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研究》

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研究

单位:温州市龙湾区海滨第二小学

作者:王梓翔

指导老师:娄旭初

摘要:本文以平等线的基本公理出发,测量和推理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并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为依据,得出了多边形内角和为(N-2)*180°的结论,最后又以这一结论以依据,进行了多边形外角和度数必为360°的推理证明。通过测量和推理等方法,完成了整个论证过程。论证之后,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欧几米德的《几何原本》的相关资料,了解了欧氏几何和非欧氏几何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多边形内角和外角和

正文:

一、提出问题

我们在学习人民出版社的第七册数学教材的第二单元时,做到一些让我们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题目(如课堂作业本的第13页的第4题),我们发现三个角相加的总度数大多都在180°左右。而老师也告诉我们,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就是等于180°,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三角形的度数是一定的,那比它多一条边的四边形的所有角相加是不是也是一定的呢?那五边形、六边形甚至更多边形呢?我决定自己动手研究这个问题。

二、解决问题

(一)多边形内角和的研究。

1、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

(1)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

我从边数最少的三角形(三边)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我决定多画几个各式各样的三角形来进行测量,看看是否真的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老师告诉我里边的角叫做内角)和都是180°(图1)

三角形序号 ∠1 ∠2 ∠3 内角和 (1) 90° 60° 30° 180° (2) 98° 35° 45° 178°

(3) 35° 70° 74° 179° (4) 60° 60° 60° 180° (5)

110°

40°

31°

181°

我第二天很高兴地去告诉老师我自己画了好多三角形去测,真的和他说的一样,都是180°。老师称赞我有讨究的精神,同时老师也告诉我,如果真的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我只能说明我已经测量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而且我只能说明可能是180°,因为我可能测量不准),而不能真的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必为180°。那该怎么办呢?老师给了我一点提示。

(2)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老师让我自学了第四单元平行与垂直中的有关平行线的内容。然后给了我两提示。

A 、证明∠1=∠2(图2)

老师在课上提醒过我们,要注意平角=180°的运用,所以我回家花了一点时间就证明出来了:

∠1+∠3=180° ∠2+∠3=180° 所以∠1=∠2。 同样道理 ∠3=∠4。

B 、老师告诉我一个公理,老师说公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道理,数学中的结论都要建立在公理的基础上的。(图3)∠1=∠2 根据这两个

结论,老师给了这样一副图(图4)叫我去试着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180°,我思考了两个晚上,终于想出来了,在口述给老师听之后老师帮我一起整理成了下面的形式:

∠1=∠4=∠5。 ∠2=∠6=∠7。

所以∠3+∠1+∠2=∠3+∠5+∠7=180°

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必为180°。

老师告诉我,这样的过程叫做推理,是我们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2、四边形的内角和问题。

(1)测量四边形的内角和。

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必为180°,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定的呢?我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兴趣。所以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先我也和研究三角形的方式一下,采取了测量多个四边形(其中包括了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任意四边形)的形式进行研究。(图5)

四边形序号∠1 ∠2 ∠3 ∠4 内角和(1)105°75°83°98°361°(2)90°90°90°90°360°(3)110°70°110°70°360°(4)102°60°85°115°362°(5)147°58°95°59°359°

因为号四边形为长方形,所以它的每一个角都是90°,所以它的内角和就必为360°。那其他任意四边形也应该为360°,而测量所得也都是360°左右。但根据三角形的研究经验,测量也不能完全说明这个问题,要进行推理证明也行,所以我就自已开始了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推理证明研究。

(2)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想到360刚好是180的两倍,那四边形的内角和刚好是三角形Array的两倍,我忽然想到四边形刚好能切割成两个三角形,那不是刚好

是360°吗?(图6)我第二天很高兴地跑去和老师说,老师在称赞

我的同时也帮我一起把这个证明的过程给理了出来:

∠1+∠2+∠3=180°∠4+∠5+∠6=180°

所以∠1+∠2+∠3+∠4+∠5+∠6=360°

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必为360°

(3)任意边形的内角和问题

证明了三、四边形的内角和,我很自然的想到了那五、六、七、八……边形呢?结合四边形的证明方法,我想到了其实这些多边其实都是可以切割成几个三角形的。而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经确定了,那么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也应该是确定的。所以我开始一边作图一边开始总结。(图7)

图形 切割三角形个数

算式 内角和 (1)五边形 3 3*180° 540° (2)六边形 4 4*180° 720° (3)七边形 5 5*180° 900° (4)八边形 6 6*180

° 1080° (5)九边形

7

7*180°

1260°

老师在看了我的表之后,非常吃惊,他说我是一个很善于思考钻研的孩子。并且它帮助我把这个结论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再提升了一下:

图形 切割三角形个数

算式 内角和 N 边形

N-2

(N-2)*180°

(N-2)*180°

这样可以一下子说明这个事情,比如100边形,那它的内角和就是98*180°,真是又简单又清楚。数学真是神奇啊!

(二)多边形外角和的研究

就在我认为自己已经很厉害的时候,老师建议我可以再自己去研究一下多边形外角和。我查找外角的意思(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与它相临的边所组成的角便是外角)结合老师给我的图(图8),开始了下面的研究。

1、三角形外角和的研究

因为测量并不能说明问题,所以我直接开始推理。一连几天,我对着图一筹莫展,最后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还是要注意平角为180°这个隐藏条件,在老师

的提示下我终于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和平角为180°两个条件,算出了三角形的外角和。过程如下(图9):

∠1+∠2=180°∠5+∠6=180°∠3+∠4=180°

(∠1+∠3+∠5)+(∠2+∠4+∠6)=180°*3=540°

∠1+∠3+∠5=180°

所以∠2+∠4+∠6=540°-180°=360°

2、多边形外角和的研究。

有了三角形的推理基础,我觉得我可以跳过四、五……边形的推理,直接用字母表示数,进行N边形的推理:

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

N边形有N个内角和N个外角,一个内角和一个对应外角相加为180°,所以所有内外角和为N*180°。

内外角和为N个180°,和内角和为(N-2)个180°,相差了2个180°,就是外角的度数,所以N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三、结论和体会

(一)结论

1、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N为自然数)

2、N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N≧3,N为自然数)

(二)体会

1、在这次研究中,我知道了很多的数学问题都是要通过推理证明的,测量所得的结果往往只能做为数学猜想的基础。

2、复杂的数学结论都是建立在简单的已有结论的基础上的,就像我的这次研究过程,上一个结论总是下一个结论得出的基础。

3、老师在修改我的论文时,总能找到一些表达不够严谨的地方,而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两句话就能讲完,我从中感觉到了数学的严谨和简洁,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和美。

4、我体会到了自学和自主研究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解决了一个看似很难的问题,并且我觉得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结论,比老师给我上课的效果还要好。

5、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我很成功,我很快乐。

四、研究后续

我在研究完这个问题的很长时间之后,发现一个问题:我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时候,用到了“两直线平等,同位角相等”(后来查资料得来的)的公理,那公理没有经过论证就可以用吗?数学中不是经过推理证明才能确定结论的成立吗?那为什么公理就不

用证明呢?我把心中的疑问带去问老师。

老师说我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想的很远了,他推荐我去看一些有关于《几何原本》的资料,这本欧几里德的著作是我们现代数学的基础。

我在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之后得知,我的这个疑问和历史上执续了2000多年的“第五公设公案”不谋而合。(第五平行公设: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180°,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这恰好与老师给我的公理相一致。)第五个公设非常啰嗦,没有前四个简洁好懂。并且在接下来的重要的29个推论中,第五公设只用来推理第29个推论,前面的28个推论都是建立在前4个公设的基础上。很多数学家想把这个公设从这个体系中去掉,但是几经努力而无果,无法从其他公设中推导出第五公设。

而另一些数学也从反对第五公设出发,建立了另一套几何学系统,被称为非欧几何(罗氏几何、黎曼几何)。虽然我不太明白里面的一些讲法,但是其中提出者之一数学天才高斯是老师和我们介绍过的,而且资料表明19世纪初非欧式几何的发现,是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这一切都说明了非欧几何的伟大。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查阅,我更加体会到了数学的严谨和神奇,我一定要好好地学习数学这门好玩的学科。

文献:

1、平面几何五大公理(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7210209709.html,/view/576671.htm

2、非欧几何的来源(百度空间)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0209709.html,/redrum/blog/item/52922538c8ff0220b9998f0b.html

3、几何原本(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 om/view/44606.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