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

目录

S 大会特邀报告

S-1 节能减排应重视提高基建工程寿命………………………………………………………………………………..…唐明述(1)S-2 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孙伟(11)S-3 Early-Age Property Measurement of Cement-Based…………………………………………………………LI Zong-jin(12)S-4 外加剂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缪昌文(23)

A 水泥熟料化学、制备与性能

A-1 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合成与水化研究进展……………………………………………………………… 陈诚,芦令超(31)A-2 BaO 对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矿物形成的影响…………………………………..陈琳,沈晓冬,马素花,黄叶平,钟白茜(31)A-3 封闭条件下双掺ZY和MgO 膨胀剂的双膨胀作用研究………………………………….陈明,王伟,浦春红,杨德斌(31)A-4 水泥-粉煤灰体系中粉煤灰细度对粉煤灰反应程度的影响………….陈益民,董刚,张洪滔,周瑾,文俊强,李长成(31)A-5 二氧化锰-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崔素萍,王林(31)A-6 水化环境对水泥基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性能的影响………………………………………………崔素萍,徐西奎,汪澜(32)

A-7 水泥-粉煤灰体系中粉煤灰掺量对粉煤灰反应程度的影响

……………………………………………………………….董刚,陈益民,张洪滔,文俊强,唐润荣,吴春丽,李长成

(32)

A-8 水泥水化放热行为的温度效应和水灰比效应……………………………………………………………….董继红,李占印(32)A-9 新型矿渣复合助磨活化剂研究………………………………………………………………………….冯蕾,张雄,张永娟(32)A-10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石固化氯离子能力的影响…………………………………………….耿健,丁庆军,胡曙光,丁华涛(32)A-11 高压富含水地层用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材料的研究………………………………………丁庆军,田焜,王红喜,胡曙光(33)A-12 热工参数对阿利特固溶特性和多晶转变的影响…………………….管宗甫,栗潮,陈益民,秦守婉,余远明,张富春(33)A-13 水泥石脱水相结构特征及其再水化性能研究……………………………………………………何永佳,吕林女,胡曙光(33)A-14 碱矿渣胶凝材料的抗侵蚀性能研究……………………………………………………贺孝一,戴恒杰,宝志强,陈胡星(33)A-15 细度及放置时间对矿渣浆状掺合料胶砂强度的影响……………………………………….………贺行洋,陈益民,苏英(34)A-16 有无液相下C3S 矿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李好新,王培铭,吴建国(34)A-17 碱激发碳酸盐矿胶凝材料硬化体结构的研究…………………………………………林坚钦,殷素红,余其俊,文梓芸(34)A-18 矿渣掺量对水泥抗冻性的影响…………………………………………………….刘晨,颜碧兰,王昕,江丽珍,肖忠明(34)A-19 水泥生产过程CO2减排潜力分析………………………………………………………………………………刘伟,崔素萍(35)A-20 硅酸盐熟料-煤矸石混合水泥界面结构研究…………………………………………………………………刘贤萍,王培铭(35)A-21 含铝化合物抑制碱硅酸…………………………………………………………………刘志辉,兰祥辉,陆春华,许仲梓(35)A-22 F、S、P矿化剂对水泥熟料烧成及性能的影响……………………………………………马保国,黄祥,李相国,柯凯(35)A-23 硫铁铝酸钡钙矿物水化过程的研究………………………………………………………….潘正昭,刘清,叶正茂,常钧(35)A-24 [SO4]2-阴离子团对磷铝酸盐水泥耐水性的影响…………………………………………………任书霞,籍凤秋,李仕群(36)A-25 硅酸盐熟料-煤矸石/粉煤灰混合水泥水化模型研究………………………..王培铭,刘贤萍,胡曙光,吕林女,马保国(36)A-26 颗粒分布对粉体密实度及水泥性能的影响…………………………………………………………王政,李家和,张玉珍(36)A-27 钢渣对水泥凝结硬化过程电性能的影响……………………………………………………………….魏小胜,田凯,汪慧(36)A-28 碱硅酸反应和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基本规律与原理………文梓芸,殷素.红,尹芪,代新祥,郭文瑛,吴国林,龙志强(37)A-29 熟料烧成工艺对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影响……………………………………………………吴笑梅,樊粤明,张登频(37)

A-30 贝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武红霞,芦令超(37)A-31 磷渣对硅酸盐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徐迅,卢忠远,严云(37)A-32 硅酸盐水泥硬化体中Pb的存在形态…………………………………………………..尧璟云,白瑞英,余其俊,韦江雄(38)A-33 水泥胶凝体系水化进程研究…………………………………………………………………….殷慧,董必钦,丁铸,邢锋(38)A-34 矿物外加剂对水泥石孔级配的影响……………………………………………喻乐华,欧辉,周双喜,段庆普,陈梦成(38)A-35 一种黄心水泥熟料中的阿利特的微观研究………………………………………………张洪滔,陈益民,董刚,吴春丽(38)A-36 激发剂对高钢渣掺量复合水泥性能的影响……………………………………张同生,刘福田,李义凯,周宗辉,程新(38)A-37 水化硅酸钙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张文生,叶家元,王宏霞,王渊,张建波(39)A-38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砂浆氯离子透过性能的影响…………………………………………………….张武满,巴恒静,孙伟(39)A-39 纤维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冻融—磨蚀联合作用的影响………………………………………………吕丽华,柳均哲,汪翔(39)A-40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浆体毛细孔壁亲水性的影响……………………………………………………………周双喜,陈益民(39)A-41 水泥颗粒连续粒径分布与水化速度间的关系研究……………………………朱宝林,黄新,王颖君,马保国,朱洪波(39)A-42 磷渣的特性及环境友好型碱-磷渣水泥………………………………………………………………程麟,冯皓,朱成桂(39)A-43 氧化镁对中热水泥强度和膨胀性能的影响………………………………………………………宣庆庆,李东旭,罗治敏(40)A-44 石灰的掺入对水泥砂浆凝结行为及力学性能的研究…………………………………………………………………荣辉(40)

B 废弃物再生利用和特种胶凝材料

B-1 沸石改性粉煤灰基地聚物水泥………………………………………………………………………安金鹏,卢忠远,严云(41)B-2 污泥替代硅质材料烧制水泥………………………………………………………………………戴恒杰,宝志强,陈胡星(41)B-3 掺粉煤灰水泥净浆吸波性能的研究………………………………………………………………戴银所,陆春华,许仲梓(41)B-4 水泥吸波性能的研究………………………………………………………………………………戴银所,陆春华,许仲梓(41)

B-5 钢渣胶凝性能的优化及其在线重构的研究

…………………………………………………丁新榜,李建新,余其俊,赵旭光,赵三银,韦江雄,宫晨琛,周曦亚

(42)

B-6 水泥-粉煤灰体系中粉煤灰掺量对粉煤灰反应程度的影响…………董刚,陈益民,张洪滔,文俊强,唐润荣,吴春丽(42)B-7 水泥-粉煤灰体系中粉煤灰细度对粉煤灰反应程度的影响…陈益民,董刚,张洪滔,周谨,文俊强,李长成,吴春丽(42)B-8 化学结合磷酸盐胶凝材料研究的新进展……………………………………………………………杜采颐,严云,胡志华(42)B-9 硫铝酸盐水泥基自流平灌浆料研究……………………………………………………….杜纪锋,叶正茂,芦令超,常钧(42)B-10 水玻璃对地聚物胶凝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付兴华,陶文宏,孙凤金(43)B-11 F-, Ca2+, [SO4]2+对煤矸石的煅烧机理及凝胶性能的影响………………………………………宫晨琛,李东旭,王晓钧(43)B-12 煅烧煤矸石活性的电化学评价………………………………………………………………………………顾炳伟,王培铭(43)B-13 废弃石粉配制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胡红梅,程瑶,林可(43)B-14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用于水泥制备对水泥性能的影响………………………黄健,吴笑梅,樊粤明,邝焯荣,谢燕(44)B-15 地聚合物胶凝材料技术与应用………………………………………………………………………………………… 黎非(44)B-16 磷铝酸盐水泥修复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李虹燕,丁铸,邢锋(44)B-17 苯丙乳液对硫铝酸盐水泥性能的影响………………………………………………………………………李云超,芦令超(44)B-18 利用黄磷炉渣配制碱矿渣胶凝材料的研究……………………………………………………………刘芳,王冲,吴建华(44)B-19 城市污泥焚烧特性研究………………………………………………………崔素萍,刘红,田巍,王亚丽,吴霞,刘科(45)B-20 污泥特性研究及处置方法探讨………………………………………………刘红,崔素萍,田巍,王亚丽,吴霞,刘科(45)B-21 利用电厂余热制备高活性粉煤灰的研究………………………………………………………………卢忠远,舒朗,严云(45)B-22 混合材对阿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适应性研究……………………………………………芦令超,轩红钟,杜纪峰,程新(45)B-23 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材料的研制和应用…………………………………………………………吕国惠,钱惠生,钱红宇(45)

B-24 煤矸石活性激发方法探讨……………………………………………………………………………………马先伟,牛季收(46)B-25 增钙煤矸石的火山灰活性研究……………………………………………………………………宋旭艳,李东旭,韩静云(46)B-26 高钙粉煤灰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唐润荣,陈益民,朱林,张洪滔,董刚,文俊强,吴明慧(46)B-27 新型磷酸镁水泥的研究…………………………………………………………………汪宏涛,曹巨辉,黄志讲,杨铁军(46)B-28 钢渣矿渣复合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王恒昌,文梓芸,殷素红,李铁锋(46)B-29 我国无机胶凝材料基秸秆建材发展现状……………………………文俊强,陈益民,张洪滔,唐润荣,董刚,吴明慧(47)B-30 生物质建材研究——秸秆预处理工艺……………………………………………………………吴明慧,陈益民,文俊强(47)B-31 浅谈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杨圣玮,侯新凯,汪澜(47)B-32 NaOH对粉煤灰水泥早期强度的影响……………………………………………………………易志慧,蒋海青,王晓钧(47)B-33 酸处理粉煤灰用作水泥混合材的实验研究………………………………………………………张彭成,周俊龙,曹巨辉(47)B-34 钢渣的粉磨特性及其复合技术研究…………………………………………………………………………张树青,杨全兵(47)B-35 粉煤灰基地聚水泥的研究……………………………………………………………………………赵海君,严云,胡志华(48)B-36 废弃橡胶粉表面处理及其对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郑莉娟,余其俊,韦江雄,于利刚,刘岚(48)B-37 压电陶瓷颗粒粒度对水泥基压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黄世峰,李雪,常钧,王守德,程新(48)B-38 烧页岩作为水泥混合材的作用机理探究…………………………………………………………杜亮波,朱建平,李东旭(48)B-39 利用铅锌尾矿制备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研究……………………………………………朱建平,杜亮波,李鹏晓,李东旭(48)B-40 矿物掺合料对磷酸镁水泥性能的影响………………………………………………………………………李鹏晓,李东旭(49)B-41 碱矿渣胶凝材料的塑性收缩研究……………………………………………………………………………张守治,刘加平(49)B-42 不同化合态重金属Cr 对水泥性能的影响………………………………………………马保国,于竹青,李相国,金磊(49)

C 混凝土耐久性

C-1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中钢筋去钝化阈值的影响……………………………………………………曹鹏飞,秦鸿根,孙伟(50)C-2 多重环境因素作用下桥梁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崔巩,李北星,袁晓露,周明凯(50)C-3 粉煤灰和矿渣微粉混凝土抗钢筋锈蚀性能的研究…………………………………………丁庆军,耿健,胡曙光,吴雄(50)C-4 荷载、硫酸盐共同作用下的混凝土腐蚀特性研究……………………………………………………董必钦,黄战,邢锋(50)C-5 混凝土的渗透性经时变化规律研究………………………………………………………方永浩,岑奕侃,赵伟,安普斌(50)C-6 低用水量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特性研究………………………冯庆革,吉绍长,时圣金,杨义,朱惠英(51)C-7 电化学传感器在钢筋混凝土锈蚀监测中的应用……………………………………………………高鑫,余其俊,韦江雄(51)C-8 加气混凝土的水化硅酸钙结晶度与强度、收缩性能的关系………高鑫,庄梓豪,周春英,宫晨琛,韦江雄,余其俊(51)C-9 基于GM(1,1)对自密实混凝土干缩的灰色预测……………………………… 郭奇,于小北,吴焕娟,杨玉红,李悦(51)C-10 湿度对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收缩影响的试验研究…………………………………………………………………郭奇,李悦(51)C-11 粉煤灰掺量对蒸养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贺智敏,柳俊哲(51)C-12 高性能混凝土密实性研究…………………………………………………………………李克亮,黄国泓,唐修生,徐辉(52)C-13 颗粒整形对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李艳美,张健,吕雪源,李秋义(52)C-14 养护制度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刘建忠,刘加平,毛永琳,缪昌文(52)C-15 矿物掺合料对低温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的研究………………………………………………………刘军,刘润,清戚红(52)C-16 基于腐蚀电流的钢筋锈蚀程度评价研究…………………………………………………………柳俊哲,吕丽华,贺智敏(53)C-17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乔欢欢,卢忠远,严云(53)C-18 腐蚀性环境对混凝土长期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改善措施………………………秦鸿根,贺永芳,曹鹏飞,张虎威,毛屹(53)C-19 多孔高强生态型透水性混凝土的配制…………………………………………邱树恒,陆宇兰,廖秀华,牛存涛,何欠(53)C-20 钢渣基矿物聚合物与水泥混凝土高性能……………………………………………………………………施持家,冀更新(53)

C-21 FGD 石膏对矿渣混凝土抗渗透性能的影响…………………………………………………… 施惠生,郭晓潞,刘红岩(53)C-22 混凝土的二氧化碳养护…………………………………………………………………史才军,邹庆焱,郑克仁,何富强(54)C-23 掺管沟污泥对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影响…………………………………………………………………………孙家瑛(54)C-24 蒸养制度对C50管片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能的影响…………………………………………田焜,彭波,丁庆军,胡曙光(54)C-25 偏高岭土做混凝土掺合料的研究现状………………………………………………………汪智勇,王敏,嵇琳,陈旭峰(54)C-26 矿物掺和料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王稷良,周明凯,孙立群,柯国炬(54)C-27 变温条件下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王强,阎培渝(55)C-28 碳纤维和聚酯纤维磷铝酸盐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王伟,李仕群,刘飚,胡佳山(55)C-29 预湿程度对高强轻集料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吴芳,谭盐宾,杨长辉(55)C-30 EPS轻骨料混凝土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研究……………………………………………吴秋生,余其俊,韦江雄,郑莉娟(55)C-31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传输研究方法综述……………………………吴志刚,郝挺宇,杨进波,侯学力,涂玉波,李文中(55)C-32 广东地区常用混凝土骨料中碱活性组分及其分析…………………西晓林,房满满,林东,王恒昌,文梓芸,殷素红(56)C-33 水泥基材料中氯对钢筋锈蚀的影响………………………………………………………谢燕,吴笑梅,樊粤明,陈映云(56)C-34 低热硅酸盐水泥道路混凝土温度应力对其开裂敏感性的影响…………………………………徐俊杰,吴笑梅,樊粤明(56)C-35 广州地铁工程C30P8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研究与评价……………………徐小彬,殷素红,黄文新,李铁锋,文梓芸(56)C-36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修补用大型Jh型特种混凝土的研制和应用………………………许岩,钱惠生,钱红宇,张海江(57)C-37 黏土砖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与分析……………………………………………………………严捍东,陈秀峰(57)C-38 混凝土保护层抗氯离子渗透性的现场测试方法研究……………………………………………杨进波,阎培渝,吴志刚(57)C-39 大粒径骨料混凝土抗氯离子侵入性能评价的电量综合法………………………………杨医博,梁松,莫海鸿,陈尤雯(57)C-40 抗腐蚀气密混凝土在重庆大学城隧道中的应用研究…………………………叶建雄,舒红军,陈科,俞心刚,杨长辉(58)C-41 水泥颗粒分布对混凝土耐磨性能的影响……………………………………………………余斌,谢燕,吴笑梅,樊粤明(58)C-42 干表观密度对粉煤灰-煤矸石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俞心刚,李德军,叶建雄,李刚,等(58)C-43 碱硅酸反应与弯曲荷载协同作用下混凝土膨胀的模拟……………………………………………詹炳根,孙伟,许仲梓(58)C-44 氯化钠促进混凝土碱硅酸反应膨胀的机理…………………………………………………………詹炳根,孙伟,许仲梓(58)C-45 煤矸石对混凝土碱硅酸反应损伤的抑制作用……………………………………………詹炳根,孙伟,沙建芳,许仲梓(59)C-46 FRP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综述………………………………………………………………………张力文,孙卓,张俊平(59)C-47 废橡胶颗粒改性水泥基材料的塑性开裂和抗冲击性能………………………………张亚梅,赵志远,王婧一,卓建兴(59)C-48 硫铝酸盐水泥基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性的研究…………………………………………………张云飞,张德成,程新(59)C-49 陶粒对轻集料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郑秀华,张宝生(59)C-50 掺矿物掺合料自密实混凝土的抗硫酸盐性能………………………………………………………钟世云,陆磊,鲍明轩(60)C-51 C60超早强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仲朝明,孙跃生,邵正明,仲晓林(60)C-52 二氧化碳养护混凝土的动力学研究……………………………………………………邹庆焱,史才军,郑克仁,何富强(60)C-53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朱建平,杜亮波,李鹏晓,李东旭,邢锋(60)C-54 对现行水工混凝土强度评定标准的意见和建议……………………………………………………………………魏朝坤(60)C-55 海洋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徐静,刘加平(61)C-56 MIF材料抗硫酸盐侵蚀特性研究……………………………………………马保国,张风臣,尹耿,朱艳超,吴媛媛(61)C-57 杂散电流对广州地铁混凝土溶蚀性能影响的加速试验研究…………………黄文新,李铁锋,殷素红,文梓芸,王果(61)

D 混凝土外加剂

D-1 聚羧酸KJ-JS高性能减水剂配制C20-C100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与应用…………………………………………………………………………柯科杰,李桂青,黄仕阶,庄建坤,柯蕾,黄耀明

(62)

D-2 抗裂防渗剂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黎非(62)D-3 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与应用性能研究…………………………………………………………………刘方,何唯平(62)D-4 聚羧酸系减水剂与早强组分的复合性能研究………………………………………………………………刘进强,王子明(62)D-5 一种聚羧酸盐混凝土高效减水剂的工业化制备方法……………………………………刘立臣,赵石林,徐正华,严生(62)D-6 亚硝酸盐阻锈剂抑制钢筋腐蚀效果研究……………………………………………………………………柳俊哲,贺智敏(63)D-7 泵送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陆加越(63)D-8 水玻璃激发粉煤灰制备纳米地质聚合物………………………………………………………….张耀君,李海宏,徐德龙(63)D-9 外加硫酸根对外加剂性能的影响 …………………………………………………… 逄鲁峰,常青山,时玲云,周新新(63)D-10 新型无碱液体速凝剂的研制与优化……………………………………………………………………秦廉,张雄,张永娟(63)D-11 HR-Y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合成工艺优化研究………………………………………………………时玲云,刘冰,逄鲁峰(64)D-12 聚羧酸系减水剂与防冻组分复合性能的研究…………………………………………………………………孙俊,王子明(64)D-13 烯丙基聚醚系超塑化剂合成参数研究……………………………………………………………王晓丰,王子明,李庆蕾(64)D-14 聚羧酸系减水剂与防冻组分复合性能的研究…………………………………………………………………王子明,孙俊(64)D-15 聚羧酸系减水剂与早强组分的复合性能研究………………………………………………………………王子明,刘进强(64)D-16 磁化水对掺缓凝剂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李相国,万雪峰,马保国,张风臣,王凯(64)D-17 减水剂对阿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性能的影响……………………………………………………轩红钟,芦令超,程新(65)D-18 DoublexTM 高抗裂、高抗渗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作用机理及其应用…………………………………叶德平,朱瑾(65)D-19 复合矿物掺合料ZX的研制与应用……………………………………………………………………………………张彩霞(65)D-20 用马来酸酐合成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张海波,管学茂(65)D-21 混凝土中钢筋阻锈剂的作用研究……………………………………………………………郑靓,余其俊,杨墨,韦江雄(65)D-22 水泥细度对共聚羧酸类超塑化剂分散性的影响……………………………左彦峰,王栋民,熊卫锋,王振华,武增礼(66)D-23 聚羧酸系外加剂与水泥相容性的研究……………………………………………………吴晓明,华卫兵,杨铮,曹鹏飞(66)D-24 减缩剂与水泥适应性的研究…………………………………………………………张志宾,徐玲玲,刘方,杨静,章明(66)D-25 迁移性缓蚀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孟振亚,刘加平(66)D-26 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史林,刘加平(66)

E 水泥、混凝土研究中的测试技术及其它

E-1 水泥浆体中钙矾石形成发展的X射线衍射原位测试法……………………………………………王培铭,陈波,吴建国(67)E-2 胶粉表面改性对胶粉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管学茂,张海波(67)E-3 混凝土干缩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研究………………………………房满满,西晓林,林东,殷素红,文梓芸(67)E-4 柔性路面半刚性基层材料失水速率试验………………………………………………韩静云,董苏波,宋旭艳,郜志海(67)E-5 立式磨粉磨过程的实验样机设计与分析……………………………………………………孔大军,昃向博,赵方,王潍(67)E-6 挥发性组分在预分解窑系统的分布和富聚(一)…………………………邝焯荣,吴笑梅,樊粤明,凌伟煊,李平坚(68)E-7 原位法制备凹凸棒石/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雷西萍,苏致兴,范金禾,张耀君(68)E-8 透水性混凝土及其在城市排水防涝中的应用前景…………………………李荣炜,余其俊,韦江雄,许燕莲,谭学军(68)E-9 掺聚乙烯醇纤维混凝土凝缩值的测定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李小燕,高培伟,林晖,耿飞(68)E-10 聚合物改性橡胶集料水泥砂浆的性能研究…………………………………………………李悦,王敏,韩兆兴,吴玉生(68)E-11 橡胶集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李悦,吴玉生,王敏,韩兆兴(68)E-12 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砂浆修补材料性能的影响………………………………………刘方,徐玲玲,张志宾,杨静,陈良(69)E-13 硬石膏基粉刷砂浆的研制……………………………………………………………………………………刘丽娟,张秋霞(69)E-14 按水泥熟料组成重构钢渣的研究…………………………………………………刘鹏,周宗辉,程新,张同生,单立福(69)

E-15 微量组分对硫铁铝酸钡钙矿物的合成及性能的影响………………………………………刘清,潘正昭,叶正茂,常钧(69)E-16 采用平板扫描图像识别方法测定碾压混凝土气泡参数的研究…………………………刘伟宝,陆采荣,梅国兴,王珩(69)E-17 考虑石粉作为胶凝材料的碾压混凝土气泡参数研究……………………………………刘伟宝,陆采荣,梅国兴,王珩(70)E-18 橡胶改性水泥砂浆试验研究………………………………………………………………………………………… 刘晓勇(70)E-19 快速砂浆棒法检测集料碱活性的岩石和地域局限性及改进措施……………………卢都友,许仲梓,吕忆农,唐明述(70)E-20 混凝土碳硫硅酸钙型硫酸盐侵蚀的物理化学过程模拟……………………马保国,罗忠涛,李相国,高小建,张美香(70)E-21 土聚水泥混凝土及其碱-集料反应初探……………………………………………………李硕,彭小芹,黄滔,许国伟(71)E-22 CGM 高性能水泥基灌浆材料的性能研究………………………………………………………邵正明,周建启,仲晓林(71)E-23 碱度对硝酸银显色法显色边界氯离子浓度的影响……………………………史才军,何富强,元强,郑克仁,邹庆焱(71)E-24 混凝土中低等级粉煤灰微集料级配的探讨……………………………………………………………舒朗,卢忠远,严云(71)E-25 再生集料特性及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影响………………………………………………………孙家瑛,蒋华钦,黄科(71)E-2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漕河段岭东料场天然骨料碱活性研究……………………………王少江,边秋璞,马锋玲,王秀军(72)E-27 聚合物对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王政,李家和,董淑惠,吴敬龙(72)E-28 粉刷石膏砂浆性能的影响因素………………………………………………………………………………………… 魏鹏(72)E-29 高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t)的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吴建国,李芳,夏朝晖(72)E-30 聚丙烯酰胺在高技术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西晓林,房满满,林东,杨建军,文梓芸,尹芪(72)E-31 高性能无收缩水泥基灌浆料的研制……………………………………………………………………谢琦,冷达,沈中林(73)E-32 瓜尔豆胶在石膏基内保温砂浆中的应用…………………………………………………………………………… 徐红英(73)E-33 聚丙烯纤维在混凝土中分散性实验方法的研究…………………………………………………阳知乾,刘加平,刘建忠(73)E-34 含钡硫铝酸盐水泥在沿海公路混凝土桥的修补应用研究……………叶正茂,常钧,芦令超,周宗辉,黄世峰,程新(73)

E-35 粉煤灰-煤矸石泡沫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俞心刚,李德军,王洪飞,叶建雄,李刚,张乐,贾福杰,石聪,赵喆,李月香,田学春

(73)

E-36 石灰石对煤粉燃烧特性影响的热重法研究……………………………………………………张洪,李梅,孙明,范佳鑫(73)E-37 混凝土寿命预测模型研究进展………………………………………………………………………张文华,周云,焦楚杰(74)E-38 转炉钢渣粉体颗粒粒形研究……………………………………………………………赵旭光,赵三银,梁美英,黎载波(74)E-39 脱硫石膏与磷石膏的热性能………………………………………………………………………权刘权,罗治敏,李东旭(74)

S 大会特邀报告

S-1 阿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合成与水化研究进展

唐明述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 210009

摘要

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迅猛发展,导致能耗和气体排放在世界上占有日益显著的地位。中国的节能减排不仅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改善世界环境的一大贡献。这不能只注意工厂内部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和住宅建筑的节能。必须从更深的层面上进行思考。中国今天的基建工程以波澜壮阔的态势向前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为此本文从各方面分析提高基建工程寿命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特别是从材料的角度提出延长工程寿命的措施。最后提出让全社会重视质量、重视耐久性、重视提高寿命的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基建工程,使用寿命

EXTENDING THE SERVICE-LIFE OF INFRASTRUCTURES—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SA 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Tang Mingshu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China develops with unprecedented speed, so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as emission of China occupies considerable position in the world day by day. The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is not only the necessa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but also might make contribution to improve the world environment. Of course, we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on the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in the process of major industries and the saving energy of house buildings. However, due to the sharp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s in China which occupied extremely large sca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we should deeply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rastructures and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Obviously extending the service-life of infrastructures should b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spect for saving energy, resources and reducing emission.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es of extending service-life of infrastructures were proposed, especi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materials (cement and concrete). Finally it is emphasized that total society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quality, durability and service-life of infrastructures.

Keywords: Saving energy, reducing emission, infrastructure, service-life

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和公民探讨的重大课题. 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全球所占比重显著增加,我国的能耗和气体排放量也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论者认为我国2006年煤产量(23.8亿吨)为世界总量(64.3亿吨)的37%,钢产量(4.2亿吨)占世界(12亿吨)的35%,水泥产量(12.4亿吨)占世界(26.4亿吨)的47%。消耗如此大的资源、能源但GDP(2.51万亿美元)仅占世界(46.7万亿美元)的5%左右,投入与收益极不相称。这种观点可能不够全面,因为水泥和钢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其效益要长期才能表现出来,但我国经济

的全速发展,确为不争的事实。再者最近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已成全球议论的热点,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CO2的排放量就成为注意的焦点。最新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的CO2排放量达62亿吨,约为世界(~300亿吨)的21%,并超过美国(58亿吨)而居世界首位[1]。节能减排不仅是中国本身的需要,也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此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十项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2]。1. 有效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2.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 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4. 突出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5. 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 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

8. 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

9.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法制建设;10. 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获得重大效益。这里主要探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基建工程使用大量的钢材、水泥、木材、合成材料等,将基建工程寿命从10年提高到20年、100年以上,必将按比例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排放。这种减少是成倍的,而不是通常的减少几个或几十个百分点。因此提高公路、桥梁、大坝、机场、隧道、港口码头、海上海下建筑、工业和民用建筑等基建工程的寿命应该是节能减排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现从以下诸方面阐明其重要性。

一、基建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比例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20世纪是最活跃的时期,人类80%的科学技术成就是在这100年内完成的,生产力也长足增长,能耗和气体排放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图1所示为1990~2006年的CO2的排放量[3],从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日本、欧盟、美国基本上保持稳定,增长最多所占比例日益增大的是中国,以至2006年中国的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图2所示为1800~2000年的CO2排放量,从图中可以显著看出增加最快的是上世纪的后50年[3]。

上世纪后5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可以从水泥产量的变化(表1)看出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80年代初开始水泥产量已连续22年居世界首位,表2示出2005、2006年世界水泥产量居前10位的国家,从中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水泥占世界产量的47%。约为其他9国产量总和的2倍,即使以省计,水泥产量之巨也是出人意料的,2006年山东省为1.66亿吨(占全球首位),江苏省1.09亿吨(超过美国),广东省8851万吨,河南省7404万吨。同时2006年我国钢产量4.2亿吨,占全球(12亿吨)的35%。水泥和钢材主要用于建筑业,由此可见我国基建工程的规模有可能为世界的30~40%。据称我国大坝和桥梁的建设达世界的50%以上,但我国GDP为2.51万亿美元,占世界(46.7万亿美元)5%,人口也仅为世界的1/5。这些对比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基建工程规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比例,仅建筑工人就达4000万之多。另据报道,美国的全部财富有70%是基建工程,世界的建筑业用去全球40%的资源和能源。根据这些数字,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考虑节能减排时必须考虑基建工程寿命,一个机场使用寿命为10年与使用寿命是50年相比,能源、资源消耗就要多达5倍,并有相应的节能减排数据。

表1 中国水泥产量的变化(106吨)

年1949 1978 1985 1990 1994 1998 2001 2003 2005 2006

产量0.66 65.24 146 210 421 536 640 826 1060 1240

表2 2005、2006年全球水泥产量(108吨)前10名的国家[2]

No. 国家 2005 2006

1 中国 10.00(10.6) 11.00(12.4)

2 印度 1.30 1.55

3 美国 0.99 1.01

4 日本 0.66 0.68

5 韩国 0.50 0.52

6 西班牙 0.48 0.50

7 俄罗斯 0.45 0.54

8 泰国 0.40 0.40

9 巴西 0.39 0.37

10 意大利 0.38 0.46

全球 22.20(22.80) 25.00(26.40)

*括号内为按我国公布的数据计算。

仅就基建工程的主要材料水泥而言,能耗和气体排放量就占有相当分量,以CO2排放量计,2006年全球水泥排放约20亿吨,约占全球的7%,中国就有可能为8亿吨,占中国总排放量的13%。2005年水泥工业SO2的排放量为104万吨,占全国2168万吨的4.81%。2006年水泥能耗为1.2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的5%。对水泥产业的节能减排除了做好工业本身的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而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水泥的利用效率,机场寿命从10年提高到100年,水泥的利用效率就提高了10倍,这比水泥工业本身的节能减排以百分数计,效益要高出数十倍。

二、提高基建工程寿命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美国的资料表明[6]:“建筑物及其他建筑设施,占有美国总财富的70%,因此国家总财富中混凝土占有相当大的部分(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buildings & other constructed fac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resent about 70% of the national wealth; so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national’s wealth consists of concrete)”。因此,提高基建工程(大坝、桥梁、机场、公路、隧道、港口码头、海上海下建筑、地下建筑、工业及民用建筑等)的寿命就一直引起极大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7.8]就再三呼吁必须重视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Klieger提到:“当前由于耐久性不好,对现有6万亿美金的混凝土基建工程的重建和维修费保守估计也要几千亿美金,若无大量投资用于重建或维修,则我们所拥有的1万亿美金的公路系统就将很快破坏。另一个惊人的费用是:有25万座桥梁现已露出破坏,至少部分原因是由于混凝土耐久性不良。估计重建和维修费需4500亿美金(Today, replacement and repair requirements for the existing $ 6 trillion concrete infrastructure, due in large part to durability problems, are conservatively estimated at several hundred billion dollars. Without a massive infusion of funds for rehabilitation and maintenance, our $ 1 trillion highway system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Another example of the staggering costs: Some 250,000 concrete bridges currently show damage, at least in part attributable to concrete durability, and are in need of repair or replacement at on estimated cost about $ 450 billion)。”

图1 全球CO2排放(1990-2006年)

图2 全球矿物燃料碳(C)排放(1800-2000年)

美国十分重视基建工程的耐久性,定期调查全国的情况,在“2005年美国工程调查报告”[9]中指出,基建工程的质量有所下降从1998年的C级降到2005年的D级。59万座桥梁中有27.1%有缺陷或丧失功能,船闸50%失效,不安全的大坝数达33 %(3500个)。在公路方面因路况不好,每年维修费用高达540亿美元,这种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对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Mirza[10]在基建工程的耐久性和可持续发展一文中也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见解:“当前基建工程实施仅考虑直接的价值,没有深入思考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和损伤”。“雇主通常未认识到耐久性问题及其对使用寿命的长期影响,因此不愿为增加耐久性付出更多的代价,同时整个工业是分离的,有许多业主和雇主,许多设计师、承包商、次承包商以及大小企业的供应商,他们的操作模式最恰当的描述是:“分离与竞争”,而不是“统一和促进”。这些经验的总结实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根据他的经验,一般耐久性的问题总是出现在建成10~15年之内,而且60 %出现在3年之内。为此建议应对设计者规定法定的责任期,将耐久性的评估放在5~10年之后。这种负有经济责任的法律规定可能是保证耐久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至于我国基建工程的耐久性,最缺乏的是具体数据,基建工程的总价值、使用年限、每年的修补费用以及耗材等等,均缺乏具体的详细数据资料,现根据近年来的报刊资料举数例如下:

1.深圳至汕头280 km公路,1996年建成,2000年至2005年因路况不好(图3),造成1443人死亡,7290

人受伤[11]。

2.京珠高速公路,湖南省湘潭至宜章段共300 km,2001年建成,耗资6

3.8亿元,每6 km有一维修处,湖

南省境内的长潭、莲易、长久高速公路也在通车后3~5年内进行全面或部分大修[12]。

3.青海省西宁曹家堡机场,1996年建成,因损坏严重,进行盖被,复又损坏[13]。

4.陕西阳平关至安康的铁路线上,65个大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因碱集料反应严重损坏[14]。

5.京广线石家庄154甲号桥103孔,70年建成,2002年开裂、破坏、换梁,京通、京秦、胶济、京沪、新

兖、陇海等线有大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因碱集料反应而损坏。

6.贵州省织金县城300万元的15层大楼未盖成就要炸毁[15]。

7.北京中国体育博物馆因地基不均匀下沉,使用不到15年[18]。

8.北京三元桥建于1984年,因碱集料反应、冰冻、盐腐蚀、钢筋锈蚀而破坏(见图4、5),现已部分拆除

重建。

9.京通线上874孔圬工梁,仅使用20多年,就有249孔计498片梁相继出现了碱集料反应病害,给行车安

全和提速带来了很大困难[19]

试设想公路、桥梁、机场、大楼均在不到设计年限,甚至只有设计年限的1/3就损坏而需要大修或重建,如

何不影响节能减排呢?在节能减排的规划中,提高基建工程寿命应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总结起来,我国基建工程耐久性不够好的原因有:1.设计规划不当,建好(甚至还没有建好)就拆,或者在

尚能使用的情况下就提前报废;2. 选材不当。现在材料品种繁多,鱼龙混杂,以次充好;3. 层层承包,偷工减

料等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耐久性的好坏与承包商没有经济关系,承包商没有积极性为耐久性付出代价。

我国在基建工程中使用水泥比国外更普遍,这也是水泥用量大的原因之一。有人建议是否可用钢材代替水

泥。但资料表明就相同功能而言钢筋混凝土梁与钢梁相比,前者能耗要小得多,CO2排放量相差无几(见表3)[18]。

图3 深汕公路陆丰站路面的破坏情况[11]

表3 钢筋混凝土梁和钢梁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钢筋混凝土梁钢梁

18.69

资源消耗(kg) 48.85

温室效应(等当量CO2,kg) 9.97 8.95

0.98

水污染指数 0.34

2.46

空气污染指数 2.01

1.80

固体废物(kg) 1.87

229.69 能耗(MJ) 140.18

历史资料证明,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工程是可以长寿命的。古罗马的竞技场有2000年的历史。美国华盛顿

州的Longley空军基地是美国最老的机场[20],建于1917年,至今还在使用。二战时期上世纪40~50年代的机

场仍可使用。因此著者提出可以把机场考虑成永久建筑,其寿命可达50~100年。位于佛罗里达州的Pronce de leoa

旅馆和Tampa Bay旅馆[21]是美国19世纪内战时的建筑物,至今完好,仍为Flagler学院和 Tampa大学的主要建

筑物。为此被称为混凝土里程碑(Concrete landmarks)式的建筑。实际上在我国也有古老的混凝土建筑物和机

场跑道,因此提高基建工程寿命是完全有可能的。

图4 三元桥墩岩芯的开裂(91年取出试验室养护)

图5三元桥梁的开裂

三、提高基建工程寿命的途径

要提高基建工程寿命是不能仅依靠科学技术,还必须考虑招投标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Rollings[21]在讨论机场道面的耐久性问题时就指出,要达到长寿命的目的,主要应认识到承包方必须与道面的质量和性能有经济厉害关系,有积极性去承担用优质材料获得最佳质量而付出的代价。因此提高基建工程寿命应该是一个综合科学技术、经济、法律等的系统工程,根据我们现状特提出以下措施:

1. 对重大工程规定不大修或不小修的年限

当前我国有些重大工程也提出保证百年寿命,但如何界定工程的寿命难度太大,故特提出不小修和不大修

的年限(见表4),并与个人和公司的经济收入相结合,有奖有罚,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重视工程的寿命。

表4 各种工程耐久性的规定方案(草案)

工程不小修年限不大修年限使用寿命(年)

桥梁 10 20 120 水泥混凝土路面 5 10 40

机场道面 5 10 40 沥青混凝土路面 2 5 15

大坝 10 20 100

港口 10 20 100

隧道 10 20 100

2. 标准

我国的工程标准,多沿袭前苏联的гOCT或美国的ASTM,存在的问题较多,著者也曾多次论述过[22,23]标

准中存在的问题,现仅谈及2007年修订的水泥新标准的问题。

首先建议将“硅酸盐水泥”改为“波特兰水泥”。现在全世界只有我国用“硅酸盐水泥”一词。经济要全球化,在

无重大理由的情况下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对国内外均有好处。我国对外交流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Silicate Cement”,一般全翻译为“Portland Cement”。因为前者国外无法理解。特别是我国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与国外的“Ordinary Portland Cement”有很大差别,按我国的旧标准前者可掺入15%以内的混合材料,按新标准可掺入量可

达20%,后者是不允许的。这就给国内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我国研究生的论文常把CaO含量为58%~60%的

普通硅酸盐水泥翻译为“Ordinary Portland Cement”,这常使国外的读者造成混乱. 就是在国内有较多研究生常把

普通硅酸盐水泥当成纯水泥,几年艰辛的研究结果因基准有问题,很难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在2007年实施的砂、石碱活性检验标准中[24]提到:“水泥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75要求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用混合材掺

量达15%(新标准为20%)的水泥来检验砂、石材料的碱活性,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过去和现在都是没有的。

造成这样的后果也很可能与名称的混淆有关的。

对比国外的标准就比我们严谨得多,表5所示为德国的水泥分类和标准。德国标准的最大特点是详细,给

使用者(混凝土工作者)以尽可能详细的知情权。煤灰是低钙的还是高钙的,石灰石是含碳量低的,还是含碳

量高的,均能根据所标注的符号一目了然。反观我国的最新水泥标准,把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混合材料掺量由旧

标准的15%放宽到20%,同时根本不说明掺入的是什么混合材,有的大型工程迫不得已到水泥厂了解,还答称

是保密的。现在的商品混凝土不仅要求强度合格,流变特性、需水量、弹性模量等以及与减水剂的适配性等均

非水泥厂所必须提供的资料,但这些与掺入20%的混合材料的品种是密切相关的,并将影响工程的耐久性。掺

粉煤灰和沸石的水泥和掺矿渣的水泥需水量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我国当前商品混凝土大发展,在搅拌站加掺

和料是常有的事,大家都知道矿渣和粉煤灰双掺是有利的,其前提条件是必须知道原来水泥中20%究竟掺的是

什么?为此建议标准制订者重新修订标准,为混凝土工作者提供充分的知情权。

表5 按DIN EN 197-1水泥的名称与组成

水泥品种除波特兰水泥熟料外的主要成分品种名称缩写种类质量 /%

CEM 波特兰水泥 CEMⅠ- 0

Ⅱ/A-S 矿渣6~20 CEM Ⅱ波特兰矿渣水泥 CEM

CEM Ⅱ/B-S 21~35

波特兰硅灰水泥 CEM Ⅱ/A-D

硅灰(D )

6~10

CEM Ⅱ/A-P 6~20

CEM Ⅱ/B-P 天然火山灰(P )

21~35 CEM Ⅱ/A-Q 6~20

波特兰火山灰水泥

CEM Ⅱ/B-Q 人工火山灰(Q )

21~35 CEM Ⅱ/A-V 6~20

CEM Ⅱ/B-V 富硅酸煤灰(V )

21~35 CEM Ⅱ/A-W 6~20

波特兰粉煤灰水泥

CEM Ⅱ/B-W 富钙煤灰(W )

21~35 CEM Ⅱ/A-T 6~20

波特兰页岩水泥

CEM Ⅱ/B-T 烧页岩

21~35 CEM Ⅱ/A-L 6~20

CEM Ⅱ/B-L 石灰石(L )

21~35 CEM Ⅱ/A-LL 6~20

波特兰石灰石水泥

CEM Ⅱ/B-LL 石灰石(LL )

21~35 CEM Ⅱ/A-M 6~20 波特兰复合水泥

CEM Ⅱ/B-M 可含各种混合材料(S, D, P, Q, V , W, T, L, LL ) 21~35 CEM Ⅲ/ A

36~65 CEM Ⅲ/ B 66~80 CEM Ⅲ

矿渣水泥

CEM Ⅲ/ C

矿渣(S )

81~95 CEM Ⅳ/ A 11~35 CEM Ⅳ 火山灰水泥 CEM Ⅳ/ B 火山灰(D, P, Q, V ) 36~55 CEM Ⅴ/ A 18~30 CEM Ⅴ

复合水泥

CEM Ⅴ/ B

矿渣(S )和火山灰(P, Q,

V )

31~50

[注] 石灰石(L ):有机碳含量 ≤0.5 质量%;石灰石(LL ):有机碳含量 ≤0.2 质量%。

在我国水泥厂中混合材料掺量严重超标也是一个大问题。据称[25]:“建材院2004年从383家水泥厂企业抽样调查表明,在P.O 42.5水泥中,混合材平均掺量为20%,最高达26%。在P.O 32.5水泥中,混合材平均掺量为28%,最大达48%。”在这种情况下,若商品混凝土站再加入大量掺和料而不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3. 尽可能采用水泥混凝土领域的最新科技成就

美国提出将水泥混凝土道面寿命延长至40、50至60年以上时[26],曾举出两个实例:

例1:明尼苏达州交通部设计的城区素混凝土有接缝的道面寿命定为60年,其措施包括3.8 cm 的不锈钢连接棒、含气量高达7.5%,耐久性好的集料(限制石灰石量),掺35%高炉矿渣,水胶比(W/cm )<0.45,混凝土板厚35.6cm 。

例2:伊立诺利州交通部,其目标是设计寿命为40年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其目的是在最初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道面为零维修(Our goal is to provide a zero maintenance pavement for majority of the first years”。设计的混凝土板厚35.6cm ,在31~91 cm 集料基础上铺一层15.2 cm 沥青处理的基础层,采用最耐久的无活性集料、低碱水泥和粉煤灰,连接钢棒采用树脂涂层,养护7d 以减少渗透性。

归纳起来就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材料优选和混凝土优配。值得注意的在机场建设中美国特别强调要预防碱集料反应,因为已发现有19个空军基地遭受碱集料反应的破坏[10],不堪重负(The U.S. Air Force (USAF) currently has 19 airbases suffering from ASR problems. ASR has to be addressed in any long-life pavement approach.

The USAF cannot continue to absorb the costs an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se phenomena)。

我国机场道面寿命也值得充分注意。有使用寿命在10~15年以内的,甚至有的建成后就出现问题,根据近年来对机场建设中问题的了解特别提出如下建议: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采用最先进的滑模摊铺施工,目前仅国内公司承包澳门及塔吉克斯坦的机场建设时采用过;2)对材料优选优配,现在材料变化很多,水泥品种繁多,集料供应不规范,值得特别注意是西部地区,盐及硫酸盐腐蚀严重,有的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严酷。优选减水剂、引气剂,降低水胶比达0.4以下,加引气剂使抗冻性提高是非常必要的;3)精心养护,混凝土质量与养护条件关系十分密切;4)试用连续配筋的混凝土跑道,这在我国公路中已有应用,对重要的西部机场应进行尝试。这里仅指机场而言,其他基建工程,桥梁、隧道等也可根据情况提出措施,第一步是使寿命达到目前规定的年限,进一步依靠科技再将寿命提高一倍。

4. 前瞻性

基建工程的设计、规划必需要有前瞻性,我们常听到工程损坏的原因是承载能力和使用频率超过设计预期,这样的理由似乎破坏是不得已的、必然的。当前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今后的发展,提高相应的承载能力。例如德国正在考虑提高全国公路网系统的承载能力以适应汽车载重能力的增加。这种思考必须是全国性的,有发展趋势的准确资料,才能做到恰当应对。

5. 调查研究

现在我国缺乏的是全国系统的资料。我们应该照美国一样详细调查各省基建工程现状,当前的使用寿命?每年的维修费用?维修所耗水泥、钢材?因交通设施维修对运输的影响等等。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痛下决心。

四、建议

1. 建议在国家文件中提出“提高基建工程寿命”

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到的:“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著者曾建议改成“加强基础产业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重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力争重大工程使用寿命达百年以上”。其理由是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是两个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多大关系。总之提高基建工程的耐久性、延长寿命,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国家的重视,才能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一样得到舆论和资金的支持。基建工程可持续发展必将获得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争取国家列题

争取将“基建工程百年寿命战略规划(STRATEGIC PROGRAM OF EXTENDING THE SERVICE-LIFE OF INFRASTRUCTURE TO MORE THAN 100 YEARS)”列为国家课题. 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达到现有的设计年限,第二步依靠科学技术把设计寿命提高一倍。同时建立相应的国家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一大批人材队伍。建议以此为题召开香山会议,请自然科学工作者、工程师和社会科学专家以及企业家、政府部门共同商议。

五、结论

当前节能减排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的节能减排不仅受到国内的重视,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问题是节能减排不应只在建筑节能和重点企业过程中下功夫,提高基建工程的寿命将对节能减排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China now no.1 in CO2 emission; USA in second position.

http://www.mnp.nl/en/dossiers/Climatechange/moreinfo, 2007, Retrieved on 2007-06-21

2.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27日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4,28,第一

3.Greenhouse gas, http://en.wikipedia/wiki/Greenhouse-gas

4.U.S. Geological Survey,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January 2007

5.Data source: 2007 ClA world factbook

6.J. Skalny, Materials Science of Concrete (Ⅰ), 1989,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Inc. Westville, OH,

“Introduction”.

7.J.R. Wright and G. Frohnsdorff, Concrete Durability – a Multibillion Dollars Opportunity,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anuary, 1988, pp33-35

8.P. Klieger Concrete Durability, Concrete Specifier, December, 1987, pp36-45

9.https://www.360docs.net/doc/7513682339.html,lreportcard/ 2005/index, Report Card for American’s Infrastructure.

10.Saeed Mirza, Durability and Sustainablity of infrastructure a state of the art report, Can. J. Cir. Eng. 33:639-649

(2006)

11.香港凤凰网(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7513682339.html,),踏访深汕死亡公路,二百米一冤魂,香港凤凰网资讯中心,

2005年11月16日。

12.湖南一高速公路维修“补丁”数以千计,修补何时了,人民日报,2006年5月30日

13.张伟勤等, 青海高原盐渍土对建筑物腐蚀性研究, 建筑技术, 2004, 5(4):254-256

14.李怀红,阳安线“碱-集料反应”病害圬工梁横向刚度加固的检测和评估,西铁科技, No.2, 2005, pp33-35

15.曹亚玲,铁路混凝土桥梁碱集料反应的危害与预防措施,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2):

42-45

16.扬子晚报,2005.05.17

17.扬子晚报,2005.05.17

18.L. Struble and J. Godfrey, How sustainable is concret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in Beijing, May 20-21,(2004):201-210

19.刘云芳,浅谈赤峰工务段桥梁梁体主要病害的整治,内蒙古科技与经济,No.8, Apr. (2007), 361-362

20.R.S. Rollings, J. Green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ng–life Concrete Pavements, Chicago,

Illinois, October, 25-27, 2006, pp79-90.

21.J.A. Amon and D. Amon, Concrete landmarks in Floride, Concrete International, 2005, 27(6).

22.唐明述,关于水泥混凝土发展方向的几点认识,中国工程科学,V ol.4, No.1,(2002)41-46.

23.唐明述,中国水泥混凝土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36, Sup(Ⅱ),Nov. 2006,

pp1-6.

2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 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6.20砂、石的碱活性试

验(p46);7.16 碎石或卵石的碱活性试验(p7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12-19发布;2007-06-01实施

25.颜严碧兰等,《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修订情况综述,中国水泥,2006.9. pp14-17。

26.Concrete Pavement Technology Update (July 2005),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3682339.html,/pavement/conhome.htm.

S-2 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孙伟

东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6

(略)

S-3 Early-Age Property Measurement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Li Zong-ji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Early-age propertie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ncrete structure quality. In this study, two new test setups have been used to monitor the hydration proces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One was non-contact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and another embedded ultrasonic transmission method. The non-contact resistivity method adopts transformer principle. The method has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e electrodes and provides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resistivity. The embedded ultrasonic transmission method utilizes the cement-housed piezoelectric ultrasonic transducers with good coupling with the surrounding materials and provides reliable test results. It has been proved by experiments that two techniques can accurately measure the early-age propertie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The hydration process, including setting and hardening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can be easily determined by two methods. In addition, the non-contact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reveals a new understanding on hydration process of cement and the ultrasonic method provides the dynamic modulus values. Moreover,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ngth and resistivity for cement-based materials has been proved by the non-contact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non-contact resistivity and mercury intrusion measurement, a general effective media model is developed to relate the resistivity and porosity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1. Introduction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compound of hydraulic cement and water yields ceramic products that achieve the binding property after hardening. This complex process or reaction between cement and water is called hydration. The cement hydration reaction varying in time involves the change from the suspension state to the solid with pore state. Solid hydration products usually form at the surfaces of the cement particles and in the pore solution by nucleation and aggregation. As a result, the solid phase becomes highly connected and the material transforms from a viscous suspension of irregularly-shaped cement particles into a porous elastic solid.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solid phas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etting and hardening behaviours and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cement. The pore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transport property and further the durability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The physical setting, strength gain and lifetime of cements are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mineralog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during the hydration. Such hydration process has attracted a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nd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methods, like the commonly used Vicat setting time, strength measurements,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S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o on. However, the thus measured setting time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can not directly show the materials and th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in hydration process. For example, the setting time defined by penetration values of Vicat needles (ASTM C191) correspond to two particular practical points, which are loosely defined as the limit of handl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mechanical strength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And also the test’s accuracy depends largely on the skill and experience of the person performing it [1]. SEM and XRD need to stop the hydration process and do the certain sample pretreatments. Such methods can not provide the continuous information about hydration and moreover the sample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drying and cutting preparation. Therefore, alternative techniques, which are accurate and non-destructive, are highly needed to monitor the hydration proces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 Thus, the details about the complex hydration can be clarifi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NDT) techniques have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ehavior of concrete at early age. These techniques include electr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s [2-5] and ultrasonic pulse velocity (UPV) tests [6-9]. In this paper, the newly developed non-contacting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and embedded piezoelectric ultrasonic system will b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y concern the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the setting and hardening of the fresh cement paste and have proper control by reliable and more objective for the advanced process technology.

In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etho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on of cement-based media relies on ionic conduction through water-filled por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lectrical conduction for porous media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microstructure and liquid solution conductivity. The research had shown that electrical measurement can be applied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f the hydration process of the cement-based materials. To overcome the contacting problem between the sample with the electrode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a non-contacting electrical resistivity device was invented [10]. Because of the transformer principle used, this method successfully eliminated the contact problem and accurately monitored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By using the ultrasonic measurement, as the hydration goes on, ultrasonic pulse propagation path in the cement system switches from the liquid phase to the solid phase. It was shown that this change in behavior results from a change in character of the observed wave as hydration proceeds. At early times the observed wave involves essentially motion of the fluid phase while at longer times it involves essentially motion of the solid frame. The UPV reveal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connectivity of solid phase, as already shown by Krautkraemer and Krautkraemer [11] and Sayers and Dahlin[12]. Ultrasonic waves are therefore sensitive to the point at which the solid phase becomes interconnected. This poin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ince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solid phas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load bearing capacity of set cement. Because of its non-destructive and reproducible benefits, ultrasonic technique has been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hydration process.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measurement using the surface contact commercial ultrasonic transducers, a new ultrasonic measurement system, which uses embedd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as the ultrasonic transducers, has been developed and used in this study. This method can eliminate the coupling and contacting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transducer; thus it makes the measurement more accurate and more suitable for the in-situ hydration monitor [13].

The principl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hanges in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ultrasonic pulse velocity respectively to follow cement hydration and monit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structure at early age.

2. Experimental

2.1 Non-contacting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The electrical resistivity of the specimen was measured by a non-contacting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device, CCR-II (BCT, Hong Kong) shown in Figure 1. This system adopts a transformer principle.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device is that the measurement has no electrode and is non-contacting

with the specimen. Around 3200 g cement paste mixture was cast into the ring-shaped mould, with size 770 mm (perimeter) × 55 mm (height) × 42 mm (width). Two thermocouples (accurate to ±0.5 ?C) were embedded into the sample to detect the specimen’s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the whole test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mutual inductance, the wire-wound coil acted as the primary and the ring-shaped cement specimen acted as the secondary coil of the transformer. After an AC with 1 kHz frequency sine wave was applied on the primary, a toroidal current was inducted in the secondary. The resulting parameter was pure resistivity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ion immigration in the pore solution. This apparatus completely eliminated the problems introduced by electrodes commonly occurred in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the polarization effect and contact problems caused at the electrode-concrete interface. Data readings were taken over a period from casting, usually about 10 minutes after the mixing, to 7 days. The sampling interval was 1 min and operation was continuous.

2.2 Embedded piezoelectric ultrasonic method

In this research, a new ultrasonic measurement system, which uses embedded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as the ultrasonic transducers, is adopted (Fig. 2). The working principle is that the piezo-composite vibrates when an electrical pulse is applied on it, and then the ultrasonic wave propagate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vibration. The ultrasonic waves are received by other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sensor, working as receiver.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ultrasonic non-destructive methods, which have conventional commercial ultrasonic transducers fixed on the surfaces, the new method eliminates the coupling and surface contacting problems and is inexpensive and effective for any-scale structures. For construction of a concrete structure, early-age performance monitoring can be performed by the new system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onstruction control. After the concrete is cured and the strength is fully developed, the system can be used to conduct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to detect the damage accumulation or even disaster evolving. It meets all the requirements of concrete 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 from fresh stage to hardened stage.

In this study, the transducers were fixed on the bottom of a plastic box of 250 × 320 × 100 mm3 to monitor the early-hydration of cement paste. Cement paste was poured into the box and vibrated to remove the entrapped air bubbles. An electrical pulse was first generated by an Agilient 33120A functional generator. After amplifying by a power amplifier, the input electrical pulse excited the transmitter, and then vibrated in its resonance modes, emitting ultrasonic waves. A longitudinal ultrasonic wave was received by the receiver through changing mechan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The voltage of the receiver could be measured and recorded by the oscilloscope though a pre-amplifier. The oscilloscope was a 12 bit Agilent 5462A one with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1 MHz. After casting the fresh sample, the measurement was immediately started.

2.3 Specimens (Materials and mix proportion)

In this study, the cement-based specimen used was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 (OPC) paste with 0.4 water/cement ratio (w/c). The specimens for both resistivity and ultrasonic tests were from the same mixing batch and cast at the same time. The testing ambient condition was kept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men sealed with 100% humidity and the same laboratory temperature. Testing continues for 7 days without any breakage and hydration cease. The traditional Vicat method was also applied in this study to verify the setting times.

3. Result and discussion

3.1 Electrical resistivity result

Figure 3(a) and Figure 3(b) show the bulk electrical resistivity development with time up to 1 day (24 hours) and 7 days (168 hours), respectively. The resistivity-time curve begins with a small decline corresponding to the dissolution of ions from cement in water. After reaching the minimum point at half an hour after mixing time, the resistivity of the specimen increases a little for several minutes and then shows a nearly level development at very low value and keeps this level process for 3 hours. In this flat stage, the initial

水泥粉磨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1231232820)

水泥粉磨技术改造新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60万吨/年水泥粉磨技术改造项目 企业名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企业法人代表: 项目性质:水泥粉磨站技术改造 1.2项目建设地点: 1.3公司概况 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省**市南郊,厂区东至集团公司总部3公里,其余三面与**市**区**乡相邻。厂区内有铁路专用线至**火车站与浙赣线接轨,交通便利。 1.4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公司现有两条①2.9 X 10m机立窑生产线,每年可以消纳3?4万吨电石渣(干基),约占**电石渣总量的10%。同时消耗了部分粉煤灰、硫酸渣、氟

石膏等工业废渣,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根据**省经贸委200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公司两台机立窑需在2007年底之前关停;同时根据国家经贸委于2000年1月1日实施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 (第二批),公司两台①1.83 X 6.12m水泥磨属国家明令淘汰设备。 目前,**集团公司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业废渣,如热电厂年产生粉煤灰40 万吨,氟化公司年产生氟石膏5.1万吨。如何将工业废渣进行无害 化处理并加以综合利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水泥工业作为大宗原材料基础工业具有消化大量工业废渣的潜力,本项目是利用原有的部分设施进行磨机更新改造,综合利用粉煤灰等其 他工业废渣,为固体废渣综合利用项目进行配套,变废为宝,实现循环 经济。同时也顺应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上大改小、淘汰落后工艺、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总体要求。 项目建成以后,可以处置12.0万吨/年粉煤灰及1.86万吨/年氟石膏等固体废渣,提高**的循环经济水平;还可以解决机立窑停产后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 本项目是** “煤、盐、石灰石f电力f电石f聚氯乙烯f水泥”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环,在公司产业链及 循环经济的地位见下面的示意图: 受公司委托,**水泥研究设计院派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编写了《**有限公司60万吨/年水泥粉磨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请有关部门审批。

水泥粉磨站安全注意事项

行业资料:________ 水泥粉磨站安全注意事项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水泥粉磨站安全注意事项 1、上班必须正确穿戴劳保用品,上班前四小时不得饮酒。 2、岗位人员必须熟悉启动警报、生产报警、火警、呼叫信号等声光信号。 3、不允许在设备上行走或跨越正在运转中的设备。 4、严禁在运转的设备附近休息。 5、安全标志清晰、完备。 6、生产过程中现场照明必须正常。 7、车间保持清洁,对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应进行保护。 8、保证轴有套,轮有罩,沟有篦板,平台、楼梯有栏杆。 9、在工作场所中,人员有可能掉进去或被绊倒的孔洞口和障碍,必须妥善处理好或挂标志牌。 10、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1、定期按要求进行设备检修。 12、对设备进行检修时应防止设备的突然启动,必须理解紧停开关仅是切断电源或马达启动器。为确保起见,应当切断设备配电盘上的电源开关,并且挂上检修标志牌。 13、启动设备之前,应进行检查和确认,并与有关人员联系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方可启动设备。 14、在磨内、仓内、收尘器内检查和维修时,人孔门处必须派人看护。 15、进入磨、仓、管道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使用36V以下低压照明电源。 第 2 页共 6 页

16、电气设备要防止漏电,检查是否接地或接零。 17、车间要保持整洁,杜绝粉尘、润滑油脂堆积或泄漏现象。 18、易燃易爆设备必须接地,以防静电导致着火和爆炸。 19、禁明火作业,确需电焊部位要根据现场情况隔绝电焊火星进入易燃易爆部位,可用石棉毡遮盖。 水泥粉磨系统安全操作规程 1、确定水泥品种和物料配比及质量控制指标 2、确定水泥进入库号,启动水泥输送系统及收尘设备 3、启动系统通风与收尘设备 4、启动选粉机润滑系统及选粉机 5、启动磨机、减速机及电机润滑系统 6、启动磨机主电机和喂料系统 7、磨机正常运行后自动停止轴承润滑站的高压油泵 二、停车顺序 1、关停喂料秤,10min后停主电机。在磨机停车前,轴承润滑站高压油泵将自动开机运行 2、关停选粉机 3、关停磨内部通风设备及收尘设备 4、关停水泥输送与收尘设备 5、在磨机轴承、主减速机、主电机及选粉机轴承温度降到正常温 第 3 页共 6 页

骨水泥

第一章绪论 1.1 前言 生物医学材料[i](biomedical materials)又称为生物材料。是用以和生物系统接合,以诊断、治疗或替换机体中的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是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合成材料,或者是它们的结合物,还可以是有生命力的活体细胞或天然组织与无生命的材料结合而成的杂化材料。与生物系统直接接合是生物医学材料最基本的特征,如直接进入体内的植入材料,人工心肺、肝、肾等体外辅助装置等与血液直接接触的材料。生物医学材料除应满足一定的理化性质要求外,还必须满足生物学性能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功能材料的最重要的特征。 生物医用材料可以按多种方法分类。根据材料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医用金属及合金、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以及它们结合而成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根据在生物环境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水平,可分为近于惰性的、生物活性的以及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的材料。 1.2 骨水泥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生物活性陶瓷作为骨填充、修复材料已经在临床上大量应用,但由于这些材料都是高温烧结后的块状或颗粒状,不具有可塑性。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无法按照病人骨缺损部位任意塑型,而且不能完全充填异形骨空穴。另一方面,人工关节的固定、不稳定性骨折的内固定等同样也需要一种新的生物医用材料。因此,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骨水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生物骨水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体系:生物相容性较差的PMMA骨水泥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磷酸钙骨水泥。 1.2.1 PMMA 骨水泥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Imethacrylate cement, PMMA),为代表

水泥粉磨20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中国建材报/2009年/2月/10日/第B01版 机械与装备 水泥粉磨20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中国建材经济研究会水泥专业委员会粉磨专家组组长李宪章 目前水泥粉磨工艺设备的现有技术,都离不开3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开流,主要粉磨设备是利用1台长筒管磨机,将不同硬度的水泥混合物料同时送入磨机内进行粉磨。第二种方案是针对第一种方法存在的出磨水泥混合材过粉磨的现象,采取了圈流粉磨工艺方案,经管磨机排出的水泥粉体被输送至选粉机后,被分离成一种水泥成品,和另一种粗粉被送回磨机再粉磨。这种方法克服了前者的弊病,但也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水泥产品中20μm~40μm的平均粒径明显增多,另一方面水泥熟料被磨成10μm以下的含量极少,水泥的颗粒级配不合理,熟料强度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投资大、施工量大、设备多、工艺复杂、维修量大、操作人员多。第三种方案仍然是开流粉磨工艺,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在长筒管磨机前增加了预粉磨设备,30万吨以下规模多采用细破碎机,30万吨以上规模多采用滚压机方式,其粉磨方法是各种水泥混合料同时进入预粉磨设备,再输送到管磨机细磨后成为水泥成品,仍然是与开流粉磨工艺相同。虽然台时产量大幅度增加,混合材的过粉磨现象更加剧烈,仍然存在产生静电、包球、吸水性大、石膏脱水、水泥砂浆漂浮物增多等情况。由于混合材的过粉磨耗费了大量的电耗和时间,做了许多无用功。 北票理想机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在多年从事水泥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和设备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现有生产工艺设备存在的不足,先后获得9项国家专利和3项省级科技成果,1项企业标准晋升为建材行业装备标准申报成功,还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大直径管磨机采用滚动轴承的先进技术已在我国普遍应用。在水泥新标准实施后,北票理想机械公司研究发明,并实践了水泥粉磨系统20项新技术。在水泥生产的粉磨系统中采用了以多点给料、区别粉磨为中心的新粉磨工艺,取代了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小改小革的开流粉磨工艺和带选粉机的圈流粉磨工艺。这些技术既保留了开流粉磨水泥颗粒比表面积高的优点,又具备了圈流粉磨工艺产量高、电耗低的优点,既克服了开流粉磨工艺存在的混合材过粉磨现象,又解决了圈流粉磨工艺投资大、设备多、循环负荷大和维修困难等诸多缺点,使水泥生产的粉磨系统工艺及设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多点给料循环粉磨工艺是水泥粉磨系统的核心技术。 针对现有3种水泥粉磨工艺存在的缺点,北票理想粉磨研究所联合粉磨实验站的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新粉磨工艺的中心技术内容是采用对物料进行多点给料循环粉磨工艺,其流程的技术方案是:①将易磨性较差的,如熟料等单独加入循环粗粉磨机进行预粉磨,由于该磨机自身特殊的粉磨特性,能够将粗粉返回到磨前进行,循环粉磨,熟料等较硬物料被粉磨后,出料粒度均匀,细度稳定,为进一步细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将易磨性较好的混合材料和循环粗粉磨机出磨粉状熟料,一起加入到下一台双位进料微粉管磨机的一仓进行细粉磨。③混合材种类中的粉煤灰、石膏粉、矿渣超细粉及粗粉磨机除尘器收下的细粉,由于不能完全达到水泥成品的细度,让其进入双位进料微粉磨机的二仓继续研磨,同时也起到混合、搅拌均匀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硬度、不同粒度的物料在粉磨时采取多点的给料方式加入磨机进行粉磨之后,使难磨的物料磨的时间长,容易磨细的物料在磨机里粉磨的时间短,让各种物料经过粉磨之后达到粒径比较接近,水泥成品粒径分布更加合理,水泥成品中30m~800μm的颗粒中水泥熟料含量明显减少,水泥强度增高,熟料掺加量减少5%~10%。此工艺流程克服了现有粉磨生产工艺存在的多种物料一同直接进入磨机前仓共同粉磨时出现的过粉磨现象。取代选粉机的圈流粉磨工艺,

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doc

年产60 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 一、前言 水泥粉磨技术影响到水泥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水泥厂中每生产一吨水泥需要粉磨的各种物料就有3-4 种之多,粉磨电耗占工厂总电耗的80%左右,粉磨成本占水泥生产总成本的40%左右,而粉磨系统的维修量占全厂设备维修量的80%。显而易见水泥粉磨工艺的优劣对水泥生产效益影响极大,南京旋立粉磨专业打造高效、节能、低投资集优粉磨系统,采用少熟料,低电耗、多混合材的新工艺,大幅降低粉磨成本,提高水泥厂的经济效益。 二、方案设计原则 1、以稳定的产品质量为目的,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标准化方案设计。 2、对目前已被采用的先进粉磨生产工艺、装备和技术进行全面优化,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本设计方案。 3、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环保设备设施的投入,实现无烟尘文明生产。 4、坚持生产线低投资的优点,确保技术经济指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生产规模 本设计以管磨工艺原理为设计基础,并在实际应用中对设备及工艺进行集成优化,采用破磨全分离最新技术,最大

2 化发挥管磨机的潜能。新建一套DFM34风选预粉磨,配套① 3.2 x 13m 球磨机做高产高细磨,单机台时产量为80~90t/h 水泥磨 4 k i 5亍或品 』 "-已T j 图1:粉磨工艺流程 四、主机能力平衡表 序号 设备名称与规格 数量(台) 能力(t/h ) 1 回转烘干机①2.4X 18m 1 55t/h 2 风选预粉磨DFM34 1 85~95 3 咼产咼细磨? 3.2X 13m 1 80~90 4 散装机ZSQ150 2 120T/ 台 5 八嘴包装机BHY-8 2 80T/ 台 五、各堆场与储库储期一缆表 序号 设备名称与规格 数量 储存量 能力(t/d ) 1 熟料堆棚 (5000M 2) 1 12500 12.5 2 混合材堆棚(2500M2) 1 6250 6.25 3 熟料配料库(①8X 20m ) 2 2000 2 4 矿渣库(①8X 20m ) 1 800 2 5 炉渣库(1/2①8X 20m ) 1 400 4 6 石子库(1/2①8X 20m ) 1 500 5 7 石膏库(①4x 10m ) 1 100 1 7 粉煤灰库(①8x 20m ) 1 800 2 8 水泥库(①12x 22m ) 4 12000 6 企业规模年产水泥60万吨(PC32.5级), 粉磨工艺如图1 耐推主器"I .匚7 I r I i 至成品 | 羣劇 …门二一 史止梢机 [J

水泥混凝土

水泥及水泥混凝土 1、水泥封存样应封存保管时间为三个月。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中,所用标准维卡仪,滑动部分的总质量为300g±1g。 3、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试验室温度为20℃±2℃,相对温度不低于50%,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20℃±1℃,相对温度不低于90%。 4、水泥封存样应封存保管三个月,存放样品的容器应至少在一处加盖清晰,不易擦掉的标有编号、取样时间、地点、人员的密封印。 5、GB175-1999中对硅酸盐水泥提出纯技术要求的细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 6、水泥胶砂搅拌机的搅拌叶片与搅拌锅的最小间隙为3mm,应一月检查一次。 7、普通混凝土常用的水泥种类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 8、水泥胶砂试件成型环境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50%。 9、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进行试拌时,发现坍落度不能满足要求此时,应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调整水泥浆用量,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10、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是指水泥混凝土具有流动性、可塑性、稳定性和易密性等几个方面的一项综合性能。 11、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材料组成、养护湿度和温度、龄期其中材料组成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12、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应对时满足经济性,结构物设计强度、施工工作性和环境耐久性等四项基本要求。 13、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灰比主要由水泥混凝土设计强度和水泥实际强度等因素确定,用水量是由最大粒径和设计坍落度确定,砂率是由最大粒径和水灰比确定。 14、抗渗性是混凝土耐久性指标之一,S6表示混凝土能抵抗0.7MPa的水压力而不渗漏。 15、水泥混凝土标准养护条件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95%或温度为20℃±2℃的不流动Ca(OH)2饱和溶液养护。试件间隔为10~20mm。 16、砼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性能,它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三方面含义。 17、测定砼拌和物的流动性的方法有坍落度法和维勃绸度法。 18、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三个基本参数是W/C、砂率、用水量W。 19、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为150mm×150mm×550mm的梁性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达到规定龄期后,采用2点双支点3分处加荷方式进行弯拉破坏试验,并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强度值。 20、GB/T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规定压力试验机测量精度为±1%,试件破坏荷载必须大于压力机全量程20%,但小于压力机全程的80%,压力机应具有加荷速度指标装置或加荷速度控制装置。 21、水泥的技术性质:物理性质(细度、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力学性质(强度、强度等级)化法性质(有害成分、不溶物、烧失量) 22、水泥净浆标稠的试验步骤:①称取试样500g②根据经验用量筒取一定的用水量。③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再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水泥加入水中④安置好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按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 ⑤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以置于玻璃板上试模中,用小刀插捣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⑥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夹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中。⑦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至底板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⑧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 1.5min 内完成。⑨以试杆沉入净浆距底板6±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⑩拌和水量为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⑾重新调整用水量,若距底板大于要求,则要增

水泥粉磨工艺现状与技术改造分析

水泥粉磨工艺现状与技术改造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16T13:56:45.63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4期作者:刘国民[导读]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要求的不断提升,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要求的不断提升,当前水泥生产工艺得到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极大的提升了水泥的生产质量。水泥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其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对建筑股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进一步优化水泥粉磨工艺,提升水泥生产质量是未来水泥生产行业的发展目标。本文结合实际,就当前水泥粉磨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实现生产 工艺的技术改革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水泥粉磨;工艺发展现状;技术改造引言 水泥生产质量与粉磨工艺的应用效果有着较大的关联,粉磨工艺中使用的设备以及工艺效率对生产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水泥粉磨工艺发展尚不完善,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水泥产量低、生产耗能高以及设备体积小等问题,对于水泥生产工作的进行以及水泥的生产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应当注意对水泥的生产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造,提高生产质量,满足当前的建设需求。1水泥粉磨工艺发展现状1.1水泥粉磨设备的产能低,耗能高 当前我国水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粉末设备一般是直径3m以下的设备,属于中小型生产设备,生产效率较低,且生产过程中能量消耗大,无法满足当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建筑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对水泥的使用量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水泥生产行业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一些生产厂家为了满足工程使用需求,将传统的生产工艺改良为了熟料生产工艺,但是,当前的粉磨设备直径小,运行效率得不到提升,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资金不足,且技术能力较差,难以在生产中引入大型的生产机械设备,对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许多生产企业对设备的日常管理不足,粉磨工艺对于设备的损耗较为严重,日常缺乏管理会增大设备故障的出现概率,对企业的生产收益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当前生产设备耗能严重,生产中电能浪费现象成为了水泥生产行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2水泥粉磨产品的质量不够稳定 当前建筑工程中对水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程中对水泥的细度等质量性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且国家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规范使用,对于现代建筑中使用的水泥质量性质和参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水泥的比表面积以及筛余进行了规定,这也是指导水泥生产的重要制度要求。在当前的水泥生产过程中,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对于生产流程进行了随意的改动,由于生产人员的技术实力不足,在改变生产流程的情况之下,水泥的生产细度难以得到保证,生产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建筑工程使用需求。 1.3水泥颗粒较粗 在水泥生产中,颗粒细度要求不仅有助于提升生产质量,还有效的避免了生产原料的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当前的水泥粉磨工艺使用中,存在水泥颗粒较粗的问题,其不仅影响生产质量,使得水泥材料的结构强度有所下降,还增加了生产中的材料消耗,生产成本有所提升,对企业的生产效益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未来的生产中,厂家应当注意对水泥颗粒的粗度进行调整,提升水泥的强度,降低生产中的熟料掺量,提升水泥的强度,优化生产配比,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2水泥粉磨工艺的技术改造从上文可以看出,当前水泥粉末工艺的应用上存在较多的不足,生产质量得不到提升,生产销量低,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水泥生产行业以及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生产中,水泥生产企业要注意改良当前的粉磨工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中的材料使用量以及能耗,提升生产质量,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合理设计水泥粉磨工艺流程 在水泥粉磨工艺之中,水泥加工借助设备的机械力来完成,因此,在传统的生产中,粉磨设备的日常使用磨损问题较为严重。粉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借助内部的衬板结构来完成对水泥颗粒的加工处理,借助较大的反应面积提升了生产质量,产生了微米级的水泥粉体,其具备较高的凝活性,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当前的粉磨工艺可以分为开路工艺形式和闭路工艺形式,两种工艺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开路工艺在生产中难以对水泥的细度进行控制,因此在未来的生产中,技术人员应当尽量选择闭路粉磨生产工艺,加强对水泥材料细度的控制,提升生产质量。 2.2对物料的控制 传统的球磨生产工艺的生产效率较低,且生产中对设备的损耗较为严重。因此,在未来的生产中,技术人员可以使用预先粉磨的生产工艺,在使用球磨之前进行预先处理,对提升产量和降低能源消耗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生产中,技术人员可以借助预粉磨技术来预先处理,降低水泥颗粒进入球磨设备时的粒度,避免球磨设备的损耗。在生产中,进入球磨材料的粒度、水粉笔等对于粉磨设备的运行消耗和能源使用有着较大的影响,较高的含水量会直接影响水泥的粉磨细度,并造成糊球问题,影响生产效率,甚至造成球磨设备的运行故障。在实际生产中,生产技术人员要加强对原材料水分的控制,在生产流程中设置烘干设备,避免原材料含水量过高影响生产质量。除了烘干设施之外,在生产中还需要加强球磨设备的通风处理,避免生产中出现堵塞问题。常见的通风手段包括对球磨的漏风位置进行封堵,加装封闭阀门,对原料的入磨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材料在球磨设备中的通畅流动,提升生产效率。 2.3对粉磨设备进行创新改造 在当前的水泥生产中,高效率的球磨生产设备得到了大量的使用。球磨设备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当前技术人员对生产流程进行了改良,材料在进入球磨之前要进行预处理,降低材料进入球磨时的粒度,降低球磨设备的损耗。但是,预粉磨过程会影响生产流程,导致球磨设备结构与实际生产环节不相适应,影响了生产效率。在未来的生产中,技术人员可以对球磨内部的钢球直径进行优化,降低直径,提升钢球的表面积,优化研磨能力和研磨质量。借助预粉磨技术和球磨设备的创新设计,水泥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4半终粉磨的应用

第三代骨水泥技术

自从charnley在60年代初引进了低摩擦关节成形术的概念,骨水泥固定继续是全髋关节成形术(THA)的“黄金标准”,并且在国际上是一个流行的股骨组件固定方法。非水泥髋臼组件的发展是为了解决骨水泥底座松动延迟的问题的。半球多孔涂层髋臼植体如harris-galante(HGP)1和2(zimmer, Warsaw, IN)在中期跟踪已经显示出较好的固定耐久度以及骨内生长以及低频率的无菌松动。 混合THA的概念在80年代中获得了普遍的认识,因为它满足了医生对固定方法的长期耐久度的追求。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无领的规范的ominfit(osvorship,allendale,NJ),表面粗糙度为30-40微英寸的股骨柄,以及初次混合THA的第三代骨水泥技术的15年有效率。 材料与方法 在1986年1月以及1990年6月,一个资深医师使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以及后外侧开口,分别对215名患者进行了250例连续混合THA手术。在这个期间,该医师进行了884例连续初次THA,其中440例(49.8%)是骨水泥的,250例(28.2%)是混合的,剩下的194例(22%)是非水泥的。骨水泥髋关节成形术的适应症是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其由皮质指数>38%定义的骨质放射评价是用非水泥THA植入的,剩下的患者都接受了混合THA。另外在年龄>60岁的患者的适应症包括,因低血压,大范围的髋臼囊肿(>1厘米),底座不全与骨发育不良(<80%植入捕获)引起的髋臼骨床出血,或发生髋臼骨缺失。 股骨组件使用的是omnifit(osteonics,allendale,NJ)的无领规范(宏观结构,提高力传递到骨水泥),表面粗糙度为30-40微英寸的模块钴铬柄(图1)。其他在这期间植入的骨水泥股骨柄都是charnley(johnson and Johnson, Raynham, MA)股骨组件。髋臼直径<毫米的患者没有考虑进行混合THA,因为聚乙烯厚度将会<8毫米,加上28毫米的股骨头,与非水泥harris galante(HGP)外杯(zimmer,warsaw,IN)。这些患者接受了charnley骨水泥全髋置换,用的是22.25毫米的股骨头与相应的聚乙烯骨水泥髋臼组件。他们占了这期间884例初次THA的5%。股骨柄与28毫米模块钴铬股骨头(osteonics)是一组的。髋臼组件是模块HGP 1型或2型(zimmer)钛金属非水泥杯,在初次2毫米的锉骨后用螺钉固定植入的。这个半球组件组成了纯钛外杯,用钛纤维金属覆盖以促进骨内生长。我们使用了内经28毫米的内衬,与硬脂酸钙,在空气的伽马-消毒的模块超高分子量聚乙烯(4150树脂)(图2)。 术前计划包括适当的植入选择,以保证精确的骨水泥覆盖厚度(>2毫米),以及优化髋关节的解剖几何以重建旋转中心,头偏,以及臂长。我们采用硬膜外低血压麻醉,患者为侧卧位。手术使用后外侧开口,实现后验myocapsular皮瓣纳入膜虫和短期外部转子。髋臼床的准备包括锉去髋臼底座的多余骨赘,以实现90%-100%的底座覆盖,并对中墙无任何影响。用髋臼锉从小到大对髋臼进行2毫米锉骨,直到看到坐骨和耻骨。对骨囊肿进行彻底的清楚,对所有膜进行彻底的清创,清楚囊肿的硬化壁,直到去除松质骨,以及随后来自股骨头松质骨填充获得。非水泥HGP 1型或2型(zimmer)外杯是用双螺钉加强固定植入的。髋臼外杯的位置是前倾10°-15°以及外开40°-45°。 股骨髓腔是通过确定髓腔,用锉刀去除大转子内侧部分,以及连续的锉骨直到紧密配合而准备的。锉刀不是用来准备股骨髓腔一保护健康的松质骨以实现骨水泥内锁的。最后的髓腔锉以及28毫米的试头是使用于试模的。髓腔锉与股骨柄的规格差异允许最小的骨水泥覆盖厚度为2毫米。按要求的深度插入髓腔,用脉冲冲洗液冲洗松骨,血液,以及骨髓碎屑。硬膜外麻醉促进低血压,从而减少出血。干燥股骨髓腔。将一包加热(30分钟100°F)的

浅谈水泥粉磨工艺

浅谈水泥粉磨工艺 李纯茂刘骁(云南创兴建材新技术有限公司昆明650000) 摘要:介绍了现行的几种水泥粉磨工艺,并对其优劣作了分析,同时指出分别粉磨将成为水泥粉磨工艺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水泥;粉磨;工艺 水泥作为大宗建筑材料,在推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仅2009年就消耗了近16.3亿t水泥。而水泥的生产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排放大量的CO2影响环境。如何节能减排,在生产成本和社会责任之间如何权衡,成为水泥生产厂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粉磨系统电耗占整个水泥生产系统电耗的2%~65%(生料粉磨系统电耗约占水泥综合电耗的24%,水泥粉磨系统电耗约占水泥综合电耗的24%),成本占35%左右,因此水泥粉磨工艺对水泥生产效益影响极大。 1现行水泥粉磨工艺简介 目前国内水泥生产的工艺方法较多,根据粉磨设备的选配不同可分为开流粉磨、圈流粉磨和预粉磨,根据原料入磨的工艺选择可分为混合粉磨和分别粉磨。 1.1开流粉磨工艺 开流粉磨工艺是利用管式磨机,将不同硬度、不同大小的混合物料同时送入磨内粉磨。开流粉磨对比圈流粉磨颗粒级配较好一些,强度也较高。但粉磨后的成品水泥中30~80μm的颗粒中混合材的含量约有30%以下,5~30μm的颗粒中混合材的含量约有60%以下,0~5μm的颗粒中混合材的含量约有80%左右。这种粉磨工艺比表面积虽然高但都是由混合材的过粉磨产生的,因此称为假性比表面积。混合材在水泥中主要起物理性能的载体作用,活性度较低,水泥的颗粒形状过细会导致产生静电、包球、吸水性大、石膏脱水等现象。在粉磨过程中过粉磨会耗费大量的电耗和时间,增加无用功。 1.2圈流粉磨工艺 圈流粉磨工艺是把经磨机粉磨之后的粉料输送至选粉设备中分选,细度达到要求的细粉成为水泥成品,粗粉回到磨头二次粉磨。圈流粉磨有利于产品细度和温度的调节和控制,粉磨效率比开流粉磨要高10%~20%左右,成品细度越细优势越明显。但圈流粉磨得到的水泥产品中20~40μm 的平均粒径明显增多,5~20μm以下的平均粒径含量减少,这种方法导致水泥的颗粒级配不合理,熟料强度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1.3预粉磨工艺 目前我国在2000t/d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已经普遍采用辊压机与球磨机组成的预粉磨系统(包括循环预粉磨、联合粉磨、半终粉磨等),这是因为辊压机在粉磨效率上几乎是球磨机的2倍左右,有很大幅度的节电效果。辊压机与球磨机组成的预粉磨系统的节电水平因其消耗功率的大小而变化,辊压机每消耗1(kW·h)/t,可使球磨机电耗下降1.8~2(kW·h)/t左右,从而使辊压机和球磨机组成的预粉磨系统的总电耗降低0.8~1(k W·h)/t,节电效果显著。节电效果显著。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工业水平相对滞后,材料工业及制造工艺等问题导致辊压机的辊压只能保持在8MPa左右。料饼打散后比表面积在90~120m2/kg之间,而且粒内没有发生晶格裂变,使整个粉磨系统的电耗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果将水泥折合成52.5的纯水泥比较,日本比我国低10(kW·h)/t,印度比我国低7~8(kW·h)/t,因此,我国粉磨工艺节能减排的空间还很大。 2混合粉磨和分别粉磨 2.1混合粉磨工艺 应用技术 59 2010年第3期

水泥工业先进粉磨技术(译)

水泥工业先进粉磨技术 原刊于ZKG INTERNATIONAL 2003年第3期《水泥-石灰-石膏》 集团公司海外事业部翻译 概要 由于像立磨这样的现代节能粉磨工艺的使用,球磨在水泥工业中的重要性已经开始下降。尤其是联合粉磨工艺的使用使得现有使用球磨的粉磨工艺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工厂的结构却愈显复杂。目前很多新建工厂更青睐于单级粉磨工艺。以下说明阐述了基于不同目的下的市场倾向,并讨论了不同工艺的市场份额。 1. 简介 生料,煤和水泥熟料的粉磨车间可以占据水泥工厂电耗的60-75%,目前基本在95至110kWh/t之间。近100年来具有相对较低效率的球磨主宰了水泥工业的粉磨技术。30年代,随着用于粉磨原料和熟料的立磨的问世,优于球磨的高效率粉磨工艺得到了首次使用。起初立磨通常仅用于粉磨生料和煤。随后在80年代高压粉磨辊磨(辊压机)问世,起初是与球磨机共同运行的,有时可使熟料粉磨的能量消耗减少50%,同时也提高了球磨机产量。在80年代末期,通过立磨配置在球磨机上游被作为“预粉磨设备”的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联合工艺意味着球磨机获得了新生,但同时粉磨工艺也变得复杂起来。随着90年代初期水平辊磨(筒辊磨)的问世,大大地提高了单级粉磨工艺的重要性。多年来,水泥工业产生了许多现代粉磨工艺,有关他们的工艺技术以及市场份额将在下面给予说明。 2. 现代粉磨工艺 水泥工厂中所使用的四种基本原料:生料,煤,熟料和矿渣,必须粉磨到不同的要求细度。产量,原料的易磨性,进料粒度和湿度通常相差很大,因而相应使用球磨机,立磨,辊压机和筒辊磨这四种类型的磨机。图1汇总了2000至2002年间全球新磨机订购情况。共订购了299台磨机,也就是每年100台,其中166台即56%为立磨,32%为球磨机,8%为辊压机,4%为筒辊磨。主要针对的是熟料和水泥粉磨,大约占比例的40%,其次为32%的生料粉磨。

水泥粉磨工艺

水泥粉磨工艺 第一部分粉磨基础知识 一、粉磨基础知识 粉磨的基本概念:用外力克服固体物料分子之间的内聚力,使之分裂,并使物料颗粒的粒径减小的过程,称之为粉碎或磨碎,简称粉磨。 粉磨的分类:物料的粉碎一般是在破碎机和粉磨机内分别进行的,所以按其粉碎物料的粗细程度又分为破碎和粉磨两个机械操作过程。 粉磨的目的:在于使物料获得必要的分散度,成为一定组成的产品,以满足各工艺过程的要求 粉磨加工的分类 普通粉磨:粒度<80μm 比表面积250~350/m2kg 高细粉磨:粒度<50μm 比表面积350~600/m2kg 超细粉磨:粒度<10μm 比表面积600~800/m2kg 水泥粉磨的意义:水泥熟料的粉磨主要任务是提供一定颗粒组成的成品,水泥的分散度可以用细度和比表面积来表示,在相同的矿物组成条件下,分散度越高,水泥磨的越细,水泥的水化速度越快强度越高,特别是早期强度高,但是当比表面积超过一定限度,强度增长不明显,电耗反而会急剧增加。 粉磨方式不同,即使比表面积相同,强度也会有所差别。 球磨机分类: 1、按长度与直径之比分类:

短磨机:长径比在2以下时为短磨机,或称球磨机。 中长磨机:长径比在3左右时为中长磨机。 长磨机:长径比在4以上时为长磨机或称管磨机。 球磨机的规格:用筒体直径乘以长度表示,如:Φ4.2×11m球磨机。 2、按生产方式分: ?干法粉磨机:喂入磨机的物料为干燥状态。 ?烘干粉磨机:喂入磨机的物料是潮湿的。 ?湿法粉磨机:物料喂入时加入适量的水。 3、按卸料方式分: ①尾卸式磨机:入磨物料由磨机的一端喂入,由另一端卸出,称为尾 卸式磨机。 ②中卸式磨机:入磨物料由磨机的两端喂入由磨机筒体中部卸出,称为 中卸式磨机。该类磨机相当于两台球磨机并联使用,这样设备紧凑,简化流程。 4、按传动方式分: ①中心传动:磨机的传动中心线与磨机的筒体中心线一致。 ②边缘传动:磨机的传动轴中心线与磨机筒体中心线平行,传动轴上的小齿轮带动安装在磨机的端盖上的大齿轮,使磨筒体回转。 5、按磨内装入的研磨介质形状分类 ①球磨机磨内装入的研磨介质主要是钢球。这种磨机使用最普遍 ②棒磨机磨内装入直径为50—100mm的钢棒作为研磨介质。棒磨机的长度与直径之比一般为1.5—2 。

60万吨水泥粉磨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60万吨水泥粉磨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60万吨/年水泥粉磨技术改造项目 企业名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企业法人代表:××× 项目性质:水泥粉磨站技术改造 1.2项目建设地点 ××省××市。 1.3公司概况 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省××市南郊,厂区东至集团公司总部3公里,其余三面与××市××区××乡相邻。厂区内有铁路专用线至××火车站与浙赣线接轨,交通便利。 1.4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公司现有两条Φ2.9×10m机立窑生产线,每年可以消纳3~4万吨电石渣(干基),约占××电石渣总量的10%。同时消耗了部分粉煤灰、硫酸渣、氟石膏等工业废渣,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根据××省经贸委2004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公司两台机立窑需在2007年底之前关停;同时根据国家经贸委于

2000年1月1日实施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公司两台Φ1.83×6.12m水泥磨属国家明令淘汰设备。 目前,××集团公司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业废渣,如热电厂年产生粉煤灰40万吨,氟化公司年产生氟石膏5.1万吨。如何将工业废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加以综合利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水泥工业作为大宗原材料基础工业具有消化大量工业废渣的潜力,本项目是利用原有的部分设施进行磨机更新改造,综合利用粉煤灰等其他工业废渣,为固体废渣综合利用项目进行配套,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同时也顺应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上大改小、淘汰落后工艺、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总体要求。 项目建成以后,可以处置12.0万吨/年粉煤灰及1.86万吨/年氟石膏等固体废渣,提高××的循环经济水平;还可以解决机立窑停产后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 本项目是×ד煤、盐、石灰石→电力→电石→聚氯乙烯→水泥”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环,在公司产业链及循环经济的地位见下面的示意图: 受公司委托,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派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编写了《××××××有限公司60万吨/年水泥粉磨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请有关部门审批。 1.5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有限公司与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签定的《技术合同书》。

混凝土的性质

§6.1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6.1.1 水泥§6.1.2 骨料§6.1.3 混凝土拌合及养护用水§6.1.4 外加剂及掺合料§6.2 普通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6.3 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质量控制§6.4 其他品种混凝土 复习思考题 §6.2 普通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 混凝土在未凝结硬化以前,称为混凝土拌合物或称新拌混凝土,相对“硬化混凝土” 而言。 §6.2.1 混凝土拌合物(新拌混凝土)的性能 一.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 1、和易性的概念 ?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各工序(搅拌、运输、浇注、捣实)施工操作,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混凝土性能。 ?和易性是一项综合的技术指标,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等三方面的含义。 ?⑴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或机械振捣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 ?⑵粘聚性:混凝土各组成材料间具有一定粘聚力,在运输和浇注过程中不致产生分层和离析现象,使混凝土保持整体均匀的性能。 ?⑶保水性:混凝土拌和物具有一定的保持内部水分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不致产生严重泌水现象。 ?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之间互相联系又存在矛盾。 所谓拌合物的和易性良好,就是要使这三方面的性能在某种具体条件下,达到均为良好,即使矛盾得到统一。 2、和易性的测定方法 目前,尚没有能够全面反映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方法。根据我国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2002),用坍落度和维勃稠度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并辅以直观经验评定粘聚性和保水性。 ?评定和易性好坏,主要以测定流动性指标为主,辅以观察其粘聚性、保水性。 ?(1)坍落度试验 ?☆将混凝土拌合物分三层装入标准坍落度筒中,每层插捣25次并装满刮平。垂直向上将筒提起,混凝土拌合物由于自重将会向下坍落。量测筒高与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以mm计),即为坍落度。 ?☆坍落度越大,表示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越大。 ?☆在进行坍落度试验的同时,应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保水性,以便全面地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骨水泥综合征

一、骨水泥植入综合征概况: 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one cement implantion syndrorne,BCIS): 目前对BCIS的定义尚未明确界定,其特征性改变包括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律失常、肺动脉压力增高、凝血功能改变以及心搏骤停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1995年,国内出现第一例由于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后脂肪栓塞综合征导致死亡的病例报告。目前由于BCIS的死亡率缺乏系统的收集或报道,对BCIS引发的心脏停搏的真正发病情况尚不清楚。上世纪90年代末,国外文献报道骨水泥反应导致的心跳骤停发生率为%-10%,应该说这个发生率还是相当高的;病死率为%%;国内2003年报道骨水泥肺栓塞的死亡率为%%,还有另外一份报道回顾性调查了华南地区五所大型医院的骨科,在1998~2005年收治的2435例2516侧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共发生7例严重骨水泥反应导致的死亡,病死率为%。 骨水泥一共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不可降解的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传导性骨水泥,主要为Orthocomp以及可被生物降解的骨水泥如磷酸钙骨水泥。其中PMMA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注入材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其特点是黏稠度高,支持力加强明显,外漏几率较少,但聚合产热的温度相对较高,对周围组织损伤大,操作时间要求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由聚合粉剂和单体液体两部分组成,粉剂主要成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共聚物及适量的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组成,液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LMMA),单体有毒、无色、可以燃烧,并且有强烈刺激味(我相信这种味道我们很多医生都亲自体验过)。PMMA是在术中临时调制即由在聚合酶粉剂催化下聚合而成,聚合反应过程根据其形态分为粥状期、黏丝期、面团期和固化期。在粥状期和黏丝期由于聚合反应不充分,有大量多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存留。而面团期多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大部分发生聚合反应,是临床上进行骨水泥灌注和假体固定的最佳时期。 二、骨水泥毒性 PMMA具有比较明显的毒性,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凝血功能都有不良影响。其中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单体的毒性作用、凝固时的发热反应、假体插入髓腔时导致腔内压力增高以及前列腺素、组胺的释放等等。(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单体的毒性作用:PMMA单体有明显毒性作用,且毒性作用与浓度呈正相

水泥粉磨一篇文章

摘要:水泥粉磨工序是水泥生产过程中的重环节,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水泥的质量(尤其是水泥细度),同时还对水泥的产量和生产能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努力提高水泥磨机产量及水泥细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度粉磨系统的能耗对于节省源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粉磨工艺、磨机结构改进行等方面的打打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成果,结合生产实际,探讨了提高粉磨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技术措施优化问题。 前言 在水泥生产“二磨一烧”的三大环节中,“磨”既是熟料烧成的必要前提,又是决定水泥成品质量的关键;同时,“二磨”电耗约占水泥生产过程总电耗的70%,其中,水泥粉磨电耗约占水泥生产总电耗的40%。在“二磨”中,水泥粉磨由于物料易磨性比生料差得多,且水泥细度要求较高,故其粉磨比电耗高,约为生料粉磨比电耗的1.5倍。随着ISO9000水泥新标准全面实施,水泥细度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同时为了有效保证水泥的早期强度,还须改变水泥的粒度组成,提高发挥早期强度的细颗粒含量。目前我国水泥厂大多使用球磨机作为水泥粉磨设备,众所周知,球磨机的有效能量利用率仅为2%左右,因此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潜力很大。我国的水泥年产量已达5亿t,若按水泥粉磨电耗降低10%(平均约为3kwh/t)计,则每年可节电1.5×109kWh;每度电价以0.5元计,则每年粉磨成本可降低近8亿元。另一方面,近年来,通过对烧成工艺的改进及一系列技术改造,各种窑型的熟料生产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许多立窑通过窑径的扩大以及采用矿化剂和晶种等技术措施,生产能力的提高幅度更为显著,使原来与之配套的粉磨设备普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水泥粉磨系统的生产能力,同时降低粉磨能耗等课题得到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许多积极有益的研究探索和技术革新屡见报道,并取得了可喜的实际效果。水泥粉磨效率的提高,涉及粉磨工艺、设备及操作参数等诸多因素,欲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生产能力,需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优化。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的技术成果和进展就影响粉磨系统能力的若干因素进行较全面的综合分析。 1水泥粉磨系统高产节能技术措施 1.1粉磨工艺 1.1.1闭路粉磨工艺 就粉磨工艺流程而言,目前主要有开路和闭路两种。前者优点是工艺操作简单,物料出磨后即为成品。缺点是物料在磨内流速慢,滞留时间长,为保证出磨物料的粒度全部符合要求,其中已磨细的物料也不能及时排出磨机,经常造成过粉磨现象。开路磨系统生产能力相对较低,能耗较高,不可能随时灵活地调整出磨物料的细度。后者加设了选粉设备,可及时地将已磨细的细粉排出磨外,有效地避免了过粉磨现象,并可通过调节选粉机的工作参数灵活调节成品水泥的细度。此外,闭路磨内物料流速加快,各仓的研磨体分别恰当地承担着粉碎或粉磨任务,故产量提高,电耗降低,尤其是对水泥细度要求较高时,高产低耗的优点更加明显。这方面的生产实例很多,如某厂的φ3m×11m水泥磨由开路改为带SEPAX—3.5型选粉机的闭路系统后,产量由原来的20t/h提高至27t/h,粉磨电耗则由52.8kWh/t降低至42.3kWh/t[1],产量提高35%,电耗降低19.9%。可以说,采用闭路粉磨是水泥粉磨工艺的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