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4抗日战争和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4课时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史料中说:“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其中的“某战场”是指( )

A.中国东北战场 B.中国华北战场

C.滇缅战场 D.太平洋战场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据“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可知材料所指为敌后战场,故B项正确。

答案:B

2.(2014·揭阳市一模)台湾在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论某事件,认为该事件使中国社会发生很大的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国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强化了民族主义的作用,应该是一场对外战争,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14·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考)毛泽东对正面战场抗战评价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

B.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

C.为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条件

D.配合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

解析:1937年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此阶段的抗日主要战场是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故A项正确。

答案:A

4.(2014·汕头市一模)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

C.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

D.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费正清强调的是抗日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由一个战争的牺牲者转化为世界大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5.(2015·湖北仿真模拟)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虽然作战失败了,但是……它改变了中日战略轴线……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据此,说明( )

A.蒋介石准备拉开战场的反攻序幕

B.正面战场的溃败促使蒋介石改变抗战路线

C.蒋介石认识到了本国的战略优势

D.蒋介石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精神支柱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反映出蒋介石认识到了本国的战略优势,决定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拖延战术,持久抗战,故C项正确。

答案:C

6.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报道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C.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1945年8月,正是国共重庆谈判前夕,全国人民都希望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共建新中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7.

(2015·济南市一模)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

A.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B.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

C.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信息“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说明共产党与民盟之间达成了合作的关系,这是共产党奉行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故D 项正确。

答案:D

8.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

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由“解决”“优势问题”可知国共武装力量对比的变化,因此A项正确; B、C、D三项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

答案:A

9.在一份历史文献中,中共中央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决定(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

B.使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为签订《双十协定》创造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在日本全面侵华之际,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抗日,故该决定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C项正确。

答案:C

10.(2014·成都市高新区模拟)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 )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再认再现能力。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战略性胜利,国民政府被推翻,A、B、C、D四项分别反映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战略反攻(1947年)、土地改革(1947年)、内战爆发(1946年),故选A项。

答案:A

11.(2015·皖南八校联考)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从国民革命军的比重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尽管英烈名录中八路军比重较大,但是其只是中共领导力量的一部分,A项错误;图示没有揭示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烈牺牲的时间,C项错误。

答案:D

12.(2015·新疆二模)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D.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历史价值是指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战争,是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战争,用“人民解放战争”来进行概括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而从历史的客观评价来看,这场战争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故C项正确。

答案:C

13.(2015·包头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日战争纪念邮票对比

问题:

比较表格中不同时期纪念邮票的图案变化,结合所学,以抗战新史观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两个充分信息;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评分说明:信息提取准确,表述明确清楚。分析合理充分,有历史依据,史论结合。

信息1: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信息2: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信息3: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和整体性。) 信息4:强调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信息5:彰显和平与正义的意义。

信息6: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的地位。(信息可随意选取角度组合出变化)

14.(2014·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3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材料二下图为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材料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金冲及《新中国的第一年:写在国庆55周年之际》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图表中“共和”“民主”字眼在1893—1913年出现的频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40—1947年“民主”出现的频率高低情况并说明理由。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形式考查近代中国主题——反专制、求民主,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各时段的重大事件分析。第(1)问“共和”“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关,该问主要回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回答。第(2)问先根据图片分析1940—1947年“民主”出现的频率高低情况。1940—1944年“民主”出现频率不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抗战有关;1945—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结合抗战胜利后有关史实回答。1947年“民主”频率下降,结合国民党专制统治分析。第(3)问“变化”根据材料从参与的人以及享有权利来分析,原因从新中国成立来分析。

答案:(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或辛亥革命)。

(2)1940—1944年:“民主”出现频率不高。原因:以抗日为重。

1945—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原因:抗日的胜利使人们看到和平的曙光;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1947年:“民主”频率下降。原因:内战爆发,专制统治的压制。

(3)变化:民主从少数人才享有的权利变成多数人都能享受的权利;贫苦民众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到当家做主人。

原因: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当家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