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就构词言,英语许多词都有供识别的形态标记,如形容词有-able,-ful,-tive等词缀,名词有-ness,-al,-tion,-ment等词缀。

而汉语除了有时在名词后加“们”以示其复数意义,其他词一般很少或没有形态标记,也缺乏形态变化。

英语的语法结构以“形合”hypotaxis 为特点,哪个成分同哪个成分有关联,一般能从形态上看出来;

汉语则以“意和”为特点,两成分间的关系往往要靠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而当某个成分(经常是主语)省略时,就要靠上下文,以至于要从言外知识来找出正确的主谓关系了。

2.英语前重心front focus;汉语后重心back focus

句子的重心,就逻辑言,一般应落在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上。究起来,两者之“异”显而易见。即英汉各自“重心”所处的位置不同。简言之,即“英前而汉后”。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这是一“因果”句,英语将“果”置于前,所谓“先果后因”。然而,相应的汉语表达却是: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汉语有一说法:先因后果。这是一典型的“先因后果”句,十分自然妥贴。反之,汉语若说:文学作品可以写悲剧,就是因为生活中有悲剧,就不那么自然了。因此,翻译时,一定要找到重心,因为不同语言有各自的差异。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英语较多出现“多枝共干”式的长句、复合句。而汉语则与之相反,多用短句、简单句。

这是一句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长句,由断言到前提条件,是“我们就怎样,如果怎么样’”的语序。我们若是照这个语序来翻译,得到的汉译将是:小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只要他们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

诵读两遍,便能觉察“我们好像不是这样说话的”。为什么?措辞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异样”感觉呢?是“重心”问题,汉语的习惯是前轻后重,“条件”为轻,置于前;“断言”为重,置于后。这就是汉语句式惯用的由前提条件到断言的表达方式,是“如果怎样, 我们就怎样”的语序相对固定的句式。上句英语的汉译应该是: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

3.英语静态(Static)语言;汉语动态(Dynamic)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

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如使用非谓语或非限定动词(即动词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动词(如be或谓语成分)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如 realize—realization,free—freedom,

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词(如support--supportive;doubt--doubtful)、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

试比较下列各句:

1.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and she with me.

译文:我疯狂地爱上了她,她也疯狂地爱上了我。(英语可省略动词,汉语却不可)。

2.A woman with fair opportunities,and without an absolute hump may marry whom she

likes.

译文:一个女人只要不是十分驼背,就有平等机会,想嫁给谁就嫁给谁。(英语用介词,汉语得用动词)。

3.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 desire waxing,resolution waning.

译文:他来回晃着脑袋,欲望在膨胀,意志在萎缩。(英语用独立结构,汉语则用动词)。

4.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译文:我担心你误解了我。(英语用动名词复合结构,汉语却用动词)。

5.But this very formulation is indicative of the underlying attitude.

译文:但这一说法已表明其内心态度。(英语用同根形容词indicate一indicative,汉语只能用动词)。

6.This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

译文:这将证实它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英语用同根名词,confirm-- confirmation,汉语不得不用动词)。

其实,英语除上述同源词外,还有众多的词可用来表示动作意义。如,glance,glimpse,look,mention,close等;形容词:able,afraid, aware,capable,good等。如:

7.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nervous.

译文:一看见他,我就感到紧张。

8.I’m sure of it.

译文:对此我深信不疑。

4.英语重物称(Impersonal);汉语重人称(Personal)

英语的物称倾向在其造句中十分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主语的择定,英语常常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相对而言,汉语一般更习惯人称化的表达,尤其是主语,能施行动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首选。这也是英汉表达显著差异之一。试读:

1.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

译文:奥格尔维进门时带进来一缕雪茄烟雾。(汉语不说:一缕雪茄烟雾伴随奥格尔维进来了)。

2.“Hi!Hi!” said the cab driver, whose door popped open at the very sight of

a traveler.

译文:“嗨!嗨!”出租车司机嚷道,他一瞅见乘客就“砰”地一声打开车门。(汉语不说:“嗨!嗨!”出租车司机嚷道,车门在瞅见乘客时“砰”地一声打开了。)

3.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译文:这位曾给全世界带来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尝辛酸。(汉语不说:痛苦哺育了这位使全世界的人发出笑声的人。)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望多引起注意。

5.英语多被动(Passive);汉语多主动(Active)

英语多见被动句式与其物称倾向不无关联。充任主语的词既然有大量“无灵”(Inanimate)物称,其被动句式则有了繁衍的前提,反之,汉语具有人称倾向,自然采用更多的主动句式。当然,英语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用被动句式。其内在的修辞功能在于:不必强调动作的施行者,则将其置于句尾时之后;抑或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则干脆将其省略。试比较原文与译文:

1. Has the doctor been sent for? 译文:去请大夫了吗? 或已经派人请大夫了吗?

2.They want to be listened to.译文:他们希望有人听听他们的意见。

3.He is felt to be a little stiff.译文:人们认为他有点拘谨。

4.The importance of oceanography a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planet is

seldom as well appreciated.译文:海洋学是认识我们星球的关键,其重要性人们却很少理解。

5.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ird world has always been foreseen by our shipping

companies.

译文:我们的航海运输公司总能预见来自第三世界的挑战。

6.Vegetable oil has been known from antiquity.No household can get on without it,

for it is used in cooking.Perfumes may be made from the oils of certain flowers.Soaps are made from vegetable and animal oils.

译文:植物油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悉。任何家庭都离不开它,因为做饭的时候就要用它。

有些花儿产生的油可以用来制造香水。植物油和动物油还可以用来制作肥皂。

[分析]据统计,科技英语的被动式结构几乎占三分之二。这一段共有四句话,就用了四个被动语态。译成汉语时只有第一句话译成了被动形式,其余三句都译成了主动形式。

6.修饰

(1)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

从“语序”( Word Order)观察,由于英语与汉语如前所述同属分析性语言,语序在各自的语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通常都采用“主、谓、宾”(SVO)的线性排列顺序,然而,英汉在修饰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处理上凸现一个差异。

具体言之,英语的修饰语既可置于被修饰成分之前,又可置于其后,但此修饰语若为短语或分句,则往往置于被修饰成分之后。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修饰语无论是由词、短语或是句子来充任,其位置总是处于被修饰成分之前。前者惯用前置,声势夺人;后者善于后移,形成“压轴”。

英语以“尾重”句为美,而这种“美”之造就多半依靠“重后饰”的表达习惯。试比较:

1.The diagnosis seems in every case to correspond exactly with all the sensations

that I have ever felt.译文:每次看病的诊断似乎都和我所有的感觉完全相符。

英语---The diagnosis seems in every case,汉语---每次看病的诊断;英语---all the sensations that I have ever felt,汉语---我所有的感觉。

2.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

译文:借助于想象与持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英语---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汉语---与持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

3I couldn’t beat a boy who hadn’t got a relation in the world and whose father had left him to me because he thought I’d be kind to him.

译文:一个举目无亲的孩子,而且他父亲当初认为我会对他好,才将他托付给我,我总不能打他吧。

(2)(铺陈平淡)

修辞方面。汉语用词多华丽,英语用词求简洁。汉语行文讲究声律对仗,用字凝炼含蓄、追求工整匀称,音韵和美。从下面这段记载端午节龙舟赛的文字,就很容易看出汉语描写景物时那种潇洒自如,托物寄情的强烈主观情感色彩。

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那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仰视彩鸽翩飞,低眸漂灯流霓,焰火怒放树银花,灯舞回旋千姿百态,气垫船腾起一江春湖,射击手点破满天彩球,跳伞健儿绽放空中花蕾,抢鸭勇士谱水上凯歌……啊,(某某)城是不夜城,龙舟会是群英会。

如果将这段话译成英语时,照搬汉语修辞手法,一定会让英语读者难以理解。请看下面的译文:

The light-some dragon-boats appear on the river as though the stars twinkle in the Milk Way. The richly decorated pleasure boats look like a scene of mirage. The splendent awnings in green and gold chain into a palace of crystal. Is this a fairyland or a mere dream? Looking above, you can see the beautiful doves flying about. Looking below, you can see the sailing lamps glittering. Cracking are the fireworks, which present you a picture of fiery trees and silver flowers. Circling are the lantern-dancers, who present you a variation of exquisite manner. Over there the motorboats are plowing the water, thus a tide stirs up. Over there, the marksmen are shooting to their targets, thus colorful beads whirl around. Therefore, we should say that this is a city of no light; and its Dragon Boat Festival a gathering of heroes.

这样照原文直译的译文,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也很难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共鸣。英文表达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句子结构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写突出直观可感。于是有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和A proper word in a proper place is good English. 之说。汉语中华丽的词藻往往无多大实际意义,大多出于讲究声韵对仗、渲染情感气氛或顺应汉语行文习惯方面的考虑。翻译时必须根据英语表达习惯,去掉那些不必要的“溢美之词”,保持译文简洁直观。不妨看看以下这个译例:

当你步入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澹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献出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

——《神话世界九寨沟》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u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lands. 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s trees turn

fiery red. 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在这里译者打破了原文的篇章结构模式,调整了语序,摆脱了原文修辞风格的束缚,去掉了不

必要的溢美之词,大胆地用简洁练达的英语,直观具体地将原文所描写的景物表达出来。

汉英修辞差异的另一个特点是,汉语多用修饰语,英语则慎用修饰语。现代汉语好用双音

节词和四字词语,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形式整齐、字词对称。如英语说He is good to me. 汉语

是“他对我很好。”汉语习惯在“好”前加“很“,读起来较顺口。要说某物“完好”,就会

用四字词语“完好无缺”、“完好无损”。汉语的这种表达习惯常造成词语堆砌,同义重复和

修饰语滥用。而英语恰恰相反,十分忌讳同义重复和修饰语滥用。因此,汉语读起来很顺口的

词语,直接转成英语就不顺了,汉译英时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处理,译文就会让人不忍卒读。

例如,每个会议召开,我们总爱说“胜利召开”,直译成英语是successfully convened, 可

是英语读者一定会以为会议之前有不少阻碍,所以才这么说。“彻底粉碎”直译就是thoroughly

smash,难道“粉碎”了,还不算彻底吗?“不切实际的幻想”直译就是impractical illusion,

幻想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难道还有切合实际的幻想吗?“不幸的悲剧” 直译是an

unfortunate tragedy,悲剧本来就是不幸的。这些修饰语在汉语读起来都挺顺口的,而在英语

这些修饰语都是讲不通的。请看以下几个译例:

进一步开展节约能源的宣传,努力提高社会节能意识。

The idea of saving energy should be promot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原文的“进一步”、“努力”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在汉语,不加上这些修辞语就不太顺

口,行文也不对称。译者在翻译时改变了原文的句式,将两句合译成一句,去掉原文的修饰语,

译文反倒显得简练地道,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中国政府在制定这项政策时,已经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译文1: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all possible eventualities into account when it made this policy decision.

译文2: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all eventualities into account when it made this

policy decision.

译文1受汉语思维习惯影响,加上不必要的修饰语possible, 而英语的eventuality就是

something that may occur, 已经包含“可能”的意思,因此,译文2才是正确的。

总之,在汉译英时要尽量摆脱汉语思维的影响,用地道简洁的英文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读者。

反之,在英译汉时,也应该摆脱英文句式的束缚,用地道通顺的汉语来表达,才能避免翻

译腔。

我国的学者们竞相运用形象比喻,“图解”英汉的这个区别。在众多的比喻中,其佼佼者有:

比喻之一:雄孔雀与雄狮:英民族习惯于把最着重强调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

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

头短尾长的线性链。像只头小尾大的雄孔雀。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

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师型头大尾小的句式。这是英汉两民族认识客观显示的思维习惯,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反映客观现实的不同表达方式。

比喻之二:葡萄/竹竿有些语言学家形象地将英语句子称为“葡萄型”结构,葡萄主干很短,其上附结着丰硕的果实。而汉语句子则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地往下叙述,逐步展开,信息内容像竹竿子一样一节一节地通下去,很少有叠床架屋的结构,因而常被称为“竹竿型”结构。

比喻之三:多枝共干英语句子中还有两个或几个动词共受一个状语的修饰,共有一个主语或宾语,或者两个或几个状语共同修饰一个动词,两个或几个主语或宾语共有一个动词,以及其他类型等等。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比作几根树枝长在同一根树干上,称之为“多枝共干”式的结构。

7.英语重短语;汉语轻短语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英语的词并不是大量存在的天然的句法单位之主体。应该说,英语的句法单位的基本主体是:短语或词组。与其说英句由单词组成,不如说以短语或词组(诸如: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动词短语、独立结构等)为主要构件。其中,名词短语与动词短语又为句子最主要的单位。其句法功能不一而足,诸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或状语等。与之恰成对照的是,汉语更偏重以(单音节或多音节的)单词为其基本的句法成分。因此,英语的短语林林总总,用法千变万化;汉语无分词短语及不定式短语,其短语用法也十分有限,介词短语的使用也较为鲜见。试比较:

1.I have never met a person s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s my husband.(形容词词

组)译文:我还从未遇到过像我丈夫这么难以理解的人。

2.This is by far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I have ever read.(副词词组)

译文: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读到的最有趣的书。

3.The author’s new book on phonetics recently published is more than worth reading.

(名词词组)译文:作者最近出版的关于语音的书太值得一读了。

4. You must stand for your friend. (动词词组)译文:你必须支持你的朋友。

5.To be kind to the enemy is to be cruel to the people.(不定式)

译文: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习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人民在认识方法、心理状态和文化积淀方面的差异。如英语中说The fish always stinks from the head downwards. 汉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英语说Look before you leap. 汉语说“三思而后行。” 不同的文化产生出不同的习语。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Don't know, Captain, but it sounds like Grace is in there talking to her boss at NIS. She mentioned killing off the investigation. Sounds to me like some serious circling of wagons has been going on.

不知道,上校,不过葛瑞丝好像正和她的海军调查局老板谈话,她提及撤消调查。听起来像是要把大篷车围起来进行认真自卫了。

这里circling of wagons典出美国西部开发时,向西部移民的大篷车队常遭到印第安人的袭击,于是他们就把大篷车围起来进行自卫反击。这里比喻葛瑞丝调查的谋杀案深入以后,牵涉到海军高层人物,于是调查局老板要撤销调查以保护大人物。翻译时为了使意思明确,译者加了“自卫”两字。如果译者不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正确翻译这个句子。有一位美国记者将中国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翻译成If a woman marries a chicken, she should act like a chicken; if she marries a dog, she should act like a dog. (Fox Butterfield

Alive in the Bitter Sea p.162)还有一位中央领导的翻译把“和尚打伞…… ”翻译成I am a lone monk walking the world with a leaky umbrella.这些都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造成的。习语翻译是英汉互译的难点之一,也是译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8.英语重理性与逻辑;汉语重直觉与具象

汉字具有象形性“人”酷像分脚站立,“雨”、“伞”、“从”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走。汉语词语直观性强,“硬币”coin,“纸币 bill, note,“短袜”stocks,“回形针”paper clip,等等。

汉语爱用具体表示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蚕食 (nibble),势如破竹 (like irresistible force, like splitting a bamboo),手忙脚乱 (in a frantic rush),顺水推舟(to push the boat along with current, to 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 end)。翻译时,可直译再现原文的形象,让译文读者凭借共享的文化知识理解其喻义。也可用直译直接表达喻义。

汉语丰富的词量也是汉语形象化的体现,如:一支笔,一朵花,一把椅子,一面镜子,一根棍子,一匹马,一头牛,一盏灯,一堵墙,一棵树,一口锅等。

9.英语重个体;汉语重整体

酒静

汉语词义一般较笼统,英语词语一般较具体。汉语中的“摩托车”可指所有类型的摩托车,而在英语中有light motorcycle(轻型摩托车),heavy motorcycle(重型摩托车),sidecar machine(带边车的摩托车),touring moped(旅行摩托车)。“车来了”中的“车”可指公共汽车(bus),面包车(minibus),卡车(lorry),出租车(taxi, cab),轿车(car) 等。英语中车辆的名称比汉语多。汉语中“胡子”较笼统,英语则有:beard, shadow(唇上方的小胡子),whisker (落腮胡子),moustache(八字胡),goatee(山羊胡),stubble beard(残须),tie beard (瓦形胡)等。汉语问“吃饭了没有?”的饭可以指早饭,午饭、晚饭,而英语则分得很清楚。汉语的笔也常作为整体概念使用,“有笔吗?”可指pen, pencil, ball pen, a piece of chalk, color pen但也有例外,汉语中“稻了、谷子、米饭”分得很清,而英语则用一词rice即可。汉语中亲戚的称呼也很细,英语中cousin可表示堂兄、堂弟、表兄、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远亲等。汉语的单复概念较模糊,“我妈是个好人”“我爸是个好人”“他们是好人”的“人”是不一样的。

词汇方面---英汉词汇对等关系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汉语有,英语没有;汉语没有,英语有。这类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最具特色。如汉语的“叩头”,英语没有,只好用音译 kowtow 。英语的privacy ,也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吃了吗?”,英语国家的人会说,How do you do? 或Lovely day, isn't it?。中国人表示惊叹会说,“老天爷”,英语国家的人则说“ My god. ”。第二是词义大小不等。比如英语“story”的词义显然大于汉语的“故事”。它还有“消息”、“内情”、“传说”、“热门”、“遭遇”、“实情”等意思。而汉语的“打”的含义就远远大于英语的beat或hit。汉语的“打落水狗”、“打退堂鼓”就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文化特色。第三是词义表面相等实际不等,这种现象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很常见。比如propaganda和“宣传”, politics和“政治”,individualism 和“个人主义”,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这些词既反映了文化上的不同,也反映了政治上的差别。词汇的文化色彩不同还反映在词汇的社会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联想意义或引申意义的不同上。如一些动植物名词:dog, dragon, owl, rose pine, plum和汉语的“狗”、“龙”、“猫头鹰”、“玫瑰”、“松”、“梅”的理性意义相同,但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均不相同,甚至相反。英汉颜色词的理性意义没什么差别,但比喻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差别就比较大,有的搭配意义也不相同,如bay与汉语的“栗色”理性意义相同,但在英语bay一般只能与horse搭配,而汉语“栗色”则可修饰所有带有这种颜色的东西。

10.英语强调篇章句式结构的严谨;汉语强调篇章的整体结构,注重对称平衡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春眠不觉晓,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处处闻啼鸟。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夜来风雨声,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花落知多少?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A good deed is no good deed if it is done for show.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An evil deed is all the worse if it is covered up.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Do not remember a favor given, do not forget a favor received.

汉语频繁使用对仗修辞格和四字词组

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堪称中文的精华。如能恰当使用,会使译文对仗整齐,文字洗练,音色并貌,令人感到气势非凡,节奏紧凑,丝丝入扣。例如:

“天造地设”(create by nature, ideal)、“天涯海角”(the ends of the earth, the remotest comers of the earth)、“缩头缩脑”(be timid)、“四通八达”(extend in all directions)、“四分五裂”(fall apart)、“十拿九稳”(practically certain)、“年深日久”(as the years goes by)、“年富力强”(in the prime of life)、“德高望重”(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得意忘形”(have one’s head turned by success)等。上述四字词组中除“得意忘形”的两部分之间有因果关系之外,其余词组中的后一部分只是前一部分的补充和强调,以达到平衡和对称的效果,翻译时往往只取一部分意义,不必将两部分意义都译出来,以免累赘。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得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得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得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笔者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得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得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与表达方式而言,英语就是一种形合性得语言,而汉语则就是一种意合性得语言。英语得句子一般就是按照固定得结构与方式来组织与表达得,偏重于形式;汉语得句子则就是按照其字词得含义来组合与连接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得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就是一个由and连接得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得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得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reducedby many times thesizeof theputerofwhich itforms a part, thu s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得组成部分,使计算机得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得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就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与一个分词状语组成得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得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与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得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得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与运用“使”、“从而”得词意把各句之间得层层递进得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得差异就是做好英汉互译得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得基础上,打乱其原有得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廖国强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64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9087027.html,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作者:张俊娜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2期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大量典型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对比;句子结构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对比分析理论概述 归纳对比分析时Theo Van Els指出:对比分析有助于分析母语和所学外语的异同,从而能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为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材料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强调的重点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上,正如Lado所言: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对比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学习重点,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影响,提高学习效果。 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使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英语的学习。 1.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因为英汉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按照汉语逐字翻译为相应汉语。英汉词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词语搭配。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词语搭配,避免两种语言词语搭配的混淆。例如,“看书”的看应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开始,举行,等,如:开门( open the door),开会( hold a meeting),开业( start a business),开公司( form a company)。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单词的意义与应用,总结英语的搭配规律,整体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语言八大差异

英汉语言的八大差异。 一、英语为静态语言,汉语为动态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汉语则有使用动词的固定习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式或词汇方式两种。前者如使用非谓语动词或非限定动词,省略动词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后者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同源形容词、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如: 1.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然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2.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担心你误解我。 3.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计算机比人检查得更细心、更勤快。 二、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英语的抽象表达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与英语相比,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这主要因为汉语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1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明、直、显、形、象的表达的法,即措辞具体、涵义明确,叙述直接,常常借助于比喻和形象,因而比较平易、朴实(down-to-earth style)。如: 1.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从形式上看, absence , intelligence 和indication这三个词都是抽象名词,但译成汉语时,应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应化静为动,分别译成了“没有”,“消息”,“表明”,这样既表达了英语原句的具体内容,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 Again, therefore, she applied herself to the key, and after moving it every possible way, for some instances, with the determined celebrity of hope’s last effort, the door suddenly yielded to her hand. (J.Auten: Northanger Abbey,Ch.6,V.II)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

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语: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分析语: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名词化:Nominalization refers to the replacement of clauses,which contain finite verbs,with complex structures consisting of nouns and noun adjuncts. 词化:lexic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vice that one word is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that one clause or phrase denotes. 形合: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for example,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 意合: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1.英语、汉语语篇模式 英语:演绎式是英语语篇结构的基本模式。英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一落笔就点明主题、交代要点。然后再逐层细叙、分析推理,较常按照从一般到细节、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 汉语:比较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或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 英译汉时破局重组化繁为简 Eg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 门口放着一推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2 形合意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英语形合:关系词和连接词介词形态变化形式等其他连接手段 汉语意合: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局四字格 3英语句子扩展表现在那些方面 增加句子修饰语 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 基本句型的组合 4名词作形容词举例注意那些方面 报刊标题Job Opportunity Discrimination 科技文章space shuttle flight test program 注意方面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名词定语与被修饰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常不能从字面上判断出来也不能简单的把前一个名词理解为修饰语而已 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往往还要联系其语境甚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过分堆积名词,认为这会使语言失去活力,缺乏动态感,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甚至产生歧义 几个名词连用,也会让人分不清修饰词与被修饰词,甚至分不清词类。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中英语言差异

中英语言差异 霍红丽 12外21 12042024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引言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什么是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中国的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语言又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和政治观念等社会要素的制约,是不能脱离社会独立、自由发展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家指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则鲜明的反映到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下面就此分析中英语言差异。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文化 一、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 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征是以陆地为主,丘陵和大山很多。而英国是一个岛国,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它们地理环境的不同引起了气候也很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文化就会受到不同影响,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中英地理环境差异在英汉语言表达中的体现。 首先,我国是农耕文化特征,而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所以生活中中国的东西很多都和土有关,而英国的则和水有关。下面是实例分析:a drop in the bucket(ocean)(九牛一毛),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顶天立地),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drink like a fish(牛饮)。 其次是地势方面,我国丘陵和大山多,这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所以我国是产茶大国之一。有关茶文化的词就很多,如茶道、茶馆、大碗茶,人走茶凉;茶余饭后等,大街小巷都有很多茶馆。英国不适宜种植茶叶,它们的主要饮品就是咖啡和茶。在英语中时常有这样的句子:Let's talk over coffee,而不是'tea'.在英国街上最常见的就是咖啡馆了。 最后是气候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属亚热带,适合水稻栽种,大米是主食。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农作物主要是小麦,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比如:我们说胃是“饭口袋”,而英国人说'bread basket'.实业中国说“丢了饭碗”,英国说“out of bread”。我们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用米代钱,而英国说‘bread and butter’是生计,‘bread’是钱。另外,我国适合种竹子,而

英国气候中多雨,蘑菇生长快,所以说某事物生长发展快,中国说“如雨后like mushrooms春笋,快马加鞭(竹子的地下茎叫“鞭”)”,而英国说“sprin uP like mushrooms,like mushrooms"

英汉语言对比

Comparative Studies from a Macroscopic View Point According to some linguists, noticeably Mr. Lian Shuneng in his Contrastive Studie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ten contrasts indicate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s. 1. Synthetic vs. Analytic English is a synthetic language marked with inflexions (曲折变化形式) while Chinese is an analytic language without any inflection, which is usually implied in the context or explicitly shown in such words as “着、了、过”etc. For example: ?During the wartime, years like these would have meant certain death for many people. Many would have become beggars and others would have been compelled to sell their children. ?Thus encouraged, they made a still bolder plan for the next year. 2. Compact vs. Diffusive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教案设计3

第1讲导论 主要容:从语言对比角度探讨翻译概念阐释、翻译标准厘定、翻译过程梳理、翻译方法运用等与翻译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翻译中的语言比较与对比概念,理解翻译概念、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等,掌握上述相关概念基本容及其与语言对比相关的问题。 重点、难点:语言比较与对比概念差异及其之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终极意义。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吕叔湘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吕叔湘 You could know your own language only if you compared it with other languages. ——Engels Explain some of the points: 1.Why “contrast” but not “compare”? 2.What is “language”? 3.What’s the aim of contrastive study of two languages? 4.Content of study. 5. A general 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6.Contrastive study of phonetics. Explanation: 1. Compare: similarity of two things Contrast: differences of two things 语言对比是指不同语言间的对比分析,通常是通过compare 和contrast两种途径。 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不同语言间的共性。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不同之处。 2. 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严复、元任、吕叔湘、王力 停滞阶段:1949——1976 复苏和发展阶段:1977年5月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 3. What is “language”? 语言: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Language:the system of human communication which consists of the structured arrangement of sounds (or their written representation) into larger units, e.g. morphemes, words, groups/phrases, sentences 4. What’s the aim of contrastive study? 1) 促进英语教学:语音教学、写作教学以及翻译教学。 2)西方对比语言学认为,一本好的外语教材,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 方面对学生的本民族语进行平行描写,并加以仔细比较。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知识分享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t’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此外,在做英译汉时,要尽量避免“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英文的意思虽然勉强能懂,但直译或硬译的痕迹到处可见,“洋味”太重,可读性太低。究其原因,一是实践较少,经验不足;二是语言能力有限,重形式而轻内容,没有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和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见到什么就翻译什么。 【例3】 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