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明清法制的比较

汉唐明清法制的比较
汉唐明清法制的比较

汉唐明清法制的比较

由汉至清,中国封建社会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其社会、法律制度两千年来并无根本变化。独观法制,自汉中期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确立之后,以此为指导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后世各朝“虽代有增损,而不敢轻议成规”。“德主刑辅”法律思想一脉相承;律典内容亦循古多而更易少。但不同的社会情势时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变化。以下将从立法思想、立法体例、法律渊源、法律内容、司法制度五个方面加以比较。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9.南洪北孔: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20.古文三大家:清前期文坛上,进行文学性散文创作的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2.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3.玄奘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4.“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2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为《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并在剧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26.“四大奇书”:《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27.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 28.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29.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袁枚标举性灵说。 30.“乾隆三大家”又称“江右三大家”分别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31.桐城派奠基者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刘大櫆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必修1汉唐宋元明清

【引言导入】汉唐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课将记忆理解一些重要历史概念。难度较大。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汉朝:中(内)外朝制度: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决策,削弱相权。(2)★★★隋唐的宰相制度:_______制度 1.运作程序:中书负责_____、门下负责____、尚书负责_____。_____下设六部。 2.意义:_______相权,相互牵制,皇权_______;重大创新,历朝沿袭。 (3) 宋朝的宰相:增设_______(行政权)枢密使(军权)和_______(财权),_______相权。 (4)元朝的宰相: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5)明朝:废宰相(见第4课)【深度探究】君主专制发展趋势:相权逐渐_______,君主专制_______。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汉初:___________制,威胁中央集权;武帝颁布______,中央集权加强。 (2) ★★★元朝:_______制度 1.内容:地方设_______,省下设四级行政单位,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行省长官_______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_______。 2.意义:加强_______、巩固_______;重大创新,中国_______的开端。 【深度探究】中央集权发展趋势:中央权力_______;地方权力_______ (或中央对地方的_______越来越严密)。 【思维训练】(1)分别指出两幅地图所反应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在它们之前,古代统治者还实行过哪些地方行政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元时期的“省”有何区别?中书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官制度(用人制度)的变化 制度 朝 代 标准影响 _______ 汉朝_______ 保证了汉武盛世人才需求,但到东汉后期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 _______ 魏晋 南北朝 _______ 使世家大族操控中央到地方大权。 _______ 隋唐 宋元 明清 _______ (政治)有利于打破________;扩大 ________;提高________;加强_______。(体 现东方特色政治文明,影响西方。) (文化)有利于人才选拔、文化发展。 (特点)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选择题精练】 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 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 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2.(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 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 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 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 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 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 政治制度 3..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 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

诸城一中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004) 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 编写:姚秀娟审核:邬劲军 2014年 【考试大纲】宋元政治制度、宋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宋元科技成就、文学成就、书法绘画的发展。 【考情分析】 【知识体系我来续】 宋元时期(960——1368年) 【专题知识整合】 宋朝(960—1127——1279年)元朝(1271—1368年)——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时期 考点一政治文明——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1.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①军事上,收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大部分的地方赋税。 (2)元朝:设立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加强君主专制: (1)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考点二物质文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1. 小农经济的蓬勃发展: 北宋统治者“不抑兼并”,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 2. 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五大名窑)。 (2)纺织业: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棉纺织技术,产品产量增多,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宋代:①“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③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④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2)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4.对外贸易:(1)两宋:海外贸易发达,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其收入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边境地区设榷场,进行大量的互市贸易。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考点三精神文明——思想文化的繁荣,科技文化的高峰, 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时,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二程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 程朱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陆九渊心学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以求理,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科技:(1)四大发明: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中期外传。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13世纪外传。火药——宋代用于军事,14世纪传入欧洲。 (2)天文历法:元代郭守敬创制了简仪,编订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3)农学:元代王祯的《农书》。 3.文学艺术: (1)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 (2)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4)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主干知识展示】——名片宋朝 【重点突破】 1、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 2、图片上的历史

2019法硕考试分析之元明清法律制度重难点

2019法硕考试分析| 法制史·元明清法律制度重难点 元朝法律制度 —、立法概况(既往出题偏好:选择题) ■立法指导思想 一是“祖述变通'附会汉法”。 二是“因俗而治”,蒙汉异制。 在法律内容上:暗用而明不用,名废而实不废”。 ■《大札撒》 【分析】“札撒”蒙语“大法令''之意,是古代蒙古部落首领对部众发布的命令,是蒙古人早期初创性的法律规范和生活习惯。《大札撒》以原始性和刑罚残酷性而著称,对元朝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至元新格》 【分析】刻版颁行,使百司遵守"。《至元新格》侧重行政、财政、民事等方面,是元朝统一中国后颁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大元通制》 【分析】是一部由法规和判例组成的汇编,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结合。它的编成标志着元建立以来法典编纂已基本完成,元代法典至此定型。 ■《元典章》 【分析】是地方官员对世祖以来约五十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例的汇编。 《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是《大明律》以六部分篇之滥觞。 《大明律》附载五服图的做法,在《元典章》中也已有先例。 《元典章》虽非中央政府所颁法典,但它系统保存了元朝法律的内容,成为研究元朝社会及法律的珍贵材料。 二、刑事立法(既往出题偏好:选择题) ■罪名体系与量刑原则的变化 【分析】元朝罪名体系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强奸幼女罪的确立。 ①处罚比一般强奸罪要重得多。 ②元朝将“幼女”的年龄界定为10岁以下。 【分析】元朝沿袭唐宋律中“十恶”的基本内容,但改“十恶”为“诸恶”,尤以谋反罪为打击之重点。 【分析】元朝在量刑原则上也有显著变化,总的趋势是处罚减轻,形成有元一代崇尚轻刑的风习。 【分析】元朝为贯彻民族分治和民族歧视政策,在刑罚的适用上实行蒙汉异法、同罪异罚的原则。 【分析】元朝对于贼盗犯罪处罚明显加重。 ■刑罚制度的变化

中国法制史授课纲要第六讲明清的法律制

中国法制史授课纲要第六讲明清的法律制 第六讲明朝的法律制度1、明朝的立法概况*《大明律》―――明朝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大诰》―――明太祖亲自制定,与《大明律》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大诰》共4篇,汇集了当时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制定了新的法律规范,兼有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例―――判例或事例。明朝有多部条例,如《问刑条例》、《充军条例》。*《大明会典》―――明朝调整封建国家各机关权力职责的行政法典。2、明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严酷镇压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抗行为明律加重了对危害国家行为的镇压,谋反、大逆一律采用重罪加重的处罚原则。*严惩侵犯地主阶级财产的行为。*严惩臣下结党和内外勾结―――《大明律》专设“奸党”条。*严惩贪官污吏―――《大明律》规定:对贪财枉法的“枉法赃”严惩;对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对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加重两等处刑。此外,明大诰也侧重打击贪官污吏。*加强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明律于唐律比较,大为严苛,所谓“轻其轻者,重其重者”。原因有三:(1)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统治者不得不诉诸刑律。这是明律严苛的根本原因。(2)明太祖以“重典治乱国”为指导思想制定明律,明律只能是重典。(3)宋元以后的商品经济的刺激,封建官吏更富有贪婪性、掠夺性,因而激化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侵犯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尤其是皇权利益。清朝的法律制度1、清朝的立法概况*《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其结构形式与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重点难点】 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2课时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 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卞修全

xx 法制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XX法的起源与夏XX法律制度: 1、夏商法制制度是重点,其中:罪名、刑罚体系、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的联系与对比、法的起源、监狱的设置需要注意。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1、契约制度要重点掌握(包括其中的质剂啊等各种契约形式)、 2、婚姻制度(西周——汉唐——明代的发展)、 3、立法活动(XX 立法)、 4、xx原则(亲亲、尊尊) 第三章xx法律制度: 1、xx的公布及其反对者 2、法经(重点是其地位)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 1 、法律形式 2、刑罚体系(其中劳役刑及其特点要注意)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 1 、立法活动:汉律六十篇、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 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七大表现(德主刑辅、四大原则)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画个星星、这一章是重点…?是重点 1、《曹魏律》、《晋律》、《北齐律》的特点及其影响重点重点 2、《晋律》中张斐与杜预要写对名字~额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3、主要的法律发展:官当制度、准五服以治罪、重罪十条、八议入律、刑 法改革)4、封建“五刑”初步建立 5、九品中正制第七章隋唐五代法律制度主要为唐朝的:1、十恶:排名第四的是 什么(恶逆与不孝和不睦的区别)、哪部法典中最 早规定了十恶2、六杀 3、刑法原则:同居相隐不为罪、数罪并罚、化外人案件处理、受所监临 4、法律的主要格式:疏议、敕、令、格、式 5、大宗刑律统类 第八章xx 元法律制度主要为xx: 1、不动产买卖的顺序:先问亲邻、过割赋税、输钱印契、原主离业 2、《元典章》中的物限法、对明律的体例影响第九章明清法律制度:1、明律体 例:洪武七年十二体律(借鉴唐律),洪武二十二年改为七篇 2、明朝司法机关的变化:刑部和三法司的地位 3、明《大诰》的普及与特点、大清律大明律的特点 4、关于例:分为条例、事例、则例,而《大清律例》仅限于条例会审制度:明清 两朝的对比、秋审、会审、厂卫、庭杖第十章清末法律制度: 1、制宪:《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资政院与咨议局 2、修律:一系列 基本法律 3、论述可能的内容:清末司法制度:司法独立原则、会审公廨、上海道与领事;实行四级三审,审检合置分立 第十一章民国法律制度: 1、23、47 年宪法的优缺点(反帝反封建)

谈汉唐宋明清的科举考试选拔制度

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读书工程(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读书报告) 学号:2014064113 专业:物联网 学生姓名:孟稼祥 任课教师:叶紫丁(周三班) 2015年3月

谈汉唐宋明清的科举考试选拔制度 从夏,商,周的华夏一直到现在21世纪的新中国,华夏民族从来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深究其中蕴含的奥秘,会发现这都是因为中国出现了无数的杰出人才,涉及数学,地理,科学等等。然而这些却和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有关,因为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所以在隋之后的唐,宋,明,清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隋之前的汉则采用其他方法。现在我就来谈谈汉,唐,宋,明,清的人才选拔制度。汉的选拔制度 因为汉朝没有科举制度,所以汉的选拔人才不是通过科举制度。一种:当时有太学,太学里甲科出身的郎及其子侄后辈在皇帝身边当侍卫,然后在这里面挑选政府的需要的人,而乙等的吏回到其本乡政府充当吏职。还有就是被称为乡举里举的制度,即当时地方可以选举贤良到中央,一种是无定期的,如果当时发生重大的事,皇帝会召集或地方举荐人才到中央,譬如皇帝登基,有天灾等等,第二种为特殊选举,最后变为选举孝廉。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基本只有选举孝廉一种。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多样化的,但最后只有一种选举孝廉了,这纵然是让政府里的人才思想品德得到提高,但他们并一定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些从表面上看似乎让底层的人民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但一定程度上还是由地方官员推举,而且最后选举制度的过度单一让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重视。这些也导致汉朝完全成为“读书人的政府”,我认为这样的政府是不完善的。 唐朝的考试制度 由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不适合时代导致中央集才,唐朝进行了改进,有了“坏碟子列”,即人们自由报名,统一参加考试,进行选举。唐朝的针对前朝选拔制度而进行改进所出现的自由竞选,大大扩展了人们进入政府做官的途径,不同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做官。而且下层人民也可以进入政府,政府向人们开放政权,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分享者:般般知玉 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 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 唐宋玉器造型 隋朝 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一套八块,纹饰各自不同。宋、辽、金各朝皆用玉带,这是迄今唯一一套完整保留下来的实物。 宋代玉龙纹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死死死死死死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导读提示]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研学内容]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内容解析] 1、指南针:沈括《梦溪笔谈》首先记载了指南针和地磁偏角。介绍了四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儿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宋军中配备有指南鱼,后来发展为罗盘(水罗盘)。最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 2、活字印刷:由于雕版印刷的普及,北宋形成了不少印书中心,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版本。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民间书坊刻印的书称坊本。地方官府的称库本(公使库)。北宋三大印书中心:杭州、西川(四川)、福建,其书依次为杭本、蜀本、建本。福建建阳麻沙镇书坊的书世称麻沙本。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昇(?—约1051)发明了活字印刷。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为胶泥活字。还研究过木活字。已经具备了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三道基本程序(参见图片泥活字版复原图)。 3、火药武器:炼丹家之功。硫磺(S)、焰硝(KNO3)和木炭(C)的混合物。唐朝孙思邈《丹经》中已有记载。唐末天佑年间战争中已有火药箭和“发机飞火”。北宋时,火药武器已开始普遍使用。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中国第一部官修兵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中记载了三种配方和十几种火药武器名称:火箭、火炮、蒺藜火球、毒药烟球、飞火枪、火鸡、竹火鹞、铁嘴火鹞等。南宋军队中又有火枪、突火枪、铁火炮、霹雳炮等。当时的霹雳炮和震天雷威力极大。南宋初年即开庆元年(1259),寿春(今安徽寿县)军民陈规发明“突火枪”管形火器,在竹筒内装火药和“子窠”。它们是后世金属枪管和子弹的前身。到了元朝,有了铜铁铸造的管壮火器——铳和炮。 二、沈括与《梦溪笔谈》

2017寒假作业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专题二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汉唐至明清的政治制度 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1.措施 (1)置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______,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2)设______: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 (3)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________问题。 2.影响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 1.三省职权 决策机构——________;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____、礼、兵、____、工六部。 2.作用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______。 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1)收精兵:设置三衙统兵和________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 (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______,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3)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古代唐宋元明清皇帝的列表

唐朝 618--9O7 李姓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一、高祖渊 9年。 二、太宗世民 23年。 三、高宗治 34年。 四、中宗显 1年。 五、武则天 21年。 六、中宗(复辟) 5年。 七、睿宗旦 3年。 八、玄宗隆基 43年。 九、肃宗亭 7年。 十、代宗豫 17年。 十一、德宗适Kuò 26年。 十二、顺宗诵 1年。 十三、宪宗纯 l5年。 十四、穆宗恒 4年。 十五、敬宗湛 2年。 十六、文宗昂 14年。 十七、武宗炎 6年。 十八、宣宗忱 13年。 十九、懿宗漼 14年。

二十、僖宗儇 15年。 二十一、昭宗晔 16年。 二十二、哀帝祝 3年。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顼xū,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shèn,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十一帝.奇渥温氏 一、世祖忽必烈,年号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年号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年号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年号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第2讲宋元时期的经济 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核心论点: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 (1)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棉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 (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2)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知识点三商业的繁荣 1.繁荣状况 (1)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市”的进步 (1)“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核心论点: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

汉代法制的特点

汉代法制的特点 两汉统治中国达四百余年,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是和汉代的法制的继承和发展分不开的。而汉代法制也开创了我国延续了千年的“礼法结合”的封建法律体系,这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汉代的法律形式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关于汉代法制的特点,我认为要分三个时期来讲: 一、汉代初期(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 这个时期汉朝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思想。而此时的黄老思想相比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融汇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以道为本,兼顾法儒。黄老思想主要表现为主张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明法修身,约法省刑,刑不厌轻,罚不厌薄。 此时汉朝刚刚建立,民生凋敝,国库空虚,人民普遍希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同时统治集团内部对黄老思想也是偏爱有加,所以在此期间逐步确立了“与民休息””宽省法刑”的政策思想。 高祖时期的立法制定《九章律》《傍章》等法律,以及在吕后时期制定的《二年律令》 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汉朝法制集中表现出了汉承秦制的特点。特别是在《二年律令》中,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此时汉朝的法律也较秦朝的法律制度有了相应的发展。承袭前代法律制度,并加以改革创新,这使得封建法制得到了最终确立,汉承秦制对后世封建礼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景时期

文景时期汉代法制我认为应该是对黄老观点的发展。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较汉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稳定。这一时期法制的特点应该是对人的教化和保护。此时期最重要的法律实践便是汉文帝废除肉刑,规定岁刑刑期,颁布《箠令》。文景时期的法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废除肉刑规定徒刑,保存了劳动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笞刑和徒刑的广泛使用,为中国的五刑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时期,黄老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此时儒家思想确立了它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思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这一思想对后世也长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封建王朝都以此思想作为基本的法制指导思想。 汉武帝时期,在法律形式上,礼仪制度开始法典化,维护皇权父权和夫权,在刑法方面,创设了上请和亲亲得相首匿的法律制度。由于独尊儒术和统治者的提倡,春秋决狱开始盛行,其核心是论心定罪。而对比汉初的《九章律》适用的刑罚宽松,对当时连年征战,百姓贫耗引发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有缓和作用。还有便是“录囚”制度的首创,并被后来各朝代延承。其三,大赦制度的建立以及秋冬行刑制度的建立。这一时期的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商业经济有四段 唐宋明清不一般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纲核心 水陆两路往西传中西因果不一般古代商业分四段汉唐异同显特色宋元明清连续变明清记住十二点重农锁国两政策迥异时代两重天商业概况 明清商帮理念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知识要点 1.发展历程史实 (1)原始社会晚期:商业从一、二产业中分出 (2)先秦时期:商周“工商食官”。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3)春秋战国:封建城市出现,私营开始逐渐取代官营 商人十分活跃(首次商业革命)。 商周---唐朝: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市坊分开;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职能 (2013年山东高考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4)隋唐:出现柜坊(银行雏形)邸店和飞钱,三市(早,夜,草)、长安 洛阳东西二都、“扬一益(成都)二”现象。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并行 ;征收茶税。(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农业手工业发达和大运河的开凿---进一步革命。 (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5)宋元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四市兴盛(早晓、夜、草、专业):(宋代以前的“市”:与住宅区分开;特定的交易区域严格的交易管理;专门的管理官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风俗画、宋词话本、瓦肆、勾栏、榷场岁币;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元代中外交往空前发展、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繁荣性革命);元朝泉州港最繁荣。

唐宋、明清斗拱结构图示及专有名词释义

唐宋、明清斗拱结构图示及专有名词释义 唐宋和明清斗拱图示 唐宋:斗拱巨硕,与柱高比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用,常使出檐达三四米,铺间一般1、2朵。 〖华栱〗:在斗栱上向内、外挑出的栱,称“华栱”。 〖计心造与偷心造〗:在斗栱(华栱、昂)的跳头上有与之垂直的横栱和枋为“计心造”,没有的是“偷心造”。 〖令栱〗:与华栱垂直的栱称横栱,最外一挑华栱(或昂)头上的横栱称“令栱”。 〖抄〗:华栱出挑称“抄”;有“单抄”、“双抄”的说法。 〖昂〗:斗栱中斜向设置(与屋面平行)的杆件为“昂”,是杠杆作用的斜挑梁。 分类: 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角铺作(位于转角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各部名称: 斗拱名称: “X抄X下昂”是度量铺作单位之一 在宋《营造法式》的“总铺作次序”条中规定:“出一跳为之四铺作,出两跳为之五铺作,出三跳为之六铺作,出四跳为之七铺作,出五跳为之八铺作”;一朵最小的斗栱应挑出四层、一跳的四层是固定的层,即栌斗、栱、耍头、衬方头。 斗拱的计数单位是“铺作”,如一朵单抄(或单昂)斗栱有:一的栌斗,一个华拱(或昂),一个耍头,一个衬方头,计四铺作。每增加一个构件,即加一铺作,以此类推。双抄双下昂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为八铺作,等等。

单杪四铺作(一:栌斗、二:栱、三:耍头、四:衬方头): 单杪单昂五铺作: 单抄双下昂六铺作里转五铺作

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六铺作

独乐寺上层柱头(双抄双下昂七铺作)、补间

佛光寺转角铺作(双抄三下昂八铺作):

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用的假昂,斗拱变小,与柱高比1:8(?)以上,出檐变短,大约一米,斗拱变密,平身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翘〗(宋称“华栱”):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 〖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相近的直木;(或挑尖梁头) 分类: 因其所在建筑物部位的不同:〖柱头科〗在柱顶上;〖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转角科〗在屋角柱头上。 依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一斗二升对麻叶和一斗三升等简单的,翘昂式的,品字的(每昂),还有一种溜金斗拱,是清皇宫,祭坛等重要地方才可用。 各部名称:

中国法制史汉到明清

汉代 案例分析: 汉武帝少年断案 汉景帝年间,百姓防年为报杀父之仇,杀死杀害自己父亲的继母。汉律规定:杀母以大逆论罪,廷尉据此判处防年大逆之罪,并上奏景帝。景帝颇感疑难,问及当时12岁的太子刘彻。刘彻认为所谓继母毕竟不同于亲生母亲,只是因为父亲的缘故,才比之于母。如今继母亲手杀死防年之父,其下手之时,母恩已绝。所以防年杀其罪与杀旁人同,不应判处大逆罪。景帝采纳了刘彻的意见。(《通典·刑法四》) 案例分析: 乙与丙争吵打架,丙用刀刺乙,乙的儿子甲用棍子打丙,误伤其父。 《春秋》大义:许止的父亲病了,许止给父亲喂药,父亲却死了。法官原心定罪,赦免许止死罪。(太平御览卷640) 思考:本案如何论罪? 案例分析: 甲生了儿子乙,送给丙收养,乙由丙抚养长大成人。有一天甲因为喝醉了,对乙说:“你是我的儿子”。乙很生气,用棍子打了甲二十下。甲因为乙是他亲生,咽不下这口气,就去县官告乙殴父。(通典卷69)

思考:本案如何论罪? 课堂练习 ●16.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 丙慌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有人认为丙“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关于此案的下列哪种评论是错误的? A.“论心定罪”是儒家思想在刑事司法领域的运用。 B.以《春秋》经义决狱的主张是旨在建立一种司法原则。 C.“论心定罪”仅为一家之言,历史上不曾被采用。 D.“论心定罪”有可能导致官吏审判案件的随意性。(2006年司考真题) ●15.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 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2005年司考真题) ●17.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

明清时期法律

(一)律例与大诰、会典 1.明律与明大诰 (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于洪武三十年完成并颁行天下的法典,共计7篇30卷460条。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用以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关键词记忆]朱元璋七篇 (2)《明大诰》。朱元璋在修订《大明律》的同时,为防止“法外遗奸”,又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手订四编《大浩》,共236条,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明大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大诰之名来自儒家经典《尚书·大诰》。 大诰的特征: ①大诰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 ②大诰的另一特点是滥用法外之刑,四编大诰中开列的刑罚如族诛、枭首、断手、斩趾等等,都是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 ③“重典治吏”是大诰的又一特点,其中大多数条文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④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 [关键词记忆]《尚书·大诰》加重法外用刑重点治吏空前普及 2.清代律例的编纂 (1)《大清律例》。《大清律例》的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部分,自乾隆五年颁布以后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极少修订,后世各朝只是不断增修律文之后的“附例”。 《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以《大明律》为蓝本,是中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汉唐以来确立的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在《大清律例》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大清律例》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清代政治实践和政治特色,在一些具体制度上,对前代法律制度有所改进。 [记忆口诀]《大清律例》乾隆定,最后一部集大成。

唐宋明清科举制的异同

唐宋明清科举制的异同 13普本小教数学班 1340610066 卢毅 唐宋明清科举制度的状况和特点 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科举看起来好像是最公平不过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科考分为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明代的科举制度在程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