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细胞生活的环境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录

教学说明 (1)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5)

概述 (5)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8)

教案A (8)

教案B (1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测试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 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节免疫调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测试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测试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种群与群落........................................................................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节种群的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节群落的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节群落的演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测试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2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测试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A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案B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测试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

教学说明

学期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获得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核心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2.明确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命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二、能力方面

1.明确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

2.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和系统分析课内外信息并构建各种模型的能力。

3.提高逻辑推理、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4.能够应用所学的生物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明确保护环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并确立良好的保健意识,同时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3.初步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确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等。

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概述

本模块主要是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内容。主要围绕着稳态的调节展开,第一到三章从个体水平明确了稳态有关的问题;而第四、五两章主要从宏观上描述了稳态调节对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和调节机制;第六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我国及全球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人与资源和环境关系的理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也是对前几章内容的一个应用和提升。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生理学把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例如,哺乳动物体内的温度、渗透压、pH以及各种电解质和营养物的浓度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这是在其自身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调节下,随时进行反馈调节而实现的。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抵御环境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能力。特别是成熟的生态系统,每年的能量收支大致相等,营养物质循环近于“封闭式”,流失极少,系统能相当长久地保持一定的外观和结构,这些都是稳态调节的结果。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同时得到恢复的过程中得以维持和进行。后来,稳

1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态的概念逐步扩展,它不仅被用来说明内环境理化特性的动态平衡,而且人们发现细胞、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激烈的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也都处于类似的状态,都可以用稳态这个概念来说明它们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奠定基础。

关于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参考课时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3课时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课时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2课时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7课时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课时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2课时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2课时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3课时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课时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课时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1课时

第4章种群和群落7课时

第1节种群的特征2课时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2课时

第3节群落的结构2课时

第4节群落的演替1课时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8课时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课时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课时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课时

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

续上表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课时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课时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2课时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课时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课时

学期准备

一、充分认识新课标的要求及本模块特点

高中生物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划人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新课标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要做到:

1.正确看待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所使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对于资源,使用者当然有取舍(依据课程标准)的权力。同时不同地区或不同考区使用教材可能版本不同,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版本的教材,取长补短。每个版本教材中的内容(包括知识性内容、活动、习题、讨论题、课外阅读材料等)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全部学习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完成具体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或有所增添,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2.确定正确的课程目标

这里所说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每一节的学习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阐明了本课程的目标,这是高中生物课程的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的教学还应当有更具体的目标。课程目标为制定具体目标指明方向,具体目标为达成课程目标服务。具体目标是否恰当,关乎一节课教学的成败,也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尺度。知识目标容易确定,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准确把握。一节课所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切忌过于宽泛。

3.本模块要紧紧抓住从个体到群体的稳态调节机制这条主线来组织、完成教学。

二、改进教法,加强课堂教学

教法主要有语言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及讨论法),直观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实习的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讲授法是生物学教学常用的方法。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练,并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机动性,同时要运用好板书。

2.启发式教学法:一是启发式谈话,用于传授新知识。教师借助提问,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或演示教具和实验,或对课文的分析综合,经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二是指导性和归纳式教学,用于参观、实习、实验等教学实践之前后,通过谈话以指导

3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学生顺利完成独立作业或总结活动收获。

3.讨论法又称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互相学习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相互争论,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经过共同切磋琢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讨论还有利于生物教学联系实际,包括联系自然、生产和生活实际。此外,讨论中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未考虑到的新问题、新见解,这可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讨论法有以下基本要求:明确讨论课题、写好讨论发言提纲、讨论时要引导、点拨、讨论结束应小结。

4.实验法: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目的在于引起所要求出现的对象或现象,以便观察、研究去获得或验证、巩固生物学知识。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刻,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及运用知识等能力;此外,还可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加强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教学改革、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5.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法

以上的教学法都各有优缺点,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能拘泥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不同的知识模块的特点,多种教法相互结合运用,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教法,还要对学法进行正确指导。

1.探究式实验学习法

模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2.模型构建

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是当前课改实践中的常用科学方法。学生做出来的模型是令人鼓舞的,他们的作品常常带给自己快乐,让他们活跃更思维,丰富的联想能力和潜在的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3.图片辨析

现在教材上的图片很多,而且高考的命题也有朝着这个方面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会图片辨析是现在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和本领。同时,图片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的基本知识。

4.绘制概念图

绘制概念图或书写章节知识网络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块与知识块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牢固的记忆基础知识,得到能力的升华。

人总是这样,习惯了,总觉得天经地义,改变一下又如何?想都没有想过。就像新课改,因为习惯了,总觉得新课改不适合或离自己很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我们自己开始,从用心备课开始,从我们每一节的课堂开始呢?让我们去不断的探索生物天地中的奥秘吧!

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 稳态与环境

5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概述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体能;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比较抽象,教材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表象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此外,本章后续学习内容还进一步阐释了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为什么要维持稳态等,到下一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教材以“细胞为什么能在内环境中正常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等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主要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化学知识;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则用一句话带过。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知识,经过讨论得到答案。教材正文后面还安排了与此有关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本节安排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教材在此处仅做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有关“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在个体层次体现了内环境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黑体字标题下,教材仅结合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从生理代谢反应正常进行的角度以阐述。

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材编写时力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是联系生活实际的。

课外阅读材料“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较详细地阐述了稳态概念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不仅在个体层次存在稳态,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也都存在稳态现象,点明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三、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6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

经学过,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可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四、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因此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也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7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8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A

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生物》教材“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重要意义。本节知识还与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许多知识如“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联系紧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学科的立体知识构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物体是一个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

2.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们课前调查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以及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提出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离不开水和适宜的生理环境。

提出问题:我们人体细胞又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呢?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曾经学过类比推理,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推测一下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 稳态与环境 9

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呢?

生:体内细胞也应该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师:能不能运用身边的例子说明体内细胞也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生:血细胞生活在血液中,肌肉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

教师指出血细胞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介绍血浆和血液的区别。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体的其他细胞生活的环境,如回忆手上磨出的水泡,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生: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和组织液。(教师板书)

师: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细胞外液,细胞内的液体叫细胞内液,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画出有关体液的概念图并给出相应的比例。

师:这些液体间有联系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引导学生讨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绘制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多媒体展示人体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示意图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呈覆瓦状排列的图片。 生:板演:三者间的关系

师:请大家应用类比的方法给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的液体环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教师给予纠正,这样帮助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过渡:内环境与外环境有哪些区别呢?

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学习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分析,并回答讨论1、2两个题,结合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

生:血浆中主要是水、蛋白质、少量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师: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有什么异同?

生: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教师简单解释原因。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引导学生将内环境与生物进化建立起联系。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过渡:如果内环境(如血浆)的成分发生了改变,对体细胞(血细胞)会有什么影响呢?

给学生搭建平台,请学生回忆细胞膜制备实验。教师多媒体展示红细胞在清水、高浓度溶液里的形态变化。

学生思考: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输液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0 师:多媒体展示渗透作用的实验动画,引导学生回忆渗透作用形成的条件,半透膜

和浓度差。这里浓度差所造成的压力就相当于渗透压。引导学生思考:渗透压大小取决于什么?影响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材料分析回答。渗透压大小取决于颗粒的多少,与颗粒大小无关。主要影响因素是Na+和Cl—-等无机盐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

师: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合于细胞的生存?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及特点。提醒学生渗透压、酸碱度、温度都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变化的。通过讨论比较得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更稳定,更有利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的获取。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过渡: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回答资料分析中讨论5。进而提出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是如何进行交换的?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演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

请同学们课后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可以制成电子文本与老师在课外进行交流。

总结: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

4.小结:这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尝试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并用多媒体展示构建较好的知识网络。

三、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2.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渗透压

二、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

教案 B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设计思想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11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12 二、过程与方法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3.运用内环境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4.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各小组代表向同学们介绍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的实验思路、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讨论总结: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离不开液体环境,且需要适宜温度、酸碱度、盐溶液浓度。进一步分析原因:只有在适宜的液体环境中,细胞才能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与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教师设疑:体内细胞又是如何完成物质和能量交换?其直接生活环境是什么?

2.问题引入

以教材P2“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新课教学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1.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

为体液。

(1)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2)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展示课本P3 图1-1。

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又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明确: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称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回答: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回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

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与讨论(P3)

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

13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多媒体显示血浆的化学组成,围绕这一演示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知识要点。这部分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资料分析: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两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多媒体演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通过复习在必修模块一中学习过的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原理,联系到渗透作用,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再引出渗透压的概念。pH 的概念,在化学必修中学生已经学过,这里简要提一下计算公式就可以了,然后明确一个知识要点:正常人体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具体机制在第二节中进一步学习。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学习化学时,我们每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那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14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2.酸碱度: 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要理解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也就是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中的作用,这一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学过程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任选一细胞外液中的成分(通常是二氧化碳、氧气或水等),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最后安排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而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思考与讨论(P5)

师生共同总结:(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提示: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 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

15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浆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浆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强调: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堂练习

1.健康人血浆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血浆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

C.人体排出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部分溶解在血浆中

D.血浆中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B.①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⑤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5.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

6.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和消化液B.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7.体液含量较多的是()

A.血浆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

8.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9.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A.细胞外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10.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A.蛋白质B.水C.无机盐 D.葡萄糖

参考答案:1.D 2.D 3.D 4.C 5.B 6.D 7.B 8.C 9.B 10.B

四、内容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的理化性质适合细胞生活,而且这个环境能够为细胞提供物质,也能够带走细胞产生代谢废物。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6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

五、作业

(一)教材第6页“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二)教材P7调查:体温的日常变化规律。

17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发给学生)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人 体 的 内 环 境 与 稳 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II ■1 2."ii" 1. 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 P 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 .血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I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工血浆 2.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二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血浆 . ■组织液 \ /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毛细血管壁有一 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 他物质 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肺巴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毛细淋巴管的功 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 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 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 内环境 ※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1、血浆的化学成分: 3) 无机盐离子:钠离子(Na )、氯离子(CI )、钾离子(K )、钙离子(Ca )、碳酸氢根 1 主要成分是水。 2 气体:氧和二氧化碳等。 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 (2)组成- I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必/3 )

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2014 年 8 月 17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法指导】 1.预习案由每位同学在课前自学独立完成;探究案在课堂合作交流进行(小组长及具备能力的同学要先预 习);训练案是课后作业,同学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独立限时完成。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 键句。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预习案(限时2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 ◆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 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1.生活在水中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__________获取生存所必需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并把废物排入水中。 2.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以外还会含有许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写出下列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__________ (2)血细胞:___________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4)毛细血管壁细胞:________________ 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分析 1.血浆成分 含量(约数) 90% 7%~9% 1%血液运送物质 物质无机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特点含量明显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 2.本质: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四.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作用 1.理化性质: (1)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带领全班学生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小组任务。分配小组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对桌互查,安排人员进行点评,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全班学生认真参与。 多媒体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2)组成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血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血浆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 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内环境※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2课时)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自主学习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______________的液体。体液包括_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和_____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内环境是由构成的环境。其成分可分为、和。因此内环境也叫(约占有体液1/3)。 (4)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5)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6)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 (7)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思考:细胞内液和细胞液概念等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 和。无机物包括和 (如Na+、K+、Ca2+、Mg2+、SO42-、HCO3-)等, 有机物包括(如葡萄糖)、(如 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如 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 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 ___________(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其他有机 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 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 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 成分 含量 (%) 成分 含量 (%) 水90.7 卵磷脂0.2 血清白蛋白 4.4 胆固醇0.22 血清球蛋白0.4 Na+0.38 纤维蛋白原0.005 K+0.02 氨基酸氮0.012 Ca2+0.01 尿素氮0.025 Mg2+0.0005 其他非蛋白 氮 0.38 Fe3+0.0001 葡萄糖0.08 Cl_0.36 乳酸0.025 HPO42_0.01 各种脂肪酸0.38 SO42_0.0001 脂肪0.14 HCO3_0.17

细胞生活的环境练习题 (1)

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的成分 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细胞质基质⑦组织液⑧核液 ⑨细胞液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A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原尿和胃液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唾液淀粉酶③二氧化碳和氧气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③B.②③④⑤C.④⑤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位于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唾液淀粉酶位于唾液中,唾液腺通过管道将唾液排放到消化道,并不进入细胞外液,故唾液淀粉酶也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正确的是()答案D 解析淋巴的运输是单向的,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流向淋巴的是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中。 4.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物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组织液与血浆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的Na+ 答案B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中的离子可相互交换,血浆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离子的浓度。组织液中的离子可进入淋巴,组织液与淋巴的Na+浓度接近。 组织液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就是血浆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5.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海鱼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答案B 解析海产鱼类适应高盐浓度的环境,在淡水中,无法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很容易导致死亡。 6.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答案D 解析渗透压的形成主要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渗透压越低。 知识点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的名称依次是()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答案A 解析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首先由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高考生物一轮精品复习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新动向】 稳态的生理意义 【考纲全景透析】 一、细胞外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体液及内环境 (1)体液的组成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1)成分比较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理化性质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决定因素: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主要决定因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在无机盐中含量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酸碱度: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稳定因素: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热点难点全析】 一、内环境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 (1)各组分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成分

可以存在的物质: 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不应存在的物质: 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由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消化酶等 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比较 (1)相同点: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除蛋白质外化学组成基本相同。 (2)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管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③所含化学成分有差异: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例】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课后习题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非标准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解析:组织液可以扩散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而不能形成组织液。 答案:D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 3.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①~④表示的物质依次是白细胞、组织液、水、红细胞,其中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不能离开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 答案:D 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解析:人体代谢过程中的各种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中;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浸润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的外部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侧的细胞外液为淋巴,外侧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消化液存在于消化道中,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答案:D 5.体液的各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是通过下列哪项实现 的?( )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设计思想: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三、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学科的立体知识构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物体是一个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 (2)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的生活环境

第1章 第1节: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习目标】: 1. 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3.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______环境。人们把这个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参考图1-2): 细胞外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例,主要是 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____。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⑴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⑵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相当于血浆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pH 为 ;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4、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合作交流】: 1、 完成P3“思考与讨论”并参照教材P3图1-1,画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 间的关系图。 2、完成P4“资料分析”中讨论题,分析并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 3、讨论P5旁栏思考题,并试举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细胞内存在渗透压。 4、完成P5“思考与讨论”栏内的问题,参照P6“练习”拓展题中的图,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展示点评】: 【巩固检测】: 1、完成P6“练习”中的“一、基础题”。 2、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下列哪项正确: ( ) 3、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是 ( ) A. pH B. 渗透压 C. 酶 D. 温度 4、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内环境) 体液

2018届一轮复习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doc

主备教师: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型:复习必修三第 1章第 1、2 节共课时日期: 命题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试题注重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考查。 2.从题型上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复习指导 以体液中几种液体的关系图为主线,系统复习三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成分及内环境稳态与调节。 教材基础知 识解读 ◇◇◇◇◇◇◇◇◇◇◇◇◇◇◇◇◇◇◇◇◇◇◇◇◇◇◇◇◇◇◇◇◇◇◇◇◇◇◇◇◇◇◇◇◇◇◇◇◇◇◇◇◇◇◇◇◇◇◇◇◇◇ 教学设计(考点讲评)评析、修改及补充 考点一解读内环境及相关知识 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2.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角度看就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2)易错点:注意区分三种环境(极易混淆,重点记忆) (3)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①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 ④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⑤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血浆。

3.内环境的功能——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易错警示①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部的大分子和外界环境(如肠道)的大分子是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如血红蛋白、绝大多数的酶、结构蛋白、DNA、纤维素、淀粉等。 ②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物质合成与分解)基本上都发生在细胞内,一般不能在细胞外进行。只有少数情况例外,如消化道内进行的细胞外消化;内环境中能进行的生理活动: 抗原—抗体反应,缓冲物质对酸碱性物质的缓冲反应等。 考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 越多越大越高 越少越小越低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缓冲对,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等。 (3)血浆pH调节的过程 易错警示哮喘、肺气肿、剧烈运动或初上高原时部分组织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 生的乳酸应与NaHCO3反应不是Na2CO3,生成乳酸钠排出体外。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 ℃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 考点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pH稳定机制探究 1.内环境稳态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细胞生活的环境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㈠、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约占1/3 讨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

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㈡、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㈢、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特点: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关键因素: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于钠离子与氯离子。3、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千帕,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1《细胞生活的环境》习题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分的是 (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CO2 D.氨基酸 2.下列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疾病是 ( )。 A.浮肿 B.手足抽搐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尿毒症 3.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麦芽糖的水解 C.碳酸氢盐的形成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4.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箭头表示的物质错误的是 ( )。 A.①白细胞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 5.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 6. (2011·上海奉贤调研改编)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丙中

D.丁中O2浓度比甲中高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10分)上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的方向,f、g、h表示结构, 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f、g、h分别表示的结构是:f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________。试以图示表示a~d四者之间物质交换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d,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 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________,b与d之间隔以________, b与c之间隔以________,b的来源有________,b的去向有________。 (5)试以简短的语言概括细胞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图可判断出各部分名称:f为毛细血管(壁),d为血浆;g为毛细淋巴管(壁),c 为淋巴;h为组织细胞(细胞膜),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 8.(10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 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 1.3%的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 人在冰天雪 地或者在炼钢炉前体温都是37℃左右吗学生讨论回答:两个 环境中人的体温都是 37℃左右。 创设情境,引 出本章标题 过渡语:无论在冰天雪地还是炼钢炉前人的体温 都是37℃左右,如此便可以维持人体所有细胞的正常代谢。正常代谢的细胞一定与它所生存的环境有物质交换,那么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结合教师展示的 图片理解,然后跟随 教师进入新知识的学 习。 结合图片信 息有利于拉 近学生与生 物学知识的 距离。 新知 学习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板书) 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液体环境中,与液体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如人),人的红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是什么 过渡语:人的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属于人 学生根据图片思考草 履虫生活的液体环 境; 学生根据图片思考人 的红细胞所生活的液 体环境:血浆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 探究,分析问 题、概括知 识,从而发现 生物学规律 的能力。

(3)对点练习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系呢 多媒体展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动画。 随动画的播放,教师加以讲解。 师生共同对黑板上同学画的关系图进行完 善,最后总结得出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及细胞外 液与细胞内液之间有如下关系: 血浆组织液 细 胞 内 液 淋巴 双向渗透 透过毛细血管壁 透过 毛细 淋巴 管壁 O 2 和营养物质 CO 2 和代谢废物 内环境 淋巴 循环 下面我们做一道连线题: 组织细胞 生活的环境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组织液 淋巴 血浆 细胞名称 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 重点讲解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 胞生活的环境。 【对点练习】 1、下列不是内环境的是: 找两个学生上黑板画 关系图,其他同学在 下面画。 部分学生搞不清楚毛 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 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 环境。 学生自主完成“对点 练习”中的相关习题。 1、B 2、A 通过动画,让 学生更加直 观的了解细 胞外液各成 分之间以及 细胞外液与 细胞内液之 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勤 于思考,乐于 动手的学习 习惯。 趁热打铁,巩 固相关知识 对点练习,及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王永玲 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技能训练: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形;提高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学习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过程 课时2课时 创设情境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液 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内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点拨: 1.体液中的“体”是指体内,是指人体表皮内部的环境,非传统意义的内部。如:口腔液、胃液、肠液等不属于体液,因为口腔、胃、小肠等不属于体内而属于体外。 注意: 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②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③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④不同的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不同的: 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 d.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2.体液的“液”是指液体,不仅仅包括水分,而且还包括溶解在其中的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二、内环境 1.概念: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所组成的整个身体的细胞外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技能训练: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形;提高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学习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过程 课时2课时 创设情境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液 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内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点拨: 1.体液中的“体”是指体内,是指人体表皮内部的环境,非传统意义的内部。如:口腔液、胃液、肠液等不属于体液,因为口腔、胃、小肠等不属于体内而属于体外。 注意: 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②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③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都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④不同的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是不同的: a.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 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组织液;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组织液; d.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血浆。 2.体液的“液”是指液体,不仅仅包括水分,而且还包括溶解在其中的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二、内环境 1.概念: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是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所组成的整个身体的细胞外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