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艺术与建筑创作中的观念

117

第25卷

1/2007建筑纵观建筑发展的历史,技术和艺术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方面。古典建筑曾以其辉煌的艺术成就璀璨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越来越超越了艺术,成为了评价一切的主宰。人们醉心于像艾菲尔铁塔一样代表着人类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建筑。一时之间,技术至上主义、生态设计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为建筑创作中最强有力的声音,艺术的声音却日渐衰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片面地强调技术、忽视艺术所带来的人文思想的缺失,建筑成为方盒子的变奏,住宅成为居住的机器……因此,我们呼唤建筑创作从当代艺术中汲取营养,变革建筑创作的理念,丰富建筑创作的形式。观念艺术作为当代西方艺术领域中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部

分,对建筑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希望通过观念艺术及其对建筑创作影响的研究,激发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建筑创作语汇,提供新的审美旨趣倾向,促进新的建筑形式的生成。

1观念艺术解析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音乐家亨

利?佛林特(Herry Elynt)在1961年提出。但要真正追本溯源,还要从20世纪初的杜尚谈起,他的作品《泉》震撼了整个艺术界,一个小便池,却堂而皇之地与《蒙娜丽莎》、《大卫》等经典艺术品一样,陈列于艺术馆中,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探求。杜尚的答案是“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

观念艺术与建筑创作中的观念

Conceptual Art and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Creation

摘 要 该文针对建筑创作中片面地强调技术,忽视艺术而带来人文思想的缺失问题,倡导建筑创作从当代艺术中汲取营养,并以观念艺术带来的创作理念的变革,创作形式的丰富和创新精神的促进为例,分析了当代艺术对建筑创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观念艺术 创作理念 创作形式 创新精神

Abstract Based on t he problem ca us ed b y t he em p ha s is of t echnology one-sidedly and t he neglect of art, this article advocates that architect ure creat ion should derives nutrition from contemporary art and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eation concept brought by Concept ual Art , t he abundance of creation form and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spirit.Key Words Conceptual Art, Creation concept, Creation form, Innovation spirit

图1 拉维莱特公园之一(资料来源:邬烈炎编著.解构主义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

图2 拉维莱特公园之二(资料来源:同图1)图3 拉维莱特公园之三(资料来源:同图1)

中图分类号 TU-8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7)01-0117-06

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收稿日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生150006

2006 07 25

孙 清 军宋 晓 丽

Sun Qingjun

Song Xiaoli

118第25卷

1 /2007

建筑达观念,而非用艺术技法制作的成品。”①

但只可惜,他

曲高和寡,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大破大立,艺术界才又重新举起了杜尚的大旗。这是因为艺术的发展走过了古典艺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再现以及现代艺术对主观世界自律性的探索,却从未改变艺术对视觉审美的诉求。到了现代艺术的末端,唯美主义的色彩、比例、构图、尺度成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对形式的热衷,成了艺术发展的牢笼。尤其是极少主义的“方盒子”以将艺术发展到了纯粹理性的阶段,怀着开拓创新雄心壮志的艺术家们被宣告在形式的道路了上已经无文章可做。于是他们丢弃画笔,抛却色彩,打破形式,转而用图表、文字、照片、数据、现成品……展现艺术家的“心画”。自此,艺术摆脱了形式的重压,成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的表达。评价艺术品的优劣的标准不再是“形式美感”、“风格样式”,而是作品所传达的理念是否深入人心。观念艺术同环境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身体艺术等艺术思潮渊源相近且联系密切,广义的观念艺术甚至囊括了其他思潮。

可以说,在艺术领域中,第一次的,“无形”的观念超越了“有形”的实体,占据了作品的核心。观念艺术不具备传统艺术带来的审美愉悦,却能成为启迪观众思想的催化剂。而对大众的关注、对生活的诠释、

对科技的应用,也使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

观念艺术对建筑创作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带来了对建筑创作本体的重新建构和重新理解。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代受到功能、技术、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的建筑创作,在未来,当经济、技术……不再成为问题时,是否应该更多地成为人类思想的反映,情感的体现呢?

观念艺术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即创作理念的变革,创作形式的丰富和创新精神的促进。

2创作理念的变革

建筑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坚固、稳定、永恒的特征。人们崇拜像金字塔一样代表了崇高、永恒精神的建筑。而观念艺术为我们带来的则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创作观念。建筑中体量、造型、坚固、永恒的传统的“物质化”观念受到强烈地质疑和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流动、虚无、变幻、瞬时等“非物质化”的理念。建筑创作中以造型为中心的观念的消解,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几点。

2.1 观念取代了形式

自观念艺术产生后,形式只是艺术的躯壳,观念成为了艺术的核心。艺术品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内涵。观念艺术对形式的消解,对艺术本体的重新建构与重新理解无疑也给建筑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著名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就曾指出:“艺术家提出,想法和观念比作

品这个物件更重要,这在建筑领域中也适用”②

。1995

年在东京召开的讲演会上他更是提出了“应该放弃功

能和形态”③的激进观点。虽然一直被称为解构主义建

筑大师,但他最负盛名的拉维莱特公园却更接近于一部观念艺术的作品。

尽管沙利文以一句“形式追随功能”作为现代主

图4风之塔之一

(资料来源:[意]安德烈亚?玛费伊编著.伊东丰雄.孙元元 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

图5 风之塔之二(资料来源:同图4)

119

第25卷

1/2007建筑义建筑的宣言,但在屈米看来,当今时代是一个“火车站成为美术馆,教会成为保龄球馆的时代”,功能之间的相互置换使“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难以成立。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中要体现的是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量间重叠、置换的理念。拉维莱特公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概念,转而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重叠、并置的复杂化的系统(图1)。其中包含着3个系统——点系统、线系统和面系统,即间距120 m的方格网格中疯狂构筑物的红色

“点”(图2 ̄3),林荫道和散步道组成“线”,和10个主题花园和几块不规则草坪组成的面。3个系统虽然各自独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但当3个系统叠置时,却能够互相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些点、线、面的元素也并非建筑的全部涵义,建筑师的草图与它们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图纸用于表达被建造物的媒介的观点。正如屈米所说:“拉维莱

特没有理论性的图,每张图都是‘建筑物’。”④

也就是

说,非物质性的图纸拥有了与物质性的建筑同等重要的地位。观念超越了形式,占据了作品的核心。

2.2 瞬时取代了永恒

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创建、卫星电视的转播,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洪水般的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观念艺术表现出了对信息这一社会现实的特殊关注。因此,观念艺术又被称为信息艺术。它对于信息的预测性、真实性、复杂性、内在结构、传播方式进行的观念性探索,构成了艺术表达的一种革命。观念艺术家曾使用录、放映机,对图像的时间、空间、速度、顺序、色彩、明暗强弱进行处理,用反逻辑、反感知的图像,引导、暗示观众跨越理性思维的界限。美国艺术家约翰?塔斯(John Toth)1997年创作的《圆圈内》是用互联网把三个城市的三组由作曲家、画家、雕塑家、网络设计师、诗人等组成的艺术家同步联系起来,用电子合成音乐、呼吸声、诗歌朗诵、歌声、抽象舞蹈、计算机图像投影,创造了内涵十分深沉而丰富的作品。

信息时代,万事万物皆处于瞬息万变之中。无论对艺术还是对建筑而言,“坚固、永恒”的观念已经不

图6柏林犹太人博物馆(资料来源:翁晨.读犹

太博物馆.世界建筑,1999(10))图7瑞士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之一 (资料来源:[英]康威?劳埃德?摩根编著.让?努韦尔:建筑的元

素. 白颖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

图8 瑞士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之二

(资料来源:同图7)

图9自杀者之家(资料来源:杨志疆.当代艺术视

野中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图10 自杀者母亲之家(资料来源:同图9)

图11 T

型住宅(资料来源:同图10)

120第25卷

1 /2007

建筑复存在。伊东丰雄曾说过,“建筑是临时的存在”⑤

。“我

们设计一栋建筑,……与其做一个完整的计划,不如给它很多可以改变的条件,让它们以后有很多机会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 ⑥即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应该紧随时代的变化,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一动态的时空观,体现在伊东丰雄在日本横滨设计的“风之塔’上(图4 ̄5)。建筑是巧妙地运用“风”作为主题来暗示作品的轻盈感和瞬时性。它的表皮色彩和质感可以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白天看上去还是一个金属铝筒,夜间则成了一个透明的“万花筒”,映射出内部装点的灯饰。环形霓虹灯随着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明暗开合;灯饰串随着城市交通噪音的强弱而起舞;泛光灯则随着风俗和方向的变换而起伏,建筑俨然幻化成了一曲“都市生活的交响曲”。

这类具有“临时性”特征的作品,无疑契合了当代的消费文化,反映了瞬息万变的时尚,构成了对传统“坚固、永恒”观念的颠覆性反思。

2.3 虚空取代了真实

在观念艺术中,既然形式已经处于了次要地位,更为纯粹的理念表达即是对形式的消解,对“虚无”的探求。1952年,英国音乐家约翰?凯奇(John Cage)创作的《四分三十三秒》是没有任何声音的音乐;1955年前后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的《白色绘画》、《黑色绘画》和《红色绘画》是没有任何形象和线条的单色平涂;1958年,画家克莱恩(YvesKlein)在法国克勒赫展廊展出的作品《虚无》,是没有任何艺术作品的展览。

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对“虚无”的追求,因为“有”往往使艺术品局限于单一的具体形象,而“无”则提示观众深层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有”成为束缚思想的牢笼,而“无”却带给了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有”只能是别无选择的接受;“无”中却包含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就像禅宗尚“无”的思想一样,于无声无息中让人们体会出凡入世的超脱境界。

美籍犹太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超越了矶崎新“建筑的未来是废墟”的观点,提出“建筑的未来是不存在”的观点,他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便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在”与“不在”的概念,其中的“大屠杀纪念塔”便是有空无一物渲染出了“死亡”的氛围(图6)。在这一高耸且阴暗的空间中,因有一丝冷光从顶部射入,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恐怖的感觉油然而生。时间似乎为之停滞了,心跳也似乎为之停止了,只剩下黑暗中的沉默与冥想。建筑师用“Void”——“虚空”暗示柏林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如同燃烧的灰

烬,不包含任何,却表达了一切”⑦。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以一种“不在”,表达了悲壮的“存在”,以“虚无”,表达了最为强烈的“真实”,有时候,“无”比“有”可能更具震撼力。

2.4 公众参与取代了个人意志

观念艺术带来的一项重要革命在于使生活直接成为了艺术,而不仅限于用艺术表现生活。德国艺术家波依于斯(Joseph Beauys)指出“创作并非艺术家的专利。这是我意识到的关键问题,更为广泛的创作内涵,即是我的艺术观念。我之所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意思是指,人人都能在他自己特定的范围,无论是在绘画、音乐、工程技术、病人医护,还是在经济领域,

图12 巨大的结构体、九家房资(资料来源:同图9)

图13 建筑测量(资料来源:李巨川.建筑测量——24层楼到底多高?(纪念陈宝莲).时代建筑,2003(05))

121

第25卷

1/2007建筑确定生活的含义。”⑧

艺术不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宣

泄,也不再是对于比例、色彩、构图等唯美主义形式法则的追求,而是成为了一种大众参与的艺术。在接受美学的普遍影响下,观念艺术家认为作品中所传达的观念只有经过观众的直觉感知和理性解读才能成为完整的观念,作品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艺术家们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使作品对观众更具吸引力。可见,公众参与的理念在观念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公众参与的设计理念对建筑领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筑师不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转而尊重公众意愿,体现大众需求,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在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建筑生涯中,电影曾给他的创作以很大的启示,他也经常自喻为一名电影导演。他总是召集一队专家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其中不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很多非专业人士,就像电影导演来选择照明师、艺术指导和电影编辑。努维尔这样解释道:“在许多工程的开始同我的团队以及其他人有许多会议、讨论、分析等等。这就好像列目录那样简单——列出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这帮我

在头脑里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图像。……”⑨之后建筑

师还要与团队相互沟通,共同绘制图纸和模型,并随时准备面对设计中新的问题。在瑞士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设计中(图7 ̄8),首轮方案由于对湖面岸线的打破,被公民投票否决,在第二轮方案中,努维尔与官员、音响工程师、乐队以及市民议会合作,在经过了4次公民投票,定期会议和发表图纸文件后,决定从

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将湖面引入到建筑中来,而非

图14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资料来源:同图7)图15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之二 (资料来源:同图7)

图16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之三 (资料来源:同图7)

图17书道系列(资料来源:胡期光.“实验建筑”现

象的剖析与审视.建筑师,2004(12)

用建筑去打破湖面。建筑中的三个主要部分,统一在一个巨大的金属屋面下,由此,建筑实现了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对话,并很好地满足了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

在这个实例中,建筑师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的是组织者和协调者的工作,大众的参与合作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2.5 表现孤寂、不安的人类情感成为可能

既然观念艺术着重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和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和观念绝不仅仅包含着美和善,丑陋、怪诞、痛苦和不安的人类情感也应当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消极的人类情感的介入,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空间和艺术视野,艺术不再倾向于单一、唯美,而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生的”⑩。

美国建筑师约翰?海杜克因其“拒绝建筑物”的观点而区别于其他建筑师,在他40余年的建筑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求得被物质所禁锢的思想和观念的解放,其思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多年来与疾病和死亡纠缠在一起的身体状态,也使他的作品更倾向于表达一种孤寂、阴暗、不安的内心状态。他的“假面舞会”系列作品“自杀者之家”(图9)、“自杀者母亲之家”(图10)、伦敦的“时间的塌陷”、奥斯陆的“安全性”……无一不体现了建筑师“悲观建筑学”的思想。“时间的塌陷”与大屠杀,“自杀者之家”与“布拉格之春”中青年学生的自焚事件联系紧密。建筑师关注社会问题,把矛头指向了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背后隐藏的种种诟病。“假面舞会”系列,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批评与责难,其间流露出的冷漠与哀怨的气息,令所有的参观者都难以释怀。

海杜克的作品向我们证明了,在表达思想和观念为核心的艺术领域中,消极的人类情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家乃至建筑师表达的重要主题。乐观与悲观的建筑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均衡的系统。

3创作形式的丰富

观念艺术带来了建筑创作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则进一步带来了形式的张扬。建筑师拥有了一个不必再拘泥于形式的自由创作空间。装置、行为、图示、文字乃至现代科技都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创作中,创造了丰富多彩乃至令人眩目的建筑表现形式。

3.1 装置艺术的介入

装置是使用现成品方式呈现观念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在观念艺术中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建筑师西蒙?翁格斯(Simon Ungers)将“装置艺术”的理念直接应用于建筑,他在纽约设计的T型住宅(T—House)是由横纵两个长方体垂直上下交错布置构成的巨大的金属盒(图11)。镍、铬的锈蚀钢板的表皮,斑驳的铁锈色彩揭示出了与艺术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那些大型钢雕的同一性。它是装置艺术直接介入建筑的典型。

3.2 图示与文字

观念艺术家认为,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艺术家科索斯(JosephKosuth)的《一把和三把椅子》向人们证明了,椅子

的实体可以用图像(照片)来代替,而图像又可以用

字典上的定义来代表。艺术形式没有优劣之分,图示

和文字可以取代实体来传达观念。

建筑师也深受启发,建筑师阿布拉汗姆认为“建

筑画在建筑中应作为合理的最终产物”11,建筑图示

已经完整地表达了建筑师的创作理念,建造与否并

不影响其价值。他的作品《巨大的结构体》、《九家

房》(图12)就是其特定观念的表述。

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之前创作的《曼哈顿改编

录》,被认为是他的第一个解构/重置作品,尽管他是

以文字和图示的形式存在的,但在屈米眼中,已经是

完成了的建筑作品,与拉维莱特公园并无本质的不

同。只不过实际的工程给了建筑师一个实践观念的机

会罢了。由此可见,在建筑领域中,图示与文字也同

样可以成为表达建筑的重要手段。

3.3 行为

行为介入建筑表达,直接来源于行为艺术的影

响,并主要表现在当代具有先锋意义的实验建筑中。

李巨川的“建筑测量——24层楼到底多高?(纪念陈

宝莲)”(图13),是将小型摄像机用绳索从24层楼的

窗口垂直放下去,直至地面,拍摄下建筑的外表面,以

求在独特视角下的建筑体验。他的另一个作品“与一

块砖共同生活一个星期”则是在7天里,携带着一块

红砖进行各种日常活动,意在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建筑

体验。

当然这类探索在建筑领域中还远不是主流。

3.4 现代技术

观念艺术历来强调对现代科技的应用,电视、电

影、互联网都成为观念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在建筑

领域中也是如此,建筑师努维尔在阿拉伯世界文化中

心的设计中,用类似于照相机光圈的易变控光装置来

组织和使用光线,通过开启与关闭,为建筑营造了独

特且多变的形式和空间,使参观者如同走过了一系列

电影的连续镜头(图14 ̄16)。

4创新精神的促进

观念艺术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在于它对变革思想

和创新精神的激励,代表着一种不断创造的文化精

神,成为艺术变革与发展的动力。然而要创新,就必

然伴随着对旧有文化形态的反叛与挑战。纵观建筑发

展的历史,就是新的建筑形式、思潮不断向旧有形式、

思潮的挑战,又不断被接受、认可的过程。现代主义

是对古典建筑是一种的反叛,后现代又是对现代主义

的一种反叛……非如此,建筑难以向前发展。一旦其

形式和思想被广泛地接受,其先锋意义也就丧失,将

要面对的是不断涌现的新的思潮的挑战。

反观中国建筑创作的现状,热衷于西方的风格、

流派,少“原创”,而多“借鉴”,始终没有走出一条

适合中国发展的建筑创新之路。在当今时代“全球化”

所造成的文化趋同和特色危机的背景下,人们不禁要

呼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创性是一个国家的

建筑设计水平的体现,没有创新,中国的建筑作品就

始终不能站在世界建筑舞台的前列。如何在现代化与

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准立足点,结合地域特色,发扬

传统文化,是中国建筑师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有幸

看到了一些中国建筑师的尝试与努力,赵冰将目光投

向中国传统的书法,他设计的“书道系列”(图17)试

图用建筑的造型来模拟书法的气势,他的其他作品如

红框系列、风水系列、招财进宝系列等中,也都继承

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观念艺术带来的变革思想和创新精神,将为我国

的建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建筑无疑需要这样一

块“前沿阵地”。

结 语

在当今时代,观念艺术影响下的,以非物质形态

的观念作为设计出发点的思想,在建筑领域中还远

非主流,但其间所带来的建筑创作理念的变革,却

发人深省,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其中

所代表的不断创造的文化精神,更将成为建筑发展

的动力。 ■

注 释

(1)徐淦 著.观念艺术.北京:人们美术出版社,

2004:01。

(2)费菁,傅刚.屈米访谈.世界建筑,2004(4):20。

(3)[日]渊上正幸 著.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覃

力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1。

(4),(11) 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南京: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3:35,38。

(5)陈晞.表皮的“临时性”演绎——解读伊东丰雄

的“透层化建筑”理念.建筑师,2004(8):94。

(6)王惠君.用建筑传达时代的讯息——与建筑家伊

东丰雄之对谈.建筑师(台),1998(1):87。

(7)翁晨.读犹太博物馆.世界建筑, 1999(10):56。

(8)徐淦著.观念艺术 北京:人们美术出版社

2004.01。

(9)周祥,邓燕嫦.功夫在建筑外——法国建筑师

让?努维尔的建筑思想介绍.中外建筑,2001(2):

30。

(10)金程斌.观念艺术推进的助动剂.美术大观,

2005(6):15。

(11)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南京:东南大

学出版社,2003:13。

参考文献

1胡期光.“实验建筑”现象的剖析与审视.建筑师,

2004(12)

2[英]康威?劳埃德?摩根 编著.让?努韦尔:建筑

的元素.白颖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22第25卷

1 /2007

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