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国际关系理论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柳思思

内容提要 不对称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在不对称的状态下,不同的理论流派对冲突双方为何爆发冲突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释路径,但对不对称冲突爆发的具体时机、冲突的形式与强度等细化的因素缺乏相应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不对称状态下,行为体对于身份的认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体对于身份的认知大体上符合行为体的真实身份,在此种情况下,行为体之间不易爆发冲突;另一类是行为体对于身份的认知发生错误,这就导致了双方陷入冲突的困境之中,如中越边境冲突中的越南,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国际环境的动态性与前瞻性导致了行为体身份认知的易错性与滞后性,身份认知错误是导致行为体过度反应并影响双方冲突具体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不对称冲突;身份认知;伊拉克战争

作者简介 柳思思,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2008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邮编:100037)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1) 02-0114-14

*感谢布兰特利 沃马克教授(B rantl y W o m ack)于2010年6月底在外交学院期间热情地回答了笔者提出的疑问,感谢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感谢 世界经济与政治 的匿名评审专家,文中一切疏漏皆

2011年第2期

国际关系的结构是不对称的,国家的相对实力总是存在差异,不对称是国家间关系的常态,也是国际关系矩阵的一个共同特征。 在多数情况下,两国间不对称的权力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改变,实力更强一方很少能将较弱一方完全消灭。 追溯起来, 不对称冲突 一词最早出现于爱德华 迈克(Andre w M ack)于1975年在 世界政治 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有对称也同时存在不对称,有对称战争也就有不对称战争。当对手之间的差异不大,对战争的结局也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时,这样的战争就称为对称战争。所谓 势均力敌 、 棋逢对手 以及 旗鼓相当 等词语都是对对称战争的形象描述。当对手之间的差异有可能使一方处于有利地位而另一方处于不利态势时,这种战争就是不对称战争。我们可将不对称冲突具体界定为:实力相差悬殊的行为体之间的跨国武装对抗。 在不对称的权力结构中,什么影响因素会导致双方冲突的爆发与升级?不同的理论流派对此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释。

一 不对称冲突的现有解释路径

(一)结构现实主义与不对称冲突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冲突在不对称状态下爆发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对于利益的争夺。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为体, 国家总是关注自身的安全与经济利益,试图实现安全及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果 他者 损害到 自我 的利益时,双方就会产生矛盾或导致冲突升级。第二,冲突爆发的结局必然是实力强国的胜利。结构现实主义坚持认为,大国是国际体系内最重要的行为体,体系结构是以大国来界定的,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大国之间的互动。大国必将依据实力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一解释途径的不足之处在于,为何有些国家在具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还会爆发冲突?既然是实力政治的社会,世界上为何还存在如此多的小国?为何有许多强国在控制弱国上会遭受挫折?这就表明,弱国能够抵制甚至打败强国。

Bran tly W o m ack, Asy mm etry and Syste m i c M i spercepti on:Ch i n a,V i et na m and C a mbodia duri ng t h e 1970s, The Journa l o f S t ra te g ic S t ud ies,Vo.l26,No.2,2003,p.95.

Bran tly W o m ack,China and Vi e t nam:The P olitics of Asymm e t ry,C a mb ri dge:Camb ri dge U nivers it y Press, 2006,p.18.

Andre w M ack, W hy B i g Nations Lose Sma llW ars:The Politics of Asy mm etric C onflict, W orld P olitics, Vo.l27,No.2,1975,p.15.

杨少华: 当代不对称冲突研究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第2页。

Bran tly W o m ack,China and Vi e t nam:The P olitics of A s ymme t ry,p.18.

(二)弱者心理研究与不对称冲突

对于不对称状态下冲突爆发的问题,认知心理学也做出了相关解释。例如,认知心理学中的弱者心理研究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变态心理学 (又称异常心理或病态心理研究)和犯罪心理学 中。弱者心理研究认为:弱者的心理特征能够影响在不对称状态下双方冲突的爆发。由于弱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因此,弱者更倾向于强迫性焦虑症状。

弱者心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从弱者视角下审视不对称冲突爆发根源的思路,摆脱了结构现实主义惯有的强者逻辑,但是在不对称冲突的思考框架下,弱者心理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两点:其一,在传统弱者心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大部分研究都以 弱者心理 作为自变量,以 弱者行为 作为因变量,而对于导致生成弱者心理的原因研究却涉足较少;其二, 弱者心理 这一概念界定得过于模糊,可操作性较弱。

(三)不对等关注与不对称冲突

在不对称冲突领域,布兰特利 沃马克提出的(B rantly W o m ack) 不对等关注 无疑具有启发意义。2001年,沃马克在 战略研究 上发表的 国家规模如何发挥影响:美国、中国与不对称关系 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不对等关注 这一核心概念, 并且在2003年发表的 不对称与系统性错误知觉:以20世纪70年代中国、越南和柬埔寨为例 中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 沃马克的研究假设是:国家大小导致了不对等关注,而不对等关注又影响了国家行为。以A国和B国为例,在A与B的权力结构关系中,A 比B的权力大,对B而言,A的一举一动涉及B的切身利益,因而B更有理由更关注A;而对A而言,B的行为不会动摇A的根本利益,A更关注的是能够影响其切身利益的大国,因此,A忽视了B,而B过分关注A。A的一举一动就让B误解为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发B的过激行为并最终导致双方冲突的爆发。沃马克指出,在中越边境冲突中,由于越南的过度关注,中国的任一行为都易被越南上升为关乎国家领土主权的大问题,这种不对等关注引发了越南的过度反应,与苏联结盟并挑起边界争端,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与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

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参见[英]福鲁德著,李虹等译: 变态心理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 是什么导致人犯罪 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参见罗大华: 犯罪心理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Bran tly W o m ack, H ow S ize M atters:The Un i ted States,Ch i na,and Asy mm etry, S trate g ic S t ud ies,Vo.l 24,No.4,2001,p.3.

Bran tly W o m ack, Asy mm etry and Syste m i c M i spercepti on:Ch i n a,V i et na m and C a mbodia duri ng t h e

2011年第2期

导致了中越双方关系恶化并走向战争。

沃马克关于不对称冲突的理论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影响力却日趋高涨。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该理论的构建有其精妙之处。他的理论将结构现实主义对于权力结构的强调(规模大小)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因素(不对等关注)巧妙地进行了结合。其二,该理论对构建理论框架的启示,这一理论的经验事实来自于非西方国家的历史(中越关系史),弥补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研究基础的不足与缺陷。

与此同时,沃马克的理论却面临着解释力效用不足的问题。沃马克的理论为何对于其他不对称关系的解释力就不及中越关系?中越关系是实力不对等关系,最后也确实导致了弱国的过度反应,但其他的不对称关系为何大多数并未导致弱国的过度反应并爆发成为冲突?例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更像是强者的过度反应所引起。什么是影响不对称冲突的关键变量?如果不对等关注可以解释冲突的爆发,那还有什么变量可以用来解释冲突爆发的具体形式、时机与强度等细化的因素?正是基于这一思考,笔者在下文中引入了对 身份认知 这一核心变量,认为这才是影响不对称冲突的关键因素。

二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一)核心概念的提出

由于两国间出现了对某一问题的不对等关注,A国过分关注,B国不关注,B国的任一行为都被A国错误地解读为对自身国家安全与领土上的大问题,但这并不足以导致A国的过度反应或引起两国的冲突升级,只有当A国对于身份出现错误认知时,才会导致了后续的一系列冲突反应与恶性循环。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越关系中,当越南将自我身份错误认知为所谓的 被侵略国 、 被压迫国 ,或将中国的身份错误认知为 侵略国 、 压迫国 时,那么越南就会将中越关系错误地认知为 敌国关系 (而不是正常国家间关系),于是发生了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正如在现实生活中,过分敏感者通常过度关注周边的人,但不必然与他人发生冲突。如果过度敏感者只是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而不是对身份做出错误认知,双方在多数情况下还是能维持和平的;只有当过度敏感者身份认知错误时,才会过度反应并导致双方冲突升级,这就是大多数双边的不对称关系为何能维持和平的根本原因。

身份认知是指行为体对身份的认同与感知。身份认知是国际关系的重要概念,也

份的认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此,这些不对称的关系就难以爆发冲突,如美国与加拿大、美国与墨西哥之间,都是双边不对称关系,却并没有爆发冲突。身份认知错误是指行为体对自我或他者身份的错误认知,这是影响双方爆发冲突的关键原因。

(二)前提假定与研究假设

在提出研究假设之前,笔者在这里有必要阐述一下研究假设的三个前提假定:前提假定之一:国际行为体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体。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程度下的理性,由于国际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国际行为体对环境的计算能力与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发生不对称冲突的双方,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都极有可能出现对于身份的错误认知。前提假定之二:国际关系结构是等级制的,并不是无政府状态。 关系结构中的行为体国家的相对实力总是存在差异,不对称是国家间关系的常态,也是国际关系矩阵的一个共同特征。 权力的不对称导致国家间结构呈现的是等级制状态,而且这种关系本身也是稳固的。 前提假定之三:行为体的身份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动态性与相互性,身份一旦形成并被其他行为体接受之后,行为体的身份就具有相对稳定性。行为体的身份是可以操作化的变量,身份是能够判断与衡量的。

身份具有相对客观的基础,不是完全主观的因素,行为体身份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构成行为体身份的实体要素,即物质性要素; 另一类是构成行为体身份的规范性要素。相应地,判断对身份的认知是否正确或者错误的衡量标准也主要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对国家而言,构成身份的内在要素是国家的人口、疆域、权力体系、行业规划、规范体系和国际地位等,这些都是可以具体计算或粗略估算的指标。如果某行为体宣称自我具有某种身份,却不具有该身份所必须匹配的上述指标,就可以认为该行为体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出现错误,如某国宣称他者是自我的 敌人 ,那么相对应的情况应该是自我的领土安全、权力政治体系、人民安全等受到他者可观察的威胁,如果上述指标并未受到损害,这就说明自我对于他者身份的认知出现错误。再如,某国宣称自我是 全球领导者 ,该身份认知正确与否的衡量指标可以大体上分为 国家硬实力大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Brantl y W o m ack, H o w S ize M atter:Th e Un ited S tates,C h i na and A s y mm etry, p.126.

Brantl y W o m ack, H o w S ize M atter:Th e Un ited S tates,C h i na and A s y mm etry, p.126.

Brantl y W o m ack,Ch i na and Viet nam:Th e P olitics of A sy mm etry,p.18.

Ra w i Abdel a,l Y osh i ko M H errera,A l astair Ia i n J ohnston,M easu ring Iden tit y,Ca m bri dge:C a mb ri dge U n i

versit y Press,2006,p.17.

2011年第2期

小 与 国家软实力大小 是否匹配领导者的身份。

本文的研究假设是,在不对称状态下,身份认知是影响行为体是否爆发冲突的关键因素。行为体对身份的认知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体对于身份的认知大体上符合行为体的真实身份(由于本文旨在讨论身份认知错误与冲突的关系,故对此未做分析);另一类是行为体对身份的认知发生错误,这就导致了双方陷入不必要的冲突的困境之中,如中越边境冲突中的越南,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

对于无意图的实体而言,其身份是由他人来确定的,其本身无法自我认知。对有意图的实体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有意图的实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身份进行认识和确认,而这种对个体身份的领悟和确认,决定了有意图实体对自己利益和动机的理解和联想。由于行为体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与行为体多重身份干扰的存在,导致身份认知错误的产生,这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错误认知个体身份、错误认知类属身份和错误认知角色身份。这三种身份的认知错误都能导致行为体的反常行为。本文的研究领域设定为双边冲突领域,不考虑错误认知有可能导致合作的极稀少案例。因此,得到下图1:

图1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1.错误认知个体身份。个体身份是由行为体的内在构成要素建构起来的。对个人而言,构成个体身份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肉体和精神;对国家而言,个体身份是指国家的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个体身份既包括自我身份也包括他者身份;就物质要素与精神要

关于国家软实力的测量,参见秦亚青: 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素而言,错误认知个体身份主要分为错误认知构成自我个体身份的物质、精神要素与构成他者个体身份的物质、精神要素。在国际关系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倾向于高估自我的物质、精神要素或者低估他者的物质、精神要素。例如,马岛战争前的阿根廷将自身的个体身份定位为 军事实力强劲与民族感情高涨的国家 ,而将他者(英国)的个体身份定位为 实力日渐衰落与缺乏战斗精神的国家 ,正是在个体身份认知错误的作用下,导致了双方的矛盾升级并最终引发了马岛战争。

2.错误认知集体身份。集体身份意味着在互动者之间已经实现了某种认同。 任何实体,包括国家,在具有个体身份、成为他自己的同时,还属于某一个集体,或者说,有自己的同类,并认同自身作为同类的一员,这是一种重要的身份。集体身份也包括自我的集体身份与他者的集体身份。错误认知集体身份主要是指错误地将自我与他者划分为截然不同、甚至敌对的两类集体身份,在不对称状态下,对于集体身份的错误认知将导致双方冲突的迅速恶化。例如小布什政府就错误地将自我(美国)与他者(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即 解放者阵营 与 邪恶阵营 (邪恶轴心国)的对立导致双方冲突持续恶化。

3.错误认知角色身份。角色身份是指行为体在社会分工体系和关系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与个体身份相比,角色身份更加依赖于社会关系结构中 他者 的存在,所以,角色身份的社会性程度更高。根据亚历山大 温特的理解, 敌人 与 朋友 表示了角色身份。 敌人之所以是敌人、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并不是由行为体的先天类别特征就能决定的,它是由自我和他者共处的关系结构所决定。决策者根据经验知觉,倾向于把行为体分类为各种层次,从而形成各种身份意象。玛尔塔 科塔姆(M art h a L.Cotta m)的调查显示,美国决策者通常按照其认知意象把其他国家划分为 敌对国 、 霸权国 、 敌对国的依附性盟友 、 中立国 、 盟友 、 美国的依附国 以及 傀儡 等七类身份。 理查德 赫尔曼(R ichard K.H err m ann)和迈克尔 菲斯凯勒(M ichael P.F ischer keller)也认为决策者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身份: 敌人身份 ,即把他者视为对自我的重大威胁。 殖民身份 ,把他者看成实力弱小和文化上低劣的国家, 帝国主义身份 ,即他者尽管实力强大到威胁自我,但他者在国内是独裁者,其国内文化低劣于 自由与民主 的自我。 盟友身份 则认为加强与他者的联盟与合作对双方最为有利,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是长期的、可预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A l exander W end t,S oc i a l Th eory of In t erna tional P olitics,Ca m bridge:C a m bri dge Un ivers i ty P ress,2003,

p.229.

A l exander W end t,S ocial Theory of Interna ti ona l Politics,p.227.

A l exander W end t,S ocial Theory of Interna ti ona l Politics,p.228.

M artha L.Cotta m,Foreign P olicy D ecision M aki ng:t he Infl u e nce of Cogn ition,Col orado:W est vi e w Press,

2011年第2期

期的,自我可以信赖他者,即使双方在实力上存在着巨大差别。 其中, 敌人身份 常常被简化为决策者首要的心理意象。

对于朋友、竞争者和敌人的身份认知,如果错误地将他者的角色身份定位为敌人,这将导致双方冲突的强度无限放大,正如中国与越南关系中的越南和美国与伊拉克关系中的美国,它们都错误地将他者的身份定位为自我的 敌人 并导致了后续冲突的迅速升级。温特还具体总结出 敌人身份 对国家政策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力图摧毁或征服敌人,因为面对敌人的威胁,最终结果不是杀死敌人就是被敌人所杀;二是在做决策时往往做最坏的打算;三是认为军事实力是国家生存的关键,要生存,就要积极备战;四是在战争爆发时,强调必须利用一切手段置敌方于死地,即使战争尚未爆发,也必须准备先发制人。

(三)身份认知错误的表现特征

其一,自我优越。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自我不断地夸大与他者之间的差异,将他者视为自我的对立面,从而衬托出自我优点的行为,这就是典型的自我优越。如以西方世界为例,西方世界的文化内涵和自我认同是在与非西方社会的比较中日渐清晰和深化的。长期以来,西方以一种与 自我 不同的 他者 形象不断叙述和认知非西方的历史身份,借以获得更为明确的自我意识。 正如西方对非西方的历史想象所体现出的话语霸权那样,它不断重申着西方优越论的集体观念。这种自我优越在西方历史上自古有之,希腊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就集中体现在他们称呼外族人为 野蛮人(barbarian) 。

从 中国崩溃论 到 中国威胁论 ,再到今天出现了所谓的 中国文化威胁论 、 中国软力量威胁论 等,这些对中国的错误认知都与 美国意象 直接相关。 美国意象 归根到底来自于 美国例外论 。一方面, 美国例外论 赋予了美国人在处理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时有一种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驱使着美国总要展示甚至炫耀其 美国榜样 ,与欧洲相比,美国认为自身不仅更加自由和民主,而且在美国的领土上没有出现过独裁者与叛国贼,美国本土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因此,美国就是 全世界最纯洁政治 的天然代言人。 另一方面 美国例外论 又使美国人拥有基于

R i chard K.H err m ann and M ic h ael P.Fischerk ell er, Beyond t h e En e m y I m age and Spiral M ode:l Cogn i ti ve -Strategic Res earc h aft er t he Cold W ar, In te rna tional Organiza tion,Vo.l49,No.3,1995,pp 415-450.

刘新华: 威胁认知: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错误知觉 ,载 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6期,第29页。

赵伟明、杨明星: 美伊核博弈的建构主义分析 ,载 现代国际关系 ,2005年第7期,第22页。

张旭鹏: 想像他者:西方文化视野中的非西方 ,载 史学理论研究 ,2005年第3期,第81页。

胡键: 美国意象中的中国国际角色 ,载 国际论坛 ,2007年第3期,第55页。

天定命运观 之上的 美国使命感 ,于是, 那些在国际上依照权力政治规则行事的美国政治家都免不了时而谈及美国对外干涉是出于 追求纯洁与高尚 。

其二,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词较早出现在沃尔特 李普曼(W alter L i p pm ann)所著的 公众舆论 一书中,刻板印象是人们基于过去的经验或主观臆想的认识,对他人或群体产生的固定态度与情绪指向,导致刻板印象的成因多种多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大多考察刻板印象形成的结果,关注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多将之与偏见、不公正等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如行为体对于他者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或修正,并且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上对他者的行为进行解读,这就使得自我很难对他者产生一种正确的认知。

在国际关系中,刻板印象的例子很多,比如所谓的 伊斯兰恐怖主义圣战者 ,这种印象的形成除了与极少数极端恐怖主义分子的行为有关,更多归因于西方大国的话语建构,有关伊斯兰的书籍和文章沿袭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强烈的反伊斯兰情绪,哥伦比亚大学在1975年为本科生提供的 阿拉伯语课指南 一书中,汇编词汇的解释都与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该书甚至指出,阿拉伯语可以反映出阿拉伯人头脑中顽固的好斗性。 再如,在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交往史中,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有恐惧感,俄罗斯对中东欧有不信任感,俄罗斯认为中东欧国家是 不可靠的人和忘恩负义者 。

其三,愿望思维。罗伯特 杰维斯(Robert Jerv is)认为,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总是希望接收到自己期望听到与看到的事情,总是趋于回避自己不愿意听到与看到的事情,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愿望思维。 在行为体对身份的认知过程中,愿望思维是指行为体根据自己的期望与喜好定位自我或者他者的身份特征。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某些人士出于自身躲避战争与贪恋和平的愿望思维,鼓吹希特勒本质上是个 保守主义者 ,会见好就收。所以,当张伯伦从慕尼黑回伦敦时,他们相信张伯伦为英国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周琪: 美国人权外交政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美]沃尔特 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 公众舆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4页。[美]爱德华 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 东方学 ,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67-368页。

高歌: 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 ,载 俄罗斯研究 ,2007年第1期,第56页。

[美]罗伯特 杰维斯著,秦亚青译: 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011年第2期

三 身份认知错误 与不对称冲突: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本文选取的检验案例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选取的依据有三点:第一,美国与伊拉克是大小不对称的一对关系,符合本文的研究主题。第二,文献梳理后显示的是,学者选取的案例多是弱国认知错误或弱国过度偏执引发的不对称冲突,而本文研究假设认为不论是弱国还是强国,都极有可能出现身份认知错误,因此,本文选取的检验案例试图说明强国的身份认知错误也可以导致不对称冲突。第三,对于不对称冲突的传统研究仅仅关注冲突的爆发,但对于冲突爆发的具体时机、形式与强度等细化的因素缺乏研究。因此,本案例试图弥补这一缺失。

美国对于自我与他者的个体身份、集体身份与角色身份产生了错误认知。小布什政府错误地赋予了自我与他者截然对立的身份,强化了 我 与 他 的身份差异,体现在国际层次上,也是敌我界限分明。 我 的身份主体是美国,小布什政府错误地将自我身份定位为 解放者 与 美好的救世主 。 他 的身份主体是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错误地将他者的身份定位为 压迫者 与 邪恶轴心的重点国 。因此,这种身份认知很容易引申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即在角色身份上, 他 是 我 的敌人。正如 解放与美好 是 压迫与邪恶 的敌人一样。例如小布什曾声称: 萨达姆政权是一个威胁,是我们的敌人。 你们或是和热爱自由的我们在一起,或是和我们的敌人在一起。 在伊拉克这场新的战争中,我们采取了新的战略,在敌人能够攻击我们之前,我们正在打击敌人。 美国对身份认知的错误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 自我优越 方面,小布什政府将美国(自我)的个体身份基本定位为 解放者(liberator) ,重点突出美军到伊拉克不是征服,不是占领,而是给伊拉克以民主和自由。例如 美国不是寻求征服和统治,我们总是寻求解放和自由 ,是 和平卫士 。 对于美国(自我)的个体身份属性定位为: 伟大的 、 光荣的 、 道德的 等,例如 美国是强大的、勇敢的,一定能获得胜利。 布什总统声称: 很明显,他们不喜欢美国这

白宫官方网站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G eorge W.Bu s h,R e m arks by t he P resi d e n t i n T errell for S e na te and

L ouisi ana Republican Pa rt y Luncheon,Dece mb er3,2002,h tt p://george w bu s h-w h itehouse.arc h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e w s/rel ea ses/2002/10/20021016-1.h t m l。

白宫官方网站的伊拉克档案:George W.Bush,P re si d e n t S i gns Iraq Resolu ti on,October16,2002ht t p://georgewbu s h-w h i tehouse.arch i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 e w s/releases/2002/10/20021016-1.h t m l。

白宫官方网站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G eorge W.Bu s h,P resi d e n t Sa l u tes S ailors at Nava l S t a tion M ayport in Jacksonv ille,February13,2003,h tt p://george wbu s h-w h itehouse.arch i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e w s/releas es/2003/02/20030213

个社会,认为美国这个社会太自由、太民主,他们痛恨我们的自由。 在新世界的黎明,美国是自由事业的领导者。 与此相反,将萨达姆政权(他者)的身份定位界定为: 邪恶轴心国的代表者 。

其次,在刻板印象方面,美国认为,萨达姆政权有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镇压本国平民的历史,萨达姆政权在历史上曾两次入侵邻国:在1980年9月入侵伊朗以及在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因此,美国对于萨达姆政权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根据上述刻板印象,美国对于萨达姆(他者)的个体身份基本定位是 独裁者 、 杀人恶魔 、 暴君 、 压迫者 等。 例如 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正在被一个谋杀成性、曾经使用化学武器杀了几千人的暴君所控制 。小布什政府直接形容萨达姆为 邪恶、野蛮的独裁者与杀人恶魔 。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小布什政府将萨达姆政权视为邪恶政权。小布什总统在演讲中指出: 萨达姆是一个危险、残暴、希特勒似的人 。 萨达姆像希特勒一样,他曾经对无辜的伊拉克人民使用这些致命的武器,使数以千计的人死亡、变成瞎子、面目全非。 萨达姆像希特勒,他曾经入侵过科威特,因此,我们必须在危险到来之前采取行动 。 美国各大媒体充斥的也全是针对萨达姆的 希特勒说 ,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报道框架恰恰更能在受众中产生共鸣。

最后,在愿望思维方面,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战后重建问题上,其愿望思维的证据也十分明显:美国认为通过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后将建设成为真正的中东民主政治的模范国家,会成为其他中东国家的楷模。另外,通过推动伊拉克的政权更迭会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这一系列愿望思维的逻辑链条是:在伊拉克实现民主 中东和平 大中东地区的民主化。然而,对比伊拉克和中东目前的混乱状况,小布什政府在战前和战后初期所做 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白宫官方网站的伊拉克档案:G eorge W.Bush,Presi den t Bu sh Ou tli n es Iraqi Th reat,October7,2002,

h tt p://george wbu s h-w h it ehouse.arch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e w s/rel eases/2002/10/20021007-8.h t m l。

白宫官方网站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G eorge W.Bu s h,P resi d e n t Sa l u tes S ailors at Nava l S t a tion M ayport in Jacksonv ille,February13,2003,http://george w bush-wh itehou s e.arch i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ew s/releas es。

白宫官方网站的伊拉克档案:G eorge W.Bush,Presi den t Bu sh Ou tli n es Iraqi Th reat,October7,2002, h tt p://george wbu s h-w h it ehouse.arch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e w s/rel eases/2002/10/20021007-8.h t m l。

白宫官方网站的伊拉克档案:George W.Bush,P resi d e n t Bu sh D iscuss Iraq w ith Congressiona l L e aders: R e m ark by the presi dent on Iraq,Sep te mber26,2002,http://georgewbush-w h i tehou se.arch i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 e w s/releases/ 2002/09/20020926-7.h t m l。

白宫官方网站的伊拉克档案:George W.Bush,Presi d e n t Bu sh D iscuss Ira q w it h C ongressional L e aders: R e m ark by the presi dent on Iraq,Sep te mber26,2002,http://georgewbush-w h i tehou se.arch i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 e w s/releases/ 2002/09/20020926-7.h t m l。

白宫官方网站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George W.Bu s h,P resident D elivers S tate o f the Un ion ,J anuary

2011年第2期

的设想和评估显得特别悖谬。 至于为什么小布什总统个人对于萨达姆政权具有如此刻骨的仇恨,在2002年的一次筹款会议中,小布什总统为了证明打击伊拉克的必要性,就提及了 暗杀事件 ,他说: 萨达姆那家伙差点杀了我父亲 。

美国对于自我与他者的个体身份、集体身份与角色身份产生了认知错误,具体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优越感、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刻板印象和改造伊拉克的愿望思维。 此外,美伊的 敌人身份 还在于两国间长期的恶性互动。在美伊两国的社会互动中,当一方把另一方确定为敌人后,另一方就会采取相应的敌视言行与政策。而 对方是敌人 的心理一旦从对方的行为中得到证实后,反过来又会被己方不断强化,使得双方的敌视与对抗加剧。这种恶性互动导致两国敌对关系与 敌人身份 的不断强化和升级,从而影响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机、强度与战术选择,主要表现如下:其一,关于身份认知错误与伊拉克战争的时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重要理由是伊拉克拥有联合国决议所禁止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所有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都把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作为首要威胁时,它构成了一个似乎充分的开战理由,结果是美国即便在战争之后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在事实上伊拉克与九一一事件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九一一事件的爆发与全球反恐战略的确定,由九一一事件所造成的美国社会的巨大挫折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攻击冲动,至少是促使美国政府走向战争的重要动因之一。正如美国所宣称的,伊拉克已成为 基地 组织的庇护国,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所以,美国要对伊拉克发动 先发制人 的打击。可以说,就此次伊拉克战争而言,直接导火线是九一一事件。 除基地组织外,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也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 责任人 ,这也是为什么从2002年9月开始,小布什总统在涉及恐怖组织时很少再提到本 拉登,而是将矛头指向伊拉克的原因。例如,他认为, 萨达姆政权继续支持恐怖分子压迫自己的平民 。 一些基地组织的头目逃到了伊拉克,我们获悉伊拉克在训练基地组织如何使用致命的毒气。

薛晨: 社会心理、错误知觉与美国安全观的转变及实践 以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为例 ,载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12期,第14页。

CNN档案:Bus h calls Sadda m the Guy W ho T ri ed t o K ill m y Dad, Septe m ber27,2002。

白宫官方网站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George W.Bu s h,P resident Bu s h Co mm e nd s M ilit ary in Speec h a t Fort S te w art,G eorg i a,Septe mb er12,2003,htt p://georgewbush-w h itehouse.arch i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ew s/releas es/2003/09/ 20030912-3.ht m l。

杨少华: 当代不对称冲突研究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第119页。

白宫官方网站的伊拉克档案:George W.Bus h,Presi d e nt D isc usses Gro w i ng Danger posed by Saddam Hu sse i n s Re g i m e,Septe m ber14,2002,htt p://george w bush-w hitehou s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ne w s/rel eases/2002/09/20020914.h t m l。

白宫官方网站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George W.Bus h,P resi dent Bush Ou tli ne s Iraqi Thre a t,Oct ober7,

其二,关于身份认知错误与伊拉克战争的强度。既然他者的身份是/压迫者0与/邪恶的敌人0,那么自我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来谋求对他者的胜利。在战争过程中,为了免遭/邪恶敌人0的/暗算0,自我应该尽量保护自身的安全。在身份认知错误的引导下,2002年7月8日,小布什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说,要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0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这是美国政府的/既定政策0。为了防止萨达姆政权这个/邪恶敌人0威胁自我的安全,先进军事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从战争准备到战斗打响,美国的无人机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但突破了传统的侦察领域、拓宽了监视取样、核查评估、电子对抗通信指挥等作战使用范围,还具备了攻击能力,真正加入到作战装备的行列中。1除无人机外,精制导弹的频繁使用也是伊拉克战争的另一大特点。2003年3月20日,美英对伊开战,在最初的一个半小时内,美军从红海的战列舰、驱逐舰上就已经向伊拉克目标发射了45枚巡航导弹。而第二天在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及巴士拉等目标的攻击中,从潜艇、驱逐舰发射了大约400枚巡航导弹以及数百枚从飞机上投掷的精确制导炸弹,对于有效目标的摧毁效能总量则相当于1999年科索沃战争70天的总和。o

其三,关于身份认知错误与伊拉克战争的战术选择。美国认为,他者(萨达姆政权)的身份是/压迫者0,相对于自我来说,他者是/邪恶的敌人0,那么美军就可以采取一切具有威慑力的战略战术去攻击/敌人0,美军采取的战略战术主要包括/先发制人0、/斩首行动0、/震慑行动0和/闪电出击0等。?美军在这次对伊战争中,把/先发制人0的攻略发挥到了极点,战前就在海湾屯兵30万。?当小布什总统获得萨达姆和他的两个儿子及一些高级军政官员正聚集在巴格达南部一栋大楼开会的情报后,小布什总统立即下令提前行动,并把这次行动命名为/斩首行动0。/斩首行动0后就立即发动了命名为/震慑行动0的大规模空袭,空袭强度达到了自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实施空袭强度最大的一次。

既然自我的身份是/美好的救世主0,自我就会负担起所谓的/拯救0他者这一光荣的任务,而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无疑更能体现自我相对于他者的优越感。纵观伊拉克战争,美军对其新的作战思想、理论、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试验或检验都与网络密不可分,并以网络为基础,实现了以/信息优势0为基础的/全频谱优势0。?首先,在每轮空袭身份认知与不对称冲突

1o??张伟、杨雷:5伊拉克战争中无人作战机使用及启示6,载5电脑开发与应用6,2006年第7期,第44页。高晓颖:5从伊拉克战争看制导技术发展历程6,载5航天控制6,2005年第10期,第92页。

张艳茹、王秀春:5伊拉克战争中的信息战及启示6,载5现代雷达6,2004年第5期,第1页。

李成刚:5伊拉克战争综述6,载5军事历史6,2007年第5期,第50页。

2011年第2期

之前,美军利用互联网对伊实施了网络心理战并攻击了伊拉克的重要目标。其次,发动对伊实施全程的网络心理战,如美国情报机构不断对伊拉克具有影响力的阶层发放说服或逼迫的电子邮件、破坏伊拉克现有的网络系统等。1

基于错误认知自我与他者的个体、集体与角色身份的作用下,2003年3月30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造成了伊拉克无数平民的流离失所,也导致了小布什政府自身威望的下降。当然,这也许只是解释伊拉克战争的一种视角,对于伊拉克战争而言,不同的理论范式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正如李少军所说的,由于国际体系原本就具有多元的属性,因此我们需要有多元的解释。o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不对等关注固然重要,但对于身份的认知错误才是导致不对称冲突的直接原因。由于实力差异导致关注的不对等状况,这是国际关系的常态,但只要某方不产生身份认知错误,就能避免不对称冲突的爆发。身份认知错误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在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中,如果说要衡量一个行为体是否具有关系理性,身份认知正确是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也是确保该行为体在社会关系中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此外,身份认知错误的提出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不同的身份定位指向不同的国家责任,身份认知错误将导致国际责任的分配不均,从而引发国家间的冲突。

身份具有/主体间性0,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中,行为体具有不同的身份。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行为体具有多重的身份,国际环境变化,身份也必须随之变化。国际环境的动态性与前瞻性导致了身份认知的易错性与滞后性。而通过上述检验分析,笔者认为,身份认知错误是导致行为体过度反应并影响双方冲突具体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之予以足够的重视。

[收稿日期:2010209211]

[修回日期:2010212229]

[责任编辑:赵远良]1周金泉、胡华平:5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基于网络的作战样式6,第71页。

N o.2,2011W or ld E conom ics and Po lit ics

contex t of t h e neo-li b eral g lobalization,such as the Chi n ese sta te strateg i e s and reg i o na l strateg i e s.

=Key W ords>neo-gra m sc ian schoo,l critic is m,the research agenda

=A ut h or>BaiYunzhen,Lect u rer of the School of Gover nm en t and t h e I nstitute o fDefense E2 con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 atC entral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 cono m ics,and a Postdoctor2 al Fello w i n Politica lE cono m y at C entral Co m pilation and Translati o n Bureau.

D istr ibu tion of Ru les:th e Po lyhedr on and Synthesis of Struc tur e

L iZ h iyong (96)

=A bstract>A lthough nearly all I R scho lars ag ree that t h e str ucture is a core concept i n th is field,they disagree w ith each other about the basic conten ts o f i.t Th is fact has to so m e de2 gree h i n dered the developm ent of grand theory i n I R fi e l d.B ased on the analytical classifica2 ti o n and i n tegration o f str ucture,the author fi n d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facets o f str ucture, .i e.po w er,i n stit u ti o n and idea,and the three facets o f str ucture can convert i n to each oth2 er.The autho r argues that r u le is t h e m ediu m ad j u sting the hum an behav ior,and t h e hum an cooperation and strugg le surrounding the ru l e-setti n g is the basic hum an behav i o r.Rule not on l y can connect the different face ts of str ucture but also can connect agentw ith str ucture,so it is a bri d ge that syn t h esize the d ifferent facets of str ucture as w ell as agent and str ucture.So t h e distribution o f rules is the deep struct u re o f hu m an social society as w e ll as internati o na l society.Fina ll y,the autho r concludes tha,t if the cooperati o n and strugg le behav i o rs sur2 rounding the rule-setti n g be exa m ined carefu lly,w 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 h e character and chang ing i n ternati o na l structure.

=KeyW or ds>struct u re,str ucture o f po w er,str ucture o f ideas,structure of i n stit u ti o n,distri2 bution of r u les

=Author>Li Zh i y ong,A ssistant Profesor,Schoo l of I nternationalRe lations,U niversity of I n2 ter nation lBusi n ess and E cono m ics.

P er cep tion of Iden tity and A sy m m etr ic C onflict

L i u S isi (114)

=A bstract>A sy mm etry is a no r m a l pheno m enon.For the outbreak o f conflict bet w een asy m2

W o r ld E co n om ic s a n d P o l it ic s N o.2,2011

ti o n,agen t.s perception o f i d entity can be d i v ided i n to t w o kinds.One is i n general accord w it h the rea l identity and agents al w ays peacefu,l such as the Un ited States and M ex ico,the Un 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other is agent.s m ispercepti o n of i d entity,and bo t h sides go to battle,Such as V ietna m i n the bor der w ar bet w een Ch i n a and V ietna m,and the U nited S tates i n the Iraq w ar.

=Key W ords>asy mm etric conflic,t the percepti o n of identity,the Iraq w ar

=A ut h or>Liu S is,i Ph.D.Candidate,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R elations,Ch i n a Fo reign A f2 fairsUn iversity.

E vo lution D iffer ences o f R esour ce Po litics

W ang H a ibin (128)

=A bstract>H u m an deve l o p m ent cannot pr oceed w ithout natura l resources.W ith rapid eco2 no m ic deve lopm ent and population gro w t h,resource shortages appear m o re frequently.The ex isti n g theories o f resource re lations can be put i n to t w o categories:pessi m is m and opti m2 is m.Even though opti m ists and pessi m ists stand on t w o co m plete l y d ifferent vie w s,they share one fata l fla w,that is,bo th o f the m are based on one assu m ption wh ich on ly so m e ti m es confor m s to the fac.t G iven the inadequacy o f both theories,th is paper proposes a dyna m ic resource relati o ns theory.The author cla i m s that resource relati o ns depends on the ava ilabili2 ty and ti m ing of a lternati v e m eans of resources,and t h is in turn depends on the cho ices peo2 ple m ake.If peop le behave i n a zer o-sum m anner and engage i n resource conflicts,then a zero-sum scenario w ill appear.H o w ever,if people behave i n a non-zero-sum(positi v e -sum)m anner and engage i n cooperation,then non-zero-sum scenarios beco m e plausi2 b le.According to dyna m ic resource re l a ti o ns t h eory,i n face of serious resource shortage,if people behave properly,they can still ach i e ve good resu lts.Ch i n a,w ith its rapid econo m ic deve l o pm ent,is forced to i m port nat u ra l resources fro m overseas.H o w can China achieve the best resource resultwhen seek i n g overseas resource supply?Dyna m i c resource re lati o ns theo2 ry can pr ov i d e so m e ne w thoughts to t h is questi o n,wh ich is one of the practica luses this the2 ory can prov i d e.

=Key W ords>dyna m ic,static,zero-su m,non-zero-sum,alternati v e m eans o f resource =Author>W ang H aibin,Institute of Internati o na lStrategy and Deve l o pm en,t Schoo l of Public Po licy and M anage m en,t Tsi n ghua U niversity,Postdoctoral Fe ll o w,B eiji n g.

郭璞 《天罡诀》及注解

郭璞《天罡诀》及注解 郭璞《天罡诀》及注解 乾山艮水人丁旺,巽上满墀大吉昌。离上来龙临坟位,儿孙代代发文章。门前曲曲弯弯过,世世荣华又运昌。西北路上气昂昂,此地名为吉庄扬。家家兴隆多豪富,四下平正是天堂。前高後低难长久,後高前低广田庄。东低西高为逆地,水流震宫不相当。虽然流去无妨害,亦主人丁窜远方。东高西低为泽地,定主后代出贤良。虽然不动皆富贵,後代儿孙作栋梁。宅後池塘主贫乏,又主无嗣腹嗽肠。当前冲水伤五箭,定主痨伤有灾殃。若然冲破二位上,後代淫乱没主张。却然流去无妨碍,宅後池塘渐渐伤。巽上取水难长久,纵然富贵不为祥。堂後污池为绝地,东北两箭最难防。却然富贵无多载,十五年後定有伤。後高前低为上吉,壬子旺相进牛羊。资财仓库皆茂盛,富贵荣华大吉昌。後有丘岭前有河,弯弯曲曲透长江。进财添丁牛羊旺,子子孙孙福寿长。四边低洼正中高,水流四散杀人刀。总然四下成龙虎,二十四年主失抛。门前有石倒尘埃,盗贼临门殃愁怀。官事口舌年年有,神箭难防暗射来。四边高广正中低,此地名为地狱池。家门衰败难为厚,阴盛阳衰事渐亏。前窄後宽盛足夸,家道兴隆盛富华。子孙昌盛临官照,田园丰厚足桑麻。前宽後窄不须言,定主家乏卖尽田。儿孙逃出他方去,只因口大犯凶

拳。风雷高广天泽低,有粮有谷有生意。出门车马皆随足,儿孙代代做官厅。左伸右缩最为良,艮上来龙丁财祥。鹰行人仪家和顺,後代儿孙紫衣郎。猪羊牛马成群走,四十年後渐渐扬。子午砂水主宽怀,年年进禄广招财。见官得喜方化吉,一世衣禄笑颜开。显然富贵田产旺,後代不脱子孙来。两边流水冲中间,前高後低定招难。人离财散招官事,男为盗来女耍顽。水绕孤村去又来,其中妙理实难猜。世人不识共中妙,山旺人丁水旺财。三山玄武气昂昂,水流东去复朝堂。路冲坤道通来往,不做公侯作栋梁。宅後青山数丈高,前面池塘起波涛。东南流水滔滔滚,九重直上作班僚。去水来山福寿全,远腰金带出英贤。若得来龙正穴上,代代儿孙出魁元。辰卯青山申未墀,乾涛坎丘福寿齐。丙丁曲水朝拱向,禄袍金带拜丹墀。卯上高岗酉上低,午边广阔後污池。男女内乱无高下,居中寡妇受孤凄。地方广阔四边平,任君立宅去安茔。不问来山并去水,家道兴隆百事盈。茔后沟河切不宜,儿孙流落走东西。阴人眼目来残害,少吃无穿受孤凄。草木鲜明色又嘉,中间立宅万人夸。此地名为龙穴地,安茔立宅见荣华。百事如意家道盛,左右邻田买进家。不信挖出三四尺,轻肥前狭後宣华。坟前穿道最难当,儿孙流落去远方。总然存在皆贫乏,二十年後破败家。地如馒头四下低,四下流水透长溪。高岗岭上难成立,造屋安茔切莫宜。八风吹散人丁绝,错认时乖命运低。水透青山世所稀,龙蟠

身份认同困境读后感

《身份认同的困境》读后感 通过阅读,对本书的一些理解如下: 首先要是身份认同。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出理解社会中的人需要两步,其一,借助符合逻辑合理性和道德评判一致性的思考——智慧;其二,认识到身份的多重性和群体完全不具备单一属性。对于后者,作者认为属性是个体属于一个群体的事实——群体之间的共同生活或拥有共同关联、利益,同时个体行为受到群体的内部制约,也可能是群体外的排他性制约。与其说作者关注内部制约,不如说他更关注由群体外部的排他性所强加的身份认同所造成的不公平。当外部强加给个体或群体身份的时候,是应该接受还是反抗?这之中有着千千万万种可能,当面对歧视,面对受过伤害或伤害过他人的集体记忆,面对强势的国内或国外政权,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传播,面对持续同化的力量,这时承受身份的主体往往会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混乱。如果出于公平的目的,那么定义其身份的客体,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这正是作者带着不确定性的初衷建议读者使用智慧这一工具的原因。并且作者对如何归纳身份的多重性和冲突提出了建议——我的身份是我属性的总和,且存在一个综合与主导它们的某种东西。 其次,身份认同的困境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当我们确信身份认同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我们便可以在方方面面中来发现并且界定这种复杂性下的身份认同。这里,我主要想基于自身的身份认同来谈一些不同的地方。 领土与人民。首先将讨论一个问题,当我们自称中国人的时候,是指我们是中国公民,中华民族,抑或是生活在国内的人民?这三个说法其实是不完全等同的,中国公民指代具有中国国籍、依法纳税、享有政府公共服务的群体,中华民族强调拥有共同关于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群体,生活在国内的人民指代在中国领土内生活的群体,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普鲁士人显然属于中国公民范畴,但却不属于中华民族,一个具有美国国籍却长居北京的汉人属于生活在国内的人民范畴,或许属于中华民族,但绝不是中国公民。虽然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将此混淆,但或许我们会有一个权变的主导身份。正如一个未来或许会加入美国籍的中国籍在美留学生,当自认为美国副总统对中国的用语有所不妥时,他的中华民族身份会突然站起来,要求副总统道歉,虽然不知他应对哪个范畴的身份道歉(针对拜登的言论,张反驳说:“我的祖先挑战正统观念甚至早于他的祖先前往美洲。”他还驳斥了对他反应过度的批评,称“在经过4年辛苦学习后,毕业典礼演讲者突然对你说,你和你的国家糟糕透顶。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之中还有一个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的因素——时间——如作者所说,随着时间的推进,所有的身份都可以改变,特别是当身份是集体性的时候。这里可以接着案例说,假如这位从小生活在美国,同时具有父辈灌输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现实接触的美利坚民族的集体记忆,那么他的哪一个民族身份会站起来呢?当他站在中国领土上因为浑浊的空气无法自由呼吸,他的哪一个民族身份会站起来呢?这里并不是讽刺他,而是为了说明随着时间的变

文化冲突带来的思考

文化冲突带来的思考——以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为例 陈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人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体现了出来,有的差异很小,并不妨碍交际的进行,而有的差异很大,不仅会妨碍交际甚至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化冲突的表现并以《刮痧》当中的文化冲突为例,谈一些对文化冲突的思考,希望能够使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文化融合 随着世界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世界是整体,然而又存在不同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体现了出来,有的差异很小,并不妨碍交际的进行,而有的差异很大,不仅会妨碍交际甚至会导致交际的失败。这就是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世界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新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主要来自于不同族群的文化。 交往越深入,文化交往就越频繁,文化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凸显,要想在异国立足,融入异国社会,达到文化认同,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化冲突的表现并以《刮痧》当中的文化冲突为例,谈一些对文化冲突的思考,希望能够使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冲突的表现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和文化认知的不同引起的冲突。文化是人的文化,随着一个民族的建立而产生,并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并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些观念和体系一旦形成就固定下来,在语言的帮助下代代相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是持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本族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语言上反映的文化冲突 语言和文化的联系甚为密切,首先,同一种语言和文化来自于同一个民族,语言虽然有一些个人的表现,但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同一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用母语来谈论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世界,但是通过我们的语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仰与我们的民族是统一的。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承。语言和文化都是在后天习得的,当我们习得一种语言的时候,我们也习得了它的文化。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上的冲突反映的即是文化上的冲突。 1.2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来自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在时间观、隐私观、家庭观和教育观等方面都有差异。 在时间观念上,人类学家霍尔(Hall)把人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守单时制的人,一类是遵守多时制的人。单时制的人是线性的时间观,他们把时间分为一段一段,每段都有特定安排,在该时间段不能做其他事情,而多时制的人会在同一时间做多个事情。 从隐私观来看,欧美国家的人对自己的隐私比较敏感和重视。美国人对于隐私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如果没有隐私就难以独立思考,没有隐私就不是自由社会。而在大部分亚洲国家的父母眼中,子女在父母面前是没有隐私的。 就家庭观来说,中国人更趋向于一种依赖的家庭观。《论语.里仁》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当父母健在时,子女应尽义务在家陪伴父母,离开家则要有一定的去处,不要让父母担心。而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和经济上及心

郭璞诗中的阴阳色彩

从阴阳学角度浅探郭璞十九首《游仙诗》 唐星 钟嵘认为郭璞的《游仙诗》“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与传统的“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飡霞倒景,饵玉玄都”的所谓正格游仙诗不合。这话只对了一半,“知人论世”,考察郭璞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经历,可知诗人是有所感想要有所倾诉的,“游仙”是诗人理所当然的选择的符合个人身份的题材,但仅仅是题材而已,诗人更多的是要借诗歌来“表达”,这“表达”的最初层次便是抒情咏怀。可是一个自小学术,洞晓天地人生之道的当时著名的占卜师、阴阳家①,他的诗歌怎么可能只是抒情这么简单,抒情咏怀而外,更有对现实的卜筮,对未来的预测,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的观察与领悟,对生命哲学的探讨等等。因此,可以说就诗人的身份而言,他在诗中阐阴阳学说、发卜筮之辞似乎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 故本文着重从阴阳学的角度来探讨郭璞的游仙诗,深入细致地辨析其诗中的阴阳卜筮之辞,兼析其游仙列仙之趣和生活际遇之情。 所谓阴阳家,据《汉书·艺文志》云:“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而阴阳学,则在天 ①《晋书·郭璞传》几乎通篇全部记载郭璞的阴阳卜筮之事,其中有:“璞好经术”,“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当时位高权重者,如元帝、明帝、王导、王敦、温峤、庾亮、庾翼、庾冰、庐江太守胡孟康、宣城太守殷祐等皆请他卜筮,而他“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并且他屡次上疏也是多言阴阳卜筮之事。详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郭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9页—1910页。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8159979.html, 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 作者:余钢 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5期 [摘要]德国导演马克·福斯特导演的影片《追风筝的人》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就在于,这部影片超越了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认同,而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它不仅描写了处于寻找的焦虑之中的阿米尔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状态,而且力图展现出这种精神状态与当代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期引起超越国界的、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阿米尔身份认同 曾以指导了《死囚之舞》和《寻找梦幻岛》而闻名的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这次因《追风筝的人》这部影片让他再次享誉世界。这部影片改编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同名小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的 认同理论来揭示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 一、身份认同感的缺失 “认同”(identity)一词在哲学中是指同一性,而在社会学中是指人的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人的认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所谓自我认同,是指将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与某种更有地位、有影响、可以包容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相联系,并在这其中获得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自我确认,回答“我是谁”或“我的身份是 什么”等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自我认同是个体摆脱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的恒常现象,是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心理生活的重要内容。至于社会认同。是指他者对某一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的接纳和认可。 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认同这一术语首先经由精神分析学家E·H·埃里克森(Eric·H·E rikson)在其著作《童年与社会》中最早提出,而后广为学界接受。埃里克森认为,认同是贯穿一生的自我的心理社会的统一能力,它是在社会现实中不断地发展为有组织的自我的感觉和确信中培养起来的。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他的生存感:“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1]因此,寻求认同以获得自身的存在证明,就成为生命个体在其一生中的每个时期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全球治理下身份认同之困境与发展

全球治理下身份认同之困境与发展 【摘要】公民身份的认同对于维护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化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公民身份遇到了认同危机同样也走向多元发展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治理公民身份认同认同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兴起,全球治理的提出,体现了全球社会的研究中对国家中心范式的超越,公民日益疏离于传统管治关系,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公民身份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公民身份在认同困境中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一、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身份认同困境的出现 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模式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不同利益的群体在目标渐趋多元化的时代实现相互认同。 (一)全球化场景下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困境 “无论是吉登斯用现代性的扩展,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还是福山用自由主义的全面胜利”来概括全球化都有其合理之处,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理解和行为方式参与这个历史进程,但我们必须明确,思想者提出理论都是有理论企图和参照背景的,特定社会或实体将他们自己对全球化状况的定义强加于人的内在风险是存在的。我们谈全球化的进程不得不

面对在此过程中是谁在“化”谁,从全球化的理论演进可以看到主流的全球化观倾向于西方的现代化推进,在此过程中,中国公民不由自主地会选择“主流”的“西化”观点,面对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人们能够获得更多元的信息来源,进入身份各异的网站,从而大大增加了每个网民对自我、对自身归属和对自身身份反省的空间。 身份认同对于一个国家政治的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全球化场景下,多元的政治经济制度,多元的文化与文明,多元化的国家、民族与组织,每个人身上的“身份”也是多元的,全球化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公民个人认同均提出了挑战,公民身份认同之困境正在于此。 (二)全球治理下民族国家认同的削弱 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开始兴起。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全人类的相互协作,而且不需要向议会报告和咨询,也不用经过政府决定,省略了修改法律,甚至不必公开讨论。也就是说,接受全球治理必然涉及主权利益的让渡问题,从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向全球公民社会为中心的转型是全球治理的直观反映。 吉登斯指出,21世纪里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学会成为世界公民;在未来的民主政治中,公民将拥有自己的共同体

阿来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阿来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摘要】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是阿来等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毫无疑问,这是民族作家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是生命意识的觉醒。阿来的小说创作既坚持不懈地把艺术触角深入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茫茫的历史迷雾中寻找民族文化的踪迹;又在不断地寻找中为民族文化的当代转换和重构探寻着超越之路。 【关键词】阿来小说文化身份认同超越 阿来,当代著名的藏族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尘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引起了评论界对阿来文学创作更多的关注。阿来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其小说创作成果,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最高成就,阿来也成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品的评论,往往绕不开对“民族文学”这一范畴的解读和阐释。那么什么事民族文学那?“从广义上来说,作为生命个体的创作,所有的文学,都是民族文学,都是由具有独特文化身份的生命个体创作的。每一个作家,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身份进行创作的,也必然地要进行他所选择的文化表达,也就是说,任何一部作品,在作家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自然的获得了某种文化意义,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换句话说,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民族文学的创作,任何作品,都是民族文学的作品。”[1]但在中国以汉族为绝对主体、各民族共存的多民族背景下,民族文学又有了特别的意义,一般指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学,即少数民族文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作家是少数民族,二是作品具有民族特色或者反映了民族生活。阿来的小说创作具有以上鲜明的特点。他从本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通过文学话语,来建构自我作为藏民族个体的文化观。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并没有陷入“民粹主义”偏执的狭隘视角。在对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比较中,使作者对自我的民族身份和本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是阿来等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毫无疑问,这是民

试析文化冲突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

试析文化冲突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 摘要: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乡村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突。在这个文化语境中,乡村教师在专业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对此,应以乡村文化一体化和乡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加大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心的制度建设,加深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加大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力度和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加大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培育,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信心。 关键词:文化冲突;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在我国逐步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乡村文化没能坚守自身的文化特质,在时代洪流中逐渐衰落,乡村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突。在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中,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 一、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 乡村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包含了制度性的‘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两个组成要素”[1],它既是个人认同的身份,又是制度赋予的身份,也是社会认可的身份,是个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体现在其专业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上。 1.作为教师的专业身份 在过去相对静止的社会中,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乡村教师凭着自己上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尚能应付日常的教育教学。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课程改革的实施,乡村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越来越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多数农村学校,自然环境恶劣、信息闭塞、工作压力大,乡村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的信心不足,出现了“懒教”和“厌教”的现象。于是,很多家长不再相信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较好的城镇里学习,乡村教师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专业发展困境。 2.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 乡村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身份以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是乡村社会中唯一以知识为职业的知识分子。所谓乡村教师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就是指乡村教师代表的文化性和公共性。除了教书育人,他们还应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可是,当前的乡村教师却严重缺乏这种社会意识和公共责任,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应有的文化担当,面对着代表主流形态的城市文化,逐渐迷失自我,陷入尴尬的文化困境中。“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知识分子的‘导师’身份已经自行消解”[2]。作为身处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们公共精神在日益狭窄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教育的挤压下,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压抑下,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相当一部分乡村教师甚至已经丧失了文化想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_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 袁 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 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 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 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 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社会秩序 作者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邮编650091。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0;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0,1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0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0,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 体施压的国家。o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 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91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1o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0(项目编号:09CM Z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5民族)国家与暴力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参见[加]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5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6,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文化身份认同指的是从精神方面来讲

文化身份认同指的是从精神方面来讲,一个种群对自身文化的回归或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该环境文化的一种心理确认。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是主调,有色人种的文化处于附属的地位,两种文化在相互排斥和不平等中相互融合,黑人文化在寻找自身定位时茫然困惑,同时随着黑人的地位的提高及奥巴马的当选,寻根追源已成为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困境 一、困惑与困境 美国黑人文化的根源来自于非洲,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是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社会的主要旋律的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种族是人类天生的统治者。《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主张废奴的杰斐逊也是个种族主义者,他主张解放后,将其迁移到不致造成血统混杂的地方去,希望在非洲建立一个国家,将美国国内所在的黑人全部转移到该地。这种主见完全把黑人塑造成不开化和愚昧的状态。在黑人民权运动胜利后,黑人对自身的文化完全处于一种丢失与困惑的状态,他们的文化定位是什么——那被时间和空间已经疏远的非洲文化对他们还有无意义,在探寻自己文化根源的时候,出现彷徨与困惑,他们认为:只有接受了白人的文化,他们才能被美国社会所接受,才能改善自己的不平等待遇,也才能改变‘他们与生俱有的黑人性。’ 由于历史一代一代为种族主义所渲染,黑人文化的弱势地位加强,黑人在不知不觉中将白人的审美标准内化。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便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表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造成的自我身份迷失和对主流文化的盲目追求。

整个19世纪黑人对非洲文化是感到困惑的,一方面,有部分黑人希望靠重建非洲故土来建设民族性,另一方面,有少部分黑人希望摒弃非洲传统文化,将黑人文化看成是低劣的,认为应该向白人学习。黑人权利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盲从,他们摒弃了黑人在美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盲目的追求自己的文化优秀的一面,对于那种被殖民的文化给予拒绝,黑人在彷徨中寻找自己的文化领地,也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本位。 二、复归与融合 随着黑人政治力量的觉醒,文化相对主义的深入,许多黑人开始正视自己的文化,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包容文化因素有所扩大,这有利于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20世纪初,许多黑人团体明确了自己的非洲文化。 马库斯加维是一位具有牙买加黑人血统的美国人,他提倡黑人的民族主义,哪里有黑人自己的政府?哪里有黑人自己的国王?哪里有黑人的总统、国家、大使、陆军及其重要人物?我找不到他们,我宣布‘我将帮你们建造这一切。’世界黑人进步协会,其机关报《黑人世界》周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黑人报纸。领导人加维宣传黑人祖先的光荣历史,提出“回到非洲去”的纲领。他认识到在西半球文明化的过程中,黑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希望通过使美国黑人加入协会来激发黑人的自豪感,但是纲领缺少可以行动的可能,在经济危机后,黑人没有基本的生存保证,何来精神追求。黑人普遍赞成杜波依斯的观点,他是一位出身于黑人家庭的学者,著有《黑人的重建》、《世界与非洲》等书,他是泛非运动的创始人,他以精辟的言论说明了黑人和非洲文化对美国和世界的贡献,认为有色人种应和白人共同承担义务,同那些为民主而战的白人同胞和盟国肩并肩得紧紧团结起来。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感

浅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何为认同?“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dem。在哲学和逻辑学中,identity被译成“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国家认同是在他国存在的语境下,国民所构建出来的归属于自己国家的身份感,即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这个国家,意识到自己具有这个国家成员的身份。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后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 学界在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进行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学者们首先对民族,国家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其次在理论分析上提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三种模式,既矛盾冲突关系,调试共生关系,权力运用关系。 民族与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民族”指一个国家内部处于次国家层次的各种具有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差异性的族类共同体:“国家”就是在一定地理边界内具有对外主权独立性和对内统治至高性的政治共同体。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原生态性纽带联结局限性之上,通过低于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练习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族类共同体的历史建构。钱雪梅也指出:“国家是一种政治实体,有特定的降雨及主权,一般由两个以上的群组组成,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公共文化,经济社政治生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两者都是其成员对所诉群体的认可,都能增强本群体的凝聚力,而且都收情境的影响。学界更多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待两者进行辨争。郑晓云认为民族史一个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种认同,使我们就能够区分此民族与彼民族的界限。从认同对象上看,民族认同的对象是其所属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其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生活在其中的唯一的政治共同体。就认同与个人行为规范的关系而言,国家的规则和惯例具有强制性,而族群习俗相对则宽松很多。国家是一个政治实体,拥有主权,族群则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国家的权威要求服从和秩序,这主要依靠以暴力机关为后盾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维护。从成长机制上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出生,成长与自己无法选择的民族或群族之中,受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熏陶,涵养,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每个人集合为所谓的“民族”,以区别于其他的民族或族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认同就具有先赋性的特点。诚如王希恩所言:“民族认同是具有天然群聚性和类别功能和类别感知能力的人类具有的社会认知,有很强的自发性。”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是民族意识的投射和转化的形式。 而国家认同是纯粹构建起来的。正如波齐所考察的,国家创建过程与国家认同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统治者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些统治者依靠其统治机构来保证和扩展他们的权力基础,并且提高他们自己在管理和动员社会资源时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因此,任何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通过政治与文化动员来来建构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之二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之 二) 五、惠帝何时立太子? 吕后四年五月废杀皇帝另立新帝。关于此事,卷九的记载,即“宣平侯女为孝惠皇后时……以太后制天下事也”,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谁杀了皇帝之母?亦即帝言中之“后”指“孝惠皇后”或“太后”? 二、司马迁既引述帝言“我未壮”,为何又记载“帝壮”?两者似相矛盾。三、这位皇帝何时被立为太子? 关于第一个问题,《汉书·五行志上》与《外戚传上》的相关记载都明指“太后”。这是可信的。因为,此时“太后制天下事也”;张皇后当时应极年轻,岂有权力杀太子之母?而且,司马迁特别指出她在十二年后株连甚广的诛吕政变中“唯独”幸免于难,证明她先前未曾犯下这个罪行。(注:卷四九《外戚世家》载:“高后崩……卒灭吕氏。唯独置孝惠皇后居北宫。”)因此,此处的含混记述显然是有意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韩兆琦注曰:“张文虎曰:‘壮字疑衍。’(《校勘纪》)按:张说是。后文有帝曰:‘我未壮,壮即为变。’可知此时帝犹未壮也。”(注:韩兆琦:《史记选注》,台北里仁书局1994年版,第176页。)或许基于相同理由,《汉书·外戚传上》的同一记述删除了“帝壮”二字。然而,这个删改正确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解答第三个问题。 首先,郭嵩焘认为《史记》的记述不可信。他指出张皇后取惠帝后宫

之子为子时应在惠帝五、六年;这个小孩即位为皇帝时应只二三岁,被杀时也只不过六七岁。吕后当时大权在握,怎么会因他一两句话而害怕呢?他又是吕后的亲子孙,吕后怎么会如此狠毒呢?(注: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假定惠帝立太子在立张皇后之后,则郭氏的推论便是合理的,“帝壮”的“壮”字就如张文虎等所指的是衍文,那么班固删掉这两字就是正确的。 问题是,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因为,惠帝立太子应在他即位之初而不在立张皇后之后。司马迁以错乱之笔在卷八《高祖本纪》记载了这件事: 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梁玉绳指出,这段记述有三个错乱。一、“高祖”称谓错乱,“此时群臣方议尊号,何得先称‘高祖’?《汉书》作‘帝’,是也”。二、“丙寅”前应加“五月”二字。三、同卷最后孤悬无依的“葬长陵”三字应移至“丙寅”之后并删除一“葬”字。(注: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六。)笔者认为,这些应是司马迁暗示此段记述有隐情的错乱提示。这个隐情就是历来众说纷纭的“己巳,立太子”五字。 这五字班固改写为“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张守节认为这个改写错误,原文应指“丙寅葬后四日,至己巳即立太子为帝”。《资治通鉴》作“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己巳,太子即皇帝位”,近似张氏之说。梁玉绳则认同班固的改写,认为“‘巳’乃‘已’字之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精选文档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认同 和建构 摘 要: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理论强调文化身份只有放在 多文化背景下的各种民族文化杂交中以及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 史中才能够很好地被定位。 而李安导演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华裔 导演,其早期拍摄的“家庭三部曲”通过镜头带来中西文化的视 觉冲突。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推手》来深入探讨影片中人物的 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过程。 1、 综述 自从二十世纪 50 年代埃里克森最早开始对身份这个主题的 研究以来,对身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文献基 础。不过大部分文献都是关注于个人身份和种族身份。 然而随着 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大批移民浪潮的涌起, 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移 民群体处在两者或者多种文化的边缘地带, 英国著名学者乔治拉 伦指出, 只要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冲突和不对称, 不管是以 何种形式进行交往, 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 因此在移民研究 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后殖民理论视 角下的“关于文化身份研究”成了一个重要理论命题。 不变的文化身份, 而总是在时刻被塑造着, 处于一种重新被定位 和建构的未完成状态。 文化身份的认同核心在于的文化价值观念 的认同, 并需要与异质文化的比照中才能清晰地现出。 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共同文化习俗,共 后殖民理论持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身份观, 不存在一种一成 然而一个

同行为模式等在某一个阶段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很难在短时间内分裂和重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认同接受文化( receiving culture )的文化价值和行为模式就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heritage culture )。就拿美国亚裔群体来说, 在文化身份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下四个过程:1)寻求认可; 这个时期的华裔移民在美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管是美国文化还是亚洲文化都不能定义华裔的身份问题。2)为传统文化的辩 护; 这个时期的华裔在认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多地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3)同化和“臣属”,这个时期的华裔已经已经 完全“西化”,这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更多的声音。3)后同化时 代。当下这个时期的华裔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中重拾传统文化。 2、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 随着跨文化交往的加强,中西文化冲突也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关注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以及任碧莲等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相继提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中美籍华人的困惑以及尴尬处境。而在华裔导演李安早期拍摄的家庭三部曲在探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诠释了华裔群体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建的思考。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袁娥 2012-10-10 16:45:07 来源:《民族研究》(京) 2011年5期内容摘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就卓然。文章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指出通过引入身份认同理论,把群体或个体的意识和行为同文化和社会结构因素联系起来,从综合性、历时性的动态视角来研究民族问题,并由此总结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变迁的规律或机理,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社会秩序 作者简介:袁娥,女,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中的人参与了不同群体形式的建构,扮演着多个角色,由此形成了一个个角色集。社会成员因隶属于不同群体而拥有多重身份,由此决定了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不同。传统国家中,其政治中心的行政控制能力有限,以至于政治机构中的成员并不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统治”;而民族-国家时代,“其内部的行政调节仰赖于那些能反思性地予以监控并具有国际特性的条件”,①民族国家建构后的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集较之传统社会亦发生着变化。作为某个民族的成员和某个国家的公民,是人们在群体里担任的角色集中较为重要的两种身份,由此引发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成为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

核心决定因素。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这是有人文关怀之情的学者长期聚焦的重要问题。人们说“少数群体爱找国家的事”,但是在每一个爱找事的少数群体背后,都更可能有一个在向少数群体施压的国家。②这就强调了民族与国家之间需要协商调适才能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民族分离的权利,如果不学会调适民族文化差异,分离就会随时威胁国家。一旦少数民族认为他们的利益无法在现存国家中得到安排,他们就会考虑分离。③ 一、采借初探:多维视野下对民族认同研究的聚焦 “认同”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由英语名词“identity”及其蕴含动态含义的衍生词汇“identification”翻译而来,因此,同时具备“认同感”与“认同行为”之义。“认同”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并把其表述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④“认同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的一人与另一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⑤后来,埃里克森(E. H. Erikson)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因此把“认同”放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来考察,指出“认同”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在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中,认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群体的、社会的。认同就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⑥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概念开始走出单一的心理学研究视角,进入到广泛的人文和社科领域,成为当代学术界的一大流行词汇,并聚焦于民族

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以中国、日本、韩国鬼怪类型片为核心

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以中国、日本、韩 国鬼怪类型片为核心 从现代的人性观说,以鬼怪片为代表的非性类型电影,在用超越现实的术想象映照现实人性缺陷一方面上有着显著优点。对此,胡克归结得好:“果没有非现实电影类型的开拓,至还会造成几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对人性的理解会造成偏差,难以分展示人性恶的方面。其难以表现人的深层欲望,反化因素也就缺少更的表现机会。再有就是在术形式方面难以更大地冲破视禁忌,造成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在精神上和艺术上多地获得解放。”②在目前国内电影创中,这三方面都是匮乏的。确地说,由于鬼神文化与现文明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传鬼神因广泛的崇拜基础而备较为完整的文化识体系,到了今天只能龟缩在藏污纳垢的民间,这在当程度上致使鬼神型电影的发挥空间日益狭窄;以判迷信弘扬文明为己任的启蒙潮彻底解构了鬼神的精神意义,同也导致传统文化的面目日模糊。这种情形在当下大的鬼神片中比比皆是。 一、中国鬼怪的尴尬:何处是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陆鬼怪类型片是缺席的。中原因在于,鬼怪文化中国现代社会中难以获存在的合法性。即便在目前的受情境中,唯物论仍成了鬼怪电影的创作障碍。鬼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所造就精神家园后,只能是一种处告白的尴尬;国鬼怪片摇摆于诸多型,在凶杀、吸毒、枪战、情等等类型元素中,鬼怪总是退居席,仅是刺激感官的视听元素而与深层次的文化统无关。如上所说,鬼怪类型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在当社会中分崩离析的鬼怪文化已经失了精神崇拜

的意义。从五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统文化,尤其是被之封建迷信的鬼神文化遭受了多次击。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播撒了主与科学,在知识分子群体广驱除了作为文化存的鬼神阴影,从知识产生与传播的层面上截断了鬼神文化承扩散的可能;那么文化大革命极端粗暴的非理形式则在观念形态画上一条巨大的伤痕,严重亵渎具有精神崇拜意味的鬼神文化,而影响到当下社会的集体心理。当们每每赞美高扬西式的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或者沉痛控诉给民族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命,往往疏漏了标志民身份的文化传统被迫散落民间角落的事实。而很快,鬼怪们寄身的民间这文化空间又遭致商业文化的吞蚕食。伴随着90年代市场济迅猛兴起,西方快餐式的大文化进一步争夺瓜分文市场,这导致本已独木难的民间文化空间雪上加霜,毋讳言,同质化的全球想象严重威胁传统鬼怪本已日渐迫的存身之地。 在这种情况,大陆鬼怪类型片呈现的文症候是复杂的。国内怪类型片处于幼稚不熟状态,这不能简单归因于电审查的体制问题。年出现的如《闪灵猛》、《凶宅幽灵》、《七夜、《午夜惊魂》等鬼片在恐怖气氛、血腥场面的营造,并不逊色于亚洲他国家的鬼怪片,但是难以叙述一具备文化意义的鬼故事,就不得不令人深思。鬼怪类型片作一种文化工业产品,所对标准化的观众群在性别意识、知识结构、道德念等等,与鬼神文化所寄身民间俗众已较大的区别。与热传统鬼怪的香港恐怖片比,大陆的鬼怪片显然有所不。专门研究恐怖片的阿甘曾这说:“我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相信不可以科学解释的,但我不喜欢缺乏根据的

1.身份认同法

1.身份认同法 1)身份标签+场景认同 身份认同法指的是通过描述特定人群的身份标签或所在场景,吸引与之相应的群体,帮助他们对号入座,使他们有兴趣看下去。 描述的身份或场景,可以是自己的、朋友的,也可以是热点人物的、目标用户的。 2)身份标签有哪些? 可以视为身份标签的,如:年龄、学历、薪资、社会角色等普适性身份状况。 例:94年、23岁、月薪8k、无房无车、怀孕、土木、转行、单身等等。 作用:这些标签所表达的身份是很多人有的,或期望有的。用户可以从标签判断这篇文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是否可能有自己想要的信息。 3)场景认同有哪些? 环境、地点、心理活动等都可以看做是一种针对特定人群搭建的场景。 例:拥挤的地铁、加班、北京五环以外、排队排到令人崩溃。 作用:搭建一个场景,让置身其中的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从而点开内容。 举例 一般以身份标签+场景认同为主: 94年女,单身,只身从农村漂来北京,放弃了多年的土木专业,孤 独地在北京另谋生路,月薪上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尴尬, 但也觉得很有冲劲儿。 非英语专业,大学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为了工作和旅游重新学 口语,进来了开始陆陆续续使用过42款口语app。在此,良心安 利多款亲测好用又有趣味的口语app,帮助各位2个月内英语入门, 一年内与外国人日常沟通无障碍。 也有单独场景认同为主的开头:

问题:《怎么在一个月内让英语听力有明显的提高?》 开头:很多小伙伴有过这样的体验:偶遇一个外国人想你问路,你 听不懂只能边sorry边微笑而过。答主接下来为各位小伙伴推荐亲 自实践的精听+泛听方法,让各位一个月提高听力,与外国人愉快 对话 问题:《好用的手机修图app有哪些值得推荐?》 开头:你是不是手机装了很多修图app,但是拍出来的照片依然平 淡无奇?每当小伙伴放出好看的照片时,你私聊请问是什么修图 app,发现手机里好好的躺在那,为什么自己就修不出那么惊艳的 效果?为什么人家随便摆点pose都像是在维密走秀,而自己拍出 来就是一米五在风中凌乱…… 4)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撰写开头?以知乎为例 第一步:什么问题适合场景认同法开头? 问题的选择上没有特别多限制,身份认同法尤其适用经历、状态、知识/经验分享相关的问题。 举例 《25岁后去矫正牙齿(带牙套)是什么体验?》《30岁还不结婚是什么体验?》《年轻人如何精致地生活?》《怎么在一个月内让英语听力有明显的提高?》 ◆◆◆◆◆提炼用户身份标签①分析问题高赞回答的身份标签;②分析高赞回答下的用户评论,提炼出用户的身份标签和需求。◆◆◆ ◆◆挖掘自己可写的身份和场景 以自己开头可以写的有:年龄、性别、毕业院校及专业、城市、工作、薪资、生活状态、感悟状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例: 宝妈,传统企业、工作了9年、准备辞职、公务员、事业单位、奋 斗、稳定、朝不保夕、按时上下班,周末,年薪,国假,相亲,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