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治理五年艰辛路

太湖蓝藻治理五年艰辛路
太湖蓝藻治理五年艰辛路

现 场 | On The Spot Report |

曾造成无锡城自来水污染

太湖蓝藻治理五年艰辛路

◎本刊记者 张弘 ◎《小康》杂志记者 范颖华2007年夏季,曾造成江苏省无锡市自来水污染的太湖蓝

藻事件举国皆知,更引起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7年后,无锡投入了415亿元人民币治理蓝藻,这还不包

括2012年的28亿元。5年后,无锡太湖蓝藻治理得怎么样?

太湖的水质现状如何?类似2007年的自来水危机会不会重

现?《环境与生活》和《小康》杂志记者,最近两次来到位于

无锡的太湖沿岸,进行现场调查采访。

2012年12月和此前的10月下旬,记者两次来到当年由于蓝藻暴发造成自来水污染的太湖边,实地走访了环太湖西岸的无锡市滨湖区、宜兴市等地,同时还采访了无锡市环保局、无锡市太湖办、无锡市水利局等相关涉及蓝藻治理的政府部门,试图全面了解太湖蓝藻的治理现状。

提起当年的自来水污染危机,当地

居民记忆犹新。2007年5月底,无锡市

城区大批市民家中流出的自来水,突然

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

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超市里瓶装水

的货架被抢购一空,居民在净水站排成

长龙。

当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入夏以后,

由于连续高温少雨,无锡市区域内的太

湖水位出现50年来最低水位,导致蓝藻

提前大规模暴发,太湖作为水源地,自

来水水质受到影响。后来,中央紧急部

署,引1.9亿立方米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太湖水量得到有效补给,水质才明显好

转。

此后,太湖治理更加引起社会极大

关注。5年过去了,太湖的水怎样了呢?

十八湾、十里明珠堤:

沿岸蓝藻仍肆虐

2012年10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太湖西北角沿岸、无锡市知名的太湖观光景观带——环太湖公路的十八湾和十里明珠堤沿线。得知记者要去看蓝藻,当地司机提醒,一旦闻到飘来的腥臭味并且越来越重时,就该能看到蓝藻了。

汽车在环太湖公路十八湾段,刚刚驶过阖闾城遗址后,司机师傅便喊:“快看,这里就有。”在桥栏上写着“醉我桥”的桥下,一边连接着太湖,一边是入太湖的河道,桥下有几条小船正在打捞浮在水面一大片绿汪汪的东西。在编号为“X052”的一条类似公园游船的小船上,两名男子正用工具打捞蓝藻。看到记者拍照,船上的人停止工作,启动马达驶到不远处的水湾。那里停着十几条大小不一、插着同样小红旗的打捞船。

记者走到桥下,近距离接触蓝藻,看到绿幽幽的蓝藻油光可鉴,仿佛几大桶浓稠的绿油漆倾倒在水面上,在太湖的湖光山色中,“醉我桥”下的记者却陶醉不起来。

打捞队长:

太湖蓝藻“捞不完”

无锡当地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入夏至7月26日,全市共打捞蓝藻48.2万吨,而2011年同期是24万吨,其中一半的打捞量发生在十八湾沿线。

记者来到环湖公路与湖山路岔路口边上、挂着“度假区太湖蓝藻打捞队”牌子的打捞队工作地点。时值中午,刚才在湖面上打捞的工人们聚在食堂吃饭。该打捞队的队长老陈告诉记者,他的打捞队有15人,负责北闸附近区域,每天工作时间是早7点到下午5点半。每年5月到12月的蓝藻产生期,是打捞队

最忙的季节。

老陈介绍说,在打捞船中,每条大

的运藻船配4条小吸藻船。大船能装70

吨带水蓝藻。打捞船上除了传统工具,

如捞鱼的长竹竿网兜、葫芦瓢等,一般

还配有吸蓝藻的水泵。打捞队成员卢师

傅告诉记者,在蓝藻密集的水域,吸藻

船先把蓝藻吸到船舱里存储,装满后再

运到附近闾江、杨湾的藻、水分离站去

做分离处理。据记者了解,这样的藻、水

分离站有许多家。

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大暴发之后,

老陈的打捞队就成立了。目前队里都是

临时工。队员的工资不高,开船的人一

天工资80元,打捞工人一天70元,中午

在队里就餐,还要扣掉8元饭钱。卢师傅

来自江苏省盐城市,干这行已3年。他现

场给我们演示如何打捞。

在工人们眼里,打捞蓝藻也是靠天

吃饭,水上漂的蓝藻有时一阵风就吹到

了对岸,一阵风又吹回来,或者被风浪

打散后藏在半米深的水下。如果不打捞

任由蓝藻泛滥,它会愈发密集,甚至有

半条手臂厚,最后变白发臭。忙的时候,

老陈的打捞队所负责区域不能离人,中

午也是换班吃饭。在老陈看来,太湖蓝

藻是永远“捞不完”的。

离开老陈的打捞点,记者沿着十里

明珠堤向南前行。这里靠近无锡太湖国

家旅游度假区和灵山景区,但蓝藻仍如

影随形,沿岸蓝藻几乎没有离开过记者

的视野。甚至在马山度假区附近标示着

“地表水取水口”的堤岸一侧,也积聚了

成片的蓝藻。在成片的芦苇丛中,蓝藻

淤积最厚的地方比一个巴掌还要深。

宜兴周铁镇:

打捞成常态 水泵是主力

记者又来到当年蓝藻事件的核心

发生地之一——无锡宜兴市周铁镇。周

铁镇位于太湖西岸,2007年太湖蓝藻

事件发生后,由于有化工企业向太湖偷

排污水一事被曝光,当地包括镇长在内

的5名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被免职。

在周铁镇的实地采访中,该镇负责

环保工作的副镇长杨亚忠自嘲说,周铁

镇“命不好”,由于在蓝藻多发的夏季很

少有西北风,周铁镇的地理位置让其所

属的西太湖区域打捞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周铁镇的蓝藻打捞已是常态

化工作。当地政府提出的口号是蓝藻打

捞达到“三化”——常态化、机械化、

科学化。据周铁镇政府提供给记者的数

据,整个周铁镇共有固定打捞点22个,

流动打捞船5条,工作人员224名。每个

点都由村主任带队,并配备信息员和用

电专业人员。

之所以配备用电专业人员,是因为

当地在蓝藻密集地设置的打捞点,需

要用电带动水泵,将藻浆抽到堤坝附近

的蓝藻堆放池里,让陈藻腐化后变为肥

料。因此,抽水泵成为蓝藻打捞的必备。

记者从当地供电部门了解到的数

据是:2012年宜兴太湖蓝藻打捞工程

共设了61个打捞作业点,抽水排灌水

泵230余台,重点在太湖沿岸区域设立

8台水泵进行打捞。在2012年夏季新近

的一次蓝藻整治工作中,“新增配电变

压器1台,新立电杆22根,新增低压线路

10000余米,新建10千伏线路2.5千米,

为太湖蓝藻打捞提供电能”。

周铁镇水利农机站的徐三明告诉

记者,前几年用渔船人工打捞的方式根

本不行,目前为了打捞蓝藻,沿岸都已

架设高压线,今年他已经打报告新增了

4台变压器。

百姓笑称

打捞员是“痴鬼”

在太湖沿岸的各级政府机关,从上

到下,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口号是“日

产日清”,意为每天太湖出现的蓝藻必

现 场 | On The Spot Report |

须当天清理干净,以免湖里蓝藻出现大量淤积、变味变臭。但周铁镇有的领导表示,这句口号不现实。蓝藻是24小时在繁殖,只要水温在25摄氏度以上就会生长。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太湖周边的百姓甚至会笑说打捞人员是“痴鬼”,意思是蓝藻根本捞不完。

但杨亚忠副镇长觉得,蓝藻打捞是控制性手段,不打捞更不行,蓝藻对太湖水体影响太大。但由于怎么捞都赶不上蓝藻的“暖风吹又生”,难免有打捞人员出工不出力。宜兴市政府为此还成立监督考核组,来监督各个打捞点的人员到岗、机泵运行和打捞情况。

杨亚忠认为,整个周铁镇环太湖沿岸仅70多平方公里,但整个太湖流域生活着上亿人,周铁镇“压力太大”。2007年蓝藻暴发事件发生后,周铁镇关停了107家化工企业,目前仅存30多家。这30多家企业产生的污水,均进入管网到污水厂处理。杨亚忠和周铁镇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工业污水,沿岸生活污水同样是太湖水质变坏的根源。

沿着江苏无锡至浙江湖州的公路南行,靠殷村港一侧,一边是浩瀚的太湖,一边是一座座工厂在路边林立。一

位在此打捞点值班的70多岁的大爷指

着附近的两个陈藻池告诉记者,这两个

由鱼塘改造的陈藻池有3米深,夏季蓝

藻多时,一个池排满后,接着排到第二

个。现在陈藻池中的蓝藻已经腐烂变

质,成了一潭臭水。

水利站站长:

水利站工作变成捞蓝藻

生长在太湖边的徐三明,当年从部

队转业即回到周铁镇工作。他对记者

“发牢骚”,他一个水利站长,目前绝大

部分工作成了捞蓝藻。在打捞蓝藻的压

力之下,徐三明钻研出许多属于他“专

利”的有效打捞方法。

徐三明带记者到分别位于周铁镇

西沙塘港和符渎港的蓝藻打捞点。正午

时分,太湖东岸刮来大风,蓝藻随着风

浪愈积愈厚,让打捞平台上的工人们应

接不暇。

为防止抽蓝藻的水泵不被大块水

草垃圾堵塞,工人们必须用工具不断将

区域内的水草杂物清理干净。水泵将浓

藻浆经管道不断排到陈藻池里,池里沉

积的陈藻表面产生白色泡沫,散发着恶

臭,熏得让人不敢靠近。

当年被媒体曝光的周铁镇两家偷

排污水的化工企业的原址,就在西沙塘

港蓝藻打捞点不远处。徐三明称,这两

家企业早已停产,偌大的厂区也转为他

用。

符渎港打捞点离西沙塘港打捞点

不远,沿路经过上百亩绿油油的蔬菜

地。徐三明感叹说,这里是无锡市的蔬

菜基地,由于地下水量充沛,不用深掘,

涌出的水便可浇灌瓜菜,如果没有蓝

藻,太湖岸边将是人间天堂。

记者一行还未到符渎港打捞点,就

看到蓝藻往岸上逼近,整个河道满目绿

色。符渎港打捞点的不同之处,是运用

了徐三明“发明”的土方法。记者看到,

在操作平台上,借着水泵压力,几个工

人正用一个半圆形浮球吸取水面上的

蓝藻。徐三明告诉记者,用这个方法使

水泵能尽可能地抽到浮在水面的蓝藻。

相比过去的人工打捞,省了人力,也能

更多打捞蓝藻。这种标准化打捞平台造

价在五六万元。

当地一家环保企业研制了一种将

蓝藻转化为蓝藻干,再制成肥料的藻、

水分离设备。在这个蓝藻打捞点附近,

便设置了一台这样的机器,不断将浓藻

周铁镇殷村港打捞点马路内侧,工厂林立。符渎港蓝藻打捞点现场

浆加入药剂,产生出藻干。为鼓励企业参与蓝藻的治理、防治,徐三明的蓝藻打捞点允许上述企业的机器免费用电。

杨湾藻水分离站:

藻泥再利用 水回归太湖

为了亲身体验藻、水分离技术,记者来到十八湾附近的杨湾藻水分离站。在分离站现场,记者看到,除了规模较大的一个藻、水分离池,整个区域俨然成了一个科普走廊,各种数据图示向人们展示现代科技的藻、水分离手段。

打捞船运来的鲜藻经过分离,蓝藻泥被送往郊区洛社镇的一个农庄用来生产沼气,除此之外,也生产用来做鱼饲料的氨基酸粉和有机肥。而分离出来的水,直接流经周边的湿地公园,回归太湖。

无锡市水利局蓝藻治理办公室主任匡民向记者介绍,无锡8个分离站日处理能力为1.3 万吨。而夏季蓝藻高峰期由于处理能力有限,堆放压力随之而来。而且,藻、水分离站只能处理新鲜的蓝藻,陈藻只能通过管道输送到山林,作为肥料。而宜兴附近没有山,蓝藻只能堆放在陈藻池中,让其慢慢腐化消

解。记者在宜兴太湖沿岸见到的一个个

气味难闻的陈藻池,便是蓝藻堆放的结

果。

匡民还说,目前无锡每年打捞的蓝

藻,只有65%可通过8个藻、水分离站处

理,其余的还是要通过陈藻池、林地堆

积等其他方式处理。

无锡市太湖办:

确保自来水危机不再发生

有了2007年自来水危机的伤痛,蓝

藻治理在无锡市上下被提到了重中之

重的位置,尤其是夏季,灭藻行动可谓

“全民皆兵”。那么,无锡市居民的饮用

水水质现在是什么样呢?带着这个疑

问,记者采访了无锡市太湖水污染防治

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无锡市太湖办)。

无锡市太湖办治理规划处处长罗

清吉告诉记者,这几年无锡在供水安全

上做的工作是最多的,投入也是最大

的。据罗清吉介绍,2007年自来水危机

之后,太湖水污染的防治被提到了无以

复加的高度,从(江苏)省里到(无锡)市

里,2008年开始建立了两级太湖水污

染防治办公室。

罗清吉说,2005年以前,太湖饮用

水源全部取自太湖,而现在,已经在长

江建立了第二水源地。目前是太湖取水

100万吨,长江取水100万吨。实现太湖、

长江对等双水源供水。扩建以后将达到

260万吨规模,也将是长江、太湖对等取

水。罗清吉还说,无锡现在按照日本的

标准,对取水进行了预处理和深度处

理,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没达到这个

标准。同时还进行了膜处理(处理后可

直接饮用),虽然量不是很大,只有15万

吨,但还是可以应急。另外,2012年太

湖已经将四大水厂用清水管网沟通起

来,这样,任何一个厂遇到类似突发事

件,都可以通过别的厂将水供过来。这

也是全国一流的供水体系。

2007年以后,无锡市人大还专门立

法,把市域4788平方公里全部设为一、

二、三级太湖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占整

个面积29%,二级占24%,在一二级保

护区内,钢铁、印染、化工企业是决不允

许存在的。

罗清吉告诉记者,整个南方水价均

偏高,太湖民用水水价已经到了每立

方米3.2元,其中1.3元用于污水处理,

这个比例在全国相比也是靠前的。罗清

吉还透露,2007年后,无锡全市投入了

周铁镇符渎港蓝藻打捞点

现 场 | On The Spot Report |

415亿元人民币治理蓝藻,国家和省里给了15%,剩余85%均是地方出钱。这还不包括2012年的数字(记者了解到2012年是28亿元)。

在蓝藻治理上,无锡市确实耗费了大量财力。

无锡市水利局:

蓝藻打捞不仅是治标

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给记者的官方资料,印证了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比如,蓝藻打捞已实现常态化。无锡市称,在蓝藻打捞处理方面已形成了“科学化监测、机械化打捞、专业化队伍、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机制。

官方统计显示:2007年后全市累计打捞蓝藻300多万吨。

在采访交流中,无锡市水利局办公室的周主任就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听到的“蓝藻打捞治标不治本”说法,发表了不同看法。

周主任提到,2007年到2012年,由于分管夏季全市蓝藻打捞每日巡查简报的发布工作,每年从4月到11月,她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太湖蓝藻每天最直观的监测数字,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在她看来,蓝藻打捞不仅治标而且治本。打捞蓝藻就是在减少太湖中蓝藻的存量,只有捞蓝藻才能减少种源。生态清淤正是这个道理,相当于把蓝藻的“种子”给连根拔除。

无锡市太湖办治理规划处处长罗清吉也透露,2007年以来,太湖调水约132亿立方米,其中河道自身消耗掉一半。太湖整个水量是40亿立方的容量,相当于每年换了三分之一的太湖水。

周主任认为,蓝藻治理在世界上都是难题,日本的琵琶湖对蓝藻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治理就是例子。况且,琵琶湖还是山中的深水湖泊,最深处达100多米,而太湖是一个浅水的碟形湖泊,

平均水深不到2米。这也是太湖蓝藻治

理的难点所在。她说,沿岸居民把打捞

队员形容成“痴鬼”,其实也是对他们辛

苦工作的一种褒奖式调侃。“一线打捞

工作非常辛苦,你想想,烈日下,夏天40

多摄氏度的气温,湖面上又有光反射,

又有味道。根本不是常人能干的活儿。”

也是从2007年之后,与别的地方不

同,蓝藻治理成了无锡市水利局一项极

其繁重的工作任务。小周回忆,他们治

理蓝藻之前根本没有经验,完全是水利

部门自己琢磨出来的。“刚开始应急时

是拿粪勺捞,由于蓝藻太细小,渔网等

其他工具根本没法捞。“直至无锡中船

重工702所研制了记者在采访中见到的

机械化打捞船。这个702所便是研制我

国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的科研单位。

每艘船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这样

的船目前全市共有123艘,投入的购船

资金将近一个亿。这还不包括临时租用

渔民的小船。无锡市水利局还从社会上

招聘了一批打捞队员,统一培训、着装,

并统一上保险。“夏天高温作业,中暑

现象很多,招聘的一般都是有经验的渔

民,如此辛苦的工作,大多数年轻人不

愿意干。”市水利局蓝藻治理办公室主

任匡民说。

蓝藻已存在30亿年

治理过程缓慢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湖泊生态专家叶春介绍,蓝藻早在35

亿~33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它

是能进行光合作用放氧的原核生物,对

早期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

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与其他藻类相

比,蓝藻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细胞结构

最简单、最原始,繁殖方式与“细菌”类

似,因此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蓝藻在

各种水体都能生长,多喜生于含氮量较

高,有机质较丰富的碱性水体中,一般

喜欢较高的温度。

江苏太湖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

员庄严向记者出示的一组数据显示,

2007年后,太湖水质中的氮、磷含量呈

逐年下降趋势。而蓝藻的主要成分便是

氮和磷。该组数据还显示,整个太湖水

域和无锡水域的氮磷含量曲线正在逐

年趋平。而过去,无锡水域的氮磷含量

要高于整个太湖水域。

庄严认为,太湖水中自古就有蓝

藻。在过去蓝藻少的时候,农民为了积

肥,甚至会出现争抢蓝藻的情况。庄严

认为,根除蓝藻是不可能的。科学的态

度是怎样让蓝藻控制在使人不产生反

感的范围内。

据无锡市水利局介绍,除了常态化

人工打捞,控制性种养水葫芦以扼杀蓝

藻也是一种方式,再就是网格化——用

围网将蓝藻困在一定范围内。但在一些

区域,比如芦苇荡,无论是机器还是人

工打捞蓝藻都很困难,这也是记者在采

访中所看到的现实。

对此,无锡市水利局的匡民也表示

很无奈,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无锡市

是太湖蓝藻的重灾区。整个太湖形状就

像一个向上的手掌,西北部的无锡恰好

位于港湾河汊较多的手指部位。每年4

月开始,湖州便开始出现蓝藻,夏季东

南季风一吹,苏州几乎没有蓝藻。90%

至95%的蓝藻都来到无锡。罗清吉把这

形容为“太湖生病,无锡吃药”。虽然生

态修复的过程是缓慢的,但这是一个治

本的过程,然而,整个太湖跨江浙两省,

面积有近2000多平方公里,很难拧成一

股劲儿。

不管如何,作为无锡太湖办的工作

人员,罗清吉仍对无锡太湖治理的未

来充满信心,他认为有了现在的各种举

措,类似2007年的自来水危机应该不会

在无锡重演。他举了自己家里的例子,

过去喝的是买来的桶装纯净水,现在他们家早已改回来喝市政的自来水了。

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向记者提供的《十一五以来太湖水质及藻类情况报告》等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太湖藻类聚集情况好转,但高温季节仍有所波动”。《无锡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中称,“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中趋好”。但同时也承认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与国家治太总体方案提出的2012年水质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总氮指标仍处于劣V类,达到国家2.0毫克每升的要求难度较大”。文件还指出,虽然无锡已实现长江、太湖“双源供水”,“但水源地外围水质仍不稳定,影响水源地水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水源水质潜在威胁尚未根本消除”。

可见,生态环境破坏起来轻松随意,要想恢复则难上加难。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无锡市提出了“四个转变”,“加快实现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转变,从遏制水质恶化向重建生态系统转变,从单一工程项目向整体流域综合治理转变,从重视工程建设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

虽然浩渺的太湖让人“望藻兴叹”,然而无锡的蠡湖、贡湖等太湖小流域却给人以希望。蠡湖是太湖无锡岸边的一个用水闸隔开的内湖,经过几年的治理,在今年很长一段时间,检测结果显示,蠡湖里藻类聚集的情况几乎没有。甚至在太湖西南角的贡湖湾附近,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水草,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现象。而贡湖便是无锡太湖生活取水的水域。

无锡市环保局副局长戴卉在回顾这么多年来的蓝藻防治工作时说,未来可将无锡环保系统退休下来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整理并完善太湖蓝藻等水质治理的各种数据、样本,在中国其他内湖区域城市发展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供参考。

据记者了解,不独太湖,云南滇池、安徽巢湖等地也都发生过蓝藻暴发污染水质事件。但愿无锡太湖蓝藻的艰难治理之路和国家巨额人力财力耗费的教训,能警示更多地方的湖泊管理者,毕竟把环境危机控制在初始状态是最明智的选择。

实施藻水分离技术的杨湾藻水分离站

无锡市太湖办治理规划处处长罗清吉向记者介绍太湖水污染防治情况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

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关注篇 GU ANZHU 特 别关注 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水危机 1 事件导读 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2 引发原因 太湖蓝藻暴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5月28日晚,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藻暴发的破坏。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这却恰恰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今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 蓝藻 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3 应对措施 (1) 引江济太 改善太湖水质。5月29日,无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并连夜部署应急措施。无锡市已报请省政府批准,于6月5日启动的 引江济太 工程,针对目前的灾情,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增加调水容量,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自来水公司已不惜成本,每处理1m 3 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m 3,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3)启动应急预案。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由于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4 事件分析 事件发生后,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证了居民有干净的水喝,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可事件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水质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太湖近年每年都会发生蓝藻暴发,只是今年暴发得更早、更凶猛。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 染太湖水行为的 忍无可忍 的 回报 。二十多年前,一曲!太湖美?流传,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令人心醉。可如今的太湖水早已无复旧时容颜,太湖更像一个工业和生活污水的贮存池。更让人忧虑的是,一边在治理,一边工业和生活污水仍在源源不断地流进太湖。如果不切断太湖的污染源,治理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污染的速度。4.1原因分析 (1)省界水体污染,缺乏协调。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2003年11月,太湖流域省界河流21个监测断面,52%超标(未达到地表水#类标准)。2005年4月,太湖流域省界河流22个监测断面,91%超标。2006年11月6日~14日,对太湖流域和东南诸河省界水体的水资源质量监测,省界河流22个监测断面中,95.5%超标。解读太湖近几年的水质通报,分析监测数据结果表明,省界水体成为太湖治水的难点所在。在太湖治水这一有利各方的大事上,存在只考虑自己辖区内的地方利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结果在实际行动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省界水体因此成为太湖治水的 死穴 、水质污染的 死角 。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应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太湖综合治理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协调治理步骤。 (2)河网变成排污网。太湖沿岸各地近年来为治理水环境下了很大力气,比如实施达标排放、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控制等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开始转移到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致使大量工业污染沿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形势严峻。一些化工企业从镇里搬进村,有的企业仍在大肆违法排放不达标污水。宜兴市某镇有100多家化工企业,占镇里工业企业总数的50%以上,是污染较重的地区。这个镇的化工企业几乎安装了环保设备,但镇里的几条小河条条发黑、臭气熏天。沿河化工企业是河水污染的 祸首 。这些企业安装的环保设施平时开工不足30%。 ? 1?给水排水动态 2007.8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2): 145-152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391643.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391643.html,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方法* 段洪涛1, 张寿选1, 张渊智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2: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沙田)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太湖蓝藻水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不同遥感数据, 包括MODIS/Terra、CBERS-2 CCD、ETM 和IRS-P6 LISS3, 结合蓝藻水华光谱特征, 采用单波段、波段差值、波段比值等方法, 提取不同历史时期太湖蓝藻水华. 结果 表明: MODIS/Terra数据可以利用判别式Band2>0.1和Band2/Band4>1提取蓝藻水华; CBERS-2 CCD、ETM和IRS-P6LISS3 数据可以利用Band4大于一定阈值和Band4/Band3>1提取蓝藻水华; 波段比值(近红外/红光>1)算法稳定, 可以发展成为蓝藻 水华遥感提取普适模式. 同时, 本文成功利用ETM和IRS-P6LISS3数据Band4波段对蓝藻水华空间分布强度进行了五级划 分. 这为今后利用遥感技术, 建立太湖蓝藻水华监测和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蓝藻; 卫星监测; 多源数据; 太湖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with remote sensing in Lake Taihu DUAN Hongtao1, ZHANG Shouxuan1 & ZHANG Yuanzhi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Institute of Space and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tin, NT, Hong Kong, P.R.China) Abstract:It is significant that remote sensing methods is used for monitoring cyanobacteria bloom in Lake Taihu, since it breaks out frequently each year. Based on spectral characters of cyanobacteria bloom, different algorithm including single band, band subtraction and band ratio, were used for bloom mapping, with different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MODIS/Terra, CBERS-2 CCD, ETM and IRS-P6. They noted that all these sensors were able to detect cyanobacteria bloom, while the algorithm of band ratio between infrared and red band has a stable correlation with blooms, and it can be developed into a universal pattern. Except that, spatial cyanobacteria bloom concentrations were separated into five classes based on digital number values (DNs) in ETM and IRS-P6 Band 4. This study showed that satellite observations was effectively applied to cyanobacteria bloom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for Lake Taihu. Keywords:Cyanobacteria bloom; satellite monitoring; multi-source data; Lake Taihu 水是生命之源, 而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是湖泊流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们赖 以生存的重要基础[1]. 目前, 我国内陆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水体的富营养化[2], 其重要特征是藻类 物质, 特别是蓝藻大量繁殖. 蓝藻异常生长, 极易堆积、腐烂沉降, 形成水华, 在河口以及近岸淤积[3], 不 仅破坏水体景观和生态系统平衡, 而且由于蓝藻在生长过程中释放毒素, 消耗溶解氧, 引起水体生物大 量死亡, 湖泊水质恶化, 严重威胁了湖泊周围地区的饮水安全[4]. 如2007年5-6月, 由于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重要水源地贡湖南泉水厂取水口遭受严重污染, 导致100多万人饮水困难. 因此, 快速、全面掌握蓝 藻分布信息, 对于控制蓝藻水华、评价蓝藻生态环境风险、研究蓝藻异常生长的原因以及建立水质的预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院长奖获得者科研启动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C26B01)和江苏省 自然科学基金(BK2007261)联合资助. 2007-09-05收稿; 2007-11-06收修改稿. 段洪涛, 男, 1979年生, 博士, 助理研究员; E-mail: htduan@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391643.html,.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苏州吴中区太湖蓝藻应急防控预案

苏州市吴中区太湖蓝藻应急防控预案 目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组织指挥体系 2.1 组织体系 2.2 指挥部组成及职责 2.3 办事机构 2.4 现场指挥及工作机构 2.5 专家组 3 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3.1 预警机制 3.2 信息报告与通报 4 应急处置 4.1 应急响应 4.2 应急响应和处置 4.3 应急监测 4.4 信息发布

4.5 应急物资储备 4.6 人员管理、调度 4.7 应急终止 5 后期处置 6 应急保障 6.1 资金保障 6.2 装备物资保障 6.3 通信保障 6.4 应急队伍保障 6.5 安全防护 7 附则 7.1 宣传教育 7.2 培训 7.3 演练 7.4 奖励与责任 7.5 预案管理 7.6 制定、更新与解释部门 7.7 预案实施时间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保护我区水源地生态环境,防止蓝藻大面积、高密度疯长而引起水源水质恶化,降低蓝藻死亡后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污染,确保蓝藻打捞有力有效,确保不因蓝藻暴发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确保饮用水安全万无一失,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87号公布,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4)《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2015年2月3日发布并实施; (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部令第34号),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太湖蓝藻问题研究与展望

太湖蓝藻问题研究与展望 摘要:随着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沿岸城市居民深受其害,并给沿岸居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心理阴影,太湖蓝藻的问题也因此逐渐受到了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也为此投入颇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究竟2007年太湖沿岸发生了什么,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几何,现阶段正在施行的策略有哪些,我们还应该怎样做?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并将结合生态学观点提出较为可行的方案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太湖蓝藻问题展望 一、前言 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同时也是个浅水湖泊,面积2338km2,平均水深1.9m。[1]自古以来就有着“太湖美,最美是那太湖水”的歌谣流传,太湖湖畔的江南人民依靠着太湖,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样的,太湖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来自工业、农业以及生活垃圾的诸多污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太湖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相关保护太湖水资源的会议上,提出了“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太湖水资源保护“十六字方针”。[2] 二、太湖蓝藻 蓝藻,又名蓝细菌,是蓝藻门浮游植物的统称,该物种在35亿年前就存在于地球之上,有着悠久的生物繁衍史。蓝藻门种类繁多,已知世界有2000种,我国已有记录约900种。[2]蓝藻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淡水、海水、湿地、沙漠、岩石、树干等均有分布。蓝藻不少的种类具有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的能力,有的可作为水质的指示生物,还有的蓝藻可以食用,如发状念珠藻(发菜)、螺旋藻等。当然,作为造成2007年太湖水危机的罪魁,蓝藻大量繁殖可能会形成水华,而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3] 蓝藻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当生活环境满足3个重要条件时,蓝藻可能会疯长,引发蓝藻水华,即:①水中总磷、总氮等营养盐浓度适中;②气温变化密适宜蓝藻生长,一般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0~40℃,最适温度为28.8~30.5℃[3];③藻类分布与风力、风向密切相关。[4] 三、蓝藻爆发原因 2007年4月以来,无锡高温少雨,致使太湖平均水位低于往年同期,加之多年来太湖受到来自周边城市的工业、农业以及生活污染物的污染,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0.02mg/L和0.3mg/L。[4]当时太湖盛行东南风,使得疯长的蓝藻向无锡梅梁湾附近堆积。2007年5月,太湖蓝藻提前大面积爆发,造成太湖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这表现政府注重危机后的沟通工作,有利于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表达政府的诚意。态度诚恳,积极应对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前提。 但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得到解决后,并不是没有后患。综上所述,无锡市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 1、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介绍 实施地表水水质的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主要流域重点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或流域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及时、准确、有效是水质自动监测的技术特点,近年来,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在许多国家地表水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的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环境保护部已在我国重要河流的干支流、重要支流汇入口及河流入海口、重要湖库湖体及环湖河流、国界河流及出入境河流、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断面上建设了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控包括七大水系在内的63条河流,13座湖库的水质状况。 现有100个水站分布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85个托管站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其中:(1)位于河流上有83个水站,湖库17个;(2)位于国界或出入国境河流有6个,省界断面37个,入海口5个,其他42个。目前还有36个水质自动站正在建设中,水站仪器设备更新项目也在实施中。 2、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仪器配置与运行方式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包括水温、pH、溶解氧(DO)、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TOC)、氨氮,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项目还包括总氮和总磷。以后将选择部分点位进行挥发性有机物(VOCs)、生物毒性及叶绿素a试点工作。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频次一般采用每4小时采样分析一次。每天各监测项目可以得到6个监测结果,可根据管理需要提高监测频次。监测数据通过公网VPN方式传送到各水质自动站的托管站、省级监测中心站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充分发挥已建成的100个国家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视和预警功能,经研究定于2009年7月1日在互联网上发布国家水站的实时监测数据。 每个水站的监测频次为每4小时一次,按0:00、4:00、8:00、12:00、16:00 20:00、24:00整点启动监测,发布数据为最近一次监测值。 每个水站发布的监测项目为pH、溶解氧(DO)、总有机碳(TOC)或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及氨氮(NH3-N)共5项。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相应标准,对每个监测项目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水质类别。总有机碳(TOC)目前没有评价标准。为使水质状况表达容易理解,按水质类别将水质状况分为优(I、II类水质)、良(III类水质)、轻度污染(IV类水质)、中度污染(V类水质)及重度污染(劣V类水质)。

太湖治理解决的不仅是蓝藻问题

太湖治理解决的不仅是蓝藻问题 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进入6月,细雨微蒙的江南初夏,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中,湖中一座不起眼的浮标下,一个智慧大脑网络正每隔几十分钟,将气象水文实时数据,回传到研究站的一楼大厅。 在空中,遥感卫星一天两次为太湖拍照,研究人员们当晚就能收到数据,给太湖“体检”。哪里有蓝藻水华了,哪里可能会出现高风险区,他们可以提前预警。 太湖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江苏有8个水源地在太湖,年取水量占全省的22.2%,上海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饮用太湖水,浙江湖州也从太湖取水。 2007年暴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为太湖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按下快进键。此后的12年,从水中到岸上,城乡污水处理、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太湖蓝藻水华监测预警等举措,渐渐让太湖恢复本来面目。 如今,太湖已经连续12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水质监控,预测预警安上智慧大脑 2020年的太湖安全度夏防控,比以往来得都早了些,目前预警期已从原来的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冬今春以来,太湖气象、水文条件非常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暴发,太湖地区平均气温分别为7.6℃和12.5℃,均达到了同期以来的最高值;另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夏太湖地区的气温也将比常年偏高约0—1℃。太湖安全度夏面临着很大压力。 “最近蓝藻水华预警预测在高频运转,北面湖区的3个高频无线自动监测站,每10—30分钟就将监测的气象水文数据传回来,例如水温、蓝绿藻、pH值、叶绿素、溶解氧等数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套测试的指标体系,是在多年的探索中确认下来的,例如藻细

关于无锡水污染事件的案例分析

关于江苏无锡自来水污染的案例分析 环保安全g121杨光20120108103 事件概述: 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30日下午6时左右,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超市工作人员介绍,29日上午开始出现市民抢购,到晚上货源就发生紧缺。一些小商店的纯净水也是一瓶难求,少数经营户还趁机提高了价格,原本6元一桶的纯净水被卖到了10元。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不少市民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品种的饮料,也有不少市民开始排队买面包,他们担心用变质水做饭影响健康。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使用了包括平时用来深度净化的活性炭以及高锰酸钾,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来源和污染过程: 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 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警示作用: 客观分析,此次太湖突发性生态灾害,是天灾更是人祸,整个太湖流域地区都有责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指出,太湖水环境关系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沿湖各地政府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远近结合、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和事故防范工作,切实防止太湖流域水源地受到污染,确保城乡居民饮水用水安全,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系统、科学的污染治理,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污染问题。 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无锡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提醒各级政府亟待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到环境优先,必须切实加大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宁可适当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也不能为了税收和GDP指标而制造更大的环境危机。对于许多没有治理或治理不彻底的污染源,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未经治理或治理不达标就直接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太湖及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质恶化,减少了其余水中生物的生存空间,从而为蓝藻提供了较为宽裕的生存空间。蓝藻的大量爆发,问题还是出在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其中更主要的则是农业废水。这两种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富含蓝藻繁衍所需的磷元素。太湖周围有大量的农田。农业生产所使用的肥料和农药,要么通过土壤渗透进地下水,进入太湖,要么被直接排入河道,流进太湖。肥料和农药富含氮磷,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的速度。当地居民排出的有机废物如粪便等,随着卫生设备冲进下水道再经过一定处理之后被排进河流湖泊。这其中也含有一定的氮磷成份。于此同时,温度更是给蓝藻的爆发提供了一个诱因。蓝藻虽然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但是其繁衍仍受温度的很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就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了蓝藻这个火药桶。从网络上查找资料也可以知道,蓝藻大量繁殖的时期正常应在5~6月,近几年4月中旬就开始爆发蓝藻即为温度升高引起。再加上近年来的“暖冬”,更使蓝藻休眠期大大缩短。

太湖蓝藻爆发的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防治措施 1242103103 胡雨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今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省相连。系华东最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环太湖风景名胜区。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以水的灵气表现了吴越文化的精髓,也使太湖明珠—无锡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可是,这几年的太湖水质逐年下降,2007年4月无锡太湖蓝藻出现异常,5月蓝藻爆发,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无疑颠覆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太湖蓝藻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2007年太湖无锡水域的大规模蓝藻爆发却令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大幅上升。 蓝藻是一种含叶绿素的细菌,它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具有极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繁殖能力,是湖泊水生态系统生物链上一个重要环节。温度和水体富营养化都是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蓝藻在条件充足的时候会大量繁殖,消耗掉湖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无法生存。大面积的蓝藻会遮挡住射下水中的阳光,使水草也不能正常生长。当蓝藻繁衍过多时,还会大面积的死亡、腐烂,进一步夺走水中的氧气,并放出一种毒素,剩余的有机物供蓝藻新一轮的生长。且经生物实验,发现放出的毒素对生物的肝功能有较大影响。蓝藻的过多繁殖还会造成自来水源遭严重污染,影响日常用水的供应。据对无锡当地居民的询问,无锡在去年蓝藻大量爆发期间蓝藻平均厚度达到2~4厘米。自来水呈绿色且伴有较强臭味,完全无法用于饮用、洗漱等。在影响日常生活的同时,蓝藻的爆发也严重影响了无锡旅游业的正常经营。大量腐烂且散发着臭气的蓝藻堆积在岸边,使太湖四周几乎所有景点都不得不暂停营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在蓝藻爆发的两方面原因中,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蓝藻繁殖的基础。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营养元素的作用,磷的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贫营养湖与富营养湖之间的临界负荷量是:总磷为

太湖水污染治理案例

太湖水污染治理政策 政策出台背景: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涵盖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全国GDP的1/8至1/7是太湖流域创造的。然而辉煌的背后,有必要再看一看,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Ⅲ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方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劣于Ⅳ类水体。 2007年5月29日起,太湖蓝藻集中暴发,周边地区水质急剧下降,鱼虾大量死亡,居民生活饮用水受到威胁。5月28日晚上8时左右,无锡市南泉水源厂的工人发现水溶解氧含量下降明显,到了当晚11时,水溶解氧含量有所恢复。29日凌晨1时左右,水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水体发黑、发臭。无锡市城市供水水质污染事件由此拉开序幕。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党委书记袁松仍然是心有余悸。“站在原水取水口的岸上就能看到一个黑团在水面上飘来飘去,一会子被风吹成一个个小团,过了一会子又聚合在一起。”水华厚达5米,覆盖水域面积十多公里,挟带着浓烈的腥臭味汹涌而来。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他们面临着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水源厂和制水厂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添加高锰酸钾、活性炭等净水药剂。但在如此大规模的蓝藻团面前,常规处理工艺只能保证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卫生标准,输往百姓家中的自来水始终无法祛除臭味。此时,有人建议停止供水。“我们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停水势必会引起更大的恐慌,这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群众,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绝不能停水!”袁书记这样对记者说道。因此,无锡市在继续进行除藻处理的同时,紧急向省建设厅和建设部寻求援助。 5月31日,建设部专家组抵达无锡,直奔现场,与无锡市研究会商应对方案。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1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引起了专家组的注意。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大胆提出改变水处理流程,改为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利用两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吸附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还原残留的氧化剂。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6月1日上午7时40分,出厂水的臭味被成功祛除,原本

太湖蓝藻监测系统概要设计方案1[1].0

太湖蓝藻监测预警系统概要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中科怡海高新技术发展江苏股份公司 2010年01月

目录 1 概述 (1) 1.1项目背景 (1) 1.2设计依据 (3) 1.3设计原则 (4) 2 建设目标与任务 (5) 2.1建设目标 (5) 2.2建设任务 (5) 2.3建设原则 (5) 3 需求分析 (7) 3.1现状描述 (7) 3.2需求分析 (8) 3.2.1 功能需求 (8) 2.2.2 性能需求 (9) 2.2.3 安全需求 (10) 2.3设计边界条件 (11) 4 系统总体设计 (12) 4.1设计思路 (12)

4.2总体框架 (12) 4.3系统划分 (14) 4.4安全体系 (16)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 太湖水环境关系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要素,随着无锡太湖区域的城市发展、人口膨胀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太湖的水利水文状态得到了国家、省市政府和人们的极大关注。无锡太湖的蓝藻是太湖水环境关注的重点,对太湖的水环境具有标志性意义。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水进入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太湖水华主要是蓝藻产生的,蓝藻水华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灾害问题正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太湖的蓝藻水华问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凸现。尽管多次得到国家、省市各层面上的关注,其发生面积、程度依然比较严重。 蓝藻水华的控制远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蓝藻水华的潜在生态、社会灾害性风险将长期存在。太湖蓝藻水华问题形成经历了30多年污染的连续积累。根据国外湖泊的治理经验,问题的解决至少需要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因此,在加紧污染治理工作的同时,有关蓝藻水华的监测、预警、打捞及综合化利用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日常性工作。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案例: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 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太湖富营养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隔10年湖泊富营养化上升一个等级,而水质则下降一个等级,目前全湖处于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而湖泊水质则属于劣五类。而此次太湖蓝藻爆发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集中体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对太湖的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mg/L和0.13mg/L,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湖泊的标准,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造成太湖水体氮磷增高,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太湖流域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总量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