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隋-宋复习

中国史隋-宋复习
中国史隋-宋复习

大索貌阅:鉴于南北朝以来,百姓为逃避赋役,或诈老诈小,或依托豪强,或潜逃流亡,脱离户籍的情况,开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年龄和体貌特征,检查户籍,发现隐瞒不实者,地方官就要判罪。

输籍定样:颁布“输籍之法”,国家按财产的多少,划分户等,作为定样,颁布全国,然后再规定各等民户所应负担的赋役数量,并从轻定额。目的在于同豪强地主争夺剥削对象和劳动人手。

杨坚:隋代开国皇帝。隋文帝。580年,北周宣帝死,静帝年幼。在汉族官僚地主郑译、刘颎等的支持下,杨坚以太后父身份辅政,诛杀周室诸王,于581代周称帝,国号隋。杨坚从矫诏入宫辅政到篡周建立隋朝,前后不到10个月时间,后人称其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科举制:A.隋代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炀帝设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称制科,定期由吏部(后由礼部)主持的进士科为常科。宋代以后各朝的科举制只有进士科,考试都用儒家经义。明清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用八股格式,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写文章。1905年废止。(辞海)

B.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鼎盛期是在北周和隋朝,至唐已走下坡路,到武则天时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相继被贬杀害,标志着控制了中央政权一个多世纪的关陇集团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贞观之治:太宗即位后,总结了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真切认识到君民好比舟和水。他体谅老百姓的疾苦,注意节俭,为政谨慎。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之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这样就使得贞观期间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元年间,由于玄宗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经济逐渐繁荣,国力极为强盛,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有所缓和,政权稳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唐朝由此进入了富强繁荣的历史时期。

永徽之治: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李治继位,改元永徽,是为唐高宗(628-683)。总体上看,永徽之治是贞观之治的继续。高宗多病,朝政把持在皇后武则天的手中。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这在制定政策、任免官吏和处理阶级矛盾等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文化得到振兴。安史之乱:自742年(天宝元年)到820年(元和十五年)的79年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变时期。这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形成了藩镇割据;宦官势力滋长,宦官专政成为唐皇朝的重要问题。此后,藩镇林立与宦官专政的问题继续发展,朋党之争与南衙北司的斗争渐趋激烈,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唐王朝最终走向了没落。

藩镇割据:唐初藩镇仅统辖所属各州的甲兵。后逐渐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军大权。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河朔三镇割据势力。节度使职位往往父死子继,或为部将承袭。其后,淄青、淮西等亦纷纷效仿,到9世纪初,藩镇发展到四十几个,藩镇割据局面形成。藩镇间或互相攻占,或联合反唐。唐王朝虽屡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人民遭受兵祸,社会生产亦受到严重破坏。至北宋初,解除藩镇兵权,藩镇割据局面始告结束。

宦官专权:自穆宗到昭宗八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唯有敬宗一人是正常登基,却又死于宦官之手。也就是说,朝中制定国策、赏罚朝臣,任免将相,甚至皇帝的生杀废立都取决于宦官。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

南衙北司: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朝官和宦官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南、北本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

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但后来宦官的权力逐渐增强,于是朝廷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通称为司,故有北司之称。

永贞革新:唐统治阶级内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贞元21年正月,唐顺宗即位,他重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重用韦执谊为宰相。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宦官势力的措施。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即唐宪宗。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历时100余日,以失败而告终。

甘露之变: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专权。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宰相李训等与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集团。他们以左金吾卫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诱使仇士良等前往观看,谋加诛杀。因所伏甲兵暴露,失败。仇士良等劫文宗回宫,捕杀李训、郑注等人,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周世宗改革:周世宗柴荣,后周二代皇帝。世宗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抑制寺院经济;军事上,整肃军纪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当时形势,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为后来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长庆会盟碑: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败,边防空虚,吐蕃乘机骚扰,甚至一度

攻陷长安。9世纪初,吐蕃因频繁的战争和内部的变乱而逐渐由盛转衰。为了摆脱困境,吐蕃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遣使向唐求和,缔结友好盟约。并于823年在逻些(拉萨)建立了长庆会盟碑(也叫唐蕃会盟碑)。用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强调汉藏两族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表达了汉、藏两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是汉、藏两族历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

羁縻州府:唐、宋、明各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世袭。这些羁縻府州的首领管辖原来部落的领地,保持原有的称号与权力,并自行处理本部族内部的矛盾,同时,羁縻府州不必承

担赋役。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

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鉴真:(698-770)唐朝著名的律宗大师。他应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由扬州东渡日本,经历了5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他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的影响。鉴真侨居日本十年,并留下《鉴真上人秘方》一卷,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杰出的译经家,法相宗之创始人。贞观元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到达天竺。带回了天竺佛经600多部,回国后,译出佛经75部,共1335卷。玄奘口述、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138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情况。是今天研究中亚、南亚历史的珍贵资料。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即将过去租庸调法的以人

丁为本、以均田制为基础原则改为以资产为主量贫富差距征收的原则,一年两次

征税,是为“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不再

区分土户、客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开成二年(837)完成。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经正义》:《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对五经的思想及内容做出

标准统一的解释。它严格遵守“疏不破注,注不违经”的传统,在原有注文的基

础上,加以诠释。完成了《《五经》》内容和思想上的统一。此后,科举考试要根

据它来答卷,不准自由发挥。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惠能:唐高僧,佛教禅宗(南宗)之开创者,又为禅宗第六祖。本姓卢。世居范阳(郡治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据说原为樵夫,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始发愿学佛,投入禅宗第五祖弘忍门下。曾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偈,表示对佛理的体会,弘忍大为赞赏,授其禅法,付与法衣,此即“继承衣钵”之出典。后于韶州(州治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大倡顿悟法门,宣传“见性成佛”。后人称其学派为禅宗南宗,为禅宗正系。死后,弟子法海等汇编其言论为《六祖坛经》。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祖籍昌黎(今

属河北),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两次遭贬。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崇尚儒学,排斥佛教。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散文《原道》、《进学解》、《师说》、《张中丞传后序》、《祭十二郎文》以及诗歌《山石》、《石鼓歌》、《调张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名篇。有《昌黎先生集》。。李翱: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进士。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有散文《捕蛇者说》、《封建论》、《三戒》、《永州八论》以及诗歌《江雪》、《渔翁》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说》、《天对》等。所著有《河东先生集》。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插田歌》、《竹枝词》及《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反对“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所著有《刘梦得文集》。

刘知几:刘知几,唐代史学家。永隆年间以弱冠举进士。开元九年,六十岁时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去世。有《史通》传世,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他指出史家必须具有史才、史实、史学。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其中心内容是整顿吏治。这些措施大部分被宋仁宗采纳。史称“庆历新政”。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就失败了。他被贬出京城,后病

死。谥文正。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进士。仁宗时即上书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后,熙宁二年(1069)拜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新法。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彦率抗金部队入太行山﹐因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或作"誓竭心力

﹐不负赵王")八字而得名。其后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十九寨义军相继加

入﹐人数发展至十馀万﹐多次击败金兵。其中一万多人后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

泽等人节制﹐抗击金兵﹐屡建战功。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订合约。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

深入宋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促真宗亲征,真宗遂至澶州。宋军坚守辽军背后

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真宗主

和,先通过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又遣人赴辽营谈判,终于在1005年与辽订

立合约,由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

渊之盟”。

云诸州归宋,宋朝把原给辽朝的银绢如数转给金朝。双方均不能与辽讲和。

绍兴和议:①向金称臣,金则册封高宗为“大宋皇帝”,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

臣节”;②宋向金纳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③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到大

散关为界。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半给金。

隆兴和议:①南宋向金称臣,改为与金约为叔侄之国;②疆界与绍兴时同,宋军

放弃收复的地区;③改南宋给金朝的岁贡为“岁币”,减为年支绢二十万匹,银

二十万两。各减了5万两、匹。

嘉定和议:①南宋与金由叔侄之国改称伯侄之国;②边界与绍兴时同,金军放弃

新占的大散关以南地区;③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④宋另外给金“犒

军银”30万两。

猛安谋克

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其首领称为猛安谋克。猛安为千夫长,

谋克为百夫长。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阿

骨打即位第二年,规定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以后,凡诸部来

投降,都用猛安谋克名号授给其首领,以统率部人。金熙宗以后成为集军事、生产、地方行政于一体的封建化组织。金宣宗南迁后,此制度瓦解。

勃极烈制度:勃极烈,金初官号。长官皆称勃极烈,女真语意为管理众人,最高者为都勃极烈,次为谙班勃极烈,其次为国论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即所谓国相。阿骨打称帝后,设谙班、国论、阿买、昃四勃极烈,共同辅政。这种制度下,皇位一般是兄死弟及。金熙宗即位后勃极烈制度被废止,皇位改为父死子继。清改称勃极烈为贝勒,是爵名。

岳飞: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靖康元年投军抗金。1129,完颜宗弼渡江南进,岳飞率部袭扰金军,多次获胜,并收复建康。1133,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等郡。次年岳飞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十年,宗弼毁约南进。岳飞击败金军主力。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秦桧却向金乞和,致使岳飞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

思考题

1.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太宗即位后,总结了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真切认识到君民好比舟和水。他体谅老百姓的疾苦,注意节俭,为政谨慎。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之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这样就使得贞观期间国富民强,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2.简述武则天。

太宗纳其为五品才人。(驯马)651年高宗招其入宫,次年拜为二品昭仪。655年成为皇后据《旧唐书·高宗纪》载:“上每上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690年登上皇位,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武则天为什么能够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呢?

唐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

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

儒教束缚的相对松弛;

胡族遗风的影响;

武则天自身的能力;

(1)修《氏族志》(2)颁布《禁卖婚诏》 (3)完善科举制度

4.评述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710年,李隆基便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策动羽林军攻入玄武门,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及其党羽,复立睿宗李旦为皇帝。睿宗即位后,李隆基为皇太子。712年(延和元年)7月,睿宗退位,李隆基即皇帝位,史称唐玄宗。

开元年间,由于玄宗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经济逐渐繁荣,国力极为强盛,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阶级矛盾都有所缓和,政权稳定,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唐朝由此进入了富强繁荣的历史时期。

5.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均田制破坏;

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

府兵制的破坏以及节度使势力的增长;

唐中央和地方军事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2)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影响极为深远:

①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千里萧条”。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②唐王朝从此在民族斗争中由进攻转为退守。它使唐朝边防空虚。为了平叛,边防军不得不调往内地,吐蕃等少数民族乘机而入;安西四镇及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从此,唐朝不仅在西域的力量大为削弱,就连关中也不能确保无虑。③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此后,不仅河北、山东、列镇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于方镇。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了。

6.简述唐代开放风气形成之原因。

唐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

庶族地主地位的上升;

儒教束缚的相对松弛;

胡族遗风的影响;

7.简述唐代南衙北司的斗争。

中国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朝官和宦官的斗争称为南衙北司之争。南、北本是由于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唐朝后期,由于宦官专权,稍有作为的皇帝,往往想利用朝官压制宦官,宦官因之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由此形成。在唐代后期曾发生过多次南衙北司之争,如顺宗时的永贞革新、文宗时的甘露之变

永贞革新:

唐统治阶级内部反对宦官集团的斗争。贞元21年正月,唐顺宗即位,他重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重用韦执谊为宰相。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宦官势力的措施。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即唐宪宗。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历时100余日,以失败而告终。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九年( 835 )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文宗即位后,起用李训、郑注为相,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欲诱使专权宦官仇士良等前往观看。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但因所伏兵士暴露,失败。李训、郑注等人被杀并遭族诛。文宗因此郁郁而死。史称“甘露之变”。此后朝中君臣再没有组织起类似的对宦官的抗争。

8.评述唐代的朋党之争

唐中后期,朝官结党,斗争激烈。其中最典型的是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这次党争源于唐代科举和门荫取仕的两种不同途径。其中牛党首领李宗闵和牛僧孺是科举派的代表,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和郑覃则是门荫派的代表。两党斗争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制举考试发端,直到唐宣宗大中初年结束,历时近40年。双方围绕选官制度、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等关系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各持己见,互争高下,各有曲直。但从李党首领李德裕辅佐武宗时裁抑宦官、打击藩镇和禁断佛教等为政举措来看,他不失为一个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只是由于朋党积习太深,使他的政治才能受到了限制。

9.简述均田制

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是封建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从北魏太和九年(485)政府颁布均田令开始实施,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废弛,前后约三百年。

隋朝均田制的特点:其一,百姓成丁和入老的年龄

其二,妇女、奴婢及耕牛的授田

其三,官吏依品级授田

唐均田制的特点:明确取消了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内容更为详备,土地买卖限制放宽。从北魏至隋唐,历代所颁行的田令中,都有关于土地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买卖的规定,不过唐以前规定比较严格,只允许卖永业田。而唐代均田令明确规定了官吏和庶民在一定条件下,各类田地都可以买卖。这是北魏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在法令上的反映,它反过来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均田制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10.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解元)、会试(会元)和殿试(状元)。

作用:扩大了选取人才的范围;选举权悉归朝廷;打破了士族门阀的限制。(一)隋朝,形成时期

(1)隋文帝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二)唐朝,发展完善时期

(3)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4)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试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5)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三)宋朝,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6)北宋时期,严格了科举考试的程序,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考试方法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增加。

(7)北宋中期,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进士科不考诗赋,考经义和实务科。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

(四)明朝,鼎盛时期

(8)明朝设“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思想。

(五)清朝,灭亡时期

(9)清代灭亡。 1905清政府废科举

作用: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把考试读书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打破了士族门阀控制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文化发展。但是科举制度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进步。

11.简述唐代的庄田

其一,田庄生产者的不同。东汉田庄内的主要劳动者是对豪强地主依附性很强的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南北朝田庄的生产者主要是世袭性农奴(部曲、佃客),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奴隶。唐代田庄里的庄客和雇农,都属于契约性,他们身份上已非世袭,有较多自由,除寺院庄田外,没有奴隶劳动。

其二,土地占有制——大地主占有土地的世袭性和牢固性,比前代大大削弱。唐代放宽了土地买卖的限制,一方面有利于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但也对地主占

有土地发生了影响。唐前期土地的转移已经较前代加快,安史之乱以后,田产权的变易更加频繁。

其三,地租形态不同。地租——中国封建社会中租佃契约关系,据现有文献考察,最早出现于唐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地租形态(实物、货币)唐代都已出现,这与东汉、南北朝时期以实物地租为主是不同的。

其四,田庄发展与农民起义。土地越来越集中于田庄主手中,对佃客和雇主进行残酷剥削,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田庄这种土地占有形态,中唐以后成为主要占有形态,土地过分集中,因而唐末农民大起义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唐代地主经济的一个重要经营方式是设庄经营。田庄在唐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唐代田庄的种类共四类:皇庄、官庄;官僚田庄;一般地主的田庄;寺院田庄。与东汉、南北朝田庄的不同。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均田制完全被破坏,庄园经济加速发展起来,从皇帝到贵族官僚,一般地主以及寺院都广置庄园,因此,这种大土地私有形式,代替了均田制,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

12.简述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

隋唐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就是以男丁为单位向政府缴纳的粮食。庸,就是对劳役的一种折算,应当服劳役的男丁如果不去服劳役,可以用缴纳实物(如绢或布)来代替,所以庸等于缴纳代役金。调,就是受田的男丁缴纳绢、绵、或布、麻之类的家庭手工业品,受灾地区可减免。

唐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唐德宗时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是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由以人丁为本转变为以资产为宗。反映了舍人而税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税法的实施,是中国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其后土地私有制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政府把控制土地占有转向对土地征税;另一方面,两税法的出现也是均田制破坏以后,唐政府对赋役征派制度逐步进行调整,重新把征敛的目标集中在土地

这一最稳定的税源上的结果。

14.简述唐前后期社会经济的变化

(1)均田制的破坏,地主田庄大量出现和自耕农的佃农化;

(2)租庸调被两税法所取代;

(3)商品经济的发展;

(4)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完成于南宋。

15.评述府兵制

“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新唐书?兵志》中国古代兵制。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同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玄宗天宝年间废止,历时约200年。隋以前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隋到唐前期实行兵农合一。府兵平时耕种,战时出击。这样,既可减少国家的军费开支,又可防止将帅手握重兵。安史之乱后,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渐趋瓦解,唐朝的主体兵制为官健和团结兵(募兵)。府兵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16.简述唐朝的和亲政策

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始于汉高祖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隋唐时曾于吐蕃、突厥、回鹘、土谷浑等和亲。这种措施对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17.简述唐代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概况

18.何谓经学?何谓十三经?

《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清朝学者段玉裁注解说:“织之纵丝为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古人由此引申认为,儒家宣扬的封建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封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证,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们称为经。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它们分别是:《诗》、《书》、《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礼记》、《孝经》、《论语》、《尔雅》、《孟子》。19.简述隋唐五代儒、道、佛三家的斗争与融合

20.简述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及史家四长说

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第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第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第三,不畏风险,秉笔直书

?第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刘知几指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所谓“史才”,是指修史的

才能,所谓“史学”,是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知识。所谓“史识”,是指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后来,章学诚肯定了“三长”理论,又补充了“史德”。所谓“史德”,即高尚的道德。

21.简述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

22.概述唐诗兴盛的原因和主要成就

唐诗兴盛之原因:

(1).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

(2).帝王的提倡。

(3).科举的影响。

(4).三教合一及宽松的政治氛围。

(5).诗歌本身的发展。

主要成就:李白、杜甫、白居易

23.北宋初年如何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1)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州、县权收归中央

(2)分割相权

(3)解除功臣兵权,改革禁军,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4)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让文人压在武将头上,是北宋政治的突出特色。(5)在官员的任命上,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办法。

24.简述辽宋和战经过

25.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失败原因

历史背景

(1).“三冗”与积贫积弱。

(2).土地兼并严重。

(3).民族矛盾尖锐。

(4).农民起义频频发生。

内容:

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或称免役法,将兵法,设军器监,保甲法,保马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变法派自身的软弱及对守旧派的妥协与退让。

(2)变法派内部的分裂。

(3)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26.简述南宋的抗金情况。

27.分析宋金关系发展演变。

(一)金灭辽

“海上之盟”:宋金出兵以长城为界,金攻中京大定府,宋攻燕京析津府;灭辽后燕云诸州归宋,宋朝把原给辽朝的银绢如数转给金朝。双方均不能与辽讲和。

(二)金灭北宋

(1)金军第一次南下

(2)金军第二次南下 1127年靖康之变

(三)宋金和战

(1)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P178)

“绍兴和议”(1141年):①宋向金称臣,金则册封高宗为“大宋皇帝”,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②宋向金纳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③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到大散关(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河南邓县)二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二州之半给金。

(2)完颜亮南下与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1164年)①南宋向金称臣,改为与金约为叔侄之国;②疆界与绍兴时同,宋军放弃收复的地区;③改南宋给金朝的岁贡为“岁币”,减为年支绢二十万匹,银二十万两。各减了5万两、匹。

(3)韩侂胄北伐失败与嘉定和议

嘉定和议(1208年)

①南宋与金由叔侄之国改称伯侄之国;

②边界与绍兴时同,金军放弃新占的大散关以南地区;

③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④宋另外给金“犒军银”30万两。

29.简述金朝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①极烈制度:勃极烈,金初官号。长官皆称勃极烈,女真语意为管理众人,最高者为都勃极烈,次为谙班勃极烈,其次为国论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即所谓国相。阿骨打称帝后,设谙班、国论、阿买、昃四勃极烈,共同辅政。这种制度下,皇位一般是兄死弟及。金熙宗即位后勃极烈制度被废止,皇位改为父死子继。清改称勃极烈为贝勒,是爵名。

②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其首领称为猛安谋克。猛安为千夫长,谋克为百夫长。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阿骨打即位的第二年,规定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以后,凡诸部来投降,都用猛安谋克名号授给其首领,以统率部人。金熙

宗以后成为集军事、生产、地方行政于一体的封建化组织。金宣宗南迁后,此制度瓦解。

30.简述辽朝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①斡鲁朵:突厥─蒙古语ordo的音译﹐意为宫帐或宫殿。由皇帝的行宫毡帐、办事的衙署和警卫、供给、承应日常役使的部门组成。斡鲁朵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帝死后,斡鲁朵侍从后妃,奉侍皇帝陵寝。而新继位的皇帝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

②投下军州:实质上是小型的斡鲁朵。是辽朝地方建置中独具特色的制度。辽在对外作战时,诸王、外戚、大臣和诸部都可以私军从征,所获俘虏即归他们所有,建立投下军州。辽朝廷允许亲王、公主、后戚建立投下州城,其下的大臣、将领则只能拥有投下县城、投下堡、军等。

③捺钵:契丹语词﹐亦作纳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金、元皇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四时捺钵时,所有契丹大小内外臣僚以及汉人宣徽院所属官员都要随行。其中以夏冬两次最重要,皇帝要和南北面官大臣讨论朝廷大事。

④北南面官:辽统治者采取了胡汉分治政策。契丹人拜日,故习俗以东向为尚,以左为上。皇帝宫帐(捺钵)座西向东,官员分列宫帐两侧(北南),因此其中央官制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这种体制是在辽世宗即位后形成的。北面官以辽朝的旧制度管理契丹及其他游牧部族,一般由契丹贵族担任,掌握朝廷实权;南面官一般以汉官照汉制治理汉人,权力远不如北面官大。

31.试述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历史背景:①统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②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和冲击。③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代表人物:①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②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③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32.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①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②宋“守内虚外”政策,使朝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③南方战事

较少,中原人民的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技术的支持。

表现: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③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草市④出现娱乐场所瓦子。⑤海外贸易活跃⑥经济中心南移。(仅供参考,最好看课本)

(*^__^*) 嘻嘻……这是部分中国史的资料,内容不是很全,大家见谅,谁有全的可以直接上传(⊙o⊙)哦~或者有错误也可以直接指出来我改正O(∩_∩)O哈!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 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一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

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丰富一些。 4.林逋: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5.寇准:晚唐体盟主。官至宰相,后遭谗贬。 五、西昆体 1.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其酬唱作品题材范围比较狭隘,主要有三类题材:①怀古咏史②咏物③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西昆体诗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关系,思想内容比较贫乏,很少抒写诗人的真实情感,缺乏生活气息。 2.艺术特征:西昆体诗人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其诗师法李商隐诗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整理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 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 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 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 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 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 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 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 2)品类增多; 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 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 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 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 1)方形器大为发展; 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 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 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 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 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 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 鼎,虎食人卣. 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 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后期: 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 2)波曲纹的出现。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 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 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 2、青铜器文饰: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春秋时代基本消失。 3、青铜器铸造工艺: ①陶范:内外范两层拼合成中空铸模,铸造铜器,完成后打碎内外陶范 ②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学习用书: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4、《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5~1993年版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演变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历朝各代的美术现象,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美术的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质特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中国文化的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以后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各类艺术活动的打下基础。 题型举例: 大约包括四种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简答题与论述题。举例如下: 1、填空:古人称的绘画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2、单项选择:1.中国第一个皇家绘画机构成立于( )。 A.秦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3、简答:简述秦兵马佣的艺术特征。 4、论述:论述中国文人绘画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了解美术史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美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习要点:美术史和文化史的关系。 一方面美术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且美术作品更直接的反映了其所产生时代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史为认识美术史或作品提供了各种可靠的资料。 第二章史前美术 学习目标:主要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认识中国石器时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 一般了解:南北建筑;早期岩画。 重点掌握: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玉器之美。 新石器时期陶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陶器的起源和地域分布;彩陶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和造型、纹饰特征。 新石器时期玉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玉器的起源、地域分布;玉器的材料特点;良渚玉器的型制和造型、纹饰特征;玉器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中国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目前发现的早期的文化遗址为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距今约180万年)、陕西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80-65万年)和北京猿人遗址(距今约57.8万年);中期比较重要的遗址是陕西襄汾的丁村人、高阳的许家窑人和陕西大荔的大荔人,都距今约20万年;晚期遗址的主要代表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距今约2-1万年)和山西朔县的峙峪人(距今约3-2.7万年)。 2、打制石器的造型和类型 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遗存至今的唯一的造型物品,它是当时人们利用天然砾石(鹅卵石)稍加打制而成的生产工具。从石料上打下来的叫石片,剩下的内核叫石核,对它们在进行加工便分别形成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用途并不明确,往往是一器多用,因此,今人将工具因用途而命名为砍砸器、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上) 设计艺术学09研陈百超《中国设计史》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全面而有系统的讲述和研究中国设计 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一本书。作者高丰先生,现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工业设计理事会理事。 该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序论,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另外八个章节分别叙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不同种类的设计,以及不同时期的设计思想及变化。 在序论中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学习设计,必先要了解设计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接设计历史中一些好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的传统,把这些运用到我们现行的设计当中,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设计更有底蕴,才能逐渐形成中国的设计特色。中国设计史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其不同于过去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设计史侧重于设计的研究,而工艺美术史则偏重于工艺方面,而工艺只是设计的一个部分而已。设计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各个时代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各种设计作品,是评价一个时代艺术设计的主要标准。 设计的起源和发生,是从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为了劳动而制作工具开始的。从打制石器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到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变换和石工具加工技术的进步,更是原始工具设计的一个重大飞跃。不仅石工具的使用功能大大的扩大,又使石工具的形体趋于规范化,具有了形式美。原始人的造型设计观念由此而逐步产生,而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原始人对设计的造型、装饰、色彩和工艺审美因素的考虑。七空刀石这种收割工具可堪称是新石器时代工具的杰作。其七个石孔通过穿绳使石刀牢固的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七孔整齐有序的排列,也使造型产生了点、面组合的形式美感和节奏韵味,也达到了艺术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实用性和审美性。 原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原始陶器的设计。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火的利用;二是丰富的黏土资源。把黏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即烧结成坚固耐用的陶器。根据原始陶器的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水器、酒器、杂器等六大类。原始陶器的成型工艺主要分为手制法、模制法和轮制法三种。手制法是最为普遍的使用方法,其又可以分为手捏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原始陶器的设计,为我国古代产品造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开创的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历代产品设计所沿用的一条重要准则,从设计的意义来说,原始陶器的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商周时期,从社会学叫顾看,称为奴隶社会;从物质文化史角度看,叫做青铜时代。因此,青铜器即是奴隶社会的时代象征,也是青铜时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青铜,主要是指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它与纯铜相比,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章宋初文学 、宋初古文 王禹偁:宋初在古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文集《小畜集》。 二、复古思潮 1.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提出复古主张。柳开把道统与文统合为一谈,把文看做是明道的工具,反对文体华丽,但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他所说的“道”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2.穆修:提倡韩、柳的古文。 3.姚铉:编选《唐文粹》,文章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三、白体 1.宋末的方回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 2.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为应酬而作的酬唱唱和之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白体诗风格浅切清雅,浅俗平易,酬唱之风。 3.王禹偁:早期写过闲适的诗酒酬唱作品,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从白居易进 步,以杜甫为典范。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谈,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四、晚唐体 1.晚唐体诗人: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代表作家为九僧和林逋等隐逸之士。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 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但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内容单调贫乏。 3.隐逸之士:潘阆、魏野、林逋等。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 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 ?(一)彩陶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

一组。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 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鸟纹应用较多,有的观望停立,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啄食状庙底沟彩陶多 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 3.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为出色,具有强烈的动感,点的应用也很成 功,使装饰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所谓内彩,就是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身,有丰满繁缛之感,还有一代表着作→舞蹈纹彩陶盆,另具匠心。 ? 4.半山型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半山型

隋唐宋题库

中国古代史试题:隋唐宋部分 一、名词解释: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省六部制,隋唐科举制,《唐律疏议》,甘露之变,输籍定样,魏徵,禅宗,《大唐西域记》,羁縻州,《通典》,折冲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唐律疏议》,《姓氏录》,斜封官,节度使,安西四镇,昭武九姓,《通典》,传奇,《大衍历》,周世宗,陈桥兵变,主户客户,青苗法,猛安谋克,头下军州,澶渊之盟,二程,打草谷,更戍法,三冗,庆历新政,元佑更化,哲宗绍述,《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洗冤集录》,鹅湖之会 二、简答题: 1、简述隋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简述隋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3、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简评武则天。 5、简述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6、简述关陇贵族集团。 7、简述唐代官员的入仕途径。 8、简述隋唐五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9、简述周世宗改革。 10、简述宋代商业的发展。 11、简述辽宋关系。 12、简评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13、唐代府兵制情况怎样,为什么被募兵制代替 三、论述题: 1、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意义。 2、试论隋炀帝的功过。 3、试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危害。 4、试论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及其危害。 5、试论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6、试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7、依据史实,论述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8、试论唐宋变革。 9、试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10、试析北宋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11、试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12、试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3、试述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理学的主要流派。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史料,A、请指出史料说的是哪一位君主在位时的情况B、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尝令左右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其人所经之处,或受牧宰小物馈遗鹦鹉、麖皮、马鞭之属,上闻而大怒。又诣武库,见署中芜秽不治,于是执武库令及诸受遗者,出开远门外,亲自临决,死者数十人。又往往潜令人赂遗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无所宽贷。议者以此少之。(《隋书》卷2) 4、阅读下面的史料,请指出材料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你认为出现该问题 的原因何在 ?唐贞观中,桂阳令阮嵩,妻阎氏,极妒。嵩在厅会客饮,召女奴歌。阎被发跣足袒臂,拔刀至席。诸客惊散,嵩伏床下,女奴狼狈而奔。刺史崔邈为嵩作考词云:“妇强夫弱,内刚外柔。一妻不能禁止,百姓如何整肃妻既礼教不修,夫又精神何在考下。”省符,解见任。 ?出《朝野佥载》 7、阅读下面的史料,请指出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国史补》卷下)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全唐诗》卷418元稹《估客乐》) 9. 阅读下面三段史料,然后回答:1、材料一中的“筒”、“菜”,材料二中的“羔儿”,材料 三中的“假”各指何人2、简单说下北宋与南宋灭亡原因的相似之处 材料一: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 材料二: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九 材料三:满头青,都是假,这回来,不作耍。 ——[元]佚名《东南纪闻》卷一 12. 阅读下面两段史料,然后回答:1、回答南宋五大名窑的名称2、解释“南定”3、“雨过 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是指何窑出品 材料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 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1. 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 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慨,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辉,濛汜受其荣。”总体的创作基调沉郁,不同于曹操的慷慨激扬。 正始时期盛行的玄学、饮酒、魏晋风度从时间上来看都可以看做是建安时期的延续,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曹操的游仙诗能够看出他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体现,而阮籍写游仙,赞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1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期末复习题(2011级)

一、填空题(20x1’=20’) 二、名词解释(4x6’=24’) ●文章四友 初唐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四人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称为“律诗正宗》。苏味道与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初唐四杰 初唐诗坛出现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怀有改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创作上扩大了诗歌的创作领域和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感情基调昂扬、壮大、激烈,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白体诗歌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晚唐体诗歌 晚唐体又称苦吟派,是宋初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九僧、林逋、寇准等,他们模仿贾岛、姚合的诗风,诗歌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清雅有味,具体内涵表现为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 ●西昆体诗歌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此书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七位馆阁文人在秘阁编书、制诰的余暇,写作而成的应酬唱和的诗歌总集。其内容狭窄,多为吟咏古代故事、反映男女爱情、表达内廷侍从优游闲适之情和咏物之作。推崇李商隐,主要学习其字句锤炼、典故应用,追求形式技巧。是一个内容贫乏、追求形式美的诗歌流派。 ●花间词派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写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辞藻华丽,后蜀赵崇祚选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编辑一个词集《花间集》,花间词派由此得名。 ●江湖诗派 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江湖诗派诗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是一个松散的作家群体,仅拥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接触面广,题材来源丰富,刘克庄、戴复古成就最高。但部分诗人也多应酬之作,辞意俗套,作品粗糙。 ●大历十才子 是对大历年间十位诗人的合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主要内容是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古文运动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中国设计简史笔记(完整版)

一.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区别 1.设计服务与他人,工艺美术展示个性。 2.设计规模大,工艺美术规模小。 3.设计比较宏观,工艺美术比较微观。 4.设计是集体劳作实现,工艺美术是个体劳作。 5.设计讲究批量生产,工艺美术讲究少量生产。 二.工艺,设计,艺术,各自的范畴。 1.工艺注重材料,肌理,技巧的展示,有实用美的功能,是手工文化的典型形式。 2.设计注重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借助工业设计的手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3.艺术有强大的主观性,注重艺术家的个性,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展现。 三.设计,工程设计的区别 1.设计是解决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汽车的安全性,美感与舒适性 2工程设计是解决人造物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汽缸与活塞的关系 四.原始社会的设计 1.50万年以前在北京房山居住的北京人掌握了两样征服自然的武器;火,石器 新石器时代: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铲等各种工具,加以磨光钻孔用来装柄或穿这种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2.30万年以前山西襄汾的丁村人,20万年前河套人的石器有了固定的类型。 3.彩陶 五.彩陶起源。 ?起源于瓜果,如把西瓜,葫芦掏空 ?对女性乳房的模仿 ?源于编织 六.彩陶的制作方法类型。 1.削挖模制 2.盘筑捏塑 3.轮制拉坯 七.彩陶技术革新 1,快轮制造:一块泥巴不能太干或太稀,借助下面的快轮,快速转动,使其变薄 2,封窑技术:温度高陶的质量好,越高陶质越密,1200℃是陶和瓷的分水岭。 仰韶文化:彩陶发达 河姆渡文化:雕塑发达 龙山文化:黑陶发达 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距今八千年的陶器是我国最高的陶器。 *八.彩陶的类型 1.半坡型早期红陶为主,晚期黑陶为主:a.彩绘b.捺印c.划纹d.堆纹 2.堆纹:半坡彩陶的鱼形花纹最具装饰性的代表纹样分为单体和复体 3.庙底沟型:在半堆型基础上发展来的,庙底沟型是直线与曲线相结合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4.马家窑型:舞蹈纹的彩陶盆 特点:满。内彩,点和螺旋纹 5.半山型(1)旋涡纹装饰(2)用葫芦纹做面的分割 6.马场形:“成器之道:” *什么是彩陶 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在河南仰韶发现,所以称为仰韶文化。 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距今80000年的陶器是我国的最早的,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概述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中国设计史全解

中国设计史 我给谁,你懂得!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解释权归7-5-401 艺术设计是人类有意识,有艺术创造力所体现的造物活动 一切造物意味着设计 a、审美功能 b、使用功能 c、物质功能 d、精神功能 1、能有效解决人类的喝住穿着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即意味着设计 2、按美得规律来塑造物体标志着设计艺术的发生 P9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舞蹈人文彩陶盆(青海大通出土)这件陶盆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器物,她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也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艺术品 P13 黑陶 新石器晚期,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采取轮制法制作,素面磨光最多带纹 饰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的几种。

黑陶鹰尊 P18 青铜器的纹饰 饕餮纹、夔纹和云雷纹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浑铸法分铸法失蜡法) P24 青铜礼器 食器和酒器的区分(水器和乐器老师好像没说)

食器:鼎烹煮食肉器酒器:爵 鬲盛粥器觯 甗蒸饭器觥 簋尊 簠卣 盨罍 敦觚 豆放腌菜肉酱和味品壶 斝 P42 《考工记》 不仅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手工艺技术文献,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和文化史的重要著作。书中比较完整的记载了先秦时期大量手工艺生产技术资料和一系列生产管理及营建制度,反映了先秦时期我们祖先的造物思想观念。 今天所见的《考工记》应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考工记》蕴含着丰富的工艺技术和工艺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器物制作规范的记载,分别就器物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艺等审美特征进行系统地阐述,概括总结出他的工艺观。审美观,设计艺术思想与基本原则。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提出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著作,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