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doc

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

作者:徐世玲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

[摘要]在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徐世玲(1958- ),女,河北旅游学院组织部部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河北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30-02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推进市场经济模式的社会转型期,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组的震荡,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稳定,这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跳跃发展的契机,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困惑和难题。如何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1.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强调物质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以此为土壤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小难度。加之中国社会正处于极不稳定的转型期,也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不少负面影响。

2.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网络大量出现在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家庭和各个公共场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许多精神垃圾可以畅通无阻地到达大学生的计算机屏幕,直接毒害着青年一代的思想。

3.传统教育的不合时宜。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的还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仅是事后弥补,并没有超前的预测和预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常常是孤军奋战,陷入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窘迫状态,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针对大学校园里不断出现的“新鲜不良事

物”,不是以预防、排除为主,而是把“堵”作为灵丹妙药,从而使部分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凸显的心理问题,轻则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自身言行难以融入社会、集体中,重则可能引发厌世和反社会人格倾向。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往往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教育,抑或心理教育活动尽管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但经常会带有“作秀”与表演成分,结果曲解了学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高等学校“两课”课堂教学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紧密追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1)思维的敏锐性。作为年轻一代,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感知历史跳动的脉搏,热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革。(2)观念的多样性。由于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的不同,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所受社会影响的层面和程度不同,以及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文化知识素质的不同,尤其由于主观努力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色彩纷呈。(3)行为的矛盾性。大学生思想尚未完全定型,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矛盾性。(4)情感的多变性。大学生涉世未深,缺少社会实际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正处于体验、比较、思考、探索时期,因而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时代思潮的迅速变化、思想文化的交错影响、学业爱情等方面的成功与挫折,都会引起情感的两极变动。了解和掌握上述特点,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好“两课”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2.准确把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课程本身的难题。“两课”课程设置缺乏张力、内容实效性不高、教材不尽合理,是让教师们大为头疼的难题。学生往往感觉到“两课”教学内容是虚的、空的,“理论是一套,实际不对号”。(2)授课场所的尴尬。“两课”教学对象是全校学生,时间有限,人数众多,所以大多在大教室上,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一两百名学生济济一堂,除非教学内容时时引人、堂堂精彩,否则,是很难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3)教师心理的失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高校领导对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的“两课”不闻不问,只是被动地应付,甚至采取歧视性政策,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压力。这样,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靠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有“良心”的支撑。(4)学生思维的抵触。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政治教学没有也不可能进行系统、充分的讲解,加上学生缺少社会阅历,根本不理解政治课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样,在死记硬背中渐渐地对政治课产生了厌恶情绪。况且,政治课不能直接成为上理想大学的有分量的砝码,导致大多数学生在中学就形成了轻视政治课的思维惯性,并且把这种思维惯性一直带到了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