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讲义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讲义
高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讲义

世界近代史复习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知识结构演示:

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经济的发展(生产力)

标志:14、15世纪,意大利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手工业作坊主→工场主(生产关系)

资本资本主义生产帮工、学徒、破产作坊主→雇佣工人

主义关系的确立商业商人→包买主

在(雇佣关系)小生产者→雇佣工人

欧洲农村

兴起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经济基础)

思想:文艺复兴

政治宗教改革

尼德兰革命(上层建筑)

本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反映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

1、经济方面:(1)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国际市

场开始逐步形成;(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中心由地中海地区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政治方面:(1)阶级关系的变革,新兴资产阶级产生;(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

枷锁;(3)16世纪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

3、早期殖民扩张方面:(1)以葡、西等封建国家为代表;(2)殖民活动由政府出面进行;(3)殖民活动的主要

内容是直接以武力或欺骗的方式,强行占领殖民地,公开抢劫和掠夺殖民地的财富;(4)殖民扩张掠夺的财富并未在葡西等国转化为资本,而是被两国封建统治者用于购买荷兰、英国、法国等的工业品挥霍殆尽,结果荷、英、法等国壮大,葡、西衰落。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一、欧洲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作用

2、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巨变

3、农业技术的改进

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1)生产技术的进步;(2)社会分工的扩大;(3)经济结构的巨变;(4)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5)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兴起;(6)国内外市场的逐渐形成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14、15世纪首先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随后在西北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莱茵河畔等地德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几种形式

(1)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是指以雇佣关系为基础和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G—W—G’(G-货币;W-商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获得更多的货币,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获得剩余价值)

*一般商品生产的特点:W—G—W,卖出商品获得货币,再购买商品。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的产生

①手工业生产领域:富裕作坊主成为资本家;帮工、学徒和破产作坊主沦为雇佣工人。

②商业资本的介入:商人成为包买主;小生产者成为雇佣工人。

③农村:富裕农民、封建领主成为农业资本家;破产农民沦为雇佣工人。

(*15、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地主的主要形式已是货币地租)

*商业资本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接替和市场的扩大。商人成为包买主,最初采用低价预购的小生产者产品;后来将原料分配给小生产者,要他们按时按质交货,付给他们酬金;最后又将分散的小生产者集中在一起生产,形成了新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4、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工场手工业在欧洲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因此这个阶段通常被称为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客观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进步;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③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

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

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

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为什么是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面?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统一,中央集权化的过程,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需的必要装备;两国处于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两国曾是意大利和尼德兰之间的商业贸易转运站,不仅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知识,而且集中了许多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作用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二、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活动

2、欧洲早期殖民掠夺的结果

(1)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殖民地的掠夺,使殖民地人民陷入灾难之中,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未在葡、西两国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资本主义,结果葡、西两国逐渐衰落下去,而荷兰、英国、法国等壮大起来,同葡、西展开了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斗争。

(2)欧洲的殖民帝国对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3)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手段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积累

的过程。资本的原始积累:一是对国内劳动人民的剥削,如当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引起“价格革命”,资产阶级一方面剥削廉价雇佣劳动力,另一方面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二是靠对国外劳动人民的掠夺,如欧洲殖民者从贩卖黑奴中获得巨额利润,掠夺自殖民地的金银,运回国后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资本主义。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以及随后发生的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各种结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的增长,一个新兴的拥有资本的阶级——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了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且影响了整个世界。首先这一突破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和发展: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15世纪逐渐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16世纪则是文艺复兴的鼎盛阶段。

1、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和实质

(1)背景(原因):(*为什么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

根本原因——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迫切要求铲除封建制度的传统,

建立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

●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是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文化环境——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时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

●15世纪前后,许多拜占庭学者移居意大利城市,带来大量珍贵的古代古希腊、古罗马的典籍和艺术品,促

进了意大利艺术家和学者对古典文化的了解、研究。

●经济后盾——意大利相当富庶,其财富能够为艺术、学术提供赞助。

●统治者的支持——意大利的统治者颇为积极地扶持艺术家和作家。

●罗马天主教会中心在意大利,所以受压制特别厉害,反抗性亦尤为强烈。

(2)实质: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欧洲各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和文化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人文主义

(1)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为人文主义。

(2)人文主义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3)人文主义对解放人们思想有着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3、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

(1)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神曲》

乔托:《哀悼基督》“近代绘画的奠基者”

(2)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十日谈》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米开朗基罗:雕刻家、画家、建设师和诗人

拉菲尔:《大卫》、《西斯廷圣母》、《雅典学派》“画圣”

(4)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和诗人,《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主义”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英国:莎士比亚极其戏剧

2、法国:拉泊雷及其《巨人传》

3、德意志:伊拉斯谟及其《愚人颂》

4、西班牙:塞万提斯及其《堂吉可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哥白尼(波)及其“太阳中心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

1、文艺复兴时期开普勒(德意志)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发现行星沿椭圆轨的天文学

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 伽利略(意)证明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自制望远镜进行观察发现;被视为近代实验 科学的奠基人

2、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发展:数学、物理学、医学、生理学等领域

3、唯物思想家的出现 布鲁诺(意):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学说;提出“宇宙无限论” 弗兰西斯·培根(英):科学归纳法;“知识就是力量”

四、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积极性:在于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唤醒人们的觉醒,把人们从关注来世转移

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

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2)局限性:①他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与罪恶,但他们

还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保护与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态度,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②人文主

义者还把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

宗教改革

1、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1)背景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王朝,也是在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在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的时候,它的反封建斗争只能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即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

(2)实质: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政治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

2、西欧的宗教改革的概况

(1)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形成路德教派:直接原因;时间;主张、结果

(2)加尔文教派:瑞士宗教改革和法国宗教战争(胡格诺—天主教),形成加尔文教派

(3)英国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形成英国国教,后又出现清教徒运动

(4)天主教、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的分布范围

3、西欧宗教改革的影响

(1)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2)宗教改革打击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从此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得以发展。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知识结构:

经济:17、18世纪资本主义兴盛和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产阶级 美国独立战争

政治:向资本主义 革命 法国大革命

西方 过渡 法国路易十四改革

世界 欧洲封建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国家改革 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奥地利“开明专制”

思想;启蒙运动

国际关系(外交):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殖民战争

民族解放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战争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本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1、经济方面:(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当时经济领域中大趋势;(2)商业资本控

臸工业;(3)工商业发展迅速。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臸度的确立和封建臸度的衰亡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封 东方 政治: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世界 外交:闭关锁国

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等两种道路表现出来。但这一时期由于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力不足以改造社会,因此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寥寥无几,资本主义臸度还远未健全和完善,封建统治在世界范围内仍占统治地位。

3、意识形态领域:以理性主义为旗臶的启蒙运动波及欧美,不仅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

4、殖民扩张方面:(1)逐渐演变为以荷兰、英国、法国为主,并且彼此之间的争夺加剧,经过殖民战争后英国取得胜利,掌握殖民霸权;(2)扩张的主要方向是亚洲的印度和东南亚、美洲的北美部分;(3)殖民扩张的内容由公开的掠夺转向偏重于把殖民地当作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5、民族解放运动:(1)主要区域在美洲,有美国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殖民统治的独立革命;(2)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都通过暴力手段打碎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根本原因*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

3、政治统治:都铎王朝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资产阶级由于力量弱小,还需要依靠封建王朝的保护来发展。

(2)措施加强专制统治: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国国教教会

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增强英国实力*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3)影响: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时间:17世纪初开始(2)表现:厉行君主专制,触犯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3)结果: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政局日趋紧张,终于导致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

(1)组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2)斗争:利用议会有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进行斗争

(1629年被解散)*英国议会的出现和权力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时间:16387年

(2)原因: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

3、革命爆发的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1)议会的召开: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征收新税而重开

(2)议会中的斗争:反对派拒绝征税法案,而且提出要求限制王权

(3)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合法的斗争形式进行的革命开始了。

4、革命的经过(1640—1688年)

①开始:1642年国王查理一世挑起

(1)内战②概况议会军与克伦威尔的崛起

决定性战役:纳西比战役和马斯顿荒原战役

③结果:内战结束,国王被俘;1649年1月,国王被处死。

(2)共和国的建立与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

A.措施:对内武力维护统治,发展工商业,宗教上厉行清教法

②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规;对外征服爱尔兰,进行英荷战争,维护英国海外贸易的利益

B.1653年底,就任“护国主”,成为军事独裁者

(3)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

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A.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克伦威尔死后混乱的政局

B.概况1660年,查理二世即位复辟与反攻倒算

英国政坛分化,形成政党——辉格党与托利党(代表利益)

詹姆士二世的统治:企图恢复天主教,引起反对

A.原因;詹姆士二世的统治

②“光荣革命”B.概况:1688年,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夫妇入主英国;1699年

初,两人即位。

C.意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5、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限制王权,在议会中通过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力法案》,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活动。后来,议会权力逐渐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

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到来。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殖民国家的行列,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而且彼此之间也为殖民利益进行强烈的殖民战争。

一、英、法、荷的殖民扩张

1、英国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英国人的海外活动:海盗式的抢劫、贩卖黑奴贸易同一般的商业结合起来

(2)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活动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殖民扩张方式:通过建立殖民公司进行殖民活动1600年的东印度公司,向印度扩张

伦敦公司,向北美扩张

(见下表)

2、法国的殖民扩张(见下表)

3、荷兰的殖民扩张(见下表)

(表)17世纪初英、法、荷的殖民地

二、英、法、荷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17、18世纪,随着英法荷等国加强殖民扩张,英荷、英法之间的殖民冲突此起彼伏,结果是英国取得胜利,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1、英荷殖民战争

(1)起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海上贸易活动

(2)经过:1652—1674年间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

(3)结果: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荷兰丧失海上治民强国的地位

*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荷兰为何战败?

由于荷兰的繁荣并非是建立在本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英国则本身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且以本国产品为海外贸易主要资源,实力比荷兰更强大。

2、英法殖民战争

(1)概况: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法既在欧洲争霸,也为抢占殖民地展开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其中以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一次欧洲大国间的混战)最为重要。

(2)结果:法国丧失印度、北美大片殖民地,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3)意义:①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称“日不落”帝国;②殖民掠夺取得的财富与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法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此时英国资本主义臸度已经确立,而法国还处于封建社会。

三、殖民主义的罪恶

1、殖民主义罪恶的表现

(1)种族灭绝:印第安人人口的减少

(2)抢劫和掠夺财富这是早期殖民者的基本特点

掠夺对象:金银珠宝、丰富物产、廉价劳动力

(3)贩卖黑奴

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人开始贩卖黑奴回欧洲。

②泛滥16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参与贩卖黑奴(霍金斯)

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出程:船只满载廉价商品或武器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西海岸

③奴隶贸的航线中程:用廉价商品换取努力,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周期约

(三角航程)归程:用奴隶换取金银或货物,再返回欧洲销售半年

1891年结束,一方面欧洲许多城市因此兴盛;另一方面给非洲带来惨重损失,是造成非洲落后的根源。

2、殖民主义的后果

(1)就欧洲殖民国家来说:它们通过殖民活动获得大量财富,增加了欧洲的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同时,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加强,市场的扩大,商品供不应求,工业革命也提到日程上来。

(2)就广大殖民地人民来说:殖民者的殖民活动,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是今天亚非拉地区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政策,这也决定性地影响着国际关系。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屠杀中迎来了工业革命,这一进步是建立在殖民地的鲜血和白骨之上,东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明显地区分开来。

欧洲启蒙运动

当西欧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时,它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表现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加剧,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文艺复兴也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这必定出现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启蒙运动的兴起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要求结束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

(1)背景:舆论,作思想准备。

②自然科学的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2)性质: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影响范围:西欧→欧洲(大多数国家)→世界

2、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1)核心:反封建

(2)主要内容:以人的权利对抗封建王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提倡科学对抗蒙昧主义

二、早期启蒙思想家(英国)

1、霍布斯:(1)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

(2)观点:既提出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也带有一些明显的落后性:①否定君权神授,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但他不反对君主专制。②认为世界本没有神,宗教不过是人类无知

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3)代表作:《利维坦》

2、洛克:(1)迎合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需要

(2)主张: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①认为人们按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不能干涉臣民的财产。②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

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三、法国的启蒙运动

1、背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更是日益腐朽,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许多资产

阶级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法国启蒙运动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

2、代表人物

(1)伏尔泰①主张:A.仍主张信仰上帝,但极力抨击天主教会,尤其猛烈批评罗马教皇;B.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

②地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具有重要影响。曾应腓特烈二世之邀去普鲁士讲学。

(2)孟德斯鸠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②主张:A.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B.三权分立(发展了洛克的思想:立法权—人民集

体享有;司法权独立;行政权—君主)

(3)卢梭①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②主张: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

(4)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①百科全书派的形成:包括主编狄德罗在内、参与编纂《百科全书》的思想

家和科学家

②主张(此书的内容):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③地位:百科全书派影响很大,构成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四、共同观点

1、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2、规划理想的社会制度,主张实行法治: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宣扬自由和平等: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平等意味着独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种天然的权利,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五、启蒙运动的影响

1、有利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影响和推动了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

4、鼓励中、日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法国大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下,法国也爆发了革命,向旧臸度挑战。

一、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经济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益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表现)——根本原因

2、政治原因:社会等级对立严重(*三个等级的划分)——阶级矛盾

3、思想准备: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准备

4、直接原因:严重的财政危机

5、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召开的目的和概况)

二、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原因:路易十六准备武力解散制宪会议)

2、第一阶段: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制宪会议→立法议会

(1)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2)措施:

①反封建的八月法令:

A.内容: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B.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因此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人权宣言》:

A.发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

C.意义: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对会君主专职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但实际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1791年宪法:

A.颁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与《人权宣言》精神相违反

C.宪法颁布后,制宪会议让位于按宪法选举的立法议会

④对外战争:

A.原因:面临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的武装干涉

B.概况:1792年4月,法国对外宣战,从而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但战争开始时对法国不利,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

C.战争性质:战争初期阶段,对法国而言是正义战争

(3)统治结束:①统治危机:普奥等国武装干涉,联军攻入法国境内,革命处于危机中

②结束的标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君主制度

3、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6月,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立法议会→国民公会

(1)阶级属性: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

(2)措施:①召开国民公会:普选产生

②反封建法令: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

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

③对外战争:1792年9月瓦尔密战役的胜利,制止外敌入侵,赢得短暂和平

④成立共和国:1792年9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⑤处死国王路易十六(1793年初)

(3)统治结束:①统治危机: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第一次反法联盟威胁法国;国内王党分子在法国西部地区

暴乱;国内粮价飞涨

②结束标志: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

4、第三阶段:1793年6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国民公会

(1)领导人:罗伯斯庇尔为首

(2)阶级属性: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3)措施:

①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A.内容:把逃亡的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

废除一切封建权利

B.意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

②全面限价法令:1793年9月为平抑物价颁布,对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

③恐怖政策:

A.目的:为了镇压反革命

B.内容:通过关于惩治嫌疑犯的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和监管

C.意义: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为后人所批评

④对外战争:发布总动员令,征集军队,1793年底赶走外国干涉军,1794年战场转移到国境之外

(4)统治结束:

(5)①统治危机:国内外形势好转情况下,雅各宾派矛盾逐渐暴露并分裂

A.分裂:代表城乡中下层群众的左派:埃贝尔派;代表小资产阶级的中派:罗伯斯庇尔派;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右派:丹东派

B.各派主张

②结束标志:1794年7月,国民公会中的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动热月政变。

5、大革命的结束:1794年7月的热月政变

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历时5年,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2、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挽救了革命,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

3、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且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

4、为此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法兰西第一帝国

一、热月党人的统治(拿破仑上台的背景)

1、阶级属性;代表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措施:①清楚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

②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国,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

3、统治危机:督政府软弱腐败,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抵抗外国的干涉

4、拿破仑上台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1804年12月,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

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有利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法律上:公布《民法典》等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民法典》,在法律上保障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

(4)科教上: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

2、对外政策:与反法联盟的战争

(1)概况多次打败反法联盟,1810年,帝国盛极一时

帝国的瓦解和颠覆:战争性质转变,入侵西班牙;进攻俄国惨败;莱比锡之战(*民族之战)失败,

帝国瓦解;1814年3月巴黎沦陷,拿破仑退位;1815年百日王朝与滑铁卢之战失败,拿破仑被流放。(2)战争性质:由革命性转变为侵略性

(3)评价:①拿破仑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他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②后期战争,侵犯了许多欧洲国家的独立,掠夺了各国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导致其最后失败。但资产阶级革命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势头。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的原因

①因战争而实施的大陆封锁政策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1)国内原因②战争使帝国的经济和财政陷入困境

③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2)国外原因①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反抗运动

②英国组织反法联盟,从未停止敌对行动

4、对拿破仑的评价

有功有过。拿破仑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打击了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促进了欧洲人民的觉醒,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这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结论。但是,拿破仑毕竟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在身上体现得很突出,胜利滋长了他的骄傲情绪,也助长了他的野心,争霸世界导致他走上毁灭之路。总得来说,他功大于过。

*结合法国的内外情况,说明拿破仑取得政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1799年,法国的督政府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国内政局不稳,欧洲第二次反法联盟又从四面八方威胁法国。法国大资产阶级正需要一把剑来维护他们的统治。拿破仑以其军事威望,加上银行家、军火商和军队的支持,夺取了法国的政权,这都有其必然性。我们还可以看到,拿破仑夺取政权是时势造成的,即当时的法国需要这样一个军事独裁者,来维护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恰恰拿破仑来充当这个角色,这是偶然的。

*如何正确认识拿破仑的战争?

拿破仑的战争是指从拿破仑上台执政到1815年滑铁卢战役期间法国与其敌国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1)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有明显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卫大革命基本成果的性质,又有强烈的侵略扩张性质。1810年以前所进行的战争,其主导方面是反干涉,因而本质上是欧洲两种社会臸度的交锋。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臸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但后期的战争就主要表现为侵略性。侵犯了许多国家的对立,掠夺各国人民,招致各国人民的反抗。

(2)欧洲大陆各封建君主同法国作战,主要是为了扑灭法国革命,重建封建秩序;而英国干涉法国革命则是过去两国间商业战争的继续,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企图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

(3)战争以拿破仑的失败而结束,它反映了当时的力量对比关系。在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在总体上仍大于资本主义势力;在英法对抗中,英国的力量强于法国。同时,拿破仑对占领地区的经济掠夺和军事统治,激发了各国的民族主义,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这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直接因素。

*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中对封建土地所有臸的改造?

1789年8月臸宪会议颁布反封建法令,废除封建臸度,这些在原则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臸,是改造旧臸度的第一步,但也有不足之处。

吉伦特派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臸度,宣布在农户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

后来,雅各宾派有发展为把逃亡的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这些法令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臸,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但这些法令使大多数农民获得了小块土地,从而也发展了法国的小农经济,形成了小农阶级。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把大批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影响了工业劳动力的供应,这样既造成了法国农业生产了落后和农民的贫困,又限臸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加之发达的高利贷资本,从而使法国工业资本缺乏,严重阻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

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之一是要将封建主义的所有臸改造为资本主义的所有臸,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封建土地所有臸的改造,理想的结果就是要将土地绝对私有化,使土地转变为资本,土地的所有者农业资产阶级。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臸的基点上,而不应以是否满足贫苦农民无偿得到土地的要求为准绳。

*如何评价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

(1)实行恐怖政策是必要的,它在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起了不容抹杀的作用。

(2)恐怖政策不是资产阶级的政策。恐怖统治的实质是以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来换取群众的支持,实现联合对抗国内外封建势力的进攻。它是一种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非资产阶级方式”、“平民方式”。(3)形势好转后应适时停止恐怖政策。随着对敌斗争的胜利,在主流上健康的恐怖政策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雅各宾派主要领导人不仅没有停止,而且还继续利用恐怖手段剪除异己。这时的恐怖政策成为罗伯斯庇尔统治的工具。其倒台也就不可避免了。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北美爆发了具有双重性质的美国独立战争,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美国建立了。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第一个英国人建立的北美殖民地及时间、移民来源与现状)

(1)初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2)18世纪上半期,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和民族意识日趋增强。(*富兰克林、杰斐逊)

(3)18世纪中期,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迅速。(*北部、中部、南部经济发展特点)

2、英国殖民者的压制,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3、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波士顿倾茶事件与第一届大陆会议)

二、独立战争的经过

1、开始:1775年春来克星顿枪声。

2、整编军队: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成立大陆军和任命华盛顿。

3、美国的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杰斐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标志独立。

4、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结束: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6、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联邦政府的成立——确立共和政体,巩固革命果实

1、1787年宪法

(1)内容

①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

②规定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具体安排)

③确立美国为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2)意义

①确立了共和政体,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等权利

2、联邦政府的成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1、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①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2、意义②不久,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

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知识结构:

经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资本主义经济

殖民地经济

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改革和1848年革命

俄国1861年改革

自由主义美国内战

资本主义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

世界体系日本明治维新

初步形成政治欧洲 19世纪20、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和社会主民族主义 1848年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义运动的亚洲:亚洲革命风暴

发展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思想自由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运动

国际关系维也纳体系

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

本阶段历史基本特征:

1、经济方面:(1)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即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使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封建主义经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2)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它最先完成工业革命,使之掌握了世界最雄厚的科技实力,成为机器输出国。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雄厚的实力,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作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从而掌握了市场和资本的优势。(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25年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标志着英国国内市场统一;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欧洲大陆,标志着欧洲市场形成;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

2、政治方面:(1)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3)工人

运动呈现新特征:①无产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②工人运动带有以政治斗争为主、以暴力斗争为辅的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③工人斗争水平不断提高,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走向世界范围的联合,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和对工人运动的指导;④工人运动大多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3、意识形态领域:(1)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2)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4、殖民扩张方面:(1)英国是殖民侵略最凶恶的国家;(2)以亚洲为侵略的主要目标;(3)殖民活动的主要手

段:加大了商品输出的成分,但仍继续保持直接掠夺的特点。

5、民族解放运动:(1)欧洲的民族主义潮流主要表现为民族统一、民族自强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而且大部

分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2)亚洲革命风暴的特点:①运动的领导者都是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

②一些运动带有改朝换代的封建性传统;③一些起义披有宗教外衣;④运动都没有提出具有资本主义性

质的革命纲领(当时亚洲尚未产生资本主义),最后都失败了。

6、国际关系:(1)维也纳体系兴衰;(2)列强积极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3)国际舞台上主角是英国。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臸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是从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它在生产领域和社会关系上都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革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用机器臸造机器的机器臸造业的建立为基本完成,使人类历史步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法、德、美等国也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世界三大进步的历史潮流,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

一、开始: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和条件

(1)前提:英国在17世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①劳动力: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大量雇佣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掠夺积累资本工业革命的

(2)条件③科技: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可能性

④资源:煤铁资源丰富,提高铁产量,促进机器生产

⑤市场: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

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必要性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1)科技条件,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市场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市场是其发展的生命线;(3)资本条件,这是臸约经济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4)劳动力因素,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雇佣劳动,而且雇主与劳动力的出卖都有选择的自由,因此,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5)资源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有充足的资源保证产品原料;(6)国家臸度和政策,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掌握这些基本条件,就具备了正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如美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反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衰落(如法国工业革命后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赶不上英美的原因)的方法。

2、工业革命的定义: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

3、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及重大发明(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1)序幕:1765年“珍妮纺纱机”问世

(2)部门:棉纺织→采煤→冶金→交通(汽船、火车)

(3)动力: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5)完成: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英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①棉纺织业:1733年,凯伊(英)发明飞梭(织布环节);1765年哈格里夫斯(英)发明“珍

妮纺纱机”(纺纱环节);骡机;水力织布机;

(6)重要发明②动力:1785年瓦特(英)改良蒸汽机,并广泛运用

③交通运输:1807年,富尔顿(美)发明蒸汽机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英)发明蒸汽机车,

1825年试车成功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时间:18世纪末开始

2、地域

欧洲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阻碍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

德意志地区(19世纪早期)(*阻碍德意志地区工业革命的因素)

美: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发展的优势与成就[标准化生产])

后来其他俄国(19世纪中期开始)

扩展地区日本

*影响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

(1)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不安;(2)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和高利贷资本发达等诸多因素;(3)与英国殖民战争的失利,殖民掠夺的不足以及殖民地的减少

*影响德意志地区工业革命的因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美国发展工业的优势:

(1)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2)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3)大量移民涌入,提供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经验;(3)未经封建社会,旧的行会势力比较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4)通过奴隶贸易和掠夺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财富等手段积累资本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3、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4、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加剧了当地的贫困与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5、欧美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链接一:现代工厂制度

1、起源:1771年,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

2、特征:雇佣劳动、集中劳动规章严格、分工严格一定规模、机器生产

3、评价:有利科学管理,有利规范操作使机器发挥出最大生产效率;使人都发挥出最大生产效率,19世纪中,工厂成英国主导生产组织形式,推动英国经济高速发展

链接二:工业革命初期的“血汗工厂”的特征:

1、监工监视

2、劳动机械且时间长、强度大、环境差

3、工资低

4、无教育

5、女工、童工,同工不同酬

链接三:社会立法

1、背景: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社会救济、保障方面的立法

2、内容:从工厂法——社会其他领域内容涵盖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

3、评价:保障人权、缓和矛盾,但未根本解决问题

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基本权利

2)缓和化解了社会矛盾冲突

3)但未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也未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链接四:社会主义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法)、傅立叶(法)、欧文(英)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以1848.2《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活跃。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第一国际建立和巴黎公社革命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经济危机与阶级矛盾),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2)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三大运动:1831、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63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工人阶级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

益,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这标志这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

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

了阶级基础。

(3)实践与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并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另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创立科

学理论。

(4)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诞生标志;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内容、意义)

3、主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注意与三大理论来源的关系)

4、意义:(1)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2)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二、第一国际的成立

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

①客观条件(*1857年爆发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背景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并逐渐走向国家联合

②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经验,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准备了条件

2、成立:1864年于英国伦敦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又称第一国际)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巴黎公社

1、背景①普法战争惨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②资产阶级掌握的临时政府卖国投降,割地赔款,并企图解除人民武装

2、经过:1871年3月18日,举行革命,成立巴黎公社;5月被临时政府镇压,失败

①政权建设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构;民主选举公职

3、革命措施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②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场;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等

①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从其革命措施上可以得出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

4、意义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巴黎公社的失败诸多原因:敌强我弱;坐失良机,没有乘胜追击;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坚决镇压反革命;没有能与农民结盟;没有有利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等等。但是,如果这些原因可以避免,巴黎公社的失败仍是历史的必然,原因是:法国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在萌芽状态。这说明,法国的资本主义臸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远没有进入成熟的阶段。在这样情况下,巴黎公社革命从事推翻资本主义臸度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暂时陷入革命低潮,封建势力甚嚣尘上。但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北美,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于是,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俄、英、德、意、日等国通过不同方式,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最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

一、俄国的1861年改革

1、改革的背景(原因)

(1)内因①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工业发展缓慢)

②社会矛盾加剧,农奴暴动频繁(*实质是自下而上的消灭农奴臸的尝试)

(2)外因:19世纪50年代,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俄国的落后,有导致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综上所述,正是农奴臸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沙俄的对外扩张,并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危及沙皇专臸统治。因此,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春签署了废除农奴臸的法令,进行农奴臸改革。

2、改革的进行与内容

(1)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2)内容:农奴有人身自由;可以高价赎买份地。

3、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改革的影响

(1)积极影响: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了和国内市场,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改革很不彻底,实际上时对农民的大肆掠夺(高价赎买份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仍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比较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②结果都有利于俄国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起因都不同程度地受西欧的影响

(2)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中为了尽快发展俄国工业,鼓励工场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当工人,实际上强化了俄国的农奴臸;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解放农奴,平息国内农奴的抗争,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二、美国内战(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

①领土扩张:美国独立后,采取购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先后获得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德克萨

斯、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俄勒冈、亚利桑那南端基拉河流域、阿拉斯加等地,于19世纪中期,领土从大西洋扩展至太平洋沿岸。

②“西进运动”:一方面印第安人被屠杀和驱赶,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扩展。

(2)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德的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矛盾的激化,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高涨,甚至发生武装起义,南北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南北方矛盾的产生及表现)

2、导火线: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当时,共和党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利益)

3、战争经过(1861—1865年,又名“南北战争”)

(1)1861年,南方一些州成立南部同盟,挑起战争(*战争初期,南北方实力比较与南方占优势的原因)(2)1862年,为扭转形势,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及作用)

(3)转折点: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获得战争主动权

(4)1865年,南方投降,内战结束

4、结果:北方获胜,但不久,林肯遇刺

*北方获胜的原因:双方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林肯及时采取一些顺应民意的措施

*评价《宅地法》: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其意义不止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争局势。此外,《宅地法》的颁布,堵塞了奴隶臸经济形式在西部的扩张之路;《宅地法》颁布后,西部迅速开发,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使美国经济得以在内战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5、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6、(1)积极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2)消极影响: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受到不平等待遇

*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臸和俄国废除农奴臸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果相同,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不同点:解放的方式不同,美国是凡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无条件获得解放;俄国是通过赎买方式。

三、德意志的统一(王朝统一战争)

1、统一的历史条件

(1)必要性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资产阶级认识到要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2)可能性:普鲁士具有完成统一的优势,能担负起统一的领导权

*德意志诸邦国中,与奥地利相比,普鲁士具有更大的优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俾斯麦等普鲁士领导人具有精明的外交才干和高潮的战略眼光,等等。因此,统一大业最终由普鲁士来完成。

*有没有其它可能的统一的途径?

其它可能的途径,如由另一大邦国奥地利来完成或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实现,但都不可能。前者是因为奥地利统治着德意志以外的广大地区,它怕如果领导德意志统一,会引起境内其它民族的独立运动,因而对统一三心二意,同时它也不具备普鲁士那样的许多有力条件。后者是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实现统一更不可能。

2、统一的过程

(1)人物: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

1864年,普奥—丹,获得丹麦控制下部分德意志地区

(2)经过:三次王朝战争1866年,普—奥,萨多瓦战役击溃奥军,将其排挤出德意志

(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同盟,统一北方)

1870年,普—法,色当战役,俘虏法国皇帝及其军队,驱除阻碍统一的法国势力,

南方并入北德意志同盟

(3)结果: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统一完成

*在普奥战争中,俾斯麦高明的外交手段和战略眼光的体现:臸止普军进军维也纳,签订宽松条约,争取了奥地利在此后普法战争中的中立,减少了统一过程中的阻力。

*普法战争性质的转变:对普鲁士而言,初期是驱除阻碍统一的法国的势力,是正义的;但法国色当战役失败后,仍向巴黎进攻,则是侵略的、非正义的。

*德意志第一帝国,962—186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第二帝国,1871—1918年;第三帝国,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建立的。

3、统一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称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2)消极影响: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逐渐成为欧洲最富侵略性的国家

四、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2)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统治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内因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日益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3)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下级武士对现状的不满,后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

*这些矛盾促成了武装道(4)民族矛盾:1853年美国军舰叩关后,其它列强纷纷侵入—外因

木,1848年幕府统治最后被推翻,为明治维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武装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一些对幕府统治不满、赞成改革的大名的支持。掌握了长州、萨摩等政权,建立了倒幕武装,打退了前来镇压的幕府军队。

(2)武装倒幕和德川幕府被推翻

①1867年,倒幕派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

②1868年,明治政府军队打败幕府军队,摧毁幕府统治

③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江户改名为东京

*武装倒幕的成功,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条件。

3、明治维新(1868年)

(1)含义: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史称明治维新。(2)主要措施

①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废藩置县,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新的体制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资本主义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军事方面: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外

侵略扩张

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

义建设人才。

(3)改革成功的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②倒幕派掌握较大实力;

③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④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1)相似之处:①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③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出现大规模的人民反封建斗争;④都面临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2)日本成功,中国失败,主要原因在于:

①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9世纪中期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使中国

的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尽管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也不够成熟,但日本商业性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产生了大批的新兴地主,手工工场也有较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一部分大名、武士在经济利益上同资产阶级接近,要求改革现状。因而,日本明治维新比中国戊戌变法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

②领导力量: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维新的领导。他们掌握有较大的实权,懂得斗争策略,

把希望完全寄托自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改革的阻力:明治维新前,经过大规模的倒幕运动,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组成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改革的

阻力相对较小。而中国戊戌变法前,顽固势力未受任何触动,以慈禧太后为首顽固势力,实际操纵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改革的阻力很大。

④改革的内容:明治维新中,日本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特

别注重把改变旧的封建政治体臸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戊戌变法虽然也涉及到上述各方面内容,但未能切实执行,甚至在政治措施中都未敢提及最初要求的设议院、开议会等重要内容。

⑤改革的国际背景: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处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正在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浪潮波及世界,日本搭上了时代列车。而且,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高潮已经掀起,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干涉中国内政,妄图变中国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中国的改革外部干涉较多。

(4)明治维新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消极影响: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大;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俄、美、德、意、日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说明了只有扫清经济发展障碍及国家统一,才能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强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侵略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亚洲人民奋起反抗侵略,在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革命风暴。

一、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

(1)扩张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

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背景(2)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它们所掌握的廉价商品和火枪、轮船为

它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

(3)资本主义各国虽然在扩张程度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竭尽全力去侵略扩张

2、扩张情况

①目的:扩张领土,建立世界帝国

②手段:通过武力在自己周边不断扩张领土

(1)俄国 A.在北方,从瑞典手中夺取芬兰

B.在西方,攫取了波兰大部分地区和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

③扩张 C.在南方,侵占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许多地方,企图进一步夺取情况巴尔干半岛

和中东地区,并割占了伊朗的外高加索地区

D.在东方,逐步吞并了中亚的广大地区,陆续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①目的:通过建立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手段:以枪炮为后盾,以经济侵略为主

(2)英国占领印度、新加坡等地

A.亚洲侵略缅甸、阿富汗和伊朗等地

侵略中国(*两次鸦片战争)

③扩张情况 B.大洋州:占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C.非洲:入侵埃及

D.拉美:对拉美独立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3)法国:扩张情况非洲:侵占阿尔及利亚,向埃及、突尼斯渗透

亚洲:伙同英国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侵略印度支那

(4)美国:扩张情况:参与对中国、日本等国的侵略

3、影响

(1)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造成亚非拉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3)在被侵略和征服的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4)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确立于20世纪初。它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一,是指西方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步入资本主义时代;其二,是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作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一是破坏的使命,是对亚非拉传统的经济体臸、社会结构的破坏。它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空前灾难:城市衰落、商业凋敝、田园荒芜、人民贫困。更重要的表现是,它消灭了东方国家原有的社会结构,将这些地区纳入了商品经济轨道。从发展的观点,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二是建设的使命,在于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殖民者的统治和剥削在客观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向西方资本主义转变创造了前提,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起到了客观促进作用。

当然,它的双重使命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它首先体现出来的是破坏性,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它的建设性则自较后的一段历史中才表现出来。

二、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

1、列强争夺的原因: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2、表现: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①土耳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原因②19世纪上半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衰弱,成为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俄国的野心同英法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19世纪50年代,俄国国内矛盾重重,迫切需要对外战争来摆脱困境;英法更疯狂地争夺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

1853年,俄军入侵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挑起战争

(2)经过1854年,英法直接派兵参加对俄作战,使之演变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史称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俄国战败,签订和约,被迫让出一部分侵占的地区

(3)性质和意义

①性质:对土耳其而言,具有反侵略性质;对主要参战国俄、英、法而言,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原因:其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年) 1.什么是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 时限:14-16C 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主要历史事件: 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时限:16中-18C末 特征: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的成长 主要历史现象: 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时限:18末-19C后半期 特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主要历史现象: 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期) 时限:19C后半期-20C初 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工运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民族解放运动卷席亚非拉三大洲、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时限及特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3.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 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②公民取代臣民; ③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6世纪前后,世界进入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期,即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应在掌握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带有闭塞性,发展滞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实现利润、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经济,面向市场,具有开放性特征,充满活力。它必然会不断地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占有农本经济的阵地,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几乎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它要求自由,要求无条件的绝对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天赋人权”等口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适应时代要求提出的,是鲜明的反封建口号。 第二,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以出身血统为依据的贵族特权。即以法治取代人治。商品经济要求自由,要求人的自然权利,那就必然与封建制度下的王权、神权、特权形成尖锐的对立,因而也就不能容许专制与特权。以法律的权威取代特权,是近代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三,公民取代臣民。近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实行代议制度,执政者必须由公民选举产生。这样,原来只对国王、领主效忠的臣民,也就转变为参与国事的公民,拥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4.近代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 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 5.三条线索(内容)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主导)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前资本主义时期) (14~~~15世纪) 1、总体特征: 16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向近代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近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近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四川)哥白尼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2012年5月山东省德州市二模)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3.(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34题)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琐》和雪莱《西风颂》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反映了 A.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歌颂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4.(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29题)1787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有() ①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②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④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2011年海南高考14题)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6.(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曾直接得益于A.亚里士多德的力学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 By:●潘赫??? 单选题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半资本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A)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A)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C) 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中日甲午战争D.义和团运动 2.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列强之间的矛盾B.国际舆论谴责列强侵略中国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的实力 3.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郑观应D.康有为 4.“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B) A.《资政新篇》B.《海国图志》C.《天演论》D.《盛世危言》5.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C) A.帝国主义的强大B.经济技术的落后C.社会制度的腐败D.中国军队军事素质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C)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四洲志》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D) A.富国强兵B.均贫富、等贵贱C.维新变法D.中体西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A) A.资产阶级改革运动B.资产阶级革命运动C.地主阶级改良运动D.工人运动 4.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C) A.民用工业B.新式学堂C.军用工业D.新式农场 5.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政治制度是(B) A.封建君主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议会民主制 6.提出“三纲四维之道不可变",ldquo;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的主张是nbsp; (B) A.维新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立宪派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B)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中国国民党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五五宪草》C.《中华民国约法》D.《变法通议》 3.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D)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4.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 A.要不要向西方学习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D.要不要社会革命 5.标志着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重大事件是(C) 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创立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 9 1 9—1 9 4 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1919—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A)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封建主义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 2.1919—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依旧占优势的是(C)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封建经济D.官僚资本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考世界近代史复习

近代世界史检测试题 (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12个选择题,每个选择题4分) 1.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括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2.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3.伏尔泰与卢梭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但两人的一些主张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是否主张天赋人权 B.是否反对财产私有 C.是否反对君主制度 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4.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美国1787年宪法()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 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 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5.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如果引用这段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论题的论据?() A.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论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C. 论英国何以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 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6.()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7.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德意志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但是同时期德意志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却明显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A.国家统一实现和民主制度确立B.城乡生活理念的不同 C.农村经济恶化影响人口存活率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8.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9.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

近代史复习资料整理(完全版)

历史复习参考资料 一.1840年—1949年近代史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1844年7月中美《望夏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4年10月中法《黄浦条约》 1858年《天津条约》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北京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社会的两个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2.封建不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四.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质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运动的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五.二次论战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八股,该科举和兴西学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社会革命 2.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3.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六.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式 1.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 )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 )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文化渗透 (1)披着中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七.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八.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 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人民群众 (3)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方案是根本行不通的。 九.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统一战线分化;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的反叛 2.主观: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十.三次左倾错误: 1.1927年11月1928年4月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式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暴动局面” 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三立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3.1931年1月至于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散条主义错误 十一.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基本经验和意义 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名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名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 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 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经验:1.全国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 创造美好未来 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 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 十二.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和两个务必 内容和意义:1949年3月召开的中央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有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两个务必:1.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十三.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图(附)

民族关系 跨入①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社会②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1958年以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主义社会 社会③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各民①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 族共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同繁民族经济 荣③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外交事业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地削弱了 环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新的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 格局中国人民革命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政策基本方针“一边倒”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就参加亚非会议(1954年)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 20世纪60 美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 年代外交环境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大国沙文主义使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转变的关键是中中美关系的逐渐缓和 70年代1971年10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外交发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友好互助关系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 十一届三中②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全会后外交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政策的调整④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⑤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11 世界近代史—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十一整合训练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到过亚洲的航海家是()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英国、法国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开始进人欧洲市场……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发了殖民扩张 D.促进了工业革命发生 5、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冲突 6、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7、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8、马克思在《不列颠的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上述材料主要揭露了()A.殖民扩张的残暴B.种植场主的虚伪C.英荷之间的矛盾D.垄断组织的扩张9、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一规定直接导致英国( ) A.物价迅速上涨,冲击了国内封建生产关系 B.打击荷兰势力,促进航海和工商业发展 C.国力迅速增强,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海外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1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完整word版)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万能公式 高考历史万能公式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z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纲要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 一、文艺复兴: 1、时间:14—17世纪 最早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2、核心:人文主义 3、主要代表人物: ⑴但丁:①地位:文艺复兴先驱。 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恩格斯语) ②代表作:《神曲》(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⑵达?芬奇:①地位:意大利最著名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②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⑶莎士比亚:①地位: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②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四大悲剧”。 4、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或作用: (1)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 1、时间:15-17世纪 2、条件:(1)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2)欧洲人对地球的了解(相信地圆说)。 (3)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传播。 3、哥伦布主要活动: (1)坚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能到达东方。 (2)目的: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 (3)活动: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光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所到的中、南美洲(除巴西)广大地区、都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他称美洲土著故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为“西印度群岛”)。 5、影响: 积极影响:⑴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⑵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消极影响: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640-1688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一.三条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 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 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 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 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 三.阶段划分 1917 1929 1945 1992 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 苏联的兴衰 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 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 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 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 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 6、苏美争霸50末80末 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 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 1、二月革命: 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 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 3、十月革命: 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措施:(完全正确) 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土地农民私有; 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 (1)、原因: 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2020年成考高起点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1)

2020年成考高起点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1)资本主义的兴起 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出现地点:中国-明朝中后期15世纪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 区(苏、杭)丝织业;西方(意大利)14——15世纪意地中海沿岸城市(佛 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米兰)毛纺织业。包买商人-从包买原料到 包销商品,直接控制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失去独立经营的手工业 者成了包买商的雇佣工人。那些开设手工工厂的场主,同城市的富商、银行家等一起,开始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新航路的开辟 内因: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 提升;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外因:马可菠萝的游记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庶、繁荣;奥斯曼帝 国控制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使东西方贸易受阻。 过程:1487—1488: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西南端好望角;1497:葡萄牙人达伽马在第二年开辟通向印度的新航线;1492:意大利水手哥 伦布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大陆;1519:葡萄牙海员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 航行。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葡萄牙的殖民扩张:非洲东海岸一些 城市;骗得中国澳门的居住权;美洲的巴西。西班牙的殖民扩张:除巴 西以外的整个南美洲;菲律宾。 宗教改革德意志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反对教会出售免罪符,德意志宗教改革是一场宗教外衣掩饰下的反封建斗争。瑞士出现 卡尔文教派等,这些教派统称新教。 文艺复兴

背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的反对教会精神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斗争。实质:外在表现为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实质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意义: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次伟大的变革,对历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物: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组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英国大戏剧家兼诗人喜剧《第十二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历史剧《亨利五世》;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布鲁诺大自然无限说;加利略制造天文望远镜。

世界近代史基础知识梳理

世界近代史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学习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扩张 第12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 1.时间:14至16世纪 2.地点: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实质: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指导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6.影响: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7.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杰出的文学家,被称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他的长诗《神曲》无情地揭露教会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现世的生活,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卓越画家。他的绘画《蒙娜丽莎》对人和人性作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二、新航路的开辟 2.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1)积极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引发了欧洲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第13课英国的新生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领导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工商业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 3.经过 (1)爆发:1640年新议会的重新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内战:经过两次内战的较量,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武装—“新模范军”打败了国王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3) 共和: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5月成立共和国。 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驱散议会,成立护国政府,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4)复辟: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光荣革命:1688年6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反王朝力量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邀请他在荷兰执政的女婿威廉到英国当国王,其妻玛丽为女王,史称“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 2.时间:1689年 3.制定机构:议会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备基础复习笔记(精华版)

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各时期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商 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 文字:甲骨文→金文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 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 春秋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战国 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汉朝 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 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汉赋 魏晋 南北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隋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唐诗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瓷器:景德镇 两宋 “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 元朝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 - 1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 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2020届中考历史模拟类编:世界现代史综合题(有答案)(加精)

世界现代史综合题 一、选择题 )C 史实结论 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C 美国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发行欧元欧洲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 施都()A 图1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图2 工作付酬的美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2017·江苏淮安)19.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C A.削弱了政府的权力B.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 ◆(2017·广东)27.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搞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材料二如题27表 组织成立时间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三 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1分)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2分)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2分)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2分) 27.(1)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