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G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G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绪论

一.文化结构的分类

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

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每一代人都生活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下,他们很自然地从上一代那里继承传统文化,并根据新的时代需要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使其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因此,文化又同时具有承传性和变异性。

民族性——人类与动物的显著区别就在于人类的社会性。因此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社会集团性质,以实现社会集团的利益为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当不同的社会集团分化、整合为民族的时候,反映这种以集团利益为活动方向的社会文化,便自然地带有民族文化的特征。

地域性——人类的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条件才能进行,因此,文化也就很自然地具有了地域的特性。文化的地域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一般民族都是带有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区域文化的特点与内容。

第一章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度,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至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度、宗庙制度。

(1).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至周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具体内容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起大小不等的诸侯国,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周围建立起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从而形成了层层相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从君统上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西周之际,宗庙祭祀制度也发展到了完善制度。西周以后,宗法制度始终贯彻通行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之中,家天下的观念长期存在,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忠孝一体,家国同构。

2.专制制度

专制制度出现于战国末年,完成于秦汉之际,在2000余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的发展趋势是日渐强化和完备,至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帝独裁专制制度的发展达到了极限。在皇帝独裁,君主专制的政治氛围下,所有臣民都被剥夺了自由,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毫无民主可言,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专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君权高于神权,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区别于西方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

3.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形成;

(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第二章

1、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1)、学在官府: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是商周贵族阶层垄断文化特权的工具。

(2)“学在官府”的特点:①只有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②教学内容之局限在礼制、法度、宗教神学的范围之内,政教合一,官私不分。

(3)“学在官府”没落的表现(私学出现的原因):

①周天子权利旁落,王室(周天子)、公室(诸侯)的衰败,“学在官府”局面难以维持;

②“士”阶层流落民间,知识分子下移;

③宫廷文化典籍流散民间,成为一般平民的读物。

(4)私学

代表人物:孔子

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影响:①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创立私学,使大批新兴地主、商人和农家子弟也有了接受

教育的机会。

②这对于冲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促进”学在民间“的文化下移,广泛传播文化,推进历史前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春秋战国百花争鸣时期的法家思想

代表人物:韩非子(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法学思想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贡献:①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在一体,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理论。

②继承荀况的“天行有常”思想,用唯物之一改造老子“道”的学说,提出新的哲学范畴“理”。

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④首先提出了“矛盾之说”,认为矛盾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和对立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⑤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人类历史,改革图强,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一重大内容.

3、经学衰落与玄学的兴起

(1)衰落原因:①士人的儒学信念发生危机;②太学荒废;③佛道兴盛;④缺少儒学思想大家。

衰落标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陷入了深刻的危机,经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标志着西汉以将儒学独尊局面崩溃瓦解。

(2)玄学出现:汉朝大一统社会在黄巾起义中灭亡,在接下来的200余年里中国处于动荡分裂的战乱局面,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儒学在这种形势下丧失了其作用,儒家的纲常名教失去权威性,人们需要重新论证生活道德标准。

(3)玄学发展:

第一阶段:正始阶段(约240—249),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正始时期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清谈”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何晏和王弼等人开创的玄学,不仅为儒道如何开辟了道路,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开辟的道路,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代表了玄学思潮的正题。

第二阶段:竹林阶段(约255—262),代表人物是嵇康,阮籍、向秀等竹林七贤名士。他们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玄学像两个方向发展。嵇康,阮籍崇尚“自然”,宇宙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来抨击司马氏集团以名教掩饰政治上的腐败。向秀则认为自然与名教不想矛盾,提出“有生则有情,称清则自然”认为人的欲望与自然“不得向外”,成为玄学发展中冲王弼的贵无向裴頠(wei3),郭象的崇有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三阶段:元康玄学(约263—316),代表人物是裴頠,郭象和向秀。前者提出崇有论,修正贵无论的偏差,后两者通过注《庄》将玄学发展到极致。郭象不同“贵无论”,也不完全赞同“崇有论”,认为有既不能生无,也不能生有,提出万物“各有定分”,只要能“自足其性”,就能“大小具足”,同时强调“各安其份”,“各适其性”,调解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名教即自然。

第四阶段:东晋玄学(约317—420)代表人物张湛。因为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成为了玄学的中心内容。主张采取“肆情任性”的纵欲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绝境。玄佛合流,讨论非有非无的佛学取代了讨论本末有无的玄学,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1)佛教:佛教约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发源于南

亚次大陆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际迥异其趣,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摩擦。

对传统文化的冲击:①伦理纲常:中国儒家传统的伦理纲常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不仅是中国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出发点,然而佛教却主张不得婚配,“无君无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表现出一种逆反性,两者存在根本性冲突。

②佛教因其外来性遭到排斥,儒家和道家从民族特点、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等方面来分析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不相容。

(2)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中国古代巫术,儒家,墨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还吸收了外来佛教,摩尼教,火袄教的内容。

道教与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动荡分裂,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儒学丧失了其作用道家在融合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下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①佛教盛行,道教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使中国哲学产生新的景象。

②佛教的盛行冲击了传统儒学思想,佛学竭力迎合儒学,在融合了儒学的佛教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开始用佛学理论来解释儒家学说。

③道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思想宝库之一,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④道教吸收了儒家思想,反过来又影响儒家,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更为深刻。

5、儒、玄、释、道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分流

(1).玄学产生之初,便同儒学发生剧烈冲突。玄学家“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儒家则谴责玄学“好谈老庄,排弃世务,崇尚放达,轻蔑礼法”。但之后儒学和玄学在相互排斥中又相互吸收,如一些儒学家企图以老庄之学救名教伪弊,提出儒道互补的意向;而玄学也向儒学主动靠拢,提出“自然不离名教”“名教即是自然”“以道和儒”的观点,表现出了儒玄合流的态势。

(2).儒家对道教不排斥也不调和,道教对儒家有调和无排斥,道教积极从儒家思想中吸取营养,调和儒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流传的佛学主要是般若学。由于般若学的“空观”与玄学的以“无”为本二者的哲理意趣极为接近,因此几乎一拍即合,佛教与玄学迅速调和。

(4).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东晋僧人慧远认为佛法与名教只是理论形式和实践方法的不同,根本宗旨是相通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在佛教思想影响下,一些士大夫也开始认为儒佛相同。

(5)道教一直反对佛教,但是,他的思想体系远不如佛教那么严密,于是,在排斥佛教的同时,又不得不模仿佛教来完善自己。它模仿佛经,摄取佛经的教理,编造道教经典,许多道教经典都是在佛教经典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6、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

(1)二程: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程朱理学的发展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第四章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统一性与延续性

主要表现为:

1、政治上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虽有分离,但总体上是统一多于分离,这是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表现。

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汉民族为主体,周边少数民族虽不断侵中原王朝,但最终实现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影响。

举例说明:端阳节、春节等;胡服骑射等。

3、文化传统的承袭。中华文化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与半封闭大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等地理环境有关联,同时与“农业——宗法社会”具有的强大延续力有关联。

二、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

1、人文精神。

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基本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君主与民众的关系在实质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但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安抚住民众,统治才不会出现危机,一味的高压政策只能激化阶级矛盾,迫使民众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三、重群体轻个体

1、家族本位。

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个体的角色首先是以家庭成员出现,然后才是社会公民。在血缘文化中,因社会伦理是家族中诞生的,家族便成为中国伦理的本位。同时,因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依赖家庭的共同财产,家庭命运就是个人命运。这样,就很自然地促使人民以家庭和家族为本位。

家族本位的重要表现:把家庭看得比个人更重要,从而由无数家庭形成的家族,显得特别重要。家族是对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对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宗法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义务的法则。集中到一点就是压抑个体、张扬群体,强调个人服从群体。

3、追求社会价值。

特别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评价:有好的一面如讲道义、讲团结、讲友爱等,但它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促发了家长制、王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制约了个性的张扬和个人能动性的发挥。

四、重人伦轻自然重人伦轻自然的原因在于:古代中国人生活在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村社里,共同生产劳动,与自然界作艰苦斗争,使得中国人特别重视尊长、权威的号召力,特别注重人伦关系,维护血缘纽带的宗法关系需要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和重视。

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是首先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加以体验,其结果只注重践履人与人之间关系、道德原则,而不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五、崇老尚古观念崇老尚古观念的表现是:对祖先崇拜与先王的崇拜。儒家最重视崇老尚古。

第五章

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在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墨家有自己严密的“天志”观。墨家的“天”是经过改造的下层劳动者理想的“天”,因而“天志”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秘天命,而是下层劳动者利益与愿望的神圣“外化”。墨家借助“天志”的权威提出尚贤、尚同(要求平等地位)、兼爱、交利等诸多社会政治主张,要求人们在利、欲与义、理的冲突面前,放弃私利、私欲,选择公利、公欲。墨家认为社会的一切灾难都源于“不相爱”。因此,“兼相爱,交相利”就成为墨家提倡的最高价值标准。

墨家价值观的实质并不在于追逐“功”和“利”,而在于用“兼爱”去调整功利。墨家并不反对功利,也不是追逐私利,而是追逐公利,反对私利,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对“亏子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父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也反对“贪民之财”、“夺民之用”。正因为如此,后世的农民起义、农民革命所提出的纲领口号,总是与墨家的思想息息相通。

虽然“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但植根小生产经济土壤的墨家思想意识,已经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尤其是下层群众)的心中。

墨家基本的道德观点是“普天同利”。墨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1、“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是墨家思想的核心。

2、“非攻”:就是反对侵略和掠夺战争。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相互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

3、“尚贤”、“尚同”:“尚贤”就是尊重、重用贤人,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同”就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而天子则尚同于天,这样整个社会也就达成统一了。

4、“节用”、“节葬”、“非乐”:墨子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主张“节葬”;反对音乐,主张“非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

5、“非命”、“天志”、“明鬼”:墨子反对天命论,主张“非命”,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之言也”。大致意思是说:天命论是统治者编造出来愚弄百姓的,如果相信它,就要受苦了。虽然墨子反对天命,但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志”和“明鬼”,也就是说他相信天是有意志的,并且“天志”是衡量人世间一切言行的尺度,他说“吾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而“天志”的具体内容是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明鬼”就是要相信鬼神的存在,并敬重鬼神。

第六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或者称之为“伦理关系中的人本主义”,它把“人”

放在一定的关系中来讲一个人应该如何负起之间的责任。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3.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第七章

二.儒家孔子的思想:4个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道德价值体系,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仁者,人也”“仁”是所以为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把“仁”作为外在的行为原则,而且把“仁”作为你在的德行修养。(2)“仁者,爱人”(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还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4)“为政以德”孔子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三、孟子继承并发展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仁政”学说。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的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的保证。“重民”思想

四、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影响

产生的背景:

1.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从分裂到统一,从门阀地主阶级到品官地主。

2.两宋时期生产关系的特点:无论是地主还是农民,封建身份的印记趋于淡化,财产性的土地剥削关系趋于显著。

3.经济:宋元时期社会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长足的进步。中外交通联系密切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4.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发展‘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社会危机严重。地主阶级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封建专制,以巩固统治。

内涵:宋明理学是儒释道在宋元时期的新综合体,是中国哲学与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宋明理学以儒学为主干,吸收了佛道的智慧。建立了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理论体系。它发端于北宋,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成熟于南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影响:这一理论体系就成为主干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开启了忠君的高潮,从此封建王朝没有再从内部瓦解过,权力之争从外戚、权臣那里转化为对外族侵略的矛盾。很好的维护了内部的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高,发展了中华文化,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明。负面影响:文人开始变得迂腐,重视繁文缛节,拖慢行政速度。开启了重文轻武的风气,导致国家国防力量羸弱,面对外来侵略不堪一击。儒家孔子所倡导的“权”的思想变得僵化,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对妇女进行了多方面的禁锢,强化了贞洁等等葬送女人一生幸福的各种观念,让中国妇女从此陷入被压迫的深渊。

第八章

一、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民族宗教,形成于东汉末年。道教在其发展的流布过程中,曾经对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各个层面产生过深刻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的思想渊源:

1、古代宗教和神仙传说。中国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成为道教滋生的温床。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2、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道教在理论上紧紧依托道家,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这使以后的道教始终和道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3、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儒家思想到东汉末年已经没落,但它的思想中的某些部分却为道教锁吸收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是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可以看出,道教思想来源虽多,但主要还是以儒道两家为主,使这一宗教派别体现出儒道互补的特征。

第九章

一、官学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的过渡形式,到了春秋末年,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革,“学在官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被私学和封建官学所代替,这是教育的又一进步。

(2)、国子学,国子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为贵胄子弟而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学简称国学,隶属于太常。

(3)、国子监,是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其前身叫国子寺,本朝北齐始

立,隶属太常。明代国子学与国子监合一,在北京和南京分别设立国子监,称“北雍”和“南雍”,规模很大。

(4)、州府县学,是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官学,因周代地方学校叫乡学,故后来的地方官学也称乡学。

(5)、太学,是专门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弟子而设。西周太学是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而专门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太学则创立与西汉武帝时期。

二、私学

私学是指民间或私人创办的与国学相对应的学校类型。中国私学开创于春秋时期,具有两千多年的优秀传统。

1. 私学的兴起和发展。春秋时期,随着王权的失坠,官学衰落,私学开始萌生并迅速星布各地,于是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纷纷创办私学,从而为中国几千年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禁私学,私学处于低谷,秦亡汉兴,私学发展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废弃,私学相沿不衰。到了唐代,私学暂时出现衰微,但兴起了一种新的私学形式——书院。宋代私学再度兴起,特别是书院制更加勃兴,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2. 私学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私学几乎完全承担了蒙养教育的任务;

(2)私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3)私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三、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嵩阳书院。

四、科举制度:

含义: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故名科举。它从隋唐开始到清末废除,存在1300多年,一直是古代统治阶级重要的统治工具。

发展历程:

1.起源于隋。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置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选取进士。进士科的创制,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2.完备于唐。其考试科目分常课和制科两种,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多,考试内容初为经义和时务,后虽有变化,但基本上是进士重时务策和诗赋,明经重经义。

3.发展于宋。两宋科举基本上继承唐,其发展表现在,实行殿试,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实行糊名和誊录制,扩大录取名额。

4.鼎盛于明清。科举仅设进士一科,特点是趋向单一化:第一,科举与学校紧密结合。第二,严格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三,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人才的选拔归于中央,政治上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它以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使专制政权有了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制为历代王朝网罗了大批知识分子,对于巩固专制统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来笼络士人,使大多数读书人把精力消磨在儒家经典章句中,特别是明清两代以八股文取士,把知识分子的思想完全舒服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中,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大大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第十章

●《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故称“诗三百”。《诗经》依音乐和作品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间歌谣;“雅”是王畿所在地的曲调;“颂”是宗庙祭祀配合舞蹈所用的颂歌。

《诗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江汉一带的一种新诗体,因其具有鲜明的楚地地方文化色彩而得名。其作品铺张夸饰,讲求辞藻华美,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它篇幅宏大,想象丰富,长于抒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代表,其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古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抒情长诗。

楚辞的风格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它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后世“风”、“骚”并称,认为它们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和评论诗歌的最高准则。

●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武帝时设立乐府,采集各地诗歌。这些原本在民间流传的诗歌,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诗”或“乐府”。从内容来看,大致分为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军乐、民间的歌辞三类。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乐府诗是诗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象征着文人诗的开始,象征着诗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对后代的乐府民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剧本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段,表现作品的内在情绪。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古代戏剧“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元杂剧的出现标准着中国传统戏剧的成熟。

●明清小说(内容、特点、评价)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产品,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曹魏和蜀汉、孙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这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出许多生动而色彩鲜明的不朽典型角色,如曹操的残暴和狡诈,关羽的神勇和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和赤忱等。其次它还在描写战争方面成绩非凡,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奄和罗贯中,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描述了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一个场面、一个事件,展现人物的某一形象特征,无不写得有血有肉。《水浒传》在故事情节上富有变化,引人入胜。作者还善于营创意境,往往简单几笔便形象地写出人物活动背景来,而且情景交融,相互映衬;在语言技巧上,文笔洗炼、明快、准确、通俗,运通了不少民间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口头禅,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水浒传》是中国描写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文学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的赞许,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是以唐僧玄奘去印度取经的真实故事为基础,由吴承恩所写,描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神话故事。

该书以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并且全书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如火焰山、芭蕉扇、大闹天宫等。

在《西游记》这神话世界里,寄寓着对现实社会腐朽、黑暗的控诉,具有揭露、批判封建社会世态人情的深度内容。其巨大的文学影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成章回小说)。小说假托明,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它善于运用含蓄、婉转的手法进行尖刻辛辣的讽刺和嘲弄,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其结构别具一格,其语言精炼含蓄,质朴辛辣,往往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丑态刻画得形神毕具。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反映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对后世影响深远。

《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它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类型化写法,使一大批典型人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生活的真实性;还打破中国古典小说情节描写的传奇写法,还原了生活的真实,书中描写大量的琐屑家常,无不是经过艺术锤炼,具有内在意义的生活细节,但又表现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红楼梦》的语言,是一种十分纯净、生动洗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红楼梦》是清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被译为多国文字,广为传播,并形成了许多学者终生专门研究的“红学”。

第十一章

史籍体裁

●纪传体

纪传体,又称“正史”,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两种类型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则仅以一代为限。通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断代史发端于班固的《汉书》。纪传体亦有官修和私修之分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纪传体史书将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汇一书中,内容丰富。但其不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过程,难以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但这也不妨碍纪传体成为一个贯通古今、连续不断的庞大的历史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史学体裁主流。

●编年体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汉代得到大发展。其优点是便于考察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避免叙述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日分列陈杂,不能集中叙述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偏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每事自立一个标题,详述其首尾,集中表

达其过程。这种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典志体

典志体又称“政书体”,是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变迁的史书体裁,分为典志体通史和典志断代史两种。

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志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第十三章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特点,如早熟性、独创性、连续性等,然而,最根本的是其所具有的:实用性、整体性、直观经验性

(1).实用性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鲜明的“务实”传统,各种领域的研究均为实用而开展,并主要表现为“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中国古代科技这种明显的实用性,在人类社会早期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无疑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偏重功能和实用就必然会轻视对自然作抽象理性的研究。这种对自然只求利用、不求改造的顺乎自然属性的特点,也就注定了中国古代科技不可能进入更高层次,建构起独立的科学体系。

(2).整体性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来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其次,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来看,更体现了“整体性”的哲学理念。中国古代科技对自然的探索往往是同对人、社会的考察结合在一起,着意追求人与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这主要受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主义观的影响。这种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一切文化领域的整体和谐的“生态”的宇宙观,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它一方面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站到全面、联系、辩证和发展的高度去推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极易使人对自然的考察发生偏差,忽视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区别,不能把自然界当成独立观察的对象,不能把自然科学从灵魂的王国中带领出来,从而为科学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人伦道德的烙印,打上了封建王朝企图垄断一切的烙印。并且,过分看重整体,又势必影响对具体细节的运思,从而注定我国科技始终停留在对自然界笼统神秘、模糊的认识上,而不能科学、具体、精确地说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3).直观经验性

在科学诞生的最初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靠直觉和猜测顿悟来实现,早熟的中国古代科技,不仅别无例外的烙上了这一印痕,而且一直伴随了两千年,忽视对客观事物作具体深入的逻辑分析和系统的科学实验,只求其然而不求所以然,停留表面不求甚解,含有很强的主观臆测,而很少有过自觉的理性的探索,以致最终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与发展。

2、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简述内容+评价+论述有自己看法)

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发达,但进入近代以后,却明显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除其自身特点所表现的不足外,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曾经历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专制政体及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内容。由于手工业只是农业的附庸,商品经济又受到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发育,因此,尽管在明中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它却只能在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夹缝中生长,而且还要受到强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的顽固阻挠和摧残。明清之际封建专制可谓登峰造极,封建朝廷所推行的锁国政策、特务统治、文化专制等,使一度出现的以徐光启、魏源为代表的近代启蒙文化迭遭扼杀,大规模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又严重摧折了商品经济,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确立,这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因此,人们的文化心理也就必然表现为雍容稳定的自我满足状态,再加上长期受小农意识熏陶,也就派生出崇旧排它的思想,以致在实际行为中言必称古人圣贤,对新生事物不敏感,对外来品竭力排斥。此外,这种封闭守旧性还明显表现在对文化的垄断上,如祖传秘传之类等。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中所表现的这种保守崇旧的小农意识,及偏执排斥的民族自大主义,不仅桎梏了中国科技向近代发展的步伐,而且还失去了一次融合世界文化,取长补短,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

最后,影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又一深层原因,就是自秦汉以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将一切认识活动完全纳入道德的规范,并且,社会生活均以治乱兴衰为中心,提倡“政治挂帅”。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倡导下,许多人对政治人事之外的问题漠然视之。总之,“重道轻器”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不学无术、轻视科学的现象,使中国古代没有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气氛,从而也就很难诞生出一支具有实力的近代科学家队伍。于是,近代中国科技的滞后也就成为了必然。

中国近代科技的落伍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但绝不是沉重的现实包袱。反思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剖析近代迟滞的原因,这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对我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和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无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要我们深沉反思,扬我所长,克我所短,又能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精华,则东方巨龙一定能革故鼎新,重振雄风。在未来科技领域里再次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 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 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 (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 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 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 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 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 (1)孔子成就 A.创立儒家学说 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 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 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 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仁的内涵: 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 B.礼制思想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a.将周礼的肯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更理论化了 b.强调道德教化注:礼的辩证看法P49 C.认识论思想

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1-汉服、旗袍、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传统文化内容资料2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答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答 1.南宋最有名的抗金名将,其母亲在背上刺「精忠报国」的人是岳飞。 2.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 3.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4.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5.什么场合,状况可以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生子。 6.南宋最有名的抗元名将文天祥,曾写过「正气歌」。 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从而后》。 8.传统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礼、智、信。 9.我国最早的药典学著作是《新修本草》。 10.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最早记载“磁石召铁”即天然磁矿石能吸铁的文献资料名为《吕氏春秋》。 11.著名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是由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 1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出自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手。 13.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 14.被称为国家经典的儒家著作是《论语》。 15.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和睢阳书院。 16.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17.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祭奠是在夏商周时代。 18.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大约是在两汉时期。 19.中国的“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20.傣族人民的最大节日是泼水节,也是傣历的新年,时间大致在傣历的六月六日或七日,即公历四月中旬。 21.中国书法、绘画得力于宣纸的使用,才使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22.「黛玉葬花」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 23. 四大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4.诗文中的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5、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通过殿试的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26.中国古代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后羿。 27.妈祖身边两大护卫,各显神通,一是千里眼,另一个是顺风耳。 2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9.“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三年(×) (三个季度) 30..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隶书。(×) (小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 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 (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部分: A.人之外的自然。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 B.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有机身体” (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 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内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 (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 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

(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 (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范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等); (4)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的概念,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又包括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 7.什么是中国文化?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含义: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 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含义: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 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理解【从时间维度理解】: (1)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2)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3)传统文化也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单项选择题 (一)民风民俗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B年年有余C更岁交子D五福临门 4.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意义?( ) A.纪念屈原 B.纪念伍子胥 C.纪念范蠡 D.纪念秋瑾 5.下列哪个称号不是端午节的别称?() A.浴兰节 B.女儿节 C.地腊 D.中天节 6.三冥节指的是() A.鬼节五月节下元节 B.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C.鬼节端午节中元节 D.重阳节冥节下元节 7.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8.我国传统图案里以石榴象征() A.多子B.多福C.多寿D.多财 9.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 )的风俗。 A.菊花酒 B.雄黄酒 C.葡萄酒 D.黄酒 10.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年初一,不吃稀”的意思() A.为了过好年 B.为转变贫穷命运 C.为避免下一年犯糊涂 D.祈求来年新气象 12.清明、中元、寒衣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扫墓在()已成习俗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3.新娘出嫁时蒙上红盖头,最早的原因是() A.碍于兄妹身份 B.红色彰显喜庆 C.用于比魔驱邪 D.遮挡新娘羞涩 14.妈祖是中国海洋的保护神,对她的崇拜始于()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目录 摘要: (1)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 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 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 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 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 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 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 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 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 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 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 参考文献 (10)

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 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一)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一)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 )为杜甫撰写的 A:朱德B:郭沫若C:陈毅D:朱自清 2、“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哪位诗人所写? A:杜甫B:辛弃疾C:李清照D:苏轼 3、《青玉案.元夕》中“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阑珊”是什么意思? A:灯光黯淡B:灯光辉煌C:人声鼎沸D:人迹罕至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作者是? A:贺知章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文天祥 7、晏殊的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所描述的是哪个节日? A:除夕B:重阳C:中秋D:霜降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7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是 A:王维B:王昌龄C:杜牧D:杜甫 9、“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的作者是? A:屈原B:李白C:杜牧D:岳飞 10、以下两句爱国句诗是哪位诗人所做?“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兵百万气吞吴。”A:郑成功B:陆游C:吉鸿昌D:于谦 1

11、《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 A:陈桥兵变B:王安石变法C:靖康之耻D:澶渊之盟12、下列名句,哪句的作者是男性诗人? A: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C: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13、下列名句,哪句的作者是男性诗人? A: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C: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14、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坐”的含义是什么 A:停留B:徒,空C:乘,搭D:因为 15、《洛神赋》作者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途”而无从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悲伤惆怅之情。A:孙权B:阮籍C:曹植D:诸葛亮 16、秦始皇陵是由谁设计的? A:李斯B:秦始皇C:赵高 17、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哪一部?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18、关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以下不正确的是? A:西施沉鱼B:王昭君-落雁C:杨玉环-闭月D:貂蝉-闭月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17.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 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大片地围湖造田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 . w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常识 1.【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碧螺春(江苏吴县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 7.【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8.【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9.【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5.【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16.【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17.【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8.【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0.【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21.【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2.【五常】仁、义、礼、智、信 23.【古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2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5.【五彩】青、黄、赤、白、黑 26.【五音】宫、商、角、址、羽 27.【五谷】稻、黍、稷、麦、豆 28.【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29.【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30.【四大名瓷窑】河北瓷州窑、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 31.【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32.【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3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4.【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