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与真实交通系统中的超链接机制——以重庆地铁站点周边餐饮功能的空间句法分析为例

虚拟网络与真实交通系统中的超链接机制

——以重庆地铁站点周边餐饮功能的空间句法分析为例

Mechanism of Hyper-Link in the Virtual and Real Network

—A Space Syntax Analysis on Catering Functions Around Metro Stations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盛 强 刘 星 SHENG Qiang, LIU Xing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大众点评网获取的餐饮业空间分布和评论数数据,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对重庆地铁各站周边代表商业活力的餐饮业分布状况进行了空间分析。在已有对地铁客流量数据和地面交通流量数据分析的成果之上,交叉验证了空间句法模型对交通流量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分析的适用性。研究的结论显示重庆局域空间连接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自身可以反映出城市中心的等级和作为“超链接”系统的大尺度范围交通网络的连接机制。此外,基于大众点评网上的各站周边餐饮业分布和评论数信息,对比了重庆各地铁站点周边餐馆数量与评论总数和真实各站客流量及空间句法局域计算参数的差异,研究结论显示作为虚拟空间中的“超链接”,网络信息技术与真实空间中的地铁系统类似,对城市空间的既有等级起到了放大作用。

关键词 空间句法;地铁;餐饮功能分布;大众点评数据;超链接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space syntax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atering functions around?metro?stations?in?Chongqing?Municipality.?Based?on?previous?research?fi nding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yntactical?value?and?the?passenger?fl ow?data,?this?research?provides?more?empirical?study?on?the?triangular?relationship?between?movement,?function?and?space.?The?result suggests that local spatial pattern play a dominant role as an attractor. It could reveal the hierarchical of urban centers. It could also greatly affect the growth of hyper-link system which?functions?as?linkage?in?metropolitan?scale.?Furthermore,?based?on?the?reviewing?data?from?Dazhongdianping,?this?paper?explores?the?differences?of?using?spatial?distribution?data?of?catering?functions?and?their?reviews,?and?the?fi ndings?indicate?that?the?visibility?in?virtual?space may amplify the actual usages of these functions.

Keywords: Space Syntax; Metro; Distribution of Catering Function; Dazhongdianping; Mechanism of Hyper-Link

盛强, 刘星. 虚拟网络与真实交通系统中的超链接机制——以重庆地铁站点周边餐饮功能的空间句法分析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1): 1-8.

中图分类号 TU237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1-0001-08

作者简介盛 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qs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7015051028.html,

刘 星: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

究生

1?从超链接机制的含义谈起

超链接的概念源自网络中的超级链接技术,它允许在一个网页中通过某段文本和图片建立同其他网页、软件或站点之间的联系。当浏览者单击已经链接的文字或图片后,链接目标将被打开或运行。从概念上它意味着一种跨越“本地”的连接系统,而在当代城市中的公共交通体系,或者环路、高速路等道路体系都可以被理解为某种超链接的工具,便于我们从城市中的一个场所“直接”到达另一个场所。

如果把出行的决策和行动过程当成一个整体,当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则同真实交通系统一样是超链接的工具。事实上,“交通”仅仅在现代汉语中才更趋向于指代具体的空间移动行为,其本义源自《易经》中的“天地交则万物通,上下交其志同也”,既包括信息层面的交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343)

DOI: 10.13791/https://www.360docs.net/doc/7015051028.html,ki.hsfwest.20170101

◎大数据与现代交通

流沟通也包括物理空间中的联系。因此,从广义交通的视角来看,当代信息与交通技术发展的动因和所要到达的效果是将城市中各个充满活力的场所有效的和城市的其他部分越发紧密的联系起来,而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可以借用虚拟网络中“超链接机制”来类比:建立联系的结果往往强化了已有的中心—边缘关系,使得既有的中心更加有吸引力,而边缘化的地区则越发萧条。

随着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商业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实体商业的业态和空间分布均经历着转型,在这个背景下真实城市空间区位可达性是否还有意义?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的影响初露端倪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就已有过广泛的讨论。目前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虚拟空间放大了真实地理空间中原有的功能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1-3]。近期河北师范大学的路紫教授团队对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相关性的一系列研究也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们的工作显示在大尺度上当代中国城市互联网基础设施分布密度、铁路连接程度、城市的经济等级等不同数据展现出的空间结构非常相似[4]。在城市尺度上,他们发现了体验型商业团购行为仍体现出很强的空间逻辑,甚至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实体商业中心,出现了服务业向三维方向拓展的楼宇经济[5]。从这个角度来说,虚拟网络中信息的可达性与真实空间中功能的可达性都可以被理解为实现“超链接”目标的具体技术形式,是彼此互补强化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本文希望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商业功能空间分布,进而与这些功能在网络上的评价展开研究,寻找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

2?空间句法在相关领域基础实证研究的发展?

2.1 以“自然运动”为基础的建模分析理念

空间句法理论及方法源于1980年代[6],其核心为从空间拓扑连接形态的基础出发来分析其对运动和功能的影响。“自然运动”是空间句法的基础理论[7],其概念可简述为在不考虑具体功能等吸引点作用的情况下,由空间网络结构本身引发的运动。空间句法理论认为空间的拓扑构型可以同时

影响空间中的运动和功能,而运动和功能则

是相互影响的(图1)。

由于其建模相对简单,依赖的基础资

料较少,且抓住了规划和设计的核心问题等

优势,空间句法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经被广

泛应用于研究和实践领域。在学术上,空间

句法往往围绕着形态-运动-功能之间的关

系展开量化分析,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发展新

的算法。国内对空间句法的引进也有较长的

时间,相关大量介绍性的文章在这里不再

赘述。目前大部分研究往往分析城市街道

或建筑空间对流量分布的影响[8-9],或是探

讨空间对功能分布的影响[10-11],鲜有基于数

据对功能和流量综合展开的交叉验证分析

案例。

与交通专业采用的如Tr a n s C A D或

Vissim等模型工具不同,空间句法模型在

分析时往往不强调用地性质、人口和就业

密度等局部空间要素对行为数据的影响。

其原因,或者说空间句法与交通模型在建

模理念上的差别,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

研究目标不同。对于建筑和规划师而言,

功能等局部空间吸引点本身便是设计的目

标。相反,对交通专业来说,由于功能是出

行的目的或起点,因此在模型中引入这些

参数几乎是必然的。其次是二者关注的时

间跨度不同。交通模型多研究道路承载量

和拥堵等事件,关注的多为节假日或一天以

内高峰时段等较小的时间跨度。相反,城

市规划和设计关注的是道路和功能之间的

互动关系,其影响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方

能显现。事实上,从功能、建筑和城市道路

空间的演变来看,功能大概几年就会发生

变化,建筑的存在往往延续几十乃至百年,

而城市道路空间形成的结构则往往会存在

几百至上千年的时间。因此,从自然运动理

论的视角来看,用地或功能不是给定的,而

是城市空间结构下涌现的产物。

“差异”不是“多样性”,“多样性”是给定

的结果,而“差异”是生成这种结果的机制。

——德勒兹, 《差异与重复》

Difference is not diversity. Diversity is

given, but difference is that by which the given

is given.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2.2 分析方法介绍:超链接层级与局域层

级的空间分析

在空间句法领域本研究关注的对地

铁研究方向,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案

例是英国卡迪夫大学阿兰·基亚瑞迪亚

(Alain Chiaradia)基于伦敦地铁刷卡数

据进行的分析[12],以及他和伦敦大学学院

(UCL)博士斯蒂芬·劳(Stephen Law)

的后续研究[13]。他们的工作基于政府网站

公开的客流量数据,比较了两种空间句

法对地铁网络的建模方式:将地铁线路

与地面空间分离建模分析和将地铁与地

面道路整合在一个模型中进行分析的方

法(Multi-model),其结论显示一体化的

模型效果要好于分离式的模型。国内在

地铁方向上的研究则刚刚起步[14-15],以精

确到各站客流量的空间句法实证研究案例

较少,笔者近期基于重庆地铁2014年的详

细各站间截面流量数据和进出站客流量数

据,对比了分离式建模和一体化建模的方

式[16]。该研究的初步成果显示一体化模型

在分析地铁各站间截面流量时有明显的优

势,1 km整合度加权的20 km穿行度计算与

截面流量数据的决定系数可达0.727(图2),

图1?空间句法理论对形态-运动-功能关系的图解

Fig.1 a space syntax theoretical diagram of the form-

movement-function relationship

图2?应用权重算法分析重庆地铁站点间截面流量

Fig.2?spatial?analysis?on?passenger?flow?volume?

between stations using weighted measurement

但一体化模型与分离式模型相比在分析各站进出站客流量时仅有微弱的优势,并体现出站点周边500 m可达范围内街道的1~1.5 km半径整合度平均值能很好的用于预测进出站客流量。除此之外,笔者的前期研究还采用了重庆124条主要道路截面的机动车流量数据,发现7.5 km整合度半径加权的20 km穿行度与车流量数据的决定系数达0.612。

上述既有研究成果初步验证了空间句法模型对大尺度交通流量分析的适用性,同时也引发了笔者进一步对其发生作用机制的思考:由于重庆的地形为复杂的山地,城市道路形态非常曲折破碎,表现为各个小区域的聚集,因此在这个空间结构下小尺度范围的空间连接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小区域的空间吸引力,进而也与联系这些小区域的大尺度范围客流量相关。简言之,这些小区域内的局域层级空间系统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城市功能的聚集和中心的等级,进而影响了城市大尺度超链接系统(包括高速、桥梁和地铁等)的建设和使用状况。另一方面,它甚至也可能影响了虚拟空间中信息可见性和使用的差异。

针对城市大尺度和局域小尺度这两个层级的真实空间,当代的空间句法往往采用线段地图模式下不同距离半径下的整合度与选择度计算参数来分析。整合度反映每个街道段到一定距离半径下其他所有街

道段的拓扑距离;选择度反映每个街道段在一定距离半径下被其他任意两条街道段之间综合转角最小的路径穿过的次数。从这两个算法的实证研究应用来看,整合度往往反映了不同尺度的功能聚集(即中心性),而选择度往往反映了不同尺度范围的运动流量分布(即路网的等级)。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半径下空间单元数量(街道段数量)的影响,2012年希列尔、杨滔和特纳提出了标准化角度整合度(Normalized Angular Integration)和标准化角度选择度(Normalized Angular Choice,简称穿行度)这两个衍生的空间参数[17]。在对重庆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分析中,笔者将采用这些当代国际空间句法学界比较常用的计算参数。

图3显示了对重庆两个尺度范围的整合度分析,10 km的整合度体现出明显的中心聚集,中心性最强的区域位于观音桥—渝中半岛—大坪一线。而1.5 km半径的整合度则显现出更为分散的中心结构:其中最强的为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回兴地区则在第二等级,而解放碑、杨家坪、歇台子等则体现为第三等级。从重庆真实的城市中心等级来看,解放碑地区是老城的中心区,造成其计算数值较低的原因是其发展空间的局限,其他的中心则获得了更大的后发潜力。

针对超链接层级的空间分析,本研究基于此前对地铁流量分析的成果,图4中分

别展示了基于分离式模型地铁网络轴线地图的分析和一体化模型线段地图20 km穿行度的结果,其中轴线地图选取的是20步半径的选择度参数(与截面流量的决定系数在0.577)。对比地铁网络的轴线分析与图3中10 km的整合度,不难发现二者的中心结构高度吻合。作为一种以超链接为目的建设的公共交通网络,其网络节点拓扑连接很大程度上“复制”或者说强化了地面道路系统确定的中心等级。

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本文旨在将对重庆交通流量数据分析锁定的局域层级和超链接层级空间参数应用于分析各地铁站周边的城市功能分布,从而发现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布,进而与其在虚拟空间中的可见性或者说使用状况之间的复合对应关系,并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2.3 网络开放数据:百度地图与大众点评网的位置与点评类信息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信息平台的飞速发展,空间句法作为一种经历了30年小数据实证研究检验的模型在大数据时代将面临巨大的机遇。百度地图和大众点评网等网络开放信息平台为学者和规划师提供了大量免费的数据源。具体对空间句法研究这些新数据源往往能够提供两类有价值的信息:首先是各类细分业态功能的数量和空间位置信息,如百度地图的兴趣点数据(POI)和大众点评网的各类业态功能位置数据;进而是反映使用者行为的签到信息或点评信息,如大众点评网上具体到各个城市各个业态类型商铺的评论数、人均消费和评价星级数据。基于这些新的数据源,近期空间句法学者也尝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分析。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杨滔基于百度POI数据分析了各类业态功能分布的空间规律差异,发现了餐饮业与其他诸如零售等多个业态类型均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体现出明显的空间规律,可以作为商业功能分布的表征[18]。笔者自2013年也针对大众点评网的餐馆数据展开过探索性的分析[19],得出了如下的初步结论:评论数体现的空间规律性最为明显,人均消费和评价星级次之,评论数越高、人均消费越低的餐馆越依赖于空间可达性,

而这种空

图3?层级空间分析反映不同尺度范围的中心:重庆10?km半径整合度(左)

与1?km半径整合度(右)体现的中心结构对比

Fig.3 layered network analysis on central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Integration 10 km (left) and Integration 1 km (right)

间可达性可以被表述为趋向大尺度的穿行度和小尺度范围的整合度。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应用网络开放数据源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数据的精度和有偏性。百度POI数据本身与真实商业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大众点评网在餐饮业上有详细的位置和使用信息,其他业态则相应较差,特别是在点评量等信息上差距明显。在城市尺度上,重庆各个地铁站点区域的餐馆数量与评论数是否能体现出与空间参数较好的相关,点评数据与真实餐馆数量分布

又有何差异将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具体到本研究的数据检验,笔者选取了地铁进出站客流量较大的三个站点作为案例:观音桥、临江门和牛角沱站。图5中列出了上述三个案例站点在地铁出站口周边500 m可达范围内的餐馆位置数量分布,其中黑色点为百度街景地图上可以识别的餐馆,红色圈为大众点评地图搜索可以发现但却无法在街景地图中找到的餐馆(主要包括街景地图未覆盖的街道及多层商业建筑内部的空间),而红色实心点则为街

景上和大众点评网上均可以发现的餐馆。另外,由于大众点评网地图搜索时不同的解析度(甚至画圈在屏幕上的位置)不同其结果数量也不同,本文对此三个案例同时列出了低解析度与高解析度的搜索数量结果。高解析度搜索为地图最大精度下,逐条街或街区进行画圈统计数量加总后的结果,而低解析度搜索则为在比最大精度低一级的地图中,根据500 m实际可达范围画圈后统计的各站周边区域餐馆总数量。最后,考虑到百度街景地图的实地拍摄方式为使用车顶摄像机,还有必要检验各个案

例区域中具有街景地图的道路相对于所有道路的覆盖率。

从图5的检验结果来看,三个案例周边500 m的道路总长度差异较大,从长到短依次为临江门、观音桥和牛角沱。从街景

覆盖率排序来看,牛角沱站周边道路虽少但绝大部分都有街景图,覆盖率最高。临江门地区作为城市老街区道路密集,小路也相应较多,且步行商业街调研车无法驶入。观音桥与临江门地区类似,二者覆盖率不到70%。总体来说,与笔者对北京和天津部分研究相比这个数值是偏低的,其原因应该是与重庆的山地地形有关,很多坡度过大的道路和过于曲折封闭的道路同样阻碍了调研车进入,而这些道路内的商铺数量无法通过街景确认。

但作为一种开放

图4?超链接层级的空间分析反映各中心之间的联系等级:重庆地铁分离式模型拓扑选择度分析(左)

与一体化模型(线段地图)20?km穿行度分析(右)

Fig.4 spatial hierarchy based on the scale of hyperlinks: topological choice analysis based on separated model (left)

and NACH r20 km analysis based on integrated model (right)

图5?对三个案例站点周边500m可达范围内街景地图覆盖率、街景地图餐馆分布和大众点评餐馆分布的对比检验

Fig.5?comparative?study?on?the?street?view?coverage,?restaurant?distribution?and?data?from?Dazhongdainping?around?three?case?station?areas?with?500m?radii

的,且以实地拍摄为基础的数据源,街景地图仍不失为是一种有用的检验真实商业分布的方法,为了让它与大众点评网的餐馆分布信息更有可比性,在图5中比较了有街景地图的道路上可见的餐馆是否在大众点评中也可以搜索到(图中以棕色百分比数字显示),其结果显示三个案例的代表性大致在70%左右。此外,图中还对比了各案例站点500 m可达范围内两个解析度所有餐馆的数量,可以发现在低解析度地图中临江门和观音桥的餐馆数量均为400以上,三倍于临街的商铺数量。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站点周边为商业区,大型商业建筑内部往往有大量的餐馆。基于笔者对王府井地区实地调研的经验,受直接的商业利益驱动,大众点评网的餐饮业位置数量数据更新速度很快且精度很高,而POI数据和街景地图调研对建筑内部的餐馆都无能为力。

但是,如果采用高解析度的地图,本研究则面临更多的问题。图中红色百分比数字为这两个解析度之间的比较:对观音桥和临江门这样的商业区来说,二者的数量差距在四到五倍,即便对于牛角沱这样的非商业区,在没有多少多层商业建筑,且街景地图覆盖率很高的环境中,其差异也在两倍以上。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应该是网站中的餐馆数据并未能做到即时更新,导致一些已经关闭的“僵尸餐馆”仍然能够被搜索到。但是,对牛角沱地区来说,低解析度搜索到的餐馆数量与街景识别的餐馆数量还是比较接近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采用大众点评网作为餐馆数量位置的数据源对真实餐馆分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基于以上考虑,在后面的研究中笔者将聚焦于各个站点周边500 m可达范围内在低解析度地图中餐馆的数量作为代表“真实”餐馆空间分布的数据,而将该搜索结果的评论总数作为各个站点周边餐饮业在虚拟空间中活力的代表性数据。

3?空间句法在相关领域基础实证研究的发展?

3.1 数据的收集与初步分析

图6将重庆地铁进出站客流量(2014年)、各站周边500 m可达范围内基于大众

点评(2015年1月)搜索的餐馆数量以及点

评总数这三类数据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并

对各站客流量和餐馆数量及评论总数分别

进行了回归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进出站客

流量、站点周边餐馆数量和评论总数等数

据均为幂率分布,需要进行处理转变为正

态分布后方能进行回归分析。一般来说,空

间句法对流量类数据的处理多采用取对数

或开四次方根的处理方式,笔者为了与此

前对重庆地铁、北京和天津地铁的数据处

理方式保持一致,对上述数据的处理方式

均为开四次方根。

从对这三种数据初步分析的结果来

看,进出站客流量与站点周边餐馆数量和

评论总数都有一定的关联,决定系数分别

为0.59和0.47。其中进出站客流量较大的

站点又可按偏离回归线的程度分成如下三

种类型:“活力中心型”以观音桥、南坪、杨

家坪和大坪为代表,餐馆的数量和评论数

都比较多;“交通枢纽型”以牛角沱、红旗

河沟和重庆北站为代表,虽然客流量很大

但站点周边的餐馆数量和评论数均较少;

“虚张声势型”以石油路、临江门和较场口

为代表,尽管它们的餐馆数量已经高于回

归线,但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拥有更夸张的

评论总数。需要说明的是,嘉州路站周边在

2014年有大片的建设区域,缺乏道路和建

筑,并未进行分析。

3.2 对站点周边餐馆数量的空间分析

如前所述,从空间联系的层面本文主

要从反映城市尺度范围连接的超链接层级

和反映本地小尺度范围联系的局域层级对

功能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图7中列出的五个

案例站点体现了从“虚张声势”型,经由“活

力中心型”到“交通枢纽型”的渐变,沙坪坝

和石桥铺分别为两个中间过渡型站点(其位

置可参见图6中的地图及回归分析图)。

本研究选取的超链接层级最具代表性

的指标为在笔者既有研究成果中与地铁各

站间截面流量吻合程度最高的1 km半径整

合度加权的20 km穿行度值,对该参数的具

体使用的是各站周边连接线路(普通站点

为与其相邻的两个站点之间的截面,轨交

站为周边的四条线路截面)计算值的算术

平均数。

此外,商业类功能空间分布也同时受

到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城市

尺度上也选取了与真实道路截面流量吻合

度最高的7.5 km整合度加权的20 km穿行度

值。由于相对于地铁站点,地面车流量的可

达性既可能表现为在站点周边500 m可达

范围内的平均可达性,

也可能表现为该范

图6?重庆各地铁站进出站客流量、各站点周边500m可达范围内餐馆数和点评总数分析Fig.6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staurant and entry/exit passengers of each station

围内的最高值,因此本研究分别测试了这两种分析方式。

最后但却是更重要的是对局域层级空间连接的分析,与此前对各站进出站客流量的分析方法一致,本研究选取的是计算每个站点周边500 m可达范围内的小尺度半径(包括1 km、1.5 km、2 km和5 km)整合度均值(即对该范围内的所有街道段整合度计算值取平均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超链接层级的分析中,对地铁连接(反映站间截面流量)采用的是分析效果较好的一体化模型,对机动车连接采用的是忽略地铁线路的分离式模

型,而对局域层级空间连接则对比了分离式与一体化模型的效果。

图8显示了两种超链接层级空间连接与两种局域空间连接对各站周边餐馆数的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直接看出,无论采用分离式还是一体化模型,小尺度半径的局域空间连接对餐馆功能分布均有较好的解释效果,1 km和1.5 km半径的整合度平均值决定系数在0.65左右。从建模的简单性原则考虑,可以认为一体化模型对解释餐馆聚集没有优势。对比此前各站周边餐馆数量与进出站客流量数据的相关分析,与局域空间参数的相关性有一定提高的原因

主要是交通枢纽型站点明显趋近了回归线。从图7中不难发现这些站点周边街道网络空间的特点为道路数量较少,往往为立交桥(牛角沱、红旗河沟)或路网形态曲折(石桥铺)。这些形态特征反映在小半径整合度的计算结果是数值的降低,因此在回归分析中被明显的压向回归线。

在线段模型中,整合度的公式为特定计算半径内节点数的平方值除以总深度值(Node Count ^2/Tot a l Dept h):特定半径内的节点数本身反映的是路网的密度,街道段的数量越多整合度越高;总深度值则是反映了路网拓扑形态特征,越接近彼此直接相交的网格形态,总深度越

低,整合度越高。空间句法多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大部分自组织形成的城市中心区往往会具有较高的路网密度和接近网格的街道形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空间句法分析中对人口、建筑面积等静态密度因素往往考虑的较少,由于这些静密度因素往往已经通过与路网形态相关的流密度因素整合在模型里了。在小尺度范围,静密度与流密度是互为因果的。

令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在超链接层级空间连接的分析中,地铁穿过性空间参数对餐馆聚集的解释效果很差(决定系数0.002 6),而地面反映机动车穿过性的空间参数的平均值效果也很差,仅仅最高值稍有一定效果(决定系数0.132 3)。而当我们采用二元回归分析建立超链接层级与局

域层级的复合模型时,无论是地铁还是机动车穿过性这两种超链接层级的连接对模型的贡献都微乎其微,且P值均在0.05以上。这也就是说尽管这两个空间参数能够成功的捕捉真实重庆大尺度范围的交通流量的分布,却没法用于解释本地功能的聚集状况。反而是站点周边小范围的街道空间结构对功能聚集和商业活力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或者换句话说,重庆城市空间中蕴含的等级结构看每个小范围的空间特征就足够了,每个小聚落自身的空间基因决定了它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而无需考虑每个小聚落在城市宏观结构的空间联系。3.3 对站点周边餐馆评论数的空间分析

这个现象是否也会在对评论数的分析

图7?几个站点的超链接层级空间连接和局域层级空间连接

Fig.7 hyperlink layer and local layer of spatial connectivities

图8?各站周边餐馆数与各空间连接参数的关系

Fig.8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staurant and spatial connectivity factors

中出现呢?对站点周边餐馆评论数的空间分析采用了与对餐馆数量完全相同的空间参数(图9)。从分析结果来看,各站周边评论总数的决定系数与之前的分析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对比图9与图8中的散点图,不难发现“虚张声势”型站点评论数被明显拉高,究其原因应为网络评论数据的“有偏性”:临江门和较场口两站为重庆历史商业中心解放碑地区的站点,该区域的商业得益于城市历史的积淀,尽管其地面道路空间联系不敌观音桥等新兴中心,但在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一定的数量和品牌优势。另外,如石油路站点则明显受到新建与地铁直接联系的龙湖天街购物中心影响,吸引了大量中青年顾客。沙坪坝的情况也与之类似,周围的消费群体为对网络使用频率较高的学生。总体来看,本研究发现网络评论数放大了餐馆数量与局域空间连接参数的关系:在分析餐馆数量时商业比较发达的站点在分析评论数时会被进一步拉高(图9)。这个规律暗示着虚拟网络可能对真实空间中的集聚状态呈现一种简单放大的作用,使得成功的场所更加成功,而失败的场所更加萧条。

此外,从对两个层级的空间连接综合分析来看,在这部分分析中超链接层级表现的甚至更差,对提升复合模型的解释能力几乎毫无贡献。综合前面对餐馆数量的分析,重庆可能是一个由局域空间连接反映整体空间等级的极端案例。

这个现象也可以从对每个站点周边500 m可达范围内所有餐馆评论数排序的

双对数分析(log-log)图中获得佐证(图10),除了餐馆数量较少的站点偶然性因素较大之外,绝大多数站点的log-log曲线斜率及变化趋势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大多数站点周边的餐馆评论数排序均接近幂率分布,少数极高评论数的餐馆与大量极低评论数的餐馆并存,且这个递减关系都高度接近。每个地铁站点连接的地区都是一个内向的小世界,其内部的功能等级与其他地区仅有量的不同。

4?结论与讨论:超链接的影响与

局域空间的韧性

不同时代实现超链的具体技术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其目标则大体相似,都是为了在城市空间中建立跨越本地的联系。因此,真实空间中的,以交通技术为代表的超链接技术往往具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效果:一方面降低了各个节点之间的阻尼,使得其联系越发趋向网络化和扁平化;另一方面这种互联互通的网络反而导致了既有中心的不断强化。这个效应在超链接概念缘起的信息网络领域也是类似的,尽管用户可以随意打开任意一个网站,但少数门户网站则往往成为绝大多数网络旅程的起点,即所谓的“小世界网络”现象。

本文以重庆地铁站点周边地区的餐饮业分布和评论数为研究对象,基于前期对地铁客流量数据和地面主要道路截面流量数据的既有实证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

了空间句法模型对城市商业功能的分析效果,其结论突显了局域空间连接参数在这个山地城市中的作用:重庆小尺度半径的整合度往往能够有效地反映甚至是宏观上的中心等级,而它可以同时影响城市中的功能和运动。而现代交通技术,与互联网类似,提供的是一种与局域空间结构决定的等级完全匹配的联系。这种“以小见大”,或者说局部决定整体的现象也许正是超链接系统演化的机制。简言之,作为目的(ends )的已有中心局域空间结构与作为手段(means )的超链接技术在真实城市发展中是互为因果彼此强化的。

在虚拟空间中的超链接技术对城市功能和运动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吗?对重庆的实证研究结果看来信息超链接技术与交通超链接技术非常接近,都在服务于真实空间中既有的中心格局:在商业活力已经比较好,超出其局域空间支持力的站点周边,它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场所在虚拟空间中的可见度,反之则被忽略。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漫像”式的放大降低了该现象与空间参数的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弥补老城区城市尺度机动车可达性较差的意义。但是,从重庆城市空间宏观发展趋势来看,解放碑地区在地面交通中的可达性劣势必将日益明显,“虚”(虚拟网络)张的声势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持续的?是否还需要诸如地铁等其他存在于真实空间中的系统支持?这将是在这个转型中的时代

需要持续关注的议题。

图9?各站周边餐馆评论总数与各空间连接参数的关系

Fig.9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umber of reviews and spatial connectivity factors

图10?重庆各站周边500m内餐馆评论数降序排列双对数分析

Fig.10 log-log analysis of the rank and number of reviews around metro stations

in Choingqing Municipality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 甄峰.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

组织的影响研究[J]. 地理学报, 2004, 59(S1): 67-76.

[2]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M].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001.

[3] READ S. Another Form: From the

‘Informational’?to the ‘Infrastructural’

City[J], in Footprint, 2009(05): 5-22.

[4] 王然. 论地理网络空间的融合特征[D], 石

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路紫, 王文婷, 张秋娈, 等. 体验性团购网

络对城市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J]. 人文地

理, 2013(05): 101-104.

[6] HILLIER B, HANSON J. Social logic

of Space [M]. London: Cambr 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7] HILLIER B, PENN A, HANSON J, et

al. Natural movement: or, configuration and attraction in urban pedestr ian movement[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3, 20(01): 29-

66.

[8] 庄宇, 张灵珠, 戴晓玲. 多层面商业空间整

合度与人流量关联性分析[J]. 同济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11): 1620-

1626.

[9] 盛强, 杨滔, 刘宁. 目的性与选择性消费

的空间诉求——对王府井地区及三个案

例建筑的空间句法分析[J]. 建筑学报, 2014(06): 98-103.

[10] WANG H, SHI S, RAO X. A Study

of Urban Density in Shenz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et morphology,

b u i l d i n g d e n s i t y a n d l a n d u s e: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 [C]. Seoul,

2013.

[11] SCOPPA M, PEPONIS J. Distributed

Attraction: the effects of street network

connectivity up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tail frontage in the city of Buenos

Air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15, 42(02):

354-378.

[12] CHIARADIA A, MOREAU E, RAFORD

N. Con?gurational Explor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Movement Networks: A Case

Study, The London Underground[J].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

2005.

[13] LA W S, CHIARADIA A, SCHWANDER

C, Towa rd A Mult i-model Space

Synatx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the London street and underground

network[C]// Greene M, Reyes J, Castro

A. Proceedings: 8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 Santiago de Chile:

PUC, 8021: 1-20.

[14] 郑晓伟, 权瑾. 基于空间句法的西安城

市网络拓扑结构优化研究[J]. 规划师,

2008(12): 49-52.

[15] 周群, 马林兵, 陈凯, 等. 一种改进的基于

空间句法的地铁可达性演变研究——以

广佛地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03):

100-107.

[16] 盛强, 杨滔, 侯静轩. 连续运动与超链接

机制——基于重庆地面及地铁交通流量

数据的大尺度范围空间句法实证分析[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4): 18-

22.

[17] HILLIER B, YANG T, TURNER A.

Advancing DepthMap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cities: comparing

streets and cities, and streets to cities :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C]. Santiago

de Chile: PUC, 2012.

[18] YANG T. A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location choice of the

Beijing city in the light of big data: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Space Syntax

Symposium [C]. London, 2015.

[19] SHENG Q, LIU N. Comparing the use

of actu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 A

case study on Beijing’s Wangfujing

area: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Space

Syntax Symposium[C]. London, 2015.

图片来源:

图1-10: 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2016-12-18

(编辑:曾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