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8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8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8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八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熟悉用比色法测定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方法;

掌握标准曲线的操作及绘制方法;

掌握酶活力测定的基本要求。

二、实验原理

吲哚乙酸在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破坏失去活性。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大小,对调节体内吲哚乙酸的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酶活力的大小可以其破坏吲哚乙酸的速度表示之。吲哚乙酸的含量可用比色法测定。

三、实验材料

绿豆下胚轴和胚根

四、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天平、研钵、试管、移液管、烧杯

磷酸缓冲液pH6.0,2,4—二氯酚;氯化锰溶液;吲哚乙酸;显色剂

五、操作步骤

1.取0.5g绿豆下胚轴(胚根),置研钵中,加入磷酸缓冲液5ml,石英砂少许,研磨成匀浆。离心(4000r/min)20分钟,所得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2.取试管2支,于一试管中加入氯化锰1ml,二氯酚1ml,IAA2ml,酶液1ml,磷酸缓冲液5ml,混合均匀。另一试管中除酶液用磷酸缓冲液代替外,其余成分相同。一起置于30℃恒温水浴中,保温30分钟。

3.吸取反应混合液1ml,加入显色剂4ml,摇匀,置于40℃的黑暗处保温15分钟,使显色。

4.将显色后呈现红色的反应液于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吸光度,测定时用波长530nm。

5.根据读数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吲哚乙酸残留量(或从直线方程式计算反应液中IAA的残留量)。

6.从开始时加入的吲哚乙酸量减去酶作用后残留的吲哚乙酸量,即得被酶所分解破坏的吲哚乙酸量。以每ml酶液在1小时内分解破坏吲哚乙酸量(μg)表示酶活力的大小。

7.配制浓度从0~25μg/ml的IAA溶液,分别测得吸光度A,然后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直线回归方程。

六、思考题

1. 反应混和液为何中加入氯化锰和2、4-二氯酚?

2. IAA氧化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起着什么作用?为何在生产实践中一般不用IAA,而用NAA或2、4-D等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3-吲哚乙酸的合成

植物生长调节剂3-吲哚乙酸的合成 一、实验目标 1.掌握利用Fe/HCl 体系将-NO2氧化成-NH2的方法; 2.掌握减压蒸馏中真空泵的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利用氮气置换空气的操作方法; 4.初步掌握压热釜的操作方法。 二、产品特性与用途 3-吲哚乙酸的英文名称:3-Indoleacetic acid ,化学式:C10H9NO2,相对分子质量:175.19。 本品为无色结晶,见光后迅速氧化成红色而活性降低,应放在棕色瓶中贮藏。熔点167~169℃,微溶于水、甲苯,易溶于乙酸乙酯。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在无机酸作用下能迅速失去活性。其水溶液也不稳定,但其钠、钾盐比游离酸稳定。通常以粉剂或可湿性粉剂使用。 市售3-吲哚乙酸为人工合成产品,其LD50 = 150 mg / kg (小白鼠腹腔注射)。3-吲哚乙酸可以经茎、叶和根系被植物吸收。它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可影响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也影响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可促进植物生根,提高产量,是一种植物生根调节剂。当用于插枝生根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时,可以加速根的形成;当用于处理甜菜种子时,可提高块茎产量与含糖率,也可以促进胡萝卜的生长。 吲哚乙酸由于见光容易分解,在植物体内容易被吲哚乙酸氧化酶分解,并且价格较贵,所以在生产上应用受到限制,主要用于组织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和根的形成。 三、实验原理 1.邻甲苯胺的合成 2.N-甲酰基邻甲苯胺的合成 3.吲哚的合成 4.3-吲哚乙酸的合成 CH 3NO 2Fe H-Cl CH 3 NH 2 CH 3NH 2HCOOH CH 3 NHCHO H -OH CH 3NHCHO ( t - C H ) OK N H CH 3 NH 2CO

考点加强课4探究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重点题型1探究不同浓度吲哚乙酸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1.实验原理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NAA、2,4-D等)可以促使扦插枝条基部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2.实验流程 (1)扦插枝条的选取:一般选取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插条。枝条上保留少量的幼叶和芽,原因是幼叶和芽产生的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2)处理部位:插条的形态学下端。 (3)处理方法: ①浸泡法:要求药液溶液浓度较低。 ②沾蘸法:要求药液溶液浓度较高。 (4)分组设置 ①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根枝条。 ②设置对照组,预实验中蒸馏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作为相互对照,正式实验中,可不设空白对照。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统计各组的平均生根条数或平均长度,最多或最长的一组所对应的浓度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 1.探讨进行科学研究时,为什么在正式实验前要做预实验? 提示既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请指出本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依次是什么? 提示(1)注意区分本实验的三个变量 ①自变量: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溶液)的浓度。 ②因变量:插条生根的数量(或长度)。 ③无关变量:处理溶液剂量、温度、光照及选用相同的花盆、相同的植物材料,插条的生理状况、带有的芽数相同,插条处理的时间长短一致等。 3.在实验中,若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效果基本相同,请分析原因。如何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 提示由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存在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生长素浓度。最适浓度应在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浓度之间,即在两种浓度之间再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例证1】(2018·经典高考)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 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 B.四组实验中,300 mg/L 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 C.100与300 mg/L 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 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人(5-HIAA)ELISA试剂盒说明书,5羟基吲哚乙酸ELISA检测试剂盒

人(5-HIAA)ELISA试剂盒说明书,5羟基吲哚乙酸ELISA检测试 剂盒 人(5-HIAA)ELISA试剂盒说明书,5羟基吲哚乙酸ELISA检测试剂盒 产品规格:96T/48T。 供应商:上海乔羽生物有限公司 上海乔羽有限公司,有elisa试剂盒,抗体,培养基 人(5-HIAA)ELISA试剂盒说明书,5羟基吲哚乙酸ELISA检测试剂盒其主要特点如下 专一性强: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是专一反应,而免疫酶技术以免疫反应为基础,所检测的对象是抗原(或抗体),使用的抗体除标记了酶以外,与普通抗体的免疫反应特性并无多大差别。 灵敏度高:由于抗体联结上了酶,因此,借助于酶与底物的显色反应,显示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性,使检测水平接近放射免疫测定法。 人(5-HIAA)ELISA试剂盒说明书,5羟基吲哚乙酸ELISA检测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后方可使用。 1.标准品复溶:试剂盒提供6管标准品,每管已标定浓度,并且冻干。实验前在每个标准品管中加入0.5mL 样本稀释液,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助其溶解,使其恢复为每个标准品管身标注的浓度。 2.20×洗涤缓冲液的稀释:蒸馏水按1:20稀释,即1份20×洗涤缓冲液加19份蒸馏水。 人(5-HIAA)ELISA试剂盒说明书,5羟基吲哚乙酸ELISA检测试剂盒试剂的准备: 按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准备实验中需用的试剂。ELISA中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包括用于洗涤的,应为新鲜的和高质量的。自配的缓冲液应用pH计测量较正。从冰箱中取出的试验用试剂应待温度与室温平衡后使用。试剂盒中本次试验不需用的部分应及时放回冰箱保存。 ELISA试剂盒的优势: 全面——混合8 种不同的常见抗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全面筛查。

吲哚乙酸IAA检测方法及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吲哚乙酸IAA检测方法及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吲哚乙酸IAA检测方法及氧化酶活性的测定一、原理 1、吲哚乙酸产品概述: 吲哚乙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吲哚乙酸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吲哚乙酸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吲哚乙酸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吲哚乙酸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吲哚乙酸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2、试验原理: 吲哚乙酸在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破坏失去活性。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大小,对调节体内吲哚乙酸的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酶活力的大小可以其破坏吲哚乙酸的速度表示之。吲哚乙酸的含量可用比色法测定。 二、准备仪器及药品 T6新悦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天平 研钵试管 移液管烧杯 20mmol/L磷酸缓冲液,pH6.0(见附表2)。

1mmol/L2,4—二氯酚:称取二氯酚16.3mg用蒸馏水配制成100ml。 1mmol/L氯化锰:称取MnCl?4HO 19.8mg用蒸馏水配制成100ml。 22 1mmol/L吲哚乙酸:称取IAA 17.5mg用少量乙醇溶解,然后将其倒于盛有约 90ml蒸馏水的容量瓶中(100ml),稀释至刻度。 吲哚乙酸试剂A或B(任备其中之一): 试剂A:15ml 0.5mol/L FeCl3,300ml浓硫酸(比重为1.84),500ml蒸馏水,使用前混合之即成,避光保存。用时1ml样品中加入试剂4ml。 试剂B:10ml 0.5mol/L FeCl3,500ml 35%过氯酸,使用前混合之即成,避光保存。用时于样品中加入试剂。试剂B较试剂A灵敏。 三、操作步骤 1(将大豆或绿豆种子于30?温箱中萌发3梍4天,选取生长一致的幼苗,除去子叶,留下胚轴作材料。 2(取0.5g下胚轴,置研钵中,加入预冷的磷酸缓冲液5ml,置冰浴中研磨成匀浆。再按100mg鲜重材料加0.5ml磷酸缓冲液的比例,用磷酸缓冲液洗涤研钵。离心(4000r/min)10分钟,所得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3(取试管2支,于一试管中加入氯化锰1ml,二氯酚1ml,IAA2ml,酶液1ml,磷酸缓冲液5ml,混合均匀。另一试管中除酶液用磷酸缓冲液代替外,其余成分相同。一起置于30?恒温水浴中,保温30分钟。 IAA(175ug磷酸缓冲液处理 MnCl2 2、4-二氯酶液 /mL) (pH6.0) 酚 实验组 1 1 2 1 5 对照组 1 1 2 0 6 4(吸取反应混合液2ml,加入吲哚乙酸试剂B 4ml,摇匀,置于30?的黑暗处保温30分钟,使显色。

生长素

生长素 29.(16分) 向光性是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理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体现。研究表明,单侧光照射下水稻的根会发生背光弯曲即“负向光性”。为研究IAA对水稻根负向光性运动的影响及有关作用机理,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1)已知Ca2+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的多种信号转导及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Ca2+是否会影响稻根中IAA的分布,研究人员用加入H2O、CaCl2溶液、LaCl2溶液(Ca2+通道阻断剂)以及后两者混合液的四组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秧苗刚长出的根,在单侧光的照射24h后,四组稻根均出现负向光性,每组根中IAA的分布结果如下图。 由结果可知,在单侧光照下对照组中IAA的分布情况是,而Ca2+作为信号分子。与对照组相比,后两组实验的结果表明Ca2+能,从而进一步证明Ca2+在根负向光性运动中对IAA 分布的影响。 (2)目前已知cpt1基因编码的CPT1蛋白是水稻胚芽鞘向光性运动过程中IAA横向运输的重要载体。为探究cpt1基因是否与水稻根负向光性运动有关,研究人员对水稻秧苗刚长出的根分别进行不同处理,24h后测量稻根弯曲度(处理条件及结果见下表)。同时研究人员还测定了各组稻根中cpt1基因表达量(结果如下图)。 上图中的1~4表示黑暗条件下cpt1基因的表达量,7表示H2O处理组的表达量,5、6、8应分别是处理的结果。由此可知,外源施加的四种试剂对稻根中cpt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与它们对稻根弯曲度的影响是一致的。在此实验结果基础上,并结合科研人员测定的单侧光照下cpt1 基因缺失突变体水稻根的向光侧和背光侧IAA均匀分布这一事实,推测CPT1蛋白在根中也是。 (3)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在Ca2+信号作用下,单侧光照射下水稻根内的IAA通过 ,导致IAA在向光侧与背光侧分布不均匀;由于根对IAA浓度,使得两侧的生长速度表现为,

植物吲哚乙酸(IAA)ELISA试剂盒分析检测

β-EP,骆驼β内啡肽(β-EP)ELISA检测试剂盒 种属:人、大小鼠、豚鼠、兔子、猪、犬、猴、马、牛、羊; 标本:血清、血浆、细胞上清液、尿液、体液、灌洗液、脑脊髓、心房水、胸房水等等; β-EP,骆驼β内啡肽(β-EP)ELISA检测试剂盒 样本保存:保存的话看取样周期到检测有多长,如果在1个礼拜内,2-8摄氏度,如果在1个礼拜以上1个月以内-20 保存,如果1个月以上-80保存;单纯的全血不能冻存。 操作程序总结: 1、准备试剂,样品和标准品 2、加入准备好的样品和标准品,37度反应30分钟 3、洗板5次,加入酶标试剂,37度反应30分钟 4、洗板5次,加入显色液AB,37度显色10分钟 5、加入终止液 6、15分钟内读OD值 7、计算 定量分析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β内啡肽(β-EP)水平。用纯化的β内啡肽(β-EP)抗原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原,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β内啡肽(β-EP),再与HRP标记的β内啡肽(β-EP)抗原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β内啡肽(β-EP)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 样品中β内啡肽(β-EP)浓度。 β-EP,骆驼β内啡肽(β-EP)ELISA检测试剂盒研究范围涉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其规格:96T可用做84个标本,12个标准曲线或48T可用做42个标本,6个标准曲线。可检测多做类型标本,如:血清、血浆、细胞上清液、尿液、体液、灌洗液、脑脊髓、心房水、胸房水、组织等(标本均为液体,固态标本应先转化成液态)。 骆驼β内啡肽试剂盒组成: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植物生理学模块实验指导 李玲主编 科学出版社 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测定方法 【实验目的】 学习用比色皿法测定吲哚乙酸氧化酶 【实验原理】 吲哚乙酸在吲哚乙酸氧化酶懂得作用下,被氧化破坏失去活性。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大小可通过其破坏吲哚乙酸的速度表示,用比色法测定吲哚乙酸的含量。 【器材与试剂】 1.实验仪器与用具 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天平、研钵、试管、移液管、烧杯 2.实验试剂 1mmol/L 2,4-二氯酚:称取16.3mg 2,4-二氯酚,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1 mmol/L氯化锰:称取19.8mg MnCl2·4H2O,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1 mmol/L吲哚乙酸:称取17.5mg IAA,用少量乙醇溶解,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 吲哚乙酸试剂:10ml 0.5 mol/L FeCl3,500ml 35% 过氯酸,使用前混合即可,不光保存。用时将1ml样品加入2ml试剂。 20 mmol/L磷酸缓冲液(pH6.0) 3.实验材料 同过氧化氢酶 【实验步骤】

1. 称取植物组织材料鲜重1.0g,置于研钵中,加5ml预冷的磷酸缓冲液研磨成匀浆,再加入1ml磷酸缓冲液稀释,4000r/min离心20min,上清液为粗酶提取液。 2. 取试管2支,于1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锰1ml、2,4-二氯酚1ml、IAA2ml、粗酶提取物1ml、磷酸缓冲液5ml,混合。 3. 吸取反应混合液2ml,加入吲哚乙酸试剂4ml,摇晕。在黑暗条件下,置于30℃恒温水浴中20min,使显色。 4. 将显色的反应液与分光光度计中测定530nm处的OD值。根据读数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吲哚乙酸残留量。 5. 配制浓度从0~30μg/ml的吲哚乙酸浓度,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OD值,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直线回归方程。 【实验报告】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不同处理的材料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力(μg IAA/g鲜重·h)。 式中,C1为反应液中残留的酶IAA量(μg/ml);C2为无酶提取液中的IAA量(μg/ml);V1为样品制得的粗酶提取液体积(ml);V为反应液中粗酶提取物体积(ml);W为测试材料鲜重(g);t为反应时间;10为反应液体积(ml)。 【注意事项】 制作标准曲线时,OD值在0.2~0.6时,测量的误差最小,所以当反应液浓度测定的OD 值大于0.6且接近1时,需要稀释后才能进行测定。 【思考题】 反应混合液与吲哚乙酸试剂混合后,为什么要在暗条件下对IAA进行显色反应?

吲哚乙酸的运输详解

吲哚乙酸的运输详解 植物激素特点之一是可以广泛地在植物体内各组织和器官内移动,运输是一种天然的调节特定组织或器官内活性激素水平的手段。 游离态IAA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在植物胚芽鞘、幼茎及幼根中,形态学上端的IAA 只能运向形态学下端,这种现象称为极性运输(po1ar transport)。IAA极性运输是由某些载体介导的主动运输。呼吸链抑制剂氰化物和解偶联剂DNP均能抑制IAA极性运输,说明IAA 极性运输需要有氧呼吸提供能量。另外,植物组织对放射性IAA的吸收受到非放射性IAA 的部分抑制,说明放射性标记与非标记的IAA竞争数量有限的载体位点。 Goldsmith(1977)提出了“化学渗透极性扩散假说(chemiosmotic polar diffusion hypothesis)” (图8-4,见e DH08-04)。该假说认为:位于某个细胞基部的IAA输出载体从细胞内单向输出IAA-,IAA-进入细胞壁空间后即被质子化为IAAH,IAAH扩散通过细胞膜,顺着其浓度梯度进入其下部相邻的细胞内。由于细胞质的pH约为7.2,IAAH进入到细胞质后,几乎所有的都被解离成阴离子IAA-的形式。IAA-不能扩散通过细胞膜,只能依靠输出载体输送至细胞壁空间。按此规律,IAA顺序通过纵向排列的细胞柱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在此过程中,位于质膜上的H+-ATPase不断地将H+从胞内泵出,以防止H+在胞内积累,并维持细胞壁酸性环境和适宜的跨膜电势梯度,以提供能量。 现已清楚,IAA-也可通过载体介导的2H+-IAA-同向共运输体进入,质膜上一个小的AUX1/LAX透酶家族是生长素的输入载体,可同时转运2个质子和IAA-同向进入细胞质。PIN家族是IAA的输出载体。 在拟南芥中,存在8个基因编码PIN蛋白,研究表明PIN1、PIN2 、PIN3 、PIN4 和PIN7 都参与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它们介导不同组织的生长素输出。PIN1是发现最早的,也是主要负责生长素的从茎顶端向根尖的极性运输。最近几年研究者还发现另外一种依赖ATP 的转运蛋白参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它们属于多种药物抗性/ 磷酸糖蛋白家族(multidrug resistance/ P-glycoprotein,MDR/ PGP),或ATP 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 转运蛋白超级家族中的“B”亚家族(ABCB)。ABCB基因发生缺陷的拟南芥和玉米植株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矮小,改变向地性,并且生长素的输出减少。它们均匀地分布在质膜上,驱动生长素的依赖ATP的输出,PINs协同ABCBs调控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某些化合物能够专一地抑制IAA极性运输,如2,3,5-三碘苯甲酸(TIBA, 2,3,5-triiodobenzoic acid)、9-羟基氟-9-羧酸(HFCA, 9-hydroxyfluorine-9-carboxylic acid, 又叫形态素)和N-1-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NPA, N-1-naphthylphthalamic acid)。TIBA及NPA通过阻止生长素外流而阻止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它们的抑制作用均为非竞争性的,说明它们与IAA在输出载体上占有不同的位置,它们与载体的结合引起载体蛋白构型发生改变,抑制载体对IAA输出。

生长素的发现(含详解)

生长素的发现 一、单选题 1.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 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 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 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D. 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解析:A、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1,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A错误; B、乙组枝条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 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 C、感光部位是顶芽,则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丙植株直立生 长,C错误; D、甲、丙均无尖端,所以生长素的分布与单侧光刺激无关,因而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 验结果无影响,D正确. 故选:D. 2.下图所示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生长状况一致的是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解析:①垂直光照,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②燕麦胚芽鞘尖端下部右侧放 上琼脂片,生长素可透过琼脂片,左侧光照,将向左弯曲生长;③燕麦胚 芽鞘尖端放上琼脂块,没有生长素,燕麦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④燕 麦胚芽鞘尖端下部放上云母片,生长素无法透过云母片,燕麦胚芽鞘不生 长,也不弯曲。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实验一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 B. 鲍森·詹森的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光照无关 D. 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解析:A.实验一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尖端感光向光弯曲生长,否则直立生长,说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A错误; 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 D.实验四中,可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另外缺少空白对照,D错误。 故选B。 4.如图甲、乙、丙、丁为胚芽鞘的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分析的叙述不合理的 是 A. 图丙中胚芽鞘Y的生长现象是向光弯曲 B. 图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的结果 C. 图甲中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D. 图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解析:A.实验丙中胚芽鞘Y不生长,原因是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错误; B.图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受到单侧光照使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结果,B正确; C.图甲中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向光生长,C正确; D.图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5.如下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生长的胚芽鞘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生长素

生长素 生长素(auxin)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IAA,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首次分离出这种引起胚芽鞘弯曲的化学信使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凯格等确定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根部也能生产生长素,自下而上运输。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吲哚乙醛。吲哚乙醛可以由色氨酸先氧化脱氨成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而成,也可以由色氨酸先脱羧成为色胺后氧化脱氨而形成。然后吲哚乙醛再氧化成吲哚乙酸。另一条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通过吲哚乙腈转变为吲哚乙酸。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结合态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近年来提出激素受体的概念。激素受体是一个大分子细胞组分,能与相应的激素特异地结合,尔后发动一系列反应。吲哚乙酸与受体的复合物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作用于膜蛋白,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测定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一、原理 吲哚乙酸在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破坏失去活性。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大小,对调节体内吲哚乙酸的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酶活力的大小可以其破坏吲哚乙酸的速度表示之。吲哚乙酸的含量可用比色法测定。 二、仪器及药品 T6新悦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天平 研钵试管 移液管烧杯 20mmol/L磷酸缓冲液,pH6.0(见附表2)。 1mmol/L2,4—二氯酚:称取二氯酚16.3mg用蒸馏水配制成100ml。 1mmol/L氯化锰:称取MnCl2·4H2O 19.8mg用蒸馏水配制成100ml。 1mmol/L吲哚乙酸:称取IAA 17.5mg用少量乙醇溶解,然后将其倒于盛有约90ml蒸馏水的容量瓶中(100ml),稀释至刻度。 吲哚乙酸试剂A或B(任备其中之一): 试剂A:15ml 0.5mol/L FeCl3,300ml浓硫酸(比重为1.84),500ml蒸馏水,使用前混合之即成,避光保存。用时1ml样品中加入试剂4ml。 试剂B:10ml 0.5mol/L FeCl3,500ml 35%过氯酸,使用前混合之即成,避光保存。用时于样品中加入试剂。试剂B较试剂A灵敏。 三、操作步骤 1.将大豆或绿豆种子于30℃温箱中萌发3梍4天,选取生长一致的幼苗,除去子叶,留下胚轴作材料。 2.取0.5g下胚轴,置研钵中,加入预冷的磷酸缓冲液5ml,置冰浴中研磨成匀浆。再按100mg鲜重材料加0.5ml磷酸缓冲液的比例,用磷酸缓冲液洗涤研钵。离心(4000r/min)10分钟,所得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3.取试管2支,于一试管中加入氯化锰1ml,二氯酚1ml,IAA2ml,酶液1ml,磷酸缓冲液5ml,混合均匀。另一试管中除酶液用磷酸缓冲液代替外,其余成分相同。一起置于

实验8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八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熟悉用比色法测定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方法; 掌握标准曲线的操作及绘制方法; 掌握酶活力测定的基本要求。 二、实验原理 吲哚乙酸在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破坏失去活性。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大小,对调节体内吲哚乙酸的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酶活力的大小可以其破坏吲哚乙酸的速度表示之。吲哚乙酸的含量可用比色法测定。 三、实验材料 绿豆下胚轴和胚根 四、仪器药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天平、研钵、试管、移液管、烧杯 磷酸缓冲液pH6.0,2,4—二氯酚;氯化锰溶液;吲哚乙酸;显色剂 五、操作步骤 1.取0.5g绿豆下胚轴(胚根),置研钵中,加入磷酸缓冲液5ml,石英砂少许,研磨成匀浆。离心(4000r/min)20分钟,所得上清液即为粗酶液。 2.取试管2支,于一试管中加入氯化锰1ml,二氯酚1ml,IAA2ml,酶液1ml,磷酸缓冲液5ml,混合均匀。另一试管中除酶液用磷酸缓冲液代替外,其余成分相同。一起置于30℃恒温水浴中,保温30分钟。 3.吸取反应混合液1ml,加入显色剂4ml,摇匀,置于40℃的黑暗处保温15分钟,使显色。 4.将显色后呈现红色的反应液于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吸光度,测定时用波长530nm。 5.根据读数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吲哚乙酸残留量(或从直线方程式计算反应液中IAA的残留量)。 6.从开始时加入的吲哚乙酸量减去酶作用后残留的吲哚乙酸量,即得被酶所分解破坏的吲哚乙酸量。以每ml酶液在1小时内分解破坏吲哚乙酸量(μg)表示酶活力的大小。 7.配制浓度从0~25μg/ml的IAA溶液,分别测得吸光度A,然后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直线回归方程。 六、思考题 1. 反应混和液为何中加入氯化锰和2、4-二氯酚? 2. IAA氧化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起着什么作用?为何在生产实践中一般不用IAA,而用NAA或2、4-D等生长调节剂?

有关生长素发现史知识点考题例析

有关生长素发现史知识点考题例析 生长素的发现是经典生物学实验之一,它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通过分析有关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史,可以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实验结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发现史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剖析,以期对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一、与“几个重要结论”有关的实验分析 1.要点把握: ⑴产生生长素及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仅该部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无反应)。 ⑵生长和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⑶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而光照不是生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 2.知识延伸: 胚芽鞘向光弯曲的五要点:⑴生长素在尖端有横向运输的能力;⑵生长素在尖端有极性运输的能力; ⑶生长素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⑷向光性的内因是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⑸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影响,胚芽鞘的生长素背光侧多→生长快,而向光侧少→生长慢。 例1.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渐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各项中,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长素产生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引起植物向光性现象的原因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前提,即胚芽鞘尖端可以合成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感受光的刺激,导致生长素运输不均。使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细胞生长得快,向光侧细胞生长的较慢,最后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 二、与“几种常用材料”有关的实验分析

植物吲哚乙酸IAA酶联免疫分析

植物吲哚乙酸(IAA)酶联免疫分析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检测范围:96T 2 pmol/L -48 pmol/L 使用目的: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植物相关样本中吲哚乙酸(IAA)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植物吲哚乙酸(IAA)水平。用纯化的植物吲哚乙酸(IAA)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植物吲哚乙酸(IAA),再与HRP 标记的吲哚乙酸(IAA)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植物吲哚乙酸(IAA)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植物吲哚乙酸(IAA)浓度。试剂盒组成 1 30倍浓缩洗涤液20ml×1瓶 6ml×1瓶 12孔×8条 6ml×1瓶 6ml×1瓶 6ml×1/瓶7 8 9 终止液6ml×1瓶 2 酶标试剂标准品(96pmol/L)0.5ml×1瓶 3 酶标包被板 4 样品稀释液 5 显色剂A液 6 显色剂B液 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份 10 说明书 11 封板膜 12 密封袋 2张 1个 标本要求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 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 释。 48pmol/L 24pmol/L 12pmol/L 6pg/ml 5号标准品 4号标准品 3号标准品 2号标准品 1号标准品 150μl的原倍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150μl的5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150μl的4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150μl的3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150μl的2号标准品加入150μl标准品稀释液 3pg/ml 2. 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 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

生长素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植物激素的本质都是有机物 B.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相比,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 C.植物激素的种类有生长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D.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2.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 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色氨酸 B.植物体内的苯乙酸、吲哚丁酸也是生长素 C.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D.生长素只分布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的分生区、形成层等 4.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 A.自由扩散B.极性运输C.主动运输D.渗透作用 5.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植物的幼嫩部位,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极性运输 B.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6.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光部位、生长素横向运输部位、弯曲生长部位是 A.尖端、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部、尖端下部 C.尖端下部、尖端、尖端、尖端下部 D.尖端、尖端、尖端、尖端下部 7.“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生理基础是( ) A.茎的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茎的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光合作用需要更多的光 D.茎的背光侧细胞伸长的快 8.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 鞘切面的同一侧 9.下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由②→①移动 B.生长素由④→③移动 C.生长素由①→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10.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①把不含生 长素的两小块琼脂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 ②把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燕麦 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块不含生长素 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③把一 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上端朝 下,做与②同样的试验。三个试验都以单 侧光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①②③④⑤⑥的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在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含生长素多

生长素(限测)教师版

第二章生长素 【知识整理】一、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学家及实验过程结论及分析达尔文实验:胚芽鞘生长弯曲与胚 芽鞘尖端的相关性研究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 曲。说明植物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 ④用锡箔罩住尖端以下部位+单侧光→向光生长。说明植物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森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 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块+单侧光 →弯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 拜尔实验: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 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特实验: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 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某种刺激的确是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不均匀分布造成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位弯向光源 其他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 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一)上述一系列实验体现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二)实验中运用了对照原则,如达尔文的实验中,①和④为对照组,②和③为实验组;温特的实验中,①为实验组,②为对照组,增加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三)实验中体现了设计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达尔文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和感光部位的差异;温特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与分布 (一)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二)运输:1、极性(轴向)运输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引用) 一 近几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异常火暴,很多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企业迅速崛起,植物生长调节剂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只那么小小的一瓶为什么能起到如此神奇的功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是不是一回事呢?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哪几类?是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有必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如何安全的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如何?本刊将在近几期连续刊载文章就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诞生和推广施用是源自于对人类对植物内源激素的相关研究。人类在研究植物整个生育期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时,发现植物的生根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每一步生命活动既要受到遗传因素―――基因的控制,又要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人们就开始深入研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改变作物生长特性,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前者就是要改变作物的基因,是属于生物工程和育种工程的问题,后者则就是改变植物体内激素,属于化学控制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将要开始探讨、研究的话题。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差别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并不是一个概念。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各器官分泌的一些数量微少而效应很大的有机物质,也称内源激素,它从特定的器官形成后,就地或运输到别的部位发挥生理作用,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其特点有: (1)内生性,即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部接受特定的环境信息的诱导形成的代谢产物。 (2)移动性,即具有远距离运输作用,它的移动速度和方式随激素的种类和植物器官的特性而异。 (3)微量性,即在极低的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目前内源激素公认的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另外有人也将油菜素甾体类、茉莉酸类也列为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内源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作用的一类有机物质,它们在较低的浓度下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促进或抑制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入植物体内刺激或抑制植物内源激素转化的数量和速度,从空间和时间上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或改变某些局部组织的微观结构,从效果上起到了植物内源激素的作用。 由于植物体内的植物激素含量甚微,如果通过从植物体内提取植物激素再应用于农业生产非常困难,成本也很高。于是,人们就用化学的方法,仿照植物激素的作用合成具有类似植物激素功能的有机化合物,这便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后来人们又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使用,从而一次使用达到多种效果。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复配产品。但是,无论是哪些植物生长调节剂,无论如何复配,都源自于最基本的五类植物内源激素。下面就详细了解一下这五类植物内源激素,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常见五种内源激素及其生理效应 一、生长素:代号为IAA。 生长素使最早被发现的植物激素,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

江苏省2020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1讲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检测(无答案)

第1讲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 有研究者利用植物幼苗进行了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乙和丙 2. 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右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 ) A. 直立生长 B. 不生长 C. 向光弯曲生长 D. 背光弯曲生长 3.(2019·海安高级中学)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 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部分 B. 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 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 一定浓度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4.(2018·泰州中学)在燕麦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过程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 尖端、尖端、尖端 B. 尖端、尖端、尖端以下部位 C. 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下面的部位 D. 尖端、尖端下面的部位、尖端 5.(2019·如东高级中学)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人唾液中是否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激素通过促进细胞横向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 B. 过程①的目的是将唾液淀粉酶转移到琼脂块中 C. 过程②须在黑暗中进行,避免单侧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 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人唾液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6.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一定不同 B. 生长素和赤霉素都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使植物生长 C. 顶端优势和茎的背地性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7. 关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 横放的植物,生长素在其体内的横向运输,与重力有关 C. 种植于宇宙飞船内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无法极性运输 D. 无光环境中,生长素仍然能极性运输 8.(2018·淮中、南师附中、海门、天一四校联考)对胚芽鞘的处理情况如下图(图中旋转均为匀速)所示,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吲哚乙酸

产品名称: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Auxin 其他名称:吲哚-3-乙酸、氮茚基乙酸、杂茁长素、生长素 化学名称:3-吲哚乙酸 分子式:C10H9NO2 分子量:175.19 熔点:165—169℃ 闪点:171℃ CAS:87-51-4 毒性:微毒,对人畜无害。小鼠经皮>LD50 1000mg/kg。按规定剂量使用,对蜜蜂无毒。 理化性质:纯品是无色叶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遇光后变成淡黄色或玫瑰色。易溶于无水乙醇、醋酸乙酯、二氯乙烷。可溶于乙醚和丙酮。不溶于苯、甲苯、汽油、水及氯仿。不溶于水,其水溶液能被紫外光分解。但对可见光稳定。 作用和功效: 可由茎、叶和根系吸收,使用浓度不同,既可起促进作用,也可起抑制作用。见光易分解。 1.影响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分化。 2.影响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伸长、成熟和衰老。 3.用于组织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和根的形成。 使用技术: 1、诱导番茄单性结实和坐果,在盛花期以3000毫克/升药液浸泡花,形成无籽番茄果,提高坐果率; 2、促进插枝生要是它应用最早的一个方面。以100~1000毫克/升药液浸泡插枝的基部,可促进茶树、胶树、柞树、水杉、胡椒等作物不定根的形成,加快营养繁殖速度。1~10毫克/升吲哚乙酸和10毫克/开恶霉灵混用,促进水稻秧苗生根。

3、调节花期。菊花用25-400毫克/升药液喷洒一次菊花(在9小时光周期下),可抑制花芽的出现,延迟开花。 4、生长在长日照下揪海棠以10负5次方摩尔/升浓度喷洒一次,可增加雌花。 处理甜菜种子可促进发芽,增加块根产量和含糖量。 5、作为扦插生根,木质插条,浸在0.02%~0.025%浓度溶液中18~24小时; 6、半木质插条,浸在0.015%~0.02%浓度溶液中8~12小时; 7、草木插枝,浸在0.005%~0.0075%浓度溶液中6~8小时。 用途: 本品是一种植物生长物质,在所有的植物中均有存在,亦发现存在于细菌、真菌和酵母体内。能使叶片扩大(细胞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同等增大)。本品能促进植物生根,提高农作物产量。用于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扦插(插枝)生根,以加速根的形成和提高植株生根的百分率。处理甜菜种子,可使块茎产量增加和提高含糖量。用于促进胡萝卜的生长和抑止马铃薯在贮藏期的发芽。用于处理番茄,生长无籽果实。还可作为梨果植物的疏花和疏果剂,防止早熟果脱落。 生理作用和功效: 生理作用广泛,影响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分化,也影响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人工合成品可由茎、叶和根系吸收,施用浓度不同,既可起促进作用,也可起抑制作用。见光易分解,在植物体内易被吲哚乙酸氧化酶所分解,价格较贵,在生产上应用受到限制。主要用于组织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和根的形成。大田生产上可以用吲哚丁酸钾和萘乙酸钠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