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_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_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_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王婷婷 张京祥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以文化推动城市复兴是现今世界盛行的发展策略,但是这种文化导向的发展策略却并不是城市复兴的!万能钥匙?,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空间塑造产生了许多问题,而且也给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变异和危机。通过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对文化引导的城市复兴策略失效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当前的城市复兴实践呈现一个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 城市复兴;文化导向;批判;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No.4087107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432)。

1 引言

19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一方面城市为了在流动资本的世界中捕捉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全球化引发的现代消费文化跨地域渗透和蔓延,在西方国家以及许多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中,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过程被越来越多地强调。其实这种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过程早在1980年代西方国家的再城市化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但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地影响全球诸多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制度背景完全不同的城市。文化或者被贴上文化标签的各种媒介都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本,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建设、营销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在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欧洲城市每年都要评比!欧洲文化之都?,许多城市正是借此大大推进了城市复兴的过程,格拉斯哥、鹿特丹等都是通过文化营销活动成功地使之转型为具有活力的文化城市。总之,文化要素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新塑造城市生活的手段[1]

2000年以来,随着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许多城市也积极实施了文

化导向的城市复兴策略,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奥运会工程、广州老白云机场地区的再开发、南京的老城南改造等都是著名的案例。许多古老或年轻的中国城市,都在高举着文化的旗帜大力推动城市景观、功能与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文化?成为一种既高雅、又时尚的标签,既具象、又可无限想象的空间,既有品位、又能创造实际经济价值的载体,受到了中国城

市政府、开发商与市民的共同垂青,这似乎是一个各方多赢的城市复兴工程。然而,这些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政府政绩的成功、开发商投资的成功、城市形象的成功,在这些成功!神话?的背后,是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冷静思考、深入研究的方面?本文将着重就这种文化导向型的城市复兴进行一个批判性的检讨。

2 城市空间生产与消费社会的空间符号化

2 1 消费社会与城市消费空间符号化

在经历了二战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生产积累,同时伴随着社会矛盾、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西方城市从1960年代末开始积极实施了社会文化转型策略,催生了消费型社会的来临,文化成为消费社会中刺激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种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转向,伴随着由西方世界所主导的全球资本和价值链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渗透开去,并在近年来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由西方社会所主导的消费文化取向利用资本与媒介的强权控制并创造了各种跨越民族、文

文章编号 1006-3862(2009)06-0113-06保护与更新

化差别的共性消费需求。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2]认为,当今社会中的物品己经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性而被消费,而由其带来的附加价值、!物?与!物?的差异性###即符号性(红色的可口可乐和黄色的麦当劳标识),也已经成为!物?被消费的主要目标。消费不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求的简单行为,而且成为了社会与空间关系建构过程中的某种特殊动因,同时也是保证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途径,被符号化了的所谓消费空间(Consumer Space)也因而大规模出现。正如鲍曼[3]所认为的,进入消费社会后!城市空间萎缩,传统的公众场所渐渐为消费场所代替?,纯粹的公共场所越来越需要被披以!文化?的符号并进入商业运作的领域,似乎才能得以生命的延续和再生。

全球化时代消费文化借助于各种可能的城市空间实现了符号化,在消费型社会里消费逻辑开始控制并主动去创造各种消费需求,并强有力地控制了城市空间的改造和再创造,尤其是1970年代后与西方城市的内城复兴相契合,1960年代纽约苏荷区、1980年代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复兴、旧金山渔人码头的复兴、伦敦道克兰地区的再生等,都使得那些过去无人问津的历史衰败地区和棕地摇身一变,而成为现代甚至是前卫文化消费空间的杰出地点。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的楼盘、高尚住区被贴上!地中海风情?、!加州风韵?、!威尼斯水景?等标签,其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空间符号。各种各样新的MALL、LOFT、SOHO、创意产业园等作为全球化的资本与文化符号,也被引入到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复兴工程中去,创造了另一种典型的城市消费空间。

2 2 城市空间的生产

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到近代的笛卡儿体系,空间都被看作是一个没有差别的物理存在,空间在以往被当成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辨证的和静止的东西,即使在1980年代以前的许多建筑师与规划师眼中,空间也仅仅被看成是一个容器和平台[4]。然而1980年代以后,空间的社会属性被Lefebvre、Soja、Foucault、Castells等人深刻地揭示出来:!空间就是社会?[5],空间既不是具有自主性建构与转变法则的独立结构,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延伸出来的阶级结构的表现,而就是一般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空间不是社会关系演变的容器,而是社会的产物,空间还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6]。Soja[7]进一步区分了空间性与!物理空间?、!心灵空间?的关系,认为具体的空间性呈现经常潜藏在人类知觉与感知的复杂再现之中###符号影象、认知地图、观念和意识形态等在塑造社会生活的空间性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上述消费文化带来的空间符号化问题。

列菲弗尔[6]的!空间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理论是理解城市空间现代性的最重要工具。早在1978年Lefebvre就指出: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灭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对空间的占有,通过占有空间实现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使得资本主义得以持续。!空间?是资本主义创造剩余价值的中介和手段,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而被生产出来的。因此,城市空间是统治阶级实施社会统治和权力运作的工具,既是利益角逐的场所,又是利益角逐的产物###空间本身就是生产的直接对象。总之,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商品的生产,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过程和人类干预塑造着空间;同时,空间又是一种物质力量,它又影响、引导、限制活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我们可以认为:全球化的现代文化催生了城市空间复兴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而复兴了的城市空间又借助于其文化基因和媒介去深刻地影响现代城市社会生活。

3 文化是否真的催生了城市复兴

1970年代最早在美国兴起了以文化推动城市复兴的发展策略,并随后影响到欧洲等更多的国家。毫无疑问,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而这种成功往往是同时实现了城市面貌巨大改变与商业运作的双重目标。文化作为社会矛盾与冲突的!调节剂?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剂?的作用,使得它在城市复兴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伴随这种以文化为主题的营销型城市复兴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正如Zukin[8]所质疑的那样:在文化成为商业资本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将是属于!谁的城市??代表着!谁的文化??

3 1 绅士化复兴导致的空间公正失衡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运动尤其青睐对旗舰类文化项目和文化消费空间的营建,这对于城市特定地区塑造自身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符号意义。在许多地方,例如上海的M50、北京的798、南京的1865等城

市复兴地区,以艺术家为代表的文化精英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原动力,并有效地带动了附近城市空间的绅士化改造。当我们沉醉于这种对物质空间!时尚?、!品位?的成功改造赞许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大众,是否同样享受到这场!文化造城运动?的硕果了呢?

在很多地方,打着文化型城市复兴旗号的客观结果常常演变成了一场!驱贫引富?的绅士化运动。旧城通过!文化再造?、空间再造带来了周边地价的迅速攀升,原来居于旧城这些衰败地区的居民几乎都没有能力回迁,而高收入的阶层却通过这个市场分异的力量占据了这些新的时尚文化地区,在城市中造成新的!富人区?,这就是近年来发生在中国许多城市中的!绅士化?现象。例如,上海M50!文化街区?周边的住宅价格都在15000元 m2以上,日租金也从2000年的0 3元 m2-0 4元 m2涨到2006年的3元 m2。在实现了复兴的地区,大量标榜!小资情调?的生活方式和场所,诸如酒吧、咖啡厅、时尚精品店等充斥其中,作为城市新贵们进行文化消遣的地方,其与城市真正的大众消费能力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脱节。如2007年上海城市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968元[9],而据有关商业资料统计[10],上海新天地的餐饮业(不含酒吧)人均消费就高达200元,约占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 10。

这场由时代精英文化、时尚文化领衔的!文化造城运动?,宣扬着!塑造城市品味?,使相关地区的景观获得整修及美化,衰败的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但是却使这些被复兴的城市空间越来越成为富人和城市新贵们的天堂,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产生了社会地位的失衡感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其最终结果演变成为一场政府和私人投资者联盟合作的!经济游戏?,却剥夺了普通公众的话语权和居住权,失去了必须的社会公平性。许多以全球化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城市空间复兴工程,粗暴地隔断了城市传统社会文化的脉络,这些地区的社会特性、文化基因不得不因居民阶层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3 2 趋利型的复兴方式导致城市多样性丢失

面对全球化世界中的激烈竞争,城市都期望通过推动以文化为旗帜的城市复兴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锻造城市的品牌,而由于政府公共财政有限,其在实践中必然需要通过市场化的经济运作作为媒介来实现。然而经济活动、商业资本本身的!趋利性?,又会致使投资者和城市决策者们常常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复兴工程中的某种或某几种高回报的行业上,其结果将可能导致城市功能结构的单一化和城市多样性的丧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城市活力的本质提高和健康复兴。

文化之所以能够使许多城市再生,是因为它为该地区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正如古根海姆对于毕尔巴鄂地区的影响力一样,但是如何保持文化导向的复兴对城市长久活力的支持才是关键所在。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全国十运会赛场场馆的建设及运动会的举办曾经是促进河西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政府、开发商更加注重新城开发中高额的土地利润和房地产利润的回报,导致越来越多的资本流集中在房地产业上,新城区严重缺少就业岗位、生活设施配套和多样性的城市生活,难以真正形成城市生活的氛围。如此的开发模式不仅导致了河西新城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失衡,而且造成了河西新城对主城严重的功能依赖,进一步加剧了钟摆式的交通问题。正如J Jac obs[11]所指出的那样:在人们的活动只包括一个内容的地方,建筑不可能达到令人信服的多样化,不可能体现出人的活动的多样化风格。

3 3 创意产业游离于城市产业与功能之外

文化型的城市复兴往往选择在被复兴的地区植入发展创意产业。所谓!创意产业?[12]是那些通过对源自个体的创见、技巧和天赋等智力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生产和开发,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相关产业,事实上它们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正如法兰克福学派[13]所言,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工业体系,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力量。创意产业将文化、高科技的创意活动与具体的产业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地优化城市空间与产业结构。

但是创意产业并不是只要高举起文化旗帜、营造一个特别形态的空间就能够发展起来的,它更需要特定文化的积累和开放融合的社会氛围,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但是目前许多城市政府往往只看到了创意产业的潜在效益,却忽视了其在本地发展的可能性和根植性,导致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雷声大雨点小?,目标宏大而空洞,无法对城市发展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在一些地区,甚至只见创意园区而不见城市,城市政府大力在城市之外的地段兴建独立的所谓创意产业园,使之脱离了鲜

活的社会而成为城市功能的孤岛。此外,许多城市为了营造创意产业所需的高品位环境而驱逐普通市民的生活需求,甚至将!创意产业?与!房地产开发?捆绑在一起,创意产业实际上变成了房地产营销的广告,最终使创意产业园区成为私人场所,加剧了社会空间分异。

4 城市复兴导致了文化的变异和危机

韦伯[14]

曾经精辟地说,文化每前进一步,都似乎注定要走向一种更具有毁灭性的无意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和驱动媒介,在当今的城市复兴工程中的确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商业化的文化发展策略也对文化本身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是伤害。

4 1 城市复兴破坏了地方文化源的根植性文化主导下的城市复兴经常呈现出以下一个典型的过程:城市衰落地区的颓废与多元性吸引了一

部分前卫的艺术家自发来此创作,提升了地区的文化魅力,而这种魅力又带来了大量崇尚与文化为邻

的中产阶级,并带动了消费行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大发展,进而促进了内城!绅士化?和城市复兴的过程。但是随着城市复兴工程的实施,该地区的地价与生活成本显著上涨,迫使艺术家们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费用而迁往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区。城市复兴导致整个地区社会阶层的演替过程表现出:由高文化资本、低经济资本向低文化资本、高经济资本

转化的趋势[15]

。多伦多那些原本居住在市中心Yorkville,the Annex 和Don Vale 地区的艺术家们,就是由于城市复兴造成的房价上涨而不得不迁移至边缘的Riverdale,Queen Stree t West 和Parkdale 地区,破坏了这一地方文化源的根植性。而最近北京的宋庄也正在经历着类似的过程(图1)。总之,在这场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地域文化源头逐步丧失,并且以新

的文化取代了本地区原先的文化基因。

图1 多伦多城市复兴过程中的文化源转移

4 2 城市复兴加剧了文化的碎化、社会分异与认同危机

实施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其本意原本是为人们提供高品质、有内涵的城市生活,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却是与经济行为密不可分的,于是城市复兴的客观结果就或多或少地迫使人们常常以!时尚?来重新构建自我的价值体系。

首先,时尚成为人们的追求并与商品一起不断被生产出来,也随着商品的生产而不断更替,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反复冲击。David

[16]

认为:

!商品的生产逻辑将各种意义体系切得粉碎,使之成为许多拼凑的表意链,这些表意链有越来越短的半衰期,然后逐渐消失不见?。而与之同时消失的就是文化的内部关联和延续性,进而使文化逐渐呈现碎化与分异的特征。其次,文化本身就会起到一定的划分社会层次的作用[8]

,同一阶层的社会群体具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习惯,并对不同阶层的群体产生一定的排斥。社会分异的加剧同时也预示着文化分异的加剧,文化分异的愈演愈烈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异。第三,文化的碎化分异现象实质上是对原有文化底蕴的强行割裂和伤害,也是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Joseph E Davis

[17]

指出:在一个

快速变化的消费世界中,人们所体验的客观世界转瞬即逝的感觉撕裂了自我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即个人的认同被碎片化了。

4 3 城市复兴导致了文化趋同化与多元性危机

文化的确给某些城市带来了复兴的巨大力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成功的案例可以不断地被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地区进行简单的模仿和复制。如今许多城市复兴工程将所在的地区千篇一律地变成了博物馆、酒吧街、商业中心、创意产业园区或高尚住宅区,我们在不同的城市看到的是世界同样的广告牌,喝世界同一种牌子的咖啡,观赏世界同一场电影,感受着全球化所创造的现代文化惊人的一致性,已经难以分辨自己身处何方。正如培根[18]在他的?城市设计%一书点评说:正是下一个人,他要决定是否将第一个人的创造继续推向前去还是毁掉。今天,我们的城市正面临着文化趋同和意向模糊的危机,而所谓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

许多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将这种四处弥漫的文化破裂和社会瓦解理解为一种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认为分化的力量足以保证人类的多样性。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整体层面来理解的话,就不难发现这种所谓的!多元性?过程同时也催生了世界范围的去差异化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先前破裂的文化和社会领域通过内爆相互聚合起来[16]。

5 结语

1990年代以来,资本、信息、技术与人才等发展要素在全球网络中形成了!流通空间?(space of flow)。Castells[19]精辟地指出,在城市与资本的博弈中,城市越来越处于被动的地位,由此引发的城市之间为吸引全球资本而进行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政府在不可流动的!地域空间?(space of place)中必须去积极主动地捕获这些!流?,才有可能在全球经济与城市体系中占据更为有利的支配地位。为此,许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内生性发展模式向以!注意力经济?为主体的外生性发展模式转变,城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场所,而且成为实现资本积累与再积累的重要工具,空间不再是被动的经济社会活动载体,正如Lefebvre[6]所言,空间在经济社会过程中实现着再生产和资本的增殖。

毫无疑问,文化是实现当今城市复兴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帮助城市实现了物质环境的美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文化提升又是实施城市复兴的目标,是城市被复兴地区能够持续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但是许多城市复兴只是简单地借用了文化的旗号,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城市社会、功能与文化复兴,甚至演变成为一场以!牺牲?文化为代价的短期功利行为。文化既是城市复兴的手段又是城市复兴的最终目标,这一双重属性对城市复兴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城市复兴不仅仅是要实现经济量上的增长,更要保持文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文化对城市复兴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在城市复兴中实现文化的复兴,规划者、城市决策者、投资者和建设者都应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思考和行动。&

参考文献

[1]Zuki n.Point of Purchase:How Shoppi ng Changed A merican Cul ture

[M].R outledge Press,2005.

[2]J.Baudriliard.全志钢、刘成富,译.消费文化[M].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8.

[3]Z.Bauman.郭国良等,译.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商务印

书馆,2001.

[4]Foucault.Power 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ti ngs:

1972#1977[M].Harvester Press,1980.

[5]Cas tells.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A Cross Cul 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M].Berkele 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 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6]H.Lefebvre.The Producti 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

[7]E.Soja.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

imagined Places[M].Oxford,Ca mbridge:Blackwell,1996.

[8]Zuki n.张延诠、杨振霞、谈瀛洲,译.城市文化[M].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5.

[9]上海市统计年鉴2008.

[10]大众点评餐饮指南手册###上海地区.

[11]J.Jacob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

1961.225.

[12]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R].

1998.

[13]宋延鹏,徐逸伦.文化与商业的平衡:政府在创意产业园建设中

的角色[J].现代城市研究,2007,9:82-87.

[14]韦伯.陈芸芸,译.全球化下的传播与文化[M].台北:韦伯文化

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58.357.

[15]David Ley.Arti sts,Aestheticisation and The Field of Gentri fication

[J].Urban Studies,2003,12:2527-2544.

[16]David R.Dickens.周晓亮、杨深、程志民,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

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6:177 299.

[17]Joseph E.Davi s.Identity and Social Change[M].Trans 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2000.129.

[18]埃德蒙.培根.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0.

[19]Cas tells.The Castells Reader on Cities and Social Theory.[M].

O xford:Blackwell,2002.

[20]黄鹤.文化策略主导下的城市更新###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

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和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6,1: 34-39.

作者简介:王婷婷(1985-),女,汉族,新疆昌吉人,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9-03-24

Culture orientated Urban Regeneration:A Critical Perspective

W ANG Tingting,ZHANG Jingxiang

Abstract Promoting urban regeneration by culture is a prev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world today,but this cul ture oriented develop ment s trategy is not a!master key?for urban regeneration.In i ts operation,it not only caused a lot of problems to urban economic, social develop wwment and space shaping,but also brought variation and crisi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effectiveness of culture orien tated urban regeneration strategy from a cri tical perspective,in order to present some think for current Chinese urban regeneration acti vities with a cool head.

Keywords Urban Regeneration;Culture orientated;Criticize;Globalization

(上接64页)

参考文献

[1]Innes&Judith E.Group Proces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rowth

M anagement:Florida,Vermont and Ne w Jersey[J].Journal o f APA, 1992Autumn:440-456

[2]John M.Levy.Conte mporary Urban Planning[M].Prentice hall,

New Jers ey,1999

[3]Ja mes R.Cohen.Urban Sprawl:Causes,Cons 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s[M].Urban Institute Press,Washington,2002

[4]Bernard H.R os s.Urban Poli tical Power in Metropolitan America

[M].F.E.Peaeoek Publis hers,New York,1991

[5]Merritt Robert E.&Danforth,Ann R.ed.Understandi ng Development

Regulati on[M].Solano Pres s,California,1994

作者简介:王郁(1969-),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发展

研究。

收稿日期:2009-01-17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volu tion of Urban Planning System in the U.S.

WANG Yu

Abstract From1960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has grown rapidly in the influence of civic movement and governmen t innovatio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After i ts development in three decades,not only the so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bu t the ai ms and scope of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have experienced dramatic changes.Furthermore,public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which has its own i mpacts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planning system.After review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planning in the U.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procedures and contents of participatory activities in planning process,illustrate its characters and problems,and discuss i ts influences and trends of institution evolution.

Key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Urban Planning in the U.S.;Ins titution Evolution

浅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育技术111班陈欣宇 学号:1118020106 [摘要]中国五千年传承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重要的非物质性遗产慢慢地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也是要求我们努力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承文化文化入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

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区别于历史古迹,传统文化更多地是植入而影响个人影响民族,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不衰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进步,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让世界认可。经历了五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让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古国被全世界知晓,让全世界为之征服。孔学、陶瓷、茶艺、百家论道等等都在现今被各国学者不断研究。 然而在国内,受到了不断动乱的政治局势后,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强国对我国的资本和文化入侵,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无人可传,即将消失的境地。当传统文化消失之后,不同于古迹可以恢复重建,传统文化不可恢复不可重建。 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我们提出了要建设文化的要求,也是让我们更好地去传承传统文化,传承这些让民族骄傲,让民族进步的文化。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校内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优秀传统文化地继承和传承应该从一代代的孩子们开始。现今的我国教育更多地是注重数理化这些考试性科目,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孩提时代起就认知、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也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学校内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令狐采学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

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

中国文化复兴古典

1.1 1 以下哪句话不是《毛氏大序》中的表达?(C) A、诗者,志之所之也 B、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C、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2 历代《诗》学争论的分歧或可简单总结为(AB)。 A、小学训诂层面争论 B、大学义理层面争论 C、今古文争论 D、汉宋争论 3 柯小刚认为古今《诗》学的大分歧涉及(CD)。 A、《诗经》成书年代 B、《诗经》的作者 C、《诗经》性质 D、读《诗》的方法 4 柯小刚认为重建《诗》学首先要提的是大学层面的义理问题。(√) 5 柯小刚认为,《诗》中只有儿女情长。(×) 1.2 1《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作者是(D)。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洛克 D、亚里士多德 2 王船山《诗广传》论《关雎》言(B)。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性无不通,情无不顺 C、圣人达情以生文 D、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 3 李翱是(A)文学家,著有《复性书》。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4 柯小刚认为《诗经》所记载的内容同社会道德和国家政治没有关系。(×) 5 柯小刚认为,诗风正则道德行。(√) 1.3 1 柯小刚认为,宋人疑《毛诗》主要立足于(C)。 A、文字 B、政治 C、教化 D、真实性 2 柯小刚认为,清人疑《毛诗》主要立足于(D)。 A、义理

C、教化 D、学术 3 《诗》之为经奠定于孔子的编订和削删。(√) 4 柯小刚认为,后世的经学讨论日趋繁琐。(√) 1.4 1 宋人疑经是认为《毛诗》的(D)还不够。 A、艺术化 B、义理化 C、文学化 D、道德化 2 现代诗经学者认为,我们不需要《诗经》体现出的(B)。 A、文学价值 B、道德观念 C、艺术风格 D、历史风貌 3 柯小刚认为,出版于1931年的《古史辨》是现代疑经的先驱。(√) 4柯小刚反对认为读《诗经》不能增进道德的观点。(√) 1.5 1 柯小刚认为,现代学术崇奉的理性不过是(D)的奴隶。 A、感性 B、欲望 C、冲动 D、激情 2 柯小刚认为,现代《诗》学把《诗》还原为情歌和民谣是对古人的(A)。 A、曲解 B、继承 C、发扬 D、同情 3 柯小刚认为,现代《诗经》研究把诗经从先秦政治生活中剥离,是为了客观的看待历史。(×) 4 柯小刚认为,现代《诗》学是要用新道德、新政治、新文化替代《诗经》的教化内容。(√)1.6 1 柯小刚认为,古人对正统的态度是(C)。 A、怨恨正统 B、反叛正统 C、辨明延续正统 D、忽视正统 2 柯小刚认为,(A)的不变的真实性可通过文章的变化损益来传达和保持。 A、义理 B、训诂 C、制度 D、风俗 3 古代的“文献”含义是文本与(B)。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城市化又必然与城市更新交织在一起,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割断,从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inevitable and renewal of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easy to cause damage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urban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ut, which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how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is worth our discussion. 引言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表征和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受到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城镇化与城市更新交织在一起,城镇化要借助于城市更新来完成。这也意味着在粗放的城市管理模式之下,城市更新多表现为大拆大建。对于棚户区等的推倒重建无可厚非,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城市文化遗产也在拆建潮中遭到破坏,谨小慎微的被动式保护固然有待商榷,建设性破坏也是不可取的。处于发展转型期的诸多城市政府迷失在经济增长之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部分遗产遭到破坏。所幸,经济越是发展,人们就越有精力和条件来审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审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在城市管理公共性的指导下,构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机制,为城市留下弥足珍贵的财富。 1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独特记忆,是城市的文化底色,也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依据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界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包含了城市中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又把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等纳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历史建筑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弱于文物保护单位,一般是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花园住宅、工厂厂房、码头仓库等。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历史的遗留和浓缩,是城市的根脉,它与城市现代化并不矛盾,城市只有延续历史风貌,才能呈现文化意义,只有新旧并存的城市才是真实的城市。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的指标。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城市的建设呈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就是因为打断了城市的根脉,抛弃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城市的发展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2在城市更新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完善和创新现有制度 在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实践中,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形势发展需要对现行的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和有所创新。《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增加了新的规定,将历史街区内收储的土地和国有企业闲置物业,通过委托管理、资本注入等方式,由市政府实行统一管理和活化改造,探索接管整理、改造利用的新路径。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创新的方面。例如,对社区微改造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优秀、高尚的民族,中国是光荣伟大的国家。从而由衷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化解存在于一些人的民族自卑心理,使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在,我们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变革与创新,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深化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大势所趋。历史转折,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物质关系,也改变着社会的精神关系。新的时代要求新的文化相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纯经济发展,而必然是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过程。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祖国统一,中华振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光大和繁荣中华文化,就是抓住了民族之魂,就可以大大加强祖国大陆同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对推动祖国统一,促进中华振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对祖国历史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波澜壮阔的长江大河,滋润了中国人民的心田,陶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又如宏大的历史画卷,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荣辱兴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察古鉴今,彰往而知来。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其间,有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要善于寻求,一定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启发。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要说其全部的思想和著作,既使是一家一派,一人一事,乃至一篇一章,一则格言,一首诗歌,一幅绘画,一段乐曲,一帧书法……,往往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或深刻启迪,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在不知不觉当中,达到陶冶情操,砥砺道德,摆脱庸俗,提高境界的功效。一个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往往与精神气质、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如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那不仅是莫大遗憾,还有可能被人看作是浅薄的表现。因此,仅从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来说,也应该注意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1年03月21日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 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 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例分析实施报告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 例分析报告 2016-11-16

目录 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 (3) (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 (3) 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 (3) 2、以大拆大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 (3)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 (3) (二)管理机制:职能配置不清,政策设计滞后 (4) 1、职能配置:纵向职责定位不清,横向权责边界模糊 (4) 2、制度设计:制度零碎、缺失、缺乏有效协同 (5) 3、操作流程:现行零散、复杂的操作流程给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增添压力 (9) 二、深圳城市更新典型模式及评价 (11) (一)特区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拆除重建类 (11) 1、蔡屋围旧改模式 (11) 2、岗厦旧改模式 (12) 3、渔农村改造模式 (13) 4、大冲旧改模式 (14) 5、鹿丹村旧改模式 (15) 6、模式特征总结 (18) (二)原集体经济组自改模式——传统旧改类 (19) (三)工改商更新改造模式——功能改变类 (20) 1、集体合法用地的旧改:西乡劳动村 (20) 2、制度边界上的预期:未经批准改变功能 (22) (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模式——综合整治类 (22) 1、沙浦国际艺展中心模式 (23) 2、笋岗艺展中心综合整治 (23) 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三期项目 (24) 4、葵涌鸿华印染厂综合整治项目 (25) 5、模式特征总结 (26)

一、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 (一)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人文关怀 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 城市更新是为了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当前所谓“绅士化运动”的城市更新建设一直是物的视角,缺乏人的考虑,忽略了城市的生命主体——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的生活质量是提高了,但与此也带来了不断增高的生活成本,导致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低收入外来人群如农民工等无法在城市立足,而他们是城市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2、以大拆大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大浪淘沙历史沉淀的成果,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进步和发展的积极力量。而在现行城市更新过程中,虽然更新方式一般分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种,但现在一般提及城市更新,均是以拆除重建为主,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建设一方面破坏了历史的痕迹,磨灭的城市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造成城市仅存的少有历史建筑、风貌区等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致使城市的人文精神逐渐散失。如何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传的同时更好的进行城市更新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探究。 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 深圳市城市更新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这一原则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导致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清晰,市场与政府两者的力量和关系失衡,引发“市场过度、政府空缺”等一系列问题:(1)“市场过度”,当前城市更新主要由市场主导,计划由市场申报,规划由市场行使等一方面导致城市更新项目普遍存在“挑肥拣瘦”的现象,开发商往往倾向于改造

中国文化:复兴古典,同济天下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复”在古达丧礼中是()。(1.0分) A、招魂仪式 B、循环含义 C、复兴目标 D、再次祭奠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柯小刚认为,古人对正统的态度是()。(1.0分) A、怨恨正统 B、反叛正统 C、辨明延续正统 D、忽视正统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海牙国际法院位于()。(1.0分) A、美国 B、英国 C、荷兰 D、芬兰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采蘩》的表述结构是()。(1.0分) A、述 B、问答 C、感叹 D、倒装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在古代,男性晚辈和女性长辈发生性关系称为()。(1.0分) A、奸 B、恶 C、烝 D、报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丧礼在古代是()。(1.0分) A、社稷之礼 B、诸侯之礼 C、凶礼 D、吉礼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祭如在”出自()。(1.0分)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柯小刚认为,居敬是一种()的功夫修持。(1.0分) A、空间性 B、时间性 C、庄重性 D、舒缓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召陵之盟是齐国和()会盟。(1.0分) A、国 B、楚国 C、宋国 D、晋国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0、在处理夷夏关系上,维新派侧重()。(1.0分) A、同化 B、攘夷 C、排外 D、尊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1、“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是形容一种()状态。(1.0分) A、悠然 B、恬然 C、自然 D、庄严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2、《春秋》中用一个字的使用表达对人或事的态度的方式被称为()。(1.0分) A、一字褒贬 B、一字明义 C、一字诉事 D、一字定性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3、在古代,家里长子的排行是()。(1.0分) A、伯 B、仲 C、叔 D、季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4、“元”对应四季的()。(1.0分) A、春 B、夏 C、秋 D、冬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5、古代祭祀时只有牛、羊则被称为()。(1.0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其中“释”(即佛)、“道”都属于宗教文化,其繁荣发展都与河南息息相关。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被奉为鼻祖的老子李聃是河南鹿邑人。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济源的王屋山为道教“十二洞天”之一,是唐代著名道长司马承祯携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就在河南洛阳。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祖庭就在开封相国寺。标志着佛教文化中国化初步完成的“禅宗”,其祖庭就在嵩山少林寺。在佛教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鼎鼎大名的玄奘法师,是河南偃师人,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脚下. 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并且日益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设立孔子学院、兴起汉语热就是明证)。人们正在研究,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惟独中华文明得以五千年不断地延续下来。那么,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为祖国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浅薄。作为教育者,如何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尤其是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在青少年心中形成积淀,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有一段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见党和政府已经把传统文化列入了中小学课程范围,不是可有可无、可缓可急之事,而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富创造性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极其丰富,诸如文、史、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和极深的内涵.作为中小学课程,我们只能因地制宜,除正式课程外,有选择地开展一些活动课和选修课来进行这项开发工作。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精髓,在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语文课本身的主要任务是字、词、句、读、写、练,如要更好地涉及传统技艺,则还需语文活动课和艺术选修课来承担。 从艺术选修的角度,大家首选了剪纸欣赏和创作的学习。剪纸艺术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最普遍的传统艺术之一。它所用的工具和材料简单而普遍,表达的形象简练而生动,极富装饰效果。它取材广泛,如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令人喜爱的动植物、富有喜庆寓意的题材和戏曲人物、传说故事等。这些题材生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吴峥嵘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吴峥嵘 发表时间:2018-05-25T14:22:24.8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吴峥嵘 [导读]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凝结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性格,是一个城市在历尽岁月沧桑后收获的宝贵财富。 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50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遗留,凝结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性格,是一个城市在历尽岁月沧桑后收获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表征和代名词。在快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有效地保护、传承城市文化,并且使之再生,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已经成为当前实现有机的、和谐的和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1、前言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作为城市改造、再生和复兴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地方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关注。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简单化清除的现象,居民需求和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中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2、城市更新中的遗产保护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综合因素发展速度的不同,使不同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等遗产与当前人们的生活需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表现,部分遗产在机能和风貌上的衰败表现,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经济萧条等现象,直接影响当地居民陷入对遗产认识上的误区:“只有通过清除重建手段才能实现城市更新”。加之商业利益的巨大驱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拆除运动被采纳。遗产保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被完全忽视。这样的做法直接对城市文脉和历史格局、肌理和风貌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于是,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景象层出不穷。 城市更新并非是仅仅满足城市破败衰落面貌的改造,更多的是一种有机且可持续的新陈代谢的过程。遗产保护有助于城市更新中城市形式多样化的实现,并且可以探索不同城市区域的文化、政治和历史特征。此外,遗产保护可帮助对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环境和肌理等深层诱因的理解和研究。总之,城市更新中遗产的保护情况是城市能否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影响性因素。 3、解读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 大唐西市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主持完成,项目内容包括唐西市遗址的保护与遗址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作为原址重建项目,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旨在尊重基地的历史,展示和合理利用大唐西市遗址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在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以保护为前提,注重挖掘和展现遗址环境的文化内涵,同时创新文化载体,将遗址内涵的展示和利用放在体验感较强的人文环境中,引导游人参观和感悟历史环境,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唐西市项目采用保护性开发的模式,引入商业功能,在完成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升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实现了遗址环境保护与更新的良性互动。 3.1大唐西市的历史概述 据史料记载,西市始建于1400多年前隋代,兴盛于唐。唐代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西南,朱雀大街之西。西市在当时就设有市场管理机构“市署”,拥 有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唐代西市汇聚了酒肆、衣行、药店、古器、珠宝、铁铺、声色艺伎等220行,商铺上万家,商业贸易西至罗马,东到高丽(今韩国和朝鲜)。唐贞观时期,“西市”曾繁华盛极一时,成为聚钱之所。西市与东市并称为长安城两大著名的商业中心,“买东西”一词即来源于此。唐代长安城实行严格的里坊制度,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纵横排列整齐的街道把居民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里坊,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唐西市的格局为四方形,占地1600亩,呈封闭式结构,四周建有围墙,内有南北、东西各两条街道,四街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市内划分为九个长方形区域,是对《周礼?考工记》的延续。 3.2大唐西市保护与规划 3.2.1设计背景———“唐皇城复兴” 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2005年西安市政府提出了以延续和继承唐长安的整体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和文脉为基础的“唐皇城复兴计划”,以期通过继承传统、延续文脉、彰显神韵等手段达到城市传统文化的复兴,进一步突出西安的城市文化个性。在“唐皇城复兴计划”背景下,西安兴建和开发了一批重点项目,大唐西市被确定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唐长安西市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并以其繁荣的市场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着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而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商贸与文化传播之路,使黄河文明、恒河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加速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201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唐西市是申遗项目中唯一以丝绸之路起点来命名的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必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于此。 3.2.2城市更新与历史延续 西市遗址现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原劳南市场院内,实测范围南北1031m、东西927m,面积0.96km2。大唐西市项目占地面积大约500亩,相当于原址的三分之一。 1)里坊格局的延续 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在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对西市遗址进行了详尽的考古普查,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勘察得出了“唐西市大部分遗址已经完全叠压在现代城市之下,基本上已破坏殆尽,仅有东北十字街遗址及南大街沟渠遗址局部保存较好”的结论。大唐西市“十字街”遗址的布局是唐代长安城中里坊式格局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唐代城市规划的布局特征,是唐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据此,设计师在西市遗址上修建了遗址保护展示厅和西市博物馆,将遗址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大唐西市规划的总体意向是依托唐长安城里坊和唐代西市的历史格局,以“井”字形路网形成九宫格局,既保留了遗址上原真性的东西,同时又力求与唐代西市神似(图1)。

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为新时代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是指在当代中国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活跃,有一定学术功力的专家学者,站在大众平民的立场上,通过现代传播并运用现代视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对新一轮传统文化热的讨论和思考。第二,复兴是指复而兴之,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体。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现代大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借助现代传播的引导,需要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思考。 我方并不否认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一定弊处,但是立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缺失的客观现状,我方认为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受众主体的大众化。于,易等文化人通过细腻感性或诙谐机智的方式,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贴近生活,实现经典的大众化,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架起了文化普及和传播的桥梁。 第二,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他们通过现代媒介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对接,实现了学术化精英化的内容与大众平台之间的有效传导。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被大家接受认可。 第三,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思考层面的深刻化。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者的倍受关注,引发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深刻的大讨论和大思考。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各种媒介的激烈讨论,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歪曲,反而使大众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得利的是大众,促进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 中的意义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 学号: 联系电话: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在上您的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脱节,没有很大的联系,自从您讲了阴阳八卦和易经之类的,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虽然生存在现代社会里,却也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中。这种文化的得失与消长,无时无刻不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的深浅,认知的高低,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决定着我们的事业成败,影响着我们人生命运的兴衰。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主要内容是维系社会、稳定家庭、规范人伦的(君臣父母夫妻)“三纲”。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中国儒家文化要求社会成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重于个人一已私利,要求人们能“克已复礼”;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治世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文化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精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冷静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具超前意识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崇尚阳刚,道家文化崇尚阴柔,二者恰恰构成一个“太极”道家认为客观规律既不可制造,也不可改变,更不可抗拒,因此强调“清静无为”,进而认识它,遵循它。道家也追求社会的自然、和谐与宁静,因而强调与世无争。 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早已衰落,十三世纪后濒于绝迹,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次呈现出了它的辉煌。佛教文化是以宇宙与人体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宗教文化。佛教文化把物质世界称为器世界,把有生命的动物称为有情众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论文题目: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因此,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影响意义

引言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1.1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2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第二,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第三,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第四,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1民族影响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城市凝聚力 文/蔡武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又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貌,体现着城市的品格,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决定着城市的长远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人们不仅需要便捷的交通、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物质财富,还需要绚丽多彩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是以城市为主导的世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几乎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然而,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成长和文化传承的矛盾。人文关怀日益丧失,文化冲突不断显现,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传统文化不断被格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依托本次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探讨如何将文化与城市有效融合,为城市化的进程注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寻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文化之路,也就有了世界性和长远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城市面貌全面改观,给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结构性和功能性衰落的问题,从而使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为此,我们深刻意识到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改造,而是涉及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因此,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道路,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内在需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全体居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城市。 要通过加快文化建设,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同时要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都能共享发展尤其是文化发展的成果。 我们还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剥离的固有组成部分,在塑造城市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延续性,维持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认同感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