min(x))<40 %排除过高或过低的位置break;

else

e=var([x]) %计算方差

if e

F=e;

z(1)=i;

z(2)=j;

end

end

end

end

d=z+30 %得出所需矩阵的的中心位置

o=[m/2,n/2]; %飞行器的位置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d(2)-o(2))/(d(1)-o(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o(2)-d(2))/(d(1)-o(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d(2)-o(2))/(o(1)-d(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if d(1)-o(1)<0&d(2)-o(2)<0

q=180/pi*atan((d(2)-o(2))/(d(1)-o(1)));

l=sqrt((d(1)-o(1))*(d(1)-o(1))+(d(2)-o(2))*(d(2)-o(2))); fprintf('-x -y %f %f.\n',q,l);

end

%判断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混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4.1控制系统的各状况分析 1.一键启动,车门解锁; 2.进人;由车门传感器检测:车门开启 →进人动作→车门关闭→车门锁死 3.设置路径;由语音提示,根据情况分析最优路径,最短距离,最短时间; 4.开始旅行 (1)判断蓄电池能否正常行驶 当SOC (剩余电量)≥0.4 将由蓄电池启动; 当SOC (剩余电量)≤0.4全程发动机驱动; (2)平地行驶 ①首先蓄电池驱动,然后由车速传感器和扭矩传感器检测分析是否满足下列任 意条件 Tre (汽车需求转矩 ) V (行驶速度) 满足则启动点火装置→发动机启动; ②此时由发动机驱动,后由车速传感器和扭矩传感器检测分析是否 满足下 列所有条件 Tm 满足则关闭发动机,由蓄电池驱动; ③制动 由加速度传感器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3) 爬坡 ①用坡度传感器检测坡度,同时满足下列时 α≤10% Tre≤Tm

α(坡度) 由蓄电池驱动 ②用坡度传感器检测坡度,满足下列任一项时 Tre≥Tm 发动机启动; ③爬坡制动时 车速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轮的旋转方向当旋转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紧 急制动 同时启动电动机发电机; (4)泥泞及高低不平路段 根据转矩传感器检测数据,启动发动机; (5)大风及恶劣天气行驶时 根据转矩传感器检测数据,启动发动机; 5.到达目的地旅行结束 电动机缓慢驱动汽车制动,解锁车门; 4.2控制系统的各个流程图 1.由SOC电量判断启动方式

2.由需求转矩和速度判断工作模式 (1).若由发动机驱动 (2)若由蓄电池驱动 4.0>soc

3制动工况 1)若由蓄电池驱动时发生制动时由加速度传感器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2)若由发动机驱动时发生制动时由加速度传感器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4.0>soc h km V /40<4 .0>soc h km V /40<

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

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多云,气温6℃-17℃。 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 今天凌晨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运载“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完全按照“零窗口”准时发射。火箭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2时18分许,太阳翼展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随即宣布:“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三号”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视情况进行轨道修正。预计探测器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实施近月制动,进入100×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按照计划,“嫦娥三号”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也叫月球车)组成。 和地球一样,月球上也有开阔的平地、高原,连绵不断的山脉,陡峭的崖壁,以及幽深的大沟。搭载在“嫦娥三号”上各种探测仪器能够让这些高山、岩石“开口说话”,从它们身上读出月球的历史故事。 在月球上,除悬崖峭壁之外,几乎所有月面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月壤。这些月壤主要由频繁撞击所产生的岩石碎屑、粉末等溅射物经过46亿年的累积形成,月壤下可能隐藏着人类所需要的宝藏,例如可供人类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高效的核聚变燃料氦3。 跟随“嫦娥三号”落月的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以及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将在月球进行实地勘探,探明月球表面的物质成分以及可利用资源。 “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上搭载了两个观测仪器——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它们将把月球作为平台,观测太空深处以及地球空间环境。 除了巡天,“嫦娥三号”还会观察它的故乡,在月球上观察地球的等离子体层。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本文以嫦娥三号登月为背景,研究的是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最优控制策略问题。根据动力学相关原理,建立了嫦娥三号软着陆轨迹模型,得到软着陆过程中各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针对问题一,通过已知条件求解主减速阶段运动过程,通过水平位移量反推近月点位置。建立模型一确定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速度大小与方向。首先以月球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坐标系,根据计算的作用力可知地球影响较小,故忽略不计。然后将嫦娥三号软着陆看作抛物线的运动过程,计算在最大推力下的减速运动,求得月面偏移距离为462.4km,由此计算出偏移角度为15.25°。从而得出近月点和远月点的经纬度分别为(34.76°W,44.12°N)和(34.76°E,44.12°S)。最后在软着陆的椭圆轨道上,由动力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计算出嫦娥三号在远月点和近月点的速度分别为1700/和1615/,沿轨道切线方向。 针对问题二,我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以每个阶段初始点以及终止点的状态作为约束,以燃料消耗最少作为优化目标,可以建立全局最优模型。而通过将轨迹离散化,进行逐步迭代从而求得每个阶段的水平位移,并分别得到软着陆过程中六个过程中的着陆轨迹方程以及其对应的最优控制策略。而在粗避障以及精避障阶段,我们将所给的数字高程图均分为9块,综合考量每一块的相对高程差和平坦度指标来选取最佳着陆点。在粗避障阶段,根据燃料消耗最少的目标,选择把先将主减速发动机关闭,在进行一段时间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再打开发动机,进行减速直线运动作为最优的控制策略。 针对问题三,首先我们改变近月点处到月表的距离和减速发动机的推力这两个因素,对嫦娥三号处的水平位移、燃料消耗等等因素进行灵敏度以及误差的分析,可以观察到近月点离月表的距离与水平位移和燃料消耗均呈线性正相关,同时注意到减速发动机的推力与水平位移呈线性负相关,与该燃料消耗却又呈线性正相关,这也与常识相符合。由于嫦娥三号在主减速段水平位移最大,因此我们选取该段从对近月点离月表的距离和减速发动机提供的推力变化两个变量来对模型进行阶段的误差分析,通过计算每个阶段时间的相对误差对最优化后的模型进行误差分析。 最后,本文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抛物线;最优控制;线性正相关;相似度1.04% 一、问题重述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 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嫦娥3号软着陆)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 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 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 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 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 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 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19005007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 14 日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ADVISOR控制策略优化方法(原创教程)

ADVISOR控制策略优化 毛冲2014年7月8日 1、综述 控制策略优化程序的目的确定控制策略参数,以满足用户指定的目标和约束,通过调整控制策略参数和重新评估性能标准直至满足所有要求。目前,advisor有两种优化方法。第一种方法基于matlab,它通过扫描一维和二维多级参数,并且使用内置逻辑来确定合适的配置参数。第二种方法使用VisualDOC优化软件来确定合适的配置参数。每一种控制策略优化程序都只提供一种方案来解决优化问题。因此,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在这两种方法中,建议先自动改变汽车参数,但是不是必须的。在优化过程中,控制策略优化程序要定义坡度和加速度性能约束条件。当调整设计变量时,控制策略优化程序将会确保汽车让然满足这些约束条件这种控制策略优化程序适用于串联(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和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在advisor中传统和纯电动汽车不能优化控制策略参数。 2、控制策略优化设置窗口 图1是控制策略优化设置窗口,这个界面允许用户定义如何使优化程序进行设置设计变量、目标和约束条件。

图1:控制策略优化设置窗口 2.1选择优化方法 用户选择优化程序的计算方法。如果选择 "Optimize using VisualDOC" 按钮,将会使用VisualDOC优化软件确定解决方案。另外,也可以使用基于matlab的优化方法。VisualDOC只有有限的版本支持advisor,如果在你的电脑中没有安装一个完整的VisualDOC的授权版本,你将会仅限于5个设计变量。 2.2选择循环/测试过程Cycle/Test Procedure Selection 用户必须决定是否为一个单独的驾驶循环或者测试过程来优化控制策略参数,用户可以选择在控制策略优化设置窗口中所有可用的驾驶循环和测试过程。要注意对测试过程的优化可能显著增加解决优化问 题所需的时间,也要注意汽车对单一循环的优化不一定能够为气体驾

2014数学建模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分析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子、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13003024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理工学院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煌 2. 江泽鹏 3. 章芳敏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王琛晖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 14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

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 中国航天的发展一直偏重应用,而在纯科学的空间天文与深空探测方面,过去长期是空白的。所谓“深空探测”是指航天器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或更远的宇宙空间进行探测。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深空探测主要包括对月球、金星、火星、木星、小行星等太阳系星体。与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各类人造地球卫星相比,深空探测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微乎其微,其意义更多在于天文学、理论物理等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 我国是直到进入21世纪才启动了探月工程,正式开始深空探测工作,即嫦娥探月工程。事实上,即便是嫦娥探月工程的提出和立项,也经历了多年的蹉跎。或许是受到日本发射飞天号月球探测器的刺激,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对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证,并提出使用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发射月球撞击器的构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和日本飞天号一样仅有象征意义的探月方案并没有启动。 90年代后期我国再次论证探月方案,并对首次探月的科学目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000年中科院提出的月球探测器的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通过论证和评审,随后中科院开始对载荷关键技术和地面处理应用系统进行研究,2002年中科院和航天部分提交了月球探测器立项报告。2003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上,印度总理正式宣布研制月船一号月球探测器,在此影响下2004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嫦娥探月工程。

嫦娥探月工程分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探月工程一期的“绕”,计划发射一颗月球轨道器进行绘制月面三维立体图像、探查月面物质成分等任务;探月工程二期的“落“,将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并携带一个月球车作为巡视器,两者联合进行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探查,并携带望远镜在月球表面仰望星空;探月工程三期的“回”,是指发射月球取样返回探测器,探测器降落到月球后,将自动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最后由返回器带回地球。我国将通过难度逐步增加的“绕、落、回”的三步走,突破和掌握全套无人探月技术,为未来可能的载人登月积累经验并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我国嫦娥探月工程虽然立项较晚,但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展还是非常快的,先后于2007年、2010年发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完成第一步“绕”,以及二期工程“落”的前期勘探和技术验证。今年这次发射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将实现第二部“落”。月球南极被认为最有可能存在水,所以作为嫦娥三号的备份星的嫦娥四号可以考虑进行探测嫦娥四号将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那么,嫦娥探月工程会何时实现最后一步“回”? 首先要介绍的是嫦娥四号,它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目前已经和嫦娥三号同步完成了正样研制。较早的资料表明,嫦娥三号的巡视器设计寿命3个月,而嫦娥四号设计寿命12个月,分析认为这种区别很可能是前者首次应用,在宣传口径上做了保留。 嫦娥一号和二号的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曾提到,嫦娥四号将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作一定的改进,而且运行时间只有几个月,结合他后来说

数学建模嫦娥三号运行轨迹及着陆点分析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根据题目附录和文献[4]中提供的嫦娥三号的运行参数,利用角动量守恒及向量几何的方法,分别确定了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向量和速度向量。与文献[4]的真实数据比较发现吻合良好。 本文重点关注优化减速控制与着陆点避障两方面:前者燃耗最大,后者决定着陆成败。 首先,在多重坐标变换基础上,建立了飞行器制动的动力学方程。并以燃耗为最优化性能指标、近月点状态为初始条件、着陆点状态为终端条件,利用极值原理求解飞行器的着陆轨迹,及其最优控制参数。 其次,对避障阶段采集的高程图采取水平剖分、比较高程方差的方法,解出最优降落点。 关键词:软着陆;最优轨道;避障

1、问题重述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于北京时间12月14号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2.4t,安装在其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嫦娥三号四周安装了姿态调整的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嫦娥三号能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的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如下: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计算其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进行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问题分析 2.1技术背景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及控制策略仿真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及控制策略仿真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y simulation 党剑飞,李明明,高小芳,周淑辉 DANG Jian-fei, LI Ming-ming, GAO Xiao-fang, ZHOU Shu-hui (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公司,驻马店 463000) 摘 要:本论文首先建立了发电机、原动机、调速器及励磁系统的基本模型。然后针对电力系统的特点,对励磁控制影响进行了数学分析并介绍PSS的设计原理,最后通过动态仿真对几种PSS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电力系统;pps; 控制仿真 中图分类号:TH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34(2010)10(下)-0189-03 Doi: 10.3969/j.issn.1009-0134.2010.10(下).61 0 引言 电力系统稳定器(pps)是一种附加励磁控制技术,其作用是抑制低频振荡。pps在励磁电压调节器中,引入领先于轴的附加信号,产生一个正阻尼转矩,去克服原励磁电压调节器中产生的负阻尼转矩作用。它抽取与振荡有关的信号,如发电机有功功率、转速或频率,加以处理,产生的附加信号加到励磁调节器中,使发电机产生阻尼低频振荡的附加转矩。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能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容量和输电距离不断增长,大容量机组更多的采用,电力系统稳定问题不断出现。PSS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善电压调节的动态品质,提高静态电压调节精度和电网运行的暂态稳定显示明显的优点。21世纪以来各种不同输入信号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已在我国几个大型发电厂运行,并经受各种运行的考验。 1 电力系统电气元件的数学模型 电力系统的每一个主要元件的特性都对电力系统稳定产生影响。有关这些特性的知识对于理解和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是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稳定及其控制技术与电力系统各电气元件的暂态特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分析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并且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首先研究电力系统电气元件的数学模型。它们包括:同步发电机、水轮发电机、汽轮机、调速器以及励磁系统等模型。1.1 同步发电机基本模型 影响电力系统动态特性的最主要元件是同步电机。同步发电机在dq0坐标系下的标么瞬时功率和电磁转矩方程分别为: 不考虑轴系分段时,同步发电机组的转子运 动方程为: 其中,H—转子惯性常数;T m —原动机力矩; T e —电磁力矩;T D —阻尼力矩;D一阻尼系数。1.2 原动机及调速系统基本模型 1.2.1 汽轮机的数学模型 在汽轮机中,调节汽门和第一级喷嘴之间存在管道和空间,当汽门开启和关闭时,进入汽机的蒸汽量虽有改变,但有一定惯性,这就形成原动机出力机械功率的变化要滞后于汽门开度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汽容效应。对于大容量中间再过热机组,由于再热器的存在,汽容效应更加显著。当以阀门开度为输入量,汽轮机总机械功率为输出量时候,中间再过热机组的传递函数可表 收稿日期:2010-07-14 作者简介:党剑飞(1978 -),男,河南驻马店人,工程师,硕士。

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简介

1.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简介 1.1 着陆准备轨道: 着陆准备轨道即在进行改变探测器速度前的准备阶段。此时探测器还在椭圆轨道上,轨道的近月点是15km远月点是100kn。为确定探测器着陆点的位置,我们需确定近月点在月心坐标系的位置和软着陆轨道形态。 1.2 主减速段: 主减速段主要任务即将探测器的飞行速度降到57m/s。该段区间是距离月球 表面15km到3km采用惯性、激光、微波测距测速制导;使用主发动机来提供动力,姿态发动机来改变主发动机即加速度的方向。 1.3 快速调整段:快速调整段的主要是利用姿态发动机,调整探测器姿态,使其在距离月面3km到 2.4km这段区间内完成将水平速度减为0m/s的任务,即使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竖直向下进入粗避障阶段。 1.4 粗避障段: 粗避障段的范围是距离月面2.4km到100m区间,其主要是分析星光下光学敏感成像图片,启动姿态发动机,粗步避开大的陨石坑,实现在设计着陆点上方100m处悬停,并初步确定落月地点。 1.5 精避障段: 精细避障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100m到30m要求嫦娥三号悬停在距离月面100m 处,对着陆点附近区域100m范围内拍摄图像,并获得三维数字高程图。分析三维数字高程图,避开较大的陨石坑,确定最佳着陆地点,实现在着陆点上方30m处水平方向速度为0m/s。 1.6 缓速下降阶段: 缓速下降段主要是保证着陆月面的速度和姿态控制精度,要以较小的设定速度匀速垂直下降, 消除水平速度和加速度, 保持着陆器水平位置, 之后关闭发动机。缓速下降阶段的区间是距离月面30m到4m要求着陆器在距离月面4m处的速度为0m/s,即实现在距离月面4m处相对月面静止,之后关闭发动机,使嫦娥三号自由落体到精确有落月点。嫦娥三号软着陆各阶段的轨迹如图()所示

关于博世轨压模式分析

深圳市三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经典案例 第1页共 5页 关于博世轨压模式分析 1 文章简介: 作者 单位 排版 佚名 来源于网络 深圳三羚 2 前言: 博世轨压错误的常见几种模式,公司逐一收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 正文: 序号 轨压模式故障 诊断原理 失效处理 可能原因 1 轨压模式0故障 轨压偏差大于正 200bar 1. 减扭矩; 2. 限轨压; 3. 限转速; 1. 低压油路供油不足; 2. 高压泵到共轨管之间高压侧泄露; 3. 低压此轮泵供油不足; 4. 喷油器常开; 2 轨压模式1故障 轨压偏差大于正 1. 减扭矩; 1. 低压油路供油不足;

深圳市三羚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经典案例 第2页共 5页 200bar 同时燃油计量阀开度达到最位置 2. 限轨压; 3. 限转速; 2. 高压泵到共轨管之间高压侧泄露; 3. 低压此轮泵供油不足; 4. 喷油器常开; 轨压模式2故障 轨压偏差大于负 200bar 同时燃油计量阀调整供油 1. 减扭矩; 2. 限轨压; 3. 限转速; 1. 低压油路供油量过大; 2. 燃油计量阀卡滞—常开; 3. 燃油计量阀驱动电流故障; 4 轨压模式3故障 实际轨压小于 160bar 或者200bar 1. 减扭矩; 2. 限轨压; 3. 限转速; 1. 低压油路供油不足; 2. 此轮泵供油不足; 3. 高压泵到共轨管之间高压侧泄露严重; 4. 喷油器卡滞—常开; 5 轨压模式4故障 实际轨压持续超 过1500bar 或者1600bar 时间过长 1. 发动机停机; 2. 减扭矩; 1. 燃油计量阀卡滞—常开; 2. 共轨管泄压阀卡滞—常闭; 3. 计量阀控制电流错误;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共同组成。与嫦娥一号、二号不同,嫦娥三号不再称为卫星,而是称作“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 2013年11月26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在我国首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中,近65万网民投票“玉兔”号。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按照计划,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2017前后将开展探月工程第三期任务,主要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 绕月探测工程,由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绕月”任务圆满完成后,进入探月工程二期“落月”阶段,“落月”主任务由嫦娥三号承担。嫦娥二号由嫦娥一号“备份星”转为嫦娥三号“先导星”。嫦娥三号是中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目标。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主要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大部分,其中巡视器,俗称月球车,由9个分系统组成;而着陆器是为了实现月面软着陆专门量身定做的新型航天平台,具有11个分系统。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经发射段、地月转移段、环月段和动力下降段等过程,飞行大约14天的时间,将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之后,着陆器释放巡视器;两器分离后,各自独立开展月面探测工作。与以往航天器相比,嫦娥三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执行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察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第一。嫦娥三号在飞行任务期间,将重点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具备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此外,嫦娥三号还将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及其可利用资源的调查、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与月基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对中国后续探月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将有效促进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 探月工程二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其中,先导星嫦娥二号在完成环

嫦娥三号探测器

嫦娥三号探测器 万权 (高分子材料2班,01210322y05) [摘要] 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月球24号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嫦娥三号探测器中国航天技术月球车着陆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引言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嫦娥三号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 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2013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 2013年12月6日傍晚17时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着陆。 2013年12月15日凌晨,嫦娥三号搭载的“玉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与嫦娥三号进行器件分离。 2 机械设计及其本质 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联合开展着陆器的就位探测和月球车的巡视探测。 探测器发射质量约3.7吨,着陆器质量约1.2吨,月球车质量约120千克,可载重20千克,计划在2012年冬至2013年春之间使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使用X波段测控,新建成的35米和64米大直径天线和原有的VLBI结合进行轨控定位。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着陆器将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2公里以上高度实现姿态控制和高度判断,转入变推力主发动机指向正下方的姿态;2公里以下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降落相机进行月面识别,着陆器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进行自由下落着陆。 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月夜长达14天,为了保证着陆器的能源供应,嫦娥三号使用了RTG同位素电池,这将是中国首次将核能用于航天器。嫦娥三号着陆器携带了7套仪器,包括一台紫外波段天文望远镜。月面天文望远镜可以规避地球大气影响,观测精度大大提高。嫦娥三号的月球车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位置与速度建摸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位置与速度建摸 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并抵达月球轨道。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文章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标签:着陆轨道设计;近月点位置;建模 1 简单分析 将嫦娥三号的主减速阶段的运动情况简化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然后单独分析两个方向的运动情况,将距离转换为经纬度,即求出了位置。可将求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问题转化为求沿椭圆轨道运行卫星的线速度问题,最后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理就可求出速度大小。至于速度的方向,根据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嫦娥三号的运行方向即可确定速度方向。 2 基本假设 (1)假设月球的自传对着陆器没有影响;(2)假设忽略日、地引力摄动等环境干扰引起的误差;(3)假设月球近似为一个质量均匀的标准球体,为一个质点。 3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1 速度大小模型的建立 嫦娥三号围绕月球做轨迹为椭圆的圆周运动,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 H为远月点到月面的距离;h为近月点到月面的距离。求嫦娥三号在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也就是求它在近月点和远月点相应的线速度,为此我们将月球看作是一个质点,将嫦娥三号也看做是一个质点,忽略月球重力场和月球自转对嫦娥三号做椭圆运动的影响,所以将问题转化为求沿椭圆轨道运行卫星的线速度问题。图1表示了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情况示意图: 对比近月点A和远月点B,由卫星总机械能守恒可有: M为月球的质量m为嫦娥三号的质量vA是近月点的线速度vB 为远月点的线速度。 又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vA(a-c)=vB(a+c)(2) 联合(1)、(2)式可解得:v■=■■ v■=■■ 其中G为引力常数。

disanwen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论 文 2014 年 第 44 卷 第 6 期: 559 ~ 568 https://www.360docs.net/doc/70902320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09023203.html, _u .?_S S,D _v .3.? SCIENCECHINA PRESS 交会对接专题 III: 专项技术 嫦娥三号专题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 张洪华 , 梁俊 , 黄翔宇 , 赵宇 , 王立 , 关轶峰 , 程铭 , 李 骥 , ①② ① ①②* ① ①② ①② ① ①② ①② ① ① 王鹏基 , 于洁 , 袁利 ①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190; ② 空间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0 * E-mail: huangxyhit@https://www.360docs.net/doc/709023203.html, 收稿日期: 2014-03-01; 接受日期: 2014-03-23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资助项目 摘要 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利用机器视觉的 地外天体软着陆自主避障. 针对自主避障任务的特点, 嫦娥三号首创了灰度安全点结合姿态机 动粗避障、高度安全点结合位姿机动精避障的"接力避障"控制技术. 实际在轨飞行结果表明, 嫦娥三号在动力下降过程中发现了着陆安全点, 并且完美实现了有效避障机动, 确保了嫦娥 三号软着陆落点的安全性. 本文详细给出了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以及在轨飞行 结果. 关键词 嫦娥三号 软着陆 障碍识别 自主避障 1 引言 已有的月球图像和高程数据表明, 月球表面分 布着各种高山壑谷, 即使在相对平坦的月海地区也 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岩石和陨石坑. 这种地形、地貌以 及石块和陨石坑会给着陆器安全软着陆带来较大风 险 . 只有着陆器具有发现和识别障碍并进行机动避 障的能力, 才能保证软着陆的高安全和高可靠. 对于早期的月球着陆探测任务, 限于当时技术 水平, Lunar 系列和勘察者系列月球探测器都不具备 识别障碍和避障能力 , 导致着陆成功率非常低 ; Apollo 系列则是通过宇航员观测着陆区并操纵人控 系统实现了避障和安全着陆 [1]. 早期的火星着陆探测 器都采用气囊方式着陆, 躲开了障碍识别与规避问 题 ; 2008 年, 凤凰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了火星软着陆, 其采用了事先筛选高概率安全着陆区来避免大障碍 [2] 的危害 . 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采用了同样的方 式避免大障碍, 并利用新型"空中吊车"的动力下降 方式来降低火星车降落火星时的速度 [3], 其也不具备 自主避障能力. NEAR 探测器首次实现了小行星着陆 任务, 但由于着陆任务是探测任务完成后新增加的, 探测器根本没有设计避障功能. 尽管隼鸟号探测器 在最终下降过程中检测到了障碍, 但由于姿控误差 较大等原因, 探测器未能实现避障就继续向小行星 表面下降了 [4]. 嫦娥三号的核心任务是实施高可靠高安全的月 面软着陆, 要求着陆器必需具备自主障碍识别与规 避能力. 嫦娥三号于 2013 年 12 月 2 日发射, 经过 5 d 的飞行到达月球并进入环月轨道, 最终于 12 月 14 日 成功着陆月球表面, 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利用机 器视觉的地外天体软着陆自主避障. 本文给出了针 对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提出的粗-精接力自主避障软 引用格式: 张洪华, 梁俊, 黄翔宇, 等. 嫦娥三号自主避障软着陆控制技术.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4, 44: 559-568 Zhang H H, Liang J, Huang X Y, et al. Autonomous hazard avoidance control for Chang'E-3 soft landing (in Chinese). Sci Sin Tech, 2014, 44: 559-568, doi: 10.1360/092014-51

嫦娥三号

编辑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的“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1]嫦娥三号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2] 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将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 2013年11月26日月球车正式命名为玉兔号。 2013年12月6日傍晚17时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3] 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着陆。[4] 目录 1概况 发射火箭 携带仪器 探月卫星 月球车 承担任务 着陆点 月球软着陆 2任务经过 发射 轨道修正 近月制动 降轨控制 3研制进展 发射时间 发射地点 突破 最后准备 完成总装 4技术特点 长征3号乙增强型火箭发射 月夜生存 软着陆 月球车 降落伞 技术风险 5发射意义

7征名活动 8载人登月 1概况 嫦娥三号实物模型揭神秘面纱 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月球24号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叶培建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探测通信与遥控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 发射火箭 “嫦娥三号”探月卫星将使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在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开展了六大专项技术攻关,以确保“嫦娥三号”完美探月。 这六项技术包括:发射窗口由少变多、“两只眼睛”提高入轨精度、嫦娥三号“坐椅”量身打造、可靠性再跃升、运载能力提高、“现场直播”火箭飞行过程。 携带仪器 嫦娥三号着陆器上携带了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巡视器上携带了测月雷达。这些都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 嫦娥三号任务将首次获得月球降落和巡视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并将首次实现月夜生存。 月球的一个昼夜相当于地球的14个昼夜,白天最高温达到150摄氏度夜晚最低则达到-180摄氏度。月面生存热控制系统的关键突破将是重要看点。 嫦娥三号除了使用嫦娥二号已经验证的部分数据,还将增加测距测速雷达和激光测距仪。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但将完成不同的探测任务。 探月卫星 与“嫦娥一号”的探月轨道不同,将来“嫦娥三号”卫星将不再采取多次变轨的方式,而是直接飞往月球。“嫦娥三号”要携带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实现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探测活动。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规划,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 月球车 中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所已研制出10多个月球车样本,将分别为月球车最终定型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嫦娥三号月球车地面模拟车东南大学(南京)造。 他说,月球车的名字叫“中华牌”。国产月球车通过轮子“行走”,轮子上面是一个“箱子”,两

数学建模全国赛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人类掌握航天技术之后,探测地外天体的首选目标就是月球。我国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6日成功登陆月球,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由于外太空的各种因素对探测器的影响很难进行人工干扰,为了保证登月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平稳降落和应对外太空的影响,本文对探测器的软着陆过程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设计。 针对问题一,本文采用逆向推理和微元分析的思想方法,从着陆点进行倒推,将每段进行微分,分析受力和运动状态,在达到6个阶段状态要求的前提下,求解出探测器 θo,最终确定近月点与的水平位移为514.8km,通过坐标变换公式得出偏转角=17.0437 远月点位置为: 近月点:位置——(19.51W,27.08N)正上方15km处,速度为1.68km/m,方向为探测器俯仰姿态角83.17o 远月点:位置——(19.51E, 152.92S)正上方100km处,速度为1.60/ km m,方向为远月点弧的切线方向。 针对问题二,在轨道设计中,本文主要考虑粗避障与精避障阶段,为了避开月球表面的大型坑洞和障碍物,本文将附录中的两幅图像都分化为100?100的小区域分别模拟着陆,最终利用优选法绘制出了安全区域和软着陆轨道的图像。 着陆轨道的优化是一非线性、终端时间自由且带有控制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本文利用着陆器质心动力学方程,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采取直接求解法,将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为燃料最省的的优化问题,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得出最小燃料消耗为468.25kg。 关键词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优化模拟退火算法

一.问题重述 嫦娥三号于1时30分成功发射,抵达。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二.问题分析 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利用机械视觉的地外天体软着陆自主避障技术。为了保证登月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平稳地降落并且有效应对外太空环境下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需要对着陆轨道的控制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的设计。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分析: ?对于着陆准备轨道的近月点和远月点位置的确定,首先我们根据着陆点及着陆轨道6个阶段的要求分析,由于在软着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加速度不同,我们采用逆向思想,从探测器的着落点进行倒推,再结合运动学和微积分方法来对每段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得到每段的相关参数,确定探测器从近月点到着陆点的水平位移,进而得到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我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探测器的运动,可知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大少及方向。 ?对于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的设计,我们通过探测器的质心动力学方程和基于遗传模拟退火,将是非线性月球软着陆轨道控制问题转换为以易于处理的优化问题,进行。对于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通过分析我们主要从降落避障和燃料消耗最两方面进行优化软着陆轨道,在主减速和快速调整阶段,因推力和探测器的姿态是可变的,故采用模拟退火方法,进行优化;在粗避障和精避障阶段,主要面临是快速确定降落点并达到避障目的,我们采用matlab工具,根据查询探测器下降对月面的要求对拍摄区域进行螺旋式搜索,既达到避障,也节省时间(即减少燃料消耗)。 本文流程图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