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手段,缔造高效预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5640683.html,

善用信息手段,缔造高效预习

作者:陈康和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5年第01期

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给他们更多的实践和玩乐时间,其实就是还给孩子们最纯真的童年。诚然,减负不难,但减负后要达到课堂的高效能,恐怕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作业减少了,甚至不布置了,玩乐时间又增多了,这如何能保证学习质量?我认为,把好预习关,是课堂高效的前提。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揣着初知、带着疑惑参与课堂,才能更好与教师产生思维碰撞。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然融进我们的语文学习,让语文预习变得更流畅、更实效、更丰富。那么,在信息环境下,如何善用信息手段,指导学生高效预习,达到高效课堂?

一、时空迁移,变“课外预习”为“课堂预习”

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可以巩固旧知、掌握新知和提出未知。现在学生多半在晚上进行预习。其实,这个时段的预习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课外预习缺乏指引,导向不明。学生动眼不动手,动口不动心。加上家长无暇或无力监督,教师也没有认真落实检查,以致他们胡翻乱看、马虎应对、过目就忘。因此,我们不妨来个时空迁移,让预习走进课堂。堂上预习,教师能给予指导,针对性变强,知识更系统,预习时间更能得到保障,课外也就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并且,学校的信息设备(电脑室、电教平台等)也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便利。

如《詹天佑》一文,学生的课外预习多半如此:读一读课文、看一看生字、画一画图形。这是一种走马观花、不切主题的预习,是一项低效行为。预习完后,詹天佑这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还是模糊的。为什么呢?因为预习导向不明确,预习行为缺乏监管。但如果将预习阵地转移到课堂,教师明确好预习目标,同伴提供及时的帮助,电脑给予丰富的素材,这样一种主动的预习行为能更好地为学习服务。在《詹天佑》一棵的课堂预习中,我利用框架问题进行指引:“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将其分成两个子问题:“为什么说他杰出?从那里体现他爱国?”通过边读边思边找,学生便能从“顶住列强压力和嘲笑接受任务”和“历经险阻修筑成功”中感受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从“居庸关和八达岭的独具匠心”和“创造性设计人字型线路”中领悟到詹天佑的杰出;又通过电脑的帮助,搜集到更多这样的爱国之士,让学生受到立体式的爱国主义熏陶。如此预习完毕,教学过程就会省时、省力和高效。

课堂预习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双边预习”,或者说“合作预习”。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预习等。生生预习可以取长补短,师生预习可以教学相长,人机合作可以深入浅出。小孩子的视野较狭窄,靠个人的智慧难于准确把握课文精要。因此,我很赞赏同桌间的双边预习。人数不多,热烈而不纷乱,思想易统一,问题较集中。但在学生进行双边预习时,教师要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交流,适时给予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