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_陈耀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_陈耀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_陈耀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

陈耀连远强

摘要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其作为一种新的合作竞争方式和资源整合机制,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战略联盟几乎成为所有产业中的普遍现象,成为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在战略联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不同学派对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回顾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主要类别、绩效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内容,形成对战略联盟研究的较为全面的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最后,基于理论综述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战略联盟;联盟绩效;联盟稳定性;合作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4)11-0024-08

作者简介陈耀,扬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江苏扬州225009;连远强,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扬州225009

一、引言

对于什么是战略联盟,企业界、理论界曾有过不同认识。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的总裁J.Hopland以及著名的管理学家R.Nagel 提出来的,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仍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动态概念。Michael.E.Porter(1985)指出,战略联盟是企业与转包商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因为业务关系而得到进一步延伸的公司组合。Modic和Potter(1988)认为,战略联盟是指联盟主体基于成本、效率以及竞争优势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关系网络组织。Teece(1992)则认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随着企业界联盟实践的不断深化与理论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尽管理论界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的认识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本质上基本达成以下几点共识:一是战略联盟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更多企业为了共同利益达成的有合作协议的联盟;二是战略联盟是一种超越一般交易关系的合作关系,伙伴企业在追求共同的合作目标时,不会丧失各自的战略自主性,不存在控制和被控制的隶属关系;三是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合作不一定是全方位的,可能在某些领域合作而又在其它领域竞争。

二、战略联盟的主要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实践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之间建立了联盟合作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面对实践中企业间联盟合作提出的挑战,理论界一直在研究这一现象及其本质,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基本上形成了四大理论流派。

1.基于交易费用的联盟理论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组织及其边界(Williamson,1975)。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在1937年的论述。他认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和企业。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科斯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影响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经常性是影响交易费用的三个要素。

战略联盟出现以后,一些学者尝试以交易费用经济

42

学为基础解释战略联盟的本质及其边界,形成了基于交易费用的联盟理论。从社会经济系统的高度出发来认识联盟的性质,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这一理论认为,战略联盟这种应运而生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又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总和最小化的产物。战略联盟是特定条件下存在的一种具有自身优势的治理结构形式(Kogut,1988;Hen-nart,1988)。在明确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化都无法使交易费用和行政协调费用之和最小时,联盟有可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替代方式。也就是说,资源配置方式不再局限于在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进行转换,相对独立的市场参与者可通过联盟合作进行资源配置。Gulati(1995)认为当某项交换的交易成本处于中等水平,不至于高到要采取垂直一体化的时候,就会采用战略联盟这种形式。

根据这一理论的分析,联盟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优化机制。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来看,联盟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出发,联盟是为了实现成本费用的最小化(Pierre and Bernard,2006)。从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因素看,联盟可充分利用组织的稳定性来抵消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减少由不确定性引致的交易费用;从资产的专用性因素看,联盟双方投入的资产的专用性越高,交易双方的合约关系越能保持稳定和节约;从交易的经常性因素看,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存在较高的交易频率,通过联盟能稳定交易关系,节约交易费用。

可以说,交易费用经济学为战略联盟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然而,后来的联盟更多地具有战略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动因不仅仅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甚至,企业可能会组建成本提升,但有助于提高竞争地位的战略联盟。这时,联盟就不只是一个经济组织那么简单,而是企业合作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基于资源基础的联盟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基于交易费用的联盟理论,在解释战略联盟的本质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

2.基于资源基础的联盟理论

与强调成本最小化的交易成本理论相比,资源基础论强调通过聚集和使用有价值资源来实现公司的价值最大化。19世纪80年代中期,沃纳菲尔特(WEMER-FELTB)、格兰特(GROMTRM)、巴尔奈(BARNEYJ)等人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根据资源基础理论,有价值的企业资源常常是稀缺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或能力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因此,获取其它企业的独特资源是战略联盟的主要动机,或者说战略联盟是企业获取互补性资源的手段。战略联盟能使企业可支配的资源从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Teece(1992)提出资源视角的联盟定义,认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结成的相互合作关系,包括合作生产、集中采购、研发合作、共同销售以及技术互换等多种形式。Stuart和Toby(1998)也提出,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的异质性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利用资源互补来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逐渐从企业的异质性资源着手探讨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机制。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战略联盟将不同伙伴企业的互补性资源聚合在一起,企业间不同且又互补的资源,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而且能够开发出新的资源和技能。Dyer和Hatch(2006)就指出,企业通过与具有互补性资产或资源的其它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可以获取这些独特的资源。Das和Teng(2000)也认为,一个企业资源的不可流动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程度越高,其它企业与之结成战略联盟的可能性越大。国内学者徐二明和徐凯(2012)通过研究资源互补对机会主义和联盟绩效的影响,发现互补性资源不仅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也是防止机会主义、保证战略联盟绩效的重要因素。

同时,战略联盟能集中企业这些有限的价值性资源,利用联盟来优化资源配置,努力使价值创造最大化。Glaister(1996)就发现,获得互补资源才是公司形成联盟的主要原因。Hitt等(2000)对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战略联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成熟市场中的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是为了获取联盟伙伴的互补性资源(如当地市场信息、分销渠道等)。而新兴市场中的企业联盟则是为了寻求伙伴企业的资源支持(如资金和技术资源、市场中的战略地位等)以实现自我发展。因而,联盟能使联盟企业共享彼此持有的互补性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创造联盟价值。资源互补在高技术产业的联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那些隐性和基于知识的互补资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3.基于组织学习的联盟理论

随着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相互争夺的独特的价值性资源,战略联盟也开始由传统的资源需求转变到知识型资源需求。以阿吉里斯(Argyris)、舍恩(Schon)、圣吉(Senge)等为代表的组织学习学派将行为科学、系统动力学、组织理论等相结合,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皮埃尔和贝尔纳(2006)认为,企业有多种不同的学习途径,战略联盟就是企业开展组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基于此,战略联盟正逐渐成为组织间转移

52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

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于战略联盟组建的动因,Kale (2000)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向伙伴企业学习知识诀窍和技能,是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原因。Ainuddin (2007)就提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联盟伙伴已将相互学习的能力作为组建战略联盟考虑的首要因素。Kachra (2008)则提出,战略联盟能促使企业间知识诀窍的转移,

能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组织的重新架构。Mowla (2012)也认为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是为了向伙伴企业学习新技能或通过联盟合作强化自身的技能。特别是拥有互补性资源与能力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互相学习的潜力,企业借助联盟获取合作者知识与能力的情形已非常普遍。

战略联盟不仅能聚集不同伙伴企业的互补性资源,还能创造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不同伙伴企业间的知识和技能转移。Inkpen (1998)指出,

由于市场交易不能复制和交换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战略联盟则成为一种组织学习的必要手段。由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是很难在市场上买到的,但知识通常是意会的,可通过与具有经验的企业联盟实现学习。也就是说,联盟是解决经验型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构建战略联盟,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将经验型知识有效地扩散到联盟各方,进而扩充乃至更新企业的核心能力,

真正达到企业间联盟合作的目的。Inkpen (1998)发现,联盟的建立不仅为显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供了通道,

而且为伙伴企业创造出独特的学习机会,可以通过“干中学”获得合作者的隐性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沟通创造出可以共享的新知识新技能。Rejean and Landry (2002)也指出,战略联盟是企业获取新能力、获得新知识的最佳方式,不仅具有目标明确、组织形式灵活等特点,而且还具有能够创造隐性知识转移的条件。Samaddar and Kadilyala (2006)通过分析知识联盟在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转移、吸收、学习等活动后发现,

创新和创造知识,能形成知识的增值和涌现,最终实现联盟协同效应,并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知识主体的利益。

因此,知识与组织学习理论为不断建立新的学习模型,

学习机制为联盟的学习、管理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战略联盟的研究内容。

4.基于社会网络的联盟理论

社会网络分析的关键在于把复杂多样的成员关系表征为一定的网络构型,进而从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入手,揭示网络结构其中各类成员功能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处在一种多重的社会网络中,企业所处的联盟环境是一个关系网,而且这种社会网络会给企业联

盟活动带来多重的影响。同时,

企业的社会关系、所处的社会网络特性和企业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

对公司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创建有利于公司竞争的社会环境,联盟是很好的选择。企业进入战略联盟的倾向性不仅受到企业财务和技术属性的影响,而且受到它们所处的社会网络的影响。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和企业网络化组织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将战略联盟和社会网络理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郑晓博(2011)就发现,

社会网络在战略联盟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以分为4类:捕获信息、促进合作、替代缺失和获取资源。目前大致有以下典型的研究视角和观点:

第一,战略联盟中的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是以社会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的。布尔迪厄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科尔曼也认为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Nahapiet 和Ghoshal 也把社会资本定义为

“嵌在个人或社会个体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

。杨玉秀(2010)也认为,战略联盟是一种基于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组织,

合作伙伴关系是联系联盟企业之间的纽带,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其实质就是企业利用关系和关系网络(联盟关系)来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的。因此,战略联盟的本质是一种关系的形成、集结和利用。战略联盟中的社会资本是以联盟关系(网络)为基础,

具有内外双重属性,战略联盟中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信任和规范。

第二,企业竞争中由“关系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会向战略联盟网络演进。Burt 认为一个网络中最有可能给参与者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处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之内,他称这种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稀疏地带为结构洞,结构洞的存在更有利于提升参与者竞争优势和整个网络的价值。有学者引用Burt 提出的“结构洞”这一概念来阐释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行为,

认为通过构建战略联盟,焦点企业可以占据没有联系的联盟伙伴间的结构洞位置,也可以占据互不关联的已有联盟伙伴与潜在的联盟伙伴之间的结构洞位置,借由富含结构洞的网络位置,企业可以获取多样化的网络资源,还可以获取不关联的联盟伙伴间的“第三方渔利”。也就是说,战略联盟所带来的新关系与新联结的生成,意味着网络结构发生更有利于信息和资源流动的变化,以及网络中社会资本的增加。Gulati (1999)的研究表明,

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并不仅是为了建立社会网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立企业间的战略互补关系。而企业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其选择那些拥有互补资源的企业,并与其建立新联盟关系。

第三,还有学者认为关系嵌入性理论可以为企业构

6

22014年第11期

建战略联盟行为提供很好的阐释。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之间缔结联盟具有一定风险,而企业之间的社会嵌入性联系可以降低联盟缔结的风险,企业通过构建联盟组合,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关系嵌入性的组合利益。国内外学者们从关系嵌入性视角与结构嵌入性视角探讨了企业联盟组合构型特征。基于关系嵌入性视角,主要探讨了企业联盟组合中各联盟的关系强度。基于结构嵌入性,主要探讨了联盟组合中焦点企业的联盟数量、网络位置、多样性、网络密度等。Dyer和Nobeoka(2000)曾指出,网络的演化是从较弱的二维联系到较强的网状结构,在产生、转移和整合知识方面网络比在公司内部更有效。还有许多研究使用了企业与先前的战略伙伴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来证明,企业原先的战略联盟越多,在网络中就越处于中心的位置,就比较容易建立新的战略联盟关系。

因此,社会网络理论为研究联盟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联盟内的一些复杂关系和结构,提供了有用的分析工具。战略联盟的研究在引入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之后主要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在研究内容上,联盟的研究由只关注联盟及其成员的自身因素,上升到关注联盟所置身的微观企业条件、中观产业状况,以及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全局性因素;二是在研究层次上,已有不少研究从社会网络视角对与战略联盟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把研究从个体及双边互动关系水平拓展到了一个更大范围的网络水平层次上。

三、战略联盟的主要分类研究

为了揭示联盟合作的内在规律,以更好地去管理战略联盟,学者们常常将联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

1.根据企业价值链的分类

Porter(1985)根据价值链的位置将战略联盟分为两大类:横向战略联盟和纵向战略联盟。横向战略联盟是指通过伙伴企业间相同价值链位置的横向链接方式来创造新价值和获得竞争优势的组织形式;纵向战略联盟则是指通过伙伴企业间不同价值链位置的纵向链接方式来创造新价值和获得竞争优势的组织形式(阮平南等,2010)。在此基础上,Rothaermel和Deeds(2006)将战略联盟进一步细分:上游联盟、横向联盟和下游联盟。上游联盟是与价值链上游的企业建立的以产品研发为基础的合作关系;横向联盟是与价值链同一位置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技术和资源的互补;下游联盟是与价值链下游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快研发技术成果转化。

2.根据联盟治理结构的分类

希特等(2002)根据合作伙伴与建立的战略联盟之间是否存在资产关系以及资产关系的密切程度,将战略联盟区分为资产联盟和非资产联盟两种类型。Colombo (2003)根据战略联盟是否涉及股权,将战略联盟划分为股权联盟与非股权联盟。Chen(2003)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进一步将非股权联盟(契约式联盟)分为交换式联盟和一体化联盟。交换式联盟的成员作为独立主体存在,但与合作伙伴进行了生产、营销或研发资源的交换;一体化联盟则不同程度地将合作伙伴的资源纳入联盟共同的经济活动中,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Mowla(2012)给联盟的分类添加了新的内容,将战略联盟分为契约式协议,少量股权投资和独立经营的合资企业。

3.根据联盟竞争性的分类

Yoshino和Rangan(1995)提出,在战略联盟中,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包括层次、频率、强度、方向等,依据互动关系,可以将战略联盟区分为后竞争联盟、竞争联盟、非竞争联盟、前竞争联盟四种类型。皮埃尔和贝尔纳(2006)则从合作伙伴所在的产业是否相同进行划分,将战略联盟分为非竞争者联盟和竞争者联盟;根据企业寻求进入的业务领域,非竞争者联盟又可分为国际合资企业、纵向伙伴关系和跨产业合作协定;基于每个伙伴企业对联盟的贡献和联盟的产出,竞争者联盟分为供应共享联盟、准集中化联盟和互补性联盟。国内学者龙勇和付建伟(2011)基于前人的研究,根据联盟伙伴对彼此资源的依赖程度、地位是否对等,将竞争性战略联盟细分为对称型竞争性战略联盟和非对称型竞争性战略联盟。

四、战略联盟的绩效研究

联盟绩效可以用来反映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的合作效果,好的联盟绩效取决于联盟战略是否正确实施。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探讨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对于企业有效地管理联盟以便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提升绩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联盟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联盟的形成阶段、联盟的设计阶段和联盟后的管理阶段。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会随着联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1.联盟的形成阶段

在组建联盟的初始阶段,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联盟成功的基本保证。在进行伙伴选择时,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伙伴互补性、相互承诺、伙伴兼容性(Shah and Swaminathan,2008)。Sarkar etal(1998)研究发现伙伴关系对联盟绩效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伙伴之间彼此互信互赖。Poppo and Zenger

72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

(2002)认为,合作伙伴的关系维护努力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并且实现相互调整,最终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李健,金占明(2007)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角度出发,选取目标的一致性、资源的匹配性、市场的相似性、文化的差异性为自变量,联盟的竞合为中间变量,创新绩效为因变量建立了联盟伙伴匹配性、竞合关系和绩效模型。杨东奇、张春宁、徐影,朱建新(201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认为联盟伙伴个体因素和关系因素对研发联盟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同时合作后效应对研发联盟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关系。徐二明,徐凯(2012)从资源互补和机会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联盟中的资源互补对联盟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

而机会主义对联盟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而且适度的资源互补对机会主义有遏制作用,但是过高或过低的资源互补都会使联盟企业处于机会主义的风险之中。

2.联盟的设计阶段

在联盟的设计阶段,联盟治理结构是联盟面临的主要问题。Hennart (2006)以国际合资企业为例,研究了联盟治理结构对联盟运行的影响,认为联盟治理结构的选择会影响合作伙伴未来的行为,

甚至能预测联盟发展的趋势和联盟绩效的变化。Colombo (2003)认为,战略联盟的治理结构主要分为股权式联盟(Equity Alliance )和非股权联盟(Non -Equity Alliance )。

郑景丽,龙勇(2012)认为加入联盟的动机可以分为获取学习型资源和获取非学习型资源。在前者动机下,如果联盟构建合作规则能力强,其通常会强化正式治理和关系治理机制;若企业发展关系能力强,其通常会强化关系治理,而弱化正式治理机制。在以获取非学习型资源为动机的联盟中,若构建合作规则的能力强,其通常会强化正式治理机制的作用,而弱化关系治理机制;若企业发展关系的能力强,其通常会同时加强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但是,

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联盟绩效都具有正向影响。华幸,蒋峦(2013)通过对127个中国企业战略联盟样本分析中国情境下非产权联盟中的联盟治理方式和联盟绩效的联系,发现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均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影响,而且关系治理比契约治理对联盟绩效的作用更加显著。

3.联盟后的管理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

尽管伙伴选择和联盟治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联盟的绩效,提高联盟的成功率,但是合作双方要想实现联盟的目标,还必须对联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这个阶段,控制和信任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控制是战略联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Geringer (1991)将联盟控制定义为:联盟的一方通过使用权力、权威以及官僚、文化和信息机制来影响和变更另一方行为和产出的程度。Tiwana (2008)认为,联盟控制包括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社会控制,他们分别对联盟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傅慧,朱雨薇(2012)通过对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联盟管理能力由协调能力、

沟通能力、黏合能力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对关系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关系资本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所以联盟的管理能力对联盟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彭伟,符正平(2013)认为企业联盟能力对联盟网络关系质量以及占据联盟网络的中心性位置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联盟网络关系质量以及占据联盟网络的中心性位置对企业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企业联盟能力通过影响其联盟网络构型来对联盟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郭焱,刘月荣,郭彬(2014)通过以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认为战略匹配、资源匹配、能力匹配与联盟绩效正相关;承诺、信任、沟通、冲突解决方法的有效性与联盟绩效正相关。因此,控制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对方行为的过程,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方行为的不确定性,进而起到改善联盟绩效的作用。

信任是合作一方相信另一方在接受关系脆弱性的前提下,会做出可预见的相互接受的行为的状态。Schreiner 等(2009)的研究显示,信任有利于提高合作伙伴对联盟的共同活动和目标实现的满意度,有效地简化了联盟内部的复杂性,减少了伙伴间的冲突,降低了联盟内的协调成本,进而改善联盟绩效。黄俊等(2013)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认为共同信任对联盟绩效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而单方面的信任可能对联盟绩效风险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创造性的提出信任差异概念,认为信任差异对联盟绩效风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符少玲(2013)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联盟伙伴间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信任对关系承诺、信息共享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信息共享对联盟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刘娴、徐飞、宋波(2013)通过对217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分配公平对信任有正向影响,而两者对联盟绩效均有正向影响。他们同时指出,随着环境动荡性的增加,分配公平和信任对联盟绩效的正向影响加强,而随着环境复杂性的加强,两者对联盟绩效的正向影响减弱。

五、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研究

联盟的稳定性是在伙伴企业有效合作的前提下,联

8

22014年第11期

盟成功运行的程度。学者们对联盟稳定性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联盟稳定性和联盟不稳定性。Yan(1998)从组织的不稳定性和组织惰性两方面探究了联盟的稳定性。Das和Teng(2000)的研究结合战略联盟的合作特性,从内部张力的角度提出了3对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不平衡的相互冲突的力量:合作和竞争、组织刚性和柔性、长期定位和短期定位。并提出了考虑关系性风险和功能性风险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框架,设计了以信任和控制的方式来维持联盟的稳定性。Gill和Buter (2003)从文化的角度做了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信任、冲突和依赖性是影响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因文化距离而异。Henart(2006)提出,战略联盟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使其简单化”,应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作为研究重点。

近年来,联盟的不稳定性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领域。实际上,不稳定性并不是联盟的缺点,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会加强联盟的可退出性,使联盟变得更加灵活。Inkpen和Beamish(1997)将联盟不稳定性定义为:合作一方或双方未预想到的联盟现状的重大改变,包括联盟非计划内的终止和重新构建。在一些实证研究中,Gomes-Casseres(1987)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出发,发现当合资企业是“跨国公司控股5%-95%的子公司”,合资企业比完全控股企业更不稳定。Nakamura(2005)对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231家IJVS的研究表明,组织间的学习往往会改变伙伴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引起国际合资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动,导致其不稳定。Ernst和Bamford(2005)从战略柔性的角度,将组织刚性视为战略联盟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保持组织柔性是战略联盟成功的必要条件。

国内学者陈耀和生步兵(2009)对供应链联盟关系的稳定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良好的关系资本、供应者的信任对联盟关系稳定性产生正向的影响。刘林舟和武博(2012)认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发展取决于战略联盟发展的稳定性合作程度,而这种稳定性合作程度又取决于对系统共生环境、共生模型及共生界面的选择,并进而认为要促进联盟稳定发展,主导联盟企业要做好三个工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资源投入程序。宋波和黄静(2013)基于非对称合作的视角,对联盟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联盟成员冲突的单位成本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双方实力的非对称性越强(实力悬殊越大),联盟合作的概率越大,联盟越稳定。

六、研究展望

综观战略联盟研究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的学者们不仅从多个视角对战略联盟的定义、动因和分类给出了清晰的界定,还从实证和理论层面对战略联盟的绩效和稳定性等研究的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但是,战略联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企业战略联盟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联盟绩效。现有研究提供了联盟绩效分析的多个视角,但发展变化的联盟实践又在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基于资源基础的联盟绩效研究大量考察了资源互补对联盟绩效提升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有些联盟的目标却仅仅是为了削弱联盟伙伴的独立性,强化其资源依赖性。因此,未来研究也要将联盟禀赋、联盟目标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现有成果对股权结构与契约结构的各种具体形式及其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而联盟治理结构如何影响联盟绩效也应纳入联盟绩效的研究框架中。因此,系统性地开展联盟禀赋、治理结构的战略匹配与联盟绩效研究非常必要。

2.联盟稳定性。关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研究虽然经历了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过渡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但在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动态研究中还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增强理论研究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其中,新经济社会学是研究战略联盟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利用它可以从信任、网络嵌入性等角度更加深入地研究联盟稳定性问题,并深入研究如何基于社会网络制定有效的联盟运作机制,从而为联盟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联盟组合。目前,很多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与其它多个企业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盟,而这些不同的联盟便构成了企业的联盟组合。联盟组合有利于企业成长,甚至能化解企业危机,如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克服“苹果危机”,主要得益于它的联盟组合。苹果与EMI、谷歌、微软、salesman.com等公司构建联盟组合,这才使得苹果专注于产品设计,借助伙伴企业的资源和营销渠道,扭转不利的局面。Hoffmann(2007)认为,联盟组合能为企业创造优势,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去关注联盟组合给企业带来的优势。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单个联盟的层面,对联盟组合层面的研究还相对匮乏,而联盟组合的构建和管理对联盟如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未来的研究要从单个联盟层面上升到联盟组合的层面,深入研究联盟组合的作用机理及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其中,运用生物生态学理论来深入研究企业战略联盟组合的行为规律,将战略联盟置身于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中,

92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

这些生态共生的思想将对企业战略联盟组合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参考文献:

〔1〕陈耀、生步兵

:《供应链联盟关系稳定性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

2009年第11期。〔2〕刘林舟、武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发展模型研究

》,《科学进步与决策》2012年第6期。〔3〕龙勇、付建伟:《资源依赖性、关系风险与联盟绩效的关

系—

——基于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

2011年第9期。〔4〕皮埃尔·杜尚哲、贝尔纳·加雷特:《战略联盟》,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徐二明、徐凯

:《资源互补对机会主义和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

》,《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6〕赵炎、王冰、周瑞波

:《社会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研究的“新思维

”》,《软科学》2012年第9期。〔7〕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

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11期。〔8〕杨东奇、张春宁、徐影、朱建新

:《企业研发联盟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及其对联盟绩效的作用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05期。

〔9〕郑景丽、龙勇:《不同动机下联盟能力、治理机制与联盟绩

效关系的比较

》,《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10〕华幸、蒋峦

:《非产权联盟治理方式与联盟绩效的关系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6期。〔11〕傅慧、朱雨薇

:《联盟管理能力与联盟绩效:基于关系资本的视角

》,《软科学》2012年第6期。〔12〕彭伟、符正平

:《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以联盟网络构型为中介变量》,《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第4期。

〔13〕郭焱、刘月荣、郭彬:《战略联盟中伙伴选择、伙伴关系对

联盟绩效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5期。〔14〕刘娴、徐飞、宋波

:《不确定环境下分配公平与信任对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3年第4期。〔15〕

Alvarez ,S.A.and J.B.Barney ,2001,“How entrepre-neurial firms can benefit from alliances with large partn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15,pp.139-148.〔16〕Bidault ,F.And M.Salgado ,2001,“Stability and Complex-ity of Inter -Firm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Multi -Point Al-lian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19,pp.619-628.

〔17〕Chen ,C.J.,2003,“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and Partne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hoice of Alliance Fo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Vol.21,pp.115-124.〔18〕Colombo ,M.G.,2003,“Alliance Form :A Test of the Con-tractual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4,pp.1209-1229.

〔19〕Das ,T.K.And B.S.Teng ,2000,“Instabilit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11,pp.77-101.

〔20〕Das ,T.K.And B.S.Teng ,2001,“Trust ,Control ,and

Risk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Or-ganization Studies ,Vol.22,pp.251-283.

〔21〕De Rond ,M.And H.Bouchikhi ,2004,“On the Dialectics

of Strategic Alliances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15,pp.56-69.

〔22〕Eisenhardt ,K.M.,2009,“Origin of Alliance Portfolios :

Entrepreneurs ,Network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52,pp.246-279.〔23〕Gill ,J.And R.J.Butle ,2003,“Managing Instability In

Cross -Cultural Alliance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6,pp.543-563.

〔24〕Gulati R.,1999,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0,pp.397-420

〔25〕Gulati ,R.And H.Singh ,1998,“The Architecture of Coop-eration :Managing Coordination Costs and Appropriation Con-cern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43,pp.781-814.

〔26〕Hennart ,J.F.,2006,“Alliance Research :Less Is More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43,pp.1621-1628.〔27〕Hitt ,M .A.,J.S.Harrison and R.D.Ireland ,2001,“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 Guile to Creating Value For Stake-hold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8〕Hoffmann ,W.,2007,“Strategies For Managing A Portfolio

Of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8,pp.827-856.

〔29〕Inkpen ,A.C.,1998,“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12,pp.69-80.

〔30〕Jorge Walter ,Christoph Lechner ,Franz W.Kellermanns ,

2007,“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and Within Alliance Partners :Private Versus Collective Benefits of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60,pp.698-710.〔31〕Kachra ,A.And R.E.White ,2008,“Know -How Trans-fer :The Role of Social ,Economic /Competitive ,and Firm Boundary Factor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9,pp.425-445.

〔32〕Kale ,P.,Singh ,H.And H.Perlmutter ,2000,“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p.217-237.

32014年第11期

〔33〕Mowla Mohammad Masrurul,2012,“An Over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Alliance Constella-

tions”,Advances In Management,Vol.5,pp.22-31.〔34〕Nielsen,B.B.,2007,“Determining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Performance: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Inter-

national BusinessReview,Vol.16,pp.337-361.

〔35〕Pollock,T.G.AndR.Gulati,2007,“Standing Out From the Crowd:The Visibility-Enhancing Effects of IPO-Relat-

ed Signals on Alliance Formation by Entrepreneurial Firms”,Strategic Organization,Vol.5,pp.339-372.

〔36〕Porter,M.E.,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Free Press:Newyork.〔37〕Reuer,J.And A.Arino,2007,“Strategic Alliance Con-tracts:Dimens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Contractual Complexi-

t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28,pp.313-330.〔38〕Rothaermel,F.T.And D.L.Deeds,2006,“Alliance Type,Alliance Experience And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

bility In High-Technology Ventur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Vol.21,pp.429-460.

〔39〕Schreiner,M.,P.Kale and D.Corsten,2009,“WhatReal-ly Is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How Does It Impact

Alliance Outcomes and Succes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

nal,Vol.30,pp.1395-1419.〔40〕Shah,R.And V.Swaminathan,2008,“Factors Influencing Partner Selec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The ModeratingRole

of Alliance Contex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

29,pp.471-494.

〔41〕Stuart,Toby E.,1988,“Network Positions and Propensities to Collaborate: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Vol.43,pp.668-698.

〔42〕Teece,D.J.,1992,“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Regimes ofRapid Tech-

nological Progres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

ganization,Vol.18,pp.1-25.

〔43〕Yoshino,M.Y.,U.S.Rangan,1995,“Strategic Alliances: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Boston:Har-

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4〕Yu,J.F.,B.A.Gilbert and Benjamin M.Oviatt,B.M.,2011,“Effects of Alliances,Time,and Network Cohesion on

the Initiation of Foreign Sales by New Ventur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32,pp.424-446.

〔责任编辑:清菡〕

TheoreticalReview and LiteratureReview

o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Studies

Chen Yao&Lian Yuanqiang

Abstract:Strategic alli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business management research,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th to obtain resources from the outside and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s a new way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strategic allianc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academia and the business community.Especially since

the1980s,with the rapid developing of strategic alliances across the world,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practices,it has almost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ll industries,and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ool for many busines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stra-tegic alliance,and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strategic alliance,including the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its categories,its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as well as its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At las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theoretical review and literature review on stra-tegic alliance,this paper gives some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Key words:strategic alliance;alliance performance;alliance stability;coopetition

13

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

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综述

关于家电行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文献综述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十年蓬勃 的扩张和繁荣,很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当中, 将竞争优势抛诸脑后。今天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尤其对于家电 行业,激烈的竞争使得利润空间日趋狭小,开发、维持、创新、拥有自己的持久性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1985)一书中对竞争优势有如下定义: 竞争优势就其根本而言,来源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买主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高于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对手而言,卓越的价值在于为顾客提供等同效用但价格低廉的商品,或者为顾客提供某种独特的效用而顾客愿意为之付出高昂价格的商品。 蓝海林等(2005)认为: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一般是指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中,面对类似顾客与市场,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现实或潜在的利润或市场占有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某种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盈利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邹国庆(2003)指: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特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在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超越主要竞争对手、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能力或潜能。这种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拥有这种优势,该企业可以获得高于该行业平均收益或超额利润。 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就会处于模仿者和革新者的强烈破坏和冲击之下。竞争对手或者凭借模仿或者凭借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优势消亡的速度。竞争过程实际上就是竞争对手对优势企业的能力进行模仿的过程。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本身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三个连续的阶段,即产生、延续、衰退。当竞争优势发展时,收益增长;当优势保持时,收益保持不变;最终竞争优势因为模仿者、和革新者的侵蚀而衰退。 总的来讲,竞争优势可以被定义为某个企业相对于另外的企业在某种层面上的不对称性或差距,这种差距使得该企业能够比对手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从而使企业处于领先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 FOB计价 B 、CIF计价 C、 CFR计价 D、 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 1.6万亿美元 C、 1.7万亿美元 D、 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某公司,该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战略联盟协议书

战略联盟协议书 战略联盟企业(甲方):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战略联盟企业(乙方):有限公司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总则 鉴于双方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经营者,并有共同开发市场,共享社会资源的愿望,双方为了共同发展,创建一个更为广阔坚实的平台,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平等、互利、诚信的原则,一致同意共同建立长期稳定、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特推出如下战略联盟协议。 第一章战略联盟双方简介 第一条:公司简介: 。 第二条:公司简介: 1、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福建材) 第二章战略联盟合作原则 企业战略联盟已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双方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企业战略联盟,使双方企业直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源,有效的实现资源信息互补、共享,扩大双方企业利用

外部资源的范围,促进并提高双方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双方利益共享,共创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双方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战略联盟双方权利和义务 第三条:双方享有本协议规定期限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权利和义务并各自独立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第四条:双方在联盟期间,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和客观条件允许下,可以为另一方提供经营指导、培训、融资、客户资源及其相关社会资源的信息共享与支持。 第五条:双方联盟期间在一方参与另一方及战略联盟和合作企业的相关工程招标工作时,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 第六条:双方在与另一方及战略联盟和合作企业进行相关经营业务合作期间,应以优惠价进行合作经营。 第七条:双方在联盟期间可以免费将另一方企业网页或logo放置在各自企业网站内或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显示。 第八条:双方在联盟期间应邀可参与另一方重大社会活动。 第九条:双方在联盟期间尽可能在对外宣传、品牌塑造等相关事务中附带为另一方进行宣传。 第十条:双方经营必须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未经另一方授权不得在任何场合以任何方式冒用另一方名义进行活动。 第十一条:双方保证在联盟期间自觉维护另一方的企业形象及声誉,保证不做损害另一方形象及利益的事。 第五章战略联盟协议有效期 第十二条:本协议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有效,协议到期前三十日内,经双方协商一致,可重新签订或续签本协议。 第六章战略联盟协议终止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企业战略联盟案例的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 一、战略联盟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这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走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其中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组织关系中的制度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自从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e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eI)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以来,战略联盟就成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如美国的IBM、摩托罗拉及苹果公司之间的联盟,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竞争和需求的不确定性来开发和普及P0。er Pc芯片。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电器公司通过各种产品不同定位的协议与合作,各自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我国,1998年8月,新科、上广电、熊猫、广东万燕4家在上海宣布成寺DVD联合体。2000年5月,中国最大的洗衣机生产企业小天鹅集团和中国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科龙集团宣布结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战略联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战略联盟不仅包括股权合资企业,还包括生产、营销、分销、RInD的非股权协议。战略联盟与合并或兼并是有区别的。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说: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并购意味着投人大量资金,全盘接受对方企业的全部各类资产,操作复杂、风险很大;而战略联盟却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它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些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对相容的要求是部分的、有选择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选择,组建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具有快速、灵活、经济等优势,因而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 二、成功案例分析 1.案例讲述 英国罗弗汽车公司与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战略联盟。 罗弗公司最初是英国政府拥有的一家汽车厂,因多年亏损,英国政府不愿意再向其提供资助。此时世界汽车市场经过几年的增长之后达到稳定状态,如果要想增加市场份额,就要有能力生产新车型。罗弗公司曾寄望于Metr0车型,但由于质量不稳定没有达到目标销售量。此后罗弗公司想在它的生产线中增加新品种以填补中低档细分市场中的空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时间,也无法实施这一计划。世界汽车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后,被全球汽车生产巨头所控制。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销售网的强大销售能力,再加上对新型车的准确判断,都成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条件。但罗弗公司恰恰缺少这些成功的因素,被美国政府视为英国工业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章).do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l)l.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尺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尺族利尺族问题发展的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乂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最一般规律)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D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來,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尺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尺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利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l.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A)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尺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尺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尺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尺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l.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尺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尺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尺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D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总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尺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尺族理论(ABCD)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产业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书范本

编号:_______________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产业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书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战略联盟企业(甲方):企业集团登记证编号: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战略联盟企业(乙方):营业执照号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风险提示: 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合作设立公司、合作开发软件、合作购销产品等等,不同合作方式涉及到不同的项目内容,相应的协议条款可能大不相同。 本协议的条款设置建立在特定项目的基础上,仅供参考。实践中,需要根据双方实际的合作方式、项目内容、权利义务等,修改或重新拟定条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鉴于双方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经营者,并有共同____市场、共享社会资源的愿望,双方为了共同发展,创建一个更为广阔坚实的平台,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平等、互利、诚信的原则,一致同意共同建立长期稳定、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特推出如下战略联盟计划。 第二条、签订本协议旨在确保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并不表示一方可以代表另一方,或以另一方名义行使权利或承担义务。本协议并未授予双方任何一方约束另一方及其它战略联盟和合作企业的权利。 第二章:协议宗旨 第三条、企业战略联盟已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双方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企业战略联盟,使双方企业直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源,有效的实现资源信息互补、共享,扩大双方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范围,确保双方运营的集团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促进并提高双方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双方利益共享,共创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双方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双方权利和义务风险提示: 应明确约定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免在项目实际经营中出现扯皮的情形。

交互式学习的文献综述(精品)

---------------------------------------------------------------最新资料推荐------------------------------------------------------ 交互式学习的文献综述(精品) 交互式学习的文献综述 [摘要] 交互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正处在朝气蓬勃的 发展当中。 它主要通过小组交互式学习的形式来得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 体现出巨大的优点。 [关键词] 交互式、小组、学习模式 [前言] 随着建 构主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交互式学习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但当前,对于交互式学习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因此有 必要通过文献综述,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正文] 一、相关概念的认识 1、交互(interactive) 定义一: 交互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 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 端的过程,也即人一机对话。 交互是计算机赖以工作的基础,没有交互,计算机便无法完 成哪怕是最基本的工作。 交互性成了计算机区别于其它媒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但是并非只有使用了计算机才可以实现交互。 实际上,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 交流,因而在各种形态的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交互,交互其实是教 1 / 8

学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只是在不同的教学形态中,交互所呈现的方式和特征有较大的差别而已。 (蔡宪, 2019)定义二: 交互,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上课初,让学员相互认识、熟悉是交互,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员进行讨论探究也是交互。 实际上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研讨法、情境模拟等都贯穿了交互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王淑卿,2019)2、交互式学习(interactive learning/interactive study) 定义一: 交互式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 (毛霞,陈健, 2003)定义二: 所谓交互式学习,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 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式学习方式。 (应用多媒体课件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梁红, 吴继耘,何立乾, 2005 年 ) 定义三:交互式学习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态的(以言语为主的)交互,在交互式的关系当中,对参与的学习者双方起到作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而在之后的几年中,除了2005年,克莱斯勒曾短暂地再度辉煌过外,整体业绩都乏善可陈,这也难怪,戴姆勒-奔驰公司于2000年就开始酝酿出售克莱斯勒的企图。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 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起初对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 1、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2、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战略类型是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密度泛函理论的进展与问题

密度泛函理论的进展与问题 摘要:本文综述了密度泛函理论发展的基础及其最新进展,介绍了求解具体物理化学问题时用到的几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另外对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以寻找合适的交换相关近似为主线,从最初的局域密度近似、广义梯度近似到现在的非局域泛函、自相互作用修正,多种泛函形式的相继出现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可以提供越来越精确的计算结果。另外,在密度泛函理论体系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密度泛函理论本身及其数值方法的发展,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 关键词:密度泛函数值计算发展应用 1 研究背景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整个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最流行的表述形式是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形式,核心是波函数及其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对一个外势场v(r)中的N电子体系,量子力学的波动力学范式可以表示成: 即对给定的外势,将其代入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电子波函数,可以得到所有可观测量的值。 当用量子力学处理真实的物理化学体系时,传统的波动力学方法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关心与实验相关的一部分信息,如能量、密度等。所以,人们希望使用一些较简单的物理量来构造新的理论[1]。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Thomas-Fermi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的一种表述方式。传统的量子理论将波函数作为体系的基本物理量,而密度泛函理论则通过粒子密度来描述体系基态的物理性质。因为粒子密度只是空间坐标的函数,这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将3N 维波函数问题简化为3维粒子密度问题,十分简单直观。另外,粒子密度通常是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观测的物理量。粒子密度的这些优良特性,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2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 Thomas-Fermi模型 1927 年Thomas和Fermi分别提出:体系的动能可以通过体系的电子密度表达出来。他们提出了一种的均匀电子气模型,把空间分割成足够小的立方体,通过在这些立方体中求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P7)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P28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P38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P66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P68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P68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P63 8.行动理论: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P111 9.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P111 10.因果理论: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P112 1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P112 12.交易理论: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P112 13.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P112 14.演化理论: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P112 15.公共政策评价: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P135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P138 17.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P138 18.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

x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技术创新目标和工作任务 (2) 第三章联盟成员 (4) 第四章联盟技术项目和成果管理 (8) 第五章联盟组织机构与职能 (11) 第六章联盟经费及资产管理 (15) 第七章联盟组织解散及资产清理 (17) 第八章协议变更与争议处理 (18) 附件 (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联盟名称 本联盟的名称是:XXX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第二条联盟的性质 本联盟由XX从事XXXX相关产业的企业及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而自愿组成的技术创新联盟组织。 本联盟在XX科技局、惠安县科技局的直接领导与管理下工作。 第三条联盟的宗旨 联合所有致力于石雕石材长远持续发展的相关企业、省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本着“共同投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攻克当今石雕石材产业的共同面临的技术难关,并掌握石雕石材产业的技术共性、关键和前沿核心技术为目标。积极推动各联盟单位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实施抱团发展,产生聚集效应,构架合理完善、强劲有力的区域性石雕石材产业链,提升在国内外的行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创新型的海西经济区服务。构筑良好的石材产业发展环境,将泉州石雕石材培育成国际性的石雕石材加工和贸易基地。

第二章技术创新目标和工作任务 第四条联盟的技术创新方向与目标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集中各自优势力量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和掌握行业共性技术。通过共建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技术战略联盟,同时辅助和推动石材企业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途径,以集体的力量获取有效的技术支持,积极作好新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工作;希望通过本联盟建立一批石材产业专业化产学研联合开发机构,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石材骨干企业。 通过联盟内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通过联盟整合行业内优势资源,提高石雕石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联盟将从石雕石材行业目前的技术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产学研项目的选题工作,并多渠道、多层面加以实施。通过开放式的联盟形式加强合作创新,整合行业科技资源、促进信息、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行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突破行业内产供销和管理信息化、设备自动化水平低以及防污染技术不足的缺陷,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共同发展。 2、建设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平台 通过联盟的中介功能,对整个惠安县乃至XX的石雕石材产业有较强的引导与辐射作用。及时帮助联盟内成员了解国内外石雕石材需求信息和

旅行社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关于旅行社网络化构建 旅游131 ******** 孙瑾 摘要:旅行社网络化是旅行社经营的普遍形式。借助网络化资源,发挥旅行社自身优势与特色,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共识。为了更好的方便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的营业场所必须接近旅游者所在地,以实现网络化布局。 在这个大环境下,旅行社发展电子商务是必要的,发展网络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其实,旅行社已经有意识,而且有一定程度的网络化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完善,处于初步的阶段,没有系统的体系。现在要做的就是规范,合理发展旅行社网络化,明确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和过程,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旅行社,网络化,规划。 一、前言 一、文献目的 旅行社网络化是旅行社经营的普遍形式,旅行社网络化这个选题还是可以和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是,旅行社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上是有固定模式的,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研究旅行社网络化也比较有意义;二是,旅行社发展也需要注入新的元素,而网络化是可以接受而且可以好好发展的元素。现在,旅行社网络化会是一个趋势,不久的未来,这将是一个局势。 二、有关概念 众所周知,旅游是人的一种空间移动,而旅行社是对一些有闲有钱有动机的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为了更好的方便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的营业场所必须接近旅游者所在地,以实现网络化布局。 三、综述范围 主要是研究分析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文章,内容是研究如何构建旅行社网络化,旅行社电子商务的发展,旅行社网络营销的策略。 二、主体 一、历史背景 十多年的旅行社电子商务发展经历了泡沫式迅猛快速的发展,严冬般的大浪淘沙,目前正朝着成熟稳健的方向发展,旅行社电子商务化必将成为旅行社发展的新方向。通过传统销售网络的后台支持,实现与现代运通的完美并购,创立新老优势互补、虚拟与现实并用的服务网站,已成为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并代表着整个互联网电子商务新的发展方向。 旅行社通过网络化可以实现规模效应,节约成本,资源共享,以更好的为旅游者服务。快速扩展业务和网络,是旅行社企业属性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旅行社为了广泛布点形成销售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创造品牌形成整体效应、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降低成本产生规模效应,就必须进行网络化发展。 二、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我国传统的旅行社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旅行社的网络化经营是适应网络经济的一种经营方式的转变。 旅行社网络营销不仅为旅游企业完成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旅游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定位、制定新的营销计划,为游客营造

第四章 密度泛函理论(DFT)

第四章 密度泛函理论(DFT)
4.1 引言 4.2 DFT的优点 4.3 Hohenberg-Kohn定理 4.4 能量泛函公式 4.5 局域密度近似 4.6 Kohn-Sham方程 4.7 总能Etot表达式 4.8 DFT的意义 4.9 小 结
1

4.1 引言
1。概述 ? DFT =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1964): 一种用电子密度分布n( r)作为基本变量,研究多粒子 体系基态性质的新理论。 W. Kohn 荣获1998年Nobel 化学奖 ? 自从20世纪60年代(1964)密度泛函理论(DFT) 建立并在局域密度近似(LDA)下导出著名的Kohn -Sham (沈呂九)(KS)方程以来,DFT一直是凝聚态 物理领域计算电子结构及其特性最有力的工具。
2

2。地位和作用 ? 近几年来,DFT同分子动力学方法相结合, 有许多新发展; ? 在材料设计、合成、模拟计算和评价诸多方 面有明显的进展; ? 已成为计算凝聚态物理、计算材料科学和计 算量子化学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技术; ? 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应用开始令人关注。
3

4.2 DFT的优点
? 它提供了第一性原理或从头算的计算框 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发展各式各样的能 带计算方法。 ? 在凝聚态物理中,如: 材料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 固体和液态金属中的相变等。 ? 这些方法都可以发展成为用量子力学方法 计算力的, 精确的分子动力学方法。
4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际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3.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 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4.调拨价格:也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化生产与经营中最大限度的减轻赋税,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扶植幼小的海外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 5.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对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进行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税和配额等措施和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 6.普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进行长期斗争,在1968年通过达成普惠制决议之后取得的。该决议规定,发达国际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原则) 7.全球配额: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的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进口国主管当局通常按进口商的申请先后或过去某一时期的实际进口额批给一定的额度,直至总配额发放完为止,超过总配额就不准进口。 8.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是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9.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附加税。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并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是构成征收反倾销税的重要条件。 10.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和范围:国际服务贸易指涉及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交易。具体的解释是: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邮电、网络提供的境外服务;2:境外消费消费者在境外得到服务而进行的消费;3商业存在:允许外国投资者到本国开设服务型企业;4自然人流动:允许国外单独个人到本国从事个体服务。 11.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新型非关税壁垒。 二、问答题:

战略合作联盟协议书范本新

编号:YB-HT-025835 战略合作联盟协议书范本 Model new agreement of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文档中文字均可自行修改 编订:YunBo Network

战略合作联盟协议书范本新 甲方: 代表: 地址: 电话: 乙方: 代表: 地址: 电话: 鉴于甲乙双方有共同开发市场、共享社会资源的愿望,双方为了共同发展,创建一个更为广阔坚实的平台,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自愿、平等、互利、诚信的原则,一致同意共同建立长期稳定、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伙伴

关系,特达成如下战略合作联盟协议。 第一条:协议宗旨 企业战略联盟已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双方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企业战略联盟,使双方企业直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源,有效的实现资源信息互补、共享,扩大双方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范围,确保双方运营的集团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促进并提高双方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双方利益共享,共创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双方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第二条:双方权利和义务 1、双方享有本协议规定期限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权利和义务并各自独立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2、双方在联盟期间,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和客观条件允许下,可以为另一方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指导、及其相关社会资源的信息共享与支持。 3、双方联盟期间在一方参与另一方及战略联盟和合作企业

的相关产品销售,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 4、双方在与另一方及战略联盟和合作企业进行相关经营业务合作期间,应以优惠价经营。 5、双方在联盟期间可以免费将另一方企业网页放置在各自企业网站内。 6、双方在联盟期间应邀可参与另一方重大社会活动。 7、双方在联盟期间尽可能在对外宣传、品牌塑造等相关事务中附带为另一方进行宣传。 8、双方可以对另一方的经营管理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定期保持沟通、交流。 9、双方必须做好另一方提供的相关资料的保密工作并尽可能支持另一方做好相关经营工作。 10、双方经营必须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未经另一方授权不得在任何场合以任何方式冒用另一方名义进行经营活动。 11、双方保证在联盟期间自觉维护另一方企业的形象及声誉,保证不做损害另一方形象及利益的事。

社会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研究的_新思维_基于文献综述_赵炎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306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0YZ23)作者简介:赵炎(1976-),男,重庆江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服务创新、集群创新、联盟创新;王冰(199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联盟创新;周瑞波(1986-),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联盟创新。 社会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研究的 “新思维”———基于文献综述 赵 炎,王 冰,周瑞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通过对战略联盟研究的社会网络视角的阐述,基于对该视角下的战略联盟研究所进行的分析总结,从研究中变量选取的角度提出了网络及其成员的“结构属性”、“资源属性”及“绩效”等概念,并基于这些概念构建了战略联 盟研究的主要问题模型, 进而揭示出网络视角下战略联盟研究的“新思维”,即“网络属性思维”。并对这一思维下的战略联盟研究进行了分类综述。 关键词:战略联盟;社会网络;结构属性;资源属性;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9-0138-04A New Thought on Strategic Alliance Research from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ZHAO Yan ,WANG Bing ,ZHOU Rui -bo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With a short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of strategic alliance from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concept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able se-lection based on a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previous studies.It builds a model of main research problems about strategic alli-ance and reveals a new thought on strategic alliance research named “network property thought ”from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At last ,there is a classified overview for strategic alliance research with the thought. Key words :strategic allianc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properties ;performance 一、战略联盟研究的社会网络视角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间的交往和联系愈来愈紧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下,许多大型企业已摆脱了地域 上的限制而不断谋求跨国跨区域扩张;另一方面, 即便尚未走出国门的企业,依托先进科技的支持,也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和获取资源,不断壮大自身的资源实力以促进本企业更好的成长。在此背景下,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的一种新的、强有力的资源获取途径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蓬勃发展。 战略联盟这一创新性组织形式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兴起最终在学界形成了一股研究风潮。而在社会网络分析正式应用于战略联盟的研究之前,学者们对战略联盟的研究主 要是基于经济学视角。这些“前网络” 视角下的战略联盟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或分析的对象往往是联盟关系本身(二元)或联盟各成员自身(一元);二是即便研究对象仅仅定位于一元个体或二元关系层次上,此前研究也未能更好地关注到联盟治理、结构演化等问题;三是在探讨 联盟成因等问题时,主要关注企业或者产业等微、中观层面 的因素,而宏观层面的因素却较少被提及[1] 。可见理论和 视角仅仅将联盟看作是一种双边关系, 而忽视了这种双边关系所置身的社会环境,这可以说是“前网络”视角下战略 联盟研究所存在的主要缺陷。 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的出现恰好可以应对上述要求,从而对战略联盟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可能。社会网络分析的关键在于把复杂多样的关系形态表征为一定的网络构型,进而从结构和功能的交互作用入手,揭示网络结构对置 身其中的各类成员的功能的影响[3] 。具体到企业研究而 言, 战略联盟的研究在引入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之后主要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在研究内容上,联盟的研究由只关注联盟及其成员的自身因素,上升到关注联盟所置身的微观企业条件、中观产业状况、以及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全 · 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