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_闫攀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_闫攀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文循环_闫攀

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方案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水资源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应坚持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并重,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用的原则,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促进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文章讲述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方案,该方案由:“海绵雨水”公司,一家从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十多年专业企业。 城区不透水面积逐年增加,雨水径流量增大,流出时间缩短。这不仅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还对城市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将雨水有效收集利用? 首选,我们讲下关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意义。 1、节约城市水资源 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城市道路冲洗,晒水减雾,甚至于城市洗车行业的逐步增多,对于城市自来水的需求也相应增多,而供水负担加重,自来水等原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使得回用雨水作为循环用水水源的呼声也日渐增大。 2、改善城市水源环境 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表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等水体的用水将相对减少,有利于维持河、湖、地下水源等天然水体的正常生态环境用水量,另一方面通过收集雨水的调蓄构筑物的运作,既可以缓解城市的内涝灾害,还可以变废为宝,稀释污水污染物,改善污水的水质。 3、具有经济和生态意义 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既可缓解城市对自来水依赖,又能解决水源污染,最终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另一方面,回用雨水在一定程度还可以做到城市区域自给自足,对于飞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尤其是城市不断扩张,而后续配套的管网无法跟上的时候,采用雨水回用,减少城市建设管道的费用,使得城市管网合理优化,而且对于雨水使用,可部分替代自来水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与其它非传统水源利用对比,雨水收集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系统及处理技术 随着国际雨水集流系统会议的召开和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的成立,国际上掀起了雨水收集利用理论和技术研究的热潮,内容涉及集雨水面处理、集雨系统设计、集雨模型和收集雨水的高效利用等。 雨水收集系统将进一步细分为四种类型: 一、集雨系统 1、屋顶收集系统:在屋顶和庭院安装管道,输水设备和蓄水设备,收集屋顶上的与供家庭

2019年-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考题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 50 B. 100 C. 150 D.200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2. 生物屋顶是“被覆盖了植被的屋顶,是用生长着的植物来代替裸露的合成屋顶、复合和木质屋面板瓦、黏土和水泥瓦,以及金属板、拉膜等各种屋顶材料,其主要目的和重要功能是()。 A.减少雨水污染 B.降低噪音污染 C.减少热岛效应 D.减少暴雨径流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它注重()和可持续发展。 A.以人为本 B.和谐自然

C.绿色建筑 D.科学发展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4.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 基于()模式的环境治理、服务与运营是近年来对于城乡环境问题治理的新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当地环境问题突出、短期内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地区,这一方式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A.PPP B.BOT C.BT D.TOT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3道题】 1. “可持续设计”DFS的基本内容包括()。 A.可持续城市设计

B.可持续城镇设计 C.可持续公共设施设计 D.可持续景观设计 E.可持续建筑设计 用户答案:[ADE] 得分:10.00 2. 绿色街道的设计目的包括()。 A.减少雨水径流和降低面源污染 B.缓解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 C.将自然元素纳入街道 D.控制街道雨水径流 E.为慢行交通系统的通行提供机会 用户答案:[ABCE] 得分:10.00 3.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5道题】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一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上海万森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昌2007-10-30 摘要: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大亮点在于雨水的预处理,巧妙利用重力学的原理,对初雨进行了抛弃,对雨水进行了在线过滤,使收集的雨水澄澈干净,收集后的雨水不再需要处理,使雨水收集极具普及性和推广性。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设备尤其适合于农村、偏远山区、驻岛部队和边防哨所、城市的小区收集利用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雨水预处理、初雨抛弃、在线过滤。 1,雨水的利用价值 “所有的水都是雨水”这是美国雨水收集利用专家理查德·海尼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论是地下储水层的水,还是江河里的水,最早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雨水落到地面,透过土壤、石层渗灌到地下储水层,带上了矿物质和盐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物质,最关键的是,地下水硬度一般偏高,而回用雨水可以节省地下水处理中使用的软水材料,还可在洗涤时节省肥皂、洗涤剂等。因此,对雨水的科学收集、合理储存及节能使用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雨水利用价值的有效保障。 2,中国水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总体来说: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许多城市的水资源正在面临着严重的不足和短缺。造成城市水资源不足和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二是水源水质日趋恶化,不能满足水体正常循环使用的功能要求,大大减少了有效水资源的利用状况。2007年太湖、巢湖蓝藻的全面爆发进一步给我们敲响了警种。 因此,对雨水的综合利用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 3,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在国外,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有较长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对那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 德国的城市雨水收集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分为三个部分:雨水的收集、雨水的处理和雨水的供应。 3.1 雨水的收集 雨水的收集利用,广义的范围内,包括了大型水库的建设,河川径流的取用等。雨水收集的方式有许多种型式,例如屋顶集水、地面径流集水、截水网等。其收集效率会随着收集面材质、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篇一: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 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论文从国 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出发,进一步探索和认识雨水利用 的意义、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利用要点分析,并进而以成都市作为 实例,对雨水利用在成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雨水收集绿色建筑雨水利用 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 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 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 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 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 环境的有效措施。 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概况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 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 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 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 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 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 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 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 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 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 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

灰、绿基础设施耦合消纳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确定

灰、绿基础设施耦合消纳雨水的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确定 发表时间:2019-12-16T13:49:21.27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1期作者:刘毓婷 [导读] 本研究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看作整个收排雨水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摘要:本研究将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看作整个收排雨水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在调查、分析场地现有雨水管网的布置情况以及场地状况的基础上,计算出场地灰色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值。其次,以灰、绿基础设施共同消纳雨水的耦合协调度作为已知标准,以绿色基础设施消减最大雨量和其建设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构建多元优化目标方程组,最后,计算出拟建各类型绿色基础设施的规模。该研 究结果为现有场地合理的绿色化改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灰色基础设施;耦合协调度;规模确定 1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多,城市地表综合径流系数日趋变大,致使城市内涝不断发生。目前单纯依靠现有的雨水管道以及雨水篦子、检查井等附属设施构成的雨水收集排除系统(灰色基础设施),已达不到对城市雨水的排除需求。同时,城市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1]。为了缓解这个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应运而生。然而单纯依靠绿色基础设施或者单纯依赖灰色基础设施来消纳城市的降雨水,是不现实的举措。只有城市灰、绿基础设施配合,共同完成城市排雨水的任务,才能彻底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与雨水直接排放造成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 2模型建立 2.1灰——绿基础设施耦合目标 在本研究中,耦合协调度依据下述公式(1)(2)(3)进行计算[2],耦合度C即为研究区域内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耦合程度,耦合协调度D表示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协调程度,T为两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表示两者在整个系统运行中的重要程度且α+β=1。耦合协调度可分为以下九个等级,见表1 [3]: 式中: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为[0,1];协调度D的取值范围为 (0,1]。 对于灰、绿色基础设施两个系统所构成的复合收排雨水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高低作为直接指标,反映出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本研究依据场地和雨水管网具体情况,根据表1中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指定出灰、绿色基础设施两个子系统所能达到的最大协调等级,从而确定出最大协调等级下对应的最小耦合协调度,并以此作为灰、绿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目标。 2.2绿色基础设施优化目标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消纳排除雨水的辅助性设施,就其自身系统而言,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满足以下相应指标要求:a)绿色基础设施控制指标 查询《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可得到对于不同种类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控制率要求如下[4]:下沉式绿地率=(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45%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70%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15% b)径流消减率 径流削减率反应绿色基础设施对降雨截流效应的关键性指标。依据《指南》可知,不同区域所处位置可确定出其相应径流控制率要求,削减率(R)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4)式中:为出流量(溢流量),为入流量; c)绿色基础设施改建成本 根据《指南》中给出的各类绿色基础设施单位面积建设成本,可建立出关于改建成本的计算公式: (5) 式中:为绿色屋顶的改造成本,取40~50元/㎡;为雨水花园的改造成本,取150~800元/㎡;为下凹式绿地的改造成本,取60~200元/㎡; 为透水铺装的改造成本,取 100~300元/㎡。 2.3绿色基础设施规模的确定 基于拟达到的灰、绿基础设施系统耦合协调度,并以绿色基础设施环境效益、建设成本等相关要求作为给定耦合度下的优化目标,以此为原则构建多元目标方程组,即可求得成本最低情况下满足场地耦合程度的各类型绿色基础设施面积。

北京市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建建设工程 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的通知 市规发〔2012〕1316号 发布时间:2012-08-27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工作,减少雨水径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对现行国家和我市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以下简称《技术要点》),现印发给你们执行。 在我市新建建设工程(含改、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中,相关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及管理部门,除应认真执行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标准、规范外,还应符合《技术要点》的规定。施工图审查机构应严格按照《技术要点》进行审查。 特此通知。 附件: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doc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 (暂行) 一、总体要求 (一)新建建设工程(含改、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和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必须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建设工程硬化后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外排水总量为标准。 (三)新建建设工程的附属设施应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相结合。景观水体应设计建设为雨水储存设施,草坪绿地应设计建设为雨水滞留设施。 (四)设计单位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总平面图中,应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情况进行说明,明确标注采用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雨水调蓄设施的规模、位置,竖向设计及措施等内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说明、竖向设计及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措施等具体设计内容。 (五)规划管理部门在办理规划条件或选址意见书时,应明确要求建设单位同时建设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在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要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方案进行审查。规划监督部门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划核验时,应对其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核验。

雨水收集回用技术

雨水收集回用技术 概述: 现代城市是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几乎都从污水管道流走,对地下水补充很少;城市用水越来越依靠地下水,造成很多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漏斗越来越大;而相反,很多低洼处却由于排水不畅,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雨水大量进入污水管网,也给污水处理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根据《关于加强新建建设工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均宜考虑采用雨水利用措施。建设项目规模达到要求的,必须使用建设雨水利用设备。许多城市都陆续出台类似措施。因此雨水收集处理无论是住宅小区或是办公大楼还是其他公共建筑物,都有着很大的需求,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该雨水处理回用设备,能够有效的对屋面、路面等的雨水进行处理,去除SS、浊度等,并使其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的回用标准,用于绿化、路面清洗、冲洗厕所、洗车等,节约了水资源,符合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系统采用全自动运行,无需专人看护,维护方便,解决了没有水处理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群对系统正常运行的后顾之忧。 作用:

雨水收集处理回用设备是收集屋面、路面等的雨水,处理达标后回用,帮助业主减少自来水用水量,也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 雨水经过管网收集后,经过弃流井,将初期较脏的部分弃流至城市污水管网,以减少设备处理压力,保证出水水质。弃流后的雨水进入调蓄池,调蓄池的作用是在降雨时将雨水进行储存,无雨时保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运作;将短期的、不定量的雨水转变为有一定周期和水量的水。处理设备采用侧向流中间进水斜板沉淀的工艺,出水稳定可靠,处理达到《城市杂用水》中的回用水标准。达标后的水进

雨水收集、净化与回用

雨水收集、净化与回用] 城市综合水资管理(IUWM) 长三角地工一直是中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但是随着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毫无限制地排入自然环境中。2007到2008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大面积蓝藻频繁地爆发已使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的饮用水源遭受极大的威胁,这一地区的城市已经成为污染性淡水资源短缺城市。 因北,我们将导入结合水资源敏感性考虑的城市设计概念: 水资源敏感性城市设计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性的雨水收集和汇流方案:同时为雨水和中水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而且还创造性的降低与平衡了城市可饮用水的需求。这需要各区政府、发展商以及相关法律机构的协同努力下,水资源敏感性城市设计需要在城市发展建设与道路设计中被一体化实施。 保护自然水资源建设半人湿地

大量生态景观设计的实践证明,由湿地及水生植物构成的自然水循环体系,其效果要远好于人工的化学净化方式,并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起到促进与维护的作用。我们的设计更导入了中水过滤与景观水系循环的双重水体过滤系统。 雨水利用的意义 雨水作为一种非传统水源,曾被作为灾害加以防治,现在雨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可用水资源,成为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水源之一,雨水利用是一种资源的开发和节约,以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a)收集利用雨水,可直接节约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紧张。 b)建设渗透设施,使雨水下渗,可涵养地下水;

c)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接纳水体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威 胁; d)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 e)可以减轻城区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扬尘污染,降 低噪音。 雨水利用的现状 目前应用的雨水利用技术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统:建筑或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 屋顶花园雨水式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屋顶花园、中水、渗透、水景)等。 湿地公园雨水的利用 规划地块内,设计希望通过结合场地中的雨水系统,污水系统与环保节能技术的结合来达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考试

【试卷总题量: 13,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64.0分,用时 2576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 ),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小于0.6 m。 A.1:1 B.1:2 C.1:3 D.1:4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2. 绿色基础设施的核心是由自然环境决定土地利用,突出自然环境的( )功能,将社区发展融入自然,建立系统化生态功能网络结构。 A.自我调节 B.自我修护 C.生命保护 D.生命支撑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 下列属于雨水管理结构性措施的是( )。

A.制定管理政策 B.加强公民环保意识 C.规划建设渗透设施 D.制定体系化的规范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4. 下列属于常见的初期雨水弃流方法的是( )。 A.雨落管弃流 B.渗透弃流 C.弃流池 D.容积法弃流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5.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 A.50 B.100 C.150 D.200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3道题】 1. 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 )。 A.结构性措施 B.半结构性措施

C.非结构性措施 D.有机措施 E.无机措施 用户答案:[AC] 得分:10.00 2. 雨水湿地的出水池主要起( )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1.2 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的10%。 A.防止沉淀物的悬浮 B.净化 C.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 D.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 E.降低温度 用户答案:[CDE] 得分:0.00 3. 基于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 )。 A.供应服务功能 B.支持服务功能 C.辅助服务功能 D.调节功能 E.文化服务功能 用户答案:[ABDE] 得分:10.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 屋面雨水污染负荷由两方面组成:径流污染和降雨污染。

水文学基础知识

水文学基础知识 一、概念 1、水文学概念 水文 shuǐ wén 英文:Hydrology 1.水的波纹。亦指如波纹的图形。 2.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3.水文,指研究自然界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文”作自然界的现象讲,如“天文”。水文是水利、水电及一切与水资源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前期工作的基础,是水利建设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哨兵、资源水利的基石,是一项必须适当超前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水文学:研究水存在于地球上的大气层中和地球表面以及地壳内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包括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水体的化学成分,生物、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效应等。 水文学:广义地说就是研究地球与水的科学,包括它的性质、现象和分布,其核心是水循环。 水文学,广义地按地球圈层情况可分为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文学和地下水文学三种。按地球表面分布情况,又可分为海洋水文学和陆地水文学。 陆地水文学:主要研究存在于大陆表面上的各种水体及其水文现象的形成过程与运动变化规律。按研究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 ①河川水文学;②湖泊(包括水库)水文学;③沼泽水文学;④冰川水文学;⑤河口水文学。 2、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大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而形成降水,降水至地面后,一部分蒸发直接返回空中,其余都经地面和地下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大循环或外循环。 小循环: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作用又降落到陆地上,或海洋面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后,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在海洋中,这种局部的水文循环称小循环或内循环。前者又可称内陆小循环,后者称海洋小循环。由陆面蒸发而引起的内陆小循环,对内陆地区的降水有重要作用。因内陆地区距离海洋很远,从海洋直接输送到内陆的水汽不多,需要通过内陆局部地区的水文循环运动,使水汽不断地向内陆输送,这是内陆地区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水在向内陆输送过程中,沿途会逐步损耗,故内陆距离海洋越远,输送的水汽量越少,降水越小,沿海地区一般雨量充沛,而内陆地区则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就是这个原因。 3、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⑴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①周期性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四季、海陆分布,以及一定的大气环境,季区区域等,使水文现象在时程变化上形成一定的周期性。 ②随机性因为影响水文现象的因素众多,各因素本身在时间上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受其控制的水文现象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们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过程,伴随周期性出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不重复性的特点,这就是所谓随机性。

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雨水收集净化系统 【篇一: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 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论文从国 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出发,进一步探索和认识雨水利用 的意义、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利用要点分析,并进而以成都市作为 实例,对雨水利用在成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雨水收集绿色建筑雨水利用 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 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 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 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 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 环境的有效措施。 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概况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 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 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 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 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 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 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 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 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 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 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

校园节水之雨水收集与利用

校园节水之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利用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的阿兹泰克和玛雅文化时期,人类就开始将雨水收集起来作为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我国周朝时期也已经开始利用中耕等技术增加农业生产中雨水的利用率。现存于北京的北海团城(明代)是保留最为完整的雨水利用典型。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膨胀、环境恶化等种种问题,使各国不得不将目光重新投放在雨水利用技术之上,但此时的雨水利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雨水利用了。近几十年来,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雨水资源的价值,并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的进行雨水综合利用。雨水利用就是直接对天然降水进行收集、储存并加以利用。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一般是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储存、过滤、渗透、提升、回用到控制。校园一直以来既是集中用水大户,也是浪费水的大户,利用雨水资源来建设一个具有多样性特质的生态和谐校园,可以说是雨水收集系统最具积极效益的运用方式。由于校园占地面积较广,规划大规模雨水收集系统的可行性就大为提高,这一措施运用得当,不仅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甚至能进一步发挥培育环境资源的功能。 校园雨水利用有多种方式,可以是直接利用,也可以是间接利用。可根据水量平衡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雨水利用的方式和范围。在多数情况下,由于雨水直接利用的经济效益不高, 1 雨间接利用往往成为首选的利用方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化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1、雨水直接利用 雨水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收集后直接回用,优先考虑用于校园绿化、冲洗道路、景观用水、建筑工地用水,有条件时还可作为洗衣、冷却循环、冲厕和消防等

水文概念

水文概念 1.什么是水文? 答: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的各种现象。现在一般指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环、时空分布、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人类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2.水文条例中对水文事业的定位? 答: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文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水文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水文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艰苦地区水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3.什么叫水文要素?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答:水文要素是构成某一地点或区域在某一时间的水文情势的主要因素,它描述水文情势的主要物理量,包括各种水文变量和水文现象。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文循环的基本要素。同时,把水位、流量、流速、水温、含沙量、冰凌和水质等列为水文要素。水文要素通常由水文站网通过水文测验加以测定。 11.水文测站的定义是什么?分哪几类? 答:水文测站是在河流上或流域内设立的,按一定技术标准经常收集和提供水文要素的各种水文观测现场的总称。按目的和作用分为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和辅助站。 12.基本站、实验站、专用站、辅助站的设站目的各是什么? 答:基本站是为综合需要的公用目的,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实验站是为深入研究某些专门问题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水文测站; 专用站是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水文测站; 辅助站是为帮助某些基本站正确控制水文情势变化而设立的一个或一组站点。 13.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小河站的划分条件是什么? 答:(1)控制面积为3000-5000km2以上大河干流上的流量站为大河控制站;(2)干旱区在300-500km2以下,湿润区在100-200km2以下的小河上设立的流量站为小河站;(3)其余的天然河道上的流量站为区域代表站。 14.布设大河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小河站的目的是什么? 答:布设大河控制站的目的是为防汛抗旱、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科学研究及其他公共需要,提供基本数据。 布设区域代表站的目的在于控制流量特征值的空间分布,通过径流资料的移用技术提供分区内其他河流流量特征值或流量过程。 布设小河站网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小面积暴雨洪水资料,探索产汇流参数在地区上和随下垫面变化的规律,以便无资料小流域移用。 15.什么是水文站网? 答:水文站网是在一定地区、按一定原则,用适当数量的各类水文测站构成的水文资料收集系统。把收集某一项水文资料的水文测站组合在一起,则构成该项目的站网,如流量站网、水位

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方案 (2)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水资源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就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应坚持技术与非技术措施并重,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并用的原则,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标本兼治,促进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文章讲述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系统及处理技术方案,该方案由:“海绵雨水”公司,一家从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十多年专业企业。 城区不透水面积逐年增加,雨水径流量增大,流出时间缩短。这不仅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还对城市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将雨水有效收集利用? 首选,我们讲下关于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意义。 1、节约城市水资源 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城市道路冲洗,晒水减雾,甚至于城市洗车行业的逐步增多,对于城市自来水的需求也相应增多,而供水负担加重,自来水等原水资源的浪费与过度使用,使得回用雨水作为循环用水水源的呼声也日渐增大。 2、改善城市水源环境 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表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等水体的用水将相对减少,有利于维持河、湖、地下水源等天然水体的正常生态环境用水量,另一方面通过收集雨水的调蓄构筑物的运作,既可以缓解城市的内涝灾害,还可以变废为宝,稀释污水污染物,改善污水的水质。 3、具有经济与生态意义 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既可缓解城市对自来水依赖,又能解决水源污染,最终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另一方面,回用雨水在一定程度还可以做到城市区域自给自足,对于飞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尤其就是城市不断扩张,而后续配套的管网无法跟上的时候,采用雨水回用,减少城市建设管道的费用,使得城市管网合理优化,而且对于雨水使用,可部分替代自来水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与其它非传统水源利用对比,雨水收集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系统及处理技术 随着国际雨水集流系统会议的召开与国际雨水集流系统协会的成立,国际上掀起了雨水收集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热潮,内容涉及集雨水面处理、集雨系统设计、集雨模型与收集雨水的高效利用等。 雨水收集系统将进一步细分为四种类型: 一、集雨系统 1、屋顶收集系统:在屋顶与庭院安装管道,输水设备与蓄水设备,收集屋顶上的与供家庭饮水、卫生、养畜等使用。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

以其善而润万物,以其三态之变而求创新。以其生态而求绵延,以其汇聚而纳团结。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海陆循环),小循环(陆陆循环,海海循环)。 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降水,蒸发,渗流,径流)称为水文现象。 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河流比降(S=(Z1-Z2)/L)计算时以米为单位。 河流断面:横断面(一般指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断面)。 纵断面:(一般是指沿河流深泓线的断面)。深泓线是指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水系形状:(扇形水系,羽毛形水系,平行水系,混合型水系)。 河川径流的组成:(地上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 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产流,汇流)。 影响合川径流的因素:(气候因素影响,下垫面因素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水线:地形向两侧倾斜,是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中去。 关于河流经流的计算: 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水量。 经流总量W=QT(一年T=3.154x107秒) 径流模数M=1000Q/F。 径流深度:R=W/1000F(单位mm)。 径流系数:@=R/P,(R为径流深度,P为降水量,单位都为mm)。 例题:水文站面积54500平方千米,平均降水量1650mm,平均流量1680m3/s。 W=QT=1680x3.154x107=5.30x1010m3. R=W/1000F=5.30x1010m3/54500=972mm. M=1000Q/F=1000X1680/54500=30.83(L/s.km2) @=R/P=972/1650=0.59 水量平衡计算:P=R+E+V; P降水量,R出口端面径流量,E流域平均蒸发量,V蓄水量之差。 概率事件:加法定律,乘法定律。 A,B为独立事件:P(A+B)=P(A)+P(B)。A,B不互斥:P(A+B)=P(A)+P(B)-P(AB)。 A,B为独立事件:P(AB)=P(A)xP(B)。 A,B不互斥:P(AB)=P(A)xP(B/A)或P(AB)=P(A)xP(A/B)。 重现期:T=1/P,(P<50%)或者P=1/1-P(P>50%)。 经验平率和经验平率曲线计算步骤:使用皮尔逊3型曲线。 1.将流量排序, 2.P=(m/n+1)x100%, 3.将P值点会在坐标纸上, 4.目估点群中央的光滑曲线。m为序号数,n为观测资料的项数。 统计参数:均值x=【Xi/n,模比系数Ki=Xi/X(均),变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nCv。 统计参数对P3曲线的影响: 均值X:一般不考虑.变差系数:矮胖,绕某点顺时针旋转。偏态系数:瘦高,两头挤合。相关分析,简单的直线相关,采用插补延长。y=a+bx,a=r(Sy/Sx)。 资料的审查:1.可靠性,2.一致性,3.代表性。 洪水的三要素:1.洪峰刘翔,2.洪水过程线,3.洪水总量。 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法,2.泰森多边形法(加权平均法),3.等雨量线法。 暴雨强度的推求公式,左右岸判断,面向河流下游,左边为左岸,右边为右岸。 降水三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目前我国对计算小流域暴雨洪水强度的公式有,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水文模型,综合单位线法。

雨水收集利用施工技术要点-海绵雨水技术篇

雨水收集利用施工技术要点_海绵雨水技术篇 水资源缺乏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传统水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再增加水源时,回收利用工程降水和雨水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工程降水和雨水作为非传统资源的利用具有多重功能: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工程降水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与建筑施工的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由于水资源日益枯竭而望天兴叹的生活。 1、工程概况 海绵雨水收集公司合作案例其中天津某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79 641 m 2 ,根据设计要求工程自土方开挖前一个月至主体二层结构施工完均采用大口井降水,现场占地面积约 6.3 万m 2 ,除去二期用地,现场实际雨水收集面积约4 万m 2 。现场混凝土养护、模板冲洗、路面冲洗、绿色化、加气混凝土砌块浇水等均采用了工程降水和雨水且工程降水和雨水在以上项目用水量中达到了90%以上。 2、工程降水及雨水收集利用概述 将以往排入市政排水管网的工程降水加以收集利用,减轻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节约淡水资源;采用成品沉淀池处理雨水,具有施工方便快捷、造价低廉的优点;加压用水泵采用自动压力控制箱控制,使用方便,节约电力资源。 3、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 雨水收集利用工艺流程 降雨→排水、雨水收水口→沉淀池→管道→蓄水池→提升至供水池(水箱)→加压泵→管道系统→施工用水作业面、道路、绿化场所和冲车平台等。 3.2 工程降水收集利用工艺流程 降水井→潜水泵→管道→蓄水池→提升至贮水池(水箱)→加压泵→管道系统→施工用水作业面、道路、绿化场所和冲车平台等。 3.3 施工要点 3.3.1 蓄水池的选择 蓄水池是雨水和工程降水收集利用的关键,蓄水池越大,可收集的水量也越大,雨水和工程降水的集蓄效率高,蓄水池投资大;相反,蓄水池小,降雨和工程降水量超过设计调蓄容积多,蓄水池投资小,但可收集的工程降水和雨水量也小。本工程利用建筑东南角处废弃防空洞作为蓄水池,不但节约成本而且容积达5000 m 3 以上,能充分收集利用工程降水和雨水。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探讨

Green Design缀色设计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探讨 Utilizati on of Green Rain w ater Facilities in Sha nghai Social Housing Projects 施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硬质铺装逐渐覆盖土地,原本渗入土壤的雨水在水泥地、柏油马路、大理石广场横流,一旦排水不畅,“海”就在脚下形成。海绵城市的落实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探讨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降低场地径流系数、径流量和径流污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保障性住房;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调蓄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4X(2019)03-065-03 推广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人民政府关心百姓居住生活的重要体现。目前,上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均要求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现行国家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与百姓出行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条文即有关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一项。该设施的落实有助于减少老百姓家门口“看海”和“趟河”出行的烦恼。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换言之,即部分能够控制场地综合径流系数、径流量和径流污染的技术与设施。基于现行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求,从绿色建筑设计角度对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提出适宜性分析,并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探讨保障性住房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应用展望。 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种类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GB/T50378-2014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1)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下沉式绿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100-200mm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置、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即釆取相关措施将屋面和道路雨水进入下沉式绿 地、生态树池、植草沟等地面生态设施,以减少径流污染。 (3)硬化路面的透水铺装。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 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构造。根据铺装结构下层 是否设置排水盲管,分为半透水铺装和全透水铺装。透水铺 装有透水砖、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嵌草砖 等。 (4)雨水回用设施。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 水,以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或削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的 措施。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上海市住宅项目中的适 用性 收集8个已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的上海市保障 性住房项目资料,对其中4个基地进行现场调研和综合分 析。经数据分析可知,通过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绿 色建筑评价得分措施的项目有6个,采取的措施均为透水铺 装。某个项目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下凹绿地,但无雨水蓄水池 的设计。可见在本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设计师较倾向于采 用透水铺装来作为绿色建筑的得分项。 结合GB/T50378-2014和实际调研情况,本文选取常 见的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和雨水调蓄池3种设施讨论其在上 海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适用性。 绿色建筑065 2019年第3期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知识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环境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发展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10%。水及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强化雨水入渗,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甚至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的水位,可改善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总之,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组合,坚持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并重,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则雨水利用会产生广泛的效益,并极大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1、雨水的初期弃流 雨水的收集再利用要满足相应的杂用水水质要求,因此,雨水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雨水收集利用的难易情况。雨水径流流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和非连续性。一般认为中期和后期的雨水水质较好,但初期雨水的水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普遍较差且变化较大。因此为了降低雨水回用的处理难度,通常在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中都采取初期雨水弃流。 (1)初期雨水弃流量 初期雨水弃流量应按照当地实测收集雨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确定,当无资料时,遵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规定可采用2~3mm径流深度作为屋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5~7mm,作为地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 初期雨水弃流量按下式计算 W1=10X8XF 式中W1-设计初期雨水弃流量: 5-初期雨水弃流深度,mm,水面集雨取0;F-集雨面积,m2。 对于特定的生态区域,弃流量取值还需要综合雨水水质、用水量和雨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判定。 同时上述规范还规定“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绿化屋面除外,土壤入渗系统宜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间隔日以内的降雨不宜弃流”。 (2)雨水初期弃流方式及装置 目前,在城市区域进行大规模的雨水利用项目还没有很成熟的实际经验,初期雨水的弃流方案也没有确定的参照标准。就现有的国内实例看,雨水利用的方式偏重于采用通过土地入渗、回灌补给地下水,实现地域的水循环的间接利用法,避免对雨水进行深度处理,也可以降低运行费用。结合有关专家在国家体育场雨水利用设计中对初期雨水弃流方式的思考,将初期雨水弃流的常用处置方式概况如下: 1、直接引入绿地,不单独处置初期雨水。适用于初期雨水水质良好的情况。初期雨水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影响植物生长的毒素,这些毒素可能包括硫化物、盐分、总溶解固体等,甚至不适当的。当其不超过植物的容忍限度时,将雨水直接排入绿地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2、将雨水排入级配石料的过滤盲沟或多孔混凝土过滤板进行简单过滤。适用于初期雨水水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会相应带来维护和更换的问题。 3、采用分散式处理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如在单个雨漏管或道路雨水收集管下安装分离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