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克雷

威廉萨克雷
威廉萨克雷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出生于1811年7月18日去世1863年12月24日),英国小说家。1811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出生,1829年进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就学。1843年发表了《爱尔兰小品集》,1846年发表《庸人之书》,但是在1848年发表《名利场》时,他的作家才能才被肯定,与查尔斯·狄更斯并称。1848年—1850年发表《潘丹尼斯》,1852年发表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蒙》,1853年—1855年发表《纽康家》。1863年12月24日,在写《丹尼斯·杜瓦尔》的时候死去,享年52岁。

1836年,与伊莎贝拉·盖辛·夏瓦(Isabella Gethin Shawe)结婚,马修·夏瓦(Matthew Shawe)的二女儿。萨克雷与伊莎贝拉有3个女儿,长女安妮·伊莎贝拉·萨克雷·瑞奇(Anne Isabella Thackeray Ritchie),二女儿珍(Jane),只出生8个月就夭折了,小女儿海丽叶·玛丽安(Harriet Marian)。

1843年发表了《爱尔兰小品集》,1846年发表《庸人之书》,但是在1848年发表《名利场》时,他的作家才能才被肯定,与查尔斯·狄更斯并称。1848年~1850年发表《班迪尼斯》,1852年发表历史小说《亨利·艾斯蒙》,1853年~1855年发表《纽康家》。

1863年12月24日,在写《丹尼斯·狄万》的时候死去,享年52岁。他被葬在伦敦的肯萨尔园公墓。1864年《丹尼斯·狄万》被发表。

主要作品编辑本段

1837年:《马夫精粹语录》(Yellowplush Papers) 1839年:《凯萨琳》(Catherine) 1840年:《水手日记》(Cox's Diary) 1840年:《悲惨华丽的故事》(A Shabby Genteel Story)1840年:《巴黎小品集》(Paris Sketch Book) 1841年:《霍格蒂家的大钻石》(The Great Hoggarty Diamond) 1843年:《费兹·布多·佩帕斯》(Fitz-Boodle Papers) 1843年:《爱尔兰小品集》(The Irish Sketch Book) 1844年:《乱世儿女》,原名【贝瑞·林登】(Barry Lyndon) 1846年:《庸人之书》(The Book of Snobs) 1846年:《帕金斯夫人的舞会》(Mrs. Perkins's Ball) 1847年:《我的家园》(Our Town) 1848年:《名利场》(Vanity Fair) 1848年:《柏奇医生与他的年轻朋友》(Dr. Birch and His Young Friends) 1848-1850年:《班迪尼斯》(Pendennis) 1850年:《丽贝卡与罗薇娜》(Rebecca and Rowena) 1850年:《莱因河的齐克贝里家》(The Kickleburys on the Rhine) 1852年:《亨利·艾斯蒙》(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 1852年:《男人的妻子们》(Men's Wives) 1853年-1855年:《纽康家》(The Newcomes) 1855年:《玫瑰与戒指》(The Rose and the Ring) 1857年-1859年:《维吉尼亚的人们》(The Virginians) 1862年:《菲利浦的冒险》(The Adventures of Philip) 1864年:《丹尼斯·狄万》(Denis Duval)

人物贡献编辑本段

萨克雷是处于发展阶段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峻法官。其作品对英国社会的种种势利风尚、投机冒险和金钱关系进行了极深刻的揭露。他著有多部小说、诗歌、散文、小品,以特写集《势利人脸谱》(1847)和代表作和成名作长篇小说《名利场》(1848)最为有名。小说主要描写穷画家女儿蓓基·夏泼,在受尽歧视后,靠色情和机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

事。通过夏泼的沉浮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腐朽堕落,生动地塑造了以斯丹恩勋爵为首的一系列厚颜无耻、荒淫奸诈的贵族资产阶级形象。为此,马克思曾赞誉他跟狄更斯等是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它以辛辣讽刺的手法,真实描绘了 1810 ~1820 年摄政王时期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这部小说篇幅宏大,场面壮观,情节复杂,心理刻画深入,其尖锐泼辣的讽刺风格更为精彩。萨克雷因《名利场》叱咤文坛,与狄更斯齐名。

萨克雷还创作有长篇小说《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短篇小说集《势利眼集》等。其中以《亨利·埃斯蒙德》和《纽克姆一家》最为出色。萨克雷以英国有教养的绅士所特有的机智幽默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无情地展示生活的真实,是对英国18世纪由斯威夫特、菲尔丁、斯特恩等人开创的讽刺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成为英国19世纪小说发展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家。

萨克雷擅长描写英国资产阶级的风俗人情,尤其擅长揭露英国上流社会的黑暗面,马克思曾予以肯定。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2009-07-08 00:30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年3月24日-1896年10月3日),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得益于莫里斯个人的努力。接下来的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莫里斯的艺术之花在这场遍布整个欧洲装饰运动中竞相开放。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起因是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 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的设计不仅包括平面设计,也有室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等。以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家创造了许多以后设计家广泛运用的编排构图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将文字和曲线花纹拥挤地结合在一起,将各种几何图形插入和分隔画面等等。 由莫里斯设计,莱恩插图《呼啸平原的故事》一书的扉页。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建筑代表作莫里斯红屋 ”红屋“的建成和在设计界所引起的广泛兴趣与称颂,使莫里斯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因而他放弃了原来做画家或者建筑家的想法,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物所,为顾客提供新的设计。 莫里斯设计事物所设计的金属工艺品、家具、彩色玻璃镶嵌、墙纸、毛毯、室内装饰品等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也是后来被称为”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特征。 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柔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三.提倡歌德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 四.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

威廉·莫里斯及其艺术活动的概论及历史贡献

简述威廉·莫里斯及其艺术活动的概论及历史贡献。 威廉·莫里斯简介: 威廉·莫里斯是十九世纪后半期英国一位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同时又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威廉·莫里斯(1834-1896)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沃尔瑟 姆斯托城一个富商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拥有不少地产的证券经纪人。莫 里斯从小酷爱文艺,特别是酷爱中世纪的艺术和建筑。他在少年时代沉浸在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的作品中,是位漫主义者,喜欢那些不满现状、 反抗压迫、以歌颂自由平等、强调个性解放为主题的诗篇,在他的思想感情 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对于少年莫里斯来说,艺术的世界和幻想的世界不但 是逃避庸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安乐乡,而且也是反抗它的根据地。 威廉·莫里斯艺术活动的概论: 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1853—1855),莫里斯跟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包 括当时的著名诗人和画家但丁·罗塞蒂和后来的著名画家伯恩—琼斯Burne—Jones,1833—1898)等以“拉斐尔前派协会”为中心,从事社会活动和艺术研究。 在1880--1910年间,英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廉·莫里斯,正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与领导者。 莫里斯曾在牛津大学学习神学。在那里他受到了拉斯金的设计思想的影响。比如“师承自然、忠实于传统材料”等。这些思想引导莫里斯走上了艺术与设计道路。在游历法国之后,莫里斯对哥特式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入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学习建筑,从而开始了他的设计生涯。 莫里斯对于新的设计思想的第一次尝试是对他的新婚住宅“红屋”的装修。在设计过程中,他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依莫里斯看来,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而不是去掩盖它们。 “红屋”的取得很大成功,不仅仅是采用功能需求为首要考虑,部分吸取英国中世纪、特别是哥特风格细节来设计住宅建筑,从而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特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谭恩美长篇小说《喜福会》作品分析

正文: 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1.1作者简介 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此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她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谭恩美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谭恩美擅长描写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少小说家以此为写作题材,但身为第二代华裔的谭恩美,比起其他作家多了一层文化挣扎。谭恩美常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主角,这群华裔女性不但面对种族认同的问题,还必须随来自父母的压力。母亲们来自战乱频繁的中国,通常有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来到新大陆之后,她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望女不成凤”的心情却带给女儿极大的压力;母亲们更用传统方式管教女儿,传统的中国父母不习惯赞美小孩,而且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女儿们眼见美国父母“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再看到自己连英文都说不好的母亲,心里更是愤愤不平。母女并非不爱彼此,但碍于文化与年龄的隔阂,不是不知如何表达关爱,就是表错了意,结果往往两个最亲密的人,却往往对彼此造成最严重的伤害。 1999年11月21日,谭恩美的母亲( Daisy Tan)由于老年痴呆症于83岁高龄逝世。对于谭恩美来说,母亲是她灵感的源泉,她1989年的著名作品《喜福会》就是题献给母亲的。她认为母亲是她的缪斯女神,她书中所写的一切,其实就是母亲对于生活的充满希望的实质。 Amy Tan在其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之后,还陆续创作了小说《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 ,又译《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TheBonesetter's Daughter(2001)、《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2005) ,原译《救救溺水鱼》。另有儿童文学类作品《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名利场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名利场 萨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场》作于1847年,副标题是《一个没有主角的小说》。小说女主人公蓓基·夏泼是个穷画家的女儿,出身卑微,倍受歧视,她为此愤懑不平,凭自己的美貌和机智开始投机冒险的生活,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力图进入上层社会。小说生动地塑造了这个虚荣好胜、自私自利而又机敏干练的女冒险家形象。小说另一条线索是奥斯本和赛德利这两个资产阶级家庭命运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资产者的思想面貌和心理特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冰冷的关系。其创作力求真实,笔下人物性格,采用讲故事的叙述方法,亲切随便,风格独特。它是萨克雷的成名作,确立了萨克雷在英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萨克雷,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印度加尔各答阿里帕的一个英国官员家庭。幼年丧父,18岁入剑桥大学受到贵族化的教育。成年后,继承父亲遗产,过了一段资产阶级公子哥儿的生活。后自谋生计,学绘画,想以卖画为生,又搞证券交易,协助诉讼代理人经办民事案件,但均不成功。1833年起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直到长篇小说《名利场》问世,他才被公认是天才的小说家。由于生活境遇的骤然变化,他开始重新观察生活,看尽世态炎凉,也看破了世俗的浮华。他的文字渗透着幻灭的哀愁。早期作品有

《当差通信》、《凯瑟林》、《霍加蒂大钻石》、《巴利·林登的遭遇》,后期作品有《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纽可谟一家》、《弗吉亚人》、《菲力普历险记》等,最后一部小说《丹尼斯·杜瓦尔》仅完成八章。还有一些散文集,以《势利人脸谱》最有名。在文学史上,萨克雷与狄更斯齐名,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名利场》。 爱蜜丽亚与贝希同时毕业于英国一间著名的女子学校。善良的爱蜜丽亚将无家可归的贝希带回家。贝希是一位爱慕虚荣、贪图势利的女孩,她利用自己的年轻、美貌赢得了军官司罗迪的欢心,他们结为夫妇。拜金的贝希很快成为上流社会的一朵交际花,在军官与社会名流之间周旋。爱蜜丽亚的丈夫也为贝希着迷,这令爱蜜丽亚十分伤心。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败坏,人们赌博成风,罗迪欠下巨额赌债。贝希为了帮罗迪还清赌债,向伯爵借钱,条件是答应伯爵的晚餐约请。由此被罗迪误会而离婚。此后的贝希贫困潦倒,沦为歌舞女郎。爱蜜丽亚不计前嫌与一直对贝希存有爱意的哥哥一起接贝希回家。此时的贝希决定重新面对生活。

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 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起因是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 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的设计不仅包括平面设计,也有室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等。以莫里斯为首的工艺美术运动设计家创造了许多以后设计家广泛运用的编排构图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将文字和曲线花纹拥挤地结合在一起,将各种几何图形插入和分隔画面 等等。 由莫里斯设计,莱恩插图《呼啸平原的故事》一书的扉页。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建 筑代表作莫里斯红屋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建筑代表作莫里斯的“红屋”的建成和在设计界所引起的广泛兴趣与称颂,使莫里斯感到社会上对于好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的广泛需求。因而他放弃了原来做画家或者建筑家的想法,开设了自己设计事物所,为顾客提供新的设计。莫里斯设计事物所设计的金属工艺品、家具、彩色玻璃镶嵌、墙纸、毛毯、室内装饰品等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也是后来被称为”工艺美术风格特征。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但是,由于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对工业化的意识认识不足,加上当时英国盛行浪漫主义的文化思潮,英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人物始终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进入20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装潢,追求表面效果,结果使英国的设计革命未能顺利发展,反而落后于其他工业革命稍迟的国家。而欧美一些国家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得到启示,又从其缺失之处得到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族,受过高等教育,在以设计哥特式风格闻名的斯特里德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过建筑设计,后来加入拉斐尔前派的行列,准备从事绘画。由于建立画室和以后的新婚居室,使他又一次改变了想法转而从事起建筑及产品设计来。 1859年,他与菲利普·韦珀(Phillip Webb,1831-1915)合作设计建造了“红屋”,内部的家具、壁毯、地毯、窗帘织物等,均由莫里斯自己设计。它们实用、合理的结构,以及追求自然的装饰体现了浓郁的田园特色和乡村别墅的风格。从此,他开设了十几个工厂并于1861年成立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把包括建筑、家具、灯具、室内织物、器皿、园林、雕塑等等构成居住环境的所有项目纳入业务之中,并以典雅的色调,精美自然的图案备受青睐。 莫里斯的理论与实践在英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纷纷效仿,进行设计的革新,从而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这就是所谓的“工艺美术运动”。这个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所谓的“良心危机”,艺术家们对于不负责任地粗制滥造的产品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痛心疾首,并力图为产品及生产者建立或者恢复标准。在设计上,工艺美术运动从手工艺品的“忠实于材料”、“合适于目的性”等价值中获取灵感,并把源于自然的简洁和忠实的装饰作为其活动的基础。工艺美术运动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通过艺术和设计来改造社会,并建立起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的试验。 工艺美术运动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了一批类似莫里斯商行的设计行会组织,并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活动中心。行会原本是中世纪手工艺人的行业组织,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借用行会这种组织形式,以反抗工业化的商业组织。最有影响的设计行会有:1882年由马克穆多(Arthur Mackmurdo,1851—1942)组建的“世纪行会”和1888年由阿什比(Charles R.Ashbee,1863—1942)组建的“手工艺行会”等。值的一提的是,1885年由一批技师、艺术家组成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并从此开始定期举办国际展览会,因而吸引了大批外国艺术家、建筑师到英国参观,这对于传播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人物大都受过建筑师的训练,但他们以莫里斯为楷模,转向了室内、家具、染织和小装饰品设计。马克穆多本人是建筑师出身,他的“世纪行会”集合了一批设计师、装饰匠人和雕塑家,其目的是为了打破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界线,工艺美术运动的名称“Arts and Crafts”的意义即在于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为了拯救设计于商业化的渊薮,“必须将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纳入艺术家的殿堂”。 编辑本段阿什比的“手工艺行会” 阿什比的命运是整个工艺美术运动命运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位有天分和创造性的银匠,主要设计金属器皿。这些器皿一般用榔头锻打成形,并饰以宝石,能反映出手工艺金属制品的共同特点。在他的设计中,采用了各种纤细、起伏的线条,被认为是新艺术的先声。 阿什比的“手工艺行会”最早被设在伦敦东区,在闹市还有零售部。1902年他为了解决“良心危机”问题,决意将行会迁至农村以逃避现代工业

谭恩美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谭恩美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 摘要:《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是该小说的独特之处。本文从母女关系的角度,分析母亲这一重要角色所展现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母亲关系文化内涵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is the most unique feature of The Joy Luck Club. The thesis tries to analyse the profound symbolic meaning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emerged from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ther in this novel. Key words: mother; relationship; culture connotation 谭恩美的小说情感细腻,语言凄美动人,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这一形象占据着其小说的情感中心。母亲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性和凝聚力也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尤其是谭恩美小说中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中国母亲,她们虽然与已经美国化的女儿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她们却是两种文化的参照系,是女儿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求助对象,因而最终为女儿们所理解、所接受。 一、母亲作为民族历史与记忆的中介 母亲是一种血亲的来源,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母亲可以用来比喻和象征一切养育自己的事物,如祖国、故乡、文化传统、土地、河流等等。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对母亲与土地的情感是同样深厚的,因为养育之恩是高于一切的。虽然那些在美国长大的第二代移民未必能够接受并遵循这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但当他们模糊了自我身份,体会到了历史失落感的时候,只有母亲可以解答他们的困惑,因为母亲是最了解他们的,是知道全部历史的权威。谭恩美将这一点在《喜福会》中明确地表现出来。当罗丝与丈夫的婚姻发生危机,想去心理医生那寻找解决内心矛盾的答案时,她的母亲许安梅告诉她说:“母亲是最好的,母亲知道你内心中的一切。”“心理医生只会让你糊里糊涂,让你黑蒙蒙的。”罗丝“回家以后,仔细考虑她说的话。她说的对”。1 吴精美在母亲死后重新思考她生命的意义时说:“她(母亲)是我唯一可以询问的人:唯一可以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可以帮助我承担我的悲哀的人。”2 通过这种母女关系的描写,谭恩美在作品中凸显了与民族历史割裂的美国华裔后代所面临的历史与现在的矛盾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谭恩美把母亲的过去同女儿的现在并置在文本中,形成了既是时间上又是地域上的强烈的对话形式和张力关系。总之,对于绝大多数美国华裔来说,丧失自己民族的历史会变得没有根基;而如果把自己民族的历史当做一种武器来与来与美国主流社会进行对抗也是一种错误。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并能像《喜福会》中的母亲们所希望的那样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母亲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母亲形象占据着谭恩美小说的情感中心。这一形象是一个具有原型特征的老妪形象。她“体现了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民族的历史,具有她的群体的古老的智慧和言语能力”。3 这个形象在小说之外也许毫无意义可言,但由于作者创造了一定的形式并将该形式加诸于放大了得个人经历这上,这个形象便获得了独特的意义,因为她所代表的是故乡、祖国、根基,是孕育他们/她们的躯体和生命的源头。正如作者通过吴精美的口而意味深长地说:“我坐在麻将桌上我母亲过去坐的位置上---东方---那儿是事物开始的地方。”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似乎是一种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母亲代表着权威,试图用自己

从红屋看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

19世纪下半期,工艺美术运动兴起,威廉莫里斯作为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或者说直接的推动者,对于工艺美术运动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威廉莫里斯自己设计的自己的婚房--红屋,也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时代经典,论文主要从威廉莫里斯的红屋入手,从红屋的设计风格,设计背景之类的进行解析,进一步的阐释出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及其对于时代的影响。 1.威廉莫里斯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红屋的设计开端由来及其设计师的个人简介 2.红屋的设计特点、设计思想、由此引出威廉莫里斯的设计主张和设计原则 3.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对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及对于设计师个人设计思想的简单的个人评判。 从红屋看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 摘要:19世纪下半期的英国,一场工艺美术运动悄然展开。威廉·莫里斯成了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他的红屋集中展现了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是集全部设计精华之所在,而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对于19世纪下半页正在展开的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也波及到了现在,对于现在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威廉莫里斯所处的时代背景、红屋的设计开端 1.时代背景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机器生产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传统的设计理念在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猛烈的撞击。然而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 却没有给设计带来相适应的艺术, 于是导致了问题的出现:产品使用大机器进行批量生产,而产品的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急剧下降。 (1)设计和制造开始分工,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工业革命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开始出现,产品的批量生产成为机器时代的特点,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模一样,以前手工艺时代的工匠

萨克雷《名利场》中的现实主义.

萨克雷《名利场》中的现实主义 《名利场》是英国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它以两个女子利蓓卡·夏泼和爱米丽的命运为主线,展示了世纪前半叶英国上层社会的画面。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一、利蓓卡·夏泼是一个为了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的女子。从平克顿学校毕业后,到同学爱米丽家中小住几天,在那里她追求爱米丽的哥哥乔斯未遂,便到毕脱爵士家做家庭教师并与其次子罗登结了婚。二、爱米丽的丈夫乔治·奥斯本是一个花花公子。滑铁卢大战前,罗登与其妻夏泼、乔治与爱米丽随军来到了布鲁塞尔。在一次舞会上,乔治竟偷偷地写了一张条子给夏泼,约她一起私奔。 三、乔治战死后,爱米丽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痴心地眷念着死去的丈夫。而夏泼回到英国后,成了贵族斯丹恩勋爵的情妇,后被罗登发现,夫妻为此而决裂。四、十年后,夏泼和爱米丽偶然相遇,并让爱米丽看了乔治约她私奔的条子,此时的爱米丽才如梦初醒,终于和一向热恋着她的都宾结了婚。作者采用了平直的叙述与画龙点睛的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幽默的口吻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唯势是趋、追逐名利的“小人”,并以辛辣的笔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抨击。《名利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和中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利害关系和他们的腐朽堕落。小说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两位女主人公离开平克顿学校的画面。“在爱米丽,赛特笠宽敞的 私人马车上,堆满了为其送行人的花儿、礼物和帽盒。其中夹着一只饱经风霜的牛皮箱子,又旧又小,上面整整齐齐地钉着利蓓卡·夏泼的名片。”寥寥数语,简洁、明确地勾画出了这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身世。出身贫寒的夏泼,父母双亡,在学校遭受歧视,感到忿满不平。逆境使她“冷酷、虚伪、自私”。她是当时英国社会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正如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对于中小资产阶级长期以来被排斥于上流社会之外深感不满,力图寻求一切机会来达到发泄和报复的目的。“宁 愿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也得发财。”这是当时整个欧洲社会中小资产阶级对封 建贵族的等级制度进行报复的一种普遍现象。马车在契息克林荫道上奔跑,把这两位女主公载向了生活。一位是出身贫寒,但雄心勃勃、踌躇满志而另一位则是富裕资产者的女儿。顺境中的她天真纯洁、性情随和,眼前是“新鲜有趣、五光 十色”的世界。对于夏泼来说,她深深懂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在上流社会夺得一席之位。因此她初出茅庐的第一个计划就是追求爱米丽的哥哥乔斯,但是,山于出身低微而未遂。后来,她又受聘到克劳莱家里当家庭教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凯觑克劳莱小姐财产的夏泼与虎视耽耽的别德太太之间的一番较量。这一幕充分地暴露了贵族资产阶级在“仁爱”的幌子下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门骨肉为了财产勾心斗角,倾轧争夺,这就是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尽管夏泼以细密的心计和不可思议的手段博得了罗登的姑母克劳莱小姐的欢心,但是,她们毕竟不属于同一个阶层。尽管她可以使罗登抛开门第观念,但对整个贵族阶层她却是望洋兴叹、无能为力。她他们的私奔使贵族们大为震惊。当贵族的代表克劳莱小姐听到夏泼大逆不道的行动后,先是歇斯底里地大骂,继而晕了过去,这就完全暴露了贵族阶级面孔的虚伪。罗登的继承权终于被剥夺了,夏泼的苦心钻营再一次以失败告终。这使我们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其社会地位是多么的低微、卑贱,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等级制度是多么的门禁森严和不可逾越。几经波折的夏泼又费尽心机地结识了一大批社会名流,其中包括政客斯丹恩勋爵。她把进入上流社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翻译

谭恩美1952年出生在美国,并且在中年时期进行学医,但是在这个时期谭恩美发现自己不喜欢学习医学,于是他放弃了进行学习。然而他自己喜欢学习文学,在文学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并且在圣何塞州立大学进行学习语言学,在这个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获得了奖学金。然而他并不满足,在加州大学进行深造进行攻读博士学位,然而在他攻读博士学位的第2年放弃了学业,正式开始了小说创作,经过他不断的努力,在1989年他的一部小说《喜福会》问世,并且震惊了整个文坛。 由于谭恩美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一些先进的文化教育,这对于他以后的小说创作有一定的帮助。由于他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美国的教育,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多的误解,但是她又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优秀的一面传送到西方一些国家,促进了中西两国的文化的交流以及融合。 虽然谭恩美具有一定的中国血统,但是他从小到大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文化主要是美国的文化,所以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都和美国人相同,所以对待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客观的看法。但是在美国充满了种族的歧视,谭恩美对此很是不满,他希望消除种族歧视,并且每个种族都是平等的,他希望中国人能被美国人认可,所以他更需要进行塑造中国人的形象,来展现中国文化优秀的一面。 谭恩美以小说的方式进行诉说中国的形象,并且把中国优秀的一面展现给西方国家,这样能够更好的符合西方人的心理预期,并且加快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使美国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谭恩美在进行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他的小说主要的内容是描写母女之间的情感,主要写作的内容是以自己为中心,进行诉说华裔女性母女之间的关系,这是父母之间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的差异,同样让西方一些国家更加的了解中国的文化。 谭恩美的一部小说《喜福会》主要是讲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更好的反应出家庭价值观,由于谭恩美不是纯正的中国人,也不是纯正的美国人,所以他能够更好的把中美文化进行兼容,这样有助于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好的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

威廉莫里斯

个人简介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年3月24日-1896年10月3日),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世界知名的家具、壁纸花样和布料花纹的设计者兼画家。他同时是一位小说家和诗人,也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早起发起者之一 [1]威廉·莫里斯(1834-1896)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他在五十年代已开始写诗,在“前拉斐尔派”的影响下,写过《地上乐园》(1868-1870)等作品。他早期诗歌大都取材于古代 的中古的莫里斯故事。七十年代,他到冰岛等地去旅行,回国后发表了以北欧古代传说为题材的史诗和抒情诗,其中最重要的是《佛尔松族的西古尔德》(1876)。这些作品都表现了诗人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实的不满,企图从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学艺术中寻找美好的理想。莫里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奴役使劳动者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受到摧残,要使艺术得到真正繁荣,必须把劳动变成一件创造美丽事物的乐事。他举办了一个手工艺工场,生产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美术品。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是现代设计的先驱,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得益于莫里斯个人的努力。接下来的新艺术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莫里斯的艺术之花在这场遍布整个欧洲装饰运动中竞相开放。 2 人物经历 生於伦敦旁边的瓦瑟斯多。他出身富裕家庭,就读於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在那里他受到约翰·拉斯金的影响,并结交了终身好友和合作伙伴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GabrielRossetti)、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Burne-Jones)、福德·马多克斯·布朗(FordMadoxBrown)和菲利普·韦伯(PhilipWebb)。他的妻子简·伯登来自工人阶级,她苍白的肤色、羸弱的身形和浓密的深棕色头发被莫里斯和他的朋友视为美的化身。他和朋友一起创建了前拉菲尔兄弟社,抵制媚俗的装饰艺术和建筑的工业制造,倡导手工艺的回归,把工匠提升到艺术家的地位上。他认为艺术应当是平民可以承受的,手工的,艺术媒介不应有高下之分。 他有两个女儿,简(昵称珍妮)和玛丽(梅)。 莫里斯有感1854年英国万国博览会展出之工业品过於粗糙,与鲁斯金Ruskin、普金Pugin 等人主导了美术工艺运动(ArtCraftMovement)而莫里斯成为美术工艺运动的主导者,大力提倡恢复手工艺品。并成立了MMF商会於伦敦红狮广场。MMF商会(Morris。Marshall,Fanlker)1861年前期专精生产新歌德样式与中世纪风格的设计,後期开始发展更为有机的风格。期生产的家具大致分为两大类别:a.阶级家具statefurnitureb.日作家具work-dayfurmiture 3 主要作品 《杰森的生与死》(1867) 《世俗的天堂》(1868-70),一系列讲述希腊和中世纪故事的诗歌 《乌有乡的消息》(1890) 《世界尽头的井》(1892)

萨克雷的名言20句

萨克雷的名言20句 2017-05-061、可以说,诙谐幽默是人们在社交场上所穿的最漂亮的服饰——萨克雷2、女人不仅喜欢征服人,而且还喜欢被人征服。 ——萨克雷3、年轻女子的爱情像杰克的豆杆一样,长得飞快,一夜之间便可参天入云——萨克雷4、唉,难于这个摧残天然仁厚和真诚友谊的鬼把戏——假派头,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什么应有的骄傲!好一个品位和特权!品位和等级的次序简直是胡扯,应该把它扔到火里去!安排品位和特权吗?先前时代的掌握礼官们专会搞这个!来啊,现在来个伟大的典礼官在社会上安排平等吧。 愿您的权标把一切骗人的金杖吞下去!假如这不是不灭的真理,假如世人不想这么做,假如世传的伟大崇拜并不是欺骗和偶像崇拜,那么我们还不如再把斯图阿特王朝的君王们迎回来,在颈手枷上割掉自由言论的耳朵!——萨克雷5、思想,也是有它的老弱残兵的:它——萨克雷6、金钱:可以买床铺;但不能买睡眠。 可以买珠宝;但不能买美丽。 可以买纸笔;但不能买文思。 可以买房屋;但不能买家庭。 可以买食物;但不能买食欲。 可以买娱乐;但不能买快乐。 可以买谄媚;但不能买忠诚。

可以买伴侣;但不能买朋友。 可以买服从;但不能买尊敬。 可以买权势;但不能买智慧。 可以买肉体;但不能买爱情。 可以买武器但不能买和平。 ——萨克雷7、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确良戏已经演完了。 ——萨克雷8、我们怎样把现在这一系列评论小品写到第五十二篇,亲爱的读者和势利小人弟兄们,我趁早点说不上。 但是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都在一起议论人类咒骂人类了。 即使我们能多活上一百年,关于势利小人这个大题目,我想大家也还有的是话可说呢。 ——萨克雷9、在孩子们的口头心里,母亲就是上帝的名字。 ——萨克雷10、陈旧的眼光感受不了任何新景象。 ——萨克雷11、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断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 ——萨克雷12、这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 你对它皱眉,它还给你一副尖酸的嘴脸。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 摘要: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是美国畅销小说作家,她的作品受到了美国学术界和评论界广泛关注。母女关系和感情纠葛一直是谭恩美所擅长的题材。经过几十年发展的生态批评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极大的进步,这为我们解读谭恩美的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百种神秘感觉》和《接骨师之女》,探究其中凸显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批评谭恩美《喜福会》《百种神秘感觉》 《接骨师之女》 ★基金项目: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学第九届“三小”项目: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生态意识研究;2013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北美华裔文学生态批评” (编号WGW1311 ) “生态批评”一词最早于1978 年由美国学者威廉姆斯? 鲁克尔特在其文章《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提出。在文章中,鲁克尔特提倡文学与生态学应当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而文艺理论家也应构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生态批评的奠基人格罗特?费尔特在他的 《生态批评读本》中写道:“什么是生态批评?简言之,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入手研究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以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观念来解

读文本一样,生态批评以一种地球中心主义的方法论来进行文学研 究。” [1]18 美国生态批评学者斯科特?斯洛维克称生态批评“指以任何学术路径所进行的对自然写作的研究,也反过来指在任何文学文本中对其生态含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考察,这些文本甚至可以是初看上去对非人类的自然界毫无提及的作品。” [2]160-162 这两位学者分别提出了生态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文本范围。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是运用“地球中心论”去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当然,生态批评的任务不仅在于探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它还探究文学与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中国学者鲁枢元认为广义的生态应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的研究对象是相对独立的自然界,社会生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精神生态则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3]147 因此,生态批评相应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在自然生态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然的整体和谐;第二,在社会生态中实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和谐;第三,在精神生态中实现人身与心的和谐。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解读谭恩美的作品,揭示作品中呈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的关爱、向往,不同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人 类精神 生态的崩塌 一、自然生态:关爱与向往 人类诞生于自然中,是自然的一份子。自然养育了人类,给予了

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威廉.莫里斯(1834—1896)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设计家、诗人、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奠基人与领导者。所谓“艺术与手工艺运 动”是针对工业革命后艺术设计之贫弱、传统手工艺之式微,而力图通过复兴传统 手工艺以及重建艺术与设计的紧密联系,来探索新的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发展道路 的一场改革运动。它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1880—1890年间达到顶峰。 虽然该运动主要局限于手工艺设计领域,而且具有反对机械化大生产和提倡中世纪 哥特式复兴的不足,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它毕竟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设计改良运动。它所提倡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有助于弥补艺术与设计 的隔阂;它所开创的真实自然的设计风格,有助于消除雕琢堆砌、玩弄技巧的设计 弊病。从这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开端,作为该运动的领袖人物, 莫里斯也就被后人尊为“现代设计的先驱”。 莫里斯早年学习过哲学、神学、建筑与绘画,而后由于强烈不满设计领域复古思潮、庸俗美学的大行其道以及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的滥用,而转向各类日用 品的设计。1861年,他组建了著名的“莫里斯商行”,自行设计、生产、销售装设 精美、工艺考究、趣味古朴、格调高雅的家具、织物、陶瓷、玻璃以及金工产品。 在设计思想领域,莫里斯继承了著名艺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的思想,主张从更广 泛、更深刻的社会与伦理的角度去审视设计问题。 首先,他主张艺术家与手工艺人的合作以实现改良日用品的目的,认为艺术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实用艺术,反对在观赏性的“高等艺术”与实用性的“次等艺术”间强 调分高下;其次,他重视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力图通过手工艺的复 兴来消除工业生产所造成的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弊端,因为他认为,这种分离既妨 碍设计者进行合乎功能的设计,也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最后,他反对机器生 产的滥用和工业化对人性的扼杀,希望通过设计的改革,美的教化,实现社会主义 的宏大理想,而对工业社会的不满,又导致了他对中世纪的迷恋,对哥特式风格的 过度崇拜。 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与装饰艺术家,他的设计开一代新风;作为一名思想深邃、眼光独到、立意高远的思想家、理论家、他关于艺术与手工艺的主张影响了几 代人,不仅直接促成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高潮的到来,而且还影响到欧洲大 陆以及北美地区的“新艺术运动”。进入20世纪后,莫里斯的影响并为完全消退, 无论是德国的“包豪斯”,还是北欧的“早期现代主义”设计思潮,都或多或少、或直 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其启发。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西方社会由工业化的转型,莫里 斯的学说因其对文化与人性的重视,而再次受到了设计理论界的垂青。 莫里斯关于艺术与手工艺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发表于1877—1894年间的35 篇演讲稿中,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装饰艺术》(1877),《生活中的次等艺术》(1882), 《艺术与社会主义》(1884),《手工艺的复兴》(1888) 其次威廉。莫里斯的主要设计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类:1、强调实用与美的统一。2、设计为大众,而不为少数(反复强调的原则)。3、主张艺术家与工匠团结合作(反复强调的原则)。4、提倡中世纪哥特式和自然注意风格。 但在这些设计思想的原则上,他虽然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他来说依然采用手工艺方式,采用简单哥特式和自然主义装饰。因

正面解读《名利场》主人公蓓基夏泼

解读《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 中文摘要 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是英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名利场》描写了19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并塑造了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蓓基·夏泼。关于蓓基·夏泼,学界众说纷纭,本文将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正面剖析蓓基·夏泼。 关键词:名利场;蓓基·夏泼;正面 前言 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1811-1863)英国批评现实主义学家,其代表作《名利场》生动刻画了19 世纪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的生活状态:底层人们为了获取社会地位,谋取利益,他们会采用各种卑劣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名利、权势、利禄,在这个社会里原是相连相通的。聪明漂亮的女主人公蓓基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受尽歧视。离校后她凭着美貌和机智,不择手段地猎取金钱,通过投机和冒险,力图挤进上流社会。几经坎坷,几度荣辱,在英国社会的名利场中,她最终还是默默无闻地度日。围绕蓓基,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亚、乔治、罗登、乔瑟夫、克劳莱小姐、都宾等人物的形象。原作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这里的人物不是简单化的或好或坏,他们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活动。对于蓓基的形象,学者表现出了褒贬不一的态度:有人说她“此人道德败坏、诡计多端,堪称是当时英国社会势利小人的典型代表。”当然,也有人持完全不同的观点:“她不仅活跃、富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能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身处弱势却不悲观,以个人的力量寻找进攻社会的目标。”到底蓓基是怎样一个人呢?孤立地看蓓基的行为,也许很容易就得出很多负面的评价,但是如果结合蓓基的生活环境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对她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正文 一、因为卑微,所以积极勇往直前 蓓基出身低微,母亲是歌女,父亲是嗜酒如命的潦倒画匠。蓓基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她自强自立甚至很小就能应付各类讨债者。蓓基到平克顿女校半工半读,她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光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并且在极短时间内就修完了当时被认为上流社会女必须掌握的一系列课程。如此聪明过人的蓓基因为下层人们出身竟然没有得到平克顿女士的赏识和同学的尊敬。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社会,蓓基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她立志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上流社会享受荣华富贵,改变自己卑微的命运。离开平克顿女校进入社会后,蓓基迫切地需要通过嫁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未能如愿嫁给乔斯,蓓基还是一直未放弃她嫁个好丈夫的愿望。因为这是她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法。在克劳来爵士家当家庭女教师期间,蓓基的聪明乖巧俘获了极有可能继承富婆姑姑遗产的罗登·克劳莱的心,并秘密结婚。但是罗登的继承权被剥夺,向往荣华富贵生活的蓓基还要继续前进,为自己的目标,她始终走在路上。究其原因,在蓓基生活的时代,由于女性人口大大多于男性人口,单身女人是会被社会排挤的,她们被看做是社会的包袱,经常被冠以“过剩”“古怪”等词。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女人都将婚姻看做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蓓基也不例外,她所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有一场美满的婚姻,过上体面幸福的生活,这无非是一个人的正常追求。对于一个有愿望并不断努力追求的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除了愚蠢的母牛,每个奴隶都想逃跑“,这是贝姬的名言,在刚刚踏入名利场时她面对生存的压力,所以她不停寻找自己的靠山,渴望依靠某个显赫的家族实至名归,,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婚姻是女人一生的赌注,赌徒罗登无法养家,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蓓基开始与斯丹恩勋爵关系暧昧,但是丈夫得知后

萨克雷《名利场》读后感范文

萨克雷《名利场》读后感范文 《名利场》读后感范文一 《名利场》讲述的是一个机灵乖巧、尝过贫穷的滋味的漂亮姑娘,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的故事。所以她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甚至走*,飞上高枝。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她的同窗同学、一个富商的女儿。她懦弱温柔,驯顺地随命运播弄。在《名利场》中,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其中又穿插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作萨克雷富于讥智,善于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用生动典型的细节多方面刻画主要人物性格。《名利场》着力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人际关系的而虞我诈、争权夺利、趋炎附势等丑恶的现象,揭露那种以金钱为本质的社会。作者最后写道:“啊!虚荣中的虚荣!在这世界上我们又有谁是幸福的呢?我们又有谁如愿以偿了呢?而就算如此,又有谁满足了呢?”无疑是对整个社会的反问。 蓓基是萨克雷塑造的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女冒险家的典型。本来她也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子,可名利*了她。于是她变得虚伪、贪婪。她为了达到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她利用自己的友谊、爱情、婚姻,又不惜出卖朋友,出卖丈夫来来达到自己为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在没有认清她以前,人们为她的贫穷、孤苦而怜悯她;然后又为她在社会上的富丽而羡慕她、爱她。可在人们认清她之后,她的朋友艾米莉娅最后也远离她,丈夫也不理睬她,儿子不想见她,为一时的华丽与虚伪,她不知道自己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名与利,固然可求,但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如果过分追求名利,名利就会成为心头的*,人也因此变得贪婪、虚伪,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颗纯洁的心。名利场是一个浮华的世界,处处弥漫着尘埃。它蒙蔽了人们的眼睛。人们只顾不断地借助一切力量迈进所谓的上流社会,而忽视了真情与友爱。 《名利场》读后感范文二 蓓基·夏泼就是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典型。本来她也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子,可名利*了她。那名利场中的尘埃将她紧紧裹住,于是她变得虚伪、贪婪,也许在她动人亲切的言辞背后,却有着无人知晓的谩骂;又说不定在她美丽诚恳的笑容下,有着令人丧命的*。谁能理解那种“善良”下藏着什么呢?蓓基·夏泼为了达到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她利用自己的友谊、爱情、婚姻,又不惜出卖朋友,出卖丈夫来为自己铺着通向那“高贵社会王国”的红地毯,她那时真时假的形态,迷惑着穷人,却也在玷污自己。

现代设计的先驱——威廉·莫里斯

现代设计的先驱——威廉·莫里斯 何人可黄亚南 在1880--1910年间,英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并对后世的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廉·莫里斯(图1),正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与领导者。 莫里斯于1834年3月24 日出身在埃塞克斯郡(Essex)的一个富商家庭。在17岁那年,他随母亲一道去参观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一方面全面地展示了欧洲和美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业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从反面刺激了设计的改革。博览会的建筑——“水晶宫” 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而“水晶宫”(图2)展出的内容却与其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普遍的为装饰而装饰的热情,漠视任何基本的设计原则,其滥用装饰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为市场生产的商品。莫里斯对于当时展出的展品很有反感,这件事对他日后投身于反抗粗制滥造的工业制品有密切关系。

莫里斯曾在牛津大学学习神学。在那里他受到了拉斯金的设计思想的影响。拉斯金是一位作家和批评家,他通过极富雄辩和影响力的说教来宣传其思想,在反对工业化的同时,拉斯金对建筑和产品设计提出了与若干准则,比如“师承自然、忠实于传统材料”等。这些思想引导莫里斯走上了艺术与设计道路。在游历法国之后,莫里斯对哥特式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进入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学习建筑,从而开始了他的设计生涯。 莫里斯对于新的设计思想的第一次尝试是对他的新婚住宅“红屋”的装修。为了给新婚家庭购买生活用品,小商店,竟无法买到一件令他满意的家具和其它生活用品,这使他十分震惊。在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下,他自己动手按自己的标准设计和制作家庭用品。在设计过程中,他将程式化的自然图案、手工艺制作、中世纪的道德与社会观念和视觉上的简洁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形式、或者说装饰与功能关系,依莫里斯看来,装饰应强调形式和功能,而不是去掩盖它们。 “红屋”建成后,莫里斯与几位好友建立了自己的商行——“莫里斯商行”,自己设计产品并组织生产(图3)。这是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于英国的众多工艺美术设计行会的发端。尽管莫里斯与别人一道设计过家具,但他主要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即从事织物、墙纸、瓷砖、地毯、彩色镶嵌玻璃等的设计。另外,在印刷、书籍装帧设计方面,他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他尤其讲究版面编排,强调版面的装饰性,通常采取对称结构,形成了严谨,朴素,庄重的风格。他的设计多以植物为题材,颇有自然气息并反映出一种中世纪的田园风味,这是拉斯金“师承自然”主张的具体体现(图4),对后来风靡欧洲的新艺术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