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余光中
余光中

余光中:我43岁时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

2014年02月11日09:10

来源:文学报作者:余光中来箫风

0人参与0评论

●余光中

余光中先生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曾任台湾师大、台大、政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去年11月初,85岁高龄的余先生携夫人来湖州,在笔者等人陪同下游览了大唐贡茶院等景点。在与湖州诗人聚餐后,余先生欣然接受了笔者[来箫风]的访谈。

来箫风:余先生您好!说起来我们还是老乡呢,您生在南京,我家在徐州,我们都是江苏人。

余光中:是的。我1928年农历重九日出生在南京,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后,才随母亲逃亡上海、重庆、香港等地,1950年后移居台湾。虽然我父亲是闽南人,但我母亲和夫人都是江苏常州人,所以我常以“江南人”自命。

箫风:在大陆,一提起您的名字就让人想到《乡愁》,您也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这与您背井离乡的经历是否有关?

余光中:我是22岁时去的台湾,而《乡愁》这首诗创作于1971年,当时我已经43岁了。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但是这种感情在内心已蕴藏20多年。那时大陆还处于“文革”期间,还乡比较难,直到1992年我才回到大陆,所以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很苦闷的。不过,这首诗本身倒不是那么悲壮,只是带一点哀愁。

同一时期,关于怀乡的诗我写过三四十首。有一首《乡愁四韵》,罗大佑把他谱成曲在大陆传唱。它与《乡愁》的结构差不多,也是四段,只是情绪有些变化。还有一首是《民歌》,知道的人比较少。我在大陆开诗友会时,跟台下交流常念这首诗,念到最后,台下的人就合我。比如第一段:“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念第二遍的时候,台下的人就合我:“……风---(台下:也听见),沙---(台下:也听见)。”台上台下有交流,往往在高潮之中结束。我这样至少做过十几次。

箫风:余先生,我有一些散文诗的问题想请教您。我国的散文诗与新诗都是五四时期从西方引进的诗体,新诗在大陆包括在港台的发展,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散文诗的发展相对来讲比较坎坷。对散文诗文体的属性一直有争议,有的认为散文诗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是一种新的独立文体;有的认为散文诗本质上属于诗,是自由诗的一种。台湾的纪弦先生好像也讲过,散文诗就是自由诗,自由诗就是散文诗。请问您怎么看?

余光中:纪弦是这样讲过,但他是针对中国古典诗历来都是韵文这个情况讲的。古典诗都是押韵的,都讲究平仄,讲究句子整齐。当时纪弦讲,我们要写现代诗,就要告别中国韵文化的传统,不要再押韵了,要用散文来写诗,不要用韵文来写诗,他倒没有说我们要写散文诗。他只是说,我们的语言要用散文的,不要用韵文的。他认为,以前韵文的传统太泛滥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他是这个意思。他认为,要把“西化”传过来。法国的波德莱尔是不用韵的,当然他写十四行诗照样押韵,他还写了一些无韵的诗,当时不叫散文诗,叫自由诗。自由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解除了诗的格律的一种诗,当然很容易跟散文诗联想。

西方的诗,跟我们的情况不一样。从希腊的诗剧开始,就有一种诗体是无韵体,它没有韵脚,可是它有节奏起伏,也有一定的章法,可以说这种无韵诗在西方早就有了。像17世纪英国的米尔顿写的《失乐园》,从头到尾都是无韵诗,可是它有诗的节奏感,这个节奏感还相当严格,而且也不在行末断句,一句跨三五行,甚至跨个十几行,气势浩荡,我们中国人的诗没有这样的。比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还是押韵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虽然换韵了,可它还是有韵的,还是有一定的节奏。李白偶尔会打破头上两句,他的有些诗倒可以说是散文诗。比如《蜀道难》:“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像是散文吧,可李白他不拘。杜甫不是这样,他比较严谨。所以说,散文诗跟自由诗,或者无韵诗又不太一样。

中国的诗过去都是韵文化,以前叫“无韵为文,有韵为诗”。大概如你刚才讲的,民国初年开始写诗的胡适,他是有一点韵的,冰心也有一点,包括宗白华早年的所谓小诗,那时候讲还是诗,不过开始用白话了。而西方主流诗人像艾略特,是不用韵的,但到高潮时韵来了,他是酌量用韵,而不是从头用韵。就是在讲闲话的时候就写得松,等到主题要出来了,或者是他要抒情了,就来押韵了。我现在写诗,也并不一定追求用韵,顺其自然,可是到了紧要关头,我觉得这个地方不能没有韵,我就用了,完全是自由心生。

箫风:在大陆,有人讲您对散文诗有偏见,或者有人诋毁散文诗时,常引用您对散文诗“非驴非马”的评论。我查过,这段话出自您1963年5月写的《剪掉散文的辫子》。我想,您当时讲这个话,肯定是针对一些问题讲的。

余光中:提出这个观点已经很早了,当时是针对散文创作的问题讲的。那个时候喊出“剪掉散文的辫子”,是因为那时台湾流行的某些散文风格我认为不好,包括散文诗。现在时代变了,毕竟已经隔了近50年,无论是散文还是散文诗都有了很大发展。散文诗作为“混血种”,有时候本来是很美的,就看你怎么样去把握。鲁迅的《野草》大家不都说是散文诗吗?其实,中国古代在散文与诗之间就有一个过渡地带,比如《赤壁赋》、《秋声赋》、《阿房宫赋》等等,它们是很接近诗的。

箫风:据我所知,不少台湾著名诗人都写过散文诗,如商禽、纪弦,还有叶维廉、痖弦、管管、苏绍连等。商禽的诗集《梦或者黎明》,其中大部分是散文诗。

余光中:多年来,台湾一直有人写散文诗,不过,他们大多不认为自己在写散文诗,而认为在写散文,也许叶维廉这样想过。写得最好的是商禽,他的散文诗并不是唯美的,并不一定是春花秋月,他有很深的思想在里面。比如,他写人的五官,写两只眼睛都是一样的,可是隔了一道鼻子,你左眼看不到右眼,右眼也看不到左眼,这里实际上是指“两岸”,他讲得很隐晦,因为那时候台湾也有思想控制的。再比如,他说牢卒发现囚犯每天朝窗口看,直到后来变成一只“长颈鹿”,那是向往自由啊,他是有深意在里面的(《长颈鹿》)。如果一首诗自称是散文诗,而没有寓于深意,那就不好了。除了感性之外,应该有主题,有深厚的含义。苏绍连跟商禽差不多,他写的东西有他的用意。

箫风:请问您对台湾的散文诗创作怎么评价?您的《听听那冷雨》,在大陆曾被人当作散文诗来评论,您怎么看?

余光中:我对台湾的散文诗没有特别去研究,我写论文往往是为自己的创作,理清我对这个文类的看法。我自己没有写过散文诗,但在我的散文里面有诗意,像《听听那冷雨》,那是“声音”的一种试验,但我还是认为我是在写散文。

箫风:请问您是何时开始诗歌创作的?哪位诗人对您影响比较大?

余光中:我是在离开大陆前的最后两年开始写诗的,第一首诗《沙浮投海》写于南京。真正登报是1948年在厦门,那是大二的时候。我当时既写诗,也写一点散文,写一点评论,还说不上什么体系。我最早期在大陆发表的东西,厦门大学的朱双一教授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过。我当初写的诗颇受臧克家的影响,他最早的一本诗集叫《烙印》,写得蛮好,我那时就已经受他的影响了。

箫风:从强烈主张西化到回归民族传统,您的诗歌创作风格变化很大,这恐怕是台湾诗坛称您为“回头浪子”的缘故吧。我感到,这个“先西化后回归”的变化轨迹,可以说是台湾甚至整个中国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基本走向。不知您怎么看?

余光中:我的英文在中学时就很好,大学时读的又是外文系,所以我读英语诗,都是直接读原文。当时我一心认为,要有创新,应该多吸收外来的影响。我想,我是要到西方朝圣的。后来读得多了,就有了比较,慢慢发现了我们中文之美。中文的确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文字,我以能使用中文为幸。对我来说,影响最深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其次才是英美的文学,然后才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这是对我影响的三大来源。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用中文写作的诗人,写散文诗也一样,首先要对中国的两个传统有点认识。一个是大传统,就是《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大传统;一个是小传统,就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特别是对大传统要有一定的修养,这样才能写出深入浅出的作品。当然,如果再能旁通西洋就更好了。

说到“回头浪子”,那是我自己叫出来的。其实,当时很多人都走的这条路,如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等等。大家都到西方去朝圣,结果发现,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传统中来。不过,回头的浪子,已不是在家乡守株待兔的那个乡下人了,他见识过世面,他经历过很多,他知道如何去“采矿”,知道黄金还是在祖国的“矿”里面。后来我一直这么想。

箫风:我看过您的诗集,感到您非常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香港作家林沛理称您为“语言的魔术师”,您自己也讲过:“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请您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好吗?

余光中:我讲这些话的时候,针对的已经不完全是诗了,散文也包括在内。我觉得,当时的散文有不足之处,像冰心、朱自清的散文,就单薄了一点,像水彩画一样。我觉得,不仿作油画,比较重的那种。所以我后来讲,可以发展“重工业”,不要都是“轻工业”,就是这个意思。

我在《〈逍遥游〉后记》中曾讲过: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箫风:您曾讲过:“过分的散文化是不行的,散文化是新诗的一大公害。”我感到,这个话虽然是针对新诗讲的,其实对散文诗也同样适用,对目前大陆的散文诗创作还是有针对性的。

余光中:我讲这个话时,倒没有特别想到散文诗。这是一个从五四以来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要开研讨会的话,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题目。民国初年,冰心、宗白华等人写小诗,闻一多觉得这样写不好,应该有个格律。后来,闻一多领导了新月派,提倡写格律诗。新月派典型的格律诗,是四句一段,逢双押韵,每行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成了格律化,也就是韵文化。所以,从艾青起转而写自由诗。艾青留学法国,波德莱尔之后的法国诗人就是写自由诗。你看他的《火把》,有几千行,看起来有点气势,不过就是有点散漫,有点散文化。自由诗摆脱了韵文化,可是又陷进了散文化。现在有很多人迷信自由诗,好像自由了就什么束缚都没有了,许多诗不像诗,更像散文。这个问题是要注意的。

箫风:谢谢余先生指教!

(根据录音整理)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

余光中诗集短篇

余光中诗集短篇 余光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下面是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西螺大桥 矗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 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 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严肃的静。 于是,我的灵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将异于

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复原为 此岸的我 但命运自神秘的一点伸过来 一千条欢迎的臂,我必须渡河 面临通向另一个世界的 走廊,我微微地颤抖 但西螺平原的壮阔的风 迎面扑来,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颤抖,但是我 必须渡河! 矗立着,庞大的沉默。 醒着,钢的灵魂。 星之葬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著梦 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关于余光中的作文材料

璀璨五彩笔——余光中 魏继国编制 编者按:仅以此文纪念逝者,先生之德,光风霁月。先生之志,芙蕖出泥。先生之文,脍炙人口。 余光中(1928年9月9日-2017年12月14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 生前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诗人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他的办公室正对台湾海峡,远眺熟悉的故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2年,44岁的余光中写下这首《乡愁》,这是大陆读者对他最熟悉的作品。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泉州人,抗战时期又在重庆住了几年。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一个中国人。”2013年10月,余光中来上海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展”开幕式。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现在任教的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驰骋文坛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据台媒报道,余光中此次病重,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医院检查後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这位作品多选入课本、文坛的“璀璨五彩笔”就告别人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媒体常定义我为‘乡愁’诗人,这自然不是一个坏的称号,但我的作品还是要比这个称号复杂一些”,4年前,85岁的余光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首小诗立了大功,但也好像一张巨大的名片,有时遮住了他本人的面孔。他说,乡愁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时间和文化上的,“我最近就在写一系列‘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的诗,过去也写过不少怀古诗。古典诗并未过时,你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追求贯穿了余光中的一生。在台湾岛内,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护卫者。2005年,陈水扁当局就提出过调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湾文学界、教育界强力反对,余光中是其中先锋。他曾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今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再次审核新课纲内容,有意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为30%。余光中和超过5万位各界人士参与了反对削减文言文课文的联署,最终使得备受关注的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维持45%至55%不变。 “诗歌丧失读者,诗人应该自问,写得够不够好。并非要一目了然,但要让读者能够循着你的诗歌进入你的世界。诗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写出更深入浅出的作品,而不是责怪读者都去听流行歌了。不过我有

余光中散文集主要内容

余光中散文集主要内容 余光中 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 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一起来看看余光中散文 集,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听听那冷雨 作者: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 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 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 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 雨里风里, 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 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 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 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 二十五年, 四分之一的世纪,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 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 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 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 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 厦门。 他是厦门人, 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 二十年来, 不住在厦门, 住在厦门街, 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 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 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 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 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 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 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 故宫博物院的壁头 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 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
1/9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

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外界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 朱炳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诗与艺术的桥梁关系——“把艺术当做诗来做,把诗当做艺术来做”。他认为,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都是美的表达,都是真情实感的展现。”谢冕教授也表示,“朱先生铜玩得很好,你会惊诧于他将冰冷坚硬的铜以一种柔软温情的感觉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他至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真性情的体现,而这种情怀,也是诗歌所需要的。(朱炳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

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的作品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散文集)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 你走来 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doc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你知道他吗?接下来我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余光中经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乡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石器时代》文艺出版社1952年《歌》

野风出版社1952年《五陵少年》文星出版社1967年《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白玉苦瓜》大地出版社1974《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隔水观音》洪范出版社1983年《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安石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五行无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出版社1998年《高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左手的缪思》文星出版社1963年《逍遥游》文星出版社1965年《望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焚鹤人》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听听那冷雨》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凭一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隔水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出版社1994年《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日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蓝墨水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连环妙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梵谷传》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英诗译注》文星出版社1960年《美国诗选》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英美现代诗选》学生出版社1968年《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出版社1972年《不可儿戏》大地出版社1984年《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出版社1984年《温夫人的扇子》大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守夜人》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理想丈夫》大地出版社1995年

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诗歌余光外诗歌 一、《城忧》 小时分 城忧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尔正在那头 母亲正在这头 少年夜后 城忧是一弛窄窄的舟票 尔正在那头 新娘正在这头 厥后啊 城忧是一圆矬矬的宅兆 尔正在中头

母亲正在面头 而如今 城忧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尔正在那头 年夜陆正在这头 二、《等您正在雨外》 等您正在雨外正在制虹的雨外 蝉声轻落蛙声降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正在雨外 您去没有去皆同样竟觉得 每一朵莲皆像您 尤为隔着黄昏隔着那样的小雨 永久刹这刹这永久 等您正在工夫以外 正在工夫以内等您正在刹这正在永久

若是您的脚正在尔的脚□此刻 若是您的浑芬 正在尔的鼻孔尔会说小恋人 诺那只脚应该采莲正在吴宫 那只脚应该 撼一柄桂浆正在木兰船外 一颗星悬正在迷信馆的飞檐 耳坠子正常的悬着 瑞士表说皆七点了突然您走去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您走去 像一尾小令 从一则恋爱的典故□您走去 从姜皂石的词外有韵天您走去 三、《尔之固体化》 正在此天,正在国际的鸡首酒面,

尔还是一块回绝熔解的炭——常连结整高的热 战固体的软度。 尔原本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活动,很容难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外国的太阴距尔太近 尔结晶了,通明且软, 且无奈主动复原。 四、《西螺年夜桥》 矗然,钢的魂灵醉着 威严的静铿锵着 西螺仄本的海风猛摇着那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摇着那座意志之塔的每一一根神经,

猛摇着,并且失望天啸着 而铁钉的齿牢牢咬着,铁臂的脚牢牢握着威严的静。 于是,尔的魂灵也醉了,尔知叙 既渡的尔将同于 已渡的尔,尔知叙 此岸的尔不克不及还原为 彼岸的尔 但运气自神秘的一点屈过去 一千条欢送的臂,尔必需渡河 面对通背另外一个世界的 走廊,尔微微天哆嗦 但西螺仄本的壮阔的风 迎里扑去,告尔以海正在彼端 尔微微天哆嗦,然而尔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1961。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江山依旧 中国经典散文欣赏精选版 编辑:山间溪流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品一杯茗茶,馨香淡雅而令人回味无穷。 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选集列表 中国名家散文选集列表 中国名家散文选集列表 朱自清经典散文选集 巴金的经典散文选集 张爱玲经典散文选集 郁达夫经典散文选集 林清玄经典散文选集 季羡林经典散文选集 史铁生经典散文选集 张抗抗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周国平散文选集 老舍经典散文选集 李广田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罗兰散文选集 张洁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亦舒散文选集 钱钟书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张晓风散文选集 徐志摩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张悦然散文选集 丰子恺经典散文选集 邵燕祥散文集 张承志散文随笔集 孙犁散文集 林语堂经典散文选集 冰心的经典散文选集 贾平凹经典散文选集 余秋雨经典散文选集 池莉经典散文选集 毕淑敏经典散文选集 王蒙经典散文选集 冯骥才经典散文选集 余光中经典散文选集 杨朔经典散文选集 林徽因经典散文精选 莫怀戚经典散文选集 作家萧红散文选集

作家张小娴散文选集 安妮宝贝作品选读 作家三毛散文选集 鲁迅经典散文选集 沈从文经典散文选集 莫言散文作品选编 汪曾祺散文集 宗璞散文集 二: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中国现代精美散文选读 荷塘月色:朱自清 背影:朱自清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海上的日出巴金 鲁迅文:秋夜 更衣记张爱玲 谈女人张爱玲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书海茫茫余秋雨 这里真安静余秋雨 李广田:回声 杨朔:茶花赋 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绿 老舍:我的母亲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守望西湖的青藤 柔和毕淑敏 毕淑敏:素面朝天 人生三境界:池莉 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池莉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林徽因:悼志摩 林徽因:蛛丝与梅花 莫怀戚:散步 亦舒:假如丈夫有外遇 张小娴:幸福总被思念所淹没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张悦然:这年冬天的家书 爱的履历梅洁 散文:人就这么一辈子刘墉 散文欣赏:染绿的声音(徐迅)榕树,生命进行曲(刘再复)

余光中诗选习题

六年10班阅读与作文深切悼念余光中先生 《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我死时》——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寻李白》——余光中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写给未来孩子的诗》——余光中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童年,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少年,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理想会使人出众。 孩子,不要为自己的外形担忧。 理想纯洁你的气质,而最美貌的女人也会因为庸俗而令人生厌。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你亦会为此受尽磨难。但是,孩子,你尽管去争取,理想主义者的结局悲壮而绝不可怜。 在貌似坎坷的人生里,你会结识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 选择平庸虽然稳妥,但绝无色彩。 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改换自己的信念。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惑。理想不是实惠的东西,它往往不能带给你尘世的享受。因为你必须习惯无人欣赏,学会精神享受,学会与他人不同。 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个踏实的人。 人生太过短暂,而虚的东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缭乱,最终一事无成。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

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总会让我们从文里感觉到一股淡淡的蓝,这种被淡淡的蓝霭氤氲包裹的气息,又总能牵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欢迎查看。 篇一: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那也就一切随缘了! 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

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至英国、西德、西班牙等国家,随着他的文章,领略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我读后感慨颇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已经驾驭着汽车畅游各地。对我来说,那是个陌生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贫困阶段,即使像今天我们自己也拥有了家庭轿车,我也觉得那是小时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呢?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余先生的《自豪与自信——我的国文启蒙》对我启发颇多。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颐的《爱莲说》时,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他认为,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像他的父亲在他进中学后教他读的那些古文,如《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与韩荆州书》……恰巧是我刚在《古文观止》中读到的,因此看到这些题目倍感亲切。他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我,也正在走这一条阅读之路,但愿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与大师之间的距离能多少近一些。到那时,再读先生的作品,也许会觉得更亲切些。 篇二:余光中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 (一)余光中 诗集读后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 》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 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 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 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 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 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 今天终于要离开了。 明明知道还能 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 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 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 20 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 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 啊! 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 他把自己的相思、 情意寄托在邮票、 船票、 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 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 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 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 男女主人公的心里, 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 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 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 多么的让人心痛, 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 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 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 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 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 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 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
1/6

余光中经典散文 《余光中散文》经典名句语句摘抄赏析.docx

余光中经典散文《余光中散文》经典名 句语句摘抄赏析 篇一:余光中散文精选好句、余光中散文精选好句经典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许多著名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下面请欣赏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余光中散文精选好句。 1)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2)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3)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4) 实境何如意境,心明远胜目明。 5) 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有文化,是闲出来的。

6) 童年,我们听英雄故事,并不是一定要成为英雄,而是希望具有纯正的品格。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要求自己习惯无人欣赏,学会与他人不同。 7)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寻李白》 8) 盐水刚刚浸过,而发出最大的诱惑,对喉舌,和最小的抵抗,对牙齿,刷地一口咬下,势如破竹,满嘴爽脆的清香,不腻,不黏。细细地嚼吧,慢慢地咽,莫错过这一季幸运的春天,泥土的恩情,阳光的眷顾和一双糙手日夜的爱抚。《你是那虹》 9)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10)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著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经典诗歌选摘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少年曾在南京、重庆、厦门多地生活,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参与共创“蓝星”诗社。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在台湾、美国、香港多所大学进修、任教,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领域皆有成就,诗集有《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等。 1.算命瞎子 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 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 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 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 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 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 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1950.11.8 2.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72.1.21 3.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3 4.单人床 月是盲人的一只眼睛 怒瞰着夜,透过蓬松的云 狺狺的风追过去 这黑穹!比绝望更远,比梦更高 要冻成爱斯基摩的冰屋 中国比太阳更陌生,更陌生,今夜 情人皆死,朋友皆绝交 没有谁记得谁的地址 寂寞是一张单人床 向夜的四垠无限地延伸 我睡在月之下,草之上,枕着空无,枕着一种渺渺茫茫的悲辛,而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