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_付天舒

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_付天舒
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_付天舒

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5 09:18:5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19496633.html,/kcms/detail/35.1016.C.20160115.0918.028.html

2016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16

(总第196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o.196

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

付天舒,李兴华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美国战争小说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嬗变过程。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成为美国战争小说走向后现代主义的起点,作家不再将创作的重点置于战争性质

的思考和战争场景的描述,而是重在文本的叙事结构与叙事策略,将严酷的人类自相杀戮描写演进到作品

意义和情节的不确定性,将严肃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戏谑化。然而,作家在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的外衣

下,依然体现出作家对人的关注。

关键词:美国战争小说;嬗变;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3/7/095;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16)01-0096-08

作为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美国战争小说一直伴随着美国参加过的战争和美国文学的发展潮流,在不同时期具有独特的写作特征。虽然同为小说类别,战争小说的政治美学意义表现得更加直

接,这是由于该类型小说所反映的战争具有更为直接的政治意蕴。在克劳塞维茨的观点看来,战争不

仅是人们交往中的政治行为,同时也是政治交往过程中当矛盾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时所采取的另一种交

往的手段。①出于战争的目的,作家以小说形式来描写战争,通常把表现战争的性质和战争的残酷性

作为战争小说的主体。但是,由于战争的不同和文学思潮的演变,作家创作的主旨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也因而不尽相同。②社会的后现代性决定了文学的后现代主义,美国战争小说也摆脱不了这个必然规

律。美国战争小说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在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1961)的创作终极目标及其叙事策略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战争小说的当代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重

大贡献。

一、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随其文学史与战争史的演变

美国是世界上较为年轻的国家,建国也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自从这个一直倡导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建立以来,战争就未曾中断过。作为反思历史和展望未来为己任的美国战争小说创作也沿

收稿日期:2015-04-2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11&ZD136)、201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及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课题

(2014DSJX021)。

作者简介:付天舒,女,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李兴华,女,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①[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张蕾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②胡铁生、夏文静:《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与莫言的自主创新》,《求是学刊》2014年第1期。

第1期付天舒,李兴华: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

着美国所参加过的战争和文学发展的潮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无论学术界对战争这个人类发展史上的怪物做出了什么样的解释,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战争论》(On War)中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却从未过时。美国的建立及其发展史也充分证明了克劳塞维茨这一论点的有效性。然而,美国战争小说的发展史却既有其传统继承的部分,也有其摒弃与发展的新特点。虽然在这仅有二百余年的美国战争小说发展史中不乏表现战场上为正义战争或非正义战争而战的残酷场面的小说面世,但其基本发展趋向却是多数作家以反映战场以外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战争对人们的影响为基本特征。美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中东战争。美国战争小说家则沿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基本发展走向,在其战争小说中通过虚构的战争故事,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以及战争在人们心灵上和肉体上留下的创伤,藉此表现了不同时期美国战争小说的审美意识。

独立战争是北美英属殖民地为摆脱英国封建君主制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在北美大陆建立以资产阶级民主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国家而战的一场正义战争。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战争小说由于表现的是这场战争的性质以及人们为了北美民族利益而战的故事,再加上此间的小说家普遍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战争题材小说几乎均以“理念化、简单化、浪漫化”为其创作特点,进而使“美国革命和华盛顿等革命领袖人物”都被罩上了一层具有“神秘与虚幻的光环”。①此间,美国战争小说家库柏(James Fenimore Cooper)创作的《间谍》(The Spy,1921)既可以被看成是一部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小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一部独立战争期间表现美英敌对双方战场内外进行间谍战的代表性战争小说之一。这部作品通常被学术界看成是表现美国战争题材小说的起点。小说主人公哈维·柏齐乔装后潜入英军的占领区为北美大陆军搜集情报,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缘故,这个间谍曾经数次被自己的军队当作敌人被捕。受当时欧洲文学潮流的影响,这部表现战争题材小说将平凡与伟大、战争硝烟与温柔爱情、创伤与浪漫这几对原本自相矛盾的悖论有意交织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色彩,进而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视域下的美国战争小说书写模式。以反映独立战争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美国小说家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②创作的战争小说《理查德·卡维尔》(Richard Carvil,1899)在故事情节和创作思路上与库柏的《间谍》也基本类似,在流派上也属于浪漫主义作品。由于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元民族国家,且是多种信念结合为一体的民族,这场战争又是这个民族集体意识的体现,因而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战争小说的创作目的和创作模式在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以宣传和美化早期美国革命中的英雄人物为主要特征,再加上早期的美国并未形成自己的文学传统,因而其小说创作的艺术性既表现为简单化,同时也呈脸谱化特征。美国战争小说的这种现象直到罗伯茨(Kenneth L.Robert)的《武装的暴民》(Rabble in Arms,1933)和法斯特(Howard Fast)的《不可战胜的人》(The Unvanquished,1942)等既有歌颂性质又有批判功能的现实主义战争小说面世以后才得到改观。但无论对此间的美国战争小说如何评价,有一点却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作家终于在战争小说的创作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南北战争是在美国内部展开的一场捍卫国家完整、同时也是北方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坚持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与南方坚持蓄奴制和农业发展道路之间的一场民族内部大战,因而表现这场战争的小说更加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在表现南北战争的美国小说中,学术界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

79

①②李公昭:《詹姆士·库柏到肯尼斯·罗伯茨———美国独立战争小说发展概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此处的温斯顿·邱吉尔(1871-1947)是美国作家,而非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1874-1965)。虽然两人都曾在文学和

政治领域有很高的建树,但并非是同一个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的一部伟大作品却是被时任总统林肯称为由“小妇人写出了导致一场大战作品的”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撰写的《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1852)。虽然这部小说并非是直接反映这场大战中战场上惨烈景象的作品,但是这部表现美国黑奴悲惨命运的小说却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加速了废除南方蓄奴制的进程。此后,弗雷德里克(Harold Frederic)的《铜头》(The Copperhead,1893)和坎特(Mckinlay Kantor)的《恒久记忆》(LongRemember,1934)等作品则成为反映这场正义之战的代表性作品。《铜头》这部小说以南北双方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展开,表达了弗雷德里克对这场战争性质的思考,因而这部小说也并非以战争的残酷性为主要书写内容,而是作家对这个时期战场以外的人们对这场战争所持态度所做的现实主义书写。此间,其他诸如《红色荣誉勋章》(TheRed Badge of Courage,1895)和《飘》(Gone with the Wind,1939)等战争的小说则成为以美国内战为题材的代表性作品。然而,此间的战争小说也多在表现内战期间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上着力进行描述,其中《飘》也被评论界看成是言情小说,因而这些作品也并非是直接表现战场上惨烈景象的战争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以利益争夺为其基本性质的非正义战争,美国在后期加入了这场大战。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小说开始多了起来,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帕索斯(John Dos Passos)及其《一个人的开始》(One Man's Initiation,1920)、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及其《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Rises,1926)和《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马奇(William March)及其《K连》(Company K,1933)和科比(Humphrey Cobb)及其《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35)等。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欧洲列强之间争夺霸权的非正义战争,因而反映这个时期的战争小说多以“小说艺术家在其小说中对保守主义和自然主义价值标准做出分类之后,紧接着就对战争的灾难做出了回应”①。虽然这一阶段战争小说的创作具有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发展的倾向,但现实主义叙事策略仍是这个期间美国战争小说的主流,作家书写的焦点在于战争创伤的战后迷惘,因而形成了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迷惘的一代”②。帕索斯的另一部作品《三个士兵》(Three Soldiers,1921)的战争叙事集中体现了这一流派的特征,而海明威则以《太阳照样升起》的出版使其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由于这场世界大战的本质是非正义的战争,因而受美国政府蛊惑而参战的年轻人从战场上归来后,战争留给他们的除身心上的创伤以外,并没有任何光荣感可言。这一主题除表现在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以外,《永别了,武器》这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一战残酷性的作品也表现了相同的主题。从一个侧面上看,这部小说有多处直接描写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从另一个侧面上看,这部作品也表现出作家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这场战争性质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从美国文学发展史来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小说正处于现实主义的高峰期。受这一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战争小说在创作上也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虽然海明威的创作持续了40余年,其间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但其《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这两部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小说仍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如果认为海明威的战争小说亦有现代派影子的话,那么读者和批评界在对《永别了,武器》的解读过程中,对arms一词的多重解释或多或少还具有那么一点儿特征:arms一词既可以解释为“武器”(指战争),又可以理解为“双臂”(指爱情),作者在此则采取了双关语的表达方式,前者表现一战的参战者在认清了战争的性质后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即士兵放下了武器而与战争“单独媾和”;后者则表现为作89

①②Emory Elliott ed.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年,第848页。

一战后,许多美国青年作家侨居巴黎。虽然他们并未形成一个流派,但却有很多共同点。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美国作家斯坦

因称其为“迷惘的一代”。美国战争小说家海明威给其反映一战对美国青年一代产生精神创伤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题词为“迷惘的一代”。此后,“迷惘的一代”就成为这个流派的称谓。

第1期付天舒,李兴华: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

家对战争与和平的悖论思考,即战场上的硝烟中人们仍念念不忘“爱情”这个最为美好的字眼。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双方之间的较量,对发动战争的法西斯一方而言,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对反法西斯一方来看,却是一场捍卫正义的战争。然而,由于战后西方社会处于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型的时期,文学受其影响也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量作品中被注入后现代主义的元素①。此间,帕索斯和海明威等老一代作家仍活跃在文学创作的舞台上;与此同时,一批新的美国战争小说家在这个舞台上则大放异彩。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成为受害方而宣布参战,因而对战争性质的思考已不再是美国战争小说家所要思考的核心内容。但是,仍然活跃在创作第一线上的海明威却仍旧以现实主义的传统叙事策略进行战争小说创作,其《战地钟声》(又译《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成为人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正义而战的样板。作家以主人公乔丹之死完成了战争文学中人的价值在文艺美学上的升华。沃克(Herman Wouk)也是美国二战书写的重要作家之一,其战争小说《战争的回忆》(War andRemembrance,1941-1945)和《战争风云》(The Wind of War,1971)是以“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的始末和美军从珍珠港到广岛的作战故事为背景而进行的战争小说书写。在沃克一类战争小说家看来,战争一方面是政治家们的“政治继续”,另一方面也是无数平民百姓的恶梦。因而,在战争小说的和平叙事方面,如果人们认为世上的确有和平存在的话,那么这种和平就不是基于人们对战争的惧怕,而是基于对和平的热爱。因而,作家完全可以为和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虽然沃克与海明威一样,在战争小说的叙事方面采取的仍是现实主义叙事策略,但却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基础上加进了对战争、战争中的人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创作策略。沃克在战争小说《战争的回忆》和《战争风云》的叙事策略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把历史小说化”②。因而这两部战争小说奠定了沃克这位小说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当世界文学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美国战争小说也不再延续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而是将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入战争小说的叙事中来。在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这一演变过程中,小说家约瑟夫·海勒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完全摆脱了先前战争小说的创作模式及其叙事策略,将战争小说引入后现代主义创作的视域中,形成了美国文学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全新的战争小说叙事范例。

二、海勒对后现代主义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贡献

在杰姆逊③看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思潮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三个阶段中人们的心理结构。④由于海勒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时正是欧美后现代社会阶段兴起的时期,社会的后现代性决定了文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因而这部小说的不确定性、多元手法、黑色幽默、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在美国战争小说的嬗变中也就成为其主要特征。在众多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战争小说中,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就应势成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开创美国战争小说全新叙事模式的典范。

在西方解构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一切都变得不确定,文学也不例外,甚至连海勒这部战争小说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主题也被完全解构。事实上,这部战争小说对现实主义战争小说模式的解构与索

99

①②③④刘国清:《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的忧患意识》,《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美]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孙宏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Fredric Jameson的名字此处译为“杰姆逊”,此外还有“詹姆逊”和“詹明信”等译法。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57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绪尔(F.de Saussure)语言符号学中“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非对等性、海森伯格(Wemer Karl 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和哈桑的(R.Hasan)“结构之外的结构论”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等来自各方面的因素具有直接关系①。这些来自语言学、社会学、文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新转向导致战争小说家开始重新思考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社会以及战争与意识形态等各个具有对立关系的体系对于当代人所形成的支配关系。海勒的这部战争小说不再描写战争的残酷性,而是更加关注自我、崇尚人的本能与直觉,借此表现出残酷战争过后,在理想境况完全破灭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孤独、迷惘和异化境地。作家通过这种反传统的书写方式,在打破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学传统基础上,将无终极意义追寻的反理性主义引入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中。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解构主义对“逻格思中心”进行解构的过程中也对“文本中心”做了无情的解构,其结果是作品的主题已不复存在,不确定性代替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主题的确定性。作品不再呈线性的方式向前发展,而是将所要描述的一切内容都置于一个平面上,作家随意地或即兴地将故事引入人们想象不到的方向去,叙事策略也采取“碎片”加“拼接”的方式,很像当今电脑前照片制作时所采用的Photoshop技法,可以随意PS人们想要得到的艺术效果,至于采用这种手法写就的作品内容究竟是什么,也只能通过读者对作品进行解构与重构才能弄清楚。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虽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故事背景,其中也有一些飞行员执行轰炸任务的片断描述,但故事主体却绝非是对战争性质的思考和战争惨烈场景的描述,战争中的人际关系才是这部作品的主旨。海勒在这部作品中对战争的解构首先表现在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方面。作为常识,战争仅是解决政治目的手段,政治才是战争的最终目的。然而,在这部小说中参战的这些军人究竟为何而战,在作家的笔下却表现得扑朔迷离。军队作为维持国家形象的武装力量,在实质上是为政治集团服务的国家机器,在应对外部敌人入侵和应对企图颠覆国家政权的国内敌对势力而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然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却有意将爱国主义戏谑为士兵为军队集权者牺牲就是“为国家而战”③,进而将战争小说的传统意义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创作手法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主要特征,这一点也在海勒的这部战争小说创作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其中,黑色幽默的叙事策略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该小说创作手法多元性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小说从开篇到结束都充斥着黑色幽默的故事情节,使一部涉及战场上士兵生死攸关的战争小说嬗变为令人啼笑皆非的战争闹剧。因而,黑色幽默的叙事策略也是这部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战争主题进行解构的重要手段。在对集权主义进行批判时,海勒同样采取了这种叙事方式,将其代表人物卡思卡特上校描写成一个“精力充沛但又情绪低落”“镇定但又苦恼”“沾沾自喜但又缺乏安全感”“敢于采取行政手段以博取上司关注但又担心他的阴谋被上司戳穿”“英俊潇洒但又毫无魅力”的自相矛盾式的人物④。约瑟连如果拒飞,军事法庭将证实其无罪,而其他人也可能拒飞,那么,卡思卡特上校将颜面扫地,军事法庭的职能将会丧失。“所以,尽管你是无辜的,但是将你判为有罪并关进监狱可能会对国家大有好处。”⑤约瑟连最终的解决办法是逃离战场,但这并不是“逃离职责”,这是他“正朝着他们(指军队集权者)跑去。为逃生而开小差并没有什么负面作用”。⑥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叙事策略之一,黑色幽默采取的是与呈线性发展的传统叙事策略完全相反的非对称的叙事方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打破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线性发展方向,使小说的001

②③胡铁生、夏文静:《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

第2期。

胡铁生、周光辉:《论文学在文化强国进程中的软实力作用》,《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

④⑤⑥Joseph Heller:Catch-22.New York:Simon&Schuster Paperbacks,1961年,第423,187,443,451,46页。

第1期付天舒,李兴华: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

故事情节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前瞻性,因而读者也就无法预测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一叙事策略的最大特征是具有语言的强烈嘲讽作用,作者有意假装自命不凡而又目光短浅,好像竟然对自己的命题也不甚清楚一样,已致于知识浅薄到竟连自己言说的话语也达到误解的程度,因而只能装腔作势,但事实上却已将自己的真实观点表达得清清楚楚①。海勒在这部战争小说的创作中正是通过这种黑色幽默的叙事策略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

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策略,使原本无法书写的故事成为可能。海勒这部战争小说将故事的叙事方式发展到全新的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的叙事技巧中来,体现了小说的虚构本质,打破了故事情节的有序编排,作品的言说方式成为读者的关注点。”②综观这部小说,从作品名称到书写内容以及情节的安排,到处都有语言实验、话语游戏和逻辑悖论的影子。这部战争小说的书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但是,当读者读完全部作品,也找不到这条军规的确切内容。早期权威英语词典中原本并没有“Catch22”这个词。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该词最终以“不合逻辑、相互抵触且又自相矛盾的境况”为基本词义被收入新近编写的词典中③。事实上,军规中也的确并没有这么一条规定,该书作者将其解释为“圈套”,也是一个“悖论”,即面临自身安全时,飞行员如果认为自己在精神上不正常,就可以提出停飞的要求。然而,一旦提出了这种要求,那就恰恰说明这个飞行员的精神是正常的,那么,这个飞行员“就得去执行更多次的飞行任务”。④至此,海勒在这部战争小说中将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的创作手段发展到极致,为后来的小说家在创作中采用这种手段树立起一个标杆。

《第二十二条军规》出版于1961年,当时正是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关键时期,海勒的这部小说把战争仅仅作为故事背景,而其创作的真正意图却在于对小说叙事策略的创新,因而这部小说既是战争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又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新起点。

三、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嬗变的当代意义

美国战争小说经历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嬗变与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也是美国战争小说家对战争文学叙事策略不断解构与建构的结果。当欧美文学发展到后现代主义阶段,美国的战争小说也随之通过对现代主义的解构而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小说家通过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传统小说的解构而建构起后现代主义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

在创作主题上,美国战争小说将创作的核心点聚焦于对美国参加的战争所持的态度描写,发展到后现代主义对军队内部集权政治的批判。美国战争小说随战争性质的转变和文学发展潮流的影响而形成的演变,叙事策略的演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战争文学”这个术语问世较晚,但是,文学中表现战争的题材却是由来已久的。早期文学中多以战争记事为主要特征,如中世纪的《荷马史诗》和《武功之歌》等世界文学中的名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是通过改编方式来表现战争或以战争为背景进行创作的高手,如《裘力斯·恺撒》《理查二世》和《哈姆莱特》等作品。从17-18世纪开始,文学中开始出现以虚构为特征的表现战争或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如格里美尔斯豪森(Grimmelshausen)的《痴儿西木传》(Simplicissimus,1667)。海勒于1961年出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却把战争小说的虚构性发展到极

101

①②③④Sheridan Baker.The Practical Stylist.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mpany,Inc.1969年,第110-111页.

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孙乃玲、董一知:《美国俚语构词理据和语用机理探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Joseph Heller.Catch-22[M].New York:Simon&Schuster Paperbacks,1961年,第423,187,443,451,46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点,“尽管几乎所有的细节都纯粹是想象而来的,但总体的效果却极其逼真”;该战争小说虽属虚构,但其故事背景却与“美国驻军所做的一切”都是相吻合的;其虚构性将原本存在的事件和人物就像将钻石镶入戒指一样“精确地嵌入了历史背景中”①。因而,海勒的叙事策略表明,创作的言说资源、写作风格的革新或夸张手段均不排斥其娱乐性表现力的革新与追求。其小说具有高度自我意识,在对其他风格模仿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独特设计的文学风格,并具有其自身虚构假设的讽刺性和戏剧性。②作为世界上文学第一大奖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乏关注战争叙事的作家。1902年获奖的莫姆森(Theodor Mommsen)就是文学关注战争叙事的作家之一,其观点的核心在于战争与史实之间的真实性:“虚构事实而不是弄清事实真相的历史作品,根本不能算是历史。如果说历史著作似乎经常痴迷于战争,其他文学形式也是如此。”既熟悉战争又精通文学的1952年获奖者海明威则认为战争是“不可替代的”。③海明威的战争小说叙事虽然也是虚构,但却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当文学进入后现代主义阶段,小说中的战争叙事也并未脱离作家的视野。除上面提及的后现代主义奠基人海勒以外,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表现战争题材或军事题材的小说依然为数不少④。在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影响下,这类题材作家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注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元素。2010年获奖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在表现军校生活的《城市与狗》(La diudad y los perros,1962)这部小说中将“城市”指代为“国家”,将军校学员指代为“狗”,阿尔贝托这个人物形象则体现了作家为人不卑不亢,既不以强欺弱,也不畏惧强者的人权思想,小说着力痛斥了作为军事独裁统治代表的上校校长。在《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1973)这部典型的反映独裁统治下南美军队生活的小说中,略萨则以喜剧的形式开场,如同海勒一样,创作中采取黑色幽默的叙事手段,辛辣地抨击了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这部小说中,作者把因建立随军妓院说成是“军需”;⑤被士兵强奸了的鲁易莎·卡内帕反而“喜欢上了这件事”,“干上了妓女这一行”;⑥士兵强奸良家女子的原因“不是道德上有问题,而是生理、身体上有问题”;⑦略萨这部反映军队生活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以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范例,在创作中采取黑色幽默和戏谑手法,有意颠倒了传统的理性,将黑暗说成是光明,将负价值说成是正价值,进而揭示了军队制度典范性外表下的虚伪实质。

从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开始到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Jr.)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琼斯(James Jones)的《从这里到永恒》(From Here to Eter-nity,1951)和马兰提斯(Carl Malantes)反映越战的《美国人眼中最真实的越南战争》(Matterhorn—A Novel of the Vietnam War,2011)等当代战争小说,都从不同角度继承和发展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主义战争小说叙事策略。事实证明,在后现代主义阶段,作家若再一味按照传统叙事模式来从事当代语境下的战争小说创作,那么这样的作家就很难取得成功,也难以承担当今语境下文学的历史重任。这一点与美国学者瑟亚顿(James Seaton)的观点类似:有些批评家的观点有失偏颇,认为文学与政治两者之间进行结合但又不使任何一方的价值丢失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公共话语,文学对语言的介入确确实实有助于民主程度的提高。⑧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战争小说在创作技巧201

①②

④⑤

⑧③[以]马丁·范克勒韦尔德:《战争的文化》,李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95、191页。Ronald Gottesman 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London:W·W·Norton&Company,1980:

1664.

车俊思、李冰:《欲望叙事与伦理回归:德莱塞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⑥⑦[秘]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孙家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5、162页。

James Seaton.Cultural Conservatism,Political Liberalism:From Criticism to Cultural Studie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1.

301第1期付天舒,李兴华: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演变

上的嬗变不仅不会削弱作品的思想性,反而在增强小说文学艺术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海勒“黑色幽默的叙事策略将作者社会批判的‘思想意识’遮避起来,在狂欢的喧嚣声中以‘绝望的喜剧’形式鞭笞了集权政治”,因而,战争小说叙事策略的后现代主义嬗变仍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①

昔日美国参战的战场上,硝烟已经散去,海勒也已去世。但是,在当前动荡的时代里,战争的阴云尤在,美国战争小说还将继续发展下去。表现反战题材、反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等特征的战争小说将随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成为美国战争小说艺术审美的特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潮流仍将混杂在一起,共同推动美国战争小说走向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陈颖)

①胡铁生、夏文静:《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

第2期

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櫘

(上接第87页)

无独有偶,20世纪末,西方批评界出现了一种关注当下的历史主义批评———当下主义文学批评(Presentism)。它和新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完全局限于文本产生时的时代,而当下主义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伊万·芬尼(Ewan Fernie)认为“新历史主义常常认识到过去是以现在为条件,但是它经常把这种认识当作体验历史差异性和距离的障碍物。作为反本质主义者,新历史主义强调过去的他者性”。①当下主义则挖掘文学作品在当下情境中的新意义,更重视文本和当下之间的联系。

结语

本质主义和建构论之争在西方文论界存在已久,在不停的吵闹和争执之下,双方可能都有点麻木了。好像正是因为承认彼此之间的对立,双方反而找到了共同点,在不断上演的争论中建立起友谊。作为建构论者,查尔斯·,而且似乎暗示了21世纪文学理论的趋势:从关注外部世界转向关注个人的阅读体验。

(责任编辑:陈颖)

①Fernie,Ewan,“Shakespeare and the Prospect of Presentism”,in Peter Holland,ed.,Shakespeare Survey5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171.

新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新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注) 江岸 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 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 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

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收稿日期:2006-4-12 作者简介:田海虹(1981—),女,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硕士,西安710000 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薄情”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自私成性,给关爱他们的女 性造成无数的身心打击。作家着力表现了他们的残酷性和可悲性,揭示了造成他们无情冷漠的性格的原因。而作家之所以塑造这样一批“薄情”的男性形象,则源于文学传统的影响、恋母情结的心理因素和作家自身的批判精神。 薄情;自私;恋母情结;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I52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6)01-0127-04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世界级小说大 师,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和研读。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文章和书目已是卷帙浩繁,不计 其数。但是,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究茨威格的创作时,多注重他塑造的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而忽略了作品中众多的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因此,本文拟就茨威格小说中的这类男性形象做一粗浅探析。一 茨威格的小说擅长描写资产阶级社会里女性 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生存状态。他为了描写女 性的遭际而描写男人的世界、述说男人的故事。在 茨威格的小说世界中,大约有40多位角色鲜明的 男性,而薄情的形象竟占了二分之一强。《巫山云》(又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小说家R “喜欢所有的女人,像蜜蜂采花似的对世界滥施爱情,而不愿做出任何牺牲”[1]。女子13岁时和R 第一次见面,从此决心献身于他;第二次见面女子已经18岁了,他当然不记得这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妹妹,他给了她充满激情的三夜,然后出门旅行,说一回来就立即给她写信,但他并未履行诺 言。后来,他又常常遇到她,可目光是“客气而生疏 的,是赞赏的,但从来没有认出我的神情,生疏,可 怕的生疏”[2]。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女子去世前一年。他们在歌剧院的包厢里相遇,R 用“欣赏的、露着色迷迷的目光”[3]看着女子,他把她当作妓女,做了个“温柔”的嫖客。他对女子说“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你”[4],而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记住她,正如从来没有记住他玩弄过的任何一个女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毕飞宇小说的叙事策略 摘要:毕飞宇小说通过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和“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毕飞宇对叙事方式的多方位尝试并没有导向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从文化反思的角度,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本质。 关键词:毕飞宇;叙事方式;叙述视角;叙事结构 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作为一个对小说创新非常敏感的作家,毕飞宇的小说始终洋溢着极为灵动的曼妙气质。无论是对叙事内蕴的巧妙处理,还是对潜在人性的冷静揭示;无论是对叙述节奏的有效控制,还是对叙事细节的精致化临摹,都体现出一种轻盈而又舒缓、丰沛而又沉郁的审美内涵,呈现出卡尔维诺所推崇备至的那种“以轻取重”的叙事智慧,也体现了毕飞字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特有的艺术特性。 一、毕飞宇小说的叙事方式 毕飞宇的创作一直保持着高度自觉的灵性意识。他不像一般的作家那样常常被某些宏大的历史命题或深邃的理性思考所遮蔽,使叙事陷入某种正面强攻式的紧张状态。而是相当轻松地摆脱“意义”对叙事的过度缠绕,通过一些轻缓曼丽的智性话语,在“以轻击重”的逻辑思维中,迅速传达作品内在的审美意旨。这一点,在他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娴熟。 在《孤岛》、《楚水》、《叙事》等早期作品中,我们会发现,毕飞宇对“意义”还充满了信心,甚至会不时地出现“意义”在叙事中裸奔的情形。但是,随着《哺乳期的女人》、《马家父子》等作品的问世,他开始自觉地致力于某种不露痕迹的精雕细刻,执迷于举重若轻的审美境界。他带着南方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机敏,以一种优雅从容的叙事方式,将很多凝重而尖锐的人性主题伪装起来,用一种轻逸的文本拥裹着深远的思索,使话语形式与审美内蕴之间保持着强劲的内在张力。例如,《怀念妹妹小青》看似在着力于叙述妹妹小青短暂而不幸的一生,但是主人公那充满悲剧性的几个重大人生转折,却明确地凸现出历史深处的残酷、悲壮和劫难。而这种历史的不幸正是毕飞宇的审美目的,天真而不谙世事的少女妹妹只不过是作家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一个生命符号。《哺乳期的女人》叙述了一个男孩与一个少妇之间的性意识。这是一种潜在的原生状态,说不清道不明,所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附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附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小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受命题者青睐的文学体裁,但是也不少学生却反映面对小说阅读不知道如何答题。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各位考生阅读练习。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原文1:1982... 小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受命题者青睐的文学体裁,但是也不少学生却反映面对小说阅读不知道如何答题。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各位考生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原文1: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

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课外阅读】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1923年8月6日,高尔基给罗曼·罗兰的信中写道:“斯台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也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果是这样,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东西好极了,他深深地激动了我。”同年8月28日,罗曼·罗兰回信给高尔基:“斯台芬·茨威格——就是您提到的出色短篇的作者,您的要求我将转告,他会感到十分高兴。”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11月28日,逝世于1942年2月23日,他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一 茨威格最擅长心理描写的手法,他总是喜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烛幽洞微,发掘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发现他(她)们不曾示人的一面。在《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中,那个娴静高雅的英籍老妇人C太太,在她貌似平静的外表下,原来有着那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感情经历。要不是在一个特殊的情景之下,她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将其吐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如果不是偶然的机会与十多年前的崇拜偶像相遇,并且再次投怀送抱,外加他们共同的孩子忽然病死等一系列突发事情,“我”同样不会写那“来信”的。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茨威格笔下的女性是柔情多感的,她们心中向往着美丽的爱情,但却总是阴差阳错,事与愿违。在她们的心灵中,那段瞬间发生的感情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疼痛。同样,茨威格用神来之笔,把小说中人物的痛楚,狠心地移植到了读者的心中,令他们为那些虚构的人物,唏嘘低回,历久难忘。 茨威格的情感故事中,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他描写的女人,都有着一份善良的心地,执着的追求。她们一心仰慕的,是心中认定的高尚的东西,她们愿意用一生的痴情去守护心中的偶像。哪怕那偶像是冷漠的、半真半假甚至是虚伪的。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就是这样可爱、可怜,有着不可思议的痴迷。这些女性总是被沦于“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境地。也正因其如此,她们才有着抓人的魅力。 茨威格是借助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他个人身处乱世,理想主义不得实现,而变得虚幻无助的茫然。 二

小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⑴----⑷题。(18分) 血的故事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也说不定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 “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该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 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听了竟“咯”的一声笑了,:“还管他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从烟雾朦胧中看看天幕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夹着一包公事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这位太太说得一点儿也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有人发愚问。 “当然我们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他就是不许他的女儿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希望就始终没实现,有时看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地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两块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 ‘什么病呀?’ ‘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 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500块钱100ML,共需300ML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外省郞”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18分)

《短篇小说欣赏》教案:家庭女教师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茨威格作品特别是其女性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2.让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心理刻画 教学重难点: 1.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其作用 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哀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作品译文的语种之多,销售量之大,则以茨威格为最。 有人评价茨威格的文学成就: 一个试图揭示人类心灵奥秘,深入挖掘并精确展示复杂人性的魔术大师。(“灵魂的猎手”) 一个把理智与激情、爱与憎、严格的逻辑性与神秘感应完美融入表达的语言大师。 二、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富有的犹太工厂主,母是银行家的女儿。17岁已在文坛崭露头角。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三、作家作品 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人物传记、文学评论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是一个文学全才,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 传记《巴尔扎克传》、《罗曼 ?罗兰传》、《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 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 四、艺术特色 茨威格,其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细腻、深刻、生动的心理刻画。其独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自20世纪起,一直为世人所关注。小说淡化情节,独具匠心地透视人物奇妙的内心世界,通过丰富复杂,层次深刻的心理活动,心理悬念及心理瞬间,剖析人类的灵魂。 他的小说中,外部环境、客观世界、自然风光等外界事物似乎都是不重要的,作家全部的焦点只集中在人物的心理世界,锐意揭示其中的奥秘,展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才华。五、创作思想 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对人物内心世界一直有着“不同寻常的好奇心”。他曾说过:“凡属扑朔迷离的心理之谜都吸引我,使我坐卧不宁,在探清来龙去脉之前我会一直兴奋得要命。只要遇到了不寻常的人,我心里就燃烧起一种探视他们的灵魂的热望。“从心理的

最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最新初中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 沈从文 两人在竹子编成的筏上,沿了河流向下游滑去,混过了四个水面哨卡,在离目的地只差将近五里时,竹筏傍在一些水苇泥泽的河边上,滞住了。 罗易,××的部队通信联络人,在黑暗里轻轻的声音带一点儿嘶哑,辱骂着他的年轻伙伴:“怎么回事,平平,你见鬼了!把事情当游戏,想在这儿搁下,让人家从堤上用枪子来打靶,打穿我们的胸膛吗?” 那一个并不作声,先是蹲着,这时站起来了。 “搁浅了,什么东西掯住了。”从声音上听来这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 照理这一片竹筏是不应当掯在这里的。罗易带点焦躁埋怨他的年轻同伴:“还有五里,真是见鬼!应当明白,这是危险的地方,人家随时把电筒一照,就坏事的!” 那个永远不知恐怖不知忧愁的年轻人,一面默默地听取这种埋怨,一面从腰间取下手枪子弹盒,卷起裤管预备下水去看看。 河水并不深,却有很深的污泥,拔脚时十分费力。 “呀,见鬼,这里就真有个鬼!” “怎么的?” “一个家伙,有意捣我们的乱。被石磨缚着沉到这水里!” 竹筏能转动,却不能流动。时间不许两人从容打算。 “从旱路走,翻过坳,我们才可以在天明以前赶到。” “从旱路走,不小心,我们就又得被魔鬼在我们脖子上悬一副石磨。” 两人从一个泥滩上走了许久,才走进了一片泽地,小径四围都是苇子,放心了一点。进苇林后他们只觉得脚下十分滑泽,十分潮湿,且有一股令人欲呕的气味,越走气味越难闻。 “一定在这路上又躺了一个,小心一点,不要为这家伙绊倒。” “我忘记摸摸我们筏底那一个身上了,或者是我们的伙计!” “不是我们的,你以为是谁的?” “我知道第七十四号文件是缝在领子上的,十三号藏在一支卷烟里。还有那个……” “小心一点,我们还在人家笼子里,不然也会烂在这里的。留心你的脚下。” “等一等,我算定这是我们第七十四号的同志,我要过去摸摸他,只一分钟,半分钟。” 这伙伴不管那头目如何不高兴,仍然躬着腰迎着气味所在的方向,奋勇地向深密的苇林钻去,还不过三分钟,就又转身回来了。 “我说是他就是他。那腐臭也有他的性格在内。这小子活时很勇敢,倒下烂了还是很勇敢的!我们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大我三个月。” “怎么知道是他?” “我把那小子缝了文件的领子拉下来了。我一摸到领子,就知道是他。” “你们都是好小子。”

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_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_心理现实主义_典型塑造

2003年7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3第24卷第3期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S 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4No.3 穿透社会真实的心理现实主义之剑 ———浅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池 樱 [摘 要] 从时代环境、文学环境以及作家个性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的原因;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入手,谈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 [关键词] 茨威格;心理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3)03005904 A Sw ord of Psychological R ealism Penetrating through Social R eality ———a discussion on the typical shaping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tefan Zw 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 CHI Ying (Guangxi Radio&TV University,Beihai School,Beihai Guangxi530000,China) Abstract: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Stefan Zweig takes people’s soul as the main object of artistic depiction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y background,literature background and writer’s personality.Begin2 ning with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the typical shapings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in Stefan Zweig’s short stories and nouvelles have briefly been studied in this thesis. K ey w ords:Stefan Zweig;psychological realism 倘若谈及20世纪的德语作家,不能不提到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大名;倘若谈及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心理小说,也不能不涉及茨威格的作品。这位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第一流艺术家”的奥地利作家,到底魅力何在?茨威格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很少直接对现实世界作客观而真实的描写,而是把笔触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并展示其内心深处的感情活动,并借助这些隐秘的激情来再现人物的命运,以此反映社会现实。茨威格曾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遇。”换言之,茨威格通过描绘心态展示情态,揭示世态,反映社会现实。茨威格的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他的成功证明他确实不失为一位人物内心世界的写实主义者;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茨威格把人的心灵作为艺术描写的主要对象有其深刻的原因 1、时代环境 茨威格生活及创作的时代,欧洲的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它腐朽、虚伪、掠夺的本质也日趋暴露。 一方面,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对内实行残酷压榨,人们生存、自由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被金钱和机器所制约。像茨威格这样一类敏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而陷入了苦闷、彷徨的境地,深刻感到人的孤独、痛苦和悲哀,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内向化了。在文学创作上,也开始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茨威格在1926年12月19日致高尔基的一封信中写道:“自从我们的世界外表上变得越来越单调,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的时候,就应当在心灵的深处发掘截然相反的东西,做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由此可见茨威格创作探入人的内心世界的玄机。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对外进行疯狂掠夺,茨威格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肆虐,战争的无序癫狂,激恶扬厉,曾使茨威格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无望中,作为一个严肃正直和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 收稿日期:20030404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论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及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他去世后十年引起批评界广泛的关注。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批评家们主要关注的都是他作品中人性的主题,生动的情节,频繁的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以及幽默的语言等方面。 对于欧?亨利独特的叙事策略,至今没有得到批评界应有的关注。鉴于此种现状,本文试图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来分析欧?亨利的数篇经典短篇小说,目的在于发现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展现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欧?亨利的作品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开篇先简要介绍欧?亨利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研究现状。然后,通过运用相关的现代叙事学理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欧?亨利的数篇小说:多变的叙事角度(聚焦模式及相应的话语形式;游动的叙事空间和协调一致的叙事时间。 通过对欧?亨利的三篇短篇小说的分析,笔者发现对于不同的作品,欧?亨利采取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及相应的话语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他所生活时代的生活画面。并且,每种叙事视角在揭示小说主题及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欧?亨利主要把纽约、西部的得克萨斯和拉丁美洲的洪都拉斯作为其作品的三大叙事空间。这里的叙事空间所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对不同叙事空间的人物他倾注了不同的情感:对纽约寄予的是同情;对西部展示的是欣赏;对拉丁美洲表现的则是谅解。 在叙事时间方面,本文研读了欧?亨利的三个典型的短篇—《带家具的出租屋》1906、《麦琪的礼物》(1906和《爱的牺牲》(1906。通过使物理时间服务于心理时间以及撷取生活片段,欧?亨利使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得到有机统一,道出生活

(完整版)高考小说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考小说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灯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 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论《那儿》的叙事策略 杨文军 (仰恩大学中文系,福建泉州, 362014 摘要 :《那儿》所采用的双线结构和间离策略使工人阶级英雄“小舅”的崇高形象获得了说服力;在话语设置上, 《那儿》存在一个由众声喧哗到工人阶级英雄话语独白的过程,这是服从于作者的叙事立场的; 《那儿》所运用的反讽和隐喻提升了该小说的艺术层次,对当下的底层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那儿》 ;双线结构;间离;复调;反讽;隐喻 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在《当代》 2004年第 5期刊出之后,引发了热烈而持续的大讨论。一个中篇能获得如此反响,这种热度在当下文坛实属罕见。到 2006年初为止, 共有七次较为集中的关于《那儿》的讨论,另有许多文章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那儿》。 [1]可是纵观这些讨论和文章,发现其焦点并不是作为文学文本的《那儿》本身,而是《那儿》所切中的“国企改革”这根敏感的社会神经,仿佛《那儿》之所以具有(讨论上的价值, 不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有何过人之处 (很多论者认为《那儿》“ 不是一篇高水准的作品” [2] ,而是因为它“以文学的方式” ,表现了一场“悲壮与凄凉交织的、失败了的国有资源保卫战” , “ 生动形象地向我们显示了郎(咸平教授用经济学和数字化方式所揭示的严峻现实。” [3]当然, 《那儿》所涉及的题材的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作者曹征路的创作初衷也非常明确,就是质疑“那种少数人获益却让多数人承担成本的改革” [4]。但是一个有着自觉的艺术追求的作家,不会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关于“国企改革”的故事,在曹征路看来,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除了“要说出皇帝新衣的那一点点率真” , 还要有一种“审美展开的耐心” [5]。文学的叙事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脱离艺术性而谈论内容和题材,不仅不会廓清、反而往往会遮蔽内容和题材的意义。对于《那儿》艺术性的简单质疑, 曹征路表示不满:“就我自己的追求而言,我在这篇小说的双线结构、叙述张力、跨文体的交叉并用、象征隐喻的多处设置,语言的粗砺性追求,以及意境的营造等方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2019陕西榆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父子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主任,说,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们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 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 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一批现代派作品,这部分作品以颠覆旧的叙述模式、塑造新的文本样式为己任,影响到了众多的作家,其中也包括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就是很典型的一位。他吸收了现实主义大家的长处,又紧跟时代思想,将“向内转”这一现代派作家惯用的方式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使无与伦比的心理剖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在非理性的描述中凸显理性 二十世纪的文学,并不是只有在现代派中,非理性才最流行,茨威格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将非理性与理性巧妙的融合,带给我们一幅既浪漫又现实的生活画卷。 用撼人心魄来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我想一点都不过分:一位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唐欣 近年来,“主旋律”小说在大众层面成为关注的热点,不仅带动了新一轮图书销售的热潮,而且与小说同步或稍晚出现的相关影视剧也在各大媒体热播,一些小说作品还频频在政府设立的各种奖项中夺冠。然而,此类小说创作在学术界却遭到了冷遇,鲜见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的评论文章。“热”与“冷”之间,颇为令人深思。我认为,这与“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伦理诉求有很大关联。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在小说为老百姓代言的表层话语下,其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并进而转换为一种“人民伦理”[1],从而潜在的为中心意识形态予以合法性论证,并达到与其文化领导权的意义共契。也就是说,小说创作执行了一种对于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论证功能,而削弱了其作为小说所应有的审美品格与人性深度。 一、人民话语的意义共契 “主旋律”小说作家们的写作旨归往往直接诉诸普通“老百姓”,例如《抉择》的作者张平曾宣称:“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2]作家陆天明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写作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认可、喜欢,就是要参与当下时代的变迁。”[3]何申、谈歌等作家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并在其笔下主人公的信念中进一步彰显。因此,我们首先需对“老百姓”一词进行必要的话语指认。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说,“老百姓”即区别于军人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般居民。正因“老百姓”一词颇具中性色彩,并且语义指涉面极广,例如还有许多与之相近的家族概念:“人民”、“大众”、“群众”、“平民”等等,因此,它在“主旋律”小说作家的笔下便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并进而成为其写作的一种话语策略。这种策略性表现在:一方面,“老百姓”可以在褒义层面上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在主流话语中,作为人类世界历史创造者的“人民”是一个超级能指,它赋予其声称者一种道义的正当性与历史的神圣性,从而也就成为“主旋律”小说作者的一种策略性借势;而在另一方面,“老百姓”还可以与“大众”话语相联,进一步与当下的“大众文化”相接轨,此种大众策略使小说也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因此,这种意义的多歧性使得“主旋律”小说中的“百姓话语”具有了极大的弹性,从而不仅在主流话语层面稳固地获得了其叙事的“合法性”,还在市场层面持续畅销。 在人们所心照不宣的官场“潜规则”对于社会正义与公正的侵蚀下,“主旋律”小说中以“老百姓”为话语旨归的叙事策略,正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面临合法化危机的中心价值体系的修葺愿望,而对于这种愿望的最直接表达策略莫过于基于“人民”的话语诉求,一些小说正是以巧妙运用“老百姓”的话语方式与主流话语达成意义共契。例如在《抉择》中,李高成曾义正辞严地对腐败分子郭中姚说道:“共产党要是能让金钱买垮的话,那还轮得上你们这些东西!你居然还会以为只要有严阵这样的人做了你的靠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连工人也不放在眼里,连共产党也不放在眼里!你怎么会把这一切看得这么简单?我告诉你,凭我现在的身分,我只须一个电话,半个小时以内,成千上万的工人就会冲到你这儿来,半分钟内就会把你撕得粉碎!……你竟还以为要是共产党不存在了,你还可以稳稳当当地当你的资本家?你记着,若真要是有了那一天,工人们头一个要惩罚的就是你,老百姓会把你这一身的肥肉沤成了一堆粪!”这里,主人公的此番表白因代表着广大老百姓而获得了其身份伦理及道义的优先性,并因这种正义感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与其说是人物的对白,毋宁说象一份政党反腐败的宣言书,因为它在小说的审美表意实践中仍然延用的是“政党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方式和修辞表达”[4]方式,而“百姓”话语则更化为了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为受到侵蚀的主流话语提供了拯救其合法性的正当性资源。而小说结尾处也颇意味深长,李高成与东欧某国原劳动部长就东欧剧变进行了探讨,最后他们共同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人民期待太久”! 在此,百姓话语的小说叙事已暗中置换为迎合主流话语宣扬的“人民伦理”之需要。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因此,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角(P256)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⑴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⑶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