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6份试卷)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6份试卷)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6份试卷)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6份试卷)

2005年高考全国共有16套语文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全国若干省区命制了三套试卷,13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各命制一套试卷。由于2005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取消了对试卷结构、各类题型赋分比例的统一规定,所以各命题组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大胆尝试,使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试卷的总体结构和赋分比例呈现多元化。

全国甲卷、乙卷、丙卷均变为第Ⅰ卷10题30分,第Ⅱ卷11题120分,全卷七大题21题。广东卷、江苏卷第Ⅰ卷均为12题36分。福建卷第Ⅰ卷8题24分,未设语言知识板块,变为六大题21题。重庆卷第Ⅰ卷13题39分。湖南卷未设语用板块,变为六大题22题。其余各省市卷均与去年保持一致。以上变化的总趋势是简化结构,优化组合,减少客观题量和分值,增加主观表述题的分值。如全国三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都增加了分值,现代文阅读也增加了分值,并把原多项选择题变为主观题。福建卷作文增至70分。湖南卷在现代文阅读中增设了一道15分的赏析短文写作。

二、试卷的整体构思和选材、设计都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学科特点。

各套试卷的语言运用题能注意植根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全国三套试卷就有拟写主题班会的会标、拟写生日请柬、填写敬辞谦语、推荐最喜欢的课文等源于生活、多姿多彩的鲜活试题。其他试卷还有描述漫画、拟写贺卡、编拟广告、变换句式和多种形式的仿写等。这类题注重检测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富有情趣,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古诗文阅读题从选材到题型设计都丰富多彩,增添了鉴赏的韵味,呈现出多样的审美追求。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不少是名家名篇,底蕴深厚,文情并茂,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设题在注意考查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考生披文入情,发掘文本的人文蕴含。例如全国乙卷选用苏叔阳《春天的梦》,丙卷选用冰心《一日的春光》,`两篇大家手笔,一种人文情怀,都深情抒写了对春天的呼唤与礼赞。其设题深入浅出,由关键语句切入文本的哲理情趣,引导考生在理性思索中感受审美愉悦。

三、作文命题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题型设计开始出现多样化。话题作文更加成熟,呈现形式不拘一格,标题作文各有千秋,材料作文设计新颖。作文的题材内容大都立足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关注自身成长。如全国丙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具有思辨色彩,上海卷作文现实感较强,江西卷“脸”贴近生活实际,湖南卷“跑的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各卷作文试题的编制都注意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给考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很好的测试功能。

总的看来,16套试卷符合《考试大纲》要求,试题编制科学,设计规范,难度合理,导向正确。但部分题目也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有的选材不够严谨,难易失度;有的题干表述不够准确,指向不明;有的干扰项难易不当,失去效度;有的赋分不够合理;有的参考答案尚待推敲。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全国甲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由辨识错别字、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和辨析语病4道题组成。在一套试卷中对语言知识诸考点不求全面覆盖,是今年全国卷在调整试卷结构和试题布局的一种尝试。近义词辨析、成语运用的考查坚持“词不离句”,注重引导考生把注意力放在读懂句意上,从所考词语与上下文意义上关联的角度去把握其用法,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语用题难易适度,设问清楚,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第20题要求根据特定的主题扩展语句,内容是开放的,但对句子结构和字数又有一定限制,体现了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结合。第2题题干“最恰当”中的“最”字似应取掉。

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第Ⅰ卷减少了一道选择题;第17题将以往的多项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强了主观表述能力的考查力度。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汉书丙吉传》。与《史记》相比,《汉书》虽后出,但较为难读。通过加注与节选,试题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使整个阅读材料显得较为浅易可读,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作为丞相的丙吉能宽厚待人并有较高的处事艺术,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3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由于试卷结构的变化,客观题由原来的4道减为3道,因而试题略去了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从试题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以往在文言虚词的考查中常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虚词的范围的现象,而今年考查的“其、之、因、以”四词均在大纲所列范围之内。科学性上也未发现有什么不当之处。但试题有两点不足:一是语料虽经过处理,但仍有难度,不大有利于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文言翻译题第11题第(2)题的“时气失节”指“气候不合节令”,有一定难度,学生较难准确回答。

诗词鉴赏以宋刘攽《雨后池上》一诗作材料,要求考生进行鉴赏,选材比较合适。两道试题,第一道题要求考生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因这首诗一、二两句,尤其是第二句中将荷塘雨后的静态写得十分迷人,所以以此句作为考查点较合适。静与动也是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经常会遇到的两个概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雨后荷池的静美,三、四两句更显示出一种动态美,而且两者构成对比,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命题者要求考生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该诗进行赏析,应该说这不是太难的。

写作作文的话题“忘记和铭记”清楚明白,容易理解,同时也容易激发联想,使考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忘记和铭记”主要是关于思想修养的话题。试题材料是个生动的故事,但主题的指向很明确:忘记伤害,铭记恩德。考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展开写作,也可以做更为开阔的联想,比如说,忘记烦恼,铭记幸福;忘记荣耀,铭记勤劳;忘记失意,铭记信念;忘记假丑恶,铭记真善美;忘记一切应该忘记的,铭记一切应该铭记的;忘不了应该忘却的,记不住应该记取的,等等。话题的内容十分广阔,也不难联想开去。试题材料是一个阿拉伯故事,近几年多见于高考作文辅导材料。由于话题十分开阔,可能会让一些考生套作。很多考生写铭记屈原、项羽、苏轼、文天祥等历史名人,不知是否这个原因。

全国乙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由辨识读音、近义词辨析、成语使用和辨析语病4道题组成。其中辨识读音题的形式较以往有所变化,每个选项各有三组不同的多音多义字,加大了试题的容量。近义词辨析题所给的三组近义词放进句中都有正误之别,不属于好中选优,故题干中“最恰当”的“最”字似应取掉。语用题由两道有限定答案的试题和一道开放式的试题构成,第19题考查了语言运用要得体,载体是日常交际中的礼貌用语。这一类试题考查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已经超越了内部语境的范围,涉及到言语以外诸如对象、目的、场合、手段等诸多因素。这一类试题要求考生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方面要有较高的素养,这也符合高中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Ⅰ卷减少了一道选择题;第17题将以往的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强了主观表述能力的考查力度。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史记滑稽列传》。《史记》是接近当时口语的著作,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学生阅读时仍会有不小的难度。通过节选,试题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加上优孟的故事在中学生中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因而整个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大体适合他们阅读。从内容上看,主要反映优孟的机智幽默,以谈笑讽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读性也较强。根据

阅读材料,设计了3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由于试卷结构的变化,客观题由原来的4道减为3道,因而试题略去了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从试题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也未发现科学性上的不当之处。但本大题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优孟一段文字在不少复习资料中出现过,尽管本卷的命制属于原创,但仍可能形成考查中的不公平;二是文言翻译题中存在着个别词语难度较大的问题,以第11题第(1)题中的“病肥死”与“争之”,分别指“患肥胖症而死”与“对此直言规劝”,学生较难回答得完整准确。

诗词鉴赏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这首诗的语言浅近,白居易也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选材比较合适。第一道题要求考生对诗中“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作简要分析,并说出作者当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这一句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的孤寂之情,故以此句作为命题点较有意思。另外,这首诗题为“思家”,但诗人并不是直接正面描写如何“思家”,而是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冬至夜家人围坐于灯下桌旁,议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样写确有其独特之处,而且语言朴实无华,所以命题者第二道题的设问也是比较合适的。

写作“位置和价值”这个话题作文,题意明晰。“位置”与“价值”的含意,考生都会清楚明白。古今中外,不同的位置各有其价值,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作为将被选拔而走上不同“位置”的考生,对于人生的“价值”也自然有所思考。所以这个话题是适合作为高考作文试题的。“位置和价值”,是个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位置与价值两者有复杂的关系。但是,试题材料是一个简单的拟人对话,试题的提示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把话题的含意阐释得明明白白。它告诉我们,本题的常规立意是:不同的人,所处的职位有高低之别,岗位有显要与平常之分,但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事业,做出一番成绩。吉林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寻找准合适位置,创造人生价值”,就很准确地表达了这个立意。试题材料和试题提示语简单明了,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使试题适合于选写多种文体。但是这种简单明了也有可能因此减弱了立意的多样化。

全国丙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由4道题组成,分别考查常用汉字的书写,正确使用成语,以及辨析语病的能力。字形考查坚持“字不离词”,所选的字不偏不怪,确实是易错易混的多音字、形近字。把病句识别分为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两种,这是对辨析语病能力的一种细化,也是对辨析语病这个考点的一种发展。前者侧重在辨析表达是否正确,后者侧重辨析表达是否明确。两种考查方式相辅相成,从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上强调了恰当表达的重要性。语言运用题历来是高考试卷中创新性题目的实验园地,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值得指出的是,这三道题不是单纯考查文字技巧,而是把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显示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试题由两道有限定答案的试题和一道开放式的试题构成,考查了语言运用要得体,载体是日常交际中的礼貌用语。这一类试题考查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已经超越了内部语境的范围,涉及到言语以外诸如对象、目的、场合、手段等诸多因素,要求考生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方面要有较高的素养,这也符合高中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Ⅰ卷第二大题所选的阅读材料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减少了一道选择题;第17题将以往的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增强了主观表述能力的考查力度。第7题A项的“推断”意味似不足。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北史裴侠传》,通过节选、加注等方式,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使阅读材料较为浅易可读,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阅读材料主要赞扬裴侠为官公正廉明并对奸吏起到震慑作用,思想是积极的。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3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由于试卷结构的变化,客观题由原来的4道减为3道,因而试题略去了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试题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以往在文言虚词的考查中常有《考试大纲》所列虚词之外的内容,而今年考查的“之、焉、所、为”四词均在大纲所列范围之内。科学性上也未发现不当之处。文言翻译题中存在着个别词语难

度较大的问题,如第11题第(1)题中的“口腹”指“饮食”,第(2)题中的“勤恪”指“勤勉谨慎”,估计考生很难回答得好。

诗词鉴赏以唐李华七绝《春行即兴》作材料,要求考生进行鉴赏,所选的材料是比较合适的。第一道题要求考生具体说明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是从表达技巧方面来考查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三、四两句对仗十分工整,所以这个点选得也较为合理。情、景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古人对此有过不少论述,第二道题要求考生从情与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有些写景之语也是抒情之句,情景交融,所以这个切入点也选得比较好。如能用注的形式来点明作家写作的时间会有助于考生鉴赏。默写题要求从两道题中选作一题,其中第一题是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第二题是三段名句。这样命制,更注重了整篇的背诵,也许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

写作“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是一个题意显豁但很有思想深度、很有限制力度的话题。试题材料新颖,创建第一流物理学派的秘诀,竟然是“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玻尔的回答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预料的,但其中又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试题就这样从一段科技材料中巧妙地引出了一个人文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个话题在生活中,比如在文艺创作、竞技比赛、科技发明、人才成长、学习考试、经商就业等等多种范围内都存在这种现象,它可以议论、可以记述,也可以虚构创作(素材),适合于写多种文体。同时这个话题也有很强的思想性,充满着生活的辩证法,尤其是蕴涵着偶然性与必然性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话题要考虑“出人意料”和“意料之中”两个因素,审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选材立意都要求在这个限定的范围之内进行。这样一来,一些有抄袭、套作意图的人也会受到有力地阻止和限制。

北京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考查了语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运用和语病辨析五个题,其中2、3、4题都是难题,作为全卷入手的第一大题,似乎不应该难度过大。这些题中有容易引发争议之处,例如第3题中三组近义词,两组有正误之分,一组是好中选优,标准不同。语言运用题颇有特色。从语言表达形式的角度看,三道题分别考查描写性语言运用、说明性语言运用和议论性语言运用。其中第23题饶有趣味,这道题要求考生举出两个带“半”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既考查了考生平日的阅读积累,也可以显示学生的语言功底。24题是一道指向生活的实用性语用题,这道题可关注的点很多,可议论的内容也不少,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有较高要求,是一道可以见出能力,分出层次的试题。

现代文阅读第Ⅰ卷中的阅读文本段落层次清晰,没有艰涩难懂的科学术语和干扰过多的陌生信息,难度不大。在去年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扩大了主观题的比例。题目科学、规范,没有偏题、怪题,四个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难度合适。文学作品阅读的文本在阅读理解上难度不大。但题目很难答对,或很难达到“标准答案”那样的高度。原因是命题以赏析为多,基本的文意理解较少,主观色彩的内容较多,一些地方需要“意会”。学生能够知道这篇文章是在说母爱,也知道作者对母爱的认识随着年龄增长在深入,但对于作者对母爱的独特体验却不甚了解,文中深沉含蓄的语句也影响了考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主观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与考生的理解有较大的差距。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吕氏春秋慎行》。通过加注与节选,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整个阅读材料显得较为浅易,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文段突出了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这一传统道德观念,也有教育意义。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5道客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补出成分、信息筛选以及内容的分析概括等。此外,又选取白居易《草堂记》中的一段文字,要求学生断句。试卷未对文言文翻译进行考查。总体上看,试题大多平实,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也能考查出考生的水平。但有两点似可商榷:一是第6题B项考查了“椓(提手旁)”字的实词词义,“椓(提手旁)”字较为冷僻,《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字典正文与附录中的《难字表》均未收此字,用以考查学生或许过难;二是第7题A项的两个“更”字,试题答案认为二者相同,其实“另”义是“更”字的一个义项,适合A项的上句,而“再、又”是“另”义的引申义,适合A项的下句,两个“更”字当有细微差异。

诗词鉴赏以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词作材料,要求考生鉴赏,选材比较合适。试卷所设1、2两小题,分别从词句及意象等方面作分析鉴赏,立意也较好,但因“雪晓”句实际是记梦中幻景,而非写实,故第1小题中A项的表述似过于实了。第3小题以本词下半阙中的两句与陆游《书愤》一诗中的两句进行比较,要求考生指出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应该说这样考查是较有意义的,但参考答案认为,二者的不同在于“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而“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这样的说法似可商榷。《书愤》一诗的尾联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陆游仍是壮心不已,仍渴望效法诸葛亮。事实上,陆游直至耄耋之年,还是念念不忘报国的。

写作北京卷的命题作文,试题非常清晰明确。以“说‘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在写了多年的话题作文之后,直截了当地来一个命题作文,也是一种选择。稳中求变,打破惯性思维,避开猜题押题,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要考虑的。命题作文写议论文,在评卷上有优势,至少可以减少多种内容多种文体的干扰,评卷员容易掌握评分标准,减少评分误差。“说‘安’”这道试题,可供发挥的余地颇大。在汉语里,含有“安”字的词汇与短语很多,除了试题已经列出的外,还有安分、安心、安乐、安慰、居安思危、安居乐业、稍安毋躁,等等,考生可以选定一个角度,确定一个立意,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或从古代文化方面入手,写一篇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以“说‘安’”为题作文,就是说这次应试作文以“说‘安’”为标题,“说”字还暗含着文体的要求。但从报刊已发表的北京优秀作文,有的标题作“安全”、“安于心”,这与以往对命题作文理解的习惯不一样,在试题上又没有可自拟标题的说明,是否有些混乱?

上海卷

现代文阅读上海卷中现代文阅读共40分,为各卷中赋分最多的一套。两篇选文《民间剪纸》《回望昨日的感伤》,取材中外兼顾,视野开阔,文化内涵深厚,语言生动、典范,可谓文质兼美。从题目看,第1题为客观选择题,考查“剪纸艺术产生的原因”。第2题为六选二,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第3题、第4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第6题要求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体现了与课内语文学习的结合,应该会受到师生的欢迎。第7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第8、9题考查理解能力,第10、11题,考查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第5题要求考生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写一份发言提纲。第12题“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100字左右),属于扩展性题目,事实上相当于一篇小作文,富有新意。既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又有开放性、灵活性的题目,同时还体现了与学生课内学习的结合,是比较成功的题目。似可商榷的是,第2题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占6分。第3、4题需要考生做答的题却只各占3分,显得赋分轻重失当,似宜调整。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由两段语料组成,一段是叙事性文字,另一段为议论性文字。从字面上看,文段中没有十分难理解的字词与内容,所叙事件与所发议论也较为明晰,可以说是较为浅易的文言文,适合学生阅读。从内容看,一是说鞠咏对待下属的培养方法,一是说写作的审题立意与写作技巧,具有可读性。第一段材料后安排了5道题,分别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以及简答文意,考查内容也符合考生的实际水平。如实词与虚词的考查点大多为考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用法也无特别之处。似可商榷者有两点:一是第19题第(1)题文言翻译中“课”字较难,学生恐不易掌握;二是第21题问到“可贵之处”的答案不够确切,因为全文主旨在讲王化基培养下属的方法因人而异,只是在对鞠咏“养成其德”后才有“知人善任”一说;答案“知人善任”似有不确。此外,第19题第(2)题的答案后半句若改为“不用担心不能显达”,与原文对应更好一些,因为“将来”的意思已包含在大语境之中,无需增字翻译。第二段材料也安排了5道题,主要用填空、选择、简答等方式考查了对词语、文意的理解,总体也较平实而能突出要点。

诗词鉴赏以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徐凝《庐山瀑布》二诗及苏轼《东坡志林》中的一段文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选材比较合适。第14题要求考生从表达技巧等方面对李诗作一赏析,第15题要求考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对李、徐二诗中两句诗的表达效果进行鉴赏,切入点都选得不错。但第15题题干中既已用了“修辞手法”,却又刻意回避了“夸张”“比喻”,似乎没有必要。因上海卷2005年《考试手册》中也有“能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一条。第16题要求考生对《东坡志林》中苏轼对李、徐二诗的评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首先要求考生能读懂《东坡志林》一段话的

意思,而且能对李、徐二诗作比较赏析,可见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又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生不管是否同意苏轼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显然为考生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空间。

写作上海卷的作文题比较有现实感。试题材料十分丰富。武侠言情小说、校园流行歌曲、商业广告音乐三个镜头,以及卡通、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流行文化都罗列进入了试题的“材料”和“提示”。试题要求考生对当今的这种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还要谈谈对自己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视野开阔,现实感强,开放性也强。命题者没有限定是说“利”还是说“弊”,身受流行文化影响的考生可以多元化思考,多角度表达。但是这道作文题不容易写,既要对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还要谈谈对考生自己成长的影响,难度是比较大的。试题材料丰富,涉及面广,有它的优势,可以让考生选择与自己相关的东西写。但有时过多了(试题有380字),反而会使一部分考生不知如何下手。

天津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题考查了语音、字形、词句选用和语病辨析,其中后两题显示出综合性强的取向,词句选用集中国古代诗句、实词、虚词于一题,语病辨析题把结构性病句和语义性病句合在一道题中,这样设题增强了思考的力度。天津卷语言运用题颇有特色。24题是开放性试题,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与学生平时阅读“打通”,对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23题有新意,审题有一定难度,思考力度大,文字表述量也较大,相当于一篇片断写作,但只赋4分,似乎不大匹配。22题是一道没什么难度的题,这类知识在现代汉语教科书中很常见,作高考题可能不一定合适。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19题有新意,请考生“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可以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形式也比较新颖。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庄子说剑》。《庄子》一书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而且意蕴深奥,号称难读。本试题在取材时注意删节,排除了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大致符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劝说赵文王应当在其位而谋其政,做自己应做之事,是积极健康的。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常见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虚词的范围之内,科学性上也未发现不当之处。可以商榷之处有两点:一是选文过长,要耗费考生较多时间;二是第14题的D项所述较泛,没有设置确定无疑的错误,易产生争论。此外,第14题的所当选项B项讲的是写作方法,而题干限制的是“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两者似不相吻合。答案第15题第(1)原文“绝”字翻译成“中止”,不如直接译成“断绝”。

诗词鉴赏以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为材料,选材合适。所加的注有助于考生进行鉴赏。试卷所出的两道题,一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二是要求考生简析诗中的“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样命题无偏、怪,难易也较适中。但第1小题的参考答案为“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似乎还不太够,与试题不够匹配。

写作命题作文“留给明天”,题意清楚明白,且颇有内容可写。“明天”指的是“未来”,“留给明天”的,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那么,是谁将什么东西留给明天呢?这正是审题时要充分打开思路的地方。他可以是中外古今的名人,也可以是一介普通百姓;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代人、一个社会。这个命题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抒情文。总体来说,题目虽然说不上有很大的创新性,但比较实在,是一个适合于高考作文的题目。

重庆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重庆卷语言知识题考查了语音、字形、近义词辨析和标点符号,命题比较平实规范,难易适度。对于标点,如果能在语言表达的实践中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对中学语文教

学的引领作用可能更好。在第一大题中出了考查文学常识的题,也是一种尝试。第二题群中,第22题、第25题难易适度,有一定的综合性。第24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属于常见题型。第23题难度较大。这四道题审题量、思考量和书写量都较大。总体来看,突出了语言运用技巧的考查,如果能有一个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就更好了。

现代文阅读重庆卷基本上保持了全国卷2004年现代文阅读的格局。第一部分选择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完全是主观性试题。两篇选文《机器人工程师》《阳台上的遗憾》,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具有积极意义。第6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第7题、第17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第8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第9题考查推断能力。第19、20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第18、21题分别考查鉴赏评价能力。所选考查点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似可商榷之处有:第6题要求指出“这种理论”在文中的具体所指,提供的选项却只有C项有“理论”,考查的效度似不高。第20题“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如果说成“文章第五段引用张潮的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是否更简洁明快?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宋史侯可传》。通过加注等方式,排除了一部分阅读难点,使阅读材料较为浅易可读,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侯可既有抗击外侮、打击豪强之功,又能乐善好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虚词的范围之内,科学性上也未发现有什么不当之处。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语言知识的考查显得略多,而对信息筛选之类能力的考查稍弱。二是第13题D项的表述中提及“所‘馈白金’”,此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可”,则易误解为侯可赠人之白金。

诗词鉴赏选择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作为鉴赏材料,考生对王昌龄这位著名诗人肯定不陌生,选材还是较合适的。试卷拟的两道题目,一是从诗歌的内容,一是从表达技巧,要求考生对该诗进行鉴赏,也较合适。

写作这是今年唯一采用大小两篇作文测试的试卷。虽然这种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盛行,但近十多年都没有出现了,今年重庆再起用一大一小的测试方式,也是一种选择。它的好处是使文体的检测会更全面更落实(因为常考话题作文,有人忽视了文体),而且会更好地控制评分误差。小作文要求写说明文“筷子”,测试考生的说明能力。说明对象选择得巧妙,“筷子”是人人天天使用的餐具,不可谓不熟悉,同时又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有着很强的中国特色。大作文是命题作文,题目“自嘲”颇有新意。试题借用词典对“自嘲”的含义作了解释,而且指出它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这个题目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人生,认识自我,健康成长。“自嘲”是要经过社会的磨炼才有深刻体会的,部分考生可能会有话可说,部分考生可能会对“自嘲”感到陌生,话说不到点子上。面对一个陌生话题,写不好不一定就是表达能力不好。

湖北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23题、24题有助于发挥考生的创造性。

现代文阅读基本上保持了全国卷2004年现代文阅读的格局。第Ⅰ卷选用的语料是一篇音乐史考据论文,内容涉及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取材具有地方特色,考生会感到亲切。第Ⅱ卷选用韩少功《土地》,取材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题目既有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语句的理解,也有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题目比较平实,没有怪题、偏题,阅读材料、题型等,考生都比较熟悉。第10题C项“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似乎错误太明显,区分度不高。试题排列似应按照《考试大纲》的顺序。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蒲松龄是清代人,其语言虽为文言形式,但相对于秦汉文献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写李超学艺不精屡得教训,

可读性也较强。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虚词的范围之内,科学性上也未发现有什么不当之处。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第13题信息筛选,第④⑤两句很难表明李超的武术技艺不精;二是第14题的正确选项C项,虽然本身没有错误,但略显片面,因为不止是“笑”,本文还有一些其他描写。此外,文句排列与原文排序不同,不利于考生检索。答案第15题第(2)题中原文的“迄”字翻译成“最终”,不如说成“始终”更为顺畅。

诗词鉴赏以元马致远杂剧《汉宫秋》第三折中《梅花酒》一曲作鉴赏材料,突破了以往的一般做法。再说这《梅花酒》也确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曲子。现在的问题是,考生对《汉宫秋》一剧的内容不太熟悉,这样要求考生来说说汉元帝的感情怕有些难了。另外,第二题要求考生写出“顶真”手法的艺术效果,似乎也超出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写作湖北卷作文是材料作文,试题提供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论述作为材料。这段论述强调诗人“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试题还提示:“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这就扩大了这道作文的写作范围,不至于把它限制在文学创作研究上。这个用意是好的。事实上,很多考生也是被引导到用从材料中获得的感悟来写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对待人生和认识社会。这道作文题的问题是难度过大。首先,难在对材料的解读。王国维的论述是用文言写的,而“生气”、“高致”这些词又没有注释,这样就让一部分文言功底薄、文化积淀差的考生产生阅读障碍。其次,难在对王国维的“入”与“出”理论的运用。考生在作文中说得比较多的还是庄周、屈原、陶潜、李白、诸葛亮;而现代人生、现代社会如何“入”和“出”呢?许多考生在几十分钟内可能不容易弄明白。这道作文题可能会因为阅读妨碍了写作能力的准确检测。

湖南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湖南卷这部分保留了2004年试卷的基本框架,平实规范,难易适度,舍弃了标点题,换成一道语句衔接连贯的题目。其中第4题(成语辨析题)语料取自文学作品,生动鲜活,富于文采,显示出湖南卷追求人文气息的取向。湖南卷删去历来以出新出彩而为人们所关注的被誉为语文高考“试验田”的语言运用题,把分数加到现代文阅读的鉴赏题上,这种内容取舍和赋分配置,在今年16套试卷中是绝无仅有的。过分强化文学鉴赏的考查内容势必淡化语言实用交际功能的考查,也打破了语文高考中学科主体能力的均衡状态,似有比例失重之感。

现代文阅读此题遵循《考试大纲》,所考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21题,在阅读考查时要求考生写300字赏析的短文,并赋15分。这是一种尝试,同时也可能会影响阅读能力考查的信度。不过,究竟效果如何还应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欧阳修的《记旧本韩文后》,欧文的特点为明晰流畅,本文也有这一风格,高中毕业生应能大致读懂本文的意思。从内容上看,说到对旧本韩文的修订以及韩文大行于世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词义异同、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未设信息筛选类的试题,而代之以古今词义的比较,相形之下语言知识的因素重了一些;二是第14题D项是所当选项,试题认为内容不正确,其实“韩文之大行于世”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仅仅是不全面,而不是“不正确”。

诗词鉴赏以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两首诗为材料,要求考生作比较鉴赏,选材较合适。两道试题,一是以“望”字为点,要求考生简析柳诗之“望”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以“山”为点,要求考生写出柳诗“尖山似剑”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抒发的情感。试题命制平实、规范。

写作湖南卷的话题作文“跑的体验”很有新意。试题的提示语言说得很清楚,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实际,是你的“跑”的经历、感受和认识,是你的“跑的体验”。过去的高考作文主要是引导考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而湖南的这是一道作文题主要是引导考生认识自我的。大概是为了防止虚构,保证是真实的“体验”,试题规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个规定也是必要的。试题对“跑”做了解释,有身体的跑,有心灵的跑。身体的跑,大家都明白;心灵的跑,理解就比较不确定。从报刊发表的湖南的优秀作文看,什么是心灵的跑呢,有一些考生写的还是庄子、李白、文天祥这些人。

江西卷

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较好地控制了评分误差。第6题的B项是否属于语病问题似可商榷;第22题若有“示例”可能更便于考生答题,另外此题赋分略显少;第24题要求写50个字的“节日或生日贺卡”且“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似为写而写,有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

现代文阅读此题完全采用2005年《考试大纲》“题型示例”中所给的样题形式。两篇选文《太阳风》《给匆忙走路的人》,取材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第Ⅰ卷分别考查重要词语、重要语句的理解,筛选信息,以及推断能力。第Ⅱ卷考查的项目有重要词语“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等。值得注意的是,第21题E项,注意到与课内所学课文的联系,会受到师生的好评。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试题比较平实,也比较平稳,中规中矩,没有偏题、怪题。似可商榷的是:第8题考查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但从全文看,所选的句子似乎不够典型。其中A项“地球磁场原本是条形式的”,似也缺乏原文的依据。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旧唐书唐临传》,通过节选的方式,排除了阅读上的一些难点,使整个文段显得较为浅易,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记叙了唐临宽以待人的事迹,也具有可读性。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内。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第11题C项的“请假”释为“请求休假”,试题认为不正确;其实这里的意思当是县令为了不承担责任而请求休假回避,以便让唐临放囚徒回家耕种,试题的说法容易引起争论。二是第11题的“坐”为介词,意思是“因……获罪”,试题释义不够确切。

诗词鉴赏以南北宋之交时吴涛的《绝句》一诗作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诗的难度不大,选材比较合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还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现在命题者将钱先生的话化成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尽管这里的“体现”一词用得不太好,但这一问基本上还算可以。而第二问说,“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命题者为了避免出现前一句的答案“春深夏浅,乍暖还寒”,于是在这里用了个“某种”一词,可能会使广大考生绞尽脑汁去思量这“某种”所指为何!这样命题,好像不太妥当。

写作江西卷的作文试题是一道贴近生活实际、能够启发写作思路、又不易被猜着的好题目。试题提示语言简洁,题目更是只有一个字。“脸”是大家都熟悉的,内容更是十分丰富。由于近些年都没有出过这种常见物品的题目,所以一见到常见的“脸”字,反而会有一种新鲜感。“脸”是人最富于表情的器官,脸的特征几乎就是人的特征。可以刻画脸的丰富感情形象,可以叙述脸的生动故事,也可以联想到脸的深刻社会内容和文化意蕴。以“脸”为话题,微型小说、故事新编、寓言、散文、议论文、演讲稿乃至说明文、科普小品等等文体都可以写。事实上,报刊上发表的江西今年的优秀高考作文确实是比较有水平,许多作文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这不能不说与一道好题目有关。

辽宁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的比例基本合理;评分标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第4

题的题干不够严密,如果能将所考的“熟语”加上着重号,可能更便于考生答题;第24题的答案不确定,阅卷也不易把握,且参考答案值得商榷。

现代文阅读第Ⅰ卷选用一段论述科学与美的文字,分别考查了对文中重要词语“美”的理解,信息的筛选、内容的归纳概括以及推断能力,完全采用了2005年《考试大纲》“题型示例”中所给的样题形式。第Ⅱ卷选用李健吾的散文《切梦刀》,题型有所变化,考查点有“梦”的具体内容、“切梦刀”的含义以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评价,文章写法的赏析等。注重考查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试题注重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也较平实。似可商榷之处有:第7题A项“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应该是先验的规定”,原文中有“美不能先验地规定”,似缺乏一定的干扰度。从命题技巧看,A、B、C、D选项的排列,为便于考生答题,一般是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本卷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如第8题。第9题“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提法,所给答案似不具有惟一性。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通过节选、加注等方式,排除一部分阅读上的难点,整个阅读材料显得较为浅易,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主要写冯道的胆识与对庄宗的劝谏,具有可读性。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2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断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内。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第13题由于考查的中心意思“有胆量”过泛,因而④⑤两句较难排除,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冯道的胆量;二是第14题的A项,孤立地看虽然有些绝对,却是原文有据,不能认为分析概括不正确。此外,第11题D项的“遽”,作为副词是表情态而非时间,释为“急忙”比“立即”可能更好。最后,各题中A、B、C、D四项的排列顺序当以原文的先后为序,这样更方便考生检索。参考答案第16题第(1)题也有不妥。一是“俄而”意指较短的时间“不久”,而不是指极短的时间“一会儿”;二是“因道之解”意为“靠了冯道的劝解”,指“崇韬入谢”得以实现,事情有了缓解,是冯道劝解的结果。

诗词鉴赏以王安石《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和方惟深《舟下建溪》两首宋诗作材料,要求考生进行比较赏析。这两首诗语言较浅显,且有不少相同之处。所出的两道小题,第一道是从“月黄昏”出发,要求考生赏析这两首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情”。这道题出得较平稳,很合适。第二道题以诗中“应有”“犹有”两个不同的词语,要求考生作简要赏析,指出“哪个更好”,并说出“为什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见仁见智,没有固定惟一的答案。这为考生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王诗与方诗确实十分相似,不仅构思意境相似,连语言也十分近似。故明郑岳《莆阳文献》说:“方惟深的这首诗,荆公(王安石)爱之,尝书坐右,后人误入荆公集中。”不管此说是否成立,但从中我们倒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其实这道题不必出比较赏析,只要用一首诗也就可以了。

写作作文试题是一道比较实在的题目,意思明白而又思路开阔。“今年花胜去年红”当然是个比喻,有了这个比喻题目就比较雅致。实在的意思就是今年比去年好,一年比一年好。这就是所谓“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红”。这是一道积极乐观的题目,内中充满着期盼,充满着激励。联系自己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考生应该是有话可说的。试题题面极其简洁。但有些该说明的东西没有说明。例如,“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这个题目是标题,还是话题?试卷上没有说明,没有说明就应该是标题。但报刊上发表了辽宁今年的一篇自称是高四学生写的优秀作文,题目是《今年我要飞翔》,评卷场又把它当是话题,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了。

福建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福建卷今年改革的力度较大,最突出的是取消了语言基础知识的考查,只是在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中保留一道根据注音写汉字的题目。《考试大纲》所列其他语言知识没有直接考查。语言运用部分的试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比较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第20题所给材料过长,根据这则材料,是可以有几个角度来介绍演讲者的,而题干要求

不够明确,所给的参考答案又只有一个角度。这份试卷基本未设语言基础知识的单独考查板块,考卷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是一种尝试。不过主观试题的增多,从考试测量学来讲,对试卷的标准差、区分度、信度都可能带来影响,以致涉及考试的公平性问题。希望能够根据统计结果切实分析此种尝试的利弊。

现代文阅读第Ⅰ卷选用一段地球生物学的文字,仍采用客观选择题,第Ⅱ卷选用冯骥才的散文《日历》,取材、设题都比较平实,考生应该比较熟悉。设题分别考查重要词语的理解,根据注音写汉字,重要语句的理解,信息筛选,推断能力,归纳文意,以及对作品的赏析能力等。体现出考查主体内容,注重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考查的命题思路。似可商榷的是:第1题的题干中出现两个概念,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的信度稍弱。而且所列似乎不是对有关内容的“阐释”。D项为选项,似乎也缺乏充分的根据。原文“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似乎需要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有两段,第Ⅰ卷选择题的语料选自宋濂的《送天台陈庭学序》,第Ⅱ卷主观题的语料是一节议论性文字。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了一部分阅读上的难点,稍稍降低了阅读材料难度,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从内容上看,第Ⅰ卷的材料讲为学之事,第Ⅱ卷的材料讲王道,有一定的难度。根据阅读材料,第Ⅰ卷设计了4道客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以及内容的分析概括;第Ⅱ卷设计了1道主观题,考查了文句翻译的能力。从试题的结构上看,大体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如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所列范围之内;要求翻译的文句稍难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第7题信息筛选,所排除的几个句子干扰度太小;二是第8题D 项的根据似有欠准确。此外,第7题的题干中“从中”为“从何之中”,没有着落。参考答案可商之处有两点:一是第9题第(3)题“项籍之解而东”译为“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不知何据?“解”这里指“军队涣散”,即通常所说的“瓦解”之义,似与“突破重围”无涉;二是第9题第(2)题“请命”意为“请求保全性命”,译为“哀求饶他性命”,虽大意不误但词义不确。

诗词鉴赏以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选材比较合适。所出的两道题目,第一题要求考生对不同版本的“雁引愁心去”与“雁引秋江去”两句作一比较,“认为哪一句更妙”,进行简析。这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第二题要求考生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第三联“做简要分析”,这一个点也选得比较恰当。福建卷将默写名句名篇分成两题,一道题是传统的要求考生补出空缺部分,另一道题则要求考生“根据问题,用课文原文回答”。这样做是一种尝试,但应注意答案的惟一性。

写作福建的作文试题有两点出新的地方:一是作文分值增至“70分”,字数增至“900字左右”。二是试题材料是两幅图并配有提示文字,试题要求用图文给你的联想和感悟写成作文。看图作文有好多年没有出了,福建试题的这两点变化颇有新意。尤其是增加作文的分数和字数,可能会启发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可以说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是两个图和相应的提示语。由于图是客观的图像,提示语又极为简短,所以留给考生自由联想和感悟的空间更大。这样的作文,会有更多样的主题,更多样的题材,更多样的角度。联想能力、感悟能力也会受到明显的考察。要体察、感悟、联想、比较这两幅图,这道作文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山东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的比例基本合理;参考答案基本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1题“拾(shè)级而上”,《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未注此音,均为“shí”,因此这个注音考偏了。第3题③“有关责任人”不是“反省”问题,而是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处的表述还应推敲。

现代文阅读此题完全按照2005年《考试大纲》的规定及其样题题型。第Ⅰ卷选用《你利用花,花也利用你》。第7、8、9题都是着重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第Ⅱ卷选用的《溯源》,表现了“乡愁”主题和“寻根”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开阔的多元文化视野。考查点有重要语

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内容的归纳概括,以及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也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似可商榷之处有:第7题A、C两项比较接近,语意重复,考查的效度稍弱一些。第8题让考生区分“心理效应”与“心理变化”,似乎难了一点。而且第7题A项就是用“心理变化”,对考生会有一定的暗示作用。第10题D项“对人类来说,开花植物既没有食用价值,也没有其他基本生存价值”,表述不明晰,考查的信度稍差些。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为“通过比较引出下文”,也不够确切。另外,第Ⅰ卷的原文中有()[],似也无此必要。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张惠言《周维城传》,通过删节,排除了阅读上的一些难点,使整个文段显得较为浅易,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周维城的高尚品格,有可读性。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内。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第13题所设中心信息“优良品质”过泛,所排除的句子也没有什么干扰度;二是第14题B项最好不要直说“作者并没有见过周维城”。另外,文中看不出作者对商人的轻视,因而不宜说成“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参考答案第15题第(4)题,“已而”如译为“过后”与上下文更加切合;“检”译为“检查”过实,不如用“翻检”更好一些。

诗词鉴赏以戴复古《江阴浮远堂》一诗作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选材较为合适。试题以前人认为此诗中“最苦无山遮望眼”最具表现力为点,问考生对此有何看法。这个点也是可以的,而且这道题相对来说还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诗上联写江,为近瞰,下联点山,为远瞰,都是写愁。可惜参考答案只列出了惟一的答案。另外,对考生来讲,如不太清楚,浮远堂、横冈、长江之间的关系,可能理解起来会感到有一些困难,如能在题干上给些铺垫,也许会更好一点。

写作山东卷作文试题,很有现代气息。试题材料是一个中国古代木石工匠的故事,但话题“双赢的智慧”,却是现代的智慧。过去我们通常认为,竞争就是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其实“竞争”还可以有一种结果:“双赢。”“双赢”一词现今在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尤其在政界、商界之中。但是试题提示考生,在现代社会中,在到处都有竞争的时候,我们需要谋求“双赢”的智慧。“双赢”是中国人的处世哲理。这是一个很贴近现代生活、很有思想教育意义的话题;也是一个写记叙文、写议论文都适合的话题。

浙江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

现代文阅读此题严格按照2005年《考试大纲》的规定及其样题题型,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也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考生对内容、考查点以及题型都是非常熟悉的,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稳定。第Ⅰ卷选用一段论述神经元的心理学论文,考查点包括重要词语的理解,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内容的归纳概括,以及根据原文信息判断正误的能力。第Ⅱ卷选用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所设试题侧重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考查,题意表述清楚,语言准确。参考答案也比较规范、简洁。只是第Ⅰ卷现代文所选语料内容太专业,有不少术语,如“突触”“树突”“轴突”“电位”等,恐怕考生不易理解,是否影响考查的效度?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孙樵《书褒城驿壁》,采用加注的方式,解释了一些阅读上的难点,使阅读材料较为浅易,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阅读。从内容上看,主要感慨当时吏治的败坏,有一定的可读性。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对原文内容的赏析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内。但若论考查内容,由于未设信息筛选的试题,对内容的分析概括又为赏析取代,语言知识的考查略显重了一些;又由于第Ⅱ卷另有诗歌赏析题,

赏析的内容也稍多了些。又,第13题题干的表述,“活用”后当加“类型”之类词语以作限制,因为从“活用”的角度讲,4句均为活用,无所谓同与不同。

诗词鉴赏以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和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两首诗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鉴赏,这两首诗语言浅近,作者考生都不陌生,所以选这样的诗作材料比较合适。所拟的两道试题,第一题是从诗描写的景色与意象为点,第二题以用什么手法来描画“荷”及两首诗中“荷”表现了什么不同情感为点,应该说这两个点选得也非常合适。但是,杨诗是“暮热游荷池上”组诗(五首)之三,也是整个组诗写得最出色的一首,这首诗中表现的基调确实新鲜活泼,生动有趣。但荷花躲于荷叶之中,参考答案说“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似乎不太容易看出。

写作浙江的作文题,试题材料先引一句唐诗,又引两句宋诗,再从材料中引出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整个试题语言典雅,含蓄优美,书卷气十足。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充满了禅机哲理,也可能有些理解的难度,命题者补出“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的提示语,帮助考生准确地审题。这个作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也许能够提高作文考试的区分度,但对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导向怎样,现在还说不清楚。

江苏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第21题具有一定新意,如果能解决好受阅读制约的问题就更好了。第2题D项最后的“的”字似应去掉。

现代文阅读此题严格按照2005年《考试大纲》的规定及其样题题型。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也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范围。考生对内容、考查点以及题型应该非常熟悉。第Ⅰ卷选用一篇论述运动细胞的生物学论文,第Ⅱ卷选用周国平的议论性散文《波兹曼的诅咒》。选材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引起考生的深入思考。第5、6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要点,第8题考查推断能力,第16题考查概括,第17题考查表达方式,第18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第19题考查对作品的鉴赏,这些都是现代文阅读中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题意表述清楚,语言准确。参考答案规范、简洁。似可商榷之处:一是原文“包绕”一词费解。二是第5题考查对“小春虫”这一概念的理解,原文“贵州小春虫”与题干不一致。“生存的时期”与“季节”似乎也不宜并列。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新唐书阳城传》,通过删节的方式排除了一些阅读上的难点,整个阅读材料较为浅易,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故事性强而且自具首尾,具有可读性。根据阅读材料,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极为常见的“为”字,用以比较的例句也来自课本与传世名篇。可以商榷的问题是,第9题用两两比较的方式来考查文言实词的异同不太合适。实词常有词典义与语境义之分,词典义相同的实词在不同语境中词义会有一定的差异,说它们相同或不同均很困难。此外,第13题第(2)题的文句翻译,考查到“售”字的罕用词义,难度大了。答案第13题第(2)题“质钱”若译为“抵押换钱”,“争售之”理解为“争着用钱换他的东西”,似较贴切。

诗词鉴赏以唐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鉴赏,所选材料比较合适。第一题从“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要求考生对此作具体说明;第二题考查颈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第三题要求考生指出诗中哪一句可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前两题都抓住“风”来进行鉴赏,第三题又从“风”再引发出另外的文化故事,考查点设计巧妙。

写作江苏卷的作文试题很有文学味。“凤头、猪肚、豹尾”本是李渔描述传奇结构要求的言论。试题对这三个概念作了解释,“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然后又引导考生从这个写作理论联想到生活、学习、事业、人生等等方面。试题把话题的内涵和写作指向阐释得

清清楚楚。考生是可以选到好角度,展开文章写作的。但是要把“凤头、猪肚、豹尾”的文学理论迁移来谈论和记述生活、学习、事业、人生也不是一件易事。社会舆论反映,这个作文题比较难。

广东卷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围;没有偏题、怪题;比较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本合理;题意表述清楚,参考答案比较科学、规范、简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操作性。

现代文阅读第Ⅰ卷选用一篇论述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的生理学论文,分别考查信息筛选、语序衔接和根据原文信息推断的能力,要言不烦,简洁明快。第Ⅱ卷选用肖铁的散文《壶口的黄河》,分别考查文章结构、表达技巧、内容概括、文意归纳等。该卷突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试题题意表述基本清楚,语言准确,参考答案也比较规范。似可商榷之处:第8题D项“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考查的信度稍弱。第18题、20题题干中的“含义”,因为是指句子而非词语,似应为“含意”。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后汉书朱晖传》,由于采用了删节与加注等方法,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内容上看,叙述了朱晖不畏权势的事迹,也具有可读性。根据阅读材料,本试卷设计了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信息筛选、内容的分析概括以及文句翻译。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如文言虚词的考查均在《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内。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第12题的内容分析概括,A项中的“长辈”在原文中没有着落;所当选项C项,以“图谋”的用词不当以及复数的“人们”指代原文单个的东平王以作干扰,似不如用叙述与分析的错误为好;二是第10题C项,“是以”在先秦时已凝固成词,用其中的“以”同阅读材料中“以病去”的介词“以”作比较,不如另选一个更典型的用例。答案中第13题第(1)题所列两种答案宜对调,后者更确切一些;第13题第(2)题的“立即”当改译为“急忙”,因为这里的“遽”不是时间副词而是情态副词。

诗词鉴赏以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为材料,要求考生进行赏析,选材比较合适。所拟的题目中,第1、2两题是分别从表达技巧即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角度要求考生进行鉴赏分析,选的点是合适的。第3题则生发出去,要求考生对根据“野水无人渡,孤船尽日横”句所作的一幅画作一评说,这也是很好的。问题是,这应该是一个较开放性的试题,但现在参考答案似乎只有唯一的答案,似乎有点不全面。

写作广东的作文试题稳健务实,而且有比较开阔的写作空间。“纪念”这个话题清楚明白,没有什么审题的障碍。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试题的开放性比较大,考生可写内容的面很广、量很多。人生需要纪念的东西不少,今年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连、宋访问祖国大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这些考试前不久发生的时事都很有社会意义很有纪念价值。“纪念”这个话题适合写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纪念”的话题,比较浅显、熟悉、开放,估计考生套作会比较多,即一些考生会把旧作改一改套进这次作文去,这就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

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得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所傲视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从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让风吹,说:“凉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高级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的,而人却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愉快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办公以外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象他这种人,即使处在最穷困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不愉快,何况是在长江的清水里洗脚,和西山的白云交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赏长江的美好景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要不是这样,那么,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种景色都是心中有忧思的人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word版含解析

绝密★ 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

2018年全国卷I高考语文试卷【2020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完整版)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8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一积累应用(10 分) 1.填空(5 分) (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 分)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2 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 分)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 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 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 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 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

湖北省高考语文试卷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 B.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 C.宿.营诉.说夙.兴夜寐素.昧平生 D.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袅娜歌声渺茫荷塘薄雾 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C.细腻萧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 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咬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且将它地挥洒出来。这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的起来,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痛痛快快当是溜 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走 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 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相遇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中响声一片,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回想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 ...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2014年全国大纲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 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 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 D.霰.弹(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 ....,,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 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 ....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 通人叹为观止 ....,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答:D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C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Ⅰ及答案word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 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赏鉴,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完整版)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浦东新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装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______·远浦帆归》) (2)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时空转换表现情感转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挂在戏台上的是( )。(2分) A.辨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B.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C.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 D.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2)阿尔法狗在业内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大众中那么大。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神秘感也就和现在的这些疑惑和担忧一起,烟消云散了。(3分) A.等到对新出现人工智能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时 B.所以对人工智能每个新出现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时 C.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新出现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D.虽然对新出现的每个人工智能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诗与城市 孙琴安 ①诗人居住城市,在城市生活,天天面对城市,很自然地便会以城市为题材,写城市的诗也就日渐增多。难怪近些年来城市诗的观念不止一次地被提出, 诗与城市的关系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如果从文学渊源上来说, 诗与城市的关系远不如小说密切。最初的诗多采自乡村田间,在古希腊则有“牧歌”,或称“田园诗”.而最初的小说则来自“街谈巷语”,天生就与城市有关,与城市并存共盛,无论是唐宋间的“说话人”,宋元间的“话本”,还是明代的“拟话本”,即“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三言》《二拍》等,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在城市中产生的。至于近现代报刊杂志在城市的发轫,以及报纸所辟出的“小说林”、“小说连载”之类,也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小说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城市有关。而诗歌却无这般幸运。随着城市的愈加发达,对诗的挑战会越大,对小说则更有利。 ③因为小说的艺术要件是人物和故事,而城市正是各种人群的聚集地,与人有关的各种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故小小说家入城,如鱼得水,有着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难怪巴尔扎克面

2019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寥廓(liáo)百舸(kě)浪遏(è)方遒(qiú)B.油腻(nì)罗绮(qǐ)寂寞(jì)斑斓(lán)C.媛女(yuán)坍圮(dān)倩影(qiàn)袅娜(nuó) D.蓊蓊郁郁(wěng)佝偻(lǚ)长篙(hāo)宁谧(m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云彩神采飞扬诚恳开垦土地B.暄响寒暄客套窗扉敞开心扉C.炫耀耀武扬威慰藉声名狼藉D.忧郁犹豫不决清凉青山绿水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______的容光。 ②月亮_____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③如果青蛙耐不住_____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A.庄严渐渐寂寞B.威严渐渐冷清C.庄严逐渐冷清D.威严逐渐寂寞 4、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对的一项是: ( ) A、贰于楚(从属二主)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 B、亡郑以陪邻(陪伴,动词)晋军函陵(驻军,动词) C、若不阙秦(缺少,同“缺”,动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 D、行李之往来(出门带的衣物等东西,名词)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动词) 5、下列各组中每句均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朝济而夕设版焉 B、三年释其政将免者以告无不餔也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C、徐公来,孰视之期年之后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 D、少益耆食祝曰:“必勿使反”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阙秦以利晋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B、《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历史。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取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烛之武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劝说秦穆公撤兵而解救了郑国;邹忌是战国时的齐国人,触龙是战国时的赵国人,他们都善于言辞,擅长讽谏。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7-9题 (一)(二)轻轻的我走了,悲哀的正如我轻轻的来;种族我轻轻的招手,我们必须战斗啊!

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缠绵梗概打寒噤震聋发聩 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天 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 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 ○2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灾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 ○3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1反映○2曼延○3总算 B.○1反应○2蔓延○3总算 C.○1反映○2蔓延○3终于 D.○1反应○2曼延○3终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答案 1 2 3 35 39 1~3题。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 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 为其重要前提 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无助于思想的创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1013679.html,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 一。 13 A

当代思想癿组成部分。 B 上思想家癿思想内涵。 C 下形成创造性癿思想。 D 既有思想演进癿过程。 23 A 子之学癿差异。 B 癿关系进行论证。 C 癿必要和可能。 D 实癿顺序推进癿。 33 A 上是互相隔膜癿。 B 国和世界文化癿建构。 C 劣亍促进新思想生成。 D 逐渐过渡到“接着讱”。 315 4~6题。 赵一曵女士阿成 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 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喜 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 很没面子。

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 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 点了一颗烟。 道上山。 20天时间。 幼年丧母、恋 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 20 一曼、韩勇义、董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一 些松树。 前夕了。

!赶快 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 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4 3A 引起了读者癿注意。 B 到有价值癿回答。 C 曵仍活在人们癿记忆里。 D 了赵一曵癿英雄本色。 5 6 6 6 312 79题。 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 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 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 2017年8月10

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2020湖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20湖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 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 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明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è)盥(guán)洗粗犷(guǎng)暮(mǜ)然回首 B.书箧(qiè)装帧(zhēn)碑帖(tiè)博闻强识(zhì) C.敷(fú)粉脂(zhi)肪烙(lào)印刀耕火种(zhòng) D.采撷(jié)竹笋(sǔn)咋(zé)舌拈(niān)轻怕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俸禄切磋投桃报李一笑泯恩仇 B.发轫枢纽并行不悖久旱逢甘霖 C.花哨原委如雷贯耳时事造英雄

D.调剂伸张促不及防真人不露相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 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 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 B.滋润绚丽多彩稳固锁定 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 D.滋润多姿多彩顽固框定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张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 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已达到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 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 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随着国家信用体制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2017年,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 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二卷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臵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

2018年全国一卷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完整word版)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1分)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李清照《》)(2分)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分)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 ..,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⑥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

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及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2) 语文 使用地区: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贵州、甘肃、西藏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做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 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