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通过记录不同因素作用于血液后凝固的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各组凝血时间依次为:1号(生理盐水)1121秒,2号(室温230C)1350秒,3号(冰块)>6552秒,4号(肺组织浸液)23秒,5号(棉花)407秒,6号(石蜡油涂管)5569秒,7号(草酸钾)>7200秒,8号(肝素)>7200秒。经竹签搅拌后的小烧杯中的血液无凝集现象。【结论】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血液接触面光滑,降低温度则使血凝减慢,此外加肝素等抗凝剂,加草酸钾除去血液中的Ca2﹢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关键词:不同因素;血液;凝固

Abstract:【Objective】through the experiment understand the basic process of blood clots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influence of blood clots.【Method】through the records in the role of different factors of blood coagulation the length of time to judge different factors influence of blood clots.【Aesult】each clotting time is as follows: 1 (saline) 1121 seconds, no. 2 (room temperature 230C) 1350 seconds, no. 3 (ice) > 6552 seconds, no. 4 (lung tissue soaking liquid) 23 seconds, 5 (cotton) 407 seconds, 6 (paraffin oil applied pipe) 5569 seconds, 7 (oxalic acid potassium) > 72 seconds, 8 (heparin) > 72 seconds. The small beaker stir sticks after the blood without agglutinate phenomenon.【Conclusion】blood clots interface, temperature, by Ca2 ﹢chemical factors, such as rough surfaces, can accelerate blood clotting, and blood interface smooth, reduce temperature makes blood clots slows, besides add heparin anticoagulation, plus oxaliplatin as Ca2﹢remove blood potassium etc can delay the blood coagulation. Keyword:different factors; Blood; solidification

引言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的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凝血的那些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凝血过程。本实验采用家兔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可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家兔

1.2实验仪器:秒表,试管,试管架,家兔固定架,注射器,手术器材。

1.3实验药品和试剂:生理盐水,冰块,肺组织浸液,液体石蜡,草酸钾,肝素(8U),少量棉花。

1.4麻醉固定:用200g/L 的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 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家兔仰卧位固定于固定架上。

1.5手术操作: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出左颈总动脉,结扎左颈总动脉远心段,用止血夹夹住近心段,进行左颈总动脉插管。

1.6试管处理:1号试管滴加生理盐水0.1ml,2号试管作为正常对照组置于室温不做任何处理,3号试管置于冰块中,4号试管滴加肺组织浸液0.1ml,5号试管放入少量棉花,6号试管均匀涂液体石蜡,7号滴加草酸钾溶液0.1ml,8号试管滴加肝素0.1ml。

1.7实验观察

1.7.1放开动脉夹,向1~8试管每管加入血液2ml,立即用秒表计时,每隔15s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记下所经历时间。

1.7.2将多余的血盛于两个小烧杯中,并不断用竹签搅动其中一烧杯中的血液直至纤维蛋白形成。置于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烧杯的血液凝固状态。

2.结果:本次实验共包括8组,其统计结果如下

表1. 血液凝固和影响因素

试管

编号影响因素凝血时间

(s)

每管加2ml 1 加生理盐水1121

2 室温231350

3 置于冰槽中6552

4 加肺组织浸液23

5 少许棉花407

6 石蜡油涂管壁5569

7 加草酸钾>7200

8 加肝素>7200

小烧杯放血10ml 放血10ml于烧杯中不断用竹签搅拌,2-3min后用水

冲竹签后观察之

不凝小烧杯放血10ml 不经任何处理(对照)1000 3.讨论:

3.1血液凝固时间1号试管(NS)< 2号试管。血液稀释后凝血功能与血液稀释程度相关,生理盐水占 20 %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进程,30 %、40 % 稀释的凝血功能未受影响,50 %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开始减弱,60 %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1]。其可能的原因是:①稀释破坏了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的动态平衡,相较于凝血酶而言,抗凝血酶的活性更容易受到血液稀释的影响, 因此产生了高凝状态;②学者则通过体内实验得出推论,认为是凝血酶原的激活增加促成了高凝状态,而30%、40%稀释度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推测是在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的浓度稀释与功能增强之间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当稀释度达到50%,甚至是60%的时候,由于某一种或是多种凝血有效成分的功能增强已不足以代偿其浓度稀释的影响,就会导致凝血功能整体性的下降,进入失代偿期[2]。

3.2 2号试管内血液凝固,是因为血液与试管壁接触,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

3.3血液凝固时间3号试管(冰水)>2号试管,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不同而不同,试管置于冰水槽中,降低了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从而使凝血过程减慢。

3.4血液凝固时间4号试管(肺组织浸液)号试管<2号试管,肺组织浸液含有丰富的组织因子,织因子FⅢ启动了外源性凝血过程,从而加速了血液凝固过程。

3.5血液凝固时间 5号试管(棉花)<2号试管,血液接触到粗糙的表面,增大了接触面积,促进因子激活,促进内源性凝血,凝血加速。

3.6血液凝固时间6号试管(均匀石蜡)>2 号试管,血液接触到光滑的表面,阻碍凝血因子激活,阻碍内源性凝血,从而使得凝血速度减慢。

3.7血液凝固时间7号试管(草酸钾)>2号试管,原因是草酸钾是抗凝剂与血液中 Ca2+生成草酸钙沉淀,减少了 Ca2+浓度,抑制了凝血过程。

3.8血液凝固时间8号试管(肝素)>2号试管,是因为肝素是抗凝剂,通过增加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增长了血液凝固时间。主要调节机制:①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②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3]。

3.9经竹签搅拌后的小烧杯中的血液,呈液态,不出现凝固现象;对照组中的血液呈出现凝固。这是因为经搅拌后,粘在竹签上的就是纤维蛋白,之后血液的上清液就是血清,血液不会出现凝固。血液凝固的关键过程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纤

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

3.10本实验是外源性的凝血,是由因子VII与因子II组成复合物,在有Ca2+存在的情况下激活因子X生成Xa。因子III为磷脂蛋白质。Ca2+的作用就是将因子VII与因子X都结合于因子III所提供的磷脂上,以便因子VII催化因子X的有限水解形成Xa,磷脂胶粒(外源性途径由组织凝血活素提供)使活化反应在胶粒表面进行,大大提高反应速度,而Ca2+的作用在于促进酶和底物与磷脂表面的结合[4]。

3.11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也促进了血液的凝固,凝血因子会在血小板上活化和组装:①因子Ⅸ的血小板依赖性活化:因子Ⅸ激活可通过两条途径 ,主要的一条为组织因子与因子Ⅶa复合物途径 ,其次为血小板表面结合的因子Ⅺa途径。因子Ⅺa二聚体的一个链结合于血小板表面 ,另一个链与因子Ⅸ结合 ,使之与血小板发生相互作用;②因子Ⅺ的血小板依赖性活化:因子Ⅺ在活化血小板上的结合位点为糖蛋白Ib-V-Ⅸ复合物中的糖蛋白Ib α链 ,凝血酶也与该复合物结合 ,因子Ⅺ与糖蛋白Ib之间的作用则有利于因子Ⅺ被凝血酶裂解成Ⅺa,继而通过因子Ⅸa途径产生大量凝血酶[5].

4.结论:

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血液接触面光滑,降低温度则使血凝减慢,此外加肝素等抗凝剂,加草酸钾除去血液中的Ca2﹢等可延缓血液凝固。

参考文献

[1]王卓强徐震刘秀珍范里莉.体外不同程度生理盐水稀释血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268-1271

[2]《机能学实验教程》陆源,林国华,杨午鸣主编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6

[3]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P63 ~65

[4]汪学荣周成兰血液凝固机理的研究肉类研究 2005.11

[5]徐士欣编译焦连亭包承鑫审校血小板活化与血液凝固 Clin Biochem &Lab Med Foreign Med Sci ,September 2004 ,Vol 25 ,No. 5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因素。 方法:①去家兔血液与两个烧杯中,其中一个进行搅拌,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②取家兔血液分别装于八个装有不同物质的试管中,(其中1号,4号不加物质),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结果:实验中静置的烧杯发生了凝血现象,搅拌的烧杯不发生凝血现象;血液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温度,等因素对血液凝固有不同的影响,草酸钾,肝素等抗凝剂是血液不发生凝固现象。 结论:血液凝固受接触面,温度,Ca2+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关键词】: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实验动物:家兔(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1.2 实验器械:清洁小试管8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1.1.3 实验药品和试剂:石蜡油、肝素1ml、草酸钾1ml、肺组织浸液0.1ml、生理盐水 1.2方法 1.2.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 取一只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眼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 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1.2.2、颈总动脉插管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doc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 脉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 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 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家兔耳动,耳缘静脉,颈总静脉,心脏采血方法; 2.观察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3.观察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 4.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中的第X因子所依赖的凝血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第X凝血因子一旦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本次实验通过多次操作,探究不同因素,不同物质对于凝血过程的作用。 三、实验结果 1.实验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在1,2号烧杯中加入颈总动脉血,用竹签搅拌2号烧杯约30s,用生理盐水洗去竹签上的血液,在竹签上可看到白色纤维蛋白细丝。放置60min,可观察到1号烧杯血液凝固呈深红色,二号烧杯血液未凝固,呈鲜红色。 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取2ml耳中央动脉血;4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吸取上清液备用; 1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此时仅红细胞白细胞下沉,血小板仍然悬浮,吸取上清液备用 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兔脑悬液是为了增加组织因子,贫血小板是经离心后去除大部分血小板可阻断内源性凝血过程,加入的脑悬液内含有大量组织因子。可以准确反映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如下表加入试剂于1,2,3号试管,观察三个试管的血浆凝固时间,实验结果如下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

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3.凝血的共同途径 从因子X被激活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内源、外源凝血的共同凝血途径。主要包括凝血酶生成和纤维蛋白形成两个阶段。 (1)凝血酶的生成:即因子Ⅹa、因子Ⅴa在钙离子和磷脂膜的存在下组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即凝血活酶,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2)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被凝血酶酶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纤维蛋白单体的生成,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纤维蛋白的交联。纤维蛋白原含有三对多肽链,其中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带较多负电荷,凝血酶将带负电荷多的纤维蛋白肽A 和肽B水解后除去,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从纤维蛋白分子中释放出的FPA和FPB可以反映凝血酶的活化程度,因此FPA和FPB的浓度测定也可用于临床高凝状态的预测。纤维蛋白单体生成后,即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能溶于尿素或氯醋酸中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又称为可溶性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生成后,可促使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在ⅩⅢa 与钙离子的参与下,相邻的纤维蛋白发生快速共价交联,形成不溶的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与凝血酶有高亲和力,因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中医药大学 14级临床医学本部三班伊娜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探究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家兔新鲜血液分别置于室温、低温、涂石蜡于试管壁的试管,加棉花、NaCl、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用竹签搅拌处理,观察记录其凝血时间并与不做任何处理的血液凝固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经棉花、肺组织浸液处理的血凝时间较室温短,经NaCl、涂石蜡于试管壁处理的血凝时间较室温长,经肝素、草酸钾、低温处理的血液不凝,经竹签搅拌的血液不凝且竹签上缠有乳白色丝状物。结论:增加粗糙面、组织因子促进血液凝固;稀释血液、涂石蜡于试管壁可延长凝血时间;肝素、草酸钾、低温抑制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所必需的。【关键词】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肝素;纤维蛋白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 家兔。 1.1.2实验材料和器械 棉花,石蜡油,碎冰块,氯化钠,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氨

基甲酸乙酯;试管(8支),小烧杯(2支),竹签,兔手术台,手术器械,注射器,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槽,秒表(本实验用手机秒表功能)。 1.2实验方法 1.2.1家兔称重后,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0g/L 的氨基甲酸乙酯使之麻醉,将兔仰卧并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1.2.2切开颈部皮肤、肌肉后,使两侧颈总动脉暴露,用玻璃分针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头端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V”形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以备取血之用。 1.2.3取8支试管,并编号。按下表实验条件准备完毕(其中4号试管1~4组加0.5mLNaCl,而5~8组加2mL NaCl)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电子教案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家兔耳动,耳缘静脉,颈总静脉,心脏采血方法; 2.观察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3.观察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 4.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水蛭素和阿司匹林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中的第X因子所依赖的凝血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第X凝血因子一旦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本次实验通过多次操作,探究不同因素,不同物质对于凝血过程的作用。 三、实验结果 1.实验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在1,2号烧杯中加入颈总动脉血,用竹签搅拌2号烧杯约30s,用生理盐水洗去竹签上的血液,在竹签上可看到白色纤维蛋白细丝。放置60min,可观察到1号烧杯血液凝固呈深红色,二号烧杯血液未凝固,呈鲜红色。 2.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取2ml耳中央动脉血;4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贫血小板血浆,吸取上清液备用; 1000rmp/min,离心10min制备富血小板血浆,此时仅红细胞白细胞下沉,血小板仍然悬浮,吸取上清液备用 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兔脑悬液是为了增加组织因子,贫血小板是经离心后去除大部分血小板可阻断内源性凝血过程,加入的脑悬液内含有大量组织因子。可以准确反映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如下表加入试剂于1,2,3号试管,观察三个试管的血浆凝固时间,实验结果如下

血液凝固原理

血液是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种液体组织。它在心脏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担负着运输、防御、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和实现体液调节等重要功能。 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血液凝固,简称凝血。 凝血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其最终表现是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在形成过程中交织成网,并把许多血细胞网罗其中,使原来液体状的血液逐渐变成血凝块,进而血块收缩挤出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少了因子Ⅰ和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同时又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有活性物质。 凝血有两种途径: ①内源性凝血; ②外源性凝血。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 1. 【凝血因子】 2. 凝血过程和原理 (1)凝血的基本步骤:【如图所示】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其间接关系如下所示: 凝血酶原激活物 ↓ 因子Ⅱ----------→凝血酶 ↓ 因子Ⅰ------------→纤维蛋白 有关凝血的理论中,受到较多学者承认的是〖瀑布学说〗。 (2) 凝血两种途径: ①【内源性凝血】 ②【外源性凝血】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国际上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排起来的计有12种[见表格]。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及来自血小

板的磷脂物质PF3等。 (1) 上述因子中,除因子Ⅲ由损伤组织释放外,其他均存在血浆中。 (2) 就其性质而言: 因子Ⅳ为Ca2+,因子Ⅲ是一种脂蛋白,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均属蛋白质,其中绝大多数在肝脏内合成。有些因子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如因子Ⅱ、Ⅶ、Ⅸ、Ⅹ等,属于维生素K依赖因子。 (3) 凝血酶的活性 ①在血液中,因子Ⅱ、Ⅸ、Ⅹ、Ⅺ、Ⅻ通常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②必须通过有限水解,在其肽链上一定部位切断或切下一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时,才能成为有活性的酶,此过程称激活。 ③习惯上酶的激活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a”字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即从因子Ⅱ变为Ⅱa。 (5) 因子Ⅶ常以活性型存于血液中,但必须有因子Ⅲ同时存在才能起作用。 内源性凝血 (1)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 ①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的激活开始。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与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接触时,便被激活为因子Ⅻa。 ②由于形成的因子Ⅻ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Ⅻ,这一正反馈作用可使因子Ⅻa大量生成。 ③因子Ⅻa生成后,转而催化因子Ⅺ变为因子Ⅺa。形成的因子Ⅺa在因子Ⅳ参与下,激活因子Ⅸ生成因子Ⅸa。 ④在因子Ⅳ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Ⅸa与血浆中的因于Ⅷ结合,形成“因子Ⅷ复合物”。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Ⅹ,使之成为因子Ⅹa。 ⑤PF3可能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吸附表面,因子Ⅸa和因子Ⅹ分别通过因子Ⅳ同时连接于此磷脂表面上。这样,因子Ⅸa即可使因子Ⅹ发生有限水解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浙江中医药大学 14级临床医学本部三班张伊娜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探究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家兔新鲜血液分别置于室温、低温、涂石蜡于试管壁的试管,加棉花、NaCl、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用竹签搅拌处理,观察记录其凝血时间并与不做任何处理的血液凝固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经棉花、肺组织浸液处理的血凝时间较室温短,经NaCl、涂石蜡于试管壁处理的血凝时间较室温长,经肝素、草酸钾、低温处理的血液不凝,经竹签搅拌的血液不凝且竹签上缠有乳白色丝状物。结论:增加粗糙面、组织因子促进血液凝固;稀释血液、涂石蜡于试管壁可延长凝血时间;肝素、草酸钾、低温抑制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所必需的。【关键词】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肝素;纤维蛋白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 家兔。 1.1.2实验材料和器械 棉花,石蜡油,碎冰块,氯化钠,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氨

基甲酸乙酯;试管(8支),小烧杯(2支),竹签,兔手术台,手术器械,注射器,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槽,秒表(本实验用手机秒表功能)。 1.2实验方法 1.2.1家兔称重后,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0g/L 的氨基甲酸乙酯使之麻醉,将兔仰卧并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1.2.2切开颈部皮肤、肌肉后,使两侧颈总动脉暴露,用玻璃分针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头端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V”形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以备取血之用。 1.2.3取8支试管,并编号。按下表实验条件准备完毕(其中4号试管1~4组加0.5mLNaCl,而5~8组加2mL NaCl) 编号实验条件 1 空白对照 2 棉花少许 3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 4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 5 2mL NaCl

实验3.1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3.1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测定加速及延缓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 二、实验原理 血液流出血管后会很快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台地过程,其实质是血液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及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是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是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阶段的实质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的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凝血系统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套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衣物表面接触而被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区别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所需的凝血因子的种类及凝血步骤较少,因此血液凝固的时间短,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血液凝固时间长。 本试验在暴露血管的条件下直接从动物动脉取血,观察记录不同实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通过加入外源性的组织因子来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比较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血液凝固过程的不同,并进一步比较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物理及化学作用。 三、实验用品 家兔,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小试管11支,带橡皮条的玻璃棒,小烧杯两只,试管架,秒表13个,0.1%的肝素,2%草酸钾,7%枸缘酸钠,8%的Cacl2溶液,细玻璃粉,石蜡油,冰块。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备好11支干洁试管和2只小烧杯。 2、麻醉家兔,进行动脉插管。 取一只家兔,从一侧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5%氨基甲酸乙酯(4ml/kg体重),待其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距喉头1~2cm起,之胸骨上端1~2cm止,做一5~7厘米长的正中皮肤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实施气管插管。然后,暴露一侧颈总动脉,于近心端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的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态,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2、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三个阶段。 3、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5ml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草酸钾,L的CaCl2溶液,肺组织悬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和观察项目 1、动物手术 (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向后至胸骨上缘做5-7cm的纵行切口,一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用其中一线结扎劲总动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闭。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已备取血。 2、实验准备按结果记录表准备好8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个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5ml。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所有试管加入血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 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所需时间。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30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在本实验条件下,超过30min血液未凝可视为“不凝”。 五、实验结果 表 1 不同理化环境中血液凝固的时间 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所需时间 1无(对照管)4’02” 2加少许棉花3’10” 3用液体石蜡润滑试管内表面8’30” 4置于冰水混合物中5’43” 5置于37℃水浴槽中3’49” 6加肝素8U不凝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例2]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固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1)家兔(2)生理盐水(3)酒精棉(4)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5)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6)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第一步: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见下图) 第二步: …… 问题:设置B管的目的是————。(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解析]本题要求有二个,一是完成实验设计和给出实验结果,二是回答实验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钙离子是实验因子。实验的原理题目中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包括二方面:一是钙有凝血作用,二是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尽管题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没有指明数量,但题目已给出了实验设计的第一步,从第一步可以可出是要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的思路及预期的结果应是:设计两组实验,有钙→血液凝固,无钙→血液不凝固。题目给出的实验第一步是: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很明显,这里的草酸钾是用于与钙结合的,因此A试管是实验组,B试管用的是生理盐水,起的是对照作用,因此B试管是对照实验组。分析实验材料和用具的作用:家兔提供血液,酒精棉用于消毒,注射器用于抽取血液,试管、生理盐水和草酸钾已在第一步实验中用到。这样就可以有以下的实验设计: 第二步:用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家兔血液。 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 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由于甲试管中有草酸钾,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了草酸钙,血液中没有了钙离子,预期血液将是不凝固;乙试管中加的是生理盐水,不影响血液中的钙离子,因此预期血液将发生凝固。所以实验结果是:A管凝固,B管不凝固。 实验设计和结果似乎已出来了,但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题目中还有一个条件没有用到,即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这是很多同学容易忽略的。推敲一下上述三步设计可发现,实验还是不够严密的,A管内血液不凝固的因素并不唯一,是否可能是草酸钾的直接作用?要排除这一因素,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A管内继续加入钙,看是否会凝固。因此可继续设计一步操作:第四步:将等量的C a Cl2溶液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B管因血液已凝固,在此也可以不加) 结果:一段时间后,A管凝固,B管仍然凝固。 这样第一到第三步采用的是并列对照实验,第四步则进一步采用前后对照实验,从而较严密地证明了钙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很显然,题目所问设置B管的目的应是作为A管的对照。 在本题的解答中还应该注意,本实验总体上采用的是并列对照实验的方法,因此在A、B两试管的处理上除了实验因子外,其余的各项操作都必须是相同或尽量相同的,如加入的血液、氯化钙溶液都必须等量。 当然,实验设计题是一种开放型的试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思路。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出合理、独特的实验方案,才是命题者的希冀。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 实验条件凝血时间 1.加少许棉花50’’ 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8’15’’ 3.放置37℃水浴2’15’’ 4.放置冰水水浴6’45’’ 5.加肝素10个单位不凝 6.加草酸钾2mg 不凝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富血小板血浆0.2 ml 2、少血小板血浆0.2 ml 0.2 ml 3、生理盐水0.2 ml 0.2 ml 4、羊肺悬液0.2 ml 5、0.025mol/L CaCl20.2 ml 0.2 ml 0.2 ml 血液凝固时间2’15’’3’45’’45’’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 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 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当它进入血浆后。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钙离子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钙离子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尤其是钙离子对血凝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指??? 血液凝固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血液凝固的途径有两条,即: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 内源性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因血液与带负电荷 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表面激活所生成的凝血因子幻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可以激活F K, F IX a在钙离子的作用下与F W a在活化的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膜表面结合成复合物可进一步激活F X。 外源性凝血途径指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当血管损伤后暴露出组织因子,组织因子与F W a、钙离子结合而形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迅速激活F X生成F X a。由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生成的F X a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 V a在磷脂膜表面生成结合生成F X a-F V a-钙离子-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源酶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诱发凝血过程。 资料显示{1}:因子I,即纤维蛋白原,由肝实质产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转变成纤维蛋白聚合体,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变成牢固的、 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因子H在凝血酶和钙离子的作用下才分解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因子皿也会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与因子%结合成复合物从而激

活因子X。因子V在F X a、磷脂、钙离子形成的凝血酶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从而加速了凝血酶原转变成了凝血酶。因子W, 即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许多环节都需要钙离子的参与,有间接证据证明钙离子再被吸收以后吸附以维持凝血因子的电荷表面或稳定各种凝血蛋白质、磷脂等结构。 当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高浓度的钙离子可以引起血小板的收缩活动,可以促进血块凝固。当血液中缺乏钙离子的时候,血液不凝固, 资料显示:如果血凝的复钙时间增长,则出现一定程度的抗凝血现象。复钙时间:是指脱钙抗凝的血液在加入钙离子后重新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三、实验对象: 家兔。 四、实验药品及器械: 兔手术台、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水浴箱、动脉夹、动脉插 管、试管架、试管、5ml注射器、大烧杯、小烧杯、棉花、冰块、石蜡;1%戊巴比妥钠、肝素、脑组织上清液、5%氯化钙、5%磷酸钠。 五、实验步骤: 1、麻醉:用1%戊巴比妥钠3ml/kg由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的标志:呼吸平稳、瞳孔散大、角膜反射消失及四肢疼痛反射消失。 2、固定:将麻醉好的兔子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 3、备皮:颈部剪毛。 4、准备实验:准备对照组、脱钙组、高钙组,装好实验药品. A组:按下表装好药品A(1-7) B组(即脱钙组):在A组药品的等量前提下在试管B(1-7)中 加入5%磷酸钠1ml。 C组(即高钙组):在A组药品的等量前提下在试管C(1-7)中

血液凝固实验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 小组号:第一大组第二小组 小组人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陈炳光、龚意珍日期:2012年9月20日 室内温度:25℃湿度:58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 一、实验名称:血液凝固 二、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对象:家兔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略) 五、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发现静置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经搅拌过后,毛刷上见到凝固的血块,用水冲洗后发现毛刷上有白色的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表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条件凝血时间 粗糙面棉花少许5分4秒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20分 温度37℃3分4秒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20分 肝素8U(加血后摇匀)>20分

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20分 从表1可以看出:在粗糙面对比实验中,加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凝固,而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试管中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在温度对比的实验中,水浴37℃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而在0℃中水浴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血液中加入肝素和草酸钾的实验均是实验时间到了20分钟了还未见凝固。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过程: 表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观察 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 富血小板血浆0.2ml 少血小板血浆0.2ml 0.2ml 生理盐水0.2ml 0.2ml 兔脑粉悬液0.2ml 0.025mol/LCaCl20.2ml 0.2ml 0.2ml 血浆凝固时间3分15秒5分15秒1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三支试管中第三支凝固时间最短然后到第一支,最后才是第二支。 七、实验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浆与组织中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目的] 以血液凝固时间作为指标,了解对血液凝固影响的因素,加深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 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 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对象]家免。 [实验药品] 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清洁小试管(10*7.5mm)8支、试管架、50ml小烧杯2个、20ml注射器、滴管、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带橡皮刷的玻棒或竹签、棉花、恒温水浴器。20殖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0.5%肝素、10%草酸钾、3%!化钙、液体石蜡、碎冰块、肺组织浸液(取兔肺剪碎,洗净血液,浸泡于3~4倍量的生理盐水中过夜、匀浆离心、过滤, 收集的滤液即肺组织浸液,存入冰箱备用)。 [仪器器械] 免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动脉夹,动脉插管(或细塑料导管),注射器,试管8 支, 小烧杯2个,试管架,竹签1束(或细试管刷),秒表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 5 ml/kg的量,将兔麻醉,仰卧固定于兔手台上。正 中切开颈部,分离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线结扎阻断血流,近心端夹上动脉夹。在动脉当 中斜向剪一小切口,插入动脉插管(或细塑料导管),结扎导管以备取血。 2. 试管准备好。 试管1不加任何处理(对照管) 试管2放少许棉花 试管3用液状石蜡润滑整个试管内表面 试管4置于37 C水浴槽中 试管5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试管6加肝素8U 试管7加草酸钾1?2 ml 试管8加肺组织浸液1 ml 3. 放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 ml。将多余的血盛于小烧杯(1)(2)中,烧杯(1)不断用竹签搅动直至纤维蛋白形成。 4. 记录凝血时间每个试管加血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倾斜一次,观察血 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5、6、7号试管加入血 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 5. 如果加肝素和草酸钾的试管不出现血凝,可再向两管内分别加入0.025 mol?L-1的CaCI 溶容液2?3滴,观察血液是否发生凝固? [注意事项] 1. 采血的过程尽量要快,以减少计时的误差。对比实验的采血时间要紧接着进行。 2. 判断凝血的标准要力求一致。一般以倾斜试管达450时,试管内血液不见流动为准。 3. 每支试管口径大小及采血量要相对一致,不可相差太大。 4、准备好试管,按顺序连续放血。 5、每管凝血时间的计时应从血液放入试管开始。 6、一组对照最好由一个人计时 [实验结果]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浙江中医药大学14级临床医学本部三班张伊娜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探究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家兔新鲜血液分别置于室温、低温、涂石蜡于试管壁的试管,加棉花、NaCl、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用竹签搅拌处理,观察记录其凝血时间并与不做任何处理的血液凝固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凝血时间的变化。结果:经棉花、肺组织浸液处理的血凝时间较室温短,经NaCl、涂石蜡于试管壁处理的血凝时间较室温长,经肝素、草酸钾、低温处理的血液不凝,经竹签搅拌的血液不凝且竹签上缠有乳白色丝状物。结论:增加粗糙面、组织因子促进血液凝固;稀释血液、涂石蜡于试管壁可延长凝血时间;肝素、草酸钾、低温抑制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所必需的。 【关键词】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肝素;纤维蛋白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 家兔。 1.1.2实验材料和器械 棉花,石蜡油,碎冰块,氯化钠,肝素,草酸钾,肺组织浸液,氨基甲酸乙酯;试管(8支),小烧杯(2支),竹签,兔手术台,手术器械,注射器,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槽,秒表(本实验用手

机秒表功能)。 1.2实验方法 1.2.1家兔称重后,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0g/L 的氨基甲酸乙酯使之麻醉,将兔仰卧并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1.2.2切开颈部皮肤、肌肉后,使两侧颈总动脉暴露,用玻璃分针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头端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V”形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以备取血之用。 1.2.3取8支试管,并编号。按下表实验条件准备完毕(其中4号试管1~4组加0.5mLNaCl,而5~8组加2mL NaCl) 图示:促凝与抗凝试验 1.2.4放开动脉夹,先放一管血后再1~8号管每管加入血液1mL(约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高春彪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高春彪 凝血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抗原与活性检测等。凝血试验对于手术以及抗凝、溶栓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1],故加强凝血试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凝血试验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的采集 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一些血浆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等)。 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溶血PT缩短[2]。 对于患者有多个检验项目需同时采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采集第一管[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采血时应考虑到抗凝剂的半衰期,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采血时间[4]。 2抗凝剂的使用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枸橼酸钠作为凝血系列检查的抗凝剂。 凝血检查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为1∶9。若标本太少或者抗凝剂量太多,则过度抗凝,会造成PT、APTT延长;若标本太 多或抗凝剂量太少,则抗凝不足,会使PT时间缩短。 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25%时,应按照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的用量,即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5]。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 凝血检测中,对标本的离心时间与速度,大部分教材要求是3000r/min,而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血小板血浆。依照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此对检测APTT的标本离心速度不应低于3000r,时间不应少于10min。而如果只针对PT、FIB的检测时则适当缩短离心时间[5]。 离心后的标本应及时上机检测,全血贮存在2~8℃冰箱不超过4h。若全部试验不能在4h内完成,应将血浆装在小试管中快速冷冻。-20℃可保存2周,-70℃保存6个月。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在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1]。 4仪器与试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检验科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实验室都已用上了全自动或半自动的血凝仪。由于血凝仪的型号及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及参加厂方的操作培训,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中应定期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每天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积极参加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各类室间质量评估活动,对仪器每天的工作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单位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使用非配套试剂进行日常检测工作。不同厂家的试剂,其试剂成分及浓度均有差异。如PT试剂, 各厂家的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