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

膜分离
膜分离

制药082 禹文涛 108044049

膜分离技术在气体节能净化的应用随着能源费用的上涨,用于分离的膜法技术在减小环境影响和降低工业过程费用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膜分离技术是近代分离科学的前沿,由于具有高效、节能、操作简便等特点,近20年来发展迅速。膜法分离技术得到较多地开发和应用。气体分离膜可给气体分离技术带来大量效益。常规技术如空气制冷蒸馏;冷凝法从气体混合物中去除冷凝的有机蒸气;胺吸收法去除酸性气体,如从天然气中去除二氧化碳,都需要使被分离的气体混合物产生气一液相变化。相变化分离增大了能量费用,而气体膜法分离无需相变。此外,气体分离膜设施比各种类型装置如胺汽提装置要小得多,因此占地也相对较小。小型化有利于浅海气体加工平台应用。膜系统的另一优点是元复杂的机械设备。

现在,气体分离膜已广泛应用于以下工业领域:

氢气分离,如合成氨装置中氢/氮分离、石油化工中氢/烃分离;从空气中分离氮气;从天然气中去除CO2和水;从空气或氮气流中去除有机蒸气。位于奥斯汀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化学工程系的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一种可用于提纯氢气的橡胶状膜,这种膜基于环氧乙烷聚合物,CO2渗透性要比H2快4O倍,有助于去除CO2,而使H2仍保持在高压状态下。它优于已商业化应用的H2 渗透膜,后者需使提纯后H2压力再由压缩机提高,以便用于石油炼制过程。据称,这种膜也可用于未来燃料电池汽车产生氢气。继2O世纪9O年代膜分离技术用于润滑油脱蜡装置溶剂回收以后,埃克森美孚公司与格雷斯一戴维逊公司又共同开发了应用于润滑油蜡脱油装置的膜法溶剂回收设施,并推向工业化应用。格雷斯公司开发了聚酰亚胺膜。装置含蜡物流典型的含油约5O%,采用工业规模的螺旋缠绕式膜组件可回收2O% 溶剂,其余8O% 由蒸馏回收,从而消除了装置能力的瓶颈制约并提高了处理能力。该设施费用为600万美元,为溶剂制冷和蒸馏操作扩建所需费用的1/3。

聚合物膜

广泛用于气体分离的膜材料为聚合物,因为它们可加工成带有高表面积的空心纤维。液化空气公

司和空气产品公司分别生产的MEDAL和PRISM膜就是该类型膜。每一个膜设施拥有数千根纤维。Freeman集团开发新的聚合溶解性一选择性气体分离膜材料,CO2可高度溶解,因此可用于从天然气中去除CO使用这种材料可达到高溶解度选择性分离目的。大多数研究都致力于使用刚性很强的聚合物用于从天然气中去除C02.这类材料因扩散选择性高,因而选择性就高。但在CO 高分压或烃类污染物较多的情况下,分离性能会变差。存在于天然气中的少量脂肪族和芳香族烃类会高度溶解在用烃类制造的聚合物中。它们会使聚合物膜增塑,减小膜的扩散选择性。这就需采用常规技术进行气体预处理以去除高级烃类,这样会增加投资费用。Freeman集团验证了基于交联聚(环氧乙烷)的橡胶材料,表明可解决这一问题。这类材料对从天然气中去除CO2有很好的溶解度选择性。该公司也验证了这类材料对C02/H2混合物中的CO2有极好的选择性。Freeman集团的研究表明,分离性能可通过在聚合物中引入甲氧基链终端,或在聚合物基质中加入MgO纳米颗拉而得以提高。降低温度也可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这类材料也可用于从含CH4,N2,H2和其他轻质气体的混合物中去除极性分子如H2,O2,H2S和NH3 。该公司的研究表

明,一些烃类(如甲烷、乙烷和丙烷)在其开发的氟聚合物中的溶解度极小。这些聚合物由于有异常的溶解度选择性而表现出独特的分离性能。这一性能意味着这类材料与以烃类制取的材料相比,其塑化的倾向较小。

Greenberg集团正在开发一种方法,用以同时测定由醋酸纤维素、聚苯并咪唑和其他聚合物制作的膜,在加压CO2/N2进料气流条件下的机械性能和运移性能。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多孔聚合物材料,其孔径小于2 nm,用于分离2种气体

如N2/O2和CH4 /CO2,具有高的气体渗透性,也具有高的选择性。他们称这类材料为本质微孔隙聚合物(PIM)。PIM 由羟化的芳烃单体与氟化或氯化的芳烃单体通过与二嗯烷聚合制取。在渗透性相同情况下,PIM 的选择性大大高于其他聚合物。英国Kang Li领导的小组试验了将多孔聚偏二氟乙烯(PVDF)空心纤维膜用于臭味控制。臭味气流的特征是臭味化合物浓度低、体积量大、气体压力低。研究人员选择从N 2气流中去除硫化氢作为臭味控制的实例。H2S是高毒性、腐蚀性、酸性和臭味性气体,是天然气、炼厂气和煤气中常见的杂质。研究表明,采用PVDF 空心纤维膜组件,可在高去除速率下从这些气流中有效而经济地将H S去除到很低浓度。这种组件也可望用于空调以净化含臭味的空气。

美国新泽西技术学院的研究小组开发的聚合物膜可从气体混合物如空气中

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用于从气流中去除和回收VOC的常规蒸气渗透式设施,通过橡胶聚合物如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膜来去除VOC。新近开发的膜一蒸馏组合工艺利用聚醋酸乙烯膜在约4 666.5 Pa减压下选择性地抽出蒸气以破坏共沸物。苏尔寿公司开发了膜法蒸气渗透和双效蒸馏技术,从发酵产物中生产燃料乙醇。该系统可

将8% 乙醇浓缩成99.7% 的燃料级乙醇。每千克乙醇只需1.5 kg蒸汽,而常规工艺需2 kg蒸汽。第1套工业化装置己于2002年上半年投用。美国膜技术和研究公司与澳大利亚Csiro公司和美国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开发的新的聚合物膜,用于气体分离的选择性是市售的聚合物膜的2倍。这种膜由气相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约13 nm直径)与玻璃状无定形聚合物一聚(4~甲基一2一戊炔)(PMP)混合制取。小尺寸的纳米颗粒可改变聚合物链的填密度,进而,可改变渗透和分离性质。由机械法增韧的膜再藉溶液铸塑法用环己烷溶液处理,然后组合入螺旋缠绕式膜组件中。试验中,进料气含2%(体)正丁烷和98% (体)甲烷,膜含有45% 硅纳米颗粒。试验表明,丁烷一次通过选择性为2l,而纯PMP的选择性为13。相比之下,工业上用于丁烷与甲烷分离的橡胶状聚合物膜对丁烷的选择性为9至10。

无机膜

美国怀俄明大学研究人员采用聚(离子液体),如聚(对一乙烯基苄基三甲基氨四氟硼酸盐)和聚(2

一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氨四氟硼酸盐,可望作为有用的膜材料,用以分离CO2发现由离子液体单体制取的聚合物与室温下离子液体相比,有快得多的吸收/解吸速率和较高的CO2吸收能力。现已将这种聚合物制成膜,试验了其分离CO2的能力。这类材料已开发用于气体分离膜,跨越了整个有机无机领域,从一面为聚合物到另一面为陶瓷、金属和其他无机材料。与聚合物膜相比,无机膜通常有好的化学性、机械性、热性能和受压稳定性。例如,在蒸汽转化过程中,蒸汽与天然气中的CH4 在高温下催化反应生成H2和CO2从转化气体中得到H2需从CH4 ,CO,CO2,N2,H2O和杂质中加以分离。为达到提高能效,分离应在或接近转化温度下(大于450℃)下进行。无机膜在此温度下较耐用,且有高选择性。

伍斯特多科技术学院无机膜研究中心开发了钯和钯合金膜,用于分离蒸汽转化过程产生的氢气。致密的复合钯膜尤其是钯合金膜在得到纯氢中将起重要作用。现开发的这种薄膜有良好的分离性能,以及有长期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该研究中心开发了独特的技术来合成钯膜,可稳定使用数千小时。有一种膜在蒸汽转化条件下在壳牌公司实验室内试用了6 000 h。最近还研究了低铜含量的Pd—Cu 膜,厚度小于10 m,载于多孔不锈钢基质上。这种不锈钢载体不同于多孔陶瓷或玻璃载体,不易脆裂。钯~多孔不锈钢膜也易于组装,不锈钢的热膨胀系数与钯很接近,可确保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复合膜有好的机械性能。复合Pd—Cu合金在机械稳定性和抗硫性能方面优于其他类型钯膜。Pd—Cu合金有相对较高含量的铜,有较高的氢渗透性,但在高于450℃温度下其氢迁移性能有损失,因为该合金在

高温下会发生相转变。测试了多孔不锈钢载体、10um厚Pd-— Cu膜(约含1O 铜)

的氢气渗透速率,表明在450℃下运行超过500 h不下降。弗吉尼亚多科技术学院和州立大学也研究了高渗透性和选择性硅一铝陶瓷膜用于分离氢气。因这

种渗透选择性膜为无机膜,故较坚韧,可用于高温和高压下。其渗透性高于钯,而且由较价廉的氧化铝和氧化硅组成。这种膜将薄的SiO2 层用化学蒸气沉积法

沉积在多孔氧化铝基质上制备。这种膜为多层结构,将多层氧化硅沉积在多孔载体上。顶层为2 030 nm厚度渗透用氧化硅层,依次为小于1um的薄层结构。所得

氧化硅一氧化铝复合膜对氢气从CO2,N2,CO和CH4 中分离有极好的渗透性。这

种膜没有连续的孔,但有溶解性中心网络,渗透机理不同于所有其他的膜。渗透分子在相邻的溶解性中心之间跳跃。

Oyama及其同事研究了膜反应器中压力对反应平衡和渗透性的影响。在这类

反应器中,反应和

分离同时进行。研究的体系为甲烷与二氧化碳(CH4 +CO2 一2CO+2H2 )的催化干

式转化,采用以氧化铝为载体的铑催化剂和氧化硅一氧化铝复合膜。研究表明,随压力增加,反应器中H。和CO产率提高到最大,然后下降。同时,虽然氢分离

速率随压力增加而增大,但反应物转化率随压力增大而下降。氢气分离和产氢之间存在有一最大值的权衡关系。

Nenoff等人开发了沸石薄层膜用于从CH4 或水生产氢燃料时的气体分离,可用于分离CO2/N2混合物和其他应用。沸石是基于硅酸盐的结晶型分子筛,将化学、热和机械稳定的无机基质带给了膜。其次其纳米孔可用于规定尺寸的分离。开发的沸石膜可代替当今生产中高价和耗能的冷冻蒸馏过程。这种膜能方便、廉价地用于改造现有的生产装置设计。Nenoff等人已开发了制备以氧化铝为载体的多孔沸石膜的合成路线,并研究了在干式或湿式条件下分离CO2/N2混合物的能力。研究表明,在110~200℃和有水蒸汽存在下可大大提高CO2选择性。但在低于8O℃时选择性大大下降。还开发了催化沸石膜用于将甲烷非氧化转化成较高级烃类,如乙烷和丙烷,以及氢气。以氧化铝为载体的盘状膜为铂一钴催化剂位于沸石孔道内的双金属簇。CH4 流向膜的一侧(进料侧),H2 流向另一一侧(清扫侧)。较高

级烃类在H2清扫侧连续生成。因为甲烷可通过生物加工再产生,故将CH4 转化为高级烃类和氢气己引起人们的兴趣。在相关的研究中,采用在管状氧化铝基质上合成、表面经改性的沸石膜,可达到对二甲苯从邻二甲苯/对二甲苯蒸气混合物中极好的分离。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纯对二甲苯耗费很大,因为对二甲苯异构体分离很困难。现在,对二甲苯异构体主要通过分步结晶和沸石吸附过程来分离,两者均耗能,且为间歇操作。

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研究使用以不锈钢管为载体的沸石膜高压分离

CO2/CH4在天然气加工中,分离这两种气体是重要的,因为CO2会降低天然气的能量含量。同时CO2在水中对运输和贮存系统有酸性和腐蚀性。CO2现从天然气中通过胺洗涤装置除去,既复杂又耗费。或者在膜法装置中采用对C02有选择性的醋酸纤维素膜。科罗拉多大学采用的沸石称为SAPO一34,含有氧化硅、氧化铝和磷酸盐,有八元环。CO2是较小的分子,在这种类型沸石上吸附大大高于CH4。这种SAPO一34膜厚5um,其孔与CH4 分子尺寸相同,CO2优先渗透。在0.3 MPa和5O℃下,获得了高的CO2选择性。随着通过膜的压降增大,对于50/50比例的两种气体,CO2通量和渗透浓度均增大。然而,随温度升高,分离选择性下降。

德国合成和化学生物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超薄的多孔膜,可用于在316℃下从氮气中分离出C02 ,截至目前,尚无一种膜可在高于204℃温度下用于分离CO2。这种膜是以Vycor玻璃为基质改进的无机纳米膜,在316℃下CO2对N2

的选择性为36~45:l。

一种称为MFI型的1O元环的沸石也可望用于气体分离。西班牙Zaragoza大学研究人员验证了MFI型沸石膜(以多孔氧化铝或不锈钢为载体)可用于从室内空气中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正己烷、甲醛和苯为模型污染物,研究表明,这种膜可成功地从室内空气中将污染物脱除至低浓度虽然因驱动力小,渗透通量较低,但对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将会引起兴趣。该研究小组还合成了5um 厚的微孔硅酸钛K2TiSi3O9·H2O膜,以工业上多孔TiO2管为载体。研究表明,分离H2/N 2混合物时,H2 有高的选择性。这些材料的孔尺寸约为0.3 um,不能吸附N2 ,呈现了很慢的水扩散性。研究人员也合成了纯硅酸钛和硅酸钒膜,分别称为ETS —lO和AM 一6。并用于分离丙烯/丙烷混合物。可望用于替代耗能的蒸馏分离。应用进展

美国薄膜技术研究公司(MTP)开发了一种VaporSep薄膜分离技术,可分离和回收烃类和氮气。这是一种聚合物薄膜,可选择性地分离烃类和轻质气体(例如氮气和氢气)。在液态淤浆法聚乙烯工艺中,乙烯、l一己烯和异丁烷在反应器内反应生成聚乙烯,生成的粉状聚合物含有大量未反应的单体和稀释剂。在聚合物挤压之前必须除去这些烃类。脱除烃类的最后一步是用热氮气在汽提塔(清扫塔)内脱除烃类。有些厂用高压和低温冷凝的一般方法进行回收,只能回收一部分烃类,不能回收氮气许多厂将清扫塔的排气送往火炬,其中的烃类和氮气都损失了。采用膜分离工艺可先将清扫塔顶的排气(含25% 异丁烷的氮气及少量乙烯和己烯一1)经压缩和冷却后在气液分离器内回收异丁烷,排出的气体(仍含有大量异丁烷)送至第1薄膜分离段,分出的烃类物流送回至压缩机人口,剩下的气体送至第2薄膜分离段,可使氮气纯度提高到99.9%以上,异丁烷回收率可达99.5% 以上,氮气回收率65%同时还可减少CO2和NOx 排放,大大改善环境。在气相聚乙烯生产过程中,用氮气将催化剂送入反应器。此氮气必须释放,同时会带走大量乙烯和其他共聚单体。此物流一般是送往火炬,造成大量单体损失。1998年投产的2套VaporSep薄膜分离装置用于回收乙烯和丁烯,现已运转了4年以上,薄膜寿命长达4年。这两套装置在更换薄膜之前无须维护及看管,更换薄膜的时间不到8 h。其工艺流程是将一部分从聚合反应器出来的循环气在2.1 MPa表压和93℃下经过滤除去聚合物颗粒,再冷却至32℃,然后送人薄膜分离器,分成富含烃类的渗透物流和不含烃类的残余物流。渗透物流用现有的压缩机送回反应器,残余物流送往火炬。Va—porSep薄膜分离系统成功用于气相聚乙烯和液相淤浆法聚乙烯过程分离和回收单体和氮气。烃类回收率达9O %以上,氮气回收率在65%~99%,纯度99.9%投资回收期7~2O个月,大大减少了火炬焚烧量。此回收装置

是完全橇装式的,大大减少了安装费用。烃类回收装置没有转动设备,异丁烷一氮气回收装置只要一台单段压缩机。现在已有17套VaporSep装置在聚乙烯生产中运转,累积的运转时间已达6O年以上,平均薄膜寿命在3年以上。

膜法回收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石化行业中乙烯、丙烯及其它烷烯烃的回收等领域。膜法回收丙烯是有机蒸汽膜法回收技术之一。该技术是2O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型膜分离技术,现已在石化行业得到推广,主要用来进行乙烯、丙烯、氯乙烯及其他烯烃的回收。其原理是采用“反向”选择性高分子复合膜,根据不同气体分子在膜中的溶解扩散性能的差异在一定的压差推动下,可凝性有机蒸汽与惰性气体相比,被优先吸附渗透,从而达到分离目的。

膜分离的原理

膜分离的原理是什么? 何为纳滤膜? 答:纳滤膜的透过物大小在1-10nm,科学家们推测纳滤膜表面分离层可能拥有纳米级(10nm以下)的孔结构,故习惯上称之为"纳滤膜"又叫"纳米膜"、"纳米管"。 纳滤膜净化原理? 答:(1)溶解--扩散原理:渗透物溶解在膜中,并沿着它的推动力梯度扩散传递,在膜的表面形成物相之间的化学平衡,传递的形式是:能量=浓度o淌度o推动力,使得一种物质通过膜的时候必须克服渗透压力。 (2)电效应:纳滤膜与电解质离子间形成静电作用,电解质盐离子的电荷强度不同,造成膜对离子的截留率有差异,在含有不同价态离子的多元体系中,由于道南(DONNAN)效应,使得膜对不同离子的选择性不一样,不同的离子通过膜的比例也不相同。 道南平衡:当把荷电膜置于盐溶液中会发生动力学平衡。膜相中的反离子浓度比主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高而同性离子的浓度低,从而在主体溶液中产生道南能位势,该能位势阻止了反离子从膜相向主体溶液的扩散和同性离子从主体溶液向膜的扩散。当压力梯度驱动水通过膜进同样会产生一个能位势,道南能位势排斥同性离子进入膜,同时保持电中性,反离子也被排斥。 三达纳滤膜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超低压力下工作(0.15Mpa的压力下就可以稳定工作)。 ②大通量供水。在普通的市政水压下就可以使用,水通量可达15m2/小时。 ③选择性离子脱除。在去除细菌、病毒、过量金属离子、低分子有机物、氟、砷等有害物质的同时,保留一定量钾、钠、钙、铁等对人体有益矿物质。 ④使用领域广。在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医药和食品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如何保存纳滤膜? 答:纳滤膜的保存目标是防止微生物在膜表布的繁殖及破坏,防止膜的水解,冻结及膜的收缩变形。前人就有微生物对膜性能的影响进行过多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微生物对膜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防止膜的水解,对任何膜都很重要。温度和PH值是醋酸纤维素膜水解的两个主要因素。对芳香聚酰胺膜,PH值及水中游离氯的含量则是其水解的主要因素。纳滤膜的冻结在冬季运输过程中常常发生。经验表明膜的冻结使膜中的水分形成冰晶而使膜结构膨胀,造成膜的性能大幅度下降或破坏。膜的收缩变形,发生在湿态膜保存时的失水、及膜在与高深度溶液接触时膜中的水急剧向溶液中扩散。不同种类的纳滤膜,其保存方法不同。醋酸纤维素纳滤膜在干态时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要保存在荫凉、干燥的地方。保存温度以8~35℃。 三达纳滤膜用在水处理时与反渗透膜有什么区别? 答:纳滤膜是荷电膜,能进行电性吸附,它具有敏锐的分子截留区,对不同物质能有目的地提纯或去除的优越分离效果。反渗透膜的滤分子量在100以下,只能过滤掉水中的水分子和气体。在相同的水质及环境下制水,纳滤膜所需的压力小于反渗透膜所需的压力。 三达纳滤膜与反渗透制水水质有何不同? 答:经纳滤膜过滤后的自来水能脱除细菌、病毒、低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保留部分

膜分离技术

水的深度处理工艺综述 人类对膜的认识是从自然界中存在的膜开始的,到现在,各种人工合成膜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种类繁多,作用也千差万别,但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选择透过性。 水的膜技术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使用反渗透膜进行海水淡化。其后膜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被众多领域应用。自用于反渗透脱盐后,又开发出纳滤、超滤和微滤技术,这些不同的膜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可满足不同的处理要求。 1定义 膜从广义上可以定义为两相之间的一个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层屏障。 膜分离是指在某种推动力作用下,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能,达到分类混合物(如溶液)中离子、分子以及某些微粒的过程。与传统过滤器的最大不同是,膜可以在离子或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该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变化和添加助剂。在某种推动力的作用下,利用某种隔膜特定的透过性能,使溶质或溶剂分离的方法,称为膜分离。 膜分离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作推动力,对双组份或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膜分离可以用于液相和气相分离,可以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他微粒的水溶液体系等。 分离溶质时一般叫渗析,分离溶剂时一般叫渗透。 2分类与特点 膜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体甚至是气态的。膜可以是均相的或非均相的,对称的或非对称的,可以是带电的或中性的,而带电膜又可以是带正电或带负电的,或二者兼而有之。膜可以是具有渗透性的,也可以是具有半渗透性的,但不能是完全不透过性的。目前使用的分离膜绝大多数是固相膜。由于膜材料的种类非常丰富,制备条件也多种多样,一般来说膜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分离机理:反应膜、离子交换膜、渗透膜等; (2)按膜的形态:均质膜和非对称膜;

膜分离技术的介绍及应用讲解

题目:膜分离技术读书报告日期2015年11月20日

目录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1) 二、最新膜分离技术进展 (3) 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3) 1.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 (3)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 (3) 1.2.1 在超滤方面 (4) 1.2.2 在纳滤方面 (4) 1.2.3 在渗透方面 (5) 1.2.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空气过滤膜 (5) 2. 多孔陶瓷膜应用技术 (6) 2.1 高渗透选择性陶瓷膜制备技术 (7) 2.1.1 溶胶—凝胶技术 (7) 2.1.2 修饰技术 (7)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MST)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和温度差等外界能量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常用的膜分离方法主要有微滤(micro-filtration, 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 RO)和电渗析(eletro-dialysis, ED)等。MST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较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代替传统的如精馏、蒸发、萃取、结晶等分离,可以说是对传统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效益技术之一。 分离膜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按照分离过程中的推动力和所用膜的孔径不同,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的MF、20世纪40年代的渗析(Dialysis, D)、20世纪50年代的ED、20世纪60年代的RO、20世纪70年代的UF、20世 纪80年代的气体分离 (gas-separation, GS)、20世纪90 年代的PV和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ELM)等。 制备膜元件的材料通常是有 机高分子材料或陶瓷材料,膜材料中的孔隙结构为物质透过分离膜而发生选择性分离提供了前提,膜孔径决定了混合体系中相应粒径大小的物质能否透过分离膜。图1是MF、UF、NF、RO的工作示意图。MF的推动力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去除物料中的大分子颗粒、细菌和悬浮物等;UF的推动力也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处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或者不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应用较多的领域有蛋白质或多肽溶液浓缩、抗生素发酵液脱色、酶制剂纯化、病毒或多聚糖的浓缩或分离等;NF自身一般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它对二价离子特别是二价阴离子的截留率可达99%,在水净化方面应用较多,同时可以透析被RO膜截留的无机盐;RO是一种非对称膜,利用对溶液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向从溶液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 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 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其过滤精度较低,选择性较小。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 微滤(MF)通常孔径范围在0.1~1微米,大于1微米不能通过。 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其基本原理是筛孔分离过程。微滤膜的材质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聚合物有醋酸纤维素、聚丙烯、聚碳酸酯、聚砜、聚酰胺等。无机膜材料有陶瓷和金属等。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微孔滤膜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对于微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膜的孔径来表征,通常孔径范围在0.1~1微米,故微滤膜能对大直径的菌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可作为一般料液的澄清、保安过滤、空气除菌。 超滤(UF),膜两侧需压力差,膜孔径在0.05um至1nm之间,通常截留分子量范围在1000~300000。 是介于微滤和纳滤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在0.05um至1nm 之间。超滤是一种能够将溶液进行净化、分离、浓缩的膜分离技术,

超滤过程通常可以理解成与膜孔径大小相关的筛分过程。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水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及比膜孔径小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达到溶液的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对于超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有机物的截留分子量来表征,通常截留分子量范围在1000~300000,故超滤膜能对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细菌)、胶体、悬浮固体等进行分离,广泛应用于料液的澄清、大分子有机物的分离纯化、除热源。 纳滤(NF),孔径为几纳米,截留分子量在80~1000的范围内。 是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其截留分子量在80~1000的范围内,孔径为几纳米,因此称纳滤。基于纳滤分离技术的优越特性,其在制药、生物化工、食品工业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于纳滤而言,膜的截留特性是以对标准NaCl、MgSO4、CaCl2溶液的截留率来表征,通常截留率范围在60~90%,相应截留分子量范围在100~1000,故纳滤膜能对小分子有机物等与水、无机盐进行分离,实现脱盐与浓缩的同时进行。 反渗透(RO),以膜两侧静压为推动力,反渗透仅让水透过膜,能截留所有的离子。 是利用反渗透膜只能透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离子物质或小分子物质的选择透过性,以膜两侧静压为推动力,而实现的对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膜过程。反渗透是膜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具

膜分离技术 读书报告

新分离方法读书报告 工063 郑耸 10063146

乳状液膜分离技术 摘要综述了乳状液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发展历史。简述了液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分离过程。讨论了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添加剂等因素对液膜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液膜分离技术在化工生产方面的主要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液膜分离技术,原理,迁移,乳化过程,应用 1 液膜的发展史 液膜(Liquid Membrane)作为一项分离技术被广泛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而有关液膜的早期报道则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生物学家们所从事的工作。早在上世纪30年代,Osterbout用一种弱有机酸(quiaco1)作载体,发现了钠与钾透过含有该载体的“油性桥”的现象。根据溶质与“流动载体”(mobile carrier)之间的可逆化学反应,提出了促进传递(facilitated transport)概念。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这一传递现象被许多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生物学家们在液膜促进传递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化学工程师们的注意。上世纪60年代中期,Bloch等采用支撑液膜(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SLM)研究了金属提取过程,Ward与Robb 研究了CO 2与O 2 的液膜分离,他们将支撑液膜称为固定化液膜(immobilized liquid membrane,ILM)。黎念之在用du Nuoy环法测定含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油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时,观察到了相当稳定的界面膜,由此开创了研究液体表面活性剂膜(1iquidsurfactant membrane)或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membrane,ELM)的历史。黎念之对于乳化液膜的发明,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膜学界人士的高度兴趣,由此推演出了促进传递膜(facilitated transportmembranes)的新概念,并导致了后来各种新型液膜的发明。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液膜一直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液膜传质速率高与选择好等特点,使之成为分离、纯化与浓缩溶质的有效手段,其潜在的应用领域包括:湿法冶金、废水处理、核化工、气体分离、有机物分离、生物制品分离与生物医学分离、化学传感器与离子选择性电极等。在推进液膜工业应用的研究过程中,发展出了众多的新型液膜。 2 液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液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速、专一等特点。形成这些优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膜结构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是在迁移吉利方面的突破,它能模拟生物膜的输送功能,产生促进迁移和活性迁移,使其选择性和渗透同量发生突跃性的提高。 乳状液膜由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膜溶剂及助溶剂等构成。这种分离依据

膜分离技术及其原理的介绍

膜分离技术及其原理的介绍

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反渗透膜是膜分离技术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20世纪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结合的集成过程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膜分离原理 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不同的膜过程使用不同的膜,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等。 二、膜分离技术 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这里主要以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为代表介绍一下。 反渗透膜(RO)

反渗透膜使用的材料,最初是醋酸纤维素(CA),1966年开发出聚酰胺膜,后来又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合成复合膜。CA膜耐氯性强,但抗菌性较差。合成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有机物截留性能,但对次氯酸等酸性物质抗性较弱。这两种材料耐热性较差,高温度大约是60℃左右,这使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超滤膜(UF) 超滤膜也是使用CA做材料,后来各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得以广泛应用。其材料多种多样,共同特点是具有耐热、耐酸碱、耐生物腐蚀等优点。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膜分离实验

实验三膜分离实验装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超滤膜分离的主要工艺设计参数。 2.了解液相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3.训练并掌握超滤膜分离的实验操作技术。4.熟悉浓差极化、截流率、膜通量、膜污染等概念。二、实验原理 膜分离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常规的膜分离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溶质或溶剂选择性地透过膜而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通常原料一侧称为膜上游,透 过一侧称为膜下游。膜分离法可以用于液- 固(液体中的超细微粒)分离、液-液分离、气- 气分离以及膜反应分离耦合和集成分离技术等方面。其中液- 液分离包括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微粒的液相体系的分离。不同的膜分离过程所使用的膜不同,而相应的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膜分离过程包括微滤(MF)、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和渗透汽化(PV)等,而膜 蒸馏(MD)、膜基萃取、膜基吸收、液膜、膜反应器和无机膜的应用等则是目前膜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紧凑、工作环境安全、节约能量和化学试剂等优点,因此在20 世纪60 年代,膜分离方法自出现后不久就很快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目前除海水、苦咸水的大规模淡化以及纯水、超纯水的生产外,膜分离技术还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学工业、环保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超虑膜分离基本原理是在压力差推动下, 利用膜孔的渗透和截留性质, 使得不同组分得 到分级或分离。超虑膜分离的工作效率以膜通量和物料截流率为衡量指标,两者与膜结构、 体系性质以及操作条件等密切相关。影响膜分离的主要因素有: R f 为膜污染阻力。 过滤时, 由于筛分作用, 料液中的部分大分子溶质会被膜截留, 溶剂及小分子溶质则能 自由的透过膜, 从而表现出超虑膜的选择性。 被截留的溶质在膜表面出积聚, 件孔道时,某组分可穿过膜孔而被分离。 通过测定料液浓度和流量可计算被分离物的脱除率、 回收率及其他有关数据。 当配置真空系统和其他部件后, 可组成多功能膜分离装置, 能进行 a 、膜材料,指膜的亲疏水 性和电荷性会影响膜与溶质之间的作用力大小; b 、膜孔径,膜孔径的大小直接影响膜通量 和膜的截流率, 一般来说在不影响截流率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取膜孔径较大的膜, 这样有利于 提高膜通量; c 、操作条件(压力和流量) ;另外料液本身的一些性质如溶液 PH 值、盐浓度、 温度等都对膜通量和膜的截流率有较大的影响。 从动力学上讲,膜通量的一般形式: J V △ R P (R m R c R f ) 式中, J V 为膜通量, R 为膜的过滤总阻力, R m 为膜自身的机械阻力, R c 为浓差极化阻力, 其浓度会逐渐 上升, 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 接近膜面的溶质又以相反方向向料液主体扩散, 平衡状态时膜 表面形成一溶质浓度分布的边界层, 对溶剂等小分子物质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如图所示。 这 种现象称为膜的浓差极化,是一可逆过程。 膜污染是指处理物料中的微粒、 胶体或大分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或机械作 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空内吸附和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孔堵塞, 使膜通量的分离特性产 生不可逆变化的现象。 膜分离单元操作装置的分离组件采用超滤中空纤维膜。 当欲被分离的混合物料流过膜组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和前景

膜分离技术概论 XXX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104班1003010414 摘要:膜分离是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的一门分离技术,膜分离主要包括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功能且操作简单、易于操作,因此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供水、制药、食品、环保、废品回收、水的淡化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些概念、膜的种类及其原理,然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前景,概况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Abstract: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is a separating technology which developed fast in the 1960s. This technology involves in various functions like separating、concrntrating、purifying and refining,what else, for it’s easily to operate it’s now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water supplyment、medicine production、food、environment protecting、waste water recycling and so on, make great econom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ssage first explain some concepts membrane technology、main theory involved and sort of it. Key words: Membrane-Seperating,technology,introduction,prospect 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现代膜分离技术分离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膜分离法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可用于液相和气相。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他微粒的水溶液体系。以下重点介绍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微滤原理及超滤原理。

亲和膜分离

亲和膜分离 08生物工程(2)班0802012008 盛蕾 摘要:随着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其对生物大分子纯化的要求越来 越苛刻,为获得高纯度、高质量、低成本的产物的产品,亲和膜分离技术出现了。本文主要介绍了亲和膜的概念、分离原理、制备和亲和膜的应用及展望。 关键词:亲和膜;分离原理;制备;应用 1 亲和膜分离概念 1.1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用半透膜作为选择障层,允许某些组分透过而保留混合物中其他组分,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它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相变、无化学变化、处理效率高和节省能量等优点,已作为一种单元操作日益受到人们极大重视。 1.2亲和分离技术 亲和层析是将欲分离物质的亲和配基通过一“手臂”连接于亲水性珠状载体上装于层析柱,溶液中只有能与配基结合的目标产物被吸附,而所有其他操作则直接流出,用适当的洗脱剂洗脱,使配基与目标产物的复合物解离而释放出目标产物。亲和层析优点在于简单、快速、特异性强、回收率和纯化倍数高。 1.3亲和膜分离技术 亲和膜分离技术是将膜分离和层析技术的结合起来的一项技术,有两者结合的亲和膜分离技术,可发挥两者的特色,具有处理量大、选择性强、易于放大等显著优点。 2 亲和膜分离原理 亲和膜是亲和层析及膜分离的结合,亲和膜过程所采用的设备和膜分离所用的类似,也是在膜组件如中空纤维组件、平板式组件中进行,而其操作过程又类似于亲和层析:将样品混合物缓缓地流过膜,使其中与亲和配基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与配基产生偶合,生成相应的配合物,然后再通过改变条件,如洗涤液组成、pH、离子强度、温度等,使已和配基产生相互作用的配合物分子解离,将其收集起来,再将膜进行洗涤,再生成平衡,以备下次使用。 3亲和膜制备 3.1膜材料的选择 要实现在膜上的亲和分离,要解决一下几个关键问题:①膜表面要有足够多可利用的化学基团,使其能进行活化,接上合适的间隔臂和配基;②要有足够高的表面积,以便获得足够数量可利用的基团,并有足够大的孔径,以便能让生物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常用方法介绍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常用方法介绍

膜分离技术具有选择透过性,它可以有效地分离混合物,并且这一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分离原理大多就是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来进行分离。 膜分离的过程及特点 把膜制成适合使用的构型,与驱动设备(压力泵、或电场、或加热器、或真空泵)、阀门、仪表和管道等联成设备,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操作,就可以来分离水溶液或混合气体。 透过膜的组分被称为透过流分,这种分离技术就被称为膜分离技术。物质选择透过膜的推动力可分为两类:一是借助外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位向高位的流动;二是化学位差为推动力,物质发生由高位向低位的流动。 作为一种新型高科技技术,膜分离具有高效;能耗低;工作温度在常温附近、设备操作简单;维护方便,运行稳定;规模和处理能力范围大;设备体积小;占地少等特点,因而也使其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市场中的占比也逐年在提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常规膜分离方法 膜分离方法是以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的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份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目前常规的膜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微滤、超滤、

纳滤、反渗透、电渗析等。另外还有控制释放、生物膜法、膜传感器、膜法气体分离、液膜分离法、膜电解等。 膜分离方法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应用有着不同的作用,采取不同的方法。膜技术在近年来飞速发展,得到了许多行业的认可。 德兰梅勒利用膜分离技术为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发酵行业、农产品深加工、植物提取、石油石化、环保水处理、空气除尘、化工等行业提供分离、纯化、浓缩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高度差异化需求。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创新,帮助企业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单位消耗、提供产品质量、清洁生产环境,助力企业产业升级。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分析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分析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一、膜分离技术原理及特点 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如图1所示,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膜分离技术以其低能耗、高效率被认为是理想的分离技术之一。 图1膜分离技术原理 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分离所具有的特点包括: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因此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2)膜分离过程是在压力驱动下,在常温下进行分离,特别适合于对热敏感物质,如酶、果汁、某些药品的分离、浓缩、精制等。3)膜分离技术适用分离的范围极广,从微粒级到微生物菌体,甚至离子级都有其用武之地,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膜类型;4)膜分离技术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因此采用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基于膜分离技术所具有上述特点,是现代生物化工分离技术中一种效率较高的分离手段,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过滤、吸附、蒸发、冷凝等分离技术,所以膜分离技术在生物化工分离工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膜分离技术种类分析 按照膜孔径和成膜材料分类,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等。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按分离原理和按被分离物质的大小区分的分离膜种类,从下表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分离膜技术均可应用于任何分离、提纯和浓缩领域。反渗透和纳滤作为主要的水及其它液体分离膜之一,在分离膜领域内占重要地位。

膜分离技术的种类

膜分离技术的种类、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膜分离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膜。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错流膜工艺中各种膜的分离与截留性能以膜的孔径和截留分子量来加以区别。 膜分离技术特点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与传统的蒸馏、吸附、吸收、萃取、深冷分离等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具有以下特点: ●膜分离通常是一个高效的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的能耗(功耗)通常比较低。 ●多数膜分离过程的工作温度在室温附近,特别适用于对热敏物质的处理 膜分离设备本身没有运动的部件,工作温度又在室温附近,所以很少需要维护,可靠度很高。它的操作十分简单,而且从开动到得到产品的时间很短,可以在频繁的启、停下工作。

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 比

膜分离技术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具有节能、几乎无污染、不会产生健康危险、不需要助滤剂、使用灵活等优点,因此,在工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1] 。此外,逐步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也为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可以实现料液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和浓缩。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且这一过程是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滤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根据其孔径(或截留分子量)的不同,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等[2] 。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是微滤级别的膜,如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根据其构件的不同,可分为平板膜、卷式膜、管式膜。膜分离技术已在传统酿酒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1 用反渗透膜生产无醇或低醇酒反渗透法生产无醇或低醇酒因几乎不改变风味而成为主流方法。国外基本都使用反渗透法生产无醇啤酒和低醇葡萄酒。反渗透又名逆渗透,是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即对膜一侧的料液施加高压,当压力超过它的渗透压时,溶剂会逆着自然渗透的方向,作反方向渗透。饮料酒中的各种成分,对膜的渗透能力相差很大:水最易透过;酒精次之;浸出物最困难,这样即可达到脱醇的目的。目前,国内已经研究开发出了反渗透法生产无醇啤酒的方法和设备,可得到酒精度< 0.5% (v/v)的无醇啤酒,反渗透法脱醇前后酒的理化指标分析见表1[3] 。从表1可看出,经过反渗透,酒精度下降89.7% ,反映啤酒中总浸出物的真正浓度几乎不变,表明反渗透膜对乙醇的透过率比啤酒中的其他物质大得多,用反渗透的工艺来制备无醇啤酒是可行的。此外,反映啤酒醇厚性的总蛋白质、多酚、葡聚糖3项指标经脱醇后确有下降,但下降仅在3.3% 以内,因此在酒体的醇厚性及黏稠度上,脱醇酒与原酒是基本一致的。与限制发酵、蒸馏脱醇方法相比,反渗透法能克服限制发酵法造成的无醇啤酒产品中的残糖含量高、蒸馏法使得无醇啤酒产品有蒸煮味等风味缺陷,能够得到高品质的无醇啤酒产品。 表1 啤酒脱醇前后理化指标的分析结果 项目原酒脱醇酒 色度/EBC 5.0~5.5 5.0~5.5 浊度/EBC 0.24 0.30 粘度/ (mPa ·s) 1.52 1.53 酒精度/% (v/v) 3.39 0.35 真正浓度/% (w/w) 2.69 2.67 原浓/% (w/w)7.96 3.23 外观浓度/% (w/w) 1.59 2.74 pH值 4.19 4.17 总酸/ (mL·100mL -1)0.88 0.80 总还原糖/ (g·100mL -1)0.90 0.87 总多酚/ (mg·L -1 )74.62 72.16 总蛋白质/(mL·100mL -1)58.07 56.21 α-氨基酸态氮/ (mg·L -1)66.52 65 双乙酰/ (mg·L -1 )0.072 0.065 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对绍兴黄酒进行反渗透膜脱醇的中试表明,酒精度从16%~18%下降为10%~12% (v/v),几乎能保持绍兴黄酒风味和理化指标不变.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中的运用

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1950年朱达W.Juda试制出选择透过性能的离子交换膜,奠定了电渗析的实用化基础。1960年洛布(Loeb)和索里拉简(Sourirajan)首次研制成世界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非对称反渗透膜,这在膜分离技术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20世纪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结合的集成过程(Integrated Membrane Process)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膜分离原理 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不同的膜过程使用不同的膜,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等。 二、膜分离技术 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这里主要以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为代表介绍一下。 2.1 反渗透膜(RO) 反渗透膜使用的材料,最初是醋酸纤维素(CA),1966年开发出聚酰胺膜,后来又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合成复合膜。CA 膜耐氯性强,但抗菌性较差。合成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有机物截留性能,但对次氯酸等酸性物质抗性较弱。这两种材料耐热性较差,最高温度大约是60℃左右,这使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2.2 超滤膜(UF) 超滤膜最初也是使用CA做材料,后来各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得以广泛应用。其材料多种多样,共同特点是具有耐热、耐酸碱、耐生物腐蚀等优点。 目前使用最多的UF膜材料是聚芳砜和异丙基聚芳砜。这两种材料的最大优点是耐热性非常强。聚芳砜的机械性能好,有优良的耐氧化性能,通常使用时耐热温度可达8O℃,热杀菌时耐热温度可达90℃,异丙基聚芳砜耐氧化性能更好,较高温度下能够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温度可达90℃,热杀菌时可达98℃。进行热杀菌时,高温水急速通过膜装置,因膜装置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有时膜会发生泄漏。现在,通过对环氧系粘合剂的组成、硬化条件的研究,已能够制造耐50℃温差的急速加热冷却的膜装置。 三、分离膜的优缺点

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 具有高效、节能、应用范围广等 独特优点。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技术有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和微滤(MF)。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论述微滤、超滤、反渗透、纳滤、渗透汽化、液膜、集成膜技术等膜分离技术及特点, 介绍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环境工程膜污染技术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如自然生态系统遭到废弃物的激增等。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排出的各种物质的质和量超过自然界的自净能力而产生的。环境保护就是使自然生态系统免遭破坏或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有用物质回收并加以利用。 膜分离技术是近年来在全球迅速崛起的一项新技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 膜分离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膜分离技术作为新的分离净化和浓缩方法与传统的分离操作相比, 具有能耗低、分离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工艺简单的优点。因此在苦咸水淡化、饮用水处理、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生物工程、核工业、环境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介绍一些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 膜分离技术简介 1.1 膜分离技术的定义 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在两侧施加某种推动力时,原料侧组分就会选择性透过膜,从而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1.2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1-4] (1)膜分离技术能耗低。因为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这对于克服国家的能源危机有相当的意义。 (2)膜分离技术对于热敏感物质分离效果好。因为膜分离技术是在常温下进行的。 (3)膜分离技术适用的范围广,且反应过程不会改变物质的属性,也不需要有添加剂参加反应,不会带来新的污染物和浪费其他的物质,可用于多种类型的水处理过程。 (4)膜分离技术所需设备简单,便于维修,而且设备占地面积一般小于常规处理方法,处理效果好,所以运营成本低。 (5)膜分离技术处理的出水水质优良。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的臭味、色度、消毒副产物前体及其他有机物和微生物。 (6)膜分离技术处理的出水水质稳定。其出水水质取决于膜选择性的大小,与原水水质及运行条件基本无关。 2 各种膜分离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1 微滤(MF) 微滤技术是目前所有膜技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微滤主要用于过滤0.1-10μm大小的颗粒、细菌、胶体。其过滤原理和普通过滤相似, 属于筛网过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和性能。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和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和超滤 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层,则其实质和常规过滤过程近似。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 展前景(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ies)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随着膜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在各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特性,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水处理、生物技术、医药工业和医疗设备方面的应用,并展望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膜分离技术在膜材料、新的膜过程和膜通量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同时指出膜分离技术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选择透过性膜;膜材料; 前言: 膜分离技术是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的边缘学科高新技术[1]。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低、无相变、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等优点,而且特别适合热敏性物质的处理的特点,其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生物工程、医药和保健、食品和生化工程等行业[2]。虽然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方面离产业化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随着新型膜材料的不断开发、高效的强化膜过程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膜分离技术应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在未来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它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引人注目的作用。 现本文对膜技术的特点、类型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且提出了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1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具有以下特点[3]: 1.1 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且 可以同步进行能较好地保持产品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成分; 1.2 分离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挥发性物质损失少,节约能源; 1.3 具有冷杀菌作用,保存期长,无二次污染; 1.4 选择性好,应用范围广,但要选择相应的膜类型; 1.5 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可连续进行,效率高。 2 膜分离技术的类型

(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 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 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 (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 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 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 膜分离优点 ●在常温下进行 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等医药、果汁、酶、蛋白的分离与浓缩 ●无相态变化 保持原有的风味,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 ●无化学变化 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 ●选择性好

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遍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适应性强 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隙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 膜分离技术发展史、现状 ●发展史 膜在大自然中,特别是在生物体内是广泛存在的,但我们人类对它的认识、利用、模拟直至现在人工合成的历史过程却是漫长而曲折的。我国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研究离子交换膜开始的。60年代进入开创阶段。1965年着手反渗透的探索,1967年开始的全国海水淡化会战,大大促进了我国膜科技的发展。70年代进入开发阶段。这时期,微滤、电渗析、反渗透和超滤等各种膜和组器件都相继研究开发出来,80年代跨入了推广应用阶段。80年代又是气体分离和其他新膜开发阶段。 ●现状 随着我国膜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应的学术、技术团体也相继成立。她们的成立为规范膜行业的标准、促进膜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膜分离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转变,成为一项高效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1925年以来,差不多每十年就有一项新的膜过程在工业上得到应用。 由于膜分离技术本身具有的优越性能,故膜过程现在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产业界和科技界把膜过程视为二十一世纪工业技术改造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新技术。曾有专家指出: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化学工业的明天。 80年代以来我国膜技术跨入应用阶段,同时也是新膜过程的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膜技术在食品加工、海水淡化、纯水、超纯水制备、医药、生物、环保等领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和应用。并且,在这一时期,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中也都有了膜的课题。 目前,这一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正在以蓬勃的激情挑战市场,为众多的企业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常用的膜分离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