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上编综述(2008-2-11)

2、上编综述(2008-2-11)
2、上编综述(2008-2-11)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

上编综述的题目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涉及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时段,也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上编综述里面,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个问题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第二个问题是“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第三个问题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下面就对这三个问题分别作一些说明和论述,讲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3)

我们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这个问题,就是要把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放到纵向的和横向的历史联系中去认识、去观察。

纵向的联系,就是它同中国古代历史的联系。(板书:↑)就像毛泽东所说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不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从昌盛到衰落的历史进程,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会发生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这个历史转折?”

横向的联系,就是它同世界历史的联系。(板书:↑→)胡锦涛同志说,“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如果不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了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不懂得殖民主义的本质和根源,不进行中国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历史对比,我们同样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会发生历史转折?”

关于“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教材介绍了以下3个内容: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纵向联系),要求大家弄清楚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充分肯定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纵向联系)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横向联系)

要求大家从中外历史的纵向、横向对比中,深入地了解: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从而导致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发生历史

转折,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

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4)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以勤劳、勇敢、智慧而著称于世。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创造了先进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概括地讲,中国的古代文明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1、源远流长,延续不断

大约五六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此乃源远流长。

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合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曾有过悠久的历史,创造

,此乃延续不断。

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先后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局面。

古埃及,自公元前525年以后,先后遭受波斯帝国、土耳其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丧失国家独立近1800年之久。

巴比伦,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几次被灭国,17世纪初沦为奥斯曼领土的一部分,直到1920年才以伊拉克的国名重新独立。

古印度,1849年被英国占领全境,直到1947年才被分割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取得独立。

相比之下,中国尽管经历了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多次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它的历史始终没有中断过,他的独立国家的地位始终没有丧失过。

2、富于创新,独树一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三个方面。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古代中国的农业、冶炼、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物质生产技术,以及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主要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长期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其中最辉煌的成就,自然是“四大发明”——火

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所有的西方学者都不否认“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毕生研究中国的古代科技,他写下了一部卷帙浩繁的英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共7大卷。这在这部著作中,作为一个欧洲人,他不无遗憾地说:“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以前,更是如此。”

3、中外交流,兼容并蓄

古代中国被誉为“东洋文化之母国”,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艺术,对外国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唐代,国都长安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唐太宗时,各国派到长安学习的人数达数千人之多。日本先后19次派“遣唐使”来到中国,日本的“大化革法”,干脆模仿唐朝的制度进行社会改革。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多次嘱咐伊斯兰教徒: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古代中国处在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狂妄自大。中华民族在创造自己古代文明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如汉朝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鲁迅在《看境有感》等杂文中,称赞古代中国汲取外来物品的开放态度。他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犹如将它俘虏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事实证明:古代中国既不媚外,也不排外,对外族、外国文化能兼容并蓄,利我者吸收之,不利我者扬弃之,这正是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原因。

面对古代中国灿烂的文化、光辉的遗产,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开发和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国家曾经拥有如此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的黄皮肤,都当成中国文化落后的标记。声称:只有用西方的蓝色文明,也就是海洋文明,来取代黄色文明,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这部电视片在国家电视台反复地播放,风行一时。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的报刊上,一时间充斥着形容和描述我们祖国和民族丑陋和愚昧的文章,很多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本书就叫做《丑陋的中国人》。它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个性的国家,积淀在我们民族血管里的是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畏惧斗争,逃避现实,成为整个民族的人格。还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一堆糟粕和垃圾,要加以整体的打破和全面的否定。

如何看待这种言论?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这一套东西是不可取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完全背离了历史的真实。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证,来证明历史的真相,正像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6)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二卷,第231页。)

其次,我们还应当看到:这一套说法在现实中,只能起着涣散斗志、扰乱人心、散布悲观失望情绪、动摇和打击民族自信心的消极作用。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知道,综合国力主要是衡量物质力量,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是也离不开精神力量,如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对于综合国力的认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新的发展。

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着更大更好的作用。

正因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党的16大特别提出:要坚持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他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关于古代中华文明,教材中谈到了一些。为了了解得更多一些、更具体一些,我们

光阴飞逝,日月如梭,时间很快转到了17世纪40年代。这时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

在东方,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在西方,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9年英国封建暴君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从此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其后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两种结局。

我们先来看看东方,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8)

谈到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需要明确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一个观点是,中国并不是一直的落后。第二个观点是,中国的落后并不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早在鸦片战争之前,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就已经明显地落后于世界一些西方国家了。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这种落后使得中国没有力量去阻止殖民主义侵略者的残暴行径。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由昌盛到衰落呢?这是一个令近现代无数中国人反复思考的问题。不深刻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就不会真正懂得怎样使中国强盛起来。而要弄清楚衰落的原因,首先,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然后才能从中寻找答案

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封建社会,实际上包含两个大的时期:邦国制的封建时代(小共同体本位为特征)、帝国制的皇权专制时代(大共同体本位为特征)。

由邦国制的封建社会到帝国制的皇权专制社会,这是一次历史大转型,时间发生在公元前221年。那一年,秦始皇兼并6国,统一中国。随后推行了两大举措:第一,“不立尺土之封”,把封建制完全废除,改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庄主、领主、贵族都被扫荡了,多王变一王,此举为政治集权化。

第二,田分给农民,农民服的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赋税,直接交王朝国家政府,此举为经济私有化。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mo)”的商鞅变法。自此以后,皇帝一统天下,权势定于一尊,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完成了一次历史大转型,建立起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制度,从公元前221年算到1840年,整整延续了2060年之久。之后又延续到1912年,才寿终正寝。

我们现在要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主要是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个时期,皇权专制时代的特征。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分析这一时期的特点呢?

所以,我们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四个方面来看一看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见教材p6。(★9)

(1)经济上: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无地或少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基本的经济形态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而不是用于交换。

(2)政治上: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上:

推行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4)文化思想体系上: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推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文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我们再来分析:到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些特性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呢?

2、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9)

(1)经济形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排斥和抵抗了新的生产方式。

自然经济有一种很强的生存优势,劳动在很简单的条件下严重依赖自然生产资料,

即所谓靠山吃山,因而劳动也最容易形成。一块地,一个简单的劳动工具,就可以种出粮食并有少许贮存。自然经济的优势是生存,但发展能力非常脆弱。因为自然经济下的小农社会,自己是自己的“市场”,即自给自足。这样就很难形成商品性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也不会产生新产业和新投资。由于没有新产业、新投资,它就没有办法利用剩余的生产力,所以,当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形式的时候,就只能回到土地上,形成一种土地购买力量。然而,土地是有限的。当土地被瓜分完毕,生产力就没有了剩余的必要,所以只能长期处于束缚和停滞状态。秦始皇时代,铁质农具、牛耕马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劳动、男耕女织、很少分工交换的自然经济,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两千多年过去了仍无大变,这就是自然经济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排斥和抵抗新生产方式的明证。

自然经济的命运在邓小平时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折。邓小平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从此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自然经济不同,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提是:必然要有相互不间断衔接的新产业生长点。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发展决定生存,不发展就会死亡,其优势在于发展。

(2)政治制度: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扼杀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大一统皇权专制制度,最大的特征就是:皇权占有和支配一切。

首先表现为对人身的占有和支配。古代中国皇帝对他的所有臣民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其次,是对财产和资源的占有和支配,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制度下,没有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对于帝王来说,公就是私,整个天下都是皇家私产。对于老百姓来说,私就是公,没有哪个小民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第三,是对精神的占有和支配。专制皇权实现了对全社会人力物力资源的控制,还要以思想钳制、文化愚民来巩固这种控制。所以,加强舆论监督、剪除异端思想、厉行文化专制,成为一切专制统治者维护自己权利垄断的不二法门。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这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权,在古代社会其实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即:在国家内部减少了战乱,在抵御天灾和外敌入侵时,发挥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势,而且文字、度量衡、甚至思想文化的统一,使国家内部经济文化

交流、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封建中国成为强大帝国的重要原因。

的确,中国历史上专制王朝的汲取能力、动员资源的能力,可以让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自叹不如。如秦王朝,2000万人口的国家,北筑长城动用40万人,南戍五岭动用50万,修建黄陵和阿房宫各动用70万,同一时期征用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试问现代有哪个国家元首,能有如此“号召力”?

有人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释这种专制主义在东方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如美国学者魏特夫,研究东方社会20年,写成一本书,名叫《东方专制主义》。他将这种专制主义的出现归因于治水文明。中国古代自然环境恶劣,黄河长江经常闹水灾,经常需要搞大规模的治水工程,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这就需要高度集权。所以,专制主义在东方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必要性和优势;然而,长期延续,则弊端日益凸现,严重扼杀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扼杀和阻碍作用最突出的表现为: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和发育,阻碍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迈进。

由于封建君主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取民无度,严重窒息了中国民间的资本积累。统治者有一些资本积累,但主要用于供养庞大的军队和满足个人消费,很少用于生产性投资。这就意味着:没有资本积累。

同时,权力的专断性、随意性,权力范围没有明确限制,统治者可以随意征集和支配资产,没有建立对私有财产的严格的制度化的保护,所有这一切,使得任何个人的商业投资都得不到可预期的经济回报。所以韦伯说,在欧洲,人们有了钱,可能会去办工厂,而在中国,最可靠、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却是供小孩读书做官,或者直接花钱买一个官。(第二位的投资则是购买土地)这意味着:不去进行商业投资

大家想一想,没有资本积累,即使有,也不去或不敢去进行商业投资,中国的资本主义怎能生长?

(3)社会结构:推行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大家看过《红楼梦》吗?《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等级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亲不间(隔开)疏,后不僭(jian4,超越)先。”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互相交织,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这种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家族利益至上。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属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纷繁复杂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

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于是,这便形成了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那就是朋党现象,“党争、派争”持续不断。

在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当中,只有一种关系至关重要、牢不可破,那就是亲属关系。

在中国的大家庭里,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处在一个等级森严的亲属关系之中,上上辈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上辈有爸爸妈妈、舅母姑母姨母婶母、叔伯舅姨父,同辈有哥哥姐姐、各种姑、表、堂兄弟和姐妹,下辈有……,名目之多,非现代人所能完全明白。这种由密密疏疏的亲属关系所组成的亲属集团,不仅区分精细,而且在其内部还附有按各人地位而定的不容争辩的权利和义务。比如说,即使在当今,一个长子比起弟弟妹妹来,对于这个家的传承,也绝对有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而这内心律令显然来自于传统宗法社会的濡染。

一般来说,当个体明确承担了自己在亲属集团的责任,他就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能得到该集团成员的帮助。这便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促使他萤灯寒窗,金榜题名。一旦登上青云,他既可能牢记父母、亲戚的激励与鞭策,奉公守法,不辱门庭,但也极有可能“租借”出手中的权力,为父母、亲戚谋取多方面的利益。当他们在亲属以外的集团中陷于穷途末路,或成迷途羔羊时,他们可以回到亲属集团中疗养伤痛,寻求帮助、重振旗鼓。

因此,传统的中国人不太容易献身于亲属以外的集团,在他们看来亲属集团是不可替代的。虽然中国人往往会同时参加数个非亲属集团,但在其他集团里很难死心塌地,使其百分之百地献身,惟有亲属集团对于他们有着人生价值的终极意义。

“光宗耀祖”、“落叶归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的狗窝”……众多的成语、谚语,道尽了亲属集团的重要意义。一个村子往往就是一个或者三五个亲属集团的组成体,以致形成杨家山、喻家坳、王家冲这样的地名,也印证了亲属集团的重要意义。多数腐败分子,他们奢靡泼天,花天酒地,但从腐败的动因

来看,他们更多的是为着家庭或者亲朋的利益——这同样印证着亲属集团的终极意义。

相比之下,在日本,亲属集团对个人的重要性要小得多。当他在亲属集团以外的集团里失败、或受到排斥时,他们很难像中国人那样可以在亲属集团里找到帮助。所以,为了寻求生命价值的终极意义,日本人必须完全献身于他们有机会加入的那个团体,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个团体就是屹立在列岛上的国家;从小的方面来说,这个团体就是军队,就是公司,或者学校。

而这种非亲属集团内成员的关系,更容易超越家族、同乡层面,而进入国家、军队或公司、学校的层面,从而较快地实现集团的目标,鲜明地表现出集团的特色。

所以,一位在洛杉矶西方学院研究中国历史兼中国商业史的华裔教授陈先生指出:“日本人的这种情况具有巨大的稳定性,这使他们能够与更大的实体合作,而这些中国人只是家庭观念。日本人非常关心公司或国家,不局限于血缘关系,但中国人只相信他们的家人。”

另外,尚会鹏著《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中说:“尽管这些以家庭为中心的企业有时能发展成为几十亿美元的大企业——比如王永庆的台湾塑胶公司和包玉刚的船运公司,但大多数散居在海外的华人企业都是小型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企业。例如,台湾的人口不到韩国的一半,但台湾拥有的公司差不多为韩国的3倍。”

胡适当年也曾叹息:“我们这个民族是个纯粹个人主义的民族,只能人自为战,人自为谋,而不能组织大规模的事业……”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二就是等级森严。

《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之下的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压力的梯度是否合理,上级压力的大小是否罩得住下级。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至关重要,他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

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

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皇帝,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便会出现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权大欺主”,甚至“取而代之”。因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认为权力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如: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di4)“靖难”之变等等,哪怕现实社会中,仍可以听到杀官夺权的丑闻。

总结和描述这个宗法等级社会,我们可以用到这么几个词汇:“缺乏集体观念、缺乏团结精神”“窝里斗”、“内耗”……这样的社会,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4)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推行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文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它阻碍了精神创新、思想学术的发展,严重压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极度扭曲了中国人的人性。

先秦时代,中国曾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运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产生了一大批富有原创性的思想家、理论家,如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还有一大批不朽的文化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可是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来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老实了,他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整个学术界、思想界都官方化了,一切精神性生产都为皇权服务,权力的中心等于真理的中心。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那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这

件事的难度相当大。秦始皇做到了,不过做法过于血腥,后人称其为“霸道”。

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熟读八股、应用科举。但是效果却是一致的:天下文人,思想一统。

科举这一招确实厉害,正如唐太宗所说,科举使天下英雄入吾觳(hu)中。第一,它造就了一个一切向上看的士大夫阶层(而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阶层);第二,它造就了一个一切看皇帝脸色行事的官僚系统;第三,它造就了一个以皇帝的标准来裁判一切的社会,一个选拔社会而非选举社会。(现代民主社会应该是选举社会,实权政务官必民选,体现选民意志。而选拔社会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志。)

终为仕的附庸和侯补,这使得中国社会永远形成不了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精神创新不可能发展,思想学术也不可能自由,从而严重压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极度扭曲了中国人的人性。所以,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

所有文人都没有独立见解。举国一致,上下一心,只有一个脑袋、一个思想,这显然有利于稳定团结。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要从这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中产生出像康德、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扼杀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略)

3、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周期率”

(★10)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甚至迟滞,深受其害得就是农民,所以,中国历史上每个封建王朝末期都要发生社会动乱、农民起义,王朝被推翻后,再重新建设另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结果,虽然极其缓缓地推动着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换汤不换药式的发展,对中国来说,也是致命的。马克思说,东方只见政权变更,而没有社会发展式进步。在黑格尔看来,历史应是发展的,发展的本质在于质变和飞跃。但在东方更多的是朝代更替,这里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变式的飞跃。大文豪雨果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朗克的说法更典型:“中国人民是永远静止的人民。”

为什么农民革命只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为什么每一次社会动乱的代价都没有带来制度的创新?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除了对社会发展的迟滞作用之外,还有另外一重作用:(★)对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延续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然经济中小生产者的地位、绝对皇权的统治、宗法等级制度、儒家思想、文化专制等,已经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都压缩和禁锢到极为狭小的范围内,这无形中对封建统治起到了维护和稳定的作用。即使有农民革命以暴制暴,打倒暴君,之后,除了重复暴君的一切,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还有别的选择,所以封建统治又总是得以延续。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的双重作用。(★)

在稳定和迟滞的双重作用下,结果是: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兴起-昌盛-衰亡-再兴起-再昌盛-再衰亡的“周期率”。(★)

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周期率”。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也没有跳出这个“周期率”,他同样经历了这样一种由盛转衰的过程。

4、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表现(★13)(略讲)

清王朝开国后的100多年间,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比较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三个鼎盛时期。(汉、唐)从乾隆末年,特别是嘉庆年间开始,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清王朝的衰落,具体表现在: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政治上(极其腐败)、军事上(武备废弛军力衰败)、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外交上(闭关自守)、阶级矛盾上(日益尖锐),等等。

这个问题,大家在高中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在这儿就不展开论述了。总之,鸦片战争前,清朝社会发展缓慢,国势江河日下,统治摇摇欲坠。而同一时期,世界的西方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11)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17-18世纪,正当清王朝由盛而衰、缓慢行进的时候,世界的西方却异常迅速地发展起来。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兴起:14-15世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准备;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则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其次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起点,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大革命(1789年)之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最后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最终确立。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中肯的评价:(★12)“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不进则退,同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明显落后了。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欧洲进入农耕文明的封建时代,比中国稍晚。但是,欧洲没有经历2000多年的同为农耕文明的皇权专制社会,而是在15-16 世纪,封建制崩溃后,直接开始了近代化工业文明,所以,农耕文明时代一直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却落后于西方进入近代化工业文明。

2、殖民扩张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对于殖民扩张,马克思、列宁同样进行了透彻的分析。(★13)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列宁也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这两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两段话说明:殖民侵略和扩张是必然的。因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越是迅速发展,国内的市场、原料等就越不能满足需要,所以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开辟世界性的商品市场和扩大殖民地的占领,以不断倾销产品和掠夺原料。正像《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它们要用商品的重炮,轰倒一切古老的万里长城。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就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代殖民扩张,最早开始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在15-16世纪,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对本土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的同时,开始对非洲、美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掠夺。对资本的贪婪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欲望,使他们疯狂至极,用极端残暴的手段(如: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奴隶贩卖,甚至发动武装侵略),把很多国家变成他们的殖

民地或半殖民地。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到19世纪30-40年代,非洲大陆的北部和南部;美洲的加拿大;亚洲的西部、中部和东南部;以及整个大洋洲,先后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人类历史逐步成为世界历史。

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所以,它理所当然的成为“世界主人”,建立了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领土,殖民地人口达一亿。

当然,其他列强国家也不甘落后,竞相进行殖民掠夺。关于世界殖民地的具体格局,我们在这里不准备全面、系统地讲,只着重看一下亚洲,特别是中国及其邻国当时的情况。见图,亚洲简明地图(★14)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当然是殖民主义者觊觎的一块偌大的肥肉。但是正因为其大,啃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再则,地理环境条件,如离欧美比较遥远,有一些邻国的间隔屏蔽,再加上自身的闭关政策,所以在一定时间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染指。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一些邻国,已经相继被殖民主义者染指。

中国的西南邻邦印度,早在16世纪时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就已侵入,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没有成为某一个国家的稳固的殖民地。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击败了竞争对手法国,取得控制印度的绝对优势。中国与印度有漫长的边界相连,这就造成了英国侵华的有利条件。

(锡金,现在已完全被印度吞并。)(18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侵入锡金。1918年﹐英国殖民者把政权交还给塔希?纳姆伽尔国王。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锡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1950年12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印度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等大权。1968年8月,锡金首都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1973年4月印度对锡金实行军事占领。1974年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1975年,印度军队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同年4月10日﹐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这态度直

到2003年态度才有所松动。2005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中国的南邻越南,则成为法国的染指区。以越南作为向北侵略中国的跳板,这是法国侵略者的最终目的。(历史上形成了中国与越南的“宗藩(fan1)关系”,这是一种封建的邦交关系,决不同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下中国只是对所谓“藩属”要求一种“名分”上的纳贡,而物质上的回报往往要比贡品还多。一般不干涉其内政,不拥有对这个国家的实际控制权)。

中国的东北邻邦朝鲜,中国与它也有着类似中越那样的“宗藩关系”。到鸦片战争前夕,朝鲜处于英、法等国竞相侵略的形势之下。

中国的东邻日本,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最终在1853年被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马修.佩理用武力打开国门,第二年签定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其后,荷兰、俄国、英国、法国,蜂拥而至,对日本进行瓜分。

总的看来,鸦片战争前夕,一方是中国,一方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相比较,一个象马克思说的:相对停滞的、按照蜗牛爬行的速度缓慢行进的封建主义的中国;还有一个是迅猛发展的、而且急着要对外殖民扩张的资本主义的西方世界。

而当时中国的一些邻近地区、邻近国家,已经或者正在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直接碰撞的机会越来越多。

侵略的本性、自卫的本能,两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战争也就在所难免。而鸦片战争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发生,并且正是由“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来扮演头一个殖民侵略者的角色,它的历史必然性也就在这里。

这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问题。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8)

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这个过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分别以5次战争为界标。

如表所示:

这里,我们不再叙述过程,重点分析3个问题:(★16)一,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以及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历史转折点)的原因;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第三个,简单了解一下,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动。

下面,我来看第一个问题。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7)

我们一说到中国历史,就不能不谈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独立自主转向主权沦丧、从封建自然经济转向半资本主义经济、从古代社会转向近代社会(两半社会)。

关于鸦片战争,我们讲两个问题:

第一,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弄清楚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

1、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提问:英国为什么要挑起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关于鸦片战争的原因,西方主要有3种不同观点:“叩头”说、“通商战争”说、“鸦片战争”说。是不是事实?我们逐一来进行分析。

(1)“叩头”说

请大家看材料:(★18)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讲,为英国挑起侵略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亚当斯所说的“叩头”的纠纷,是指1792年马戛(jia夹)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团、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来访时,中英两国在觐见皇帝的礼节上发生的冲突。

觐见皇帝的礼节,是中外早期关系史上争执的焦点,西方国家早期派了不少使团前来北京,他们几乎都和清政府为礼节问题而进行争吵。清政府虚矫自大,把其他国家视为文明低下的“蛮夷之邦”,理应匍匐在自己的脚下,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而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骄横傲慢,不可一世,对清政府极为蔑视,岂能在清朝皇帝面前磕头俯首。于是,双方都把礼节问题视作有关国家威信的大事,不肯迁就让步,常常出现僵局。

马戛尔尼使团的觐见,最后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马戛尔尼以拜见英皇之礼觐见乾隆,单膝下跪,但免去吻皇帝手的礼节。而阿美士德坚决不肯入园觐见。被嘉庆帝驱逐回国。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这是英国两次不成功的外交活动:两个使团都没有达成与清政府建立外交与商业联系的目的,反而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亚当斯的这种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看看清政府是不是因为英国人不肯叩头就不愿意与英国人平等交往、相互通商呢?

法国人白晋(深入中国宫廷的法国学者、皇帝的科学顾问和教师),曾经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写了一份秘密报告,报告中指出,(★19)当年莫斯科的使者一踏上大清的土地,就受到康熙特使的全程陪同热情招待,“北京是皇帝允许莫斯科人自由通商的大城市,在通商过程中,他们无须交税,更不会受到欺凌。皇帝这样做是为了使他们有利可图,以便永远保持通商的睦邻关系。”而且,“莫斯科人不是惟一因受到中国皇帝的款

待而感到满意的外国人。皇帝也以其特有的伟大胸怀热情款待了荷兰、葡萄牙来华的使节。”白晋特别指出,对于这些外国人,康熙并不要求他们按照朝贡之礼给自己下跪,“皇帝根本不愿意外国人遵循中国那一套谦卑的礼仪,他亲切地对待外国使节,包括拒不履行中国礼节的粗野的莫斯科人,令后者大为感动。”

白晋记述的这一段话非常关键。按照他的叙述,我们可以推断,所谓乾隆皇帝虚荣无知,因英国人不肯下跪就不愿意与英国通商的说法,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真正的历史事实是这样的: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在被盛情招待之后,竟然向清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主要内容有六条:(★20)

英国使团所提要求,具有殖民主义侵略的性质,特别是第三条,要求中国割地,当然不能被清政府接受。乾隆帝在给英王敕书中拒绝了一切要求,敕书中虽然表现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极不了解和妄自尊大,但拒绝英国割地要求的答复是正确的。(★21)敕书中指出:“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兹事体大,尤不便准行。”

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乾隆并非拒绝海上贸易,而是不允许开放一个海岛,作为英国商人的货物贮藏地和战略根据地。所谓兹事体大,即这事涉关领土,而不是贸易,这种认识,恰恰说明了乾隆皇帝的精明警觉、深谋远虑。

(2)通商战争论:

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就是“通商”战争说。这种观点认为,英国的最初目的仅仅是为了扩大贸易,而这种目的在中国受到了极大地阻碍,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实行行商制度,这是中外冲突的症结所在。

这种观点是站在英方立场上说的,是不公正的。事实是: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

淘师湾作业答案

信息的获取-1 BCBBB 信息的获取-2 DDCAB 信息的获取-3 DBABC 信息与信息技术-1 CACDB 信息与信息技术-2 DDCDB 信息与信息技术-3 BDCAC 信息与信息技术-4 CDDBB 网络信息检索4-1 ADBDB 网络信息检索4-2 BACCB 网络信息检索4-3 BBBAD 网络信息检索4-4 1.半人马座比邻星 2.茉莉花 3.mào dié八九十岁的意思。 4.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网络信息检索4-5 1.搜索引擎最早是yayoo,后来发展壮大,搜索引擎的工作方式和在图书馆里面进行图书查找的工作差不多 2.如果可以直接下载,那么右键菜单选择目标另存为,如果不行那么可以选中链接之后采用下载软件下载。 3.例如:优化查找的速度、扩大资料的范围等。 信息的评价5-1 ABAAAA 信息的评价5-2 ACDCAB 信息的评价5-5 CDBC ACD 信息的编程加工6-1 DADDC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7-1 CACCB 信息的编码8-1 CACDD 文本信息加工9-1 BAACC 表格数据的数值计算10-1 BDDBBC 表格数据的图形化11-1 BBDBC

音频和视频信息加工13-1 ABCBC 图像信息加工14-1 CDBDB 作品的规划与准备15-1 CDDD 中期评价12-1 一、选择题 DADAB DABBA BDCBD CACCB BABB 二、填空题答案: 1、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 2、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 3、先对邮件进行杀毒,然后再打开邮件 4 、答案:(1)B6;=SUM(B2:B5)或=B2+B3+B4+B5; (2)=B5/C5; (3)=B5/B6; (4) 饼图三综述题、答案: (1)要点1:应该找到银行相关部门询问。要点2:不能打取款机上的电话。要点3:电话很有可能是骗子的电话,骗子骗到卡号及密码后,会将卡内的钱取走。 (2)要点1:婉言谢绝,我们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要点2:应该去到相关银行部门询问工作人员办理。 信息的获取-1 BCBBB 信息的获取-2 DDCAB 信息的获取-3 DBABC 信息与信息技术-1 CACDB 信息与信息技术-2 DDCDB 信息与信息技术-3 BDCAC 信息与信息技术-4 CDDBB 网络信息检索4-1 ADBDB 网络信息检索4-2 BACCB 网络信息检索4-3 BBBAD 信息的评价5-1 ABAAAA 信息的评价5-2 ACDCAB

教学模板——下编综述

教学内容: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2、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新生的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整风、整党运动,“三反”,“五反”。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 1949~1952年,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行恢复国

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同时也适时的开始进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工作。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创造性的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66年“文革”前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也有过重大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在“文革”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革”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使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拨乱反正的起步和改革开放的酝酿由此开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揭开。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得到巨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经

中编综述 练习题(答案全)

一、单项选择题 1、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B俄国十月革命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2、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是() A 法国 B 中国 C 苏联 D 美国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 A 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B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 C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D反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民族资本 4、第三条道路主张的实质是() A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B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C走封建主义的老路D走武装斗争的道路5、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 A反动资本B民族资本C私人资本D官僚资本 6、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主力是() A 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7、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是() A小资产阶级B工人阶级C农民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8、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开始于() A金融业 B商业C工商业 D农业 9、1919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D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B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 C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E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在1921年至1949年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阶级政治力量,它们是() A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B市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D外国势力E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新情况() A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B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C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D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的障碍主要有() A外国资本的压迫B官僚资本的排挤C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D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5、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三种主要建国方案是() A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B农民阶级的方案 C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D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E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方案6、在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是()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知识点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了解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近代的及中国落伍的原因。明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新趋向。掌握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教材P6-7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1)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5)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6)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教材P7 3、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教材P9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教材P11-12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教材P16-17 6、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必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教材P17 7、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8、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5)--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1949) 1、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B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我国日益构成主要威胁的外国侵略势力是:( C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卷入这场战争的国家有( A ) A、60多个 B、70多个 C、80多个 D、100多个 4、抗日战争胜利后,取代日本在中国的地位的是:( A ) A、美国 B、苏联 C、法国 D、英国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 B ) A、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 B、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C、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是指:( A、B、D ) A、外国帝国主义 B、本国封建主义 C、本国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阻碍,主要有:(A、B、C、D ) A、外国资本的压迫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D、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两重性的阶级,这两重性是指:( A、B ) A、革命性 B、软弱性 C、动摇性 D、不彻底性 3、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A、B、D ) A、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村广大士绅 D、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三种建国方案可由中国人民在政治实践中选择,但从根本上说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 B、C ) A、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继续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C、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D、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三、辨析题 1、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 答:正确。在旧中国,官僚资本就是垄断资本。这种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又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卖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除国家垄断资本外,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属于官僚资本。而掌握着官僚资本的阶级,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2、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错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他们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作业 全 答案

2017年《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 作业一 习题部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活动。 2、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3、?社会调查研究依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大类。 4、?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5、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准确性、完整性和互斥性。 二、选择题 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1、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重心是( D ) A、英国 B、前苏联 C、德国 D、美国 2、描述性研究是指( B)。 A、探求社会状况之间的逻辑关系 B、对社会事实的状况、外部特征、发展过程进行客观描述 C、推断社会某一现象的发展趋势 D、通过了解事物的过去预测未来 3、?只反映质的区别,而不反映量的差异的变量是( A )。 A、离散变量 B、自变量 C、连续变量 D、因变量 4、?对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的测量类型是( D)。 A、定类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定比测量 5、?一项测量的结论在普遍应用时的有效性是( C) A、建构效度 B、表面效度 C、外在效度 D、实证效度 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指(ACE) A、家庭 B、社会组织 C、村落 D、阶层 E、非正式组织 F、企事业单位 2、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有(ABCDE)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伦理与道德原则 D、科学性原则 E、系统性原则 F、互诉性原则 3、社会调查研究按照目的来划分,可分为( AE) A、描述型研究 B、定性研究 C、定量研究 D、横剖研究 E、解释型研究 F、纵贯研究 4、检验评价调查方法和所得资料的效度的形式有(AEF ) A、再测法 B、表面效度 C、准则效度 D、结构效度 E、复本法 F、对分法 5、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有(ABC) A、查阅文献 B、咨询活动 C、实地考察 D、确定课题 E、概念操作化 F、理论建构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准备阶段需要做的各项工作,包括选择和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命题,假设,对概念操作化的确定测量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抽取调查样本,以及人、财、物方面的准备等内容,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 2、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有什么主要区别? 答:抽样调查: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抽样调查的特点: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他的调查内容不如个案调查那样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处理和分析上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技术。 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1 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2 特点:与抽样调查相比,个案调查不是客观的描述大量样本的同一特征,而是主观的洞察影响某一个案的独特因素。 四、论述及应用题(两题,共55分) 1、操作化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对概念和例题进行操作化?任选一概念完成操作化。(25) 要求:操作化结果须有三个以上层次,15个以上指标。 答:操作化是指明确提出概念的定义,分清概念(包括命题和假设)的层次,并将抽象概念一步步化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指标,以实现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化的这一过程。 操作化的作用之一:在于使概念或命题具体化,使调查研究得以进行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 是非判断题: 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军。( )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 4、 十月革命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革命的一部分。( )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所以它是一场社会主义革 命。( ) 6、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 斗争目标的。( ) 7、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 8、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占据 优势地位。( ) 9、 中国官僚资本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一样,都是经过一般垄断 而后进入国家垄断的。( ) 10、 中国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 ) 11、 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发展起来的,是中国 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 12、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生活经济的 主要形式。( ) 13、 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 14、 “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 案。( )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 16、 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和无党派人士最终放弃了“第三条道路”,大 多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 二、 单项选择题: 1、在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属于(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农民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小资产阶级革命 3、在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4、在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5、在20世纪以前,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 )占主要地位。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6、( )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A、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B、1917年11月的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C、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D、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

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6—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99-200页)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时代从此终结,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和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安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

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及时向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考验及解决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困难和紧迫问题 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解决措施 第一,完成里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开展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通过上述措施。 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确立起了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开展稳定物价的斗争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稳定了物价,初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废除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驱逐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收回海关治权,抗美援朝战争等措施。 第四,通过整风、整党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措施,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上述工作及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引言 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近代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历时三十年,并且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近代中国进入新时期后,其社会性质、主要的社会矛盾及革命斗争的主力,同五四运动前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但是,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中国民主革命的营垒壮大了,并且工人阶级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随着这一事变的发生,中国革命的面貌逐步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引出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5页。 在这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中,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紧密相联的。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914.8——1918.11 战争爆发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压迫和剥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对中国来说,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先是英国占主要地位,后来是日本占主要地位。 在此期间,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是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侵占殖民地的时期。到十九世纪末,世界已被瓜分完毕,于是它们开始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战争的概况 战争主要在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协约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之间展开。 但是,它席卷了世界上的30多个国家,卷入人口15亿,伤亡总人数超过2800多万。战争的性质 它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不义战。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纲要教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教学时间:2学时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衰落的表现: 1、政治上的黑暗腐败 2、经济上落后 3、军事上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虚弱 4、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 5、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 (三)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海上霸权) D、19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 (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愈发展,其内部的原料、市场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向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因此,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微、国防空虚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2、战争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 3、条约及内容: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3)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下编综述作业及答案

下编综述作业及答案 下编综述作业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重困难主要有( ) ①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负隅顽抗②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③自然灾害严重④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2.针对美国等国封锁、遏制新中国等的情况,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D. 叶剑英 3.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

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的“五反”运动。 A.反官僚主义 B.反贪污 C.反浪费 D.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5、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年年年年6、到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年年年 D. 1952年7、中国政府还在美国侵略军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A.朱德 B. 彭德怀 C.林彪 D.刘伯承8、进城后,政府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同( )的腐败风气和旧军队欺压百姓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 A.外国侵略者 B.地主阶级C.资本家 D. 国民党官员9、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教学时间:2学时 主要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衰落的表现: 1、政治上的黑暗腐败 2、经济上落后 3、军事上军备废弛,国防力量虚弱 4、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 5、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 (三)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1、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的出现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A、英国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专政 B、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英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海上霸权) D、19世纪初,号称“日不落帝国” (2)法国是当时仅次于英国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 (3)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 (4)美国是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资本主义愈发展,其内部的原料、市场就越不能满足需要,就需要向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因此,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生存的原则”,“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微、国防空虚而又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起因: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 2、战争过程:1840年6月~1842年8月 3、条约及内容: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3)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4、后果: 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

中国近现代史书面作业(部分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问题汇集2017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是什么?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分析说明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4、怎样理解“文明的失落”? 暂缺 5、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和地位。 暂缺 第一章 6、如何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请展开论述。(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评“帝国主义侵略有功”的观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资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上编综述至第三章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1840年鸦片战争 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911年辛亥革命 D.1919年五四运动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C ) A.1839年10月1日 B.1840年1月25日 C.1842年8月29日 D.1843年7月22日 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D) A.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 A.19世纪40至5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7.下列关于近代中国表述属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社会形态 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 C.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8.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是( ) A.振兴实业 B.政体变革 C.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改革教育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条约中,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是(A B C D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法《黄埔条约》 D.中美《望厦条约》 E.中英《北京条约》 2.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A B C D ) A.领土主权 B.领海主权 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 E.军事主权 3.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A D )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B.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完全殖民地的中国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D.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E.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4.西方列强没有对中国实行直接殖民统治的原因是()

上编综述、第一章

上遍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课程重点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六大基本特征、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均见书,兹不罗列)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重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步步深入 1、从方式上看: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从阶段上看 (1)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马关条约》使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时期,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空前加深。 (3)《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第二章对国家出

中编综述(3)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明确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弄清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了解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和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懂得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2、中国的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 3、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学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斗争的主力与五四运动以前都没有变化,不同的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

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主要参与国家,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一次最伟大的创举。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和俄国无产阶级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各国无产阶级从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获得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勇气。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因为事件发生在俄历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