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

学号:2014010138

姓名:杨柳

班级:公共课4班

摘要:经济全球化一词的出现是在90年代。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全球化生产体系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各类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着重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只有全面、清醒地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我们才可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找出对策,扬长避短,快速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对策

1 我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形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十八大精神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3]。

2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面临的机遇

2.1.1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虽然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对立依然存在,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已意识到,他们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他们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不可能建立在发展中国家贫穷和动荡的基础上,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作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1.2.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在过去的20多年,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这缘由于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果能及时积极参与,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2.1.3.经济全球化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日本经验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与外国直接投资(FDI)投资类型具有一致性特征。日本产业升级分4个阶段:劳动推动型阶段、重化工业化阶段、装配制造型阶段和发明推动型灵活制造阶段。与此相应,FDI也经历过4种类型:低工资劳动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无库存型、跨国装配型和战略网络(同盟寻求)型。因此国际直接投资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应主动利用全球化的历史性机会,通过开放市场来促进和加快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结构、技术结构和出口结构。

2.1.4.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施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重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历史上少有的机遇。特别是当今世界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在全球化条件下,它们有可能通过对外开放,加强与他国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从而有可能充分实现其“后发优势”,大大加快其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地改变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首先要缩小技术差距和知识差距,而缩小这些差距的主要途径不外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扩大国际贸易、技术转让和技术许可证。19世纪末美国超过英国,战后,日本追赶美国,20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追赶发达国家,以及90年代开始印度追赶发达国家,均利用全球化机遇,充分使用了各种全球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20年之所以能有效地实施追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主动参与了世界经济全体化进程。

2.2 面临的挑战

2.2.1 全球经济波动有可能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经济不稳定

中国通过持续的开放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已经高度的相关了。我国的出口、进口和外资流入有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明显影响,使年度间经济增长速度产生明显的波动。以对外贸易为例,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

的过程中,外贸依存度也由1978 年的9.8%上升到2002 年的50.2%,其中: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为26.3%和23.9%。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4]。由于对外贸易又可分为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相应的外贸依存度又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分别与GDP

的比值。外贸依存度既可以反映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又可用于衡量一国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该指标的提高,反映了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提高,同时反映出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受世界经济影响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出口和全球出口的相关性越来越高。我们现在出口增长的趋势,变化的趋势和全球出口的趋势是非常一致的。如何防范外部波动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2.2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面临人才大量流失问题的困扰

从总体上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我们的挑战之一,应当是人才的流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根据跨国公司的战略,假定银行、保险公司、大企业进到中国市场以后,它不会从本国派那么多人来,顶多只派少数几个头头来,它要实行的是雇员本地化战略,因为从国外派人来,工资水平要高很多,在本地招聘,只要给你的工资比当地水平高很多就能招到人了。同时,国外来的人要在短期内熟悉本地情况不容易,如果就地招人的话,很多还是业务骨干,可以很快熟悉本地情况,而且会带来一些客户。此外,根据跨国公司的战略,对手的削弱就是本身实力的加强。当跨国公司把人挖到它那里以后,你的力量弱了,它的力量就强了。所以,人才流失问题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近几年来,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按其学习成绩等级排列,却出现一流毕业生出国,二流毕业生到外资企业,三流毕业生留在大陆搞社会主义的现象。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多万,学成归国者仅33%。

2.2.3 环境和资源面临更大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把都增长作为核心目标,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生产方式,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虽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加快加大对我国的投资力度,使我国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发达国家在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一些高能耗、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过来,使我国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发,影响

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4 经济全球化将加剧中国就业的压力

因为在外资、外国商品进来以后,有的商品就要降价,农产品就要遇到外国粮食、外国奶制品、外国水果、外国肉制品的竞争,价格也会下降。这样,一部分国内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经不起这个冲击,人员会分流出来,城镇的失业率将会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收入受到一定的限制或者收入下降了,农村中会分流更多的人出来,因此就业的压力将增大。

2.2.5 对政府作用的挑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特别是加入WTO,对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1)对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只有首先加快这些领域的改革,使中国企业有充分的应对能力,才能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和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5]。(2)对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趋利避害,实现以开放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加入WTO 后,中国政府要履行所承诺的开放时间表。市场开放将会引入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国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开放过快,也可能使国内企业受到过大冲击,引发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扩大开放前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使负面影响尽可能降低。(3)对政府在开放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一方面可以更多的分享全球分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政府只有具备较强的在开放条件下稳定本国宏观经济的能力,才可能为本国企业创造一个较平稳的市场环境。同时,面对种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要求政府在危机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上表现出更强的能力。(4)对政府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政策更具透明度,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为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创造“软环境”。

3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7]。

3.1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

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8]。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3.2 维护和加强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

经济全球化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会给经济带来各种波动、摩擦和侵袭。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必须把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放在第一位,创造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通过建立国家相互间的依存、依赖关系实现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史证明,经贸利益的给予、共享、风险共担、协调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相互依存、依赖的程度越高,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风险就越大,更会带来高水平、更大范围实现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新机遇; 3.3 积极参与和领导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订

倡导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之下的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积极参加各种国际规则和跨国决策的制定工作,确保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与我国实力和地位相称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切实利用国际游戏规则增进我国的国家利益。为此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和精通国际法和有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使他们代表我国政府参加各种国际规则制定工作[9]。同时,在加入各种国际条约、公约、协议等国际规则体系之前,必须在国内展开充分的辩论和讨论,确认对我国国家利益不会造成损害后再行加入在国际规则损害到我国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必须保留随时退出的权利而不能自缚手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节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

3.4 进一步增强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公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公民效忠国家的基础,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传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正在遭受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应当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及时调整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方式,培育和强化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10]。首先,充分吸收普遍的人类价值,将它融入传统的政治价值之中,成为我国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要将爱国主义与狭隘的

民族主义区分开来。爱国主义的基础是国家利益至上,但是,国家利益与公民的个体利益及人类的普遍利益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从根本上说,它们应当是统一的。所以,热爱国家并不必然排斥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和超越国家的人类利益。最后,要引导公民将其国家认同的重点放在民族国家的政治价值、法律体制、传统文化和根本利益上来。

3.5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4 总结

经济全球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世界经济必然趋势,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质上就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实践证明,我国采取的扩大开放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参与经济全球化也给中国带来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与时俱不断寻求有效的策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趋利避害,争取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郭文雅.浅谈全球化给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乌鲁木齐:经济研究导

刊,2013.

[2]魏芳.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庆:企业导报,2011.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姜国杰.我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J].经济体制改革, 2002(5).

[5]毛德松.论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J].社会主义研究,2003(1).

[6]王发兴.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7]邱丽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广州: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

[8]张红,李月红.浅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井冈山:商场现代化,2006.

[9]龚鉴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5

[10]史玉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

[11]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经济评论,2001(6)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 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激化。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①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②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 ④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 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强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政策,还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要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力资源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为各国充分利用全球的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起步较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市场饱和,急需为多余资金寻求出路。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显示,自一九九三年起,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4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额为1534.79亿美元。2005年中国吸引外资为724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名列世界第三,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有关专家甚至认为,中国在2006-2010年间每年可能将吸引外资1000亿美元。此外,国内外经济学家也通过了实证分析,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金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经济学家Naughton指出,正是借助了源源不断的外资,中国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面向出口的制造业部门。也正是这个部门,在中国外贸扩张和企业制度创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近年来,我国国内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除煤之外,大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宗矿产已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的资源瓶颈迫切需要中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得以通过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供求的缺口,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进出口的不断增长,有利于产品结构的改善 进出口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尤其是出口,更是被人们称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2004年上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已经超过日本。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的最新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969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3位。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吴振宇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自1997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对GDP的平均贡献率大致在14% 左右,进口对GDP的贡献率大致在10% 左右。 中国出口在世界上位次的变化并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内含着质量上的重大变化。在对外开放初期,中国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了50%,可到2004年,这一数据已下降到8%。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持续上升,到2005年已经超过92%。这种出口结构的变化表明,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和世界最主要的加工中心。 3、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带来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辟了道路 竞争促进了优胜劣汰,加速了企业的成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企业不断借鉴外国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国内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思考和创新,使我国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海尔、TCL等大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向跨国经营发展。国内跨国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4、经济全球化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增长创造动力 经济全球化将大批跨国公司带入中国,又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过程中有约定的技术转让、国产化等正式形式而实现技术外溢效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其它非正式形式,如员工培训、技术人员流动、产品摹仿等,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人员的整体实力。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科技全球化的概念。科技全球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状况,而且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状况。世界范围内研究与开发的溢出效应也能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分享一部分科技全球化收益,而且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更有可能通过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差距。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极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极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其实质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全球化,是指二战以后全球的由物资、劳务和资本构成的国际市场的融合。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 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如同其他历史发展阶段一样,具有自己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内涵。这便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和各国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等。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萌芽: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加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什么是全球化?美国联邦政府给我们每个人六美元的退税,如果我们拿这笔钱在Wal-mart 消费,这笔钱就等于给了中国;如果我们花在汽油上,钱就流到阿拉伯;如果买一部电脑,钱就给了印度人;如果买蔬菜水果,钱就会落在墨西哥、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人手中;如果买一辆好车,那就给了德国人;如果拿来花在一些无谓的东西上,钱就会去到台湾。当中可说没有一样,能够帮助到美国经济。 ——美国人语录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2.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 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3.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重要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行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和平与发展逐渐取得共识,它们的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首先,以原子技术、电子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重大进展及其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日益广泛的应用,压缩了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降低了国际间的交易费用和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联系,从而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次,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着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各国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更加趋于完善化和高效能化,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打下基础;最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有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经济活动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现象,新自由主义兴起。它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扩大世界市场,采取减少国家干预、放松经济管制的自由化政策,掀起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进入经济振兴时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无疑,各国国内市场化改革以及对贸易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促进了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近20年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以争夺全球市场份额为目标,在世界各地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带动了资本、技术和服务在各国间的流动,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特别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大量兼并与收购,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再加上交易内部化和本地化经营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经济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加入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我们知道,到2005年,要求本国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国家将达到65个,但是中国未在其中。作为目前世界上吸引国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已呈一个日益加速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也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又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因此,我们对国际会计协调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还面临一些具体问题,中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对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一向持积极态度 多年来,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会计改革始于1992年,当时我们发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基本准则即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随后,又先后发布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大多数都是以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在内容上也与之相当接近,有些甚至基本相同。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一致。修改会计要素定义,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是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所迈出的重要步伐。 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认识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昕向。因此,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基础上,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与趋同是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我们一贯高度重视,除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和参考蓝本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相关事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际会计协调已经从强调协调进入到了制定全球公认会计准则、实现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而趋同的步伐和进程则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我们注意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及其应用实际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准则本身的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准则执行机制相配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基于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则是从20多年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来看: 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束缚。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进行销售,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优状态,提高经济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可以弥补各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迅速实现产业演进和制度创新,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了在全球化范围内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使现代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传播,现代科技创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活动,都必须也只能以世界上现有的科技成果为前进的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流动,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它使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成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推动了处理这些关系的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发展,并必然会导致一系经济全球化 列全球性经济规则的产生,使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出让或放弃部分主权,形成和遵守这些经济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 争日趋激烈 我是20xx年x月x日被批准为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到20xx年x月x日预备期满。为了使党组织如期研究我的转正问题,现将我的转正申请送上,请审查。 自从20xx年x月x日批准我为预备党员之后,在党组织严格要求下,在支部党员帮助教育下,思想理论上日渐成熟,政治头脑更加清醒。特别是通过党内一系列活动的锻炼,使我进一步增强了党性,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在实际工作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进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要解决组织上入党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思想人党的问题。一年来收获是非常大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了共产党员必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实干精神统一起来。 在人党以前,自己认识到共产党员要有远大理想,要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但这种“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精神”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体现,并不十分清楚,特别是作为一个正在大学里学习的学生,就感到更难。 入党后,经过一年来党的教育,我认识到“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精神”一定要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远大理想而奋斗,对学生来说,就要端正学习目的,树立刻苦学习的态度,地掌握

现代化建设的本领。除了努力学好学校规定的各学科外,还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所学专业,选修有关方面的课程,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第二,明确了共产党员必须积极拥护党的政策。 党的政策既是对以往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又是未来社会实践的重要依据。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取决科技实力,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点是抓好教育,我国正处于教育全面改革时期,作为一名学生,就要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当中去,为我国教育改革做贡献。 第三,明确了当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作为一名党员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牢固树立宗旨观念。 其次要学好专业知识,打牢知识功底,同时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与专的统一,以适应二十一世纪高度发展的需要。 最后,要不断经受实践的磨炼,增强党性,把实践活动融入到同学们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去,能为同学们学好各门专业知识做出贡献。在这一年来的预备期里,自己按着上述要求做了一些工作,发挥了一个党员的作用。 但是,检查起来,所存在的缺点毛病也是不少的,在党组织的帮助教育下,有的克服了,有的还需今后努力改正。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在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断增加,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结算也随之更加频繁,信用证这种付款方式也这就要求一种便捷,有效的结算方式的出现,大二时有就孕育而生,同时它也更好的促进了国际之间贸易的发展。现这两门课中都有讲到信用证结算。学过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制单,在学的国际结算又提到了信用证,那么信用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正是因为信用证如此重要所以我才选择信用证作为我论文的讨论了。主题,而且要进行国际之间的贸易,信用证这种结算方式是最实用,最有效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了解信用证也是有必要的。,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L/C)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最常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用的支付方式。信用证是有条件的银行担保,是银行(开证行)应买方(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保证立即或将来某一时间内付给卖方(受益人)一笔款项。卖方(受益人)得到这笔钱的条件是向银行(议付行)提交信用证中规定的单据。例如:商业、运输、保险、政府和其信用证有一定的融资担保功能,是国际贸易中最常他用途的单据。但信用证中的很多软条款也见的结算方式,是较为安全的结算方式,可能令出口方受到巨大损失。 信用证的特点是一个原则,两个凭证?一个原则就是严格相不,只凭单

据,不问合同.就是指银行只凭信用证两个凭证尬符的原则. 管货物. 1:开证行负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开证行支付方式是右\由银行自己的信用作保证,所以作为一种银行保证文件的信用证,开证行对之负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2:信用证是一项自足的文件 开证申请书是依据买卖合同的内容提出的,因此,信用证与合同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信用证一经开出,就成为独立于买卖合同以为的另一中契约,开证银行和参与信用证业务的其他银行只按信用证的规定办事,不受买卖合同的约束.基于信用证与合同的相对独立性,信用证条款的改变并不代表合同条款有类似的修改. 3信用证是一项纯单据文件 在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只审查收益人所提交的单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以决定其是否履行付款责任.重要收益人提交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据,开证行就应承担付款责任.进口人也应接受单据并想开证行付款赎单.而具体货物的完好与否,则与银行无关.进口方可凭有关的单据和合同想责任方提出损害赔偿的要求. 信用证虽然是国际贸易结算中较为常用也较为方便的方法,可是它的种类却很多,所以对于信用证到底有哪些种类一定要了解并且熟记于心,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选对多开立的信用证类型,从而更好的保护自身,公司或国家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与挑战 1 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对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国家、组织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同。经济全球化最一般的含义,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全球化就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经济态势。 1.2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经济同质化,而是世界市场的自由化:包括商品、服务、技术、信息、劳动力、货币资本的交易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2)由市场的自由化又伴生国际规则的全球化。国际规则从两方面产生,一是公开制定的国际公约,这样的规则,虽然仍是发达国家的影响占上风,但毕竟发展中国家做了抵消其支配性的努力;二是从发达国家做起的国际惯例,发展中国家国家只能是接受,而不可能作什么改进。 (3)在国际经济中,还有附属于经济全球化的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消费的全球化(包括精神消费),它是以商业的全球发展为背景的。这种全球化基本与发达国家率先开发的新型商品与消费倾向吻合。 (4)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数目剧增,这些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组合,推动了国际企业的合作与兼并,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根据联合国研究人员收集的数据,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目前分别占全球GDP的1/10和全球出口的1/3。 (5)金融全球化的速度超过了生产和交换全球化的速度,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波动更容易传导;现代金融体系的缺陷无法有效防止金融投机对实力不强的国家金融安全的威胁;各国金融屏障的撤消,便利了资金泡沫的发生与作用,破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和收入的不平等将不断加剧。 (6)需要国际合作解决的全球性经济问题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冲破了国家界线,摆脱了国家疆域的束缚,诸如环境、贫困、人口、反毒品走私等原来属于国内的问题成了国际问题;原本完全是一国所独有的权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来运用,相互协调解决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目录 1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3) 1.1我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可能增强 (3) 1.2国际垄断势力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威协 (3) 1.3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关键 (3) 1.4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4) 1.5人才的竞争与流失 (4) 1.6吸引外资 (4) 1.7扩大对外贸易 (5) 1.8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5) 2 中国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7) 2.1增强综合国力 (7) 2.2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7) 2.3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 (7) 2.4制定国家经济安全防范措施 (7) 2.5注意以史为鉴,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8) 3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21世纪的国际关系将走向一个新时代,传统的军事安全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和时宜,各主要大国已在研究和探索一种新的安全理念,即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安全与经济安全息息相关.对于我国而言,更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契机,在经济安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中国将面对怎样一种形势,如何制定新的战略和政策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安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研究的重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安全影响;对策 经济全球化一词的出现是在90年代。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全球化生产体系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各类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经济全球化。本文着重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只有全面、清醒地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广泛的、深刻的影响,我们才可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找出对策,扬长避短,快速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不仅有其现实基础,也有其理论基础,本文既表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动态发展变化,更从理论上解释了自由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的演变过程。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开来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将中国纳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变化轨迹清楚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决心和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积极姿态;加入WTO,是中国赢得了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减少了贸易歧视和摩擦;经济全球化是中国面临全新的竞争,在贸易体制上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上,我国都与WTO成员国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是我们正视现实,积极应对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积极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消极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造成一段时期的工厂倒闭和失业问题,出口市场更加集中,是贸易摩擦频繁化、长期化;地区差异华将更加严重,拉大了地区差距;贸易条件趋于恶化,使中国经济出现“贫困化增长”;反倾销和技术贸易壁垒的升级使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受挫。当务之急是如何既能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又能克服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针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对策: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避免贸易逆差,实行瀑布式的关税结构,根据规则实行主动的灵活的进口保护,鼓励出口,把参与国际竞争作为检验经济效率的标尺,实施新的幼稚产业扶持政策;完善FDI的利用,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加强与亚太和东盟的合作,实现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施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对外贸易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引导下,通过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在一段时间内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一直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却进一步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我国前三十年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相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国名的教育素质不高,人们对劳资的要求也不高。这就会使得中国劳动力很廉价。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的价格相对发达国家低的多。这样中国出口的商品就会占国外市场很大的份额。这是中国目前对外贸易总的倾向。 建国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的政策’,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那是对外贸易主要是为国内重工业服务,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基本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改革开放后则实施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保护贸易政策。由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有一个重大的转折。80年代中期,国际产业结构出现了新一轮调整和转移,为了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国家进一步确立了以加工贸易为重点、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沿海发展战略,加工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加工贸易使中国成功地承接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国内工业发展,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了外贸出口由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86年,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实现了出口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转变。1991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77%,市场日益多元化。随着对外贸易的逐渐扩大以及份额越来越多,国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诸多问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合理运用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积极面对贸易全球化。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贸易壁垒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演进规律,是人类几百年来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然而,全球化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丰富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它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着政治组织形式,影响着文化整合方式和存在形式,故而,有人称它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本文欲从世界历史进程的宏观视野初探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国界屏障弱化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扩张属性,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在全球扩张、辐射提供了技术保障。超越国界的全球性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超越地理空间的信息网络扩展,使资本、技术、信息、商品和服务跨国流动,从而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和优化组合,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的效率。然而,传统意义上国界屏障作用对经济生产组织和国民的整合保护作用弱化,这不能不对国民的心理和安全意识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挑战,冲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国家观念。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近几年民族主义问题的凸现表明的就是超越国界的全球化造成了对民族国家否定的趋势,从而导致一些民族国家在全球化面前的积极回应。 现在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国籍概念的日趋模糊化,尤其是伴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国界屏障作用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弱,人员、资本、商品等的自由流动,以致国界逐渐失去了意义。但是,国界屏障作用的弱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国家间的边界仍然是国际冲突的导火线。 二、人类整体利益强化 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同质化过程,这种同质化首要的表现就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现在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由此,形成了国际性的竞争规则、国际资本、国际电子交易、世界性语言(英语充当)、世界性的交通等等,这种世界水平的经济是一种趋同力,即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人类共同利益日益显化,它要求把人类的利益和面临的问题作为整体来审视。也因此,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全球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确立,要

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及成因

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及成因 一、本轮经济全球化所导致三大对立的后果 (一)人与自然的对立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自然环境越来越被视为人类生产活动 的起点而非归宿。尤其是二战后,资本家为了谋利毫无限制地掠夺性 使用全球资源,大规模地干预自然生态的演进过程,导致全球环境受 到污染,自然环境出现失衡,引发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三次科 技革命,带给人类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 境造成了更集中的破坏,引发了更为严重的自然生态后果:全球气候 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生态 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震海啸水灾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生态危机开始成为人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现象之一。除了已知的生态 污染,21世纪的新技术中还隐藏着尚未发现的重大的生态风险。如计 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所说,“我们用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 术打开了潘多拉之盒,但是显而易见,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基因控制、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甚至还互相结合在一起,它们表明了 三种潜在的危险标志:它们本身持续地在进行彻底变革,适用面极广,而且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它们只需要一种相对应的知识,但这 种知识却不能像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铀那样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这 样一来,就可能会制造一种由基因引起的灾祸,这种灾祸在度过了较 长的潜伏期之后将危及某些居民的生命,也就是说,无需太大花销就 可以为每个人制造出一颗微型基因原子弹。” 对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出于自私的考虑,用把“工业生产中额外的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 转嫁到国外去”的不耻手段,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注重私欲不惜牺牲 民众利益的统治者合谋,制造舆论欺骗民众,践踏这些国家相关环境 保护的法律和规章。1986年5月在美国联邦法院的一份决议中这样写

用辩证法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马克思学习心得体会 ——用辩证法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多方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实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和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作全面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各个方面高速发展,各自带动相互发展,取得了翻天的进步。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势不可挡的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积极参与,从容应对。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经济现象,尽管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结果,但仍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同时它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过程,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辩证法。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跨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技术和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市场统一发育,市场价格逐渐趋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生产活动全球化,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 加入WTO之后,对中国企业而言,其运作的国际、国内环境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国际环境更加宽松,国内环境因市场经济步伐进一步加快后,政府职能将发生有利于企业运作的转变。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有益,全球化使得中国意识到了市场制度与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也催生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调整的观念向政策的转化。目前中国从市场建设到股市的改革,都可以说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主席贝南克表示,全球经济一体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消除贫困,但这些好处恐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或保护主义的妨碍。贝南克在一经济座谈会上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规模与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他表示,未来数年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变化有可能进一步缩小有效差距,为持续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减轻全球贫困状况创造了潜力。但贝南克亦警告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不应被视做理所当然,指因经济面临国际紧张局势及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且贸易趋势转变将导致一些工人失业,也会引发社会与政治方面的反对声浪加大。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它可以为我们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提供有利条件;可以促进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