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方药量效心悟

2009.12.30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者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剂量的研究事关疗效的提高。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上,仝小林教授谈其20多年对剂量潜心研究的心得。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极大,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限制了经方疗效的发挥,后世医家为确保经方疗效,使用古方,均需考虑剂量折算问题,对仲景用药本源剂量的研究从未间断。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

总结中医方药剂量应用的现状,可以用“误、乱、惑”三个字来概括。误,是指经方剂量传承认识不一,正误难辨;乱,是指临床剂量应用混乱,实际上它是由误而引起;惑,是指有关中医剂量论述,散落于大量的古今文献之中,临床上缺乏剂量理论的指导。

追本溯源还原仲景本源剂量

经方本源剂量以及剂量的演变和沿革规律的不明确,导致经方在目前普遍理解的剂量下单纯使用,疗效却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人遂说,经方不灵。或者通过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于是处方越来越大,药味越来越多。我们调查,《伤寒论》经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4.18味,药味分布在1~14味,由4~8味药组成的方剂最为常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首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方剂多由12~20味中药组成;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药味分布于1~42味,方剂多由10~20味中药组成。可见,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伤寒论》经方的3倍以上,无论单剂的药味数范围,还是常见的单剂药味数,均较《伤寒论》经方有所扩大。

药味之多,品种之杂,势必互相牵制,往往影响疗效的发挥。正如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出于安全,“广设攻围”,或亦取效。这种大处方,看似单味药剂量减少,但每服汤药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此,“分两减而药味渐多”并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而引起分歧的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剂量上。所以要想寻求突破,提高疗效的关键也应该从深入研究剂量着手。

如今,国家计量总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

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3000克。据此东汉1斤合今之250克,l 两合今之15.625克。

目前教科书应用的剂量主要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汤头歌诀》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由于两位医家很有名,他们的观点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药量是《伤寒论》经方剂量的1/5。但《伤寒论讲义》及以后的教材均采用了此说。

重拳出击非化不足以撼重病

仲景面对来势凶猛之伤寒大疫,必然要求立方贵精贵狠,所谓“乱世用重典,重剂起沉疴”,方能挽狂澜于倾倒、扶临危于即倒,也只有量大、药简,方能力专效宏,才最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如果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用药剂量减少,药味就会增多,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以官多乱将多败之理形象论及此事:“夫病之与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冀有一人获知,术矣疏矣。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味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都说明用药在精不在多。系统论的不相容原理指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小,在达到一定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

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笔者用黄连,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达120克,降糖迅速。我们用药具体经验是:黄芪治萎,4两起步,佐陈皮以防壅滞;黄连消糖,30克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萸肉固脱,3两见功,必与参附搭配;乌头止痛,8两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以药之偏性,治病之偏胜,个体化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救治急危重症,非做到“化”的地步,难以挽倾颓于一刻,必其功于一役。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药到瞑眩就是“化”,非化不足以撼病,非化不足以除疾。西医抢救有洋地黄化,救治休克有阿托品化。中医同样有“化”。清气有石膏化,凉营有生地化,厥脱有参附化,糖尿病酮症有黄连化,不全肠梗阻有大黄化。非化不足以救急危,重拳出击,重剂起沉疴,加快起效时间,并能增强患者信心。

多管齐下保证用药安全性

然给药特有讲究。量虽极大,多次分服,“化”到即止,不可过剂,不可孟浪。因为毒药毕竟是毒药,“燥焊之将,善用之奏效甚捷,不善用之为害非轻”。峻剂起沉疴,要想用药安全有效,我们在临床中常用以下一些具体处理原则和措施:

胆大心细,配伍煮服。处方用药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用量的变化要因人而异,视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结合时地而定,不可拘执。同时要掌握适应症,例如大黄、附子、细辛的大剂量应用,就要找准适应症。第二,要注意配伍,例如黄连苦寒,可配干姜、生姜;附子可配甘草等;第三,要注意煎煮:分析经方会发现经方煎煮的时间相对较长。结合现代药理,如乌头碱类中药,其毒性成分容易被水解成双酯性生物碱。所以我们的处理办法:川

乌、草乌、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且口尝至不麻,这样交代清楚方能保证既用足剂量治好病,又能保证用药安全。第四,要注意服法:如分多次,频频服用。

投石问路,循序渐进。大剂量用药在拿捏不准时,可以通过试药,观察反映,然后逐渐加量,循序渐进,可以有效保证用药安全性。《神农本草经》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所以临床大剂量用药为保证安全性的必要措施是:如上所述对服法很讲究,即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小量试服,观察药证是否相合,有无剧烈反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频频饮服,累积用药剂量,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持续不断的供药。

以知为度,中病即减。“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大剂量用药绝不能长期服用,防止出现蓄积后遗反应。临床一旦出现疗效后我们就酌情调整剂量。《神农本草经》“下药多毒,不可久服”,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再如桂枝汤方后主讲“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临床上有人服龙胆泻肝不加辨证滥用数年,这种方法绝对不可取。临床决定调整剂量主要是依靠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辅助参考检验结果的变化。大剂量截断、控制病情以后,我们就应适时调整用药剂量,切记不可一味打持久战。

振荡为先,丸散后调。在《内经》中也能看出这种思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通过改变剂型,从起手的汤药涤荡,过渡到煮散散邪,直至最后水丸缓图,逐渐恢复正气体现速战速决之后的休养生息,既强调治病质量,又强调治病速度。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对临床常用药的处理方法如下:如乌头(包括附子)止痛时从15克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至240克,必须久煎至少8小时以上口尝无麻感,同时可配甘草、生姜、白蜜以减药毒;再如石膏600克为一日量,可取半上下午各一剂量。

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递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我们反对不顾病情鲁莽用重剂,提倡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所谓:合理用药在病情,大小剂量两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狮,一举攻下急危症。

附:名医名方·仝小林——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组成:干姜6~9g,黄连15~45g,黄芩15~45g,太子参15~30g。

功效:清热降浊,益气养阴。

主治:瘦型糖尿病(消瘅)

煎服法:急性期:水煎服,日二次;缓解期:配水丸,3g/次,3次/日。

方解:太子参性平和,益气生津,或可用西洋参益气养阴,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干姜护胃。“苦酸制甜”,黄连最苦,最能降糖,临证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常重用苦味药黄连30~60g,降糖效果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干姜6g反佐,制黄连、黄芩之苦寒,又与二黄构成“辛开苦降”手法,红参用于糖尿病气阴两伤期。本方出自《伤寒论》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临床活用为瘦型糖尿病,临床降糖效果明显,同时可以改善症状。

加减:证病结合。针对病:伴高血脂,加红曲15g,五谷虫30g,生山楂30g,化橘红30g;高尿酸血症,加威灵仙15g,汉防己30g;高血压,加地龙30g,怀牛膝30g,葛根30g。

针对证:伴血瘀,加三七6~15g,鸡血藤30g,水蛭粉3~6g(冲),酒军3g,伴阴虚,加花粉30g,生牡蛎30~120g,伴阳虚,淡附片6~30g,肉桂6~15g。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密(剂量) 中医方剂的比例非常奇妙,对六一散的药理研究,发现:除了六比一的比例外,其他的比例都效果不佳. 1、六一散处方简单,是由滑石6份和甘草1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l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关键是他的比例的解释是: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这不是河图洛书中的数理嘛!太神奇了,也太奇妙了!(意思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是由水形成的,地其数是六) 2、在学习伤寒论中的,我也听说,麻黄汤中的比例是,麻黄::=3:2:1,,最佳的效果就是这个比例郝万山老师的课程中也提到:在治疗一个脾虚腹胀的病人时,他的处方为厚半甘参汤,,后来他的老师指点他该方中的生和厚朴的量各是半斤而郝只用两片生是没有效果的开经方不是做菜按照经典方剂的比例重新开方后一剂而痊愈了问题是古人是如何得出这样的剂量比例的呢?大量的实践经验还是数术的推算?或者是特异功能的感知呢?经方就是经方,,剂量比例的重要性是个不传之秘密啊组方思路的探索之一(证药对应)

在伤寒论中有六个方后附有加减:我仔细分析后发现,他们有个规律,,. 一、这可能是解开经典组方秘密的方法之一:一药对一证。比如: 咳这个症状:有三个加减条文. 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真武汤) 咳者,去参\\枣,加五味子\干(小青龙汤) 咳者,加五味子\干(四逆散) 很明显,当医圣看到患者有咳嗽的症状时,立药的思路很单纯,就是五味子\干这对药.这个五味子是性酸,补肺的,干用来散寒. 类似的条文,比如:凡是有呕吐现象症状的,仲景都用生来止呕,难怪后世称生是呕家的圣药凡是有小便不利的,都用茯苓来利水.但也有些症状用药有变化:如腹中痛:①用附子(四逆散);②用芍药(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③用人参(理中丸) ,这个加减我现在无法破解。 前三方的规律是:治疗腹中痛的思路中,三个方子中都用芍药,两个用附子,两个用柴胡.也就是芍药是解痛的必用药,但和其他两味中药的组合更能起到作用. 现在我尝试用症状和方药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一个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他的症状条文是: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严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兜肾囊—古代秘而不传的男性强肾秘法

兜肾囊—古代秘而不传的男性强肾秘法 真言一句话,假言万卷书。不论是做人还是养生,真正能启悟人的话,真正的好方法,适合自己的,哪怕只是几十个字、几个简单的动作,也够我们受用终生的了。“兜肾囊”就是这样一个简要的护命之法。 三四十岁的人,正当壮年,尤其是男性,一般都不太关注自己的身体,也不讲究什么养生,因为这个年龄的人身体精气神都很旺,一般的外邪都奈何不了;即使生了病,身体的承受能力也比较强,小病小痛都能扛过去。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主要是男士),特别知道补身体。不重视养生而又要知道补身体,补什么呢?补肾! 为什么要补肾?很简单,肾虚嘛!现在的人,肾虚已经成了一种普遍情况,究其根源,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是竞争压力大,工作过于劳累,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造成身体气血亏虚;二是纵欲,古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思果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思想也开放了,很多人便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导致肾精和元气亏耗;第三就是生病和吃药,生病是非常伤精血和耗元气的,是药三分毒,吃药就更伤身体了,尤其是现在的化学药物! 肾虚了怎么办?许多人就去买一些补肾的东西来胡乱吃、胡乱补。殊不知不管是补药还是保健品,它都是有一定偏性的,假冒伪劣且不说,你乱吃就会吃出毛病,结果很可能肾没补好,其他的问题又出来了;情况好一点的,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肾倒是补好了,却引起了其他的麻烦。所以,最好的补肾之法不是吃补药、保健品,不是借助外物,而是在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基础上利用身体自己的功能,发挥身体自己的能量,因为最好的灵丹妙药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补肾的方法其实很多,如敲打经络,按摩穴位,还有其他很多功法都能起到强肾补肾的作用。但这里推荐给大家一种非常特别的方法,不过这次我得“偏心”一点,给男士们“开个小灶”,教大家一个男人专用的强肾秘法。 现在的男士们因为过分纵欲导致的肾虚,情况十分严重。但若让他节欲,也只能是相对而言,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下子是

中医真正的不传之秘

中医真正的不传之秘 中医真正的不传之秘 中医角度看生死 中医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呢?生和死在中医上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为什么中医诊病的时候啥都问?问那些问题有什么意义? 中医说,生命起源于阴阳交合,但最重要的是那一股先天之阳这是一股决定人的寿命多少的阳气。从小孩阶段,先天之阳最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小孩子最喜欢活动,而且眼睛非常明亮,很有神采,这些都是阳气足的体现。阳气在给予生命动力的同时,还担负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身体免受外邪侵入。但是小孩子阳气足这个论断似乎与小孩子经常发烧感冒这个事实不相符。 这个我们要这么看,一方面,小孩子的身体发育不成熟,体内能容纳的阳气较少,先天之阳就如同木柴点燃的火焰,但火焰较少如果加上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或者长期间暴露在风寒或者风热很重的地方,邪气就容易打破这火焰,进入皮肤腠理,导致小孩子感冒发烧。

而其实,小孩子发烧证明孩子阳气足,现在很多大人想发烧都烧不起来,结果一去体检,却很多其他疾病,而且都很严重的疾病这就是身体阳气不足,无法发烧,连外邪入侵都无法用高烧抵抗的后果。 到青年时期,体内先天之阳的柴火烧得正旺,而后天脾胃发育良好,从食物中汲取的后天之阳也非常充盈,所以体内阳气充盈,很多中老年人都很怀念自己的青年时期,因为在青年时期精力充沛体力也最为充沛,它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最好的两个时期。 到了中年时期,身体阳气开始由盛转衰,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人阳气衰落更快,到了这时候,很少人感冒后会发烧,这是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阳气烧起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身体变好,因为正是这个时期,很多大病在酝酿,或者已经生成,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还有一些风湿,类风湿,和骨头的疾病,最重要的癌症在这个年龄也是高发的,这就是阳气失去保卫作用后,身体已经无力抵抗病邪,病邪遂在身体积累,所以有些人一年到晚都没有病,就是经常容易累,结果几年后检查出来的都是一些大病或者慢性病。到了老年时期,阳气进一步衰退,所以老年人特别容易生病,而且很多老人家都有很多慢性病,到了冬天就四肢发冷,有时甚至冷到不能入睡,盖多少张被子都无补于事。回光返照

国医大师朱良春谈方药量效关系_倪胜楼

更是占据了榜首地位,这与辽宁对脾主运化研究的重视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脾主运化研究的疾病以消化系统和内分泌代谢系统为主,并涉及到血液、泌尿、循环等多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从2007年达到巅峰后呈下降趋势,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研究逐年稳步上升。具体疾病的研究方面,糖尿病、胃炎和血脂异常症是热点,而结肠炎、哮喘、贫血、冠心病、高血压病、肝炎、脂肪肝、肥胖及痛风文献量都达10篇以上。 收稿日期:2013-01-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4) 作者简介:倪胜楼(1985-),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傅延龄(1959-),男,湖北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E-mail:fuyanling @bucm.edu.cn。 脾主运化做为主题词组配的8个副主题词中,属于生理学的51篇,属于药物作用的6篇,属于针灸效应的1篇,其余尚无文献报道,说明在免疫学、遗传学、伦理学、气功效应、辐射效应方面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与其他副主题词组配检索可得到治疗416篇,病理学42篇,化学15篇,诊断13篇,细胞学4篇,酶学2篇等,说明脾主运化研究的重点还是在治疗方面。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希望能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脾主运化研究概况,发展趋势,开阔科研思路,确定研究方向,为中医的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2]文庭孝,邱均平.科学评价中的计量学理论及其关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6):650-656. [3]曹小玉,彭成.1994 2004年脾虚文献计量学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3-64. [4]于琦,崔蒙,李园白,等.基于1999 2008年CBM数据库中医基础理论文献计量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626-629. 国医大师朱良春谈方药量效关系 倪胜楼,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近年来,中医界对中医量效关系十分关注,研究很多。研究主要从文献、实验和临床三个方面展开。文章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方法,对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进行了访谈。其主要内容包括量效相互关系,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大剂量用药不良反应控制策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等,以期从量效关系角度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为临床用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今后的修改提供经验支撑。 关键词:量效关系;访谈;国医大师;朱良春 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38-02 Opinions of Dose-effect Relation of Prepared Herbs by National Top Chinese Physician Professor ZHU Liangchun NI Shenglou,FU Yanling (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dose-effect relation has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in Chinese medical field.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which principally focus on literatures,experiments,and clinics.The article adopt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and profes-sor ZHU Liangchun who is one of the national top Chinese physicians was invited.The main contents during the interview included interrelationship of dose and effect,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se-effect relation,controlling strategies of adverse reaction in large dose medication,and dose of prepared herbs in pharmacopeia.Aiming at revealing distinguished veteran physician's experi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ose-effect relation perspective,it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amend-ment of pharmacopeia in future. Key words:dose-effect relation;interview;national top Chinese physician;ZHU Liangchun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读中学时,不幸感染肺结核,后用中医治愈,遂有志于岐黄。朱老先师从马培之之孙马蕙卿先生,后考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辗转到上海,又师从中医大家、教育家章次公先生,思路得以开拓,经验与知识更加丰富。毕业后,到其父亲工作所在地南通工作并定居。朱老从事中医事业74年,对风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善于使用虫类药。作为973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清热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清热剂 概述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辨明里热所在部位。邪热在气则清气,入营血则清营凉血,热盛于脏腑则需结合脏腑所在的部位选择方药。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2)辨明热证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如为真寒假热之证,不可误投清热剂。 (3)辨明热证的虚实。应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阴复则其热自退。 (4)权衡轻重,量证投药。热盛而药轻,无异于杯水车薪;热微而药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已入里化热,亦应慎用,必要时配伍护中醒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 (5)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温热之品,或采用凉药热服的反佐法。 例题解析 白虎汤主治 A.阳明气分热盛证

B.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C.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D.肺热咳喘证 E.三焦火毒证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白虎汤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分泌晚期(24-28天):10mm 清营汤主治中身热的特点是 A.午后身热 B.身热夜甚 C.身热烦扰 D.入暮发热 E.夜热早凉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犀角地黄汤的组成药物 A.犀角 B.地黄 C.芍药

D.牡丹皮 E.生姜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功用为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方剂是 A.黄连解毒汤 B.普济消毒饮 C.逍遥散 D.仙方活命饮 E.清胃散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仙方活命饮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共用备选答案) A.玄参丹参 B.黄芩黄柏 C.丹皮芍药 D.石膏知母 E.竹叶麦冬 清营汤组成的药物中含有 犀角地黄汤组成的药物中含有 『正确答案』A、C

量效关系曲线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 药物的量效关系曲线 ——组胺和抗组胺药对离体豚鼠回肠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绘制量效曲线 2.掌握量效关系、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等概念 3.熟悉实验装置 二、实验原理 药物的药理效应和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组胺属于激动药,其受体为H1、H2、H3,本实验主要利用组胺激动H1受体能使回肠收缩。苯海拉明是H1受体的竞争性拮抗药,能与组胺互相竞争相同受体,降低激动药对受体的亲和力,而不降低内在活性,此过程是可逆的,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而最大效应不变。罂粟碱是H1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药,与组胺合用时,可使激动药对受体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均降低,此过程不可逆,使量效曲线右移而最大效应降低。 三、实验仪器设备 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肌张力换能器、恒温平滑肌槽实验装置、注射器(1mL)、培养皿、烧杯、普通剪刀、组织剪、眼科剪、止血钳、外科缝合线等。 磷酸组胺(3×10-9~3×10-3g/mL系列浓度 )、盐酸苯海拉明、盐酸罂粟碱、台氏液1000mL。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制备肠肌 2.观察各种药物对豚鼠肠肌收缩的影响。 (1)分别用1mL注射器准确吸取磷酸组胺系列浓度的药液从低到高累积加入麦氏浴管内,记录标本收缩情况,等达到最大值后,加入下一个剂量,直至加入组胺液时标本不再继续收缩为止,并做好标记。 (2)用预热台式液反复冲洗标本3次,然后平衡稳定,等肠肌标本收缩回到基线后,加入

苯海拉明0.1mL,5min后,重复(1)。 (3)冲洗标本,平衡后,加入盐酸罂粟碱0.1mL,5min后,重复(1)。 五、实验结果 (电子版实验结果粘贴)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燥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燥剂 一、A1 1、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者,治当首选 A、济川煎 B、增液汤 C、麦门冬汤 D、麻子仁丸 E、地黄饮子 2、组成药物为细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 A、生化汤 B、益胃汤 C、增液汤 D、麦门冬汤 E、地黄饮子 3、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 A、橘皮、前胡 B、半夏、生姜 C、枳壳、桔梗 D、荆芥、防风 E、茯苓、甘草 4、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石膏 B、麦冬 C、人参 D、阿胶 E、桑叶 5、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A、杏苏散 B、增液汤 C、桑杏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二、B 1、A.2:1 B.3:1 C.5:1 D.6:1 E.7:1 <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A.玉液汤

B.炙甘草汤 C.麦门冬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1> 、治疗肺胃阴虚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2> 、治疗气阴两亏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3、A.凉燥外袭,营卫受邪 B.温燥外袭,肺津被灼 C.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E.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1> 、清燥救肺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2> 、杏苏散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增液汤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增液汤的组成是玄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杏苏散的组成是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方中重用桑叶为君药,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桑杏汤功擅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温燥证。 二、B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麦门冬汤原方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故比例为7:1。 【正确答案】 A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外科学-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练习题

第六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一、A1 1、虫咬皮炎的主要治法为 A、清热解毒止痒 B、清热解毒养阴 C、清热解毒散瘀 D、清热解毒消肿 E、清热解毒止痛 2、治疗虫咬皮炎热毒蕴结证,宜选用 A、普济消毒饮合萆薢渗湿汤 B、五味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 C、仙方活命饮合萆薢渗湿汤 D、普济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E、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3、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此为 A、湿疹 B、药毒 C、瘾疹 D、虫咬皮炎 E、接触性皮炎 4、下列哪一项为尖锐湿疣的中医病因病机 A、湿热秽浊由下焦前阴入侵,阻于膀胱及肝经 B、湿热秽浊之邪侵及肝经、下注阴部 C、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 D、秽浊之毒酿生湿热,下注皮肤黏膜 E、淫秽疫毒与湿热、风邪杂合所致 5、接触性皮炎风热蕴肤证的代表方为 A、龙胆泻肝汤 B、消风散 C、化斑解毒汤 D、当归饮子 E、清营汤 6、疥疮的皮损特点是 A、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 B、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 C、皮肤上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传染性和自体接种的特性 D、躯干部位皮肤瘙痒及血痂 E、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

7、以下哪一项为淋病临床特点 A、龟头红肿,包皮内有多量脓性分泌物 B、外生殖器有多个痛性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尿道口红肿 C、尿道分泌物少,为黏液状 D、尿道口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 E、外生殖器多为单个无痛性溃疡 8、牛皮癣的皮损特点为 A、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B、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 C、皮损呈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D、皮损为暗红、淡紫色或皮肤色多角形扁平丘疹,有蜡样光泽、网状纹 E、皮损为基底淡红色,上覆银白色鳞屑,剥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9、以下哪项不是牛皮癣的症状特点 A、易形成苔藓样变 B、扁平丘疹 C、皮损肥厚 D、瘙痒剧烈 E、严重时可见汁水淋漓 10、蛇串疮的皮损特点是 A、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 B、皮肤黏膜交界处成群的水疱 C、皮肤上浅在性脓疱和脓痂 D、带状分布的红斑、成簇的水疱 E、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 11、蛇串疮气滞血瘀证治疗以什么为主 A、本病一般不必内服药 B、清解余热 C、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D、扶正祛邪 E、以上均不是 12、湿疮的发生与下列哪些经脉的病变密切相关 A、心、肝、脾 B、心、脾、肾 C、心、肺、肝 D、心、肺、肝、脾 E、心、肝、脾、肾 13、下列选项不符合湿疮特征的是 A、反复发作

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

精心整理 民间中医不传之秘: “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 ——本文选自《赵进喜临证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进喜着)“三两三”原为掌握在铃医手中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中药秘方、验方,由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或三分的药物,共4味组成;也有“三两三钱三”,为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药物,再加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药物,共5味组成,相传其中三分或三厘的药物,为汤方中的保密药,多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但疗效要高出许多。因此在群众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得快,需用三两三”。可以说,具有很突出的配伍特色,临床疗效确切,收效迅捷。近数十年以来,经过宋孝志、周平安、张炳厚、高齐民、房定亚等诸多中医名家化裁应用,其功效得到了理论升华,其适用范围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充,非常值得重视与总结。 宋孝志先生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流传于世,19世纪30年代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在湖南宜章执业,与宋老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着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秘传良方失传,把三两三口传心授于宋老。也有学者提出“三两三”出自名医宋向元先生。其源流所述不一,但是可以肯定,“三两三”多为民间秘方,一般掌握在铃医手中,草药医掌握的更多,其方剂大多都属于“各承家技,秘而不传”。 1960年熊梦在《梦庐医话》载其父用“三两三”治愈其大腿后历经数载反复发作的浸淫疮,其父云此方可用于一切久治不愈之皮肤病,有卓着疗效,熊梦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病程达10余年之久的荨麻疹患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认为此方不仅适用于慢性皮肤病之血行不良,也可用于亚急性期的各类疮疡。 1962年宋孝志先生将其所继承的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经验整理刊载于《广东中医》,传下4首“三两三”验方。其后高齐民在继承总结宋孝志先生经验的基础上,据宋孝志先生口述又记录下4首未经临床广泛验证的“三两三”验方。此后近代诸多医家在此基础上,化裁变通,将“三两三”经验广泛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在此,谨对“三两三”代表方剂给予介绍。 1、疮疡三两三 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全当归30g,甘草9g,川蜈蚣0.1g(分冲)。功效:养气血,解毒。主治:疮疡,肌肉风湿,风疹等。用于久治不愈的皮肤病、荨麻疹。 2、首风三两三 麻黄30g(打碎先煎,去沫),桂枝(去皮)30g,罂粟壳30g,甘草9g。痛偏于左,加龙胆草0.1g;痛偏于右,加钩藤钩0.1g;痛头不偏的,加陈细茶0.1g。服法:用水约4碗,先煎麻黄,

中医学方药部分练习题

《中医学方药内容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相使 2.相须 3.补益剂 4.理血剂 5.理气剂 6.温里剂 7.和解剂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中药具有五味之分,不同药味具有不同的作用功效,其中具有通泄、燥湿作用的药味是 ()。 A.辛 B. 甘 C. 酸 D.苦 E.咸 2.大承气汤中大黄配伍芒硝属于中药“七情”配伍中的哪一种()。 A.单行 B. 相须 C. 相使 D.相畏 E.相恶 3.下列哪项不是柴胡的功效主治()。 A.疏散风热 B. 和解表里 C. 疏肝解郁 D.升阳举陷 E.通经活络 4.越鞠丸药物组成不含下列哪味药()。 A.川芎 B. 白术 C. 香附 D.神曲 E.栀子 5.补阳还五汤具有很好的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的功效,其君药是()。 A.川芎 B. 地龙 C. 当归尾 D. 黄芪 E.地龙 6.具有温里助阳,祛寒止痛功效,被称之为“回阳救逆第一品”的是()。 A.人参 B. 乌头 C. 附子 D.干姜 E.肉桂 7.某男,最近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关节肌肉疼痛,苔薄白,脉浮缓,治疗应选用()。A.银翘散 B. 桂枝汤 C. 麻黄汤 D.玉屏风散 E.藿香正气散 8.不同药味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功效,其中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的药味是()。 A.辛 B. 甘 C. 酸 D.苦 E.咸 9.四逆汤中附子配伍干姜属于中药“七情”配伍中的哪一种()。 A.单行 B. 相须 C. 相使 D.相畏 E.相恶 10.下列哪项不是大黄的功效主治()。 A.泻热 B. 通便 C. 止血 D.活血 E.化痰 11.越鞠丸药物组成不含下列哪味药()。 A.川芎 B. 白术 C. 香附 D.神曲 E.栀子 12.四物汤具有较好的养血调经作用,药物组成不含()。 A.川芎 B. 赤芍 C. 当归 D. 熟地 E.白芍 13.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之功的是()。 A.独活 B. 乌头 C. 威灵仙 D.干姜 E.肉桂 14.某男,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现证见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胀满,恶心呕吐,肢体倦怠, 舌苔白腻,脉滑,治疗应选用()。 A.清气化痰丸 B. 小青龙汤 C. 麻黄汤 D.二陈汤 E.定喘汤 15.下列哪项不是五加皮的功效( ). A祛风湿B补肝肾C强筋骨D消鱼鲠E利水

奇门遁甲不传之秘

奇门遁甲不传之秘*风水 奇门不传之秘 遁甲天元金口诀以时干发用此第盘九星也 甲旬狗虎方丙戌,牛蛇乡壬羊猪地。 庚从龙猴疆辛在,牛鸡位丁己马藏。 乙居羊兔起,癸向龙鼠场。 凡遇甲不论阴阳遁皆寻狗,如应值星辰已有于本盘,则换虎也。余仿此。 九星转运歌 九星转运最为佳,年月周天十二时。 发动之时随变化,运行顺逆远近宜。 阳遁用飞须顺转,阴遁用伏退一推。 行之数穷不动处,便是神仙也皱眉。 一时一局,两占用此。一人一事占,将用此不换六亲;一人占两事,一时用此换六亲,著看顺逆变化长短生克,以定吉凶。若阴阳皆五黄俱中,于动宫止用伏盘,退一宫飞入,退至五黄为极数。总之,换星不换时。 都天转甲法 如遇五星不动,用原一局,再阳用进一飞入,阴用退一飞入。 都天转甲妙无穷,发动之时飞入中。 外布九宫用居地*,日时年月辨枯荣。 日时年月何当吉,当月日时布九宫。 飞入用宫值生旺,此年月日吉重重。 此一局管十二年,用飞星以断看十二年之每年,数十年、数百年后皆以此法推算。其法将原发动之时与各星总飞入中宫,通盘番换。若再问月,会以本年太岁,所向之九星飞入中宫换轮。 *用地者,所求之事也 在所有奇门书籍中,清时和民国的奇门书提到的奇门金口诀和奇门转甲法是奇门的不传之秘,都是口传.因此摘录一点奇门书的说法,大家看看.但是这里是概念,书里是绝对不会完全公开,都是隐语.供大家参考. 徐氏奇门择日使用秘法:

若要发挥奇门择日的神奇效力,关键在于“向背用奇真机”,若不明此诀,即使你对奇门排局演式多么精通,仍无法发挥出“奇门”所拥有的巨大威力,甚而会导致完全相反的效果。若配合《五帝旺气定局》《五行四时定局》即可使奇门吉方的效力成倍的增长。 (一)五帝旺气定局利用法: 农历正、五、九月——向北背南(即坐南面北) 农历二、六、十月——向西背东(即坐东面西) 农历三、七、十一月——向南背北(即坐北面南) 农历四、八、十二月——向东背西(即坐西面东) (二)五行四时定局旺气表: 五行四季月份旺气平气衰气死气向背明指 木春寅、卯月东北南西坐东向西 火夏巳、午月南东西北坐南向北 金秋申、酉月西南北东坐西向东 水冬亥、子月北西东南坐北向南 东北 西南 土四季月辰、戍、丑、未四维南西东坐---向 西北

药物的量效关系

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离体腹直肌对不同剂量Ach收缩强度的变化,验证量-效关系; 2、了解PD 的计算方法及意义。 2 二、实验对象:蟾蜍 三、实验方法: 1、制备标本: 蟾蜍→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仰卧位固定在蛙板上→暴露腹直肌→分离 耻骨端、锁骨端→结扎、游离→置任氏液中浸泡10分钟备用。 2、连接装置: 麦氏浴槽(或大试管)内置50ml任氏液,腹直肌的锁骨端线连接描笔, 耻骨端线连接通气钩,调节标本于适当松紧度。 3、给药记录: 向任氏液内依次加入10-7~10-2mol/L的Ach 0.5ml(浴槽内的终浓度为10-9~ 10-4mol/L),每次给药后标记,并停鼓记录最大反应(每次给药后3~5分钟 再给下一个浓度的药物)。 4、数据处理: (1)量出各剂量收缩高度(mm); (2)求出各剂量效应百分率:E%=各剂量收缩高度/最大收缩高度×100%; (3)绘图:以效应百分率(E%)为纵坐标,ACh浓度的负对数值为横坐标,绘制成量-效关系曲线; =q-d/m (4) 求值:PD 2 在量-效关系曲线上找到达最大效应的50%反应时横坐标上的对应值,其中落点的前一个刻度值,d为落点到前一刻度的距离,m为前、后两q为PD 2 实测值间的距离,即为横坐标上单位刻度的长度。 四、实验结果: -lgM 9 8 7 6 5 4 3 收缩高度 E% 五、实验讨论: 1、本次实验观察到的剂量和效应的关系为:一定范围内,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 -R→肌肉收缩。当ACh浓度较低时,能药物的效应会增强。其机理为: ACh+N 2 激动的受体数目较少,产生的腹直肌收缩强度较弱,当ACh浓度增加时,被激 受体数目有限,当全部受体动的受体数目也增加,效应增强。但腹直肌上的N 2 被激动后,即使再增加给药剂量效应也不再增强。 2、PD 为亲和力指数,指能引起最大效应的50%所对应药物浓度的负对数。反 2 越大,亲和力也越大。 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PD 2 六、实验结论: 1、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 2、PD 2 【注意事项】 1、要彻底破坏蟾蜍的中枢神经系统,四肢瘫软; 2、实验前要清洗注射器、通气管及浴槽; 3、注意在分离腹直肌时不要损伤肌肉,可用玻璃分针分离(示教);

中医不传之谜在量

本文由angelwaitt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二)2009-02-25 22:20 从李时珍一直错到中国药典2007-11-26 15:17 来源: 南风窗作者:陈长青 在用药剂量与药方配伍方面长期鲜有作为的药典,与实践脱节,自身前后矛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尽管现在的《中华本草》收载中药8980 味,但一个中医师在临床处方中常用到的药物,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 儿,皮肤等各科疾病.为什么?其秘密一个就是中药的剂量不同,第+就是组方的配伍变化. 所谓古中医的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厘清金元以来,中医在用药上积累的问题,重新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中国药典》虽几经修订,其中的部分内容却因为与实践脱离,而被中医界视为掣肘,330 多位全国中医名家最常用的12 种药材的剂量,均高出药典规定数倍. 《本草纲目》的一语之失说到中医药,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李时珍.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有许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正是由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使其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时珍在书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中医院校的中药,方剂教科书也认为: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取16 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 1 市斤=16 两=160 钱. 1979 年起, 即从我国对中药计量统一采取"公制" , 即 1 公斤=2 市斤=1000 克.为了处方和配药计算方便,又规定按照以下的近似值换算:1 市两(16 进制)=30 克;1 钱=3 克;1 分

中医学基础练习题

《中医学基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2、肝开窍于:A A、目 B、耳 C、舌 D、爪 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B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D、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4、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B 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5、下列属于阴的是:D A、功能的 B、上升的 C、五脏 D、六腑 6、寒邪致病的特点:B A、善行数变 B、其性收引 C、重浊 D、易伤津液 7、湿邪最易伤D A、心 B、肺 C、肝 D、脾 8、易阻碍气机的邪气是 A、风 B、寒 C、燥 D、湿 9、火为阳邪,易灼伤:D A、阳气 B、生风 C、阻碍气机 D、津液 10、呼吸主要与哪几脏有关?A A、肺、肾 B、肺、脾、 C、肾、肝 D、心、肝

8、若气不摄血,会导致:C A、血虚 B、气滞 C、出血 D、气虚 9、与津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是:B A、心肝肾 B、肺脾肾 C、心肝脾 D、脾胃肾 10、有先天之本之称的是:D A、肝 B、脾 C、肺 D、肾 11、治疗瘀血证,常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加入行气药,是因为:A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12、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脉 13、精血同源可归属于: A、心与肾的关系 B、脾与肾的关系 C、脾与肾的关系 D、肝与肾的关系 14、以自然界清气与水谷精气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气称为: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5、治疗血虚证时,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A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16、舌与脏腑的联系,舌中属: A、心肺 B、脾胃 C、肾 D、肝胆 17.舌红苔黄厚者多属( C ) A.湿郁 B.痰阻 C.实热 D.虚热18.观察舌苔的消长,主要可判断( ) A.疾病的进退 B.热证的深浅 C.湿浊的消长 D.津液的盈亏

秘而不传丹道绝学

秘而不传丹道绝学:关键要“开窍” 《呼吸之间》为丹道高人李谨伯老先生数十年修道方法的真传,指导人们如何具体修道,以达到健康长寿,开发潜在功能,生发智慧,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李谨伯老先生年届九旬依然鹤发童颜,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健步如飞,可见其修道体悟真实不虚。若能按照李老的指导如实去修,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关键要“开窍” 修道的人远不止这么被动地接受“生气”,修道的人可以“开窍”。开发人身上的窍门、窍点,相当于安装了“信号放大器”,不但能接受到天的“生气”、地的“地气”,还能接受人的“人气”。 修道必定要学会“开窍”。全部修道不过就是修一个“静”字,心静意静。但修静的方法是什么?静修的方法就是开窍,就

是学会开窍。但是“开窍”这件事,古人叫“千圣不传”。为什么不传呢?过去的说法是避免传给“非人”,非人当然不是指鬼神或者畜生,而是德行修养不好的人。所以要“慎传”,免得传给了心术不正的人。但以我这一生的经验来看,人有一个毛病,就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不搞得神秘一点,隆重一点,人就觉得“便宜没好货”,反而不当回事。另一方面,古人自称自己怎么怎么样,他们真的就那么境界高尚,所以才“自珍其宝”,门户森严?我现在觉得,这事也不一定。我年事已高,我是无所谓,只要大家肯学,我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 真要修道,必先开窍。开窍一定要“用诀”,这个诀是秘诀,一般人他是不传的,叫“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古人说“给我十两金,不传一口意”啊。诀是一种用“意”的方法,他为什么不传呢?因为他要传给有德者。那修道怎么办呢?要开窍,得懂得秘诀啊。其实诀大多只有几个字,非常简单。大道至简,非常容易,上手容易坚持难,秘诀本身一点都不秘。人身上有无数接受宇宙自然“生气”的地方,也有接受社会生灵“人气”的地方。比如,凡是骨头连接的地方,都能接受天的“生气”,也就是关节都能接天的“生气”。简单吧?简单——这就是一句秘诀。 我们身上的这些窍,不但有接受功能,而且还有发射功能,就是说还能发出“气”来。有个修行不错的姓杨的老太太,如果活着的话今年将近100岁了,她甚至可以用屁股发功,有脚心发功。这个功夫就深了,所谓人身无处不丹田了。但是,我们大家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固涩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固涩剂 一、A1 1、桑螵蛸散中配伍龙骨、龟甲的意义是 A、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B、滋养肾阴,补心安神 C、收敛固涩,镇心安神 D、滋阴潜阳,固精缩尿 E、固涩止遗,补肾益精 2、易黄汤的功用是 A、补肾止带,清热祛湿 B、清热祛湿,收涩止带 C、补气健脾,化湿止带 D、健脾益肾,收涩止带 E、疏肝健脾,化湿止带 3、固涩剂使用时应注意 A、固涩剂治疗耗散滑脱之证,不可使用补益剂,以免留邪 B、不论有无外邪,均可使用固涩剂 C、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崩中不止者,宜兼顾重用回阳固脱之品 D、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等证,可用固涩剂 E、实热崩带、伤食泄泻等证,首选固涩剂

4、固涩剂常见临床表现 A、自汗、盗汗 B、久咳、久泻、久痢 C、遗精滑泄 D、崩漏、带下 E、以上皆是 5、治疗五更泄泻的首选方剂是 A、四神丸 B、理中丸 C、吴茱萸汤 D、真人养脏汤 E、金匮肾气丸 6、四神丸的功用是 A、补气健脾,涩肠止泻 B、温中涩肠,益气固脱 C、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D、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E、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7、九仙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乌药、生枳壳 B、知母、密蒙花 C、山药、五倍子

D、诃子、炙黄芪 E、人参、桑白皮 二、B 1、A.一贯煎 B.四神丸 C.九仙散 D.牡蛎散 E.真人养脏汤 <1> 、治疗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的方剂是 A B C D E <2> 、治疗体虚自汗、盗汗证的方剂是 A B C D E 2、A.一贯煎 B.四神丸 C.九仙散 D.右归丸 E.止嗽散 <1> 、功能敛肺止咳的方剂是 A B C D E <2> 、功能固肠止泻的方剂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千古不传之秘——混天五行图首次公开

一下内容由成都吕氏三才提供: 古之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考星辰之变化而推人命之休咎,运用以数定象,因数明象的独特象数思维模式,以此建构了一套时空合一,三才一体,万物同构的生命数理信息模型,务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从而使模糊数理进一步清晰化,由定性分析的不足转向定量分析的有余。千古不传之秘——混天五行圆图,初成于先秦而完善于汉,是打开《伤寒论》大门的唯一的一把金钥匙,谁拥有了它就可一睹仲景方术的堂奥,同时也是跨入生命数理之门的必由之路,望学者参研体悟而入于无我之境。宇者,空间也,宙者,时间也,宇宙时间无始无终,宇宙空间无边无际,日月运行,以成岁月,日来月往,寒暑交替,周而复始,以至无穷。人生于火,养于水土而死于寒。

汉南阳张机秉承道家法脉,渊源有授,在商相伊尹《汤液经法》和《桐君采药录》的基础上,撰著了千古不朽之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而九宫脏腑配八神用药法要图可默契经方之旨,学者能熟谙于此,则医道毕矣,望宝而藏之。

陶隐居云:“此八方者,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如下史力生老师的推导过程: 1.四象由两仪生成:两仪为阴、阳。阴又生出阴和阳,阳也又生出阴和阳,这样就构成了四象。排列顺序为:老阳1,少阴2,少阳3,老阴4。 2.我们知道,在真河图中: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用真河图中央的成数10减去四周的成数,再用中央的生数5分别减去四周的生数。其结果是:东:10-8=2,5-3=2;南:10-9=1,5-4=1;西:10-7=3,5-2=3;北:10-6=4,5-1=4。参见下图。 3.将各侧所得1、2、3、4看作是四象。按四象的生成顺序可得到:南1为老阳,东2为少阴,西3为少阳,北4为老阴。 4.在真河图中,每侧都有奇偶一对数。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根据真河图各侧的奇数和偶数,在四方所得到的四象上分别一阴一阳。为偶数的在看得到的四象上生一阴爻,为奇数的在所得到的四象上生一阳爻。这样每侧就得到两个卦:在南方(9、4)的老阳上加一阳爻(9为阳数)构成乾,加一阴爻(4为阴数)构成兑;在西方(7、2)所得少阳上加一阳爻(7为阳数)构成兑,加一阴爻(2为阴数)构成坎;在北方(1、6)老阴上加一阴爻(6为阴数)构成坤,加一阳爻(1为阳数)构成艮;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仝小林方药量效心悟 方药量效心悟 2009.12.30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编者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剂量的研究事关疗效的提高。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上,仝小林教授谈其20多年对剂量潜心研究的心得。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极大,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限制了经方疗效的发挥,后世医家为确保经方疗效,使用古方,均需考虑剂量折算问题,对仲景用药本源剂量的研究从未间断。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 总结中医方药剂量应用的现状,可以用“误、乱、惑”三个字来概括。误,是指经方剂量传承认识不一,正误难辨;乱,是指临床剂量应用混乱,实际上它是由误而引起;惑,是指有关中医剂量论述,散落于大量的古今文献之中,临床上缺乏剂量理论的指导。 追本溯源还原仲景本源剂量 经方本源剂量以及剂量的演变和沿革规律的不明确,导致经方在目前普遍理解的剂量下单纯使用,疗效却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人遂说,经方不灵。或者通过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于是处方越来越大,药味越来越多。我们调查,《伤寒论》经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4.18味,药味分布在1~14味,由4~8味药组成的方剂最为常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首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方剂多由12~20味中药组成;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药味分布于1~42味,方剂多由10~20味中药组成。可见,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伤寒论》经方的3倍以上,无论单剂的药味数范围,还是常见的单剂药味数,均较《伤寒论》经方有所扩大。 药味之多,品种之杂,势必互相牵制,往往影响疗效的发挥。正如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垒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出于安全,“广设攻围”,或亦取效。这种大处方,看似单味药剂量减少,但每服汤药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此,“分两减而药味渐多”并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而引起分歧的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剂量上。所以要想寻求突破,提高疗效的关键也应该从深入研究剂量着手。 如今,国家计量总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300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