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go Kuma 隈研吾

Kengo Kuma 隈研吾
Kengo Kuma 隈研吾

Kengo Kuma 隈研吾

发布时间: 2013-11-27 17:46:11 单农

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2011),位于日本高知县

日本记者兼导演Hiromoto Oka拍摄的隈研吾纪录片里,隈研吾在游泳,和日本当地民众起舞,3·11日本大地震三个星期后来到石卷……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建筑师就像一位日本平民走在震后的废墟中,看着破碎的瓦砾,震后的一切与其说是混沌,似乎是更加彻底的干净,有用的和无用的,生活的和天然的被清楚地分开。

隈研吾不是稀客,今年夏天题为“隙间——隈研吾2013中国(Between Particles)”的个展让他再次来到中国。就在他回到东京不久,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又接到V&A博物馆敦提分馆的规划批准,预计明年夏天正式开工,韩国济州岛的Jeju Ball作品也在6月刚刚竣工。善于运用轻、弱的材料,有别于日本

安藤忠雄钢筋混凝土理念的隈研吾近年变得炙手可热,“负建筑”和“消失的建筑”的建筑理念更是让他在奢华快销的现代消费社会显得独树一帜。

1954年出生在神奈川县的隈研吾,高中之前的生活近乎田园,没有大城市的快节奏和鳞次栉比的高楼,住的是战前的木结构平房,木头窗框、米纸窗帘,可他一直没发觉这些旧房屋的魅力,直到进入高中开始寄宿,后来又离开日本去国外留学,那些对于老旧建筑的欣赏和怀念才被慢慢唤起。从小痴迷各种与生命相关的事物一再幻想当兽医的隈研吾后来与建筑扯上关系,父亲起了不小的影响。隈研吾的父亲是商人,但对建筑别有钟情,隈研吾多次提到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参观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时的情境,那次经历甚至激发了他当建筑师的想法。这令人俗套地想起《百年孤独》中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隈研吾的父亲凑巧喜欢收集德国新即物主义建筑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的作品,其中有个很小的木制烟盒让隈研吾知道了陶特,后来布鲁诺·陶特也成为隈研吾最喜欢的建筑师之一。

在美国留学时,隈研吾看过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100处建筑。最初在只见到赖特作品照片时,隈研吾对赖特毫无兴趣,直到亲临其境见到流水别墅,“我被雨水流入房内奇特微妙的细节所触动”。在美国研究生院的那段时间,隈研吾多少已显露与人不同的关注点,当许多学建筑的同学毫无意外地进入柯布西耶的研究室时,隈研吾却走进了研究村落的研究室,研究所那次去撒哈拉沙漠的露营让他至今仍记忆深刻,“年轻时候的旅行和上了年纪之后的旅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1986年从美国刚回到日本的隈研吾简直如坐针毡,“刚刚回国的时候就像回到温泉中,感觉不舒服还有些恶心。如果我可以在日本以外的地方生活,我不想一直待在一个地方,而是希望可以一直去旅行,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这是我理想的生活。”隈研吾说他喜欢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问及最想去哪里建房子,他说还是第三世界国家。

当年刚从美国回到日本的隈研吾将一根罗马式柱子不伦不类地置入M2马自达的项目中,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这次切身的体验也让他清楚知道象征形式可能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刚回到东京就设计了一个糟糕的作品,隈研吾在日本建筑界变得极为难堪,祸不单行的是正逢日本经济危机,这让当时一度在东京接不到新设计项目的隈研吾只能去日本的一些小镇工作。这是自少年之后又一次长时间接近自然的生活,和当地的工人接触,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因地取材,让那时的隈研吾有了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我喜欢进入一栋建筑时,门打开的那一刻,建筑空间中自然风的通过让我着迷”。如何利用材质、利用建筑与外部的关系,让出空间,给风通过的空间,这样的思考在隈研吾的多个作品中可以找到答案。无论是杉木、玻璃、竹子还是火山石,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隈研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中国长城山脚下的竹屋,这也是隈研吾第一次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今年他设计的东京竹林jugetsudo kabukiza餐厅再次使用竹子作为室内的主要材质。传统日本建筑,木头、米纸、石头这些小的材料是经常被使用的,而正是这些小、轻、弱的材质提供了“隙间”。

曾经的日本和中国,特别是农村城市,家的概念更倾向于“大家庭”,大家都敞着门邻里间相互串门,而20世纪郊外住宅(suburban house)的流行,大城市的人急切地挤进一栋栋封闭的城堡,相互间的交流都被隔绝,没有缝隙的社会状态和建筑不仅会显得透不过气且僵硬无法应变突然的问题,例如地震,往往是一些坚硬的看似牢固的建筑在地震中首先坍塌,因而隈研吾在这次“隙间”展中提出share house,多人共享一所房子。“其实,‘小家庭’这个标准的形成是在20世纪,现在那也只是人们的一个选项而已。对于我来说,我认为自己的亲人和公司的人是我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在帮助我。”

除了建筑设计,作为日本《朝日新闻》书评人的隈研吾爱好文学平时也读一些IT类书籍,可是对政治,隈研吾却不太感冒,更没有任何欣赏的政治家。村上春树和鲁迅是隈研吾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村上春树简洁又不乏神秘气息、平和又带着反问号的小说风格深得隈研吾的认同,“他非常重视个人,同时又追求探讨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而说到鲁迅,隈研吾说欣赏他的文学,更赏识他的文化深度和社会担当。

隈研吾现已在东京、巴黎拥有建筑事务所,国内外共有150名工作人员,同时还是东京大学建筑系的教授。在这样的忙碌生活中,问起隈研吾和家人、孩子的关系,他说,“一有时间我就会回去陪家人,我并不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我觉得不论是对我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年轻人也好,给予他们一个大的梦想是我现在的责任。”

特别感谢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及北京松雷创意设计中心对此次采访的支持和帮助

Q&A

至今自己的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最有难度的呢?

北京的竹屋(Great Bamboo Wall)绝对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因为在这个项目中我可以保持并且不断把我简单的想法发展下去,最后这个想法呈现出一个纯粹的建筑作品,没有其他任何东西的干扰。如果说最困难的一个,应该是我最近的一个作品,东京的Kabukiza 剧院,在做这个作品时我压力特别大,因为公众早就接受了旧的那个剧院,而且人们对旧址也有很多的记忆,我担心新的设计会破坏他们的这种记忆。不过,还好目前这个设计的反应普遍比较好。

您如何看待中国建筑的发展?

我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城市发展得特别快,但是,也因为这个过快的速度,新的建筑忽略了曾经旧的、很有地方特色的构成,于是,渐渐地,每个地域的文化在一点点被破坏掉,这真的可惜。

您说那些高大的、耸立的建筑很显眼但非常容易被遗忘,比如北京近年的一些建筑,但为什么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建设这样的建筑呢?宏大建筑物的意义在哪里?

非常不幸的是,这是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在他们的逻辑中,建筑不是文化,建筑是投资是去获得更多快钱,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建筑的经济利益其实不过是泡沫。

公共建筑是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但社会问题不能被建筑完全解决,您是否评估过您作品的影响力?

我想,做建筑师其中的一个乐趣就是,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的作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和影响力,所以我从来不觉得我的设计会影响到任何人。公共建筑有时候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有活力,获得新生一样的感觉。长冈市政厅(Nagaoka City Hall),这也是我最近的一个作品,据说它已经改变了长冈,人们对他们在长冈的生活更加自信了。

经济和科技在迅速发展,一些老的、传统的概念被淡化和取代,之后人们又会重新思考老东西的好处,也就是说,“丢弃”可能是必经之途,您怎么看这个矛盾的过程?

不得不说,这是人本性中很悲哀的一个特点,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遭遇“失去”,直到遇到灾难。但是,还好,还是有一些东西你可以弥补,可以重新适应,哪怕是当你开始失去的时候。

您觉得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城市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实在欧洲很多的小城市都值得我们学习。我喜欢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Ljubljana),一个很小的城市,但是那里的建筑还有河流,以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共存。

在您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给您带来影响的建筑师是?

我想应该是德国建筑师Bruno Taut,他是我十分崇拜的建筑师之一,Taut参与设计的柏林现代住宅群落给了我很多灵感,特别是他如何利用绿色植被方面。

您和其他建筑师的关系怎么样呢?和他们有什么有意思的讨论和合作吗?

在日本,无论是哪一代的建筑师,似乎都没有什么代沟,大家彼此尊重并且会有合作。像我,一有时间便和桢文彦(Fumihiko Maki)一起聊天、喝酒。

您曾说您希望做一个女人

我的确是说过希望可以当一个女人。但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过完一生的这样的女性,至少在日本我都没有见到。

说说您的第一段恋情?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喜欢比我高一年级的非常聪明伶俐的学姐。直到现在我也会想起她。

您喜欢收集旧物吗?

我并没有收集特定物品或收集旧东西的习惯,但是我有很多珍惜着的东西,那些旅行时得到的可能很便宜或者对常人来说不足道的东西。

您最喜欢的室内用具和品牌是什么?

研究生时,在非洲部落调查旅行买的SUNUHO族的椅子和三宅一生。

您通常如何度过一天呢?会有觉得无聊的时候吗?

比起每天做早已被计划好的事情,我更期待有新的相遇。所以我每天除工作之外并不会做任何计划。我每天都忙于工作,完全没有时间可以让我感到无聊,每天睡5个小时,最头痛的是没有时间游泳。

您有宗教信仰吗?

我没有特定宗教信仰。只是觉得自然是远远超过人类可以理解的范畴。

说说您的遗憾

我的每栋建筑做成时,都会有小的遗憾,所以对我来说有很多遗憾和后悔。

文、采访/郭畅

少年时的隈研吾在老家

V&A 博物馆敦提分馆效果图(V&A at Dundee,2014)。

在苏格兰V&A at Dundee 艺术中心设计大赛中,隈研吾击败其它四个决赛设计方案,赢得了这次比赛。

格兰纳达表演艺术中心模型(Granada Performing Arts Centre,2015)。项目计划在以阿尔罕布拉宫闻名的西班牙格兰纳达市外围建造一座歌剧院,大体量的建筑分割为小单位的方法,在这个项目中,六边形在室内将剧场观众席分割开来。

木桥美术馆模型(Yusuhara Wooden Bridge Museum,2010)

三得利美术馆一角(Suntory Museum of Art,2007)。位于六本木东京中城的三得利美术馆外墙采用日本传统的白色百叶(纵格子),馆内采用木材、竹子、和纸等日本传统素材,同时还大量使用三得利的威士忌酒桶的木材。

V&A 博物馆敦提分馆的地平面设计蓝图

V&A 博物馆敦提分馆一角

莲屋(Lotus House,2005)。在房子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使得这个居所借由莲花表达它的存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的森林。

新津县芷博物馆(Xinjin Zhi Museum,2011)。项目位于山脚下,是通向道教圣地的入口地段,建筑自身也通过空间和展览展示了深厚的道教文化。表皮上采用的瓦片是当地原材料和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

大师作品赏析魏彦武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竹屋”,根据传统建筑, 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 通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 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 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 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这座建筑的外表都 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 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 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 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 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 本案的灵感来自中国的长城。材料采用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的竹子,视竹 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 分割。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放置一个竹 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 子。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 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 文化。 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 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 筑形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便是最好的体现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代表作,如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 统并从,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另 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 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化,这种力 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他在中 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 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 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时孤 立事物的事实吸引。对我们而言它是 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论。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隈研吾解读论文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 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 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 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 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 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 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 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 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 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 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 材运用的经典。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 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 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 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 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 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 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 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 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其实,隈研吾建筑对材质的偏爱,就是他“反造型”理论的一种实践,他的“反造型”,首先就是从“反混凝土”开始,隈研吾说:“混凝土盒子这种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困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他强调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对这一点,上述的两个美术馆就是很好的案例说明,他试图以材质的改变向二十世纪的现代建筑,也是向曾经的自己说“不”,沉默安然地走回自然之中。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表现了隈研吾对建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其中各种细节的调整可以看出他的精益求精。首先,竹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由竹子围成并有浅水穿透,而

隈研吾作品选集

隈研吾作品——竹屋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是孤立物体的事实吸引。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质是吸引我们性抩。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隈研吾作品——水玻璃 项目名称:水玻璃 用途:宾馆 建筑面积:568.89㎡ 项目地点:Atami, Shizuoka Prefecture 结构:钢筋混凝土 最大高度:13310㎜ 建筑设计: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 结构工程师:K.Nakata & Associate 机械工程师:Kawaguchi工程顾问 这个别墅的设计受到“日向邸”很大影响,那是布鲁诺·陶特在日本留下的唯一作品。这个设计也吸收了陶特的哲学。他从1933年到1936年在日本,他一直在称赞桂离宫。他称赞的原因在于桂离宫是构成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的。 陶特特别注意到了桂离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构造:屋檐和竹制走廊。所以,在我们的别墅里,温柔覆盖了建筑边缘的水的缘侧(译者注:日式房屋中介于室内外之间的走廊)相当于日向邸的竹廊。此外,铺水的不锈钢天窗作为屋檐。水面蔓延出去,连接到太平洋,一个玻璃盒子漂浮在衔接之处。通过重新定义和重建日向邸哲学,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很多挑战,然而仍保持了它的本质。

论-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陈天泽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 前言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 1.1 “负建筑”理论 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 y o d oG r a t i n 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提出了“负建筑”理论- “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书中不只从建筑层面,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导致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隈研吾认为建筑不应是与环境对立的存在。 “负建筑”理论使隈研吾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混凝土空间;青木淳、妹岛和世的丰富空间表皮。隈研吾的建筑是集结构、构造、装饰材料于一体的。利用材料的粒子化,创造丰富的间隙与空洞,最终实现建筑的消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得不承认,隈研吾是有深刻“入世”思想的建筑师,他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但不跟随“时代的风格”,营造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并用建筑去治疗社会顽疾、修复割裂的关系。 1.2 “负建筑”的设计策略 1.2.1材料的粒子化 “在我画建筑草图时,我会创造一个跟将来要住在里面的人有关的故事。我想象着他或她置身于建筑中的心情,也想着材料的问题,想象着材料触摸起来的感觉、想象着材料如何影响心情与想法。这就像是人在决定冬天或夏天该穿什么衣服一样。自然的材料可以创造出心情的平和,建筑也是这样”。 隈研吾认为混凝土抹杀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和存在感,割裂了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人们为了建筑物看起来“亲切”,而将自然材料作为装饰手段,但是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本应该是一体的。在隈研吾看来,粒子的确切寓意就好比水粒子与彩虹的关系- “水粒子在阳光下映射出彩虹”。因此,隈研吾将自然材料从装饰物中解脱出来,使之转化为粒子,粒子聚集起来生成建筑主体。 1.2.2孔洞与间隙 粒子之间的组合并非紧密粘合,而是有组织的预留出孔洞,使光、风、声音可以自由的穿过粒子之间的孔洞。正如无数水粒子形成的彩虹一样,孔洞使粒子建筑的质量消失了。孔洞是较小的存在,当应用于现代城市密度及人类生活的尺度时,无数孔洞集中起来就成为了“较大的”间隙。间隙是带有东方神韵的设计手法,类似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带有独特的东方魅力。正如他所说: “过去那个混凝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新世代”。 可以说,隈研吾作品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建筑物的孔洞与间隙。 1.2.3消隐让建筑与环境统一 “对我来说,理想的建筑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只会感受到大自然。我的梦想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设计视野,建筑与景观的确是不同领域,但我想把他们合二为一”。 自然的材料形成粒子,粒子之间留有孔洞与空隙,整个建筑虚虚实实十分暧昧,仿佛消隐在环境之中。这就是隈研吾希望达到的建筑与环境统一的境界。材料、粒子、孔洞、间隙将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环境作为场是主体的存在;建筑视为物,表现出轻盈明快的形象。 2隈研吾设计思想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 2.1石材美术馆 2.1.1特殊的委托人与特殊的基地状态 委托人白井先生是日本枥木县那须町的石材店老板,主要做“芦野石”的加工、销售生意。其买下了当地一片土地,土地上包含三座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遗留下来的用芦野石垒砌而成的破旧米仓。白井先生委托隈研吾扩建这三座米仓,希望能对它稍加改造,用来展示芦野石工艺品。白井先生充当了甲方、材料提供商、施工方三重角色。隈研吾希望能避免混凝土、钢材、玻璃这种不“自然”的材料,全部用石材去建造房屋。 2.1.2方案介绍 隈研吾将石材美术馆的设计概念形容为“引进走廊的基础上对荒废空间的复兴”。他十分欣喜的发现3座米仓之间的间隙是让人善心悦目、意趣盎然的空间。因此采用“以间隙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手段,将建筑体量打散、缩小,将新建建筑沿着“间隙”布置,并在间隙中引入水,水面上的通道与新旧建筑间的通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连贯的回廊”。回廊由两种“透明石壁”组成,一种是展览区承重的“透明的多空型砌筑结构”,另一种是图书馆区域的“石格栅”。两种不同的石材处理方式使天然的芦野石转化为“粒子”,光和风经石头砌体与石格栅之间的孔洞进入室内,使建筑消隐在3座古老米仓之间。 2.2 “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 (下转第22 页)

三里屯SOHO设计特色与理念(doc 7页)

三里屯SOHO简析 摘要文章从空间特点、建筑单体特色、外部设计和立面、景观设计以及交通 与防火设计等方面对三里屯SOHO进行赏析,并介绍了其设计特色与设计理念。ABSTRACT This article offer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Sanlitun SOHO project from the space characteristics ,single building features, design and external facade, landscape design and the traffic and fire protection design and describes its design features and concept. 关键词: SOHO模式三里屯SOHO 赏析设计特色设计理念 1 SOHO模式简介 “SOHO”是“Small off ice, Home off ice”的缩写,可译为“小办公室,家庭办公”. 意思是小额创业和在家工作.其最根本的意思在于将居住与办公空间紧密结合,这种住宅模式的衍生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住宅建筑模式,也是对旧有建筑更新改造方式新的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进入了一个“不出户, 知天下”的信息时代,人们的传统关系也受到了新思维的挑战。SOHO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工业时代的办公和生活方式的反省和检讨。毫无疑问,SOHO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深刻影响。在物质层面上,SOHO模式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SOHO模式避免了长距离上班时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影响,也大大减轻了城市交通的负担。SOHO模式还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在选择理想的住宅时就不需要考虑工作单位的远近了,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住宅本身、住区环境上去.在精神层面上,SOHO模式有助于价值观的回归以及人际关系的重建,它解决了工业化时代由于工作地点的不停变动,人们频繁迁徒造成的邻里关系冷漠,社会安全动荡之顽症。 2 三里屯SOHO简介 三里屯SOHO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南侧,南三里屯路路西,为三里屯商业区核心地段的商业、办公、居住综合社区。整个项目总占地约5.1245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地上约为31.568万平方米,地下约为15万平方米。本项目裙房(一至四层,局部五层)及地下一层将作为零售商业。高层(五层及以上)用作写字楼和公寓;地下二至四层用作停车场、

北京三里屯:在这儿,性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北京三里屯:在这儿,性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这个当年因距内城三里而得名的地方,因附近聚集外交公寓群,逐渐北京夜生活主要场所之一。可过去那个三里屯死于2005年开始的一场拆迁。新建成的三里屯太古里2008年建成后逐渐成为北京的时尚地标。现在的三里屯,高潮与失落同时发生,任何原始的欲望都能在这里找到出口。在这里,很多人都是一个人,他们通过与陌生人的亲近寻找慰藉,和现实里缺失的存在感;在这里,你是谁在这里根本不重要,也没有人会记住你有人在三里屯的酒吧里晃了1个小时酒杯,就为了和坐在2米外的异性递个眼神;一个穿着紧身衣的男人,他的紧身裤破着好几个洞,头上顶着的黄发挡住一边眼睛,他在拿着单反的街拍摄影师面前来回路过了两遍,终于如愿以偿地被街拍;一个女孩拿着英文菜单,流利地点了一桌西班牙菜,她的英文是纯正的美音,普通话却带着山东口音;北街的酒吧的钢管舞表演,一个裤腰带快扎到胸口的大叔,戴着金丝边眼镜、叉开双腿,举起手机对着空中的女孩拍照。在4公里以外的北京簋街上,两个刚刚吃完麻辣小龙虾的游客到处问:“三里屯咋走?有没有公交车到?”三里屯是北京“神奇的存在”这个当年因距内城三里而得名的地方,位于北京朝阳区中西部,北京东二环最繁华地段。因上世纪60~70年代,这里建起外交公寓群,三里屯一带逐

渐成为驻华外交人员、外国人聚居、购物和外事活动的重要社区。三里屯地域内有10条纵向、12条横向街巷。商业、服务业网点密布,三里屯酒吧街也成为北京夜生活主要场所之一。北京和“时尚之都”沾不上边,但几个大商场围起来的三里屯,又因毗邻使馆区,传递出一种时尚讯号,聚拢了北京的“潮人”。五颜六色的美瞳、彩色Newbalance运动鞋、MCM铆钉双肩包、皮裤和在冬天也要坚持露出的脚踝……几乎成了三里屯的逛街标配。各种口音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各种肤色的外国人,都能在三里屯碰到。它因此被写在旅游攻略上。据统计,在三里屯周边3公里的范围内,“扎堆儿”着超过200家的酒吧,占全北京酒吧的40%以上。三里屯也成为夜晚北京最热闹的地方。和三里屯仅1 个红绿灯距离的工人体育场完全不同。相距1公里外的工人体育场里总是充满了上万名地道的北京球迷,他们穿着宽松的绿外套,脚踩一双球鞋,用浓郁的“京腔”高喊:“这里是北京”“别装孙子”……更多更直接粗俗的京骂总能激怒全国各地的球迷。三里屯则是另一个世界。台湾人Tony喜欢早晨坐在咖啡馆享用100元一杯的手冲咖啡,注重“酸碱平衡”的他,每周会在进口超市买齐一周用的饮用水;几个拿着“名牌”包的女孩排了一小时队,终于坐进一个不知道是花店、杂货店、咖啡馆还是甜品店的地方,为了喝至少128元一位的下午茶,9块点心被装在三层的英式餐具中,她们拍照发了朋友圈后,

隈研吾的“竹屋”

隈研吾“竹屋” 常言道,旁观者清。也许建筑也是一样。外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传统的理解真的就比中国建筑师更透彻吗?近年来不少外国建筑师在国内做了不少设计,但真正能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又有多少呢?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是否能够从内涵和神韵上给我们一些启示,目前可能还难有定论。 从隈研吾的“竹屋”谈起 作者:尹慧君 摘要:本文从环境美学观,材料运用和空间塑造这三方面入手,结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作品, 浅谈笔者对东方建筑文化精华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竹屋东方建筑崇尚自然材料空间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由12名亚洲杰出的年轻建筑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2002年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在当时的建筑界和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哄动,至今还给人留有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古老的长城脚下,知名的建筑师们尽情释放他们的才华和创意,为我们呈现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建筑精品,极赋时代感和艺术价值。受亚洲地域性的影响和东方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作品虽然外在表现出前卫的国际化趋势,但内在却又集中而深刻地体现着东方建筑的内涵和神韵,本文就将结合其中“竹屋”这一方案,浅谈笔者对东方建筑文化精华的理解。 “竹屋”的设计者隈研吾先生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近期主要作品有马头町広重美术馆、那须石头博物馆、“水/玻璃”和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等,并赢得了多项国际国内大奖。长城脚下公社——“竹屋”是最据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座建在狭窄的山岩之上的建筑姿态舒展,与环境浑然一体。建筑师大量运用竹子这一简单而朴质的材料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日本建筑的空间感有机结合,体现了东方文明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自古就有崇尚“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凡人工环境,无不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对建筑的要求也不只限于自身的完整、优美,更强调与广阔的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包括和周边的自然山水、历史文脉以及已存在的建筑实体相谐调。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的其它国家,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竹屋”的设计中,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首先是学习万里长城的“建筑方法”,即建筑与用地的关系,试图在这个设计中反映出长城所具有的建筑形态和文化内涵。他认为“长城是在保留了复杂的倾斜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延绵不断的连续体”,其本身不是单纯的,个体的,而是融入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的一部分。于是他在未经修造的斜面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将

三里屯SOHO设计特色与理念

三里屯SOHO简析 摘要文章从空间特点、建筑单体特色、外部设计和立面、景观设计以及交通 与防火设计等方面对三里屯SOHO进行赏析,并介绍了其设计特色与设计理念。ABSTRACT This articleoffer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SanlitunSOHO project from the spacecharacteris tics ,single building features, designandexternal fac ade, landscapedesign and the traffic and fireprotection design and describes its design features and concept. 关键词: SOHO模式三里屯SOHO 赏析设计特色设计理念 1 SOHO模式简介 “SOHO”是“Small off ice, Homeoffice”的缩写,可译为“小办公室,家庭办公”.意思是小额创业和在家工作.其最根本的意思在于将居住与办公空间紧密结合,这种住宅模式的衍生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住宅建筑模式,也是对旧有建筑更新改造方式新的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进入了一个“不出户, 知天下”的信息时代,人们的传统关系也受到了新思维的挑战。SOHO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工业时代的办公和生活方式的反省和检讨。毫无疑问,SOHO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深刻影响。在物质层面上,SOHO模式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SOHO模式避免了长距离上班时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影响,也大大减轻了城市交通的负担。SOHO模式还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在选择理想的住宅时就不需要考虑工作单位的远近了,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住宅本身、住区环境上去.在精神层面上,SOHO模式有助于价值观的回归以及人际关系的重建,它解决了工业化时代由于工作地点的不停变动,人们频繁迁徒造成的邻里关系冷漠,社会安全动荡之顽症。 2 三里屯SOHO简介 三里屯SOHO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南侧,南三里屯路路西,为三里屯商业区核心地段的商业、办公、居住综合社区。整个项目总占地约 5.1245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地上约为31.568万平方米,地下约为15万平方米。本项目裙房(一至四层,局部五层)及地下一层将作为零售商业。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作品—陶瓷云

建筑大师隈研吾作品—陶瓷云 作者:smoyu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a19164632.html, 发布时间:2010-10-18 08:17 点击: 意大利公司casalgrande padana为了庆祝公司成立50周年,与隈研吾合作设计了“casalgrande 陶瓷云”。这个项目于本月上旬完工。 该项目位于一块超过28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上,“陶瓷云”坐落在山脚下一条新修的大路上,正好位于casalgrande padana公司的生产基地内,它把自己比作通往艾米利亚-罗马涅(emilia romagna)陶瓷区的“东大门”。 “陶瓷云”第一次运用陶瓷作为结构材料。casalgrande公司的大型元件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摆脱了通常使用的简单涂层并将之转化成一种质感和令人难忘的三维空间光影效果。 最终的设计呈现出一个三维空间结构,它运用了创新的陶瓷元件。大块的炻瓷板经机械处理和特殊设计的金属件相连组成了这些元件。作为整体,这个装置长40米,高7米,看起来就像一座巨大的建筑体。 项目信息: 项目经理: mauro filippini, casalgrande valley spa 成本控制: mauro filippini, casalgrande valley spa 工程管理: ejiro, 佐藤琢磨(takuma sato)结构工程设计(东京) 以及norihiro ejiro pieter ochelen, # 402 3-20-11, 高田马场, shinjukuku, 东京169-0075, 日本 业主顾问: architecture alfonso acocella, university of ferrara(费拉拉大学); luigi alini, university of catania(卡塔尼亚大学) 城市规划: angelo silingardi (CCDP) 设备: henry turbot (CCDP), alberto zen (CCDP) 植物设计: cesare and luigi brizzi massa, casalgrande valley spa 灯光设计: mario nanni (principal charge), federica soprani communication

建外SOHO与三里屯SOHO调研报告

建外SOHO 与三里屯SOHO 调研报告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建筑,就必定和城市有直接的关联。只要是建筑,不论属于哪种类型,都可以是城市细胞。一个是细胞的建筑也许是一栋大楼,但它同样拥有繁殖成为一个城市的能力。——山本理显 一、 航拍图 建外SOHO 三里屯SOHO 二、 区位分析 建外SOHO 位于北京CBD 核心区,银泰世贸中心、中环广场、世纪财源中心、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建成,为这里带来更加浓厚的商业气氛和人文环境。 三里屯SOHO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南侧,南三里屯路路西,为三里屯商业区核心地段的商业、办公、居住综合社区。(百度百科118) 三、 背景信息 建外SOHO: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含地下面积) ;物业种类:20栋塔楼,4栋别墅 ;总设计师:山本理显(日本) 三里屯SOHO :整个项目总占地约5.1245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规模:465,680平方米,地上约为31.568万平方米,地下约为15万平方米。商业:12.8万平米(B1-4层,局部5层);办公:10.2万平米(共5栋);公寓:11.5万平米(共4栋)总设计师:隈研吾(日本)(百度167字) 四、 现状建筑风貌图 无论你是开车还是坐车,还是步行,当路过CBD 这一北京最繁华的商务地段时,耸立着一片片白色的楼,总能吸引你的眼球。它的名字就是建外SOHO 。 香港的铜锣湾,北京的三里屯SOHO ,具有活力与时尚气息(88字) 六、立面特点:

建外SOHO 独特的地下走廊设计使整个空间更有活力,人们穿梭于此就如同在走迷宫一样的感觉,但并不会有走迷宫似的迷惑感觉。地面层,是开放给北京市民自由进出的地方,汽车则在地库层走动。没有车辆的地面成为新概念的街道让人们自由走动。(109字) 七、 区域功能定位分析 建外SOHO 由20栋塔楼、4栋别墅,l6条小街组成;建外SOHO 没有围墙,16条小街在占地约17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中流动,制造出充满人情味的小街文化。 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单调的住宅区,它是集办公楼、酒店式公寓、商业于一体的混合功能的开放式场所。行走在建外SOHO 能明显的感受到这里的生活气息,各种商业设施混在其中,也许一转弯就是一个餐厅,或对面就是图书馆。我们在建外SOHO 看多许多别致的商铺,其中蒲蒲兰绘本馆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楼下是一些妈妈带着孩子在做游戏,楼上是一些儿童书物,空间布置很有趣,几个日本小孩在这里边看书边玩耍,让孩子在玩中享受学习的乐趣。(261字) 与建外SOHO 相同,三里屯SOHO 也是一个集商业,餐饮,娱乐休闲和公寓住宅为一体。住在公寓里的人可以享受城市中心便利的生活。(56字) 八、 商业分析 建外SOHO 的店铺沿街设置,有在公寓的一二层设置的,有的独立出来,有的在底下一层的。设施齐全有餐饮,服装,美容,图书印象等。

畏研吾知美术馆分析

知美术馆”并非一个隈研吾设计思想的典型作品,但透过知美术馆”可以大致分析出隈研吾对于”东方空间”及流线关系的一贯处理手法,具有学习参考价值. 以下是对知美术馆”的图解分析: 1.内部空间与流线关系 面之上,形成半封闭的水院与半 开敞的视线组成独特的空间体验 中庭 二层平面 -1至2层流线环绕灰色梯形中庭设置,楼梯与坡道结合,形成曲折迂回的参观路径 主展厅位于-1层,但参观者进入-1层展厅后需原路返回才能向上进入其他楼层,是流线设计中较失败的 地方 垂直交通参观流线 二层景观水池

关系,使参观者在一个开放流动的空 间中成为彼此眼中的风景,实现互动 和交流。 流线与空间关系小结:整体处理手法以踏步、折线形坡道串联各功能空间为主, 同时植入中 庭、半透明室外景观,跟他设计的中国美院美术馆以及其他“竹屋”手法相同,内部空间步 移景异,富有趣味性,深得东方江南园林精髓,将园林的处理手法融入建筑空间设计, 同时 流线清晰,功能关系明确,但进入二三层的需由负一层原路返回才能进入, 流线设计不够流 畅,此为此方案比较失败的地方。 美术馆总建筑面积 2500平方米,目测展厅面积不超过 1/3, 且大部分展厅面积位于负一层, 作为美术馆真实目的性空间反而让人身处地下, 带给人一种 由环绕中庭的坡道到达二层空间,三层的流线并未重复之前的环绕式路径,而改 为延续之前的流线方向,回身一转,形成一个 V 字形折线坡道,由坡道围合而成 的半开敞空间、无边际水池以及透明的茶室共同构成美术馆最有趣味的空间。 1 空间的展开与收放 2 4 3 坡道与中庭形成“看”与“被看”的 入口由栈道切入,将展厅与咖啡厅独立开来,二层建筑顶板、漂浮于水面上的栈道 和挂瓦帘幕共同形成入口灰空间一一消隐的墙体边界, 无边际水池倒影建筑和室外 葱茏的绿植,如透明的画卷展开,给入口带来丰富的层次和纵深感。

《景观建筑赏析》三里屯SOHO-虚实共存的大环境

科目:《景观建筑赏析》 三里屯SOHO-虚实共存的大环境

三里屯SOHO-虚实共存的大环境 三里屯SOHO无疑是三里屯商圈里一个熠熠生辉的新生代商业点,无论它曲线变化的建筑风格还是丰富细腻的景观环境都使它成为这片区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工作关系我几次到三里屯商圈调研,SOHO的独特完整和严谨丰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舒缓有度的造型和大量的曲线运用的建筑形式表达出自然流畅的空间环境。它的虚实对比和虚实过度都塑造出完整的空间关系,下面的内容里我着重它的”虚实变化关系”来谈谈自己对这个商业项目的感受和认识。 三里屯SOHO的日本设计师隈研吾对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希望在北京的中心区域建造一个功能丰富的“浓缩型城市”。目前来看SOHO给我们呈现的是比较成功建筑与景观互动的关系。 三里屯SOHO是一个以平面曲线、纵向直线为主要元素的建筑景观群,无论建筑还是景观都在向这个元素靠拢,平面的曲线表达一目了然,而竖向玻璃、铝板还有很多细节构造都是不容置疑的垂直,并且竖向表达都是高频率高密度的出现,大面积的曲线表现出扩散,高密度的直线形成收拢,形成了一种视觉效果上的辩证统一。这也是一个设计行业的基本原则,曲线和直线都是对立统一的,往往它们只会分别占领一个平面, 建筑形式 建筑是由几个交错起伏的异形圆柱体组成,虽然建筑外立面是拼接的横竖向玻璃幕,但玻璃幕的大色调统一,几幢高建筑是灰色调呈大面积的冷色,一幢矮的橙色建筑包含其中呈局部暖色,这样,建筑的形式和色调的对比就显现出来了。 入口导视 整个三里屯SOHO被沿街的景观绿地和喷泉隔离开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小环境。它的入口形式很明确,几个红白相间鲜艳的气球形状构筑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引领人们来到SOHO入口,这几个气球看似简单,充满了童趣给大面积的灰色环境带来了生机,同时圆形的气球吻合大环境的曲线主旋律。这个很具代表性的入口成为很多影视剧的取景场所。

隈研吾——负建筑

隈研吾:消失的建筑 题记:建筑究竟是什么?是符号,是标志,还是什么都不是?今天的建筑在未来又会是什么?想必每个有责任感地建筑师一生都在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隈研吾给出的答案竟是“负建筑”——消失的建筑!或许悲观,确实对现在背负人们无限欲望的建筑的反思与批判。什么又是有灵魂的建筑?对于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结课后我一直思索它的答案,希望本文从隈研吾的对于当下建筑的反思,找到些许答案。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传统文化,建筑理论,建筑材料 隈研吾建筑理论简介: 建筑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攀比、炫耀的工具,人们在强烈 的欲望下,忘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舒适的居住。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建 筑已经背离了传统的自然的建筑观,看似坚不可摧,却是脆弱的结构, 汶川大地震中,现代建筑瞬间摧毁,而看似破烂不堪的老建筑却在地震 中被完好保存下来,这让中国建筑师不得不去直视一直被美化的现代主 义建筑。而隈研吾早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就已经开始反思现代建筑 物的脆弱的一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 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在这样的悲观的氛围下,隈研吾写下了《负建筑》,让建筑俯伏于地面之上,透明化自然化传统化,谦卑地为人民服务。在另一维度之上,隈研吾对为了解决都是乏味而建设都市乏味而建设超大型的公共建筑物的努力也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封闭性的特性显然使其无法担当拯救现代建筑的重任,而建议在都市中建设小型的、开放的建筑,向都市展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透明性。建筑与自然与传统和谐相处的做法,隈研吾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但是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根据日本的传统文化,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建筑理论。 隈研吾建筑材料观简介:

从三里屯SOHO和三里屯Village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好”和“坏”

三里屯的冰火两重天 三里屯是北京最繁华的“夜场”,更是白领、小资和高端人士的聚集地。就在三里屯核心地段,两个著名的商业项目隔街相望: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几乎没有优劣之分,但以工体北路这条分割线为起点分别走进这两个项目,很容易发现三里屯SOHO门可罗雀,三里屯VILLAGE时尚繁华···所有去过三里屯SOHO和三里屯village的人都忍不住提出这样疑问:两个项目近在咫尺,为何天差地别? 三里屯SOHO这个开业数年的项目,但无论是临街的“旺铺”还是二三楼的大型商铺,经营状况几乎如出一辙:这个外表光鲜的建筑群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购物环境,可是却显得冷冷清清,毫无人气:五个购物中心超过三分之一的店铺没有出租,有的楼层出租率甚至不到一半。一个个空荡荡、锁着门的商铺因无人打扫,显得格外破落。许多商铺的显眼位置都贴着“业主直租”、“低价出租”、“转租”等出租小广告。一些店铺虽然依旧开门迎客,但几乎都门可罗雀。放眼望去,偌大的购物中心里,只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漫无目的的闲逛着。 而三里屯Village的商铺入住率早已达到90%以上,在这里,包括苹果在国内的首家体验店,川久保玲、MiuMiu等充满新意的店铺一家接一家,从矗立在商区入口处标志性的优衣库旗舰店到不定期举办展览演出的橙色大厅,三里屯Village自开业以来因其鲜明的特点,早已成为北京最“潮”的区域之一。 为什么有关黄金地段的理论在北京的工体北路都失灵了?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三里屯VILLAGE,却绕过三里屯SOHO? 复杂的“商业综合体” 当我们提到那些顾客非常买账的“首家体验店”、“全球最大旗舰店”等等词汇时,其实他们都在描述一个东西——业态。什么是业态?通俗来讲就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形式。我们熟悉的百货店、折扣店、专卖店、便利店甚至自动售货机都算是一种业态。 业态跟一个商圈的红火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下,人们的消费购物早已不满足于逛街本身,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一个商圈的购物体验,在现在这个大路货泛滥的时代,一个商圈如果有“旗舰店”、“国内首家”、“全球最大”的噱头,往往能从一堆品牌同质化的商圈中脱颖而出,吸引一大批顾客。 当你本来打算在三里屯SOHO选购一件衣服时,惊奇的发现书店、内衣店、服装店、餐馆、街舞教室、旅游公司、美容店、足疗店等不同业态同时出现在一层!购物体验相当差,而在对面的三里屯Village,一条街上的各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隈研吾 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隈研吾(KengoKuma),日本建筑大师,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内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在一片混凝土的建筑中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宁静。 从“M2”到“负建筑”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的隈研吾,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我们很难想象,M2大楼竟然是出自这位简朴风格的建筑师之手。M2大楼位于东京的东京世田谷区,在1992年完工。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这个大胆的设计在当时也备受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长达10年。在这段“空白期”,隈研吾开始接手高知,爱媛这些小城市的工程。这些城市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现状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型,就是在这个时期,隈研吾独特的理论和风格就形成了。 M2大楼 在1994年到2000年期间,隈研吾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了意大利颁发的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获得由芬兰颁发的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这些国际奖项为他赢回声誉,隈研吾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这次的转型,隈研吾带来了“负建筑”。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负建筑和反造型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 隈研吾的watercherry住址 用设计家原研哉的话来说就是,“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无中生有,以柔克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的一种示弱,实际上却是一种以退为进。在日语的语境里,“负”还有“适宜”的意思,“负建筑”也就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隈研吾心目中的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负建筑”与隈研吾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反造型”息息相关。他意识到,强建筑重造型,重象征,重视觉效果,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将建筑融合在环境之中,反造型,消解造型,反割裂,反“大”…… “反造型”首先是从“反混凝土”开始,他认为,在材料的质感上,“混凝土盒子这样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困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

三里屯SOHO和三里屯Village对比

从三里屯SOHO和三里屯Village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好”和“坏”(转) 三里屯的冰火两重天 三里屯是北京最繁华的“夜场”,更是白领、小资和高端人士的聚集地。就在三里屯核心地段,两个著名的商业项目隔街相望: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几乎没有优劣之分,但以工体北路这条分割线为起点分别走进这两个项目,很容易发现三里屯SOHO门可罗雀,三里屯VILLAGE时尚繁华···所有去过三里屯SOHO和三里屯village的人都忍不住提出这样疑问:两个项目近在咫尺,为何天差地别? 三里屯SOHO这个开业数年的项目,但无论是临街的“旺铺”还是二三楼的大型商铺,经营状况几乎如出一辙:这个外表光鲜的建筑群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购物环境,可是却显得冷冷清清,毫无人气:五个购物中心超过三分之一的店铺没有出租,有的楼层出租率甚至不到一半。一个个空荡荡、锁着门的商铺因无人打扫,显得格外破落。许多商铺的显眼位置都贴着“业主直租”、“低价出租”、“转租”等出租小广告。一些店铺虽然依旧开门迎客,但几乎都门可罗雀。放眼望去,偌大的购物中心里,只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漫无目的的闲逛着。 而三里屯Village的商铺入住率早已达到90%以上,在这里,包括苹果在国内的首家体验店,川久保玲、MiuMiu等充满新意的店铺一家接一家,从矗立在商区入口处标志性的优衣库旗舰店到不定期举办展览演出的橙色大厅,三里屯Village自开业以来因其鲜明的特点,早已成为北京最“潮”的区域之一。 为什么有关黄金地段的理论在北京的工体北路都失灵了?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三里屯VILLAGE,却绕过三里屯SOHO? 复杂的“商业综合体” 当我们提到那些顾客非常买账的“首家体验店”、“全球最大旗舰店”等等词汇时,其实他们都在描述一个东西——业态。什么是业态?通俗来讲就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形式。我们熟悉的百货店、折扣店、专卖店、便利店甚至自动售货机都算是一种业态。 业态跟一个商圈的红火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当下,人们的消费购物早已不满足于逛街本身,越来越多的人更看重一个商圈的购物体验,在现在这个大路货泛滥的时代,一个商圈如果有“旗舰店”、“国内首家”、“全球最大”的噱头,往往能从一堆品牌同质化的商圈中脱颖而出,吸引一大批顾客。 当你本来打算在三里屯SOHO选购一件衣服时,惊奇的发现书店、内衣店、服装店、餐馆、街舞教室、旅游公司、美容店、足疗店等不同业态同时出现在一层!购物体验相当差,而在对面的三里屯Village,一条街上的各种潮牌大牌却能让你充分享受一站式购物的乐趣,两者一对比,相信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三里屯Village。

北京三里屯soho

北京三里屯SOHO项目介绍 1 三里屯SOHO项目位置 三里屯SOHO位于北京最具国际化气质的三里屯中心区域,众多国家使馆环绕,毗邻三里屯酒吧街及工人体育场,出入即可融入酒吧街内的国际顶级夜店。项目东临东三环交通枢纽,据北京国际机场仅30分钟车程,距地铁10号线500米,见图1 三里屯SOHO 图1 三里屯SOHO区位图 2 项目定位 三里屯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多年积淀的酒吧休闲文化和国际化氛围,已使其成为京城最具活力的时尚人群娱乐消费中心,也是北京夜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之一;这里云集了知名的酒吧与乐队、异国情调的餐厅和与纽约SOHO同步的星星点点的小店,还有云集周边的使馆、宾馆、写字楼、体育场馆,构筑了区域的巨大发展活力。 随着什刹海、朝阳公园等新酒吧区竟争对手的出现,三里屯酒吧街业态单一、环境狭小的弊端也日益幕露,人气日益下滑,并逐渐失去了“领头羊”的位置。但在既有基础之上,区域的酒吧休闲文化和国际化氛围、文化影响力仍然十分强大。在坚持酒吧文化的同时,并对周边的消费业态加以完善,进一步加强区域娱乐休闲氛围,三里屯区域的发展必将有望突围。

图2 印象老三里屯 SOHO中国开发商潘石屹这样描述三里屯SOHO的定位:三里屯和香港的兰桂坊有相似之处,以前香港中环下班以后就成了一座死城,兰桂坊出来之后带动了中环的夜生活。三里屯和CBD很近,CBD的人下班后就可以去三里屯玩。三里屯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气质,一个区域的商业硬件可以短时间做得很高档,但是文化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所以一个区域的文化传统、格调、氛围是不可复制的。香港的铜锣湾远近闻名,一到那儿就感到特别有活力,人来人往的,有高档商店,也有低档店铺。我希望能把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生活方式带到三里屯SOHO来,将三里屯SOHO打造成香港的铜锣湾。 3 项目概况 三里屯SOHO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设计,项目总占地面积512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5680平方米,由商铺、公寓及写字楼组成,商铺13万平米,写字楼12万平米,公寓12万平米,车位7.4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156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0000平方米,是集超大型商业、娱乐、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包含5个商业中心、5幢写字楼和4幢公寓楼。其中,裙房(1~4层,局部5层)和地下1层为商业中心,5层以上为写字楼和高档公寓,地下2~4层为停车场、设备机房、人防工程和服务管理用房。5个商业中心由溪水蜿蜒的下沉花园广场将它们融汇贯通,和谐统一,浑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