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教案)

加速度(教案)
加速度(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学教案课题§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课时1课时

授课人蒙露芸授课

时间

所在

单位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所在

单位

教学

方法

讲解、讨论、交流相结合课型新课讲授型

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力和运动的重要桥梁,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体验并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在课程引入时,一定要引人入胜,通过精彩的视频内容,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同时要加强利用数学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难点: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号、单位。

⑵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一些更通俗的生活事例,如飞机起飞过程,迫击炮射击时的速度变化快慢情况等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⑵在与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的同时,适当加入针对性练习及能力提高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⑵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见解与他人交流,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真实有趣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物理现象;设置有效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即“问题引领法”;理解概念时可以采用举例、类比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在前面我们已经对速度进行了学习,知道了速度的表达式以及速度的意义以及怎么样对速度的快慢进行比较。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速度快慢的比较有写什么方法

1 相同时间比较位移

2 相同位移比较时间

3 时间和位移都不同时比较单位时间的位移

那么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速度通常都是在不同变化的,我们有应该没有来描述速度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加速度(板书标题)

那么在进行加速度的学习之前呢我想让同学们来帮我处理一个问题

以下是三种车加速起步一段时间后的速度,请填下面的表格并比较哪种车速度变化的最快:大客车:起步15s后速度为60Km/h;

小轿车:起步15s后速度为100Km/h;

摩托车:起步12s后速度为60Km/h;

通过前面速度比较的类似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从而提出我们一个怎么样定性定量的表示速度变化的问题

通过比较三种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速度。

(二)、新课的讲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知道要知道一个量变化的快慢,首先我们要知道它变化了多少,一样的要知道速度变化的快慢首先我们得知道速度变化了多少,那么我们把这个变化叫做

1速度的变化量:△v=v t- v0

因为我们的速度是矢量,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式中看出我们的速度变化量也是矢量例大客车:起步15s后速度为60Km/h;

小轿车:起步15s后速度为100Km/h;

摩托车:起步12s后速度为60Km/h;摩托车: 60km/h 12s后变为0

知道了改变了多少,比上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速度改变率,它表示我们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在我们下面的学习中欧美把他叫做加速度并且用a 表示

2、加速度

1.定义: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对比:速度是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 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越快。 对比:速度时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定义式: a =△v/△t =(v-v 0)/△t 。 对比:v=

t

x ??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写作:m /s 2或m ·s -2 (推导加速度的单位)

3.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 的方向相同. 对比:速度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始终在一条直线上,取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1)若v t >v 0,速度增大,a 为正值,表示a 的方向与v 0的方向相同; (2)若v t

汽车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刹车,2s 内速度从25m/s 减为零,这个过程也是匀变速的,

求这个过程中的加速度。

解:设初速度为正方向则:V0=25m/s V=0m/s t=2S 根据:

a =(0m/s-25m/s )/2S=-12.5m/s2 答:这个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12.5/s2,方向与V 。相反

例题2: 速度为18m/s 的火车,制动后15s 停止运动。求火车的加速度 解:已知v 0=18m/s ,v t =0,t=15s 根据加速度公式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比值(v t-v0)/t是恒定的,即加速度a的大小、方向不改变.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什么是变化率?

一个量的变化跟时间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叫做这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1)速度大的加速度不一定大(例如飞机以600m/s的速度匀速飞行),加速度大的速度不一定大(火箭刚刚升空时,速度不是很快,但加速度极其大.).

(2)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由a=△v/△t得知)。

(3)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0,加速度为g)。

区别: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改变的快慢;速度描述的是位置改变的快慢

注意

1.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加速度的大小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的大小

3.若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

a.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

b. 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4. 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可以不为零

比较速度v、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改变Δv、和加速度a.

4、从v-t 图像看加速度

1、前2秒内的加速度

2、2s —4s 的加速度:0

3、4s —6s 的加速度:

注意:加速度为负值表示速度减小,此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V-t 图像的斜率就是加速度(对比s-t 图的斜率是物体的速度) 练习:

1、甲图中OA 、AB 、BC 段表示质点在作什么运动?试求各段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 乙图中OA 、AB 、BC 段表示质点在作什么运动?试求各段时间内质点的速度。

答案:甲图中:OA 段:匀加速直线运动,a=3/2.5=1.2m/s -2

AB 段:匀速直线运动,a=0

BC 段:匀加速直线运动,a=3/7.5=0.4m/s -2

乙图中:OA 段:匀速直线运动,v= 3/2.5=1.2m/s AB 段:静止,v=0

BC 段:匀速直线运动,v=3/7.5=0.4m/s

2、如图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从图上求出各段的速度变化及加速度。

2

22002/5.1/2

1

4s m s m t v v a =-=-=

-2

26446/2/2

4

0s m s m t v v a -=-=-=

-甲 乙

答案:OA段:△V=4-0=4m/s,a=4/2=2m/s-2

AB段:△V=0,a=0

BC段:△V=0-4=-4m/s,a=-4/1=-1m/s-2

(三)、课堂小结

1.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与△v 、v0 、v 无关。

2.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v 相同。

3.加速度不变的为匀变速运动。

4.若a、v 同向,则为加速运动;若a、v 反向,则为减速运动。

5.利用v – t 图象求加速度。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1.5节内容

主板书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加速度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量所用时间的比值。(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符号:a 单位:m/s2 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二、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则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则加速度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三、从v一t图象看加速度

从直线的倾斜程度能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在同一v一t图象中,直线越陡,加速度越大。

加速度教案.doc

§1.5《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的含义不同,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较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其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很难分清;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结果,轻过程,再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死记结论,如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实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3.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象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通过图象确定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 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加速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加速度——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钟兴勇 1.设计思想 加速度是高中力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学习运动学的基础。在学习加速度之前已经学习了位移和速度的概念,因此借助于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可以类比帮助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与速度不同的是,加速度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在生活当中很难直接感受到加速度,所以,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和变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再引出速度变化的快慢。 在列出一系列的现象中,要体现出迫切地需要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这正是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在加速度的定义过程中,注意类比速度的定义,即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与a 对于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应该从矢量相加减的角度,通过始末速度的相减得到v 的方向相同。 对于v t-图像,重要的是使学生能从图像当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速度,加速度,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图像的倾斜程度等),这些信息能反映物体的哪些运动特征,而这些信息当中加速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并没有实验,实际上加速度的建立过程中,课堂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并不能有效的反映出“速度变化快慢”这一特征,而生活中的现象及实例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能力 2.1.1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2.1.2 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判断运动性质。 2.1.3 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建立过程,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1.4 学会认识v t-图像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3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加速度(教案)讲解

东南教育用心做教育,给孩子以改变未来力量授课学案 【自主学习】 (一)加速度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___________ 2.单位: _______ 3.加速度是 ___量,方向与 ________方向相同。

a与v方向相同→________ 直线运动;a与v方向相反→ ______直线运动。 4.匀变速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v、Δv与a的区别 ⑴速度:描述 _________________,对应于某一时刻。 ⑵速度的变化:,描述 ________________,对应于某一过程。 ⑶加速度:即速度的变化率,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寄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东南教育用心做教育,给孩子以改变未来力量 速度—时间图象是以 ____轴为横轴,以_____为纵轴,在坐标系中将不同时刻的速度以坐标的形式描点,然后连线,就画出了速度—时间图象 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斜率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所设正方向相同;斜率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所设正方向相反;斜率不变,表示加速度不变。 一、加速度 [问题设计] 下列三种车辆起步后:自行车在5s内速度增大到14m/s;小型轿车在20 s内速度增大到30 m/s;旅客列车在100s内速度增大到40m/s.通过计算分析,哪种车辆速度变化大?哪种车辆速度增加得快? v=14m/sΔ旅客列车速度变化大,自行车速度增加得快.因为:自行车速度增加,答案1vv=40m/s,旅客列车速度增加Δ小型轿车速度增加Δ,所以旅客列车速度变化=30 m/s32大; v14Δ1自行车1s内速度增加=m/s=2.8 m/s t5Δ1v30Δ2小型轿车1s内速度增加=m/s=1.5 m/s t20Δ2v40Δ3旅客列车1s内速度增加=m/s=0.4 m/s t100Δ3vvvΔΔΔ321>>,所以自行车速度增加得快.tttΔΔΔ312[要点提炼] vΔa=. 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tΔ2-2. m·s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或 3.物理意义a是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也叫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 vΔtaav填“有关”或“无的大小与Δ(、.4Δ=无关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tΔ关”). [延伸思考]

【公开课教案】物理1 第2章第3节 《速度和加速度》教案

第三节速度和加速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6.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 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7.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度 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 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领会瞬时速度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 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四个概念,及四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和教具: 使用讲授法,不需要特别的教具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个概念,分别是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谈到运动的时候,经常还关心另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运动的快慢,今天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大家先阅读教材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回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补充问题:当我们用一维数轴表示位置和位移时,坐标与坐标变化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板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讲解]在研究物体沿直线的运动时,我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建立x轴,例如:一辆汽车在沿平直公路运动,设想我们以公路为x轴建立直线坐标系,时刻t1汽车处于A点,坐标是x1=10m,一段时间之后,时刻t2到达B点,坐标是x2=30m,x2-x1就是这辆汽车位置坐标的变化量,可以用“△x”表示, △x=x2-x1=30m-10m=20m 这样,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x 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当我们用一维数轴表示时间轴时,同样的可以用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t=t2-t1。 [板书]二、速度 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往往不同,那么该如何来衡量呢?大家来比较下面四个物体的的快慢程度: [分析]比较A和B,他们经过的位移是相同的(都是100m),A用的时间长(20s),B用的时间短(10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的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同(都是10s),B行驶了100m,D飞行了2000m,B 行驶的位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比较B和C,由于它们的位移和所用时间都不同,要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只有计算

《速度与加速度》教案

§速度与加速度 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和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研究的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在实验中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匀速物体的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辨析,真正理解描述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物理量:速度、加速度。本节研究平均速度所应用的等效替代思想和定义加速度的所应用的比值法、研究瞬时速度所应用的极限法等都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几种方法,为以后应用类似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领悟形异质同的物理模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中理解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过程,理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体会物理问题研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学会用比值法、等效替代来研究物理问题,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3)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勇于克服困难,保持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利用极限法由平均速度推导瞬时速度;怎样由瞬时速度的变化导出加速度的概念。

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速度的定义。 2、教师举例:物体有着各式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而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段的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类型物体运动的实例。(如蜗牛的爬行运动、飞机的起飞、物体沿斜面下滑,火车出站和进站的运动等。) 3、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平均速度 教师设问:(1)在运动会的100米短跑上,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跑的快慢一样吗(2)你如何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预测: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认识可能有下面几种: 1、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2、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可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3、…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比较方法都是正确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 如果运动的时间不相等,通过的位移也不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回答: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统一标准。 目的:引导学生用比值法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人们在长期对运动的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能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程度。 探究性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斜面、小车、纸带等仪器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以4人为一小组做实验,教师先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而后由学生动手做) 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小车沿斜面滑下做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小车后固定一小纸带,小车运动时会拖着小纸带一起运动,小纸带穿过一个打点记时器,通过打点记时器把小

完整word版,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 1.5《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材选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4-16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接触一些生活实例,但却少有提及这一概念,对它了解甚少。加上高一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它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材把本节安排到位移、时间和速度之后,同学们掌握了这些直线运动的基础再学习这一节就会相对容易。这一节的内容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授加速度概念,初步认识加速度定义、公式、单位;第二部分讲授加速度的矢量性,在学习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矢量性;第三部分讲授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关系,更深一步学习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加速度公式进行定量计

算。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精神。 (2)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别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2.教学难点: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主备:陈宏泽时间:2012年9月 课题加速度课型新授课 第几 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说出加速度的定义、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给出运动情景,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4.在加速和减速情景下,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5.区别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 6.给出v-t图像,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加速度物理意义、定义、矢量性及与速度变化量的区 别的学习,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2.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的确立; 2.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 3.在给定运动情景下,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 1.在图像中会求出加速度。 2.理解加速度物理意义及加速度的方向,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 方法 教法 1.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2.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类比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4.多媒体辅助法呈现视频、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法 1.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 2.讨论、归纳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 手段 传统板书教学为主,多媒体演示教学为辅。 教案设计:陈宏泽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课程变化及处理阶 段 行为 新课引入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使我们认识了描 述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物理量它们分别 是:(时间、位移、速度) 集体回答回顾运动学基本内容 我们周围物体的运动是丰富多彩的,如 运动路线的不同,运动快慢的变化,仅 用这几个量来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下面 有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问题1:情景设疑 飞机、汽车、摩托车哪个快? 点名回答 联系生活谈一谈,考 查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家的回答对否?请看一段精彩视频 “飞机赛车大比拼”,看后大家谈一谈体 会。 观看视频 学生们很快地回答该 问题,从而验证了固 有模式;在这样的前 提下,设置疑问,学 生的注意力立即调动 起来,会认真地观看 这一段视频资料。教师总结发言: 1.它们三者并非是匀速直线运动,它 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运动 称为变速运动; 2.它们最后的速度不同,飞机最大, 摩托车最小; 3.开始的时候,摩托车速度变得最快, 飞机速度变得最慢。 交流发言 依据学生的发言情 况,给予学生最大的 鼓励,最后教师发表 总结 新课讲解所以在变速运动我们还要引出一个物理 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 问题2:主动探究 我们如何定义“加速度”这一物理量呢? 提示: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描述快慢的 物理量的定义都是与时间、比值有关。 具体来说,如何比较快慢呢? 猜想、发表意见 板书: 加速度 教案设计:陈宏泽

加速度教学设计

课题: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物理》必修(人教版)第一章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加速度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之间的桥梁。即力是通过加速度这个物理量与速度、位移建立了数量的关系,加速度还是演绎推导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以及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中间过渡的重要物理量。因此,讲好上好加速度这节课,对学生能否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乃至后面力学知识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节是概念课,但加速度的概念不像质点等概念那样,质点概念虽然抽象,但由于学生有直觉思维为基础,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应更讲究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一般对概念课的教学方法有:(1)直接给出概念或定义,然后对此进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2)提供一大堆数据或物理现象,归纳出共同点,然后给出概念,再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对加速度概念的得出应采取第二种方法较好,因为,它是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具有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应当是学生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最有效途径。 【学习者分析】 加速度概念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的概念以及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速度是通过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学生在初中物理中也学过诸如密度、压强、功率等通过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在数学中也已经学习了诸如增长率、发芽率等问题。所以,通过类比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加速度这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与加速度对应的词语。可以说,不学物理,在头脑里不会自发地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观察生活实例体会其现实意义,通过思维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在生活经验中较少关注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了不少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b.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c.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求加速度,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类比法的探究推理,掌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 (1)定义: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跟所用的时间的。 (2)公式: (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4)单位:国际单位为,符号是,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厘米每秒(cm/s)等。 1m/s=3.6km/h (5)速度是,它的方向就是的方向。 (1)定义:变速运动物体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 (2)公式: (3)平均速度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位移)内 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地运动快慢。

(4)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方向相同。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常称为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有时简称速率。 (2)物理意义:精确描述运动快慢。 (2)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率是标量。 答案:1、位移,发生这段位移,比值,物体运动快慢,米每秒,m/s,矢量,物体运动;2、平均速度,位移;3、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瞬时速率。 疑点突破 1、如何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某一过程中的一段位移、一段时间对应,而瞬时速度与某一位置、某一时刻对应。

(2)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质点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能精确的描述质点的运动情况。 (3)平均速度的方向与所对应的时间内位移的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质点所在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2、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在匀速运动中,由于速度不便,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既是 平均速度,也是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随位移和时间的选取不同而不同。对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我们在它通过的某一位置附近选一段很小的位移,只要位移足够小(即通过这段小位移所用的时间足够短),那么这段小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是物体通过该位置的瞬时速度。 问题探究 (1)用什么方法判断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 (2)如何比较两个百米运动员的快慢?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

6 向心加速度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 在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思维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这种开放性,不要“一刀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由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教学重点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 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知识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以及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课件展示). 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复习导入

“人教版”教材《加速度》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总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应当说,在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资源。高中物理新课程第一个共同必修模块中的《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就是其中一例。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第5节,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它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了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等物理名词的不同含义,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比如,在“说一说”这个栏目后又给出了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了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了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节后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也较深入地介绍了一般情况下的变化率概念。 2 从实际出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想正确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确定加速度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教材处理的这一实际情况。否则,教学目标过高,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易于在学生中产生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当然,也不能把教学目标定得太低,这样也不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3)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求加速度。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生活实例中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感受,以及类比法的探究推理,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类比的学习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及善于区分事物的能力。

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体会比值定义 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说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示例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 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 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加速度说课稿

我选用的教材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人教社出版。今天我们学习本书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说教材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三者的关系,能在生活中准确的使用加速度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的大小,体会数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地位作用及知识结构 本章节(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 并且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的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飞机的起飞过程,在具体的事例中,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度变化快慢”含义的不同。同时,播放三种交通工具竞赛的视频,通过旁批提醒学生注意“物体运动的快慢”与

3.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教案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第5节,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它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了不少困难。为此,教材先列举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的加速过程,让学生讨论它们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还展示了飞机的起飞过程,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了解"速度快"、"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等物理名词的不同含义,又在旁批中指出"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说明平均加速度的意义,进而说明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也比较通俗易懂,比如,在"说一说"这个栏目后又给出了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了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对重要的v-t图象,教材又设置了一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通过v-t图象加深对加速度的认识和对图象的理解。节后在"科学漫步"栏目中也较深入地介绍了一般情况下的变化率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方向,理解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正负的意义。 3.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 v a t ? = ? ,知道加速度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 改变量的区别。 4.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5.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生活自身的感受出发展现新知识。 6. 利用图片、多媒体把相关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减少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困难。 7. 利用类比法、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加速度概念。 8. 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9. 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0. 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 [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 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加速度和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先演示小球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下滑的实验,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速度变化的快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演示小球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向心加速度物理教案设计

向心加速度物理教案设计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单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 其成立的条件。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 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 刻改变。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1 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__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 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 学习资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加速度教案讲解

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说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示例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重点: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对于运动的描述,首先从物体位置变化入手。关于位置变化、位置变化的快慢,物理学是通过哪些物理量描述的?(引导学生注意用比值法研究问题的思路,为本节课定义加速度做铺垫) 用生活实例图片感知速度变化: 1.刘翔的110 m跨栏过程。2.晕车的同学感知车速的变化。

红绿灯处行人、自行车和小汽车的速度变化不同。 (讲解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图片说明) 说明生活中不同事物运动的速度变化快慢往往不一样的。 提出新课的学习: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加速度概念的教学 通过数据感知,提出问题 1.谁的速度变化快?(相同时间比较速度变化量) 2.谁的速度变化快?(相同的速度变化量比较时间) 3.如表格数据,该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思考: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我们引入了新的物理量──加速度,它该如何定义呢? 加速度 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2.3《速度和加速度》教案2课时

第二章第三节速度和加速度(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 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6.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 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7.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 体是加速度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 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 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领会瞬时速度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 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四个概念,及四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个概念,分别是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谈到运动的时候,经常还关心另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运动的快慢,今天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大家先阅读教材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回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补充问题:当我们用一维数轴表示位置和位移时,坐标与坐标变化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板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讲解]在研究物体沿直线的运动时,我们沿物体运动的方向建立x轴,例如:一辆汽车在沿平直公路运动,设想我们以公路为x轴建立直线坐标系,时刻t1汽车处于A点,坐标是x1=10m,一段时间之后,时刻t2到达B点,坐标是x2=30m,x2-x1就是这辆汽车位置坐标的变化量,可以用“△x”表示, △x=x2-x1=30m-10m=20m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速度与加速度》

§1.3 速度与加速度 本节教学案例设计人: 福建省建瓯一中彭交岭 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和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研究的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在实验中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匀速物体的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成为教学的起点,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辨析,真正理解描述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物理量:速度、加速度。本节研究平均速度所应用的等效替代思想和定义加速度的所应用的比值法、研究瞬时速度所应用的极限法等都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几种方法,为以后应用类似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领悟形异质同的物理模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中理解和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探究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过程,理解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体会物理问题研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学会用比值法、等效替代来研究物理问题,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3)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勇于克服困难,保持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利用极限法由平均速度推导瞬时速度;怎样由瞬时速度的变化导出加速度的概念。 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速度的定义。 2、教师举例:物体有着各式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而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段的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类型物体运动的实例。(如蜗牛的爬行运动、飞机的起飞、物体沿斜面下滑,火车出站和进站的运动等。) 3、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平均速度 教师设问:(1)在运动会的100米短跑上,运动员在整个过程中跑的快慢一样吗?(2)你如何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预测: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认识可能有下面几种: 1、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2、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可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