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产阶层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城市中产阶层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城市中产阶层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城市中产阶层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吴启焰1,2,尹祖杏1

(1.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昆明650091;2.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社区与区域规划学院,Vancouver,BC,V6T1Z2)

THEPROGRESSOFURBANGENTRIFICATIONSTUDYANDITSFUTURE

WUQi-yan1,2,YINZu-xing1

(1.SchoolofUrban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

2.SchoolofCommunity&RegionalPlanning,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Vancouver,BC,V6T1Z2,Canada)Abstract:Inwesternstudies,gentrificationisasocial-spatialphenomenonaccompaniedwithurbanrenewalinphysicalenvironmentandsocialmovementinsocialstratumde-synchronically.InNeil'sperspective,itwentfurther"aspartofamuchlargeshiftinthepoliticaleconomyandcultureofthelatetwentiethcentury"However,itisnotjustasimplymixingoraggregatingprocessofsocialfluxionand(urban)placechanges,meanwhile,gentrificationreshapestheplacesfromtheimmediatelocallandscapetocommunitypoliticaleconomystructure.

Firstly,AftercomparingthediversityofgentrificationinChinaandNorthAmerica,theauthorssummarizetheessentialdynamiccharacteristicsofgentrification.ThecharacteristicofinterweavingbetweentimeandspacebelongingtoonetraditionaldomainofHumanGeographywillfacilitateourgeographicalpeerstotakeanunassailableroleinthefuturestudy.

Secondly,throughreviewingliteraturesofgentrificationbothinNorthAmericaand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theclassicaleconomics,urbancultureandglobalizationapproaches,theauthorsanalyzethemainhypothesisorapproachesofgentrificationanddrawaconclusionthatthekeyresearchareasofChinesegentrificationinclude:1)Recognition,dynamicmechanism,processandeffectofgentrification;2)Thefunctionofthegovernmentinthedynamicmechanism;3)ThefutureofthegentrificationinChina.

Inthispaper,theauthorshypothesizethattheChineseurbangentrification,comparingwithwesternliteratures,hastwonewcharacteristicsatleast;a)Mostofmiddleorbigsizecitieshaveexperiencedcountry-widefirstwaveofgentrificationbasedonbombastmovementofbeautiful-led,housing-ledormanyslogan-lishmotivation-ledinpublicastheirshelltosidesteppublicfromthekernelofproperty-led,rent-gap-leadoraexcessprofits-led(WuandLeaf'snewdraft)innercitiesregeneration.However,thelatersecond-waveofgentrificationinChinamayoccurinsomemetropolitansonly.b)GentrificationinChinaalsoshowsthatthetraditionphenomenonofsocialmovement,themassself-identificationofbourgeoisstaggeredthebuildingenvironmentboomingtransformationmixingwithcentralizationofbourgeois,namelyde-synchronizationgentrificationprocesswouldexceptChinesesynchronizationgentrificationgenre,whichwebelievecausedbytheMaoistpropertysocializationmovementin1950'andPost-Maoistreformpolicysincelater1970's.Keywords:gentrification;de-synchronizationandsynchronization;thewaveofgentrification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2-0019-07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6853029);云南省科技厅学科带头人培养基金(2005PY01-6)

作者简介:吴启焰(1971—),男,云南云龙人,博士,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教授,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2007-

2008),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地理、

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收稿日期:2007-09-06;修订日期:2007-10-06致

谢:感谢英国Cardiff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的刘玉亭博士予以的帮助。

2008年第2期总第100期

人文地理

提要:本文在回顾中西方中产阶层化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中产阶层化的基本特征,强调中产阶层化具有周期性及时空性,从古典经济学角度、城市文化以及全球化角度对中产阶层化的理论流派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中产阶层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中产阶层化的界定、中产阶层化的形成机理、过程、影响以及政府作用的研究,对中国中产阶层化研究未来进行展望,率先明确中国存在中产阶层化时空共轭性;中产阶层第一波普遍性等假设,并指出第二波的中国中产阶层化只有可能发生在某些特大城市中;在中国中产阶层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原住居民的动迁问题及后续的空间隔离问题。

关键词:中产阶层(级)化;时空共轭性与非共轭性;中产阶层(级)化波

中图分类号:K901.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产阶层(级)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更新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在牛津地理学词典(Ox-fordDictionaryofGeography)中解释为:“当富有家庭寻求近邻城市中心区而导致内城衰落区的重建、更新以及再居住过程,这种择居过程通常是这些家庭权衡空间与接近中心区服务的结果。中产阶层化常常得益于由地方政府城市更新计划而改善的内城区居住环境;而地方政府则因为中产阶层化而得到税收增长率和总额增长的回报”。原住户不得不在租赁期到期时、住宅产权转移或房东的烦扰中迁离;因而,通常中产阶层化也会产生居住形态由租赁居住向住宅自由化的转移[1]。

从中产阶层化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社会空间过程是城市政府的主观经济行为的客观社会空间后果。但是城市更新之后的中产阶层化则引发了复杂的社会、空间变动:①城市中产阶级以富裕阶层取代低收入阶层由郊区或其他地区再次返回内城(城市中心区),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流动与空间变迁过程,与之伴随的是社区物质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以及社区特性发生转变的选择性渗透现象。因此中产阶层化实际上意味着城市中心区从贫民阶层到中产阶层的相应物质条件与社会、文化环境更加优越的“高级化”趋势;②中产阶层化推动城市住宅私有化进程。城市内城区高昂的地租和房价驱使平民阶层只能通过共租分摊高昂的居住成本;

③中产阶层化与旧城更新紧密相连,囤于西方分税制的原因,中产阶层化可以缓解西方城市政府普遍面临的因为城市产业、人口“空心化”而导致的巨额财政赤字困境,因此,它也是西方城市政府内城复兴计划的目标之一。④此外,我们认为在前述概念的语境中隐含全球化的喻意—孤立、偶然的城市更新事件的命运前途未卜,但是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变迁则使部分大城市的中产阶层化过程良性发展具有持续、周期性特征。

对西方而言,中产阶层化因其分布范围之广,产生影响之大,已日益成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人口学等学科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被城市政府所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中国城市的发展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且中西方城市发展背景和历史经历不同、城市发展机制不同,但殊路同归—以不尽相同驱动力的内城区城市更新过程去实现类似后果的城市中产阶层化。

本文在此从回顾中西方中产阶层化事实与研究的发展为切入点,力图展示中西方中产阶层化过程的社会历史空间前提、动力机制与外部特征,并期盼开展系统的中国中产阶层化后续研究。

2国内外中产阶层化研究回顾

2.1西方研究的回顾

中产阶层化的概念最早由格拉斯(Glass)自英文中的"gentry”引申而来,意指中产阶级回迁内城社区、逐渐侵入蓝领工人邻里地区;并伴随着该地区的住宅获得整修及居住环境得以美化,原先破败的中心城区得以复苏和发展,社会特性因居民阶层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的一种现象,毫无疑问这一过程及其社会空间结果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常常伴随着原有有机社区瓦解和多样性的缺失,城市更新改造会对邻里的多样性造成破坏[2-6]。当代的某些中产阶层化定义都是遵循Glass的阶级变化描述视角的反映。例如,一些评论者把中产阶层化描述为中产阶级的复兴、被抛弃的住宅变成中产阶级居住的住宅,或描述为高收入家庭迁入那些遭受了系统的迁出、撤资或忽视的邻里的过程[7,8]。中产阶层化也被视为中上阶级对城市中心的改造和重构,它不仅是一个单一的居住现象,而且也影响到商业和零售业区域[9]。

贝里(B.J.Berry)等人依据古典经济学观点,从住宅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中产阶层化的判断标准和预见中产阶层化的周期性特征,供求双方的波动性决定了中产阶层化的周期性[8,10]。以萨朗?左金(SharonZukin)为代表的后现代城市文化流派则从中产阶层化过程的文化表达和意义上解释这一社会空间现象,城市文化的利用和文化聚变是城市重建和中产阶层化的推动者[11]。Sassen提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和中产阶层化内在联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对中产阶层化的影响,但认为这种影响始终与不断加剧的贫富隔离相关联[12];但也有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全球化并不会加剧城市住宅所有权市场的空间隔离,相反还使这种隔离弱化[13]。其他西方学者对城市中产阶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产阶层化的概念界定、理论诠释、社会经济影响和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LorettaLees认为从1990年代中叶起中产阶层化是由于工业不景气而产生,且被英国和美国政府认为是治疗城市中心区衰退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在他的文章中探讨了如何使中产阶层化过程更富有活力,认为中产阶级化可以分为:①财政所导致的高级中产阶级化(Super-gentrifica-tion);②第三世界的移民—全球城市的中产阶层化;③黑人或少数民族的中产阶层化,在中产阶层化自身的发展过程导致了现代化的、严峻的解构(Deconstruction)过程[14]。Ran-diJohanneHjorthol等在对奥斯陆(Oslo)5000居民的调查中证实了现实的有利条件(PracticalAdvantages)才是中产阶级选择在中心区居住的重要因素,这些有利条件包括居住

2008年第2期总第100期人文地理

点和工作地点之间的短距离,远离拥挤的公共交通以及每天参加公共服务的便利性等[15]。Rose在客观评价马克思主义者对中产阶层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产阶层化产生以及所能见到的中产阶层化的结果,阐述了新古典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个内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批判地评价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中产阶层化研究,强调了它缺乏对于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关注[16]。从这点出发,指出中产阶层化是一个混乱的概念(ChaoticConcept),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应对城市更新的高涨、中等收入家庭、以及所谓的多选择的生活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尽管学者们对中产阶层化的界定标准、动力机制和后果的分析中还存在差异,但对中产阶层化的研究却日益成为西方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8]。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中产阶层化同全球资本流动和文化交流紧密交织,公司、国家主导的中产阶层化展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前景[17]。从某种意义而言,中产阶层化可以看作是后工业城市社会空间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全球化影响城市空间的后果之一。

2.2中国中产阶层化研究的回顾

针对中国中产阶层化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仅在少数几篇论文中提及到中产阶层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产阶层化与城市更新改造的互动关系上,在革新的时代,一系列市场机制改革(土地改革、住宅改革等)都会刺激城市发展[18]。MichaelLeaf从住房与旧城改造视角审视北京内城区旧城改造中政府的作用、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19]。朱喜钢等认为南京城市中产阶层化与西方城市中产阶层化在表现形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南京的城市中产阶层化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提出为了避免在今后的郊区化过程中出现城市中心区的“空心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吸引中产阶级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区是保持城市发展活力的明智之举[20]。薛德升则肯定了中产阶层化在我国旧城更新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中国中产阶层化的某些特征、机制[21]。

3中产阶层化的特征、理论依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3.1中产阶层化的特征

3.1.1中产阶层化的周期性特征

由于住宅供求双方的影响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中产阶层化具有一个周期性特征。对需求方而言,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住房需求高峰期,高比例的年轻人口、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和单身职业女性等非传统类型的小型家庭,相对于适合核心家庭生活的郊区独立式住宅过大且维护成本高的特点,内城区面积较小且生活更方便的住房更符合他们的要求,这些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内城区住宅需求周期性达到高峰,也就是说中产阶层化的需求方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在供应方,城市发展在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的历程中,城市中心区新的CBD区域及其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增长也经历了由多到少再到多的波动过程,也就是说中产阶层化的供应方也具有相应的周期性。

根据Berry的观点,中产阶层化最有可能在拥有建筑成本低和数量较少的新住宅行业的住宅市场中发生,而且这种较弱的新住宅行业面对的是迅速增长的建造成本,在住宅市场里,新住宅行业创造出最大的盈余,加速了空房从郊区—中心区的过渡,这样,最广泛的、持久的中产阶层化过程就发生了[22]。供求双方的波动性决定了中产阶层化的周期性特征,在对中产阶层化过程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一轮中产阶层化的结束同时也是新一轮中产阶层化的开始,但对于每一波中产阶层化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测结论。

3.1.2中产阶层化的时空特征

由中产阶层化的含义可以看到,中产阶层化并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它同时也是社会空间化过程。在欧美,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工业革命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22]。而美国的现代城市更新计划出现于1973年开始,其间相差一个世纪之久,只是在旧城改造之前没有出现中产阶级在城市中心区的显著集聚,我们可以说,西方中产阶级的产生与中产阶层化的出现在时空上是非共轭的(De-synchronization)。

相对中国而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产阶级产生并得到迅猛的恢复、发展,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明确,在政治领域内逐渐取得了合理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城市内城改造,城市中心区住房的等级被逐渐提高,满足了城市发展的物资环境要求,相应的物质条件与社区环境有了质的提高,成为了密度适宜、环境优美、服务方便的“中产阶层化社区”,所以中国中产阶级的社会化与中产阶级空间化的出现在时空上二者具有相对共轭性(Synchronization)。这是中产阶层化中国的特色。

3.2中产阶层化主要研究内容

3.2.1对中产阶层化判断标准的探讨

客观判断城市中产阶层化发展的程度与阶段需要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获得准确而详细的数据非常困难,尤其是以整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时。因而更多的时候是通过一些宏观现象的观察来进行判断的。Lees认为对中产阶层化的判断可根据野外调查、统计资料以及对户口普查资料的判别式分析(DiscriminativeAnalysis)来确定,包括占用和空置的住房比例、总供给住宅量、已经购买的住宅量以及租用的住宅量、人口总数、居民构成、流动人口状况、人均收入、消费情况、在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比例、居民工作状况、贫困与所需扶助状况等等[23]。

3.2.2对中产阶层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对中产阶层化形成机理的讨论是西方中产阶层化研究比较集中的内容。我们认为主要可分为三类[18,21,24]:

(1)从生态理论的角度对中产阶层化的研究认为,社区就像一个自然的生态区域,其发展具有阶段性。一个社区或地方一旦成熟后就会趋于衰落,衰败后又会走向复兴。这种生态学的解释形成最早,并曾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它将中产阶层化看作是社区“形成、发展、成熟、衰落、更替到再循环”的自我发育和循环的必然结果,即中产阶层化是社区发展的内在社会空间现象。

(2)从行为学派角度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和个人的作

吴启焰,尹祖杏:城市中产阶级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用对中产阶层化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同个人和家庭对居住地和住房的偏好作用于城市住房市场,中产阶层化是人类或家庭个体对居住地和住房自由选择的结果。

(3)从结构主义角度研究的观点认为,中产阶层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产阶层化过程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转变的空间表现。其经典研究当属Neil的rent-gap理论[24]。

3.2.3对中产阶层化过程的研究

虽然中产阶层化现象遍及中外国家的许多城市,且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过程[22]。但从其总的趋势来看,我们依然可将其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具有明显的特征:

(1)在初期阶段,经历中产阶层化的低收入的社区有少数较高收入阶层的个人和家庭迁入,原因是该社区原住居民的文化氛围和可获得的住房对新迁入者具有吸引力。这一阶段社区人口的替代效应不明显,中产阶层化发展随后进入中期阶段。

(2)在中期发展阶段,迁入的人口和家庭大量增加,原住居民的文化因素不再是吸引新迁入者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可以观察到很明显的替代效应,且替代的速度愈来愈快;当原住居民中的绝大部分迁出后,中产阶层化过程转入晚期阶段。

(3)在晚期发展阶段,人口迁入、迁出速度减缓,替代作用不再明显,形成了新的社区文化氛围,一些最早期的迁入者也开始迁出社区。直至全部或绝大部分原住居民被新迁入者替代后,一轮中产阶层化过程才会停止,但这很可能又是新一轮社区中产阶层化变化的开始。同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城市和社区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社区,其中产阶层化过程速度的快慢和进展的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21]。

3.2.4对中产阶层化的社会空间后果研究

(1)中产阶层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首先,自郊区化现象出现以来,由于中等收入阶层、零售业、服务业伴随着郊区化由城市内部迁往郊区,加之囤于西方城市的财政分税制,大流的税基流失到郊区以及产业空洞化而导致内城的持续衰落。因此,各地方城市政府都竭力改善内城区社会安全环境和投资环境,通过市中心更新中,兴建大型体育、医疗安全、教育等公共设施,希望能够抑制中产阶级郊区化进程,扭转内城产业衰退现象。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等市通过在旧城区环境更新,美化生活环境,尝试振兴中心区,吸引创新阶级(CreativeClass),促成中产阶层化的发生。

其次,中产阶层化过程的社会后果就是对内城社区的选择性重构。一方面,内城区原有低收入、多元化社区伴随着居民的外迁而逐渐解体;另一方面,中产阶级伴随着新建的、高尚化的物资环境逐渐构建自我的、隔离性社区。最终,选择性重构的社会结果促成整个城市社会空间的重组和社会空间资源的再分布。

最后,城市中产阶层化的主体是年青的中产阶级,他们与传统的中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对城市的影响却意义深远:首先,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他们多是高级专业人员,属于“全球人”一类;其次,受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熏陶,家庭结构更趋于小型化,丁克家庭和独身家庭可能成为他们主要家庭结构模式;此外,他们的生活行为中消费主义的印痕更趋明显,进而影响其工作生活休闲场所的文化氛围,推动整个内城区文化景观以至整个城市文化形态的异位变异。

(2)中产阶层化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首先,随着中产阶级队伍的迅速扩大,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年轻化趋势,社区内的家庭和人口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区阶层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都相继出现高级化、小型化和年轻化趋势,“丁克”家庭大幅度增加。

其次,中产阶层化的形成需要中心城区社区质量的高级化,因而,伴随中产阶层化的产生,必然会引起城市中心社区的居住环境质量、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有显著的改善,千店一面、业态单一的现象逐渐退出主城区的舞台,而专业店、精品店与特色连锁店等获得了蓬勃发展。同时中产阶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休闲空间更受到重视,城市公园、街头广场等户外较大的游憩空间由于大多属于大众消费型,缺乏特色性,难以满足高收入者的闲暇消费需求,因而强调空间与环境的个性及文化品味的休闲空间发展迅速,适应了高收入者的更高层次的闲暇需求,因而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于是城市商业步行街以及各种各样的休闲屋(吧)和休闲场所得到了蓬勃发展。

最后,社区文化得到了彻底的更新与“高尚化”。相比低收入者,高收入者的消费往往更注重个性与特色,由于中产阶级的迁入,原社区文化被变异甚至替代,最终成为“中产阶级文化社区”。

(3)中产阶层化对居住分异格局的影响

在中产阶层化这一城市社会空间变动中,富有的白领、粉领迁入者找到了接近工作地的住房,可以感受新的符合自己所偏好的文化氛围;而对低收入阶层的原住居民来讲,新迁入者对其原有财产的占有权带来了威胁,房租上涨、房地产税增加、生活水平上涨与房主出于为了进行更新或出卖的原因而迫使居民迁出,其中一些习惯于在内城居住的人不得不因迁移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甚至变得无家可归,从而造成新的城市社会问题。

3.2.5对中产阶层化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研究

现有的经验研究表明,城市政府在中产阶层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公共政策对中产阶层化具有好的引导作用[24]。对中产阶层化过程中政府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政策对中产阶层化过程的引导

事实上这种引导表现为对中产阶层化过程的评价及以此为基础政府所应持有的态度和如何制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西方学者的研究认为,政府必须对中产阶层化的过程进行监控,政府必须维护全体市民的利益,龙其是原住居民的利益,而不仅仅保护中产阶级的利益。Wyly和Hammel也强调了住房政策对中产阶层化的影响[7]。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入手的观念认为,中产阶层化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

2008年第2期总第100期人文地理

内城复兴,所以应加以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社会研究的观点认为,中产阶层化导致了驱使城市社会空间的进一步分化、破坏内城区混和邻里、恶化社会冲突等社会空间问题,应予以阻止。虽然在鼓励和阻止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就政府应制定政策影响中产阶层化进程方面的观点是一致的。政府必须正确处理旧城更新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确保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讲经济效益。

(2)政府政策的介入点

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和个人行为偏好的转变均通过城市住房市场而对中产阶层化过程发生作用。因此政府应主要通过对城市住房市场的干预来有效地影响、主导中产阶层化过程。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住宅法,拉开了中产阶层化的序幕,贫民窟的清理、住宅的新建与修缮、商业区的开发是中产阶层化的主要内容。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住房与社区开发法》,对住房修缮的低利率贷款、住房开发、街区商业区土地开发进行改造,从城市住房市场的角度引导城市中产阶层化过程。

(3)政府的介入方式

在不同的城市中产阶层化进程中,政府的介入方式不尽相同。如通过提供资助与贷款来推进中产阶层化、政府对社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等。另外,政府还通过对税收的调节来行使自己的职能。对荷兰城市的研究说明,为了使经历中产阶层化过程的社区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会融合,即保留一定数量的原住低收入家庭,政府采取制定法规和建设津贴住房等措施,有效地影响了城市中产阶层化对社会空间分异过程的重塑[24]。

3.3中产阶层化研究理论流派导向

3.3.1古典经济学

利用古典经济学研究中产阶层化问题,主要是通过讨论城市土地区位地租原理来解释居住隔离现象和中产阶级社区崛起的原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隆索(Alonso)1964年提出的区位地租理论。他从房地产经济学视角解释城市中心区如何在中产阶层化过程中成为中产阶级的乐园、安家之所。低收入阶层如何被排斥到城市别的角落之中的社会、经济、空间过程。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城市土地在不同收入家庭间的分配就是通过住宅位置和面积的选择,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在城市的持续增长过程中,由于交通费等因素的影响,内城的潜在地租水平是不断上升的,这必然会导致市中心城区土地和住宅的供不应求,形成中心地区由于地租级差的杠杆现象。通过内城住房市场的分化的选择性过滤机制,重构内城社会空间。

3.3.2城市文化流派

城市文化理论为解决有关中产阶层化的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构成中产阶层化主体的中产阶级的个人身份认同感及社区归属感对中产阶层化这个社会空间重构过程有重大影响。以萨朗?左金(SharonZukin)为代表的后现代城市文化流派从中产阶层化过程的文化表达和意义上解释中产阶层化这一社会空间现象,她认为文化同样是控制城市空间的一种有力手段,中产阶级文化关系到为社会交往塑造空间,也关系到为城市建立一种视觉再现;同时她也指出中产阶层化反映了一种社会运动,是自由资本投资市场进入到城市中心区的过程[11,25]。中产阶层化涉及到全球投资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城市服务经济的扩张,使得城市建筑景观的更新与城市中心区的文化聚变都在加速。城市文化(Ur-banArt)与房地产市场之间的稳定揭示了在先进服务经济条件下以及更高的社会结构中文化塑造的重要性。3.3.3全球化研究

中产阶层化是与全球化过程相关联的城市社会空间现象,全球化是城市中产阶层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产阶层化和全球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Sassen提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和中产阶层化内在联系的分析框架,认为对于全球城市而言,伴随着金融、保险、房地产为代表的高端服务行业在中心区的高度集聚,大量高收入的雇员被吸引到中心城区居住,导致了已建成用地的再开发和中产阶层化[12]。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全球城市的社会重构过程中,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出现高、低两端迅猛膨胀的极化趋势,城市更加的非均衡化发展。与此同时,国际性大都市住宅市场的空间改变被证明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通过取代市中心区的贫困人口还是通过他们之间内部的转移,这种空间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联系,但始终与不断加剧的贫富隔离相关联[9,25,26]。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MichalLyons建议我们在全球化时代要从分析全球城市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区别来掌握更多的关于城市变化的知识。在他对伦敦近20年来的变化研究中发现,全球化并不会加剧城市住宅所有权市场的空间隔离,相反还使这种隔离弱化[27,28]。

4中国中产阶层化研究的未来发展

4.1中产阶层化研究方向的变化

4.1.1研究内容的变化

由于1958—1978年间长期公共投资来源单一、总量不足或缺乏而导致市政设施严重不足,中国城市空间处于高密度低容积率紧凑形态[18]。城市实体空间拓展远低于西方同阶段城市水平。197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17.9%,比1949年仅上升7.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25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世界年均提高0.34个百分点的幅度①。在1978年以后城市经济活动随着体制改革而迅猛发展,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的局

吴启焰,尹祖杏:城市中产阶级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限性和滞后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为城市实体空间拓展非常缓慢,城市职能空间扩张速度远远超出实体地域扩张速度,人口密度居高不下。20世纪90年代前后,郊区化与再城市化同时发生,中国大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都经历了一次内城更新的过程,城市中心区住房等级的提高以及相应物质条件与环境的改善,满足了中产阶层化的需求,我国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大城市都出现了城市中产阶级以上阶层向中心区集聚的类似现象,因此,我们强调中国大中城市中产阶层化过程的第一波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大量内城区旧住宅区被拆除,原居民被过滤到郊区、原社区邻里的多样性和活力被新兴的单一的“高尚”住宅区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市的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区住宅的等级越来越高,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交通方便,临近新的高等级就业机会大量增加。

此外,1949—1978年,由于中国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阶层被制度性简化或内部差异化所代替,不仅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包括房屋在内的私有财产都不能名正言顺地受到保护,加之作为一般社会中中产阶级的中坚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都归属于改造的对象,因此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社会化过程在1978年之后又得到恢复,在我们的宪法第一次庄重地承诺“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的时候(1982年《宪法》),中国中产阶级产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政治领域内取得了合理的话语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社会化与空间化具有时空共轭性特征。

4.1.2研究对象的变化

中产阶层化与全球化进程关系密切,跨国资本渗透越大的城市,中产阶层化发展越迅猛。

在全球化的社会重构过程中,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出现高低两端的极化趋势,高收入职业中的白领阶层,拥有比传统中产阶级更高的收入;而低收入职业则是低技术、低工资的工作岗位,收入水平相对贫困化。同时,全球化导致了传统的工人阶级的减少与衰落,使得中心区住宅的需求方—年轻的职业白领阶级不仅在人数上而且在社会地位上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参与全球竞争的形势要求大城市引进跨国资本及国际精英,营造富有魅力的城市内城居住环境,所以只有少数大城市中心才有中心区复苏的机会。伴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区域的发展呈现非均衡的现象,而且这种不均衡日趋明显。中国的中产阶层化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特征,与西方的中产阶层化越来越相似,今后中国第二波的中产阶层化将逐渐与西方并轨,不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是具有全球化背景下异质同源性的城市社会空间现象。

4.2中国中产阶层化研究的重点

4.2.1中产阶层化的周期性

按照经济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来看,可以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通常来说,长周期平均要经历50—60年,中周期平均要经历9—19年,而短周期大约要经历40个月[29]。在全球化与区域化过程中,由于影响中产阶层化周期性的因素趋于复杂化,加上国家的调控政策等,使这个周期性波动的振幅逐渐缩小,以致这个经济周期正在由长周期向短周期过渡,同时,这种变动的产生也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城市CBD的高度再发达、中心城区就业岗位的增加以及收入极化现象明显(全球范围内高收入人数越来越少,而他们占有的收入比重却增加,在城市中的表现就是少数部分大城市分担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它们在世界竞争中的作用更加明显)等。因此,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探讨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中国中产阶层化的波动,明确这个波动的产生机理及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等。4.2.2中产阶层化与城市人口分布

在西方中产阶层化产生之时,高收入人群大部分已迁往郊区,所以西方城市中产阶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特征是高收入人群从城市郊区返回城市中心区,看起来发生了一个继郊区化之后的再城市化过程,从整体上表现出内城人口的增加和外城人口的减少;而中国中产阶层化产生之时,大部分高收入人群依然聚集在城区之中,城市中心区内原有分散的高收入者与新生的城市高收入阶层的内城再集聚构成了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化特征之一,但在中高收入家庭内城集聚的同时,也伴随着低收入阶层从原住社区的迁出,所以对中国城市而言,中产阶层化对城市人口总体分布的影响应当不十分显著。

4.2.3中产阶层化与城市更新

中产阶层化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结果,但它也对城市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城市中心区成为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内核。

伴随着城市中高收入阶层在内城的集聚,被取代的城市原住居民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动迁出。而在这些被动迁出的居民中,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这类的原住居民又分为租房者与房产主两类:作为租房者,在中产阶层化过程中他们无力负担增加的房租,只有被迫选择迁出;作为房产主,他们大多数也无力对他们的住房进行自我更新改造,同时社区在中产阶层化以后,各项生活费用也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被迫迁出。如何解决这些居民的安置问题成了政府亟待解决的事情,也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中产阶层化会导致内城区社会经济空间的重构,也有可能加剧社会极化,客观结果可能会加剧城市居住空间的隔离,不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的关注点所在。

注释:

①城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多卷。

2008年第2期总第100期人文地理

参考文献

[1]SusanMayhew.TheConciseOxfordDictionaryofGeography[M].

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170.

[2]GlassR.Introduction:AspectsofChange,inCentreforUrban

Studies[M].London:MacGibbonandKee,1964.221-225.

[3]SchafferRandSmithN.ThegentrificationofHarlem?[J].Annalsof

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86.760:347-365.[4]Jacobs.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Cities[M].NewYork:

RandomHouse,1961.41-78.

[5]Hartman.Thehousingofrelocatedfamilies[J].JournalofAmerican

InstituteofPlanners,1964,30(4):266-286.

[6]Gans.TheLevittowners:Waysoflifeandpoliticsinanewsuburban

community[M].London,AllenLane:ThePenguinPress,1967.474.[7]WilyEK,HammelDJ.IslandsofDecayinSeasofRenewal:Housing

PolicyandtheResurgenceofGentrification[J].HousingPolicy

debate,1999,10(4):47-62.

[8]AtkinsonR.Introduction:misunderstoodsaviourorvengefulwreck-

er?themanymeaningsandproblemsgentrification[J].UrbanStudies.2003,40(12):2343-2350.

[9]Smith.Gentrificationandthespatialcontributionofthestate:the

restructuringofLondon'sDocklangs[J].Antipode,1989a,21:232-260.[10]BJ.Berry.Islandofrenewalinseasofdecay'[A].P.Peterson.The

NewUrbanReality[C].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ion,1985.171-189.[11]Zukin.

Gentrificationcultureandcapitalintheurbancore[J].

AmericanReviewofSociology,1987,13:129-147.

[12]SassenS.Theglobalcity.Princeton[M]N.J.: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1.3-34.

[13]MichalLyons.SpatialSegregationinSevenCities:ALongitudinal

StudyofHomeOwnership[J].1971-91HousingStudies,2003,18(3):305-326.

[14]Lees.Super-gentrification:thecaseofBrooklynHeights,NewYork

City[J].UrbanStudies,2003,40(12):2487-2509.

[15]RandiJohannaHorthy,TorkelBjфrnskau.GentrificationinNorway

[J].EuropeanUrbanandRegionalStudies,2005,12(4):353-371.[16]RoseD.Rethinkinggentrification:beyondtheunevendevelopment

ofMarxisturbantheory[J].EnvironmentandPlanningD:SocietyandSpace,1984,2(1):47-74.

[17]NeilSmith.Newglobalism,newurbanism:gentrificationasglobal

urbanstrategy[J].Antipode,2002,34:427-450.

[18]吴启焰,甄峰,张京祥,朱喜钢,等.城市建筑环境供给保障与大城市

景观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4):360-367.

[19]MichaelLeaf.InnercityredevelopmentinChina[J].City,1995,12

(3):149-162.

[20]朱喜钢,周强,金俭.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例[J].城市

发展研究,2004,(4):33-37.

[21]薛德升.西方绅士化研究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启示[J].规划

师,1999,(3):109-112.

[22]BrianJL.Berry.CommentonElvinK.WylyandDanielJ.

Hammel's"IslandsofDecayinSeasofRenewal:HousingPolicyandtheResurgenceofGentrification"-GentrificationResurgent?[J].

HousingPolicyDebate,1999,10(4):783-788.

[23]LorettaLees.Areappraisalofgentrification:towardsa'geographyof

gentrification'[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

2000,24(3):

389-408.[24]NeilSmith.

Gentrificationandtherentgap[J].

Annalsofthe

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y,1987,77:462-465.

[25][美]SharonZukin著.张廷俭,杨东霞,谈瀛洲译.城市文化[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

[26]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25.

[27]Lyons.Employment,

feminizationandgentrificationinLondon,

1981-1993[J].EnvironmentandPlanning,1996,28:341-356.[28]Hamnett.

Theblindmenandtheelephant:

theexplanationof

gentrification[J].Transactions,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1991,16:173-189.

[29]A.C.Pigou.M.A.IndustrialFluctuations[M].London,Martin'Street:

MacmillanandCo.LimitedSt,1929.8-18.

[20]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

2001,(3):19-21.

[21]张庭伟.城市的竞争力以及城市规划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0,24

(1):39-41.

[22]唐礼智.试析城市竞争力[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

17(6):93-97,107.

[23]Cheshire,P.I.Gordon.TerritorialCompetition:SomeLessonsfor

Policy[J].AnnalsofRegionalScience,1998,(2):321-346.

[24]ScottAJ.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andIndustrialDevelopment:

GeographyandtheCreativeFieldRevisited[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6,26(1):1-24.

[25]李娜,于涛方.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J].人文地理,2005,

20(3):44-48.

[26]王慧,等.西安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研

究,2006,25(3):539-550.

[27]吕拉昌,等.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的广州市空间结构[J].地理学

报,2006,61(8):798-808.

[28]宋霞.美国硅谷开发史[M].北京:出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208-250.

(上接第118页)

!!!!!!!!!!!!!!!!!!!!!!!!!!!!!!!!!!!!!!!!!!!!!!!!!!!!!!!!!吴启焰,尹祖杏:城市中产阶级化研究进展回顾及未来展望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摘要】在中国,中产阶级正以每年新增数百万人的速度强势崛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中产阶级拥有比较多的机会创造和享受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创造“新生活方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等等形成了这个时代和新服务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从文化研究角度来了解在消费大潮下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活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行为文化生活社会交往 中产阶级英文叫“middle class”,可以直译成中间阶层,也就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人群,他们工作忙碌,生活有压力,但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中产阶级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其生活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一.消费行为 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被认为是有品味、有格调、有消费激情的消费“前卫”。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而中国当代城市中产阶级是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代,他们许多人可能刚刚从艰难与困顿中走出来,在消费大潮下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新的时代与社会特征。从消费结构来看,中产阶级家庭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虽然饮食方面的消费在中产阶层家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其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特别其他消费内容如交往、休闲、轿车、住房等不断增加,家庭基本消费如衣食住行方面已经与原来简单的生存必需型消费拉开了距离,同时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明显增加;从消费支出分布情况来看,城市中产阶级已逐步摆脱低收入阶级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收入已完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用于满足发展需求的其他消费项目或投资。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2001年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萧灼基说:10年后中国将有五类人能进入中产阶层,萧老的预言,给给向上爬的人打打气,给他一个大枣吃。本人想提三个问题:中国的新阶级、新权贵和新精英。 新阶级 故事一: 狗熊带兔子玩,上厕所时没带手纸,狗熊问,你怕脏吗?兔子说不怕,狗熊用兔子毛当手纸了。狗熊的块头那么大,兔子没法子只好拿自己的衣服给狗熊当"手纸"了。中产阶级象只兔子,跟富人玩好了就变成手纸,玩不好...... 中产阶级——难以界定,文学家形容他们象一块没有冻好的冰,艺术家编了一套老板丽人伪幸福的梦,经济学家说他们是中国稳定的核心,社会学家说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政治家怕他们长得太快胃口太大,行政官员吃拿卡要想捏死他,民工们恨不得宰了他,再来一次均贫富。 一提中产阶级,人人都特敏感,弄得我好生尴尬。不是我存心找不痛快。在我们这个貌似平等的社会中,一谈中产阶级,人们就老大不自在,心中暗想:我算老几?老大、老二、老三,还是个零蛋......有人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我是格格。我心说您甭提满清这一壶。路边的小饭馆变成了宫庭宴,电线杆上的小纸条儿变成宫庭秘方,街上的小妞也全都变成了格格。经济学家管这叫"预期紊乱"。关于中产阶级争议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企盼,象是学术界吐出一串好看的泡沫。人们不否认他的重要性,鲜有人进行分析、量化和实证。我一接这题就发觉不妙,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着力点。中产阶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方的园的还是三角的,他的政治理念、社会意识、生活预期全然不清楚。 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原本是个舶来品,欧洲是经过了300 年工业原始积累,再加上战后持续50 年的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才出现了中产阶级。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有产者,改革20 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他们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办公司、投资、信贷、交易和纳税,在这一奇迹中,他们很有特色。所谓中产阶层,是以知识份子、职业专家为代表的主流精英的群体,有院士、研究员、教授、律师、医生、作家、专家、艺术家、自由职业者、高级职员等,包括文官、学人和企业家。他们成长周期才10年还很不成熟,我们缺乏训练有素的文官来操作民主,又缺少公益的学人来坚实公民社会基础,更缺乏讲信用的企业家来完善产权制度,从而使经济和民主同时陷入僵局。 早在1997 年刘吉曾说过,中国很有可能产生新阶级。中层消费者怎么形成的?大约是在1992 年后,要素市场(资本、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开放后,形成的所谓的"第四代富人"。大批政府、企事业机构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后,利用他们过去的资源和社会网络,中层才迅速扩大。据中国社科院历时10 年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民营中小企业家中干部下海的占31%。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才形成了广大的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中产阶级最新十大标准出炉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或家庭才算中产?中产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小融整理了10个中产阶级的标准给大家作为参考,一起来看看你符合几个吧。 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 提到中产,收入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最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小融默默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工资卡,呵呵,我岂止是拖了后腿啊,我连中产的裤衩子都拖掉了…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 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阶级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要有百万级别的流动资产。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的中产阶级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达到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呵呵,对不起,那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中产阶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提到中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钱,中产阶级还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还在还房贷、车贷的统统out.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级的判定标准。比如有一流高校毕业、海外留学、EMBA(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或者成为某个公司的CEO、做知名企业家、当名牌大学的博导、某领域的权威专业人士等金光闪闪的经历。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把健康列为首要人生目标。当然,中产阶级平时必须是很注重运动的,每个人至少有一张健身卡或者高夫球俱乐部会员卡,还要常常展示骑马、潜水、登山、滑雪等一类高逼格运动的特长,不得不说爱运动绝对是当下中产阶级的重要标签之一。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3457834.html,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作者:温铁军 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2期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购买力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该阶层政治意识也将随之提高。 那么,中国是否真正存在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又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中产阶级崛起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使得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变化。相应的,许多与中产阶级崛起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但这个阶段的许多基本特点,仍在总体上与全世界中产阶级人口最多的国家相似——社会阶级组织不成熟、相对比较容易偏激或激进、政治利益分散、摇摆性大等。 (一)中国与西方在中产阶级形成及其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不同 中国正在大规模接受外部制造业,一方面是劳工群体总量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是同时出现了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大规模的但却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稳定状态——中国的金字塔结构正在巩固。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相应地也产生了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虽然经济危机后迫切要求加快城市化以提高国内资本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但城市化带来的中产阶级崛起又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新的政治矛盾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中国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在某些领域已经不能满足新兴中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 中产阶级在政治上本来应该有倾向于市民社会的诉求,但后来逐渐趋向于保守,容易与执政党利益一致——越是“中产”的群体越希望社会稳定。然而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方面范围跨度较大、职业众多,没有形成像大资产阶级或者少数富裕阶级那样清楚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跟统治阶级从中直接获取垄断资本收益的体系形成自然的利益结合,也无法对政策决策直接施加影响。所以,在国家垄断条件下的“亲资本”的政策体系中,不能够得到与垄断资本明显一致的制度收益。

民国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过程因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步履维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产阶级?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定义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这个定义看似严谨,其实过分宽泛。在本文中,我考虑符合下列条件的人群为中产阶级: 1、居住在城市。 2、受过基础的教育。 3、如果在农村拥有地产,则地产收入不能维持其生活水平。 4、如果拥有自己的工商资产,其固定资产(指经营事业所使用的房屋)不得超过2处。 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中产阶级所从事的职业有: 1、政府及工商事业的中高级雇员 2、文教事业从业者 资料选取 主要选取各个工业发达城市的资料,兼顾其他重要城市。 研究时间分段 1、1912-1937,即民国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2、1937-1945,抗战期间沦陷区、国统区。 3、1945-1949,内战期间。 具体分析 1、1912-1937 实际上,这一段时间要分成两段来看,在一战结束前与一战结束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在1919年以前,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而无暇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竞争而使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黄金时代,而促使中产阶级购买力逐步提高的话,那么,在一战之后,这种趋势无疑是消极的。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随着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而停滞甚至跌落。 但是这个时间段里,必须承认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相当富足。 在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而工资方面,《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反映出相对较接近底层的中产阶级的状况,他们作为办事员、邮差实际工资与以上数据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拖欠工资在这一段时间里并不少见,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刘欣 2012-8-23 9:14:40 来源:《社会学研究》(京)2007年6期第1~14页 【作者简介】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阶层结构/中产阶层/阶层地位/阶层认同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研究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在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用什么样的指标划分出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大。由此一来,不同的研究者估算出的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如何据中国的现实来界定中产阶层,仍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中产阶层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界定,视中产阶层地位为居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以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确切含义,进而提出一个适用于中国城市阶层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将以“2003年中国综合调查”(CGSS2003)①的资料为主要依据,用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来呈现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及中产阶层的比重,并从收入、住房、阶层地位认同等几个方面来检验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一、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第七章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 世界经济的影响 鲍达民 环球董事总经理, 麦肯锡公司

2 当 前,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速度和规模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深刻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 着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推动着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拥有强大消费力的新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2012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 城市的快速膨胀造成多重压力,包括交通 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清洁水和居住面积的长期 性短缺。中国需要治理这些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增长,回应新兴中产阶层的需求及愿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同时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为美国带来难以限量的商业机遇。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将高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GDP的24%。 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2%;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或将增至63%。从目前到2022年,中国将新增 1.7亿城市人口, 城市人均收入差不多是农村人口的3倍。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哺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相应地,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因为城市化得到了提升。城市化既带来了如基础设施大发展等“硬件” 益处,也带来了诸多“软件”好处,如教育、医疗、 个人金融服务的改善。对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但政府所做的那些能够真正释放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经济潜 力的软性投资,却较少得到重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不到1.5亿的中国摘要 中产阶层力量正重塑着中国 直至2000年,中国的城市中还只有4%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1。 截至2012年,这一比例窜升至 68%。预计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 6.3亿—占城市家庭总量的76%, 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一个中产阶层主导的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是中国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其发展和扩张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今后也将如此。 如今的中国,城市人口占1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产阶层的家庭可支配收入 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 之间。在购买力同等情况下,相当于在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收入区间之 间。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的花费小于50%,而且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 惯有别于其他阶层。 “不言而喻,最好的政体是由中产阶层的公民组成的。凡中产阶层数量充足的城邦,往往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6年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人口组成的变动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在中国城市地区掀起一波消费高潮。 2006年4月?Diana Farrell、Ulrich A. Gersch and Elizabeth Stephenson 本文包括: 图表1: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上升 图表2:收入的上升将造就底大的城市中产阶层群体 图表3:中国最大的消费品类是食品 图表4:除食品消费外的其他类别的消费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作者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很多跨国企业已将服务重点放在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客户服务上。当这些富裕的城市客户是唯一的拥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1的消费者时,这种“取其精华”的战略确实能够奏效。 但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个规模大得多、构成复杂得多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就是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他们的购买力2将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参见附文:“关于本项研究”)。虽然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新阶层,但还有很多公司尚未拓宽思路,因而可能错失良机。 不难理解中国城市富裕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个消费群体尽管人数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但年收入超过10万人民币3(约合12,500美元),且持有5,000亿人民币的资金(几乎占到城市可支配收入的10%4)。他们对全球奢侈品牌有着无穷的渴望,这使得很多在中国的公司可以在不改变产品和业务系统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由于该细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于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和寻求稳定收入来源的公司来说,为他们提供服务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帄的提高,企业如果将重点都放在城市富裕消费者身上,可能会错失巨变带来的机遇。未来的2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提高收入而迁移到中国的城市。尽管这些工薪消费者先前是中国贫穷的一群人,但他们的收入将稳步提高,成为一个新的底大的中产阶层。 尽管奢侈品厂商仅为最富裕的家庭提供服务,但其他类型的公司,尤其是大众消费品的制造商,通过将业务范围涵盖到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将获得丰厚的利润。未来的中产阶层消费者正是今天的城市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很多城市里,目前仍然相对贫穷)。为这一消费群体服务,企业需要大大改变战略。有远见的公司(如可口可乐和宝洁)已经开始建立针对这一消费群体的业务模式,从他们身上获得利润。 未来的中产阶层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将使数亿户家庭摆脱贫困的命运。目前,中国77%的城市家庭的年收入少于2.5万元;根据我们的估计,到2025年,仅有10%的城市家庭年收入将少于2.5万元(图1)。届时,中国的城市家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每年的消费能力高达20万亿人民币5。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日本的家庭消费总量6。而且这些估计值是根据目前严格管理的汇率水帄得出的,很大程度上低估了中国未来的消费购买力7。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爱你2460929546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现在国内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无论是称谓的确定,还是群体的界定,都还有很多争议。作为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您如何理解中产阶层?在中国,什么人是中产阶层呢? 李强: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它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我们讲阶级的时候,都是有属性的,有明确界限。唯独中产阶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从收入上说,假定你月收入5000元到2万元,就是中等收入者。那4999就差一块钱是不是?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反过来,正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觉得是协调社会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说大多数人都是中产阶层,那这个社会不是很和谐吗?可惜在中国,能够说自己是中产阶层的人还很少。就是说主观调查和客观调查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人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对于中产阶层,我认为有三个指标:收入、职业、教育。中产阶层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比较中间的位置,但是具体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要考虑区域差异,因为北京跟贵州的生活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你在这个地方算中产,在那个地方

可能就不是。 因此,我们加入职业的指标,一般有四类职业:中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商业经营者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三个指标就是教育。中产阶层一般受过较好的教育。 日报:我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人明明收入和职业都符合中产的标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这是为什么呢? 李强: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中产阶层往往压力比较大,他并没有很强的幸福感,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他们其实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大,对经济变动很敏感,我称他们为“敏感的中产”。敏感的中产在遭遇到伤害或利益受损后,会变成“愤怒的中产”。这是应该值得社会关注的。 而且中产不幸福也说明中国的中产是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中产,它的阶层构成是不完全的,因为整个社会结构不是完善的。本来中产应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较容易幸福,但现在许多中产往上看就看到许多一夜暴富阶层,他的心理会有极大的不平衡。 日报:中产阶层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就是因为他们一般有着统一而稳定的价值观。中国现在拥有的是一群分裂的中产,还能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吗? 李强: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培育中产阶层。一个社会的中产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我们这个转型过程中,中产是不完全

中国中产阶级浅析

中国中产阶级特征分析 朱周阳 市场营销091 09800150 前言:近几年有一个在海内外被热烈讨论的话题:即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壮大,这个庞大的新兴阶级将推动中国的民主化。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 概念 中产阶级(英文:middle class)是一种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此词常用于专业人士、学者、知识份子,或大企业、公营机构、政府部门的中级管理层,或中小型企业东主,中学、小学、幼稚园校长、教师、社工和护士等。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有时也被戏称“夹心阶层”,意即他们既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相对大的社会福利保障,夹在中间。 在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级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界定标准 中产阶级的界定因素随各国有所分别,但是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三个,一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二是职业,三是文化程度。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都倾向于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首要标准。例如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多数可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而拥有自置物业及私家车,亦是中产阶级的象征:而在香港,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的界定,收入并不能够成为被强调的起点。吕大乐说“这(收入)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吕大乐界定中的香港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同时强调“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 中国中产阶级现况 中产阶级的界定:目前在我国,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 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与“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甚至也有人提出中产阶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这些新兴中产阶级并不是用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地理位置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而且年龄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3 0岁以下的人一般是独生子女,而且受到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爱。而那些3 0岁以上的人一般经历过困难时期,家里可能都有兄弟姐妹需要接济。以生产高档手表而著名的宇舶公司总裁让-克洛德·比韦说:“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中国,而是十几个中国。这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需求。”而从有关访谈中所获得的材料看,调查对象一般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有这样几类

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分析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状况分析 阶级概念一词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正确的定义,对于它也没有任何正确的测量。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事业中指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一种试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1919年出版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曾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赎回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从这些经典作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的划分中的重要性。 对于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合成阶级,只是因为她们要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抗某一另外阶级。在其他方面,她们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于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她们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决定的。阶级决定她们的生产状况,同时也决定她们的个人命运,使她们受到支配。 关键词: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关系生产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各社会界均还没有一致看法。 社会阶级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早期,毛主席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国的社会阶级的分析。以他看来,社会可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的分变演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不再是能单纯的可以用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来简单的划分了。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于2002-12-17 12:42:36发布)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并不在于民众的知识教育水平、个人能力及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制度。作者认为,如果政府与民争利,随时都想控制民众生活权利的空间,想掠夺民众个人财富或其财富掠夺得不到保护,那么中产阶层社会要形成是不可能了。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该蓝图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的提出让理论界耳目一新,人们将面对着许多新的课题。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社会如何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则是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之重心。由此,最近媒体与学界对中产阶层关注与讨论也就多了。但是从最近不少的讨论来看,人们更多的关注是未来中产阶层社会的意义、结构及对未来社会之影响,关注的是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趋向,关注的是中产阶层财富的占有数量及占有方式,关注的是几年后中产阶层可能出现的规模等。一句话,人们关注的是中国未来中产阶层的结果,而不是其形成过程。如果我们要问中国中产阶层如何才能形成?当中有哪些多少约束条件与困难?目前有多少约束条件没有满足?又有哪些困难与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

解决?中国政府与个人应该做些什么?等等,这可能把问题讨论引入一个新的角度了。因为,如果不能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去找事物真相,寻找其发展内在根据,也就无法找到达成其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也就无法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生活的现实。步入中产阶层社会过程漫长一般来说,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来看,中产阶层是指社会中所处于中间部分的一个阶层。而这个阶层有人把它看作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当然也有人把中产阶层看作是一种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按照这种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而描述其消费倾向。按照这样的标准,在目前不少发达的国家中,这群人占整个社会总人口的80%。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中国,与中产阶层社会的出现应该是相去很远,尽管有中国政府机构就指出,在20xx年,中产阶层就达2亿人,中国也会开始步入中产阶层之社会,但这实际上与13亿人口来比还是太少。而且这种观点是过分乐观了,因为中国步入中产阶层社会并非一蹴而就的,而且是有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得以实现之日,但中产阶层社会也不一定会到来。因为,尽管近2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飞跃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除了极少数极少数人真的富裕起来之外,中国有多少民众达到了上述所认可的中产阶层的标准呢?别看现在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是如何风风火火,但是真正能够有能力买房买车的人都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 与中产阶层的定位3 刘 欣 提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 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16%,中产上层占716%,中产下层占221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1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1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阶层结构 中产阶层 阶层地位 阶层认同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研究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在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用什么样的指标划分出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大。由此一来,不同的研究者估算出的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如何据中国的现实来界定中产阶层,仍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中产阶层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界定,视中产3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SH049)”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本 文初稿在2007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中产阶层论坛”(长沙)上宣读,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作公开讲座,作者感谢戴建中、李春玲、吕大乐、园田茂人、萧今、Louis Chavuvel、Erik O.Wright等与会者、讲座参与者的评论和提问。 1

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内容提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现代化的发展共同演进,并由此构成现代社会相对稳定的三级社会阶层架构,这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过程的共同现象,而中产阶级发育不成熟的两级社会阶层架构往往容易导致社会动荡。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中产阶级不发达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中产阶级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担当形成社会消费动力与消费文化的主流角色。中国正在加快它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产阶级群体正在现代中国社会浮现。同时,在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取向中,消费社会的特征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在中国也越来越明显。鉴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如何看待中产阶级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形成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消费文化有着什么特征,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生活方式 中国案例的特殊性 ——名称的合法性:中产阶级这个名称在中国无论是官方和学术研究主流均未获得承认。目前普遍所采用的是框定在经济范畴的模糊名称‘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原因应与政治性质有关,在马克思的理论范畴中,阶级与政治是密切相连的。中产阶级在英文中也称为资产阶级,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颇有冲突。而不少学术界人士则认为,中产阶层在中国时间很短、数量有限,远不能称之为阶级。所以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在中国更多的变成学者争议、媒体炒作和国外学者研究概念。 ——消费文化、尤其是阶层的消费文化在中国是否已形成。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照大多数学者们的看法,消费文化是伴随着消费社会而出现、后现代社会或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而中国目前仍处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过程,某些区域甚至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前现代化阶段。是否开始出现消费社会倾向,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倾向是否浮现?不少学者对此仍持否定态度。此时提出并研究中产阶级消费文化似乎为时过早。 ——中国正处在社会分层的活跃期,中产阶级经济成本低廉(国际水平的横向比较),消费文化的构成与边界还相当模糊。这既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或许如同其经济发展奇迹,呈现超常规的特征(基本背景是政治与政策上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扼杀局面。若中国的领导层能够向亚洲其他新兴国家那样,对中产阶级采取扶持倾斜政策,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会出现更快的格局。从中共16大以来,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倾斜的趋势开始逐步显现)。也意味着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阶层特征尚不明朗,这更增加了阶层群体文化的研究难度。 笔者在此将中国的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特定的阶层提出来,并非想赶文字的时髦;而将焦点聚集在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上,也不是主观臆想的方式。而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基本预设。 两个基本预设 ——中国社会将会沿着三级社会的路向发展,中产阶级在中国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并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影响力量。 ——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一、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最新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3篇

201xx新出了一份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己有没有达标吧。 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 20xx年中产阶级的标准,提到中产,收入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产阶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的资产 2017年中产阶级的标准,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阶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要有百万别的流动资产。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的中产阶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达到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那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中产阶。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提到中产,多数人先都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钱,中产阶还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的判定标准。比如有出彩高校毕业、海外留学、EMBA(重量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或者成为某个公司的CEO、做出名企业家、当品牌大学的博导、某领域的权威人士等金光闪闪的经历。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中国内地中产阶把健康列为要人生目标。当然,中产阶平时必须是很注重运动的,每个人至少有一张健身卡或者高夫球俱乐部会员卡,还要常常展示骑马、潜水、登山、滑雪等一类高逼格运动的特长,不得不说爱运动是当下中产阶的重要标签之一。 六、旅游、购物、娱乐一个不能少 2017年中产阶级的标准,定期出去旅游度假是中产家庭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国内外那么大,想去哪就去哪。当然对于购物来说,也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用考虑价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