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热流密度器件冷却的热管散热器实验研究

用于高热流密度器件冷却的热管散热器实验研究
用于高热流密度器件冷却的热管散热器实验研究

低温与超导第39卷 第1期

制冷技术R efrigeration Cryo .&Supercond .V o.l 39 N o .1

收稿日期:2010-08-31

作者简介:诸凯(1954-),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传热传质研究。

用于高热流密度器件冷却的热管散热器实验研究

诸凯,李媛媛,陆佩强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34)

摘要:针对大型计算机服务器CPU 的耗能量,探讨了一种新的热管排布方式的散热器,并对其散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种热管散热器,最高热流密度为74.3W /cm 2,其冷却风速控制在4m /s 即可满足芯片冷却要求。同时根据模拟计算得到的散热器底板温度分布,可有助于对热管排布方式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热控制;热管;散热器;CPU

Experi m ent al i n vestigation on heat transfer charac t eristics of a novel heat pi p e radiat or

used to coo l high heat flux device

Zhu K a,i L i Yuanyuan ,Lu P e i qiang

(T i anji n K ey L aboratory of R e frigerati on T echno l ogy ,T ian ji n U n i versity o f Co mm erce ,T i anji n 300134,Ch i na)Abstrac t :A nove l heat p i pe radiator w it h the different arrang e m ent o f heat p i pe w as used to i nvesti ga te t 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 cs a i m ed to the prac tica l heat flux of CPU i n large-scale computer .The research resu lts i nd ica ted that the a ir veloc i ty w ith i n 4m /s cou l d satisfy the practi ca l dem a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max i m u m heat fl ux density 74.3W /c m 2.In addition ,accordi ng t o the te m pera t ure distributi on of base plate ,opti m ization desi gn of t he arrange m ent of heat p i pe cou l d be proposed .

K eyword s :T he r m al con tro ,l H eat pipe ,R ad i a t o r ,CPU

1 引言

CPU 芯片由于其集成度、封装密度以及工作

时钟频率的不断提高,其单位面积的发热量迅速增加,工作温度也不断升高。研究文献表明,单个半导体元件的温度每升高10 ,系统可靠性降低

50%[1]

。针对大型计算机服务器CP U 散热的特点,优化散热器底面传热结构和提高散热片表面传热系数可有效提高其散热效果,如将热管镶嵌于散热器底面通过相变进行强化换热,可在原散

热面积基础上提高效率35~40%[2]

。其原理是高热流密度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热管,使热管内工质发生相变将热量传递给底板,然后再通过翅片与空气的强迫对流将热量散掉。热管镶嵌于散热器底面可以有多种排布方式,其目的就是尽量使高热流密度器与热管的蒸发段大面积接触。此前本课题组曾对热管U 形排布和平面形热管

散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3]

,本文将对一种热管呈 工!字形排布镶嵌于底板的翅片散热器冷却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其导热效率以及CP U 热

流密度变化与热管散热器的性能特性等,以期为高效散热器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2 实验研究

2.1 工!形热管散热器结构形式及特点

图1 工!型热管散热器F ig .1 H eat p i pe rad i a t o r o f t ype 工!

三根直径为6mm 的热管呈 工!字形镶嵌到铜质底板的散热器中,热管的中间段与CPU 芯片接触,翅片散热器顶部用与散热翅片同厚度的铝片封装,其目的是除可以增加散热器强度外,有利

于增加翅片段部的传热。 工!字形热管散热器的外观如图1所示。散热器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用散热器参数

T ab .1 Pa ra m e ters f o r heat pipe radiato r i n expe ri m en t

L ?W ?H /mm 3肋高/mm 肋厚/mm

肋片数/mm

肋间距/mm

热管纵向高度/mm

热管横向宽度/mm

130?100?44

35

0.5

41

1.98

5

7

2.2 实验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在自行搭建的实验台上对该热管散热

器的散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装置可参见参考文献[4]。改变直流硅热源的功率,可以提供给用来模拟芯片的铜柱不同的加热量。在铜柱内间隔埋入两对热电偶(T 2、T 3),用以测量输送给散热器的实际热流密度;另一热电偶(T 1)埋入与铜柱顶部加工为一体(作为CPU 的热扩散板)的铜板中心,以测量其热扩散板的温度。热管散热器底板的上下表面共布置有42对T 型热电偶,用

来测量底板上下表面温度,如图2所示。在实验风道的风速平稳段用热线风速仪测量风速。用微压计测量散热器在风道前后的压差。为减小散热器底板与热扩散板接触热阻,在两者之间添加一种高导热材料T I M 。调节风机提供不同流速的气流对散热器进行冷却。

测量的主要参数有:热流通量;热扩散板中心温度;热管散热器底板上、下表面温度;风速;实验段前后压差;

实验段前后风温。

图2 散热器底板上下表面热电偶布置示意图

F i g .2 T her mo coup l e arrangem ents on each si de of t he hea t pi pe radiator base p late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风速、加热功率等参数发生改变的条件下,

检测分析散热器的温度分布、热阻、压差,以及散热冷却能力。

3.1 散热器的温度分布情况

(1)热扩散板中心温度

由于芯片与散热器底板的面积相差较大,为使芯片的热量尽快传给散热器底板,在芯片与散热器底板之间增加一块金属导热板,称为热扩散板。实验采用的热扩散板位于散热器底板中央,尺寸为43?43?3mm 的铜板。图3是在不同工况下,热扩散板中心温度图随热流密度的变化。

从图3的一组曲线可知,在同一风速下,热扩散板

中心温度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在

图3 热扩散板中心温度随热流量的变化F ig .3

Core temperature o f heat d iffuser plate at d ifferent heat flux

相同热流密度条件下,虽然随着风速的提高,板中心温度随之降低,但降温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通过单纯提高风速来降低芯片温度,效果并不理想。

例如,最高热流密度为74.3W/c m2、风速为2m/s时,热扩散板中心温度为64.8 ,风速增大到4m/s时,板中心温度为54.2 ,温差为10.

6 ,即风速提高一倍,温度降低了16%。风速增大到6m/s时,板中心温度为49.9 ,温差为14.

9 ,即风速提高两倍,温度降低了23%。为保证芯片正常工作温度,热扩散板中心温度应控制在55 以内,据此,最大风速控制在4m/s时即可满足冷却要求。

(2)散热器底板温度分布

由散热器底板布置的热电偶获得底板上下表面温度分布。由于热管排布方式以及底板受热条件对称,因此热电偶只布置在底板1/2侧即可,如图2所示。图4(a)~4(d)是用模拟计算方法得出的热流密度为74.3W/c m2、风速分别为5m/s 和6m/s时,散热器底板上下表面温度分布图。送风方向沿X 轴正向。

图4(a) 热流密度74.3W/c m2、5m/s,底板下表面温度分布图

F i g.4(a) T emperature d i str i bution on the botto m surface of the base plate a t different hea t fl ux74.3W/cm2、5m /s

图4(b) 热流密度74.3W/c m2、5m/s,底板上表面温度分布图

F i g.4(b) T emperature distr i bution on the upper surface o f t he base p late at d ifferent heat fl ux74.3W/c m2、5m/s

图4(c) 热流密度74.3W/c m2、6m/s,底板下表面温度分布图

F i g.4(c) T emperature d i str i bution on the botto m surface of the base plate a t different hea t fl ux74.3W/cm2、6m/s

图4(d) 热流密度74.3W /c m 2、6m /s ,底板上表面温度分布图

F i g .4(d) T emperature distr i bution on the upper surface o f t he base p late at d ifferent heat fl ux 74.3W /c m 2、6m /s

图4(a)~4(d)显示出的高温区是散热器底板与热扩散板相接触的位置。对于散热器底板上

表面(如图4(b)、4(d)),由于强制对流空气的冷却作用,温度沿X 轴正向逐渐降低,左上部温度明显较低。温度沿Y 轴正向逐渐降低;在右下区域,由于空气温度升高,导致后半部分温度梯度减小。从图中发现,低温区将近占据上表面积的一半,由于中心处热管的存在使得中线处的等温线基本呈对称分布,温度梯度较均匀,说明热管有较强的导热性能。但是在迎风侧的前段,等温线变得较为密集,温度梯度较大,是由于强制对流的作用,密集的等温线被限制在上表面中部一狭长地带,沿流线方向分布,温度梯度基本沿Y 轴正向延伸。说明此处的换热效果不太理想。对于散热器底板下表面来说,由于镶有热管且未直接受到空气接触,因此下表面的均温效果明显好于上表面,等温线分布较为均匀,高温区与上表面相比基本呈左右对称分布(如图4(a)、4(c)所示)。热管可将热量较均匀的向Y 方向扩散,对于中上部,由于没有热管,因而形成了低温区,但低温区仅占总面积的1/5左右。在迎风侧由于热管作用和上表面的对流换热双重作用,使得上风侧的温度梯度变化要比下风侧大,但不均匀。通过比较可知,增大风速虽可以降低表面温度,但对温度分布的影响较小。由此提示,

如果将底板两侧热管

图5 改进的热管布置方

F i g .5

I mproved arrange m ents o f heat p i pe

向低温区延伸,如图5所示,则可进一步扩大底板有效散热面积,使得下表面温度分布更均匀,减小温度梯度,提高换热效率。3.2 散热器热阻分析

(1)散热器扩散热阻

对于实际应用的计算机芯片,其内部结构导致了芯片表面的温度分布很不均匀,致使芯片表面形成许多热点(hot spot)。在散热器底面与芯片之间设置热扩散板的目的,是将芯片上的高密集度热量尽快地扩散到整个散热器底板,热扩散板与散热器底面通过热结合层相接进行散热,所以热扩散板本身形成的扩散热阻将对芯片冷却产生影响。扩散热阻R s 的表达式

[5]

,可由以下方程

式表示:R s =

T s -T d own

Q Q =k s A s

T

L

其中:T s 为热扩散板上表面平均温度,T dow n 为

散热器下表面平均温度,Q 为热流通量,k s 是铜的导热系数,A s 为铜柱的横截面积, T 是铜柱内不同位置(T 2/T 3)间隔的温差, L 是T 2与T 3间的距离。

图6给出了散热器在不同风速下扩散热阻随热功率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风速的增大,扩散热阻总体呈现减小。风速由2m /s 提高至3m /s 时扩散热阻下降的幅度明显,为0.07 /W 。但当风速由3m /s 增大至6m /s 时,扩散热阻的下降幅度较小。尤其是风速在5m /s 与6m /s 时的扩散热阻已近乎相同,说明在相同的热

流密度下或者热流密度增加到一定值后,风速超过3m /s 后对扩散热阻的影响较小。

图6 不同风速下扩散热阻随热流的变化

F ig.6 D iffuse heat res i stance at d iffe rent heat fl ux and ve

l oc ity

(2)散热器总热阻

散热器总热阻是翅片热阻与散热器底板热阻之和,可客观地表现散热器性能强弱,也是散热器冷却CPU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与通常定义散热器的总热阻[6]不同,本研究中定义散热器总热阻采用热扩散板上表面最高温度,而非平均温度。在实际应用中,为避免出现过热的温度点,要关注CPU的最高温度区。

R tota l=T ma x-T a mb

Q

其中:R tota l为散热器总热阻,T max为热扩散板上表面最高温度,T a m b为环境温度,Q为热流通量。

图7 不同工况下的总热阻比较

F ig.7 Co m parison of entire the r ma l resistance at d ifferent

w orki ng cond i tions

图7是不同风速、不同热流密度下散热器的总热阻比较。图6与图5比较具有相同的趋势,但风速对散热器总热阻的影响要比扩散热阻明显。增大风速可使散热器总热阻减小,如风速由2m/s提高到5m/s,总热阻降幅为0.072 /W。但风速由5m/s提高到6m/s时,降幅仅为0. 007 /W,说明风速增大至5m/s以后对总热阻减小将不再显著。

4 结论

本文以解决高热流密度器件强化散热问题为研究背景,探讨了一种新的热管排布方式的散热器,并对其散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

(1)通过实验可知,采用此种热管散热器,最高热流密度为74.3W/c m2,其风速控制在4m/s 时,即可满足芯片冷却的需要。

(2)根据测得的底板表面温度可知,下表面中部向左右两侧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温度梯度较大,不利于散热,由此提示热管排布方式的设计改善。

(3)在其扩散热阻或散热器总热阻的计算中,热扩散板和散热器基板上下表面温度的准确测量至关重要,其中含有热管排布的散热器底板具体位置的选定也是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Y is wannath R,N a i r R,W akharker V,et a.l E m erg i ng d i

rections for packag i ng techno l og i es[J].Interl techno l o

gy Journa,l2002(6):61-74.

[2]W e i J,Cha A,Cope land D.M eas ure m ent o f vapo r

Cha m ber Pe rf o r m ance[R].IEEE SE M I-TH ERM Sy m

po si u m,2003,191-194.

[3]诸凯,刘建林,田金颖,等.高热流密度器件热控制实

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30(10):1707-

1709.

[4]田金颖.CPU热管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8.

[5]M i k ic B B,R ohsenow W M.T her m al Contact R esistance

[R].H eat T ransfer Lab,M assachusetts Instit ute o f T echnology,Ca m bri dge,M ass,U.S.A:1966.

[6]M uzychka Y S,Cu l ha m J R,Y ov anov ich O M M.T he r

m al Spread i ng R esistance of E ccentr i c H ea t Sources on R ectangu l a r F l ux Channe ls[J].Jou rnal of E lectron ic

Packag i ng,2003,125,178-185.

传热学简答题

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机理?自然界是否存在单一的热量传递方式?举例 答:三种方式为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是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分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热辐射是物体通过由于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存在,太阳与地球间的热辐射,固体的热量由热的一端流向冷的一端。 2.导热系数及不同相态的材料导热系数差异? 答: n x t q ??= λ,一般来说,导热系数:对于不同物质,金属固体>非金属固体>液体>气体;对于同种物质,固态>液态>气态。它与物质的种类及热力学状态(温度、压力)等有关。 3.导热、对流、辐射换热之间的区别? 答:导热与辐射中物体各部分是不发生相对位移的,而对流中流体各部分发生相对位移。导热与对流均需要介质才能传递热量且无能量形式的转换,而辐射则不需要介质且有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换。 4.什么是温度场?什么是温度梯度? 答:各个时刻物体的各点温度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温度场。温度梯度是温度变化的速度与方向,它是温度变化最剧烈的方向。 5.等温线的概念与性质? 答:温度场在同一瞬间相同温度的各点连成的线叫等温线。物体中的任一条等温线要么形成一个封闭的曲线,要么终止在物体表面上,它不会与另一条等温线相交。当等温线图上每两条相邻等温线的温度间隔相等时,等温线的疏密可直观的反映出不同区域导热热流密度的相对大小,等温线越密,热流密度越大。 6.导热微分方程及其理论依据? 答: Φ+????+????+????=??)()()(z t z y t y x t x t pc λλλτ,依据为能量守恒定律,即导入微元体的总热流量+微元体内热源的生成热=导出微元体的总热流量+微元体热力学能的增量。 7.定解条件及常见边界条件? 答:定解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某一特定问题的解的附加条件。1)初始条件:给出初始时刻的温度分布2)边界条件:给出导热物体边界上的温度或换热情况。第一类边界条件:规定了边界 上的温度值。第二类边界条件: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第三类边界条件: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流体温度tf 。对稳态问题只需边界条件。 8.肋片导热的特点及加肋的原因? 答:特点:肋片伸展的方向上有表面的对流传热及辐射传热,因而肋片中沿导热热流方向上热流量是不断变化的。原因:采用肋片可有效的增加换热面积,增加对流传热量。 9.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于稳态导热的基本特点? 答: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过程称为非稳态导热。区别: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在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位置处的导热量是不同的。 10.什么叫集中参数法?实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称为集中参数法。实质是固体内部的导热热阻远小于其表面的换热热阻时,任何时刻固体内部的温度都趋于一致,以致于可以认为整个固体在同一瞬间均处于同一温度下。应注意只适用于当Bi=hl /λ≤0.1(平板)、0.05(圆柱)、0.033(球)时。 11.试说明无限大平板的概念并举例子,可以按无限大平板来处理的非稳态导热问题? 答:从X=0的界面开始可以向正向以及上、下方向无限延伸,而在每一个与X 坐标垂直的截面上物体的温度都相等的物体。例子:一块几何上为有限厚度的平板,起初具有均匀的温度,然后其一侧表面突然受到热扰动。当扰动的影响还局限在表面附近而尚未深入到平板内部去时,就可把该平板视为—“半无限大物体”。 12.对流换热定义?对流换热系数是怎样定义出来的?影响h 的因素?研究h 的常用方法? 答: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称为对流传热。m t A h ??Φ = 。影响因素:(1)流体流动的动因(2)有无相变(3)流动状态(4)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5)流体的物 理性质。研究方法:(1)分析法(2)实验法(3)比拟法(4)数值法。 13.傅里叶定律中的负号起什么作用?牛顿冷却公式是如何解决的?)(w s t t h q -=与)(s w t t h q -=两式各自描述什么对流换热? 答:负号说明热量传递方向与温度升高方向相反。牛顿冷却公式是通过定义温差△t 的概念来解决的。△t 恒大于0.。)(w s t t h q -=是凝结换热,而)(s w t t h q -=则是计算流体沸腾 时的换热量。其中 s t 为饱和流体温度,w t 为壁面温度。 14.流体流动边界层及其厚度和热边界层及其厚度的定义?边界层理论的要点? 答:流动边界层:当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流体黏性的作用使得在固体壁面附近存在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达到主流速度的99%处距离y 为流动边界层厚度δ。热边界层:固体表面附近流体温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一般以过余温度为来流过余温度的99%处定义为其厚度δt 。要点:1.边界层厚度远小于特征长度;2.边界层到过渡区,再到湍流,湍流分为湍流核心区,层流底层;3.把流场分为主流区与边界层区;4主流区列出惯性流体微分方程,边界层区列粘性流体微分方程。 15.相似原理的主要内容?怎么判断两物理现象相似?相似原理的用途?通过相似原理对于强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非稳态无限大平板问题可以表示成什么无因次量的函数关系? 答:主要内容:同名相似特征数相等;同一类现象中相似特征数的数量及其间的关系;两个同类物理现象相似的充要条件。判断:同名的已定特征数相等;单值性条件相似(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物理条件)。管内强制对流:Nu=f (Re ,Pr ),自然对流:Nu=f (Gr ,Pr ),非稳态: ),(0 Fo Bi f =θθ,用途:①减少实验次数,得出一个通用性的规律或结果;②得出的

散热器的热管技术

[散热原理——热管技术] 热管属于一种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致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的液体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一系列优点,并且由热管组成的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流体阻损小等优点。其导热能力已远远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以前热管技术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宇航、军工等行业。 正是因为有热管技术的民用化,使得人们改变了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思路,摆脱了单纯依靠大风量风扇获得更好散热效果的传统散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低转速、低风量风扇配合热管技术的崭新散热模式。热管技术更为PC的静音时代带来了契机 热管技术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高性能呢?这个问题我们要从热力学的角度看。物体的吸热、放热是相对的,凡是有温度差存在的时候,就必然出现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的现象。圣保罗散热器热传递有3种方式:辐射、对流、传导,其中热传导最快。

热管就是利用蒸发制冷,使得热管两端温度差很大,使热量快速传导。常见的热管均是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制作方法是将热管内部抽成负压状态,然后充入适当的液体,这种液体沸点很低,容易挥发。管壁有吸液芯,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 热管一端为蒸发端,另外一端为冷凝端。当热管一段受热时,毛细管中的液体迅速蒸发,蒸气在微小的压力差下流向另外一端,并且释放出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止。热量由热管一端传至另外一端,这种循环是快速进行的,热量可以被源源不断地传导开来。热管的导热过程具有很高的热传导性能,与金属相比,单位重量的热管可多传递几个数量级的热量,并且具有优良的等温性和热开关性能,特别适用于高精密散热环境。 高速度的热传导效果: -重量轻且构造简单。 -温度分布平均,可作均温或等温动作。 -热传输量大。热传送距离长。 -没有主动元件,本身并不耗电。 -可以在无重力力场的环境下使用。 -没有热传方向的限制,蒸发端以及凝结端可以互换。 -容易加工以改变热传输方向。 -耐用、寿命长、可靠,易存放保管。

如何应对高热流密度散热(维酷)

应对高热流密度导热——维酷导热膏/导热片详测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度和功率的不断提高,散热量和热流密度也越来越大,散热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极其关键的技术。散热问题不仅对传统散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导热材料有更高的要求。

维酷(VRYCUL)液态金属导热膏和导热片 产品性能参数, 测试平台简介 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由热源、上下铜块、导热片、铝散热器及风扇组成,热源功率200W,热源上方放置两铜块,四周放置绝热材料,两铜块间放置Vrycul 导热产品,铜块上方放置铝散热器和风扇。两铜块上分别有三等距测温孔T1、T2、T3,T4、T5、T6,其中T2=1/2(T1+T3),T5=1/2(T4+T6)。分别测量时间为20h、40h、60h、80h、100h 时接触热阻的变化情况。

T6 T1T4 T3T2T5 导热膏/ 图1 热阻测试平台 高温实验测试:若保证导热膏在60℃寿命达到5年,则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知,在本加速实验条件下,须在150℃情况下测试100小时。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经过150°C 高温100小时试验后,维酷(VRYCUL )的TG-I 导热膏和TP-I 导热片表现稳定,性能未见衰减。

图2 Vrycul TG-I导热膏和TP-I导热片高温100h热阻变化图腐蚀性测试 腐蚀性实验用紫铜和紫铜镀镍作为腐蚀材料,在150°C下,腐蚀100小时。实验结果见图3和图4。由图片可见,接触TP-I导热片和TG-I导热膏的结构材料均无明显腐蚀迹象。 图3 TG-I导热膏和TP-I导热片腐蚀紫铜和紫铜镀镍前后对比图

图4 腐蚀前后的热阻对比值 热冲击测试:将TG-I导热膏和TP-I导热片在-40°C至125°C之间循环测试200小时。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实验结果表明,维酷(VRYCUL)TG-I导热膏和TP-I导热片的性能稳定,未见衰减,耐温度冲击性能极佳。 图4 Vrycul TG-I导热膏和TP-I导热片的热冲击实验结果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1 “三个W”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有哪些热量传递方式和环节)。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 本章重点: 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 热量的传递速率 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 傅立叶导热公式: (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牛顿冷却公式: (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 黑体热辐射公式: 实际物体热辐射: 3.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 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4.传热学研究的基础 傅立叶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 四次方定律 本章难点 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 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串联或并联)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2.热阻概念的理解 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 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为什么? 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热管散热器解决方案的优点和限制

热管散热器解决方案的7大优点和5大限制 来源;大比特商务网 今天的大功率LED灯具(300瓦以上)主要采用热管散热器进行散热,但这种散热技术目前也面临着PC处理器散热沿袭下来的均温板和复合槽群散热技术的挑战,下文会帮助您明白为什么超频三科技如此钟爱热管散热技术。 大功率(300瓦以上)LED户外灯具散热除了可考虑采用目前市场很受欢迎的热管散热器以外,还可以考虑采用从PC高速处理器散热传承下来的均温板和复合槽群散热器,下文先为大家介绍热管散热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接下来再为大家介绍均温板和复合槽群散热技术。 我们都知道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与辐射,任何的散热设计都是这几种方式的综合应用。目前行业内常用的散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自然散热、强制对流散热、热管散热。而热管散热是目前效果最好而且性能稳定的散热装置,其传导热量的速度高出传统金属几十到上百倍,这一特点对LED来说再好不过,它能迅速将LED产生的热量以最快的方式传到别处,这比其它任何方法都要快捷有效,缺点是成本较高,若我们实现热管散热的标准化、模组化后,其成本也将不是问题。 那么这项新的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呢? 从使用角度看,热管具有热传递速度极快的优点,安装至散热器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热阻值,增加散热效率。热管,又称“热之超导体”,其核心作用是导热。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工质的汽、液相变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高达纯铜导热能力的上百倍。 从技术角度看,热管的核心作用提高热传递的效率,将热量快速从热源带离,而非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散热”——这则涵括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的过程。热管的工作原理很简单,热管分为蒸发受热端和冷凝端两部分。受热端受热时,管壁周围液体汽化,产生蒸气,此时这部分压力变大,蒸气向冷凝端流动,到达冷凝端后冷凝成液体,同时放出热量,最后借助毛细力回到受热端完成一次循环。

传热学知识总结1

传热学知识总结1

传热学主要知识点 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传导)、对流(热对流)和热辐射。 2.导热的特点。 a 必须有温差; b 物体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 d 在引力场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 3.对流(热对流)(Convection)的概念。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4对流换热的特点。 当流体流过一个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它与单纯的对流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a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b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 c 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边界层 5.牛顿冷却公式的基本表达式及其中各物理量的定义。 6. 热辐射的特点。 a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0 K ,就会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热辐射; b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伴随能量形式的转变; d 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e 辐射能与温度和波长均有关; f 发射辐射取决于温度的4次方。 7.导热系数, 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系数之间的区别。导热系数: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大小,是一种物性参数,与材料种类和温度关。 表面传热系数: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影响h 因素:流速、流体物性、壁面形[]W )(∞-=t t hA Φw [] 2m W )( f w t t h A Φq -==

状大小等。传热系数:是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不是物性参数,与过程有关。 8.实际热量传递过程:常常表现为三种基本方式的相互串联/并联作用。 9.复杂传热过程

热管散热器技术原理

热管散热器技术原理 现在的CPU、显卡、硬盘,甚至主板芯片组的发热量都大得惊人。普通风冷散热器已经发展到极限了,要想继续提高散热性能只能寻求新的散热技术。好在业界早已开发出诸如热管、液冷、半导体制冷等技术。虽然这些技术里不乏高性能得散热方式,但是最贴合实际应用的还非热管莫数了。 热管应用于PC上还是近几年里的事,真正开始普及也就一年左右。随着热管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使用,现在的热管散热器已经走下神台,价格也是一落千丈,从最初的500以上,到现在不足百元的售价,的确让很多玩家为止欣喜。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同样的热管散热器价格会有从几千元到几十元这么大的差价么?你知道热管散热器里面的各种技术和制造工艺么?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 下关于热管散热器的方方面面。 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1964年发明于美国洛斯-阿洛莫斯国家实验室(L 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并在上世纪60年代末达到理论研究高峰于70年代开始在工业领域大量应用。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工质的汽、液相变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高达纯铜导热能力的上百倍,有“热超导体”之美称。工艺过关、设计出色的热管CPU散热器,将具有普通无热管风冷散热器无法达到的强劲性能。

热管工作状况示意图 PC散热器中应用的热管属常温热管,工艺成熟,热管内工质为水。热管一端为蒸发端,另外一端为冷凝端。当热管一段受热时,毛细管中的液体迅速蒸发,蒸气在微小的压力差下流向另外一端,并且释放出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不止。热量由热管一端传至另外一端,这种循环是快速进行的,热量可以被源源不断地传导开来。 理论上的导热系数优势转化到散热器设计方面,体现在可比同散热水平的全铜质散热片大幅减轻重量、实用型最终成品的效能领先,以及更为灵活的散热区域调整。前两种优势很容易理解,更为灵活的散热区域调整的典型实例是通过热管将CPU热量传递到稍远且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机箱背部散热片处,由机箱风扇负责将热量带走,成功减少整机风扇数量,使机箱内部空气更加合理顺畅。这种方案在准系统和国外品牌整机中较为常见,如下图:

微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pdf

!第! "卷!第"期!#$$"年"月微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 周继军!!"!徐进良"""!甘云华!!"!陈!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合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微能源系统实验室!广州,!%&’% !" %%’(%+("%收稿!"%%’(!%(!$收修改稿!"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 批准号$%*($$!%$%!""通讯作者!5(6789$]?‘9!6@#> 8C B #7B #B =摘要!!对当量直径%#,66!有效加热长度’,#%66的微通道进行了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表明临界热流密度随工质质量流速和进口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加#基于实验数据给出了临界热流密度与I C :C E 数"进口过冷度的关联式#实验还发现微通道中的临界热流密度现象不同于常规通道# 微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产生是由于微通道的蒸汽阻塞#在达到临界热流密度之前!微通道的流动和传热主要是周期性的过冷流动沸腾!从微通道逸出的汽泡和进入微通道的液体反复交替冲刷微通道#一旦达到临界热流密度!微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主要是一个蒸汽周期性逸出的过程#一直持续到过热蒸汽的出现!直到最后整个微通道被过热蒸汽阻塞#关键词!!微通道!临界热流密度!蒸汽阻塞!!由于电子行业对高热流密度芯片冷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微尺度相变传热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微尺度相变传热涉及到微尺度空间内的沸腾起始点&压差&传热系数&流型&临界热流密度#0W 2%等诸多问题!综述性论文见文献’!!"(#由于设备在0W 2下工作时!将引起壁面温度的突然升高!严重时将使得加热面烧毁!所以0W 2是相变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应绝对避免的# 常规通道中的0W 2!无论是对于垂直流动还是 对于水平流动!都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 研究主要是为了满足核反应堆的设计要求#对于微 通道中的0W 2研究!R C =D 799等’!( 指出* 可利用的数据极少!关于微通道中0W 2的研究有许多工作 要做+#W 799等’&(提出了一个统计关联式!包含大 量的过冷沸腾数据!解释了当通道水力直径小于 "66时!管径对0W 2的影响#b ?’+(以水为工质在直径"#*)66水平管#加热长度%#*!6% 内进行了0W 2的实验研究!水的质量流速的范围为,%) "%%Z > ,#6" -@%#.A J D D 7E D 等’)(也对环形通道#内径&#’,66!外径+#++66% 进行了0W 2研究!加热段长度!)#,B 6#质量流速!%%)$)%Z >,#6" -@%!进口温度$%)&,n#发现在同样的条件下!水平布置的比垂直布置的0W 2值要低!并且0W 2现象在相 对较大的干度下出现#-7=D C E [J E A 等’*( 对%#$) "#+66的微通道也进行了0W 2实验!其质量流速的范围为,%%%)’%%%%Z > ,#6" -@%#结果表明0W 2值随质量流速和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加#T J

热管散热器的工作原理

热管散热器的工作原理 热管散热器的工作原理,热管:是一种传热性极好的人工构件,常用的热管由三;⑴在真空状态下,液体的沸点降低;;⑵同种物质的汽化潜热比显热高的多;;⑶多孔毛细结构对液体的抽吸力可使液体流动;典型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如右图所示:;与热源靠近的一段(蒸发段)内的液体吸热而蒸发,蒸;热管利用“相变”传热的原理与金属铜、铝等实体材料热管散热器的工作原理 热管:是一种传热性极好的人工构件,常用的热管由三部分组成:主体为一根封闭的金属管,内部有少量工作介质和毛细结构,管内的空气及其他杂物必须排除在外。热管工作时利用了三种物理学原理: ⑴在真空状态下,液体的沸点降低; ⑵同种物质的汽化潜热比显热高的多; ⑶多孔毛细结构对液体的抽吸力可使液体流动。 典型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如右图所示: 与热源靠近的一段(蒸发段)内的液体吸热而蒸发,蒸汽携带汽化潜热经空腔流向另一段(冷凝段),汽体经管壁与外界冷媒体换热放出潜热而完成了传热任务,冷凝成液体,经毛细结构的抽吸力量或重力回流到蒸发段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金旗舰铜制散热器114*60 热管利用“相变”传热的原理与金属铜、铝等实体材料的天然传热方式完全不同。热管的有效导热性是铜、铝等有色金属的成百上千

倍,所以热管是传热领域的重大发明和科技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实用价值。 热管散热器:利用热管技术能对许多老式散热器或换热产品和系统作重大的改进而产生出的新产品。热管散热器就是这一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典型。散热器的 热阻是由材料的导热性和体积内的有效面积决定的。实体铝或铜散热器在体积达到0.006m3时,再加大其体积和面积也不能明显减小热阻了。对于双面散热的分立半导体器件,风冷的全铜或全铝散热器的热阻只能达到0.04℃/W。而热管散热器可达到0.01℃/W。在自然对流冷却条件下,热管散热器比实体散热器的性能可提高十倍以上。 散热系统:热管问世以来,使电力电子装置的散热系统有了新的发展。无论何种散热方式,其最终散热媒体是空气,其他都是中间环接。空气自然对流冷却是最直接和简便的方式,热管使自冷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因为热管自冷散热系统无需风扇、没有噪音、免维修、安全可靠,热管风冷甚至自冷可以取代水冷系统,节约水资源和相关的辅助设备投资。此外,热管散热还能将发热件集中,甚至密封,而将散热部分移到外部或远处,能防尘、防潮、防爆,提高电器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应用范围。

高热流密度机房冷却

浅析数据中心及其冷却系统 来源:中关村在线 2011-05-12 09:33:23 [ 16891阅读0评论 ] 分享到移动微博 分类:标签:系统 内容摘要:数据中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任务处理需求,而数据中心节能冷却系统的出现,又是为了解决数据中心的能耗和散热问题。如果将数据中心比作一个热源,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那么数据中心节能冷却系统则是一个冰库,不断吸收和消化数据中心的热量,并在冷热均衡中提供持久稳定的能量输出。 如果将数据中心比作威猛无比、无所不能的巨人,那数据中心节能冷却系统则是巨人的贴身护卫,为数据中心强大而又稳定的功能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冷”“热”大PK

近两年来,数据中心出尽了风头。一方面,数据中心一改以往神秘莫测、难以接近的形象,纷纷转投亲民路线;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犹如阿罗多姿的女子正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向世人展示,这其中既有主打安全的铁山数据中心,也有超高密度的SuperNAP数据中心,更有海水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令人拍案叫奇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它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以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在集装箱中进行数据中心的搭建。这种新型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可以节省动辄成百上千平米的机房设施,它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根据用户需要可以随时进行调配。 在IDF 2011峰会上展示的富士康集装箱数据中心 与此相关,不太为人所知的数据中心节能冷却系统也开始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某种程度上说也能反映当今和未来数据中心发展历程所经历的坎坷之路。数据中心节能冷却系统是随着近年来数据中心的发展壮大而不断成熟。比如传统所采用的风冷精密空调系统、离心式水冷空调系统,正向更加节能和高效的地下溶洞、海水等自然制冷方式转变。 IDS和谷歌公司分别提出了DATAship和water-based datacenter海上数据中心架构。IDS 的第一个船舶数据中心停靠在旧金山湾,它拥有多达1500架服务器的能力。IDS的设计特点是对地板进行冷却,利用APC的热通道密封系统隔离开数据中心的冷热空气。在循环冷却系统上也将使用IDS创新技术:使用船舶的双壳创建一个热交换。船体之间被用来储存燃料或石渣水,在闭合的空间内使冷盐水转换称淡盐水,并形成一个封闭的水冷却系统。 而谷歌的“water-based datacenter”将依靠海水和潮汐发电,同时利用海水的流动,对数据中心里的机器进行冷却。将数据中心设立在一艘或多艘停靠在水上的船上,通过自然水流运动采集能源,转换成为电能提供给数据中心使用,或者提供给冷却水泵用于冷却数据中心。

工程热力学基本概念

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之间转换的媒介物质。 系统:热设备中分离出来作为热力学研究对象的物体。 状态参数:描述系统宏观特性的物理量。 热力学平衡态:在无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如果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则系统所处的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态。 压力:系统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垂直作用力。 温度: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 状态公理:对于一定组元的闭口系统,当其处于平衡状态时,可以用与该系统有关的准静态功形式的数量n加上一个象征传热方式的独立状态参数,即(n+1)个独立状态参数来确定。 热力过程:系统从初始平衡态到终了平衡态所经历的全部状态。 准静态过程:如过程进行的足够缓慢,则封闭系统经历的每一中间状态足够接近平衡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可逆过程:系统经历一个过程后如果系统和外界都能恢复到各自的初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无任何不可逆因素的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 循环:工质从初态出发,经过一系列过程有回到初态,这种闭合的过程称为循环。 可逆循环:全由可逆过程粘组成的循环。 不可逆循环:含有不可逆过程的循环。 第二章 热力学能:物质分子运动具有的平均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分子势能称为物质的热力学能。 体积功:工质体积改变所做的功。 热量:除功以外,通过系统边界和外界之间传递的能量。 焓:引进或排出工质输入或输出系统的总能量。 技术功:工程技术上将可以直接利用的动能差、位能差和轴功三项之和称为技术功。 功:物质间通过宏观运动发生相互作用传递的能量。 轴功:外界通过旋转轴对流动工质所做的功。 流动功:外界对流入系统工质所做的功。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开尔文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转化为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卡诺循环:两热源间的可逆循环,由定温吸热、绝热膨胀、定温放热、绝热压缩四个可逆过程组成。 卡诺定理:在温度为T1的高温热源和温度为T2的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一切可逆热机,其热效率相等,与工质的性质无关;在温度为T1的高温热源和温度为T2的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热机循环,以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为最高。 熵:沿可逆过程的克劳修斯积分,与路径无关,由初、终状态决定。 熵流:沿任何过程(可逆或不可逆)的克劳修斯积分,称为“熵流”。 熵产:系统熵的变化量与熵流之差。 熵增原理:在孤立系统和绝热系统中,如进行的过程是可逆过程,其系统总熵保持不变;如为不可逆过程,其熵增加;不论什么过程,其熵不可能减少。 第四章 理想气体:热力学中,把完全符合PV=RT及热力学能仅为温度的函数U=U(T)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比热容:单位物量物体在准静态过程中温度升高1K(或1 C)所需要的热量称为“比热容”。 质量比热容:取1kg质量作为计量单位时,其比热容称为质量比热容。 体积比热容:取标准状态下1m^3气体的体积作为计量单位时,其比热容称为体积比热容。 摩尔比热容:取1mol作为计量单位时,其比热容称为摩尔比热容。 第五章 饱和温度:饱和状态的温度称为饱和温度 饱和压力:饱和状态的压力称为饱和压力 饱和水:水温t等于水压p所对应的饱和温度ts,称为饱和水 干饱和蒸汽:水蒸气温度t等于其压力p所对应的饱和温度ts,称为干饱和蒸汽。 过热蒸汽:蒸汽的温度t高于其压力p所对应的饱和温度ts,称为过饱和蒸汽。 干度:1kg湿蒸汽中含xkg的饱和蒸汽,(1-x)kg饱和水。 绝热效率:实际输出功和理论实处功之比。 过冷度:水温t低于水压p所对应的饱和温度ts,称为未饱和水。 过热度:蒸汽的温度t高于其压力p所对应的饱和温度ts,称为过饱和蒸汽。 第六章 理想混合气体:由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理想气体组成 道尔顿分压力定律: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压力等于各组成气体分压力的总和 分体积定律: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总体积等于各组成气体分体积的总和

散热器高效散热技术及应用研究阚宏伟

散热器高效散热技术及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器件的热流密度不断增加,这样势必对电子器有更高的散热要求,因此有效地解决散热问题已成为电子设备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针对现代电子设备所面临的散热问题,就散热基本原理以及各种主流散热技术,包括自然对流散、强制风冷散热、液体冷却、热管、微槽道冷却、集成热路、热电致冷等常用的电子设备散热技术及某些前沿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关键词:热传递自然对流强制风冷热管散热热电制冷 引言:据统计,55%的电子设备失效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可见,电子设备的主要故障形式为过热损坏,因此对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散热是提高产品可靠性的关键。电子设备的主要散热技术电子设备的高效散热问题与传热学(包括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和流体力学(包括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三大定律)等原理的应用密切相关。 一:热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 传导:物质本身或当物质与物质接触时,能量的传递就被称为热传导,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热传递方式,由能量较低的粒子和能量较高的粒子直接接触碰撞来传递能量。相对而言,热传导方式局限于固体和液体,因为气体的分子构成并不是很紧密,它们之间能量的传递被称为热扩散。 热传导的基本公式为“Q=K×A×ΔT/ΔL”。其中Q代表为热量,也就是热传导所产生或传导的热量;K为材料的热传导系数,热传导系数类似比热,但是又与比热有一些差别,热传导系数与比热成反比,热传导系数越高,其比热的数值也就越低。举例说明,纯铜的热传导系数为396.4,而其比热则为0.39;公式中A代表传热的面积(或是两物体的接触面积)、ΔT代表两端的温度差;ΔL则是两端的距离。因此,从公式我们就可以发现,热量传递的大小同热传导系数、热传热面积成正比,同距离成反比。热传递系数越高、热传递面积越大,传输的距离越短,那么热传导的能量就越高,也就越容易带走热量。 对流:对流指的是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造成流体从固体表面将热带走的热传递方式。 具体应用到实际来看,热对流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即: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自然对流指的是流体运动,成因是温度差,温度高的流体密度较低,因此质量轻,相对就会向上运动。相反地,温度低的流体,密度高,因此向下运动,这种热传递是因为流体受热之后,或者说存在温度差之后,产生了热传递的动力;强制对流则是流体受外在的强制驱动(如风扇带动的空气流动),驱动力向什么地方,流体就向什么地方运动,因此这种热对流更有效率和可指向性。

如何应对高热流密度散热方案(维酷)

如何应对高热流密度散热方案(维酷)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度和功率的不断提高,散热量和热流密度也越来越大,散热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极其关键的技术。散热问题不仅对传统散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导热材料有更高的要求。 近期,来自英国的维酷(VRYCUL)公司率先将液态金属技术应用到散热领域中,研发出了具有超高导热性能的液态金属散热片和导热膏。所谓液态金属就是在稍高于室温的温度下能融化成液态的金属或者金属合金。 作为运用于高精电子产品之中的液态金属导热产品,必须在高温、高腐蚀、高湿度等严酷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导热性及稳定性。此次,我们便将针对维酷产品进行严格的测试,以论证维酷液态金属导热产品的优势所在。 产品测试 产品综述:维酷(VRYCUL)共推出四款产品,TG-I与TG-II液态金属导热膏和TP-I与TP-II 液态金属导热片。TP系列液态金属导热片和TG系列液态金属导热膏的导热性能远高于传统矽油基矽脂,且不含易挥发物质,可靠性高、触变性好,可以保证精密散热系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由于同一系列的产品性能相似,本文只针对TP-I和TG-I进行高温测试,腐蚀测试,热冲击测试和相变膨胀实验。

维酷(VRYCUL)液态金属导热膏和导热片 产品性能参数, 测试平台简介 实验平台如图1所示,由热源、上下铜块、导热片、铝散热器及风扇组成,热源功率200W,热源上方放置两铜块,四周放置绝热材料,两铜块间放置Vrycul导热产品,铜块上方放置铝散热器和风扇。两铜块上分别有三等距测温孔T1、T2、T3,T4、T5、T6,其中T2=1/2(T1+T3),T5=1/2(T4+T6)。分别测量时间为20h、40h、60h、80h、100h时接触热阻的变化情况。

热流密度

热流密度 目录[隐藏] 概述 热流密度、温度和热传递 热流密度的测量仪器 热流密度(Heat Flux,Thermal Flux) [编辑本段] 概述 也称热通量,一般用q表示 定义为:单位面积(1平方米)的截面内单位时间(1秒)通过的热量 q=Q/(S*t) ——Q为热量t为时间S为截面面积 热流密度与热流的关系: 热流密度q=热流J/S ——S为截面面积 热流密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 材料热流密度q=∧(T1-T2)/d ——∧--表示材料导热系数T1--表示热表面的温度T2--表示冷表面的温度d--表示材料厚度 热流密度是考察器件或设备散热性能的重要指标 [编辑本段] 热流密度、温度和热传递 虽然温度测量可通用并容易接受,但热流密度(热通量)测量常常需要考虑。 温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此外,由于温度可以通过人类的感官测定,多数人熟悉其含义。相反,热流密度(热通量)是一种不易感测的导出量。然而,只在大多数热系统中测量温度是不够的。 通常,热能流通方式和位置与温度的流通方式和位置同等重要,或比温度的流通方式和位置更重要。 例如,人类皮肤的温度可显示人体的舒适程度,但与分散到环境中的能量有少许关系,尤其是在同时发生蒸发的情况下。除了气温之外,风冷因素是对流传热重要性的另一常见例子。 热量的传递(转移)与科研、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针对居住者的最大舒适度加热和冷却生存空间的观点已开始被接受; 2、通过测量大地热流,发现各地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气候的优劣与区域大地热流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在农业气象学中为了优化作物灌溉——特别是缺水区域——,在描述表面温度、露的形成或结霜条 件、以及土壤热平衡的重要部分:热存储等的产生方式中,正确地土壤热流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3、许多工业制造过程需要紧密控制材料整个加工过程的温度,以建立所需的特性和质量控制。(例如, 陶瓷和薄膜中的热应力控制、等离子体沉积、玻璃和金属的退火、许多材料的热处理、塑料纤维纺 丝、薄膜干燥、电子薄膜和晶体的增加以及激光表面处理。) 4、材料的温度控制需要用已知的控制方式将能量传递到固体和液体中,或从固体和液体中传出。因此, 设备(如干燥器、热交换器、锅炉、冷凝器和热导管)的合理设计变得至关紧要。(电子、推进力和 发电设备中更高的功率密度恒定驱动器不断挑战相关冷却系统的极限。) 因此,在现代社会材料与过程的热管理正成为一门高精的学科。在许多系统中最大化或最小化热能传递对于发挥系统最佳性能至关重要。因此,可用于直接感测热流密度(热通量)的传感器(仪器)极其重要。

散热技术之热管技术简介

热管技术 3、热管散热技术 热管是一种具有极高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导热能力比普通金属高几百倍。据相关资料表明,高质量热管的传热效率是铜的1490倍,传递速度可达30m/s,远远高于世界上任何导热金属和传热技术,能到达瞬时传热的效果。 其实热管技术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技术。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为了满足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美国通用发电机工程师Gaugler就提出了类似于热管的设计方案,并在1944年取得了专利。到了1963年,第一根真正的热管被科学家George M.Grover 在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的Los Alamos实验室制造出来。笔者有幸看到了当年第一根热管的设计笔记,但由于字迹潦草,具体内容还请有兴趣的读者自己研究。 热管技术应用广泛,在航空航天、铁路交通、取暖保温中有大规模的使用。而被引入IT硬件领域,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最早奔腾2笔记本电脑中出现了热管。使用目的是为了在压缩体积的条件下取得优秀的散热效果。 随着硬件发热量的提高,现有的传统风冷散热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散热需求。于是出现了液冷、半导体制冷、压缩机制冷等散热方式,但由于安全性、稳定性与成本过高等问题无法普及应用。所以热管这种技术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就被越来越多的台式机散热器采用。 热管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热管的基本原理与空调等相变制冷类似,也可以说是一个微缩的相变制冷系统。它是利用高导热性液体相变时吸热蒸发、放热凝结的特性,将热量快速的从吸热端转移到散热端。 从原理示意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热管内部液体由于在吸热端受热而气化(按红色箭头的走向),蒸腾到散热端放热后液化(按蓝色箭头走向),最后回流到吸热端这一个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是在密闭的金属管体中进行的,不会有液体外漏的不稳定现象,而且热管体积也可控制,适合多种用途。 如果把热管剖开看,我们可以把热管分成管壳、吸液芯和蒸汽通道三个部分:管壳由于必须承受热管内部的真空高压,并且还必须更小的热阻,因此对管材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炭钢、铝、铜、不锈钢、钛等。吸液芯是一种多孔材质,它紧贴于热管内壁,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从凝结段将液体送回到蒸发段。吸液芯的材质主要是由金属网、泡沫材料、毛毡、纤维等多孔物质组成。热管的中间部分作为蒸汽传输通道。作为内部液体,一般选择与吸液芯有良好的相容性,并且导热性、稳定性、汽化性、安全性高的液态介质。目前PC热管散热器中主要使用的是铜-丙酮或铜-水组合。 由于热管中需要通道流动液体与气体,因此在使用中非常忌讳弯曲。有技术文档显示,热管每做一个180度的弯曲,就会降低大约37%的热传递效能。而在实际应用中,热管不可能不弯曲,为了保证不降低热传递性能,只能以增加热管数量来弥补。因此当前采用热管的CPU 散热器,都配备至少两根热管,最多甚至有12根热管。

饱和液氮中临界热流密度和最小膜态沸腾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

1998年第6期低 温 工 程No.6 1998 总第106期CRYOGEN ICS Sum No.106  饱和液氮中临界热流密度和 最小膜态沸腾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 许建俊 华泽钊 刘宝林 傅行军 (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 上海 200093) 摘要 用直径为50m m、厚度分别为12,20,30mm的铜平板在液氮中进行了 不同热面方位角(热面水平向下为0°,热面垂直为90°)的淬冷沸腾实验研究。方位角 对临界热流密度、最小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及其壁面过热度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的方位 角下,临界热流密度随平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厚度达到一定大小时,其值与厚 度无关。最小膜态沸腾热流密度与厚度呈离散关系。平板厚度对临界沸腾密度和最小 膜态沸腾热流密度所对应的表面过热度的影响较小。 主题词 淬冷沸腾 传热 热流密度 研究 1 引 言 用淬冷法来确定池沸腾热流密度曲线是一个快速、方便、有效的方法,同时淬冷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生物材料的玻璃化保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Westw ater[1]和lr ving[2]曾用球和热面水平向上的圆柱体在液氮中进行了淬冷沸腾实验,研究了球直径、平板厚度、材料性质对热流密度曲线的影响。在确定热流密度时,方位角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参数,文献[3~6]报道了在液氦、R—11、液氮、水中热面向下和倾斜时稳态法获得的核态区和膜态区的实验数据。Guo和EL-Genk[7,8]、本文作者[9]分别研究了在水和液氮中热面方位角对淬冷沸腾的影响。样品大小对沸腾的影响也较大,韩等[10]对小样品进行了淬冷沸腾实验研究,本文作者[11]研究了大小样品淬冷沸腾曲线的特性。在淬冷沸腾中,临界热流密度、最小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及其壁面过热度对整个沸腾曲线的形态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实验研究了平板厚度和方位角对临界热流密度和最小膜态沸腾热流密度的影响。 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a)所示,实验装置主要由试件、计算机采集系统、弹射装置等组成。图1 博士研究生。

热管散热器挑战处理器散热极限

热管散热器挑战处理器散热极限

————————————————————————————————作者:————————————————————————————————日期:

6热管散热器:挑战处理器散热极限 类型:编译作者: 日期:2004-04-22 09:49:18 一个月前,作为散热产品领导厂商之一的酷冷至尊,再次祭出利器——发布了令人惊讶的CPU散热器HYPER6(KHC-V81)。“纯铜+热管”是很早就被高档散热器采用的技术,有许多经典产品比如Thermalright SP-97等都使用了3根热管。而这一次,HYPER 6名副其实地拥有6根热管,将“纯铜+热管”散热器再次推向新的巅峰! 这个巨兽般散热器的包装盒也比一般产品要大很多,几乎相当于一个标准ATX电源的体积。而且与其它出厂就是一体化的产品不同,HYPER 6的散热器和风扇是分离包装的,使用前需要用户自己安装风扇。

由于AMD的K7处理器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所以各大厂家最近几乎都没有针对Athlon XP推出新的散热器产品,而面向P4和K8平台的新散热产品则是数不胜数。HYPE R6也不例外,而且同时兼容上述二平台,颇有王者通吃的气度。照例先来看看技术细节: AMDK8 (socket754/940) 处理器平台 Intel P4 (socket 478) 散热器尺寸96x82x120毫米 散热器材料 6 热管+100%铜鳍片和底座 风扇尺寸80x80x25毫米 风扇转速1800 ~ 3000 rpm 风扇寿命40000小时 轴承类型来福轴承 额定电压6~ 12V

噪音值21~34dB(A) 风扇接头4针(电源输入),3针(转速检测) 重量750克(含风扇) 适合所有频率的P4和K8处理器 包装内除了散热器和风扇,还有各种扣具、螺丝和导热膏,以及酷冷至尊经典的两用调速器,既可以放在机箱前面板软驱口,也可以放在后面板插槽挡板处。 HYPER6采用了侧面吹风的散热方式,因此密集的鳍片均为水平排列,而且为了保证气流不会散逸,顶部和两个侧面还安装了铝片作为风罩。风罩侧面预留的螺丝孔可以安装80毫米风扇,而且需要的话还可以安装一抽一吹双风扇。这种散热设计令人想起了Aero Cool去年底推出的HT-101(见下图二),与HYPER6不同的是,HT-101的散热片体积稍小,热管为3根“U”形管,风罩也是透明塑料制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