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

金云峰 徐 振

提 要 在对上海市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景观进行了评价、分析后,对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新提供了基于景观学科的认识,并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提出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新与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了景观优化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苏州河 滨水地带 景观 规划

中图分类号 T 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363(2004)02

007605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课题(沪教委科2001 44)

1研究背景、目的与理论依据

1.1 背景

城市滨水区是指 城市范围内

水域与陆域相接的一定范围

的区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域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河流、湖泊、海洋往往与城市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工业化时期,人类急切地开发自然资源,由于机器的诞生,人的活动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空前提高。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发展理念,人们也试图通过努力扭转对生存环境的忽视与破坏。在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当中,城市滨水区景观就反映了这种演变。发展、繁荣、衰败、复兴可以说是许多世界大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的规律。 1930~1960年代,许多欧美发达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并向郊区蔓延,同时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大量长期排放到水体里,造成水质变坏,环境恶化。水运交通逐渐被路运交通所取代,水运衰退,而政府对于滨水地带的建设投资减少,造成了滨水区衰退,地价下跌,滨水区成了工业运输的废弃地和贫民窟。1960~19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始开发滨水区,主要因为滨水区大量空置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各国政府希望以滨水地区的开发

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内城的吸引力。近30年来,随着后工业化时代来临,人们对于旅游、游憩和户外活动的提倡,造成对开敞空间的消费热上升。城市滨水地区濒临水面,视野开阔与市民居住地距离近,成为旅游、娱乐和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一些公共节庆活动也选择在滨水地区进行。对历史保护的强烈呼声也使得具有城市发展历史印记的滨水区得到重视,开发滨水地区对于增加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也有重要作用。欧美的实践证明,成功的滨水区开发确实实现了这些目标。

我国城市开发滨水区是政府为了改善滨水区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的城市建设举措,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市场经济化下的城市建设与开发。在此背景下,苏州河也迎来了更新的机遇,并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地理位置而有自己的特点:

1.1.1 重要性:苏州河贯穿上海中心城区,支流分布全城,与城市有着庞大的自然 人工交界面。至今仍起着交通运输、水利防洪、污水排放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苏州河水质的恶劣与两岸环境的破败混乱关系到整个城市发展的步伐与众多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

1.1.2 复杂性:苏州河两岸分布大大小小不同的工厂、仓库、道路、居住区、商业建筑等,用地类型复杂。苏州河以及滨水地带品质的提升涉及沿线

工厂、居民区外迁和改造,城市用地的调整,交通,环保,水利等多方面问题。以水质改善为例,要依赖于太湖全流域水质提高还要保证苏州河以及大大小小的支流两岸的工厂、居民不再排污。 1.1.3 长期性: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新的关键之一在于苏州河生态功能的恢复。生态功能恢复需要水质的提高和成规模的沿岸生态绿地作为前提。这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两岸漫长滨水地带的综合开发与城市更新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以著名的伦敦港区(Docklands )改造为例,该项目至1980年代开始,至今仍在继续。 1.2 目的

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新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决定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景观建设需要一个全面的视角、深度的分析,更要多领域专业完善的协调与沟通。本次研究即希望基于景观分析为主,借鉴其它相关理论分析苏州河滨水地带,对于从宏观、微观上认识苏州河滨水景观存在的问题以及景观方面优化方向提供参考。 1.3 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按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以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统一作为评判景观规划的基础,参照生态学尤其是城市生态学、关于城市意向与场所精神的经典理论、国外公共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借鉴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经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旧城更新与滨

金云峰 徐振 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76

UR BAN PLAN NIN G FOR UM Seri es N o.150,2004/2

水区开发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研究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的景观问题。

2苏州河及其滨水区景观评述

2.1 概况

上海的苏州河发源于太湖瓜泾口,全长125km,共有大小支流59条,流经上海八区一县达53 1km,其中在中心城区近24km,平均河宽70~80m,是黄浦江最大的支流,上海的市区就是从旧城厢沿着黄浦江和苏州河逐步扩大的。有学者称外滩是上海城市的立面,而苏州河滨水环境则是上海城市的断面。历史上苏州河由于航运作用,曾经是上海城市的发展轴。随着城市的发展生长,苏州河在中心城区的现状特征在于:是虹口、黄浦、闸北、静安、长宁、普陀诸区的分界线、中心城分区规划南北分界线,同时又是外来货运(内河航运)的重要通道,与黄浦江共同构成城市带状开放空间骨架,是太湖的主要泄洪道,也是上海市区的雨水排泄道和污水排泄道。总体来看,两岸环境衰败混乱,污染严重,城市功能单一,沿岸绿地数量少且不连续。西藏路以东地区,两岸散布着不少1920~ 1940年代仓库建筑,近代大都市风貌仍然很明显,这些共同构成了苏州河沿线的空间环境特点。

2.2 景观现状

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景观元素主要包括水体、驳岸、交通、绿地与开放空间、沿岸建筑与水工构筑物、生物多样性、人的活动,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景观环境与氛围。经过初步勘查和资料收集表明:

2.2.1 水体:苏州河河面在上海市区境内宽度40~50m左右,低潮位时平均水深2~4m,高潮位时平均水深7~8m。据黄渡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多年平均净泄流量为6m3/sec。苏州河下游段受黄浦江潮汐影响,水文条件复杂。涨潮时来自黄浦江经外白渡桥上溯苏州河的日进潮量可达110万m3。苏州河潮差沿河向上游逐渐减小,在黄浦公园平均为1 93m,至曹家渡已减至1 09m。苏州河水流速度一般仅为0 1~0 2m/sec,最大涨潮流速

也只达到0 58m/sec。苏州河水质污

染始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20世纪初

期。由于水质污染,1920年代苏州河

下游的闸北水厂被迫迁至黄浦江边。

苏州河环境的急剧变化发生在1950年

代,苏州河干支流流域200km2的范围

内集中了上海近千家企业。是上海的

主要工业区。目前,随着苏州河环境综

合整治一期工程中的环卫码头搬迁、

水域保洁、河道曝气复氧、底泥疏浚等

工程的完工,水体的黑臭基本消失,水

的透明度有所提高,苏州河干流水质

已基本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即国家V

类水)。

2.2.2 驳岸:由于上海,地面高

程一般在3 2~4 8m,加之地面沉降等

原因,苏州河的驳岸高度一提再提,逐

步形成了防洪墙,不少地段高度超过

正常人的视高,阻碍了通向河流的视

线。驳岸的工程处理完全是人工化的,

也就是渠化。两岸是由混凝土、砖石等

建筑材料形成的硬质岸线,与水体形

成不协调的对比,与水面的高差比较

大,亲水性不佳。

2.2.3 交通:苏州河滨水地区交

通主要分为陆上交通与水上交通。陆

上交通有平行、垂直河道两种道路类

型,平行河道方向有相当多的道路,但

断头路比较多,不能形成连续的滨河

路。垂直于河道的道路与桥梁大多承

担市区南北向的机动交通,分布不均

匀,由于滨河地带目前仍被不少居住

区、单位所占用,一些新建筑又邻河而

建,阻碍了滨水地带的连续性。沿岸步

行系统和跨河步行系统还很不完善。

苏州河全程均具备航运功能,每天往

来船只2000艘,其中50%左右进入苏

州河市区河段,内河航运及码头的货

物装卸作业为其主体功能。从申纪港

到黄浦江,有三个专业内河装卸区,是

上海市目前主要的内河港区。由于水

质原因以及沿岸公共建筑、开放空间

的不足,沿岸的游览性比较差,类似于

水城威尼斯的游船、水上巴士等水上

客运交通目前没有市场需求。

2.2.4 绿地与开放空间:由于苏

州河沿岸都为道路,无法形成大规模

的滨河绿带。一些地段的绿带由于建

筑与道路紧邻河道,只有几米宽,景观

效果不佳,沿线绿化带断断续续,并且

与附近的公园、绿地缺乏联系。近年

来,局部地段新建了一些滨水绿带,如

2002年初在苏州河沿岸静安、闸北、虹

口、黄浦四区绿化样板段全面建成,总

共5km长。它以绿为主,融合了一些

建筑小品、户外健身器材,但没有很好

的解决亲水问题,而且从全局来看,绿

化样板段的数量仍比较少。

2.2.5 生物多样性:苏州河,历史

上曾经水产富饶,尤以盛产松江鲈鱼而

闻名。自1920年代以来,由于沿岸造

纸、纺织、化工、面粉等工业迅速发展,

河水受到严重污染,逐渐变黑发臭,至

建国后沿线工业的发展,污染更甚。鱼

类和水鸟在苏州河曾一度绝迹。随着

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一期工程

竣工,加上市区内绿地面积的增加,河

里开始有一些鱼类和水生植物出现,并

有海鸥等水鸟出现。但是与自然状态

下的河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差距很大,

也没有形成特色景观。由于水质比较

差,没有形成连续的、成规模绿色廊道

以及驳岸人工化、缺乏湿地、大规模的

生态绿地腹地等原因,苏州河近乎是一

条人工渠,滨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严重

缺乏。

2.2.6 沿岸建筑与水工构筑物:

苏州河两岸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

建筑很多。列入保护名册的市级以上

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市级优秀近代保护

建筑就达28处之多。包括俄罗斯领事

馆、邮政局大楼、礼查饭店等。另外共

有37处公寓、里弄建筑以及仓库建筑

被认定为具有保留价值,它们相对集中

在吴淞路桥地区和浙江路桥地区。

外滩 河南路段沿线建筑以公共

建筑为主,建筑形象比较好。跨河几座

桥梁历史久远,景观效果非常好。外白

渡桥是鱼腹式钢桁架桥,乍浦路桥、四

川路桥、河南路桥为欧式风格,沿岸有

不少仓库码头。

河南路桥 西藏路桥段沿线以住

宅、仓库、厂房为主,景观效果比较差。

沿岸有很多码头、仓库。苏州河北岸河

南路桥至浙江路桥有成片旧里弄住宅。

南岸旧厂房、仓库、住宅相间。沿河南

北有南苏州路、北苏州路。本段有四座

2004年第2期总第150期 城市规划汇刊

U RBAN PLANN ING F OR U M Series N o.150,2004/2

77

桥梁: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其中浙江路桥也是鱼腹式钢桁架桥,比较有特色。

西藏路桥 恒丰路桥段旧码头比较密集,沿线厂房、仓库建筑形象比较差。共有乌镇路桥、新闸路桥、恒丰路桥。乌镇路桥、新闸路桥形象一般,恒丰路桥为新建高架桥,在其对比下苏州河的尺度明显变小。

以上两段中的浙江北路桥和乌镇路桥间的大约1000m河段,是唯一保持了上海老建筑原貌的河岸,有80%以上的建筑超过50年历史。其中1920~1930年代之前修建的老房子比比皆是,例如四行仓库、邮政总局。

恒丰路桥 长寿路桥沿线的厂房、码头,居住建筑增多但比较破旧。 长寿路桥 江宁路桥。该地区曾是上海著名的棚户和工厂混杂区,已有相当部分被置换为商品住宅用地,如 两湾一宅 就位于此地块内。

江宁路桥 中山北路三号桥。江宁路至光新路间无码头,环境比较好。光新路至江苏路有很多旧码头,一些地段居住建筑与工厂混杂,建筑杂乱,视觉形象不佳。在江宁路附近新开发了半岛花园商品住宅区,全部为高层建筑。武宁路附建成家乐福大型超市,附近环境整治得比较好。中山路桥东侧为华东政法学院,绿化比较好。

2.2.7 人的活动:目前,由于绿带连续性、步行系统等问题,在滨河地带没有形成规模性的、日常性的基于滨河环境的特有游憩活动。围绕水为主题的城市居民日常游憩活动、节庆活动如散步、晨练、野炊、钓鱼、赛龙舟等还很罕见。在新建成的在绿化样板段,有不少市民休闲健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11月,上海开埠以来首次在苏州河上举行了划艇比赛。

2.3 评价

滨水地区的综合整治开发还没有形成全局操作,从现代景观建筑学的角度,全面考察苏州河滨水景观,可发现有以下突出问题:

2.3.1 地带的滨水特点不突出,看不见水,亲水性差。首先是由于防洪堤高于正常视线,人们在滨河道路行走根本就看不见滨河绿地和滨河广场的景观,更看不到开阔的河面,难以从

视觉直观感觉到河流的存在,在一些

综合整治的绿化样板段也没有很好的

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昌平路西段新近

已经改造为绿化带,乌镇路到西藏北

路到浙江北路有600m长的绿化带,大

约有7~8m宽。西藏北路到浙江北路

有500m长的绿化带。但是沿河漫步

基本看不见河面。西藏路东西段,在

1m多高的防汛墙上种着1~2m高夹

竹桃树,把河面完全挡住。其次,滨水

地区的景观没有很好的暗示水的存

在,滨水场所性不强。绿化、建筑、开放

空间都没有形成滨河地区特有的氛

围。

2.3.2 滨水开放空间规模、数量

很少。苏州河除了西段长宁区和东段

的黄浦区有比较集中和相当规模的城

市公园和滨河绿带外,其它区段一般

都是滨河道路紧邻河道,之间没有绿

化,而道路沿红线外侧多为破旧的厂

房、住宅建筑。在河道一侧由于比较高

的防汛墙,在滨河道路上既看不见河

水,也难以见到成片的绿化。

2.3.3 滨河地带开放空间连续性

系统性差。由于苏州河两岸与河流平

行的滨河道路很多,但多是机动交通

的断头路致连续性不强,因而严重切

断了两岸城市开放空间、居住区与河

流的联系。整体看,苏州河上桥梁基本

是为了满足机动交通而设,步行桥梁

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影响了两岸的相

互联系。而一些滨河岸线被工厂、新开

发的住宅小区占据,也破坏了滨河开

放空间的连续性。

2.3.4 滨水步行系统没有形成,

使滨水景观可达性非常差,也降低了

滨水地区的共享性。滨河景观是为全

体居民服务的,只有提高滨河地区的

可达性,使更多的人能安全方便地到

达河滨,享受到河流给都市人的愉悦

与舒缓,滨河地区的开敞空间才有意

义,也才会增加滨河地区人气,激励多

种活动,重塑滨河地区的场所感。目前

苏州河滨水区的步行可达性很不理

想,从两岸居住街坊引出的通向滨水

地区的小区级道路很少,安全舒适的

步行系统没有形成。此外,仍有部分工

厂仓库占用滨河岸线影响了滨河步行

路的通畅。而且,随着苏州河综合整治

工程的进展,房地产开发商仍有可能将

小区临近岸线建设,阻碍河滨的通达

性,高层建筑还会破坏河滨地区适宜的

尺度。

2.3.5 河流以及滨水地区的生态

功能近乎消失。苏州河作为东西向的

开放廊道,虽然近年来的整治基本上结

束了黑、臭的状态,沿线居民不必再关

窗掩鼻,但是由于不能有效的全流域治

理,目前还无法完全改变历史上形成的

过于人工化的驳岸、滨河湿地以及生态

绿地缺乏的局面,制约了苏州河生态功

能的发挥,对于上海的生态环境改善是

一个损失。

2.3.6 人气不旺。城市滨水地带

没有形成特有的生活场景,滨水区作为

很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城市文

化、生活的展示地。滨水地区的活力是

以水、水景、滨水景观为最大凝聚核的,

而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市民难以近水,也

无法吸引和激发人的活动。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中强调好的

景观要实现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

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的统一,三元相

辅相成构建完整意义的景观环境。从

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区的现状来看,优秀

景观的三元都严重地缺失或受损。

3形成因素分析

造成苏州河及其滨水景观环境品

质的低下的深层因素:

3.1 沿岸用地布局不合理、容积

率差别大。又杂乱地分布着质量较差

的建筑物,而商业、文化教育、公园等公

共性质的用地则比例小而且不连续。

一些厂房、仓库和商业建筑虽历史悠

久,也由于立面的呆板而阻碍了通向优

秀景观的视线。造成滨河景观缺乏特

色与连续性,景观环境品质低下。

3.2 滨河与河道交通组织不合

理。邻河的机动车道路,频繁的车流及

尾气、噪声对与河流的生态有着不可低

估的影响,硬质道路切断河流与周围城

市的有机联系,使得自然景观丧失,滨

水景观特色匮乏。长期以来,苏州河承

担着重要的内河货通运输,它降低了河

金云峰 徐振 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78 UR BAN PLAN NIN G FOR UM Seri es N o.150,2004/2

流的视觉品质。而环卫码头装卸时造成大量垃圾散落河中更是大煞风景。 3.3 随着市政府大力整治苏州河,水质有所好转,两岸用地也开始进行调整,但近年来新批租的土地却几乎清一色用于商品房开发,并都以临水、亲水作为卖点。这种化整为零的单纯房地产开发对于整个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的城市功能与城市景观无益。只有从全市全面深入并预见性地考虑城市景观、交通、旅游、产业调整、公共建筑、水利防洪、绿地系统等进行的综合性开发才能有效地优化滨河区城市功能,美化景观环境。

3.4 由于没有对苏州河沿岸进行严格的整体控制,造成沿岸城市天际线混乱。难以形成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如离河岸较远时,建筑的高度可以逐渐增高,但要保证紧邻河岸建筑不对后面建筑的视线遮挡,在可能地段还应留出视线通廊,以与远处的重要景观形成对景。一些建筑立面形象各自为政,建筑之间的 留白 也没起到积极的视线廊道效果。不少新开发小区建筑红线迫近河道,建筑过高,对比之下,河道尺度明显变小,局部地段开发强度过高,这些冲击,将会难以解决。 3.5 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是还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活力最关键的问题之一。现在,苏州河仍有七大污染源: 沿岸未被合流污水一期工程纳入的工厂企业以及住宅小区排放的污水; 沿岸码头,在装卸时散落物和倾倒垃圾; 市区6条主要支流流进苏州河干流的大量污水; 包括支流在内每天约5000艘游弋于河面的大小船只丢撒的生活垃圾、泄露的油污和排放的尾油,建筑泥浆船偷放的泥浆; 多年淤积的底泥所释放、散发的耗氧物质; 上游来水携带的污染,其中主要是工厂企业及农业、畜牧业的污染,村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水; 雨水冲淋空气、房屋、林木、道路、农田等之后形成径流及城市下水道携带给苏州河的污染。而作为苏州河源头的太湖流域治理还难以一时奏效,因此水质的彻底改善尚需时日。至于对河流生态系统同样重要的生态岸线的恢复由于不仅是生态技术上的难题,其涉及整个城市的防洪排涝与城市用地调整

的重重困难。

3.6 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提

出的目标显然先以水务治理为主,在

滨河地带的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目标

显然还没有形成综合整治的措施,虽

然成立专门机构以促进部门间的协调

沟通,但因目前以河道整治为主,发挥

主要作用的是水务、环保、城管部门,而

沿岸的规划基本上以所在各区为主。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被称为一门最为综

合的艺术,其学科的综合性和边缘性,

可以与建筑、规划、生态、社会、艺术等

多学科有良好的 接口 ,国外这种涉及

城市与河流的人工 自然环境分析在

规划中起着核心作用。景观规划设计

专业发挥的作用亟待提高。生态恢复

是苏州河综合整治基础问题之一,生

态学家更需要全过程深度介入并提出

积极的生态治理方案并促进其实施。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需要政

府的行政指令外,要想实现规划意图,

合理调整规划,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还需要利用经济、政策的杠杆作用,改

变各自为政欠整体开发的趋势。

4对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景观优化

的建议

4.1 城市的需要

改善苏州河滨水地带景观环境是

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具有决定意义的举

措。

4.1.1 黄浦江的外滩可以说是上

海城市自南向北的开放空间,在过于

密集的内城区还需要东西走向的开放

空间廊道,将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建

成公共性的开放空间正是唯一可行的

选择。可以预见,如果能够建成苏州河

及其滨水地区绿带并向两岸渗透,串

联起沿线几个孤立的绿地如中山公

园、普陀公园、长寿公园、人民公园等和

上海火车站、人民广场、上海大剧院、上

海博物馆、南京路商业街等具有全市

意义的公共场所与建筑,并以步行系

统、自行车系统相联系,无疑可以促进

上海开放空间大结构的完善,对于都

市景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4.1.2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

达23944人/km2,而且建筑密度很高。

人均绿地只有7 2m2,热岛效应明显,

空气质量比较差。中心城区的市民只

有在郊区才能接触大自然。因此在这

样一个高密度的建成区内,利用苏州河

及其滨水地带建成与钢筋混凝土和硬

质铺装完全异质性的景观绿地和自然

河流,恢复生态廊道,可以使城区的生

物多样性有所增加,居民可以更接近自

然环境。根据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的建

设强度与公园绿地布局,苏州河及其滨

水地带是实现足够规模与生态效益的

城市绿肺 的理想选择。此外生态廊

道所发挥的科普、教育与游憩功能对于

城市生活也非常重要。

4.1.3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现

有的不平衡发展可能会加剧,出现新的

城区发展失衡。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

景观建设会成为平衡城区发展失衡,缓

和开发强度的一个有利因素,并在老城

区内形成柔性界面。此外,高强度的开

发还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缺少绿地和阳

光。所以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苏

州河为契机改善内城环境品质,增加内

城的吸引力。

4.1.4 上海市1600万居民的游

憩休闲也对开放空间、旅游景点提出更

高的要求。目前,上海旅游景点的王牌

之一就是黄浦江外滩观光,外滩展示了

上海曾经作为远东最繁华都市的一面,

但那只是上海历史的一部分,而苏州河

及其滨水地带则记录了更长的城市历

史和城市生活中更平民化与多元化的

一面。实现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景观

化并开发旅游景点无疑会促进中心城

区公共游憩与旅游景点网络的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苏州河及其滨水地

带可以说是上海市区潜在的生态轴、社

会轴、经济轴之一,重视苏州河及其滨

水地带保护、开发会无疑为上海市可持

续发展尤其是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了

机遇。目前,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仍处

于可控制状态,具有极大的潜质。

成功的滨水区开发需要周密的研

究、规划实施,在规划之初首先是合理

的功能与形象定位。苏州河环境综合

整治中确定 苏州河的主要功能为环境

生态功能和水利功能。作为环境生态

2004年第2期总第150期 城市规划汇刊

U RBAN PLANN ING F OR U M Series N o.150,2004/2

79

功能,要逐步改善苏州河水质,恢复水体原有的生态条件,使鱼类生存。作为水利功能,要保持苏州河的地面泾流排水通道的功能,提高其泄洪排洪能力,并在苏州河上游保持工农业用水和航运的功能 。借鉴伦敦泰晤士河水利、旅游娱乐、城市形象、运输、生态的功能定位,对于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为积极的功能、形象定位应为:娱乐旅游带、城市形象立面、生态廊道、兼具水利、运输等功能的公共空间廊道。 4.2 建议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的角度来确定苏州河的发展目标,希望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更新中景观系统更要注重实现:

4.2.1 调整土地利用,整合两岸滨水区与城市区域功能、秩序、文脉。

4.2.2 对交通系统的改造,加强滨水区特色交通。如滨河步行系统与自行车路系统,游船游线码头与陆路的衔接。

4.2.3 滨水区生态绿带的建设,向城市内渗透与邻近的公园连通。

4.2.4 通过城市设计控制达到沿岸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保护、强调历史建筑,形成新老建筑交相辉映。

4.2.5 在滨水区及其附近以步行系统串联公共空间、公共建筑,以形成连贯、丰富的游憩系统。

4.2.6 改善水质,恢复河流与滨水地带生态系统。增加湿地,解决洪水和城市地表径流造成的水位大幅变化。

4.2.7 发掘苏州河的旅游价值,形成具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景点,开发 体验经济 式的旅游项目。

4.2.8 在满足滨河居民日常游憩、娱乐、健身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形成

以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为场所的全市

性公共节庆活动。

苏州河滨水景观优化的核心是实

现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的扩展与生态

系统的恢复。当然,改善苏州河滨水景

观也存在不少难点问题: 作为源头

的太湖与苏州河众多支流的整治与水

质改善; 在城市中心区获得土地,并

实现不同开发强度土地的整合利用;

生态恢复,水质的改善与岸线生态

化; 实现苏州河规划的长期过程中

坚持原则与动态调整目标的统一。

5研究价值与展望

笔者比较全面地对苏州河及其滨

水地带景观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结

合城市发展提出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

更新与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了景观

优化方面的建议,以与相关专业交流

共同推动苏州河及其滨水地带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城市对于河流如

灌溉、运输的功用要求日益减弱,而人

们对水的精神诉求、文化向往则越来

越强烈。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新的

发展理念将影响滨水景观的塑造,苏

州河滨水景观对于整个上海的城市区

域结构、景观格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功

能的重新定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

步落实,苏州河及其滨河地区景观优

化也迎来了千载难逢机遇,同时也面

临着市场经济与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

困难。滨河景观的提升有赖于各专业

尤其是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建筑、

环境、生态、水利、旅游、市政等多学科

多部门的协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深

入地参与。

2003-12

注 释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苏州河环境综

合整治工作的通知.沪府发 1998 52号.

参考文献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7.

金广君.日本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1994[4].

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同济大

学出版社,2002.

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

2001.

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刘云.上海苏州河滨水区环境更新与开

发研究.时代建筑,1999[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济大学出

版社,1999.

李铮生.浦江两岸滨水绿带的处理.时代

建筑,1999[3].

苏功洲,王嘉漉.提升上海城市的环境品

质.城市规划汇刊,2002[3],同济大学出

版社.

谢瑞欣.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规划问题

的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李翔宁.跨水域城市空间形态初探.时代

建筑,1999[3].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

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2000[2].

汤志平,王林.上海市人口布局导向战略

研究.城市规划,2003[5].

作者简介:金云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副教授

徐 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硕士生

金云峰 徐振 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

80 UR BAN PLAN NIN G FOR UM Seri es N o.150,2004/2

T hePlan of The Reg ional T ourism T ranspo rtation o f the T hree G orges R egion(B y Y IN C heng zhi ,L Bin)52 The tourism devel opm ent pl an of the Three Go rge s re gion is a n im porta nt na tional p lanning projec t o f China and it is the first m ulti pro vi nc e regional to uri sm plan in C hi na s pla nning history.Re gional to urism transporta tio n isthe vital infra structure tha t co ul d ensure the hea lthy a nd effici ent develo pm ent o f the re gional to urism .This pa per a nalyses the existing tra nspo rtation c ondition o f the Three G orgesre gion ,and p ro poses the tourism tra nspo rtation pla n a cc ording to the de velop me ntal requirem e nt of the re gion.The plan intends to i nte grate the re gional transportatio n resourc es a ndma ke a stra te gi c sup port to the regiona l tourism de velopm e nt.

Key w ords:the Three G orges,the tourism deve lopm ent pla n of the Three G orge s region,to urism transportatio n,transpo rtatio n planning Sem iotics and cultura l studies o n to urist destinatio n of bea ch (B y LI Leilei )58 In thi s pa per twodifferent m ode ls of be ac h spa ce from pe rsp ec tives o f na tural scie nc e ,e sp.tourist ge ograp hy a ndc ultural studie s spec ific ally a re intro duce d.It is indic ated tha t cultural studies on be ac h spa ce is a n im porta nt co mple m ent for the knowle dge o f trad itional to uris m ge ograp hy.In the follo wing part o f the pa per,the a uthor m ake s a fur ther disc ussion on the histo ri ca l proc ess of cha nging fro m a na tural be ac h into a tourist bea ch through the theo ry of soc ial c onstruc tion a nd spac e se m iotic s.With the e xam ple of Shenzhe n bea c h,the a uthor m a kes it c lea r that the form ation of a beac h to uri st destina tion is es sentiall y a re sult of signific atio n in sem iotics inc luding m ythifica tion a nd de m ythific ati on.At the sa me tim e,the se m iologic al m ea nings o f tho se im age s in which b eac hes a re perc eived a s m arginal ,lim inal,ro m antic ,fem inal,sensa tiona l,exoti c a nd c olonized a re esta blished.It is e mp ha size d tha t se mio tic and c ultural studies on bea ch ha ve a strong inspiration for future tourism develo pm ent of bea ches.The pote ntial a ctors co nflic ts o r subjec tive c onte st inthe bea chwhichis rega rdedas the m ain c onc ern in sem iotic s shouldbe studie d for the future .Key w ords :to urist destinatio n of be ac h,spac e sem iotic s,c ultural stud ies,Shenzhen

R eview on Urba n Greenland Study (By W A N G Bao zho ng,W A NG C a ixia ,HE Ping ,SHEN Shouy un)62 The latest 10ye arspape rs inthe fieldofurb angreenla nd a t hom e and bro adwere de tailly indexe d a nd re viewe d.The pape r c oncl uded the rese arc h ac hieve me nts in the urba n gre enland ec osyste m ,de ve lop m ent direc tio n,effec t a ssessm ent,pla nning &design a nd la ndsca pe ar chite cture pla nts.The a uthors intro duc ed the present situa tion,suc ce ssful urba n greening notion a nd exc ellent exa mpl es ab road ,and sum m arized i ts m ain the ories a nd represe ntative pa radigm s a nd won derful greening m od eling.The pap er alsoreviewe d the pa st de ve lop m ent o f urba n greenla nd in China ,a nd anal yze d the current situa tion a nd existing pro blem s in the fiel d of urba n gree ning and its pla nning.Fi na lly,the autho rsprospe cte dem phati ca lly the rese arc h tre nds inthe fields suc h as the greening princ iple,pla nning ,a pplica tio n o f info rma tion te chnolo gy,three dim ension and q uantifica tion o f a ssessm ent o f the urba n gree n spa ce syste m and m ulti sc ience sync retism o f la nd sca pe a rchite cture .

Key w ords:urba n green spa ce ,greenla nd ec osyste m ,urb an gree ning,urba n green spa c e syste m pla nning,landsc ape arc hitec ture

D esign o f Lia nxig e C ulture Ex hibitio n C enterin Y ang zhouCity (By X U J ing yo u)69 C onveying the style of loc al gard en and a rchite cture,the de sign o f Lia nxige Culture Exhibitio n C enter bec o me a rec rea tionproc ess tode velop the tra dito n.Key w ords:Ya ngzho u,Lia nxi ge Culture Exihibito n Cente r,design A Study of Domestic Tourists of Special Transportation F acilities in Scenic Spots:A survey of passengers of theropeway and sight seeing elevator in Wulingyuan scenic spot (By LI X iaoling)72

The c o nstruc tio n of ro pewa ys in Sce nic Spo ts,e spec ially i n World

Herita ges ,has a lwa ys be en a b one of co ntentio n betw een a ca dem ia

a nd d evelop ers.But there is little scie ntific rese arc h on this issue .This stud y tries to a na lyze the cha rac ters and fe elings o f passe nge rs o f the rope way a nd sightseei ng ele vator,and brings so m e useful da ta to the issue .

Key w ords:Spe cia l Tra nsporta tion F ac ilities,T ourists,Wulingyua n On Landsca pe of Suzho uhe Riversides (B y J IN Y unfeng ,XU Zhen)

76 Appraising and ana lyzing the la nd sc a pe of Suzouhe ri versides in Sha nghai,this pap er gives perc eptio ns of the renewa l of Suzouhe rive rsid es ba sing o n la ndsca pe arc hitec ture the ories.Conside ri ng the develo pm ent o f sha nghai a nd the im po rtanc e o f re newa l of urba n rive rsid es and its landsc ape a s well ,thi s pap er a lso give a dvice s of the la ndsc ape re genera tion.

Key w ords:Suzouhe Ri ve r,ri verside a rea ,la ndsc ape ,planning Consideration on the Weight C oefficients of Assessment System for Eco Residential Area(By Y UN Yingxia ,TANG Yan)81 We ight c oe fficie nts a re ve ry im po rtant for the assessm ent syste m of e co re sidentia l area .The pape r anal yze s the signific ant e ffec t of weight c oeffic ient by co mp aring the diffe rent weight system i n differ ent assessm ent me thods :LEED ,BREEA M and G BC . The T ec hni ca l Spe cifica tio n for Tianjin Ec o re si dentia l Area Construc tio n isuse d a s a n exa m ple to de sc ribe how to de al with the p ro blem o f we ight whe n e sta bli shing the asse ss me nt system for ec o re si dentia l area in China .Key w ords :ec o re si dentia l a rea ,assessm e nt syste m ,weight c oeffi cie nt,wei ght system

Land U se Pla nning a nd Bio div ersity :A co mm ent on a bio div ersity g uide fo r the planning and dev elopm ent sectors in sou th east Engla nd (By S HEN Q ing ji)85 Introduc e the fra m e o f ABiodive rsity G uide for the P lanning a nd D e velo pm ent Sec to rs i n So uth Ea st Engla nd ,point o ut so me cha rac teris tic s o f this G uide ,including:definitely bring forwa rd that the pla nning system m ay e ngenders po sitive effe ct o n biodiversity,de finite ly bring forwa rd the Biodive rsity Principl es fo r La ndUse P lanning in the South Ea st England ,de finitel y bring fo rward the ke y o bjec tives for delivering biodive rsity a ctio n pla n ta rge ts thro ugh the pl anning system .Ba sic o n hereinbe fore ,the autho r p ut up so m e ele m enta ry e valua tion on this G uide ,a nd disc uss so me issues on this fields.

Key w ords:landuse planning,bio diversity,guide ,the SouthEast Eng land

Urban M o bility :A new conceptual fra mew ork (By Jea n Fran o is Dou let)90 The a pproa chondaily tripsandtra nspo rtation i ssue s intownhasbee n o pening upfro m the very tec hnic al c ulture o f e ngineers to a m ore so cia l scie nc es o rie nted discipline .So cio logists,geo graphers,psyc holo gists,ec ono mists a s well a s enginee rs are c urrently e nri ching the sci entific work onurb an tra nsporta tio n issue s.The result of suchan in terdisc iplinary a pproa ch is the em ergenc e o f a ne w co nce pt:urba n mo bility.This co ncep t is built o n the idea that trip s in to wn a re not o nly a tec hnic al i ssue but a lso a soci al issue tha t ha s to de al with ur ba n pra ctic e ,spa tial be ha vior,perc eptio n o f the direc t environm ent a nd soon.F rom age neral point ofvi ew,thisco nc ep t o f urbanm obili ty invite s scie ntists a nd cities spec ialists to e nlarge their vision o f ur ba n tra nspo rtation to a m ore system ic and globa l a pproac h:trip s in town c an t b e understand without taking into ac co unt the tec hnic al c onditions o f mo ving (urba n transportatio n),the organizationof ac tiv ities in cities (urba n struc ture),the daily prac tic e of urba n dwelle rs (urban soc iety),the qua lity o f spa ce (urban la ndsca pe )a nd the me a sures ta ken by d ecisio ns ma kers to sha pe the c ity (urban polic y).More tha n a c once pt,urba nmo bility isa c once ptua l fram ew ork,m ean ing a basis to b uil d ne w co nc epts a nd new notio ns .Fo r insta nce ,in term o dality and m ulti mo dality are re late d notio ns.

Key w ords:urba n m obility,interdisc iplinary a pproa c h,so cia l scie nce s,a c cessibility,sustaina ble m ob ili ty

A BSTRA CT

96

UR BAN PLAN NIN G FOR UM Seri es N o.150,2004/2

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1010328102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105~107Heilong jiang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园艺园林 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刘 灿,王 崑,袁 维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哈尔滨斯大林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总结其公共性、混合性等7个滨水空间属性及地形、植物、建筑等景观要素设计现状,评价其空间属性的表达方式与存在问题,以及景观要素设计的特色与不足,并提出探讨岸线自然化可行性、加强服务管理、关注细节设计等建议。关键词:斯大林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 U 98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767(2010)07 0105 03 收稿日期:2010 01 1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青年基金资助项目(QC06C018)第一作者简介:刘灿(1984 ),女,山东省济宁市人,在读硕士,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E mail:liucan537@163 com 。 通讯作者:王崑(1969 ),女,山东省黄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旅游规划研究。 斯大林公园是哈尔滨市滨水带状公园绿地,也是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公园始建于1953年,南邻中央大街、北临松花江、东起松花江铁路大桥、西至小九站,全长1750m,占地面积10 5 万m 2 。公园以良好的防洪效果(防浪墙高2m)、规则式布局、俄罗斯风格建筑、五色草立体花坛(见图1)及各种艺术雕塑为其主要特色。 为研究公园的滨水空间属性、景观要素设计等景观特征,于2008年7月和10月,对夏季和秋季的斯大林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随机访问了约30位游人和当地居民,对公园的空间属性、景观要素设计和使用者感受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1 斯大林公园的滨水空间属性 城市滨水空间属性一般包括公共性、混合性、亲水性、可达性、连续性、盈利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7个方面[1] 。1 1 公共性 松花江沿岸是哈尔滨景色较优美、较能反映出城市特色的地区。斯大林公园以地标性建筑 防洪纪念塔为中心,与中央大街垂直相交,这些都决定了斯大林公园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沿着滨水地带的公共步行道,是吸引游客的最基本的因素。斯大林公园也像其它成功的滨水开发项目一样,将直接沿着水体的部分开辟为步行道,而让滨水的建设项目后退岸线,营造出富有特色的 城市客厅!。1 2 混合性 城市滨水地区是否有足够的活力是评价规划 建设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标准,而保证用地功能的混合性则是保持活力的有效手段。斯大林公园处于哈尔滨的商业区,周围有万达商业广场、百盛购物广场、沃尔玛超市等大型购物场所,并与著名的商业街中央大街相通,公园内也布局了较多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同时高档住宅、公寓、酒店也进驻该地区边缘,从而具有较高的活力,避免了夜间成为 空城!。 该公园功能混合可分为平面混合和竖向混合两类:1)平面混合 在不同地块中有机地混合了商业、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绿地以及交通枢纽站点等设施。2)竖向混合 即在建筑的不同层布局不同的功能,下层岸线作为游船码头,上层布置林荫道和商业设施。1 3 亲水性 斯大林公园在岸线处理上,采用了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防洪堤采用多样化的断面处理,观景点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形成层次丰富的滨水空间,避免阻隔人们亲水的途径。然而公园的亲水平台多属于硬质景观,缺乏自然式亲水岸线的设计,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建设空间,值得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和探讨。1 4 可达性 斯大林公园在陆路交通方面,由于与步行街垂直相交,因此内部建为绿色步行系统,并通过立体步行交通与市区连接,由于位于繁华商业区,外部公共交通和车行系统较为发达,对于游人而言具有较高的可达性;水路方面,水上游览线路既为去太阳岛游览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水路交通方式,发挥了松花江的运输功能,又可以使游人更好地观赏和体验到松花江之美,进一步满足游人的亲水需求。1 5 连续性 滨水空间的连续性体现在其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与城市整体的衔接方面。中央大街、通江街为斯大林公园与城市整体连接的纽带。公园在空 105

城市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 1相关概念 1.1城市滨水区水域孕育了城市及其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特定的空间位置,是城市中与陆地相邻的水体、陆地及两者在边境区域的集合,包括200m到300m的水域空间和 与水体相邻的陆域空间,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生态系统.城市滨水 区不但具有空间导向性明确,渗透性强的的特质,还具有丰富的地域 历史文化的特点,是人们寄情山水,集中公共活动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场所.图1为温州市瓯 江江南岸滨水区,它服务于周围市民,美化城市面貌.相对于乡村滨 水区,城市滨水区具有社会城市化、人为因素参与规划等特点 [1].使用人数多,生态系统相对较弱,防洪安全要求高等是城市滨 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和一定的难度. 1.2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主要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装点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景观建筑是一种提升人们对户外空间使用及 体验频率的艺术作品,是一个调节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设计过程.景 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在环境中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为人类 提供娱乐休闲、旅游服务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师从艺术的角度对景 观建筑实行了新的理解;景观建筑是由人工制造,作为人类公共生活基 础和背景的艺术作品,与生活密切相关.景观建筑大体分为4类:休 憩服务类,如亭、廊、榭等;展示类,如纪念馆、展览馆等;服务类, 如餐饮、公厕等;装饰类,如雕塑、小品等. 2现代滨水景观建筑存有的问题 滨水景观建筑较其他景观建筑具有独特的水环境作为依托,而现今滨 水景观建筑设计因为设计理论不完善存有以下问题:(1)缺乏亲水 性.滨水景观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所处的滨水环境,当人们在滨水区时,理所当然的希望亲近水体,这是人的天性.但因为设计理论的不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7853289.html,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齐若名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9期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最为特殊的、繁琐的以及动感的形成要素的总和,它几乎包含了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能涉及到的规划范畴。 从各个国家、各个城市来看,滨水区景观的规划和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格林贝的“城市甲板”是一个新的将城市中心的河岸与基础设施连接起来的纽带。在它的设计中,包括了各种品种的树木,使其将河水与陆地的及陆地上的景观建筑相互连接着;另外,还设有休息长凳、休闲躺椅和日光浴平台等景观设施以便于为人们提供歇息的场所;比较独特的地方是还设有一个滨河走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闲散步的空间。该项目的规划落实的过程中,包含有陆地的主要部分以及一个跨河结构。它在2009/2010年向公众开放,并成为一个新的市民活动中心,这里经常举行美食和艺术活动、表演和展览以及设有新餐馆、儿童博物馆、生活和工作空间。在之后的规划设计中,将河流与陆地全部以栈道和桥梁的形式设立起了连接。两个新的位于水上空间的结构可以作为非正式的带有浮动舞台的河流露天剧场和休闲海滩。此外,一系列线性的浮动码头可以让临时的娱乐船只进入市区,并在城市边缘形成一个浮动的小路。通过新增的功能,在水和城市之间建立了起伏的、多样化的连接,并通过其表面的灵活性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和举行更多的活动。在我国,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的设计是由一个垃圾堆砌和废水排放通道重新规划而来的,它的设计说明了一个已经被人所遗忘的景观环境是可以被改造利用并容纳到生态系统之中的,从而成为了人们身边的生活景观,除此之外还能为周边的居民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其中包括预防和解决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为住区居民提供自然的、多样的生活空间,将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设计成相融合的一个状态,为了便于人们上班与休闲之用,同时以创造精神和美学价值来刺激城市发展。 如今滨水区域的功能以将原来单一的滨水区港口码头、货物商品的中转站集散地,简单的工业区逐渐向旅游娱乐、商务办公、运动健身、生活住居、公共文化活动等多元化方向转型,这种转变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对象和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也有效地增加了滨水区域的综合实力。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多样化需求也使得滨水区的发展方向变得日益丰富。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是沿着水流域而进步的,这可以追溯到人类在远古时期的逐水而居、依山傍水直到形成了比较大型的聚居场所的形成以及生机勃勃现代城市的出现,几乎所有人类文明历史价值的遗存都是集中于这个区域的。所以,顺其自然的来说,一个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成为了城市中最先发展的地方,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座城都会被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气息所包围着。而在滨水区,历史的足迹是很容易被人们所追思的,可以说一条河流是唯一一个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复兴、灭亡以及崛起的一个生命体,看着它的流动足以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市或任何区域来说,其当地的水运和港口的发展既为城市提供了长期的经济发展动力,也为这些城市和城市所辐射的周边区域的文化发展和积累带来了宝贵的机遇,滨水区的众多航运港口码头和其他建筑的历史价值被唤醒和重新认识。而如今,每一座城几乎都有一条护城河,每一条护城河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每一个历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浅析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浅析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根据滨河景观的特点,确定了滨河景观设计要体现融合统一、休闲时尚的原则,同时尽量做到巧妙设置空间分隔,精心安排植物配置。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应在总体上设计出城市中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和富有较强表现力,代表城市风貌的景物,强调人们视觉能感受到的城市空间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滨河景观;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傍水而生。城市、村镇莫不依水而建。因而滨水景观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滨水区( Water front)简要地说就是城市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或濒临江海、湖泊,或纵贯河流。在很多方面,城市滨水区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是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也是外来旅游者观光活动的场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容貌的亮点,是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典范。它以舒适宜人的环境,陶冶着城中人的情操,颐养着市民的心灵,影响着市民的行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昭示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同时,滨水区景观的塑造也是寻求新的商业价值的手段。 滨河景观是滨水景观的一个小类,可比照滨水景观的共有属性进行设计;除此之外,滨水景观还独具以下特点: 1. 地带狭长 滨河景观区,不像广场那样拥有宽阔的场地,而是典型的近似对称的两条相呼应的狭长型地带。 2. 空间开放 城市中河道两旁的堤岸是一座城市难得的开放空间,线路长,空档区域多,受众面比较广。 3. 利于展示城市文化

滨河景观地段是城市的剖面,是城市的剪影,是城市的重要展示层面,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全景的空间场所。城市音乐化的轮廓、万家灯火的气氛、充满神秘幻想的空间都可以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根据城市滨河景观的特点,在规划设计时,除了要充分考虑滨水区的共性因素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其个性因素进行考虑和处理。 一、审美价值取向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的感情的观赏形象,就是美。”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则认为,“城市景观是一些可被看、被记忆、被喜爱的东西”。 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应在总体上设计出城市中具有观赏价值和富有较强表现力的景观。代表城市风貌的景物,强调人们视觉能感受到的城市空间的美学特征。 在滨河景观设计中,只要花费心思,满足多数人的审美趣味还是可以做到的。长长的河带,分段式的区域设计,可以设置不同风格不同情趣的景观,从而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口味。早在20世纪50年代,着名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思就将美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其设计风格受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用大量的不同植物,构成大块的彩色画。又如被称为“哈佛三子”之一的丹凯利设计的米勒庄园,采用网格的结构、水平视线,利用植物、铺地、景墙等造型元素营造了一个完美的空间。 在城市滨河景观设计中,充分理解主体服务对象这一理念,从空间类型的使用功能出发并遵循美的形式法则,满足特定设计对象的多重要求。形式美按照一定的格调和法则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和谐、对比、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重心等几个方面。这几种形式法则互相依赖,且交叉、重叠,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根据不同条件灵活处理。 二、总体原则 基于以上美学法则,遵从融合统一、休闲时尚的总体要求,城市滨河景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追求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概念的阐释和综合价值的分析,表明了滨水区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山水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开发、综合因素协调和景观空间结构的设计对策,以期对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滨水景观 开发 环境因素 景观设计 Abstract T he writer analysises the conception and compr ehensive value and indicates that Binshui Area has impor tant function to improv e urban enviro nments. In connect ion of present env ironment situ ation of Binshui Area in many cities of our country,he poses elevant desig n counter measure of scenery development,compr e hansive factor coor dination and scener y space structur e and hopes it w ill make a positive effection to the quality promotion of Binshui scenery in cities. Key Words Binshui Scenery in citie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actor Scenery design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郭 红 雨引 言 作者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 缘于 风水学的理论和对山水构图的注重,我国许多城市,枕山襟水,布局自然,与山林水网浑然一体,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如山峦环抱、湖川偎依,被誉为 龙蟠虎踞的南京;山麓入城,山之阳面湖、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和两江抱城的 天府之国的成都(图1)。如上所述,自然山水,尤其是水系在城市构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独特风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内在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固有特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环境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对城市空间艺术和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对于河流、水道的期待也愈来愈多,因此城市与水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塑造再度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 1 城市滨水景观研究的主要范围 我国古人注重城市水体的观念源于儒家朴素的生态思想和讲求 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因此城市的选址、布局多与水息息相关。由于城市依水系而发展,商业贸易随水系而繁荣,沿江、滨海的古渡、水埠,自然地构成人们聚集、交往、贸易、停驻的所在。以此基础发展而来的滨水区逐渐成为城 市的诞生地、文明的起源点。 75 华中建筑 1998 Vol 16 No 3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 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3-4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07T11:19:15.0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作者:李翔 [导读] 摘要:近些年来,城市滨水景观带是城市居民最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国内许多的滨水城市利用其独有的自然条件,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滨水地区进行设计规划整治,从而使得滨水区景观与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开发旅游资源,进而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近些年来,城市滨水景观带是城市居民最感兴趣的地方,因此,国内许多的滨水城市利用其独有的自然条件,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滨水地区进行设计规划整治,从而使得滨水区景观与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开发旅游资源,进而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设计理论;应用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市数量逐年增加,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宜居的环境继续增长,这也是结果,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滨水区,逐渐改变了对滨水区的理解,直接促进了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目前,中国90%的城市建设都与水有关,这表明城市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和开发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这也表明,我国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仍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个适合中国的国家。通往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道路。 1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滨水区一般是指在建设海洋、湖泊、河流、河流等水域的边缘进行土地建设,形成具有观赏和利用功能的公共绿地边缘。水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为人们提供了应用、景观等功能。它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和源泉。在时代的变迁中,随着河流的不断兴起,世界著名的城市已经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历史。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的标志,发挥着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双重作用,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资源为核心和人工建筑物为基础,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来创建一个滨水城市景观,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使人们的认同感,把握自己的感知的生活条件,并获得灵魂的精神撤退让自然空间。有能力调整环境,建立科学、健康的城市模式。 2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具体内容 城市滨水景观构成分为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三个方面。首先,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滨水的地理条件,如地形、水文特征等。这些因素不太可能被人类干扰,但在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元素的理解程度往往会成为衡量一个滨水区的尺度。是景观设计成功的重要参考。设计师对滨水区自然元素的理解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其次是人工景观元素,滨水区的人工景观主要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如桥梁、码头、大坝等。这些都是城市滨水区的产物,人与自然长期共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性,在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和设计领域,设计师需要发散思维适当保存和更新,这样它就可以被集成到滨水景观设计的总体设计规划,以便公众可以在旅行中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标志。最后是人文景观元素。人文景观元素主要代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活动、历史名人广场等。城市文化内涵可以体现在坚实的建筑景观中,如以滨水公园为主题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家。它还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龙舟比赛和滑冰比赛,以增加城市滨水区的文化特色。滨水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与开发中,要合理开展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整合文化氛围,提高城市的认知度,保护城市滨水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3 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现状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中,由于各个国家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在设计规划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水运、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衰落,许多国家已经放弃了许多码头。因此,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原有滨水区的地理优势进行开发建设,如:闲置码头改造已成为旅游、度假、娱乐的场所,可以有效促进滨水区的经济发展。然而,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起步较晚,在许多城市建设中,滨水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许多设计理论和施工设施都不完善。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还有一个根本性的误区,就是城市与水的关系被严重忽视了。这也是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 城市滨水区景观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分析 4.1 因地制宜划分区域 不同的城市对滨水区的整体设计规划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的设计中,要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片区根据其基地环境状况、地域文化特征、基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游客的容量等多方面所提出来的要求、主题及功能设定进行合理的划分区域。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对场地的需求与功能的表达。 4.2 基地高差的有效利用 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规划中,应注意基地高差的有效利用。一层不变的平坦的道路或景观,会给人平淡的感觉,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时应营造丰富我滨水景观,以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在设计规划时,应充分地结合当地的基地高差现状,利用其基地高差设置游步道、亲水平台、驳岸、自然植被等景观,在游道的设置上,可以用不同的基地高差,来丰富滨水区景观空间层次;在驳岸的设计中,也可以根据基地高差结合灌溉、防洪等因素进行不同形式的驳岸设计。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中,利用高低错落的基地形式,构成有序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利用基地高低的起伏来体现滨水区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增加城市中滨水区的立体景观效果。 4.3 水景观与水生态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规划中,应同时重视水景观与水生态的有机结合,以生态学为基础,利用生态的原理与景观设计规划相结合来进行设计规划。比如利用回收水系统,将水景的设计与回收利用相结合进行系统的设计,既能营造多样化的水景效果,又能达到节水的目;在进行景观设计规划中,还可以构建湿地植物群落,形成湿地生态循环系统。如四川西昌琼海湿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水景观与水生态的有机结合。 4.4 塑造层次丰富的植物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规划中,离不开丰富的植物。在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植物设计规划时,为了满足人们交谈、娱乐、体憩等多种功能的需要,我们必须要设计规划一个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在植物的空间表达上,可以根据其城市滨水区基地的高差与空间功能的划分,对植物品种的配置,应根据对植物的高低、大小、疏密等不同形式的划分,因地制宜的巧妙的对不同的坡地景

滨水景观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滨水景观中的绿化 学校(学院): 专业:张杰 准考证号码: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日

摘要 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活力,与其滨水景观带上的生态环境、人性化设计及艺术品位是分不开的,对其环境的改造是必要且重要的. 关键词:滨水景观绿化设计原则应用生态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gree n Abstract: Waters gave birth to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urban development. Most of the world famous city accompanied by a change in the name of the river rise and fall. Urban Waterfron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ublic open space, the development and vitality of urban space, to bring its 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y, human design and artistic quality are inseparable, it i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the environment of their and important. Key words: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Design; Principle; Application; Ecology

城市历史环境下的滨河景观设计

城市历史环境下的滨河景观设计 ——以景德镇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 满 新 张 捷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历史城市传统风貌的严重破坏,因而环境空间的趋同性以及历史文脉的割裂性成为城市历史环境景观设计中所应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难题,以景德镇昌江中渡口到瓷都大桥段滨河景观设计为例,在深入挖掘景德镇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基础上,从地段所在的历史地域文化及现状遗存入手,着重梳理其独有的城市历史肌理,并力求在设计中保存其城市记忆,依托“水—城—山”的特色景观空间结构,为历史地段注入现代化城市功能的同时,将昌江开放性滨河景观重还景德镇市民。 【关键词】历史环境;历史地段景观设计;滨河景观 1.独特的区位条件及价值 1.1 地理区位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本研究对象为 景德镇中山北路历史环境下的滨河空间,主要范围为北至 昌江大道、南抵中渡口、西到昌江西岸、东至中山北路之 间的地段,总面积约为33.95公顷。其中,滨江部分(防 洪堤到中山北路)的面积为4公顷,为重点研究对象。(图 1) 1.2 地段概况 1.2.1昌江 本研究地段位于昌江中渡口至瓷都大桥段东岸。昌江属鄱阳湖区饶河水系,是景德镇市与外地沟通的唯一水道,在皖赣铁路通车前,它承担着景德镇市物资运输总量的一半以上。1昌江流域处赣东北暴雨区,5~6月是洪水灾害的主要时期。如历史上最大一次洪水发生在1884年,渡峰坑水位达36.67米,超过警戒线8.17米。新中国成立后最高水位达33.85米(1955 1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1 研究范围及其微观区位图

年),超过警戒线5.35米;最低水位20.83米(1958年)。 1.2.2中山北路 本研究地段内包含景德镇最为重要的历史街道——中山北路。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山北路的北段,南北长约1000米,途经徐家码头、里市渡、石狮埠、中渡口(曹家码头)。中山北路原为中山路北段,是景德镇市老城中心地段。中山北路平行于昌江东岸,北起观音阁,南至珠山中路,路幅宽8米,地面标高约为31~32米。 1.2.3水利工程 本研究地段内沿昌江东岸已修建完成防洪堤水利工程。根据九江市水利电力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图集,本研究地段范围内建设防洪堤,堤顶高程为 35.69~35.36米(设计洪水位线为35.19~34.86米)。与此同时,应水利工程需要,中山北路西侧滨江区域的建筑已全部拆除,同时拆除的有道路东侧临街建筑,街巷肌理消失,但前街至后街范围内仍有文保单位1处(天主教堂)、推荐历史建筑16处、传统风貌建筑116处。 1.3 地段历史沿革及价值特色 1.3.1地段历史沿革 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发展历程与瓷都大桥至中渡口地段关联密切,历史上称该地段为许家码头至中渡口段。该地段作为景德镇历史城区 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的传统功能分区中地 位显要。从当前考古发现的情况看,许家码头 到中渡口地区从南宋时期即成为镇区北部边缘 区域,明代开始成为主要运输码头和原料输入 地,到明代后期已经成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热闹的街市,人口集中。 从清代开始,景德镇的传统功能分区逐渐具有了现代城市意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5个功能分区,分别是:御窑厂核心区、原材料输入交易区域、民窑生产集中区域、工商业区及金融中心、民窑生产集中区域)。其中许家码头、里市渡、中渡口为轴线的原材料输入交易区域在景德镇城区中始终为贸易的核心地带。 清代晚期开始,陶瓷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生产手段和运输工具的演进,传统的依河建窑方式不再成为景德镇地区陶瓷生产的唯一选择。随着级差地租的出现,景德镇老城中成为陶瓷销售和生活居住的主要区域, 传统的功能格局由窑房—坯房—民居的中心散布 图2 清代晚期前、后街功能变迁模式图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及重点探究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及重点探究 【摘要】滨水景观设计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性,而且能够减少城市的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本文通过笔者的实际工作总结,简要地阐述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从而进一步从滨水景观驳岸的处理、亲水空间的营造等方面就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总结与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驳岸处理;空间营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水体景观作为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对于南方城市来说,拥有丰富的自然条件,如一些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因此其水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人们通过滨水景观设计,既可以丰富城市的景观效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些休闲玩乐的场所。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规划设计师,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遵从一些基本的原则,并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处理方法进行滨水景观设计,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统一性原则。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以避免滨水景观区脱离城市区域而单独存在。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协调滨水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把滨水空间当作是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一部分,以不断完善城市的整体结构。 (2)因地制宜原则。通常而言,水体主要分自然形成的水体和人工创造的水体。自然形成的水体有:自然形成的河流、小溪、湖泊等,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边缘和底部都是自然形成的,并非经过人工加工;而人工创造的水体有:城市公园、广场、游泳池等,这些水体的边缘和底部是人工创造而成。为此,对于不同的水体类型,在对水景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水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 (3)以人为本原则。生活离不开水,因此水对人类而言,总是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人们喜欢爱戏水,在水中玩耍,立水而吟诗作画,而且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活力。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需要加强人与水的结合,促进人与水的融合,充考虑到人在滨水景观活动中的需求,使得水体景观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4)生态化原则。近年来,一些城市水体景观中仍存在着一些污染问题,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因此,在对城市水体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采用一些生态化的设计手法和生态学原则,以减少和修复的水体的污染,保护城

滨河带景观设计方案

1)一般滨河路的一侧是城市建筑,在建筑和水体之间设置道 路绿带。如果水面不十分宽阔,对岸又无风景时,滨河路可以布置得较为简单,除车行道和人行道之外,I临水一侧可修筑游步道,树木种植成行;驳岸风景点较多,沿水边就应设置较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游步道、草地、花坛、座椅等园林设施。游步道应尽量靠近水边,以满足人们近水边行走的需要。在可以观看风景的地方设计小型广场或凸出岸边的平台,以供人们凭栏远眺或摄影。在水位较低的地方,可以因地势高低,设计成两层平台,以踏步联系。 在水位较稳定的地方,驳岸应尽可能砌筑得低一些,满足人们的亲水感。 2)在具有天然坡岸的地方,可以采用自然式布置游步道 和树木,凡未铺装的地面都应种植灌木或铺栽草皮。如有顽石布置于岸边,更显自然。 3)在滨河绿地上除采用一般行道绿地树种外,还可选用适 于低湿地生长的树木,如垂柳。树木不宜种得过于闭塞,林冠线也要富于变化,除了种植乔木以外,还可种一些灌木和花卉,以丰富景观。如果沿水岸等距离密植同一树种,则显得林冠线单调闭塞,既遮挡了城市景色,又妨碍观赏水景及借景。在低湿的河岸上或一定时期水位可能上涨的水边,应特别注意选择能适应水湿和耐盐碱的树种。滨河路的绿化,除有遮荫功能外,有时还具有防浪、固堤、护

坡的作用。斜坡上要种植草皮,以免水土流失,也可起到美化作用。滨河林荫路的游步道与车行道之间应尽可能用绿化带隔离开来,以保证游人安静和安全。国外滨河路的绿化一般布置得比较开阔,以草坪为主,乔木种得比较稀疏,在开阔的草地上点缀以修剪成形的常绿树和花灌木。 有的还把砌筑的驳岸与花池结合起来,种植的花卉和灌木形式多样(图4-29)。 4)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 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5)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 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滨河景观设计浅谈

滨河景观设计浅谈 一、前言 城市滨河地带的空间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滨河区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滨河区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现今有许多滨河区的设计,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对滨河地区进行规划设计,使滨河区景观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成为该城市标志性的景观。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只有让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的空间融合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及设计指导思想 (1)规划目标 依据当代景观设计手法与本土特色相结合,为了充分体现滨河绿化休闲区域的城市空间特色与魅力,该地段景观设计紧扣当地文化,充分运用滨河现状中的地形地貌,以及附近的自然风景资源,突出景观的多维表现力,并通过材质、色彩以及装饰细部上的协调与处理,力求在多层次上充分表达滨河景观的舒展、柔和、动感。采用功能错位、休闲多样化的思维方法,将滨河景观与余杭文化,现代城市之发展特色节奏相互统一来处理,使人充分领略到与城市地域文化的交流,着重表现了人与生态、城市的和谐统一。 (2)设计指导思想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生态理念在滨河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滨河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 滨河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 三:设计理念和定位 紧扣“以人为本”的设计主题和回归自然的时代特征,树立用植物造景 为主的现代造景观念,以建设生态型景观为指导,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生

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详解

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摘要: 滨水地区对城市来说是重要的场所,它的设计好坏关系成城市形象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国滨水建设开发处于蓬勃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滨水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并非容易的事情。滨水空间不仅是城市的形象门户,更加是市民的活动空间。人们对城市空间不仅仅追求表面形式和规模化,更多的关注心理感受和使用需求。人的存在为空间界定了属性,因此,本着人本主义原则,就要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首先满足人的景观使用需求。比如,城市功能,厕所,餐厅,服务设施等等。再如,亲水机会。再如,运动场所等等。以及把握尺度,创造宜人场所。为使用者带来良好的空间体验谈。设计过程中避免那些,华而不实,大而不实,片面追求形象工程的设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追求舒适的场所。滨水地区的湿地空间设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思考是尤为重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背景意义,以及相关项目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滨水区域进行归纳,找出更好的滨水湿地景观设计方式,充分的考虑其人性化以及生态性。最后作者结合自己在本次案例的参与部分,进一步说明相关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域带状滨水区域人性化湿地生态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滨水地区对城市来说是重要的场所,它的设计好坏关系成城市形象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目前我国滨水建设开发处于蓬勃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滨水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并非容易的事情。滨水空间不仅是城市的形象门户,更加是市民的活动空间。并且不同水域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线状的也有面状的。因此设计方法不能从一而论。同时将人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它直接影响滨水区域的生命力。因而,笔者希望对滨水区域的生态性以及人的社会活动需求进行分析与思考。本着人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点,创造出更加和谐美观,以及使用的滨水湿地景观。 1.2滨水区域的定义 滨水区域既陆地和水域的边缘。其空间范围包括200到300米的水域空间以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其对人的至诱距离为1到2千米,相当于15到30分钟的步行距离。 1.3湿地的定义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域,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i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3大生态系统,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大量动植物,很多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1.4研究内容和方法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9-05-31T11:19:03.1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作者:陈荣飞 [导读] 做好滨水景观设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论述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定义,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可供参考!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与水道之间保持较多的联系。滨水区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开放区域的重点,但滨水区也是生态环境中较为敏感与脆弱的地区,因此,做好滨水景观设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论述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定义,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可供参考!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概念 滨水区主要是指与水体相邻的土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与河流、湖泊、海洋比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比如防洪排涝、休闲娱乐和交通运输等。其次,还具有文化功能、景观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具有双重性、敏感性、人文性、多样性、开放性、亲水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二、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1功能复合设计 滨水区域的结构比较复杂,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就滨水区域实施功能复合设计,依托滨水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在结合用户的真实需要的前提下,在生态环境允许的区域中创建企业或者休闲产业。同时,建立休息空间或者文化广场,从而彰显出滨水区的复合功能性特征。 2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 营造景观的方式有很多种,基本上对区域中的所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情境、物镜以及意境的相互融合。 (1)建设自然景观 在开展自然景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矢志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的行为准则,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类型,做好绿地景观营造工作。实际上,滨水景观营造的资源主要源于水体、植物、阳光以及山石等。在具体地规划设计滨水景观的过程中,水是无法替代的、魅力四射的景观元素,是滨水区域景观营造和其他类型绿地有所区别的点,同时又是建立自然生态、恢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在规划设计滨水景观区的过程中,要重视“水”元素的利用。尤其要强调的是,目前城市正在积极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水”的科学规划设计,给滨水绿地营造水景创造无限可能。 ①地形改造 在营造景观的过程中,多半会采取填、挖的方式。首先要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在对地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确保土方平衡。实际上,营造的地形的类型不同,其能满足的景观需求也会存在差异,创造的景观效益亦会不同。比方说,和高尔夫微地形相似的碗状的或者规则的凹状场地,往往会在此上建立聚合式交往活动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人气;在地形较高的地带,景观的视野好,较为开阔,让人不禁觉得很安全、很舒心,可以给游客营造休憩的活动空间,所以往往会建设具有典型性的景观建筑抑或是构建亭廊等观赏设施;在景观建设方面,台地与阶梯的设置具有诸多功能,其往往被视成景观和活动空间使用的进一步延伸,当然亦可在其上设置节能设施,比如阶梯式雨水花园、净水梯田等等;而地形往往能起到围合空间、空间分割的效果。 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一方面,要不断增加植物观赏价值,提高植物类型的多样性,科学搭配植物,从而营造出优质的城市滨水环境的景观。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优化配置种植植物,采用多种植物类型,如花卉植物、乔木、地被类植物等,使人形成一种深入大自然的感受。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加大力度建设广场、石材等硬质景观,创设多元化的景观环境,改善人的景观体验,提高人对景观的满意度。 在湘湖三期湖堤湖岸北线景观绿化工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山体林相改造在靠近道路和重要景观面,设计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插种女贞、香樟、谏树、木荷、擦木等乔木,加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搭配色叶树枫香、银杏、无患子、朴树、三角枫、栋树,丰富景观变化。在作为绿化背景的区域,设计间植栗树、香樟、湿地松、栗树、麻栋等,逐渐形成建群树种,抚育其它树种,尽快形成结构稳定的森林群落。 图1植物景观 (2)人文景观构建 首先,人文景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产物,是人类艺术和文明发展的凝结体,其具有艺术思想的沉淀、时性、反映审美标准、刻印着历史环境等特征。从形式上看,人文景观大致涵盖了民俗特色和文化、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名胜古迹、城市建设特点、艺术作品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在开展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营造景观,竭尽所能为场地增添文化气息。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考虑采取设计景墙与浮雕、设计构筑物和特色雕塑小品、进行景观构图和特色铺装、建设文化长廊等方式。此外,要强化力度保护并利用区域范围中的古树名木以及名胜古迹,强化教育科普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