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濯(zhu?)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憔悴,形容

..枯槁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玷辱。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被动句

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呢?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蒙受污浊的外物?……怎么能让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憔悴,形容 ..枯槁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玷辱。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被动句 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四年级渔夫阅读理解精选带完整答案

1、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临死前,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里改正。 专研学问()不骄不燥()不付众望()雪越下越及() 2.“赫然”的意思是_________;“两个雪人”主要说明_________。 ①雪之大。②等的时间太久。③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3.下面的几句话分别表现了杨时的哪种品质? (1)四十多岁,学问高,但寻师访友。() (2)冻得受不了,也不叫醒老师。()

(3)在雪中,站成了雪人。() 4.写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2、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突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yuàn hèn( )。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了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了眼泪,开始新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他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他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关术家,mínɡyánɡsìhaǐ( ),艺术超凡;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了音乐家,誉满天下,技艺卓绝。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十分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dǔsè( )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1分) 2.根据拼音写词语(3分) 3.从文中找出近义词(3分) 埋怨()举世闻名()艺术超凡() 4.文中加点的词“果然”是指.文中是指 和一致。(3分)

苏轼《渔父·渔父醒》诗词赏析

苏轼《渔父·渔父醒》诗词赏析 渔父·渔父醒 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译文 渔父酒醒以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 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 禄付之一笑。 注释 午:正午,晌午。 梦断:梦醒,酒醒。 今古:古往今来。 赏析 “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 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不过醉。既而醉复醒, 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此处点化使用了

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 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 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 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持续实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 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 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 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到“俯仰” 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老人与海》中考常考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部分 1)老渔夫已经(84 )天没打到鱼了。 2)老人太太留下的遗物中,有两幅图画。它们分别是(《耶稣圣心图》)和(《考伯瑞圣母图》)。 3、老人出海时从来不带饭,他只带(.一瓶水)。 4、老人仅仅只是抓到那条大鱼,不算回来的时间,花了将近( 3 )天。 5、老人抓到大鱼后要带回去,可却把(鲨鱼)引来了,把他的大鱼全给吃了。 6、老人在大鱼遭鲨鱼偷吃时,英勇地把鲨鱼杀死,并说: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人可以毁灭,但不能(挫败)。 7、经过鲨鱼群的偷吃,大鱼还剩下(鱼头) 8、老人用(鱼叉)打败了第一只鲨鱼。 9、这条鱼从鼻尖到尾巴总共(18 )英尺。 10、后来,浪把(鲨鱼)的遗骸卷上岸,又卷回了大海。 第二部分 1、本文主人公是(A )。 A. 老人 B.小男孩 C.皮里哥 3、老人早上一般会喝什么,那是他一整天的营养(A )。 A.咖啡 B.果汁 C.含矿物质的水 4、老人抓那条大鱼,花了将近(C )。 A.2天 B.4天 C.3天 5、什么鱼最后将大鱼吃掉了(B )。 A.鲸鱼 B.鲨鱼 C.食人鱼 6、老人打算怎样处理鱼头?(A ) A.让皮里哥劈碎,放进捕鱼机里 B.将它当作晚饭吃掉 7、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C ) A.宽容 B.善良 C.不怕挫败 8、老人打的大鱼有多长(B ) A.17英尺 B.18英尺 C.20英尺 9、小男孩跟老人打鱼跟了多少天(C ) A.20 B.30 C.40 10、老人名叫(A ) A. 桑提亚哥 B.皮里哥. 第三部分 1、《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 2、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 3、圣地亚哥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 4、圣地亚哥十分(孤独),只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跟他在一起。 5、老人在每天早上负责(把曼诺林叫醒)。 6、圣地亚哥爱大海,他认为海是(女人)。 7、一段时间,老人独自乘小船打鱼,他连打了(84 )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 8、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人运气差,让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 3 )条好鱼 9、在第85天,老人终于钓上来了一条大(马林)鱼。 10、老人与大鱼整整搏斗了( 两天两夜)。 11、在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一夜)的时候,老人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掰手腕的经历。 12、与大鱼搏斗时,老人饿了,就从(金枪鱼)身上割下几片肉,放在嘴里慢慢嚼。 13、在老人得到大鱼的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它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 14、老人用(鱼叉)杀死了第一只鲨鱼。 15、在随后的搏斗中,他改用(短棍)与鲨鱼搏斗。 16、鲨鱼吃光了鱼肉,只剩下(鱼头)和(鱼尾)留给了老人。 17、在拖鱼返回的途中,老人共遇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

15篇渔夫阅读答案

P74翻浆的心 8.“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 9. (1)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极强贬义色彩的词语,形象描绘出搭车“青年” 在司机的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 10.参考示例1: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而细节的交待又和前面相照应,使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参考示例2: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真相后心里的不安和愧疚,更引起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11.主题: 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看法: 参考示例: 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农夫和蛇”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P75在冬夜里唱歌的鱼 1.歌“唱”指: 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感情有: 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 2. (1)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 (2)给家人买回来了鱼

3. (1)“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 (2)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快乐; (3)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 4.大姐: 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二姐:迫不及待想吃鱼。我和妹妹:因为即将吃鱼,欢快难抑。 5.要点:艰难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自己写后边。 P76 —次帮助,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1.A、 C、E 2.例如: 知恩图报,诚实守信(扣住“报恩、感恩、守信、慷慨”等作答即可) (2分)3.例如: 绅士纵身跳下马车,满头大汗。心里默念着: 但愿儿子不会有事,不,不会,绝对不会有事的……当气喘吁吁的他看到满身污泥的农夫和平安的儿子在一起时,悬着的一颗心才逐渐平静下来。 4.不好。(1 分)示例: 因为原文设置了悬念(或埋下了伏笔),行文有波澜,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示例: “第一次”指的是农夫弗莱明救了丘吉尔(1 分): 在亚历山大弗莱明看来,正是因为丘吉尔的父亲资助了自己,也才有了后来青霉素的问

2020渔夫阅读答案《味蕾上绽放的爱》

2020渔夫阅读答案《味蕾上绽放的爱》《味蕾上绽放的爱》阅读原文: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

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味蕾上绽放的爱》阅读题目: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2、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渔父》赏析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从一个翩翩佳公子一落成为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顺着江流乱走的疯子。 所以渔父见到之后才格外惊诧:“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都这副德行了渔父依然能够认识他,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说明屈原的知名度,也说明了屈原之得人心。 渔父的话含有一层惊讶,也含有一层惋惜。子非三闾大夫与从口气推断,渔父很确定这个人是三闾大夫,但是他依然不敢肯定的说。心目中的三闾大夫跟眼前这个疯子差距太大了。何故至于斯为什么到了这里为什么落得今天这步田地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依然十分率真,不管是认不认识,只要有人问心事,他就说。 屈原也依旧十分单纯。如果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可能会把具体时间来龙去脉从前到后讲一遍。但这显然不是屈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根本就不重要。再他看来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所以他对事情的总结就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也十分伤感。这两句话失去了他往日的雄辩,失去了往日的气势。虽然也有愤懑,但读起来更多是伤感。原因:第一,整句话没有一个语气虚词,显得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 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渔父》阅读试题及答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D.可以濯吾缨(洗)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 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9.A形容:形体容貌10.B助词,译为“呢”( A在,介词/和,介词 C那,指示代词/自己的,代词 D定语后置的标志/取独)11.B 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12.①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清”“见”各1分,共3分)②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于”“推移”各1分。共3分)

渔父知识点梳理精选版

渔父知识点梳理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 枯槁(gǎo) 凝滞(zhì) 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 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枯槁 ..憔悴,形容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 ..,受物之汶汶 玷辱。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渔夫的故事练习题及答案

第8课《渔夫的故事》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边阅读文中对魔鬼的外貌描写的语句,边用铅笔绘画,体会特点。 堡垒似的头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 1.描写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答: 2.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句说说表达的效果。 答: 二、揣摩下列语句,你觉得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最合适。 1.“我有什么罪过?”渔夫问道,“你要这样报答我?” 答: 2.“好倒霉啊,”渔夫叫道,“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 答: 3.“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这正是老话说的‘恩将仇报’了!” 答: 4.这时候渔夫想道:“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于是对魔鬼说:“你决心要杀我吗?” 答: 三、请概括渔夫思想变化的过程。 答: 发展空间 一、露一手:你还有别的办法制服魔鬼吗?说一说与同学共享思考的快乐。(可直接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 答: 二、渔夫和两位农夫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个人? 答: 三、阅读《一千零一夜8226;引子(节选)》,思考文后问题: 相传在古印度和中国的海岛中,有一个萨桑国,老国王膝下有两个王子,哥哥叫山鲁亚尔,弟弟叫沙宰曼。山鲁亚尔继承王位,沙宰曼被封为撒马尔干的国王。兄弟俩在各自的国

家中公正治国,宽厚待人,深受人民的拥戴。 山鲁亚尔因为亲眼目睹王后对自己的不忠,龙颜大怒,当即拔出银光闪闪的佩剑,杀死了王后和奴婢。从此,山鲁亚尔对妇女存有偏见,无比仇恨、憎恶她们。在他眼里,所有的女人都是世间最奸诈的东西。他讨厌妇女,一心一意报复她们,变得冷酷残忍。从此,他每天娶一个女子,翌日便把它们杀掉。百姓受此威胁,无不惶恐不安,都害怕自己的女儿嫁给国王。人们为了保全性命,有的带着女儿逃之夭夭,有的把女儿隐藏起来。 可是,国王仍不断地下令宰相为他寻找女子,供他虐杀。宰相跑遍了全城,也没有见到一个姑娘。他知道,完不成国王交给的任务,国王动怒,后果不堪设想。他满怀恐惧,万分忧愁地回到官邸。 宰相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山鲁佐德,小女儿叫敦亚佐德。山鲁佐德知书识礼,对事物颇有见地。它熟知古代帝王的传记和各民族的史实,收藏着数千册的历史书籍。当她了解到父亲心烦意乱、担惊受怕的原因后,便对父亲说: “父亲,把我嫁给国王吧,我进宫后,或许能与国王长期生活下去,把千千万万个无辜的女子从无知、残暴中拯救出来,否则我将替您去死!” “我的女儿,你千万不能这样去冒险,你是我的心肝宝贝,我不能让你去送死!” “不,父亲,眼下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您就让我去吧!” 由于山鲁佐德执意要去,宰相没有办法,只好带她去觐见国王。临走时,山鲁佐德对妹妹敦亚佐德说: “我进宫以后,就叫人来接你。当你见到我时,就要求我给你讲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快快乐地消遣一夜吧!” 山鲁佐德跟随父亲去觐见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可是,山鲁佐德却大哭不止,国王问她为何如此伤心?她说: “我有一个妹妹,平常与我形影不离,现在我来到这里,我希望和她再见上一面,作最后的话别。” 国王听罢,心想,这有何难,便派人去宰相家把敦亚佐德接来。姐妹俩相见,分外亲热,相携坐下来谈天。这时,敦亚佐德要求姐姐给她讲故事,以消遣解闷。山鲁佐德获得国王应允,便给妹妹讲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这些故事引起了国王极大的兴趣,他听得入了迷,忘掉了一切。聪明的山鲁佐德每讲一个故事,都要把结尾推迟到下一夜再讲。而国王为了让她讲完故事,便一再推迟杀她的时间。据说,山鲁佐德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前言】 《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注释】 ①溪:同“溪”。重钓:深水中钓鱼。 ②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③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翻:反而。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⑤储皇:即储君皇太子。《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翻译】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赏析】 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餔(b n )其糟而歠 二通假字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三词类活用安能以皓皓之白. 鼓枻而去,乃歌.曰四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何故深思高举5圣人不凝滞于物(chu b)其醨(I i)汶汶(m G)淈(g u )泥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字音 渔父(f u)枯槁(gQ)凝滞(zh I)莞尔(w m)鼓枻(y l)濯(zhu o )缨 “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颜色,古义:脸色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至于,古义:到。 高举,古义:行为高岀世俗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渔父 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⑵。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⑶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⑷。”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⑸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⑻者必弹冠,新浴⑼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⑽,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阅读练习 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形容枯槁②何故而至于斯 ③是以见放④安能以身之察察 ⑤鼓枻而去⑥可以濯吾缨 5.请用文中的主要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 ②屈原怎样答复渔父的劝说?

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 7.你从划线句子中一个“宁赴”,一个“安能”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8.屈原在《渔父》之中阐述了两种不同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一是渔父的“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随遇而安,其二是屈原的“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矢志坚守。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为什么? 参考答案 4.①形体和容貌;②这样,这地步;③因此;④怎么;⑤敲击; ⑥洗。 5.①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6.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污浊,只有我是那么的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般糊涂,只有我是那么的清醒。 7.宁可放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人格清白的高尚的屈原。 注释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C.宁赴湘流——赴,投入D.鼓枻而去——鼓,敲打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参考答案1.B2.D3.D4.(1)为什幺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2)怎幺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

《渔父》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渔父》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既:) 2.是以.见放(以:)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 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 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 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歠:) 7.新沐.者必弹冠(沐:) 8.新浴.者必振衣(浴:) 9.受物之汶汶 ..者乎(汶汶:) 10.渔父莞尔 ..而笑(莞尔:) 11.鼓枻.而去.(枻:;去:) 12.可以濯.吾缨.(濯:;缨:) 二、一词多义 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⑷游.刃有余() 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 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⑶戍卒叫,函谷举.() ⑷举.大计亦死() 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⑹杀人如不能举.() 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 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⑶恐年岁之不吾与.() ⑷苏子与.客泛舟() ⑸则与.斗卮酒() 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 ⑵何故至于.斯() ⑶葬于.江鱼之腹中()

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⑹故燕王欲结于.君() 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 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 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颜色 ..憔悴 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 ..枯槁。 古义: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至于 ..斯 古义: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 ..于物 古义: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 5.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 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屈原既放 3.是以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5.令自放为? 6.游于江潭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8.行吟泽畔

老渔夫阅读答案老渔夫

老渔夫阅读答案老渔夫 我们在巴尔的摩的房子正对着街对面的琼斯哈布金医院的诊所大门。我们住在楼下,楼上的房间则出租给那些前来应诊的外地病人。一个夏天的夜晚,我正在准备全家的晚饭,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我发现面前站着一个形容可怖的男人,“天哪,他比我八岁时的个头高不了多少。”看着那个佝偻枯萎的身体我暗自思忖,但最让人感到害怕的还是他那张因膨胀、红肿和粗糙而造成的极不协调的脸。 他开始说话,声音彬彬有礼,“晚上好,我想问问您是否还有一个房间,只是一个晚上。今天早上我从东边海岸来这儿接受治疗,但回去的那班车必须等到明儿早上才有。” 他告诉我从中午开始,他就一直在寻找一个过夜的房间,但是一无所获,没有人愿意租给他房间。 “我想是因为我的脸……,我知道它看起来很可怕,不过我的医生说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会好多了……” 我有一些犹豫,不过他接下来讲的话让我说服了自己:“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睡在走廊的这张摇椅上。回去的那班车很早就从这儿离开。”

我告诉他我们可以给他提供一张床,但是只能在走廊里。 我回到厨房继续做饭,准备好了后,我问老人是否愿意和我们一起吃晚饭。 “不麻烦了,谢谢。我带了一些吃的东西。”他举了举手中一个棕色的纸口袋。 洗完碗后,我走到外面和他聊了一会儿。不难看出,在老人瘦小的身躯内有一颗圣洁的心。他告诉我,他靠打鱼来养活女儿、女婿以及他们的五个孩子,那个男人因为一次背部创伤而成了终生残废。 老人没有用抱怨的口气诉说这一切,实际上,他每两句话就提到“感谢上帝”这样的话。他感谢上帝让他的疾病没有附带任何痛苦,显而易见,他得的是皮肤癌方面的疾病。他感谢上帝给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临睡前,我决定在孩子们的房间里给他加一张吊床。 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我发现吊床上的亚麻床单已被叠得整整齐齐,老人待在外面的门廊里,他谢绝了我们的早餐邀请,可是就在离开的前一会儿,他显出踌躇不决的样子,好像在乞求一个大恩惠:“下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渔父·渔父醒》译文及赏析 《渔父·渔父醒》 宋代: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译文 渔父酒醒以后,春江上时光已是正午。醒来只见阵阵落花飞絮。醒了以后还会再喝醉,醉了以后又会再醒。将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付之一笑。 注释 午:正午,晌午。 梦断:梦醒,酒醒。 今古:古往今来。 赏析 “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

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此处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重九》),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到“俯仰”再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第三首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渔夫阅读答案

月是故乡明阅读答案 1. 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 2.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写法用对比,目的是突出思乡之情。 3. 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夏夜阅读答案 1.①月光的轻盈、柔美、羞涩。②村庄的宁静、深沉、祥和。③声音的轻微、灵性、悦耳。 ④父母的慈祥、疼爱、勤劳。⑤游戏的欢快、有趣、尽兴。(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2分) 2.示例:如“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一句,该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传神的写出了夏夜的静谧曼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举例恰当1分;分析准确合理1分,共2分) 3.共5分;①交代作者的思考和认识,2分;②谈自己的看法2分;③语言表达1分 父亲的斧头阅读答案 10.标题"父亲的斧头"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2分) 答:11.文中的"父亲"给人印象很深。结合全文,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1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试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3分)①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答:②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答:13.文章结尾说"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为什么羞愧?"我"今后会怎么做?(4分) 答:10.(2分)(父亲打造的)斧头;"我"(答出一点得1分) 11.(3分)善于教育孩子(1分),手艺高超,做事从容不追,干自己爱干的事(2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得2分) 12.(3分)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2分)。②抓住句中重要词语(如"一声不吭""狠狠""啃"等),分析父亲的形象或教育孩子的方式,言之成理即可。(3分) 13.(4分)第一问:没干成一件事;做事没有耐心;总喜欢想入非非。(2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 第二问:踏踏实实做事;耐心地采草药;帮父亲打造斧头;专心学习等。(2分,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想像,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一诺千金阅读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