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麦可思调查”的高校就业问题探略

第27卷第6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月V01.27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Jun.2011基于“麦可思调查”的高校就业问题探略

王东恺,章成蓉,刘宏艳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成都611731)宰

摘要t基于麦可思公司2010年对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从五个方面对"-3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从现实状态反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从分析层面寻求解决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麦可思调查;高校;就业

doi:10.3969/j.issn.1000—5757.2011.06.00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757(2011)06-0001--03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严重不均衡的态势。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反映的不是中高端劳动力市场饱和,而是现行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相适应。在高校就业工作层面,我们应当认真梳理问题所在,探索求解之道。应该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势制宜的就业工作策略方面形成共识。

一、本科教育去精英化,就业定位再调整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的录取人数已翻了几番。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高校录取629万人,而1998年录取人数只有108万人。

图表1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录取人数统计‘1】

199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4810万(不含香港人口),到2009年,中国大陆人口到达了133861万,人口增长约7.3%,而从图表l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比较出10年间高校招生人数已经翻了约4.8倍。1998年大学新生占大陆人口的0.9%0,而到了2009年,该比例已经到达了4.7%0。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逐步体现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大规模调整,高等教育需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需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模式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高校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定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让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

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没有伴随高校的充分准备,在社会人才市场上存在严重的滞后。在这一问题上,应当首先解决的是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输出的信息互通,形成信息对称机制,把高校教育推向社会需求的最前沿,切实体现大众化高等

?收稿日期:201l旬3.30

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及实践”子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2010ZR0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东恺(1983一),男,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篮球教学理论及方法、学生管理;

章成蓉(1953一),女,四川成都人,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刘宏艳(1982一)。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万方数据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月

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在知识经济社会,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二、破除城乡观念,转变就业意识

毕业生在就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多数人会先考虑在什么地方工作的问题。2009届“2ll”院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直辖市,占44%;非“21l”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主要是副省级市,均占45%。大城市就业市场规模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职业能力成长机会多,因此往往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毕业生实际就业城市类型主要集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见图表2、3)身于潜在市场中一展才华和能力。

三、优化就业信息提供渠道,规范行业行为

据麦可思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见图表4、5),办学层次高的大学的毕业生接受求职服务的比例高,“211”院校没有接受任何求职服务的学生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高校。…在接受的各项求职服务中,大学招聘会被20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是最有帮助的服务,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招聘会对求职没有任何帮助(“2ll”院校为22%,非“211”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比例相同,均为34%),求职服务的有效性需要得到关注和改善。

~。搬[,?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务分昙捻芦届各类院校毕业生撇的求职服市类型分布‘1】

刀“””、一47

图表32009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城市类型分布‘11

由此可见,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就业市场差距巨大,弥合这一差距的关键在于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重视职业规划的引导,并逐步提高就业市场实力的均衡程度,平衡、优化各区域经济、文化和职业发展的相关资源,才能有望将就业市场进行合理分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演进,今后中国城市化将保持在l%的年增长率,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将成为大势所趋,将逐步呈现主城与周边乡镇经济均衡、资源共享、机会均等【21等极具价值意义的城市转型现象。这意味着,相对于过去的城市发展路径而言,那些资源紧张,劳动力过剩,而周边却人口分散,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的不平衡城市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愿景下,高校就业工作应逐步将对口面放大至主城周边,积极挖掘潜在的就业潜力市场,正确引导毕业生投2

图表52009届各类院校毕业生对接受的各项求职服务中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服务u1

在求职成本上,200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每拿到一份工作录取,本科与高职毕业生需分别投出平均12份和6份工作申请。

从调查的结果上看,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渠道日益广泛,可供参考的信息增多,但是,有效性不强,实用性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关键在于不论是哪个渠道的信息供给,都没有很好地做信息筛选工作。就业信息市场呈现出的繁杂局面是缺乏有效监管的后果。因此加强高校就业信息渠道的整合,规范就业服务行业的行为势在必行。同时,应运用相关的机构机制对其渠道和行业进行监督监管,防止在高校就业环节出现投机行为、欺诈行为。与此同时,要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重视实践性教学,广

泛挖掘社会资源,整合到就业课程中来。万方数据

第27卷(总第220期)王东恺等:基于“麦可思调查”的高校就业问题探略

四、重视弱势学生群体就业工作,全面推进就业工作开展

由于经济发展的迅猛和社会意识形态转型的相对滞后,观念转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高校毕业生对于社会发展的程度的把握和就业的定位,因家庭、阶层、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中,显示出就业弱势群体的五大类家庭阶层分布(见图表6),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农民与民工家庭以及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的子女居多。这一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在中国社会中,这类家庭的基数最为庞大,其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占有和教育机会的获取上从一开始便处于相对的劣势,虽然教育公平的问题已经在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的监管下逐步改善,但是问题依然是存在的。

图表6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弱势群体的五大类家庭阶层分布…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能够切实解决这部分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助于整体就业状况的改善的。因此,高校应当将农民与农民工家庭,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的子女的求学、培养、发展问题重视起来,以提高这些学生的文化储备、心理调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交往能力为主,强化他们的就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应当在社会范畴引起重视,适当建立一些比较稳固的对口就业渠道,确保这类学生的顺利就业。

五、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畅通就业渠道

国外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日本的“企业教育”办学模式等。国外校企合作办学,实施专业设置适应企业需求,企业参与学院教学计划的制订。使学生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质量,掌握真正的动手能力。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受益,校企双方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又实现了经济利益的互惠、互利,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并将职业教育成就为解决学有所用、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的就业模式源自于高职教育,但是对于高校一些适合的专业和方向的学生,一样可以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渠道促成他们的就业。

实践表明,各种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不仅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的双向了解,为双向选择提供了机会。学校是理论教学基地,企业是实践培训场所,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两个基本要素,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校企合作关系反应了教育与职业密不可分的客观规律,只有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兼顾学校、企业、阜立三方主体利益,处理好学业与就业的关系,使“校企合作”更加人性化,维护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31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课程设置情况,充分利用学生没有课业负担和考研压力的时间段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实习,一方面增进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约企业用人成本。其次,在学生实习实践期间,学校应做好配套的跟踪工作,及时促进三方沟通,强化合作成效。再次,应制定长效促进和监督机制,使校企合作模式能走得更加深入。最后,应重视学生利益的保护,将维护学生权益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同时,应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走向社会时可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地免受侵害。

另外,应重视周边乡镇新型和老牌企业的调研,逐步开展与其合作,适时拓宽毕业生输送渠道,使高校学生培养与乡镇优秀企业实现有效长久地人才输送合作,使学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实现共赢。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政府、高校、社会和毕业生自身等多个因素,需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要形成趋于完善且富有地域特色的就业制度和规范,加强就业工作的科学性,促成就业渠道与就业市场培育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大学毕业生摆脱就业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正轨。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N/OL].麦可思,(2010—06—02)[2010—09一13].http://

www.mycoa.com.on/report/list.action?category2

10274.(下转第8页)

3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基于“麦可思调查”的高校就业问题探略

作者:王东恺, 章成蓉, 刘宏艳, WANG Dong-kai, ZHANG Cheng-rong, LIU Hong-yan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成都,611731

刊名: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11,27(6)

参考文献(3条)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0

2.艾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明日的田园城市 2000

3.周井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2007(01)

本文读者也读过(4条)

1.王伯庆.WANG Bo-qing2009年大学生就业和专业结构问题分析[期刊论文]-职业技术教育2010,31(4)

2.朱敏.林坤.浩然软大连,硬外包[期刊论文]-新经济导刊2008(11)

3.2010年就业危险专业预警10大红牌专业8大黄牌专业[期刊论文]-职业2010(16)

4.高考报考“热门”专业连年就业爆冷[期刊论文]-新高考:高三语文数学外语20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980338.html,/Periodical_scjyxyxb20110600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