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置、气候决定的。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了争夺中原地区,又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并归顺黄帝,二族联合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制

尧、舜、禹先后都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禅让制,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从此,我国开始了“公天下“的历史。

三、大禹治水

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夏商西周时期)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三、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p28-29)

1.原因与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主要内容:①“授民授疆土”: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由诸侯管理当

地的事务。②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必要时还要随周王征战。

3.继承制度:依据血缘亲疏关系来确认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宗法制,并以此为原则进行分封。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其余儿子为庶子,他们只能成为父亲爵位之下一个等级的职位和爵位。西周的统治阶级为周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级是平民与奴隶。

4.作用:①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②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1、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贵族、平民与奴隶。贵族:诸侯、卿大夫和士,统治阶级。平民:隶属于贵族,被驱使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拥有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奴隶: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毫无人身自由,“人殉”“人祭”。

2.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指军队和刑法),是夏商西周统治人民的两种手段。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1.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大诸侯国想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

权。

2.五霸(时间顺序):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齐桓公最先称霸

(1)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渔盐资源;②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2)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4.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问鼎中原)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1.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 合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的策略。代表人物:公孙衍、苏秦。朝秦暮楚。

连横: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代表人物:张仪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千耦其耘:西周时期,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场面。

2.铁器牛耕的作用:春秋时期铁器,战国时期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

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3.“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生产逐步取代大规模的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

会的基本生产单位。简单地说,奴隶主→新兴地主;奴隶→农民。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p43)

1. 历史背景/原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国内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新兴地主阶

级无法达到政治述求;秦孝公不甘于现状,企图变法富国强兵。

2. 内容/措施:(1)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

全家罚作奴隶。

(2)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

(3)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

(4)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为县令,国君任命。

(5)统一度量衡

(6)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3. 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比较彻底、全面、成功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得到巩固和发展。

【问题】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答: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秦国担当起统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称卜辞。

2.甲骨文的意义: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4.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5.金文(铭文):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

6.甲骨文和司母戊鼎都是在殷墟出土的。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孔子

1.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成就:(1)“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2)“礼”: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3)“德”(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3. 教育成就:(1)教育举措:创办私学(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 儒家学派的历史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论语》:由孔子弟子将孔子言论整理而成的书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6.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

二、百家争鸣

1. 历史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

②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兴地主阶级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政治理论来维护他们的统治。③士人们四处游历,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个别形成学派。④私学的兴盛,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3.影响: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都江堰

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结构组成: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3.原因和作用:防洪、灌溉

4.意义: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

慧的结晶。(2000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编钟

湖北随州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是古代编钟的精品。它表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十三、十四课秦帝国的兴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原因: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

(2)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断兼并邻国的土地。

(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攻势。

(4)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2.过程

(1)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

(2)六国先后被灭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3)结果: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帝国,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4)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四至点”3.意义/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

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政治:(1)皇帝制: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三公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军事大权,他们互不统属,直接对

皇帝负责。(3)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官员直接由朝廷任免。

政治方面的措施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此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由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2.经济、文化:(1)统一车辆形制,规定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为六尺。(2)统一文字:小篆,后又推行隶书。(3)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4)统一度量衡。(5)修驰道,开凿灵渠。

3.军事: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4.思想: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但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三、秦朝的灭亡

1. 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

具体表现(原因):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负担沉重;刑法严酷;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2. 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大泽乡遇雨误期会被处死

(2)成果: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它是我国的第一个农民政权)

(3)意义/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 秦朝的灭亡——项羽发动的巨鹿之战消灭了秦朝的主力军。

四、楚汉战争

1. 人物:项羽、刘邦

2. 结果:项羽败而死;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一、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内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人物:儒家代表——董仲舒

(2)内容:①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②任用儒官③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地方为中央举荐贤才④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

(3)作用: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 政治:

(1)削弱封国势力,颁布“推恩令”

①原因:汉初分封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②人物:主父偃

③内容: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将王国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

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侯国归郡管理;禁止读书人与诸侯王交往。

④作用: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巩固了统治。

(2)强化监察制度

内容:①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②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刺史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作用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p82)

1.第一次通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凿空”。

2.第二次通西域——公元前119年。

3.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此后,

汉朝与西域各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4.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的开始,今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p83)

1.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2. 名称由来:运输最多的商品就是丝绸。

3. 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西汉前期,人们用植物纤维为原料,制造出最早的纸。

2.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码头、破布和旧鱼网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3.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医学

1. 张仲景:东汉时期“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 华佗:东汉时期“神医”,研制出麻醉药剂——麻沸散。

三、数学

1. 《九章算术》:东汉时期,记载了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运算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十八课秦汉时期的昌盛的文化

一、佛教和道教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

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

(1)教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来世幸福

(2)作用: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道教——东汉后期,结合了民间的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的中国本土宗教。

(1)教义: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2)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

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二、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以步兵、车兵、骑兵组成的大型地下军阵,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

高超水平,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是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征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2.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曹操控制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上的优势。

(2)招贤纳士(3)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

3.结果:实力逐渐增强,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袁绍占据的是黄河以北地区)

4.官渡之战(公元200年,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

结果:曹操打败袁绍,并乘胜追击,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背景:孙权:占据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实力不断发展。刘备:活动在荆州一带。

2.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1)原因:曹操统一北方后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对战双方:曹军→孙权、刘备联军

(3)结果:曹军大败,逃回北方。后来刘备攻占四川并夺得汉中,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更加稳固并向岭南发展。

(4)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3.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1)220年,曹丕称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为吴,定都建业。

4. 三国鼎立局面的破灭——266年,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后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人口南迁

1.人口南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开始南迁。

第二阶段:西晋后期,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为躲避侵扰,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

2.北方移民南下后的分布地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在岭南一带。

二、江南经济的发展

1.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④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 表现: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开辟大量湖田;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新建了水利设施。(2)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技术进步,蜀锦全国有名;②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③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④造船业: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3)商业及城市: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第二十二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内迁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和目的: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内容:

(1)迁都:494年,从平城迁洛阳——平城地处边塞,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统治。(2)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视洛阳为家乡,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3. 意义/影响/作用:(1)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2)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二十三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一、数学:祖冲之,南朝宋齐之际。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二、农学: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三、地理学:郦道元,北魏时期。《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第二十四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一、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其字端秀清新、绚丽华贵,“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书代表作《兰亭序》。

二、绘画:东晋人顾恺之。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代表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三、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常用文言

1、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吕氏春秋》

说的是:大禹治水,方法:筑堤堵水,疏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入。

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说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目的:巩固周边的统治,分封依据:血缘亲疏关系。3、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

说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使齐国富强,齐桓公首先称霸。

4、为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殷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甲骨文。)

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意思就是说统治一个国家不一定遵循一般的做法,要发展不一定要遵循古人的做法,不能墨守成规。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7、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史记》)

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诸葛亮,三顾茅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