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提纲

1自然辩证法提纲
1自然辩证法提纲

导言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中心线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

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是: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a)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b)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

c)有助于扩展知识面,更好地参与现代化建设;

3.古代自然观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

答:特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两方面。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地本源,把自然看作是不断产

生和消灭地永恒运动的过程。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

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

笼统、模糊和粗糙,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

猜测性和思辨性。

4.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观点,说明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错在哪里?

答:机械还原论忽视了系统的整体性特点,整体性特点是无法通过部分分析,还原成经典力学研究的。

机械决定论忽视了系统在一些情况下,随机涨落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否定偶然性,成为一种“宿命论”。

二者都属于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因为它否认自然界的发展,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界现存状态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5.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答: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2.迈尔、焦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4.门捷列夫,元素周期

律。5.康德,星云假说。热力学第二定律、电磁场论等。

自然观部分

1.什么是系统?描述自然系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答: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本范畴:

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单一要素不是系统;

系统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相互联系,排列顺序和组织方式的总和;

系统的环境:同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于环境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性和能力的总称。

2.说明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答:要素与结构紧密相关,自然系统的性质和功能首先依赖于它的要素,但是结构对于要素有相对独立性,在许多自然系统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形成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功能由结构决定,但是结构对于功能的决定不是单值决定,一种结构可以对应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对应多种结构,另一方面,功能又会对结构发生反作用,功能的发挥有时会损耗结构,一定条件下,又会改进结构。

环境与系统相互作用,实质上就是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环境还为自然系统提供生存条件,对系统进行选择和控制。

内因:物质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外因: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具体说来,就是环境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影响系统的要素状态和结构状态而最终改变系统功能的。

3.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举例说明。

答:整体特征性主要反映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称系统的整体突现规律或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出现新的性质、新的功能和新的规律,而它们是其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他们是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

果,可简单概括喂:“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或“系统质不等于要素质”。整体性的存在说明任何物质系统在其组成要素和系统整体之间同时存在加和性和非加和性关系。

比如:飞机可以在天上飞,但是构成飞机的各个部件并不具有在天上飞的功能。

4.什么是系统的层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层次表征了系统内部的不同等级和水平,揭示了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联系。

主要特点:a、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由构成性关系。低层次系统必然是高层次系统的构成部分,而高层次系统也只能以低层次系统为存在基础。b、低层次系统之间存在者相

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构成新系统,从而导致更高物质层次出现和纵向层次之间质的差异。

5.自然系统演化的主要规律性有哪些?

答:不可逆性、方向性和循环性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

不可逆性:一个物质系统发生某种状态变化之后,如果该系统不能与环境同时恢复到原来状态,则变化过程不可逆。

方向性:不可逆过程的双重作用,导致物质系统眼花的两种不同方向和趋势:进化和退化。有序和无序作为自然系统进化和退化的量度指标。

循环性:周而复始的变化

不可逆性决定了演化形式的方向性及循环前进性。

6.什么是不可逆性?它在演化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不可逆性就是指一个物质系统在发生了某种状态变化之后,系统不能与环境同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不可逆过程所导致的物质系统的有序或组织程度的变化,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研究一切演化现象

的起点。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不可逆既有破坏作用,又有建设作

用。

破坏作用表现喂能够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但使物质系统

由有序变为无序,如热、电等的扩散。

建设作用表现在能促使物质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由低序

到高序,至于演化过程中的有序结构的破坏与产生之间的

内在联系,一言以蔽之:不破不立。正是由于演化的不可

逆性,演化才有可能。

7.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a、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前提;

b、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

c、涨落是系统进化的诱因。

8.为什么说从外部获得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前提?

答: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总是自发地增嫡,知道最大嫡为止。因此,孤立系统不可能通过自组织走向有序。而开

放系统则不然,它有可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即进化)。因此,能够从外界获得足够大的物质与能量的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

9.为什么说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

答:线性相互作用不可能使系统产生质的突变,因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同线性相互作用相比,非线性相互作用有以下两个特征:a、相干性;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现象,系统就会在宏观上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达到有序状态。b、非均匀性;这意味这非线性作用将导致时间、空间的对称性破坏,使系统从无序转向时空有序结构。相干效应、分支效应和临界效应,正是系统产生突变的内在依

据。

10.什么是涨落?为什么说涨落的作用与系统所处的状态有关?答: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行为对统计平均值的偏离。涨落不可避免,是一切实际系统的固有特征。

当系统处于稳定时,涨落还仅仅是一些小的干扰而已,它回由于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而逐步衰减,从而使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但是,如果系统处于原理平衡的不稳定状态,微小的涨落也会得以放大,变成具有宏观尺度的“巨涨落”,从而使系统一下子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只有通过涨

落,演化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1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和自然最基本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

a.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

b.自然界制约人类发展必须的资源

c.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原材料

2、人对自然界能动性;

3、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1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及基本途径。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从理论上讲,a、人与自然界存在者对象性的关系;

b、从系统的观点上考察人工自然时,可以得关于自然平衡及

人工自然发展的规律性。人和自然之间需要的是协调发展。

既要反对无节制开发的征服论,也要反对消极适应自然的宿命论,应坚持实践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辨证统一。

(2)从现实的角度看,从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把人工自然扩大到空前的范围,人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类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正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引发了全球性的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将成为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增长的基本要素。

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忧患都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必要的。

基本途径:1、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2、利用科技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通过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包含的主要内容。

答: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追

求经济发展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

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

中的效益,节约能源和减少废物。

(2)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要和自然

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

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

源和保护环境,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

力之内。

(3)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

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

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

的社会环境。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

科技方法论部分

1.什么是科学问题?答:科学问题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中所遇到的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现实与目标、主观与客观、已知与未知等一系列的矛盾。

区别:科学问题是真实问题、待解问题和正确问题的合取,非科学问题是虚假问题、无知问题合错误问题的析取。真实问题与虚假问题的区别在于,问题的解答与检验是否与实践有关。待解问题是指那些在当前的科学知识背景下尚未获得解决的问题,而无知问题是已解决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知识背景的无知引起的。

作用:(1)科学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2)科学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3)科学问题起着评价理论的作用。

2.什么是正确问题?什么是错误问题?

答:正确问题是指根据问题的预设在其应答域内有解的问题;

错误问题是指根据问题德预设在其应答域中无解的问题。

3.为什么说科学发现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与理论?

答:因为只有从观察中进一步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才能真正进入探索未知的研究工作,另外,如果不能在已知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问题,那么,科学发现就无从谈起。

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这是由科学发现和科学问题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发现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探索和创造。单纯的已知和单纯的无知都不是科学发现的起点。

科学发现是一个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需要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该满足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科学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方面的根据,应该把课题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中去进行具体分析,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创造性原则——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

可行性原则——应该考虑完成课题主客观条件,应该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课题。

5.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的描述和正确的判断。

客观事实是指客观世界的现象、事件和过程。

经验事实是指用某种语言或文字对观察的客观事实作出的陈述和判断。

区别和联系:

从认识论上看,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科学事实是第二性的。

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客观基础。没有客观事实,就不可能有科学事实。科学事实从客观事实转化而来,但客观事实不会自动成为科学事实,需要科技工作者研究和认识客观事

实。

首先,科学事实是经验事实,其内容、获取方式都与经验有关。其次,科学事实不仅带有经验的性质,还有理论的性

质。由于客观事实和科学事实的复杂性,经验事实又有可错性。

6.为什么说科学仪器的引入,是观察方法的一次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

答:a、科学仪器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感觉器官的局限,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增强了认识能力,使过去观察不到地现象现实出来了,过去分辨不清的东西变得清晰了,人的认识因而达到了新的领域。

b、科学仪器能帮助人们改进认识能力,使观察更加客观、精

细、准确。人的感觉往往要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比较粗糙,通过测量仪器的运用,引入客观的计量标准做比较,就可以排除某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获得准确的定量的认识。

7.科学实验的作用(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a.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如:消除干扰。

b.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如:超真空、超导体、超高温的获取。

c.具有可重复性的性质。如:可以使某些过程得到重复地再现。

8.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答:模拟实验使通过设计一种与被研究客体相似的替代物即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将信息外推到原型的实验。

特点:用对模型的研究替代对客体本身的研究。替代的根据是模型与原型的相似。

根据模型与原型之间相似关系的特点,可以将模拟实验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大类。

物理模拟——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物理过程相似和集合相似为基础的模拟实验;

数学模拟——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数学方程相似为基础地模拟实验。

9.为什么说事实求是与怀疑批判这两种科学精神是互为前提的?

答:实事求是,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以事实为准绳,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事实中超出固有的规律性,以获得真理的认识,从而成为行动的指导。怀疑批判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照本宣科、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实事求是要以怀疑批判为前提,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会沿用前人可能是错误的理论或观点,做不到以事实为依据,因而也做不到事实求是。

怀疑批判也应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没有实事求是为基础的怀疑和批判,不会得出有意义的经得起事实考验的科学结果。

10.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答:观察渗透理论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如果仅仅把观察理解成“看”或“感觉”,这个意义上,观察已不再是中性的了,它要受到理论的影响。其二,如果进一步把观察理解成一个过程,则每一个观察环节无一不与特定的科学理论有关。

观察的客观性要求人们通过观察所获得的认识要符合事务的本来面貌。表面上看,仿佛应该排除任何理论的干扰,主观的东西越少,客观的东西越多。事实上,要实现观察的客观性,必须要有理论的渗透,理论渗透的越广泛,科学的观察越客观。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坚决摆脱狭隘经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以辨证的观点看待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正确的理论是观察客观性的保证,而观察客观性有为新理论的诞生和检验提供了保证。

11.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答: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和假定性的基本特点。首先,科学假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其次,科学假说带有推测和假定的性

质,有待于时间检验和理论论证。

作用:a.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b.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c.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

d.不同科学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发展。

方法论原则:a、解释性原则;b、对应性原则或相容性原

则;c、可检验性原则;d、简单性原则。

12.为什么说逻辑分析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答:因为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被检验的假说是否有逻辑矛盾和可供检验的推论,实践提供的证据在何种意义上证实或否证了被检验假说等,这些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才能明确。

一个没有可供检验的推论的假说不是科学假说,一个有逻辑假说是没有必要作为实践检验的。

13.专利法对发明的定义,以及发明的判定标准。

答: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技术方案。

其具体解释是,第一,发明指的是一项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发明人的一种思想、构思和设想。第二,发明是指运用自然规律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某一特定技术问题。

判断标准:a、新颖性。现有技术中不存在同样的发明。

B、创造性(或先进性)。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

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c、实用性。该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14.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如何理解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答: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是:

(1)研究与实验发展:指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工

作,其目的在于丰富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增

加知识量,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发明。它

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三种

活动。

(2)工程化开发:指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挑选

产业化前景,比较明确的项目,集中力量去解

决变成生产技术的问题。

(3)产业化、商业化开发:中试成功后,需要经过

试生产等产业化开发,达到规模化生产,建立

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工艺标准和质量保证体

系。也可能要形成新的生产线或建立新工厂。

最后通过产品的市场营销策划、试销等活动探

索和开拓市场,建立营销渠道、销售网络和售

后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新技术的商业化开发。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题,即企业应该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和创新投入、产出以及受益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主体。

一.科研机构以及独立发明者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1)从体制上看,我国传统的创新体制,R&D

主要是有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企业只搞小的革

新,这是发明者游离于生产部门之外,科研成果

往往脱离市场。(2)从原因上看,独立的发明

者要进行发明或者革新,必须具有发明的才能、

一定实验设备、资金,而这就限制了独立发明者

的数量。

二.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题。(1)是科技成果转

化为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因为,只有其它才有承

担风险的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实力;也只有企

业,才能把技术创新的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

力、产业和商品。(2)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

业生存和发展地必然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科

技竞争几乎成了合法竞争地唯一方法,而技术创

新可以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

三.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想再未来地经济

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只有依靠不断地技术创新

和体制创新。要把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作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

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15.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及作用。

答:整体和部分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科学研究对象无一不是由部分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接为一定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并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复杂的构成。分析方法的作用在于使认识从整体深入到局部。

综合,就是把客观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因素按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考察,以形成关于对象整体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的主要作用是使认识从部分上升到整体,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深刻认识。

分析侧重于深化关于部分的认识,综合侧重于深化关于整体的认识。在科学认识中,分析和综合是辨正统一的,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必须以综合为指导。

16.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客观基础及作用。

答: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个别的事物推出该类事物共同的本质或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个别中包含着一

般,个性之中有共性,因而,通过个别可以认识一般,通过个性可以认识共性,这是归纳法的客观基础。逻辑特点是:前提于结论之间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

作用(1)从个别经验知识中寻找和发现普遍性理论原理(2)以个别经验知识论证和评价普遍性理论原理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从一般的规律推出个别结论。演绎法的客观基础是一般和个别或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所以,有一般必然能推出个别。特点:必然性推理。

作用(1)是逻辑证明的工具

(2)是在理论上解释和预言科学事实的手段

(3)是假说和理论通往实践检验和实际应用的必要环节两者是辨证统一地,相互依赖的关系。

17.类比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来推断他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比较是类似推理的客观依据。

作用(1)是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手段

(2)是促进技术发明的重要手段

(3)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局限性:类别推理的客观基础和逻辑基础是不充分的。它的结论只具有或然性。这是因为:第一,受类比的客观基础的限制。从客观上看,对象之间的相关属性不仅存在同一性,而且也存在差异性,对象之间的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根据,而差异性则限制了类别结论的可靠性。第二,类比推理逻辑根据不充分。因为,相似属性于推出属性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在通常情况下,类别只是根据简单的比较而进行推

演,并不分析属性之间联系的性质,因而并不能准确掌握对象属性之间的逻辑联系。

18.形象思维的特征、作用及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答:形象思维是在感性想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想来解释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其客观基础是: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事务的本质总要通过具有一定直观性的现象表现出来。

作用:a、形象思维是解释对象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

b、是理解抽象程度很高的概念和理论的重要手段;

c、是思想实验的思维基础;

d、是在技术上创造人工自然物的先决条件。

区别:(1)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而不是概念。形象思维一形象或形象组合的方式反映客观事务,而逻辑思维是一概念或概念联系的方式反映客观事务。(2)形象思维具有概括性,它以表象为基础,通过大脑的加工制作,“去粗取

精”,不是依赖于抽象逻辑,而是由感性经过一系列提炼、形象推演来进行的。(3)形象思维的思维过程是运用形象进行联想和想想,而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19.直觉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答: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务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特点:a、非逻辑性;它并不以来程序化的逻辑一步步地进行推理,主要依赖思考着头脑中经验和知识的沉淀。提

取和重组,依靠思维的洞察力去猜测、判断、理解和

把握思维对象。

b、偶然性或意外性;它的出现往往同各种偶然因素的触

发、偶然改变思路或各种戏剧性情节密切相关。

c.有时还伴随着被称为“灵感”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

过程。

作用:它是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是解释事务深层次本质和规律地重要方法。

20.灵感与机遇的区别。

答:机遇是指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由于意外现象导致的科学发现。科技史上由于机遇而引起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屡见不鲜,基于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形式之一。

灵感是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达到超水平发挥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

灵感要求研究者具备足够地科学知识储备和融会贯通地领会各种科学方法的要领,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沉思,才可能在短暂的瞬间迸发出来。它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它的创造性更大而可靠性更小。它不能直接提供可靠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提供有益的提示以及新的思路、设想和途径。

二者都有突发性和意外性等特点。

科技观部分

1.自然辩证法从哪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的含义?

答:1、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感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知识体系,它对事务的反映比日常的经验知识更深刻、更系统、更准确、更抽象,它强调理性和实证性。

2、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

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3、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

实践历来那个,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及联系体现有哪些方面?

答: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化和控制。这久决定了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1)从任务看,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认识财富;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从而

增强人类利用、控制自然的能力,并协调人与自然

的关系

(2)从方法看,科学是研究如何从知识过程的经验

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追求尽可能精确的数据和完

善的科学原理,经验的估计是不行的,而技术则离

不开经验的估计。

(3)从研究过程看,科学研究的目标相对不稳定,

技术恰好相反。

(4)从结果和评价看,科学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

技术则存在区域性

(5)从价值和意义看,科学具有长远的、根本性的

经济价值,技术则对科学具有推动作用,更直接的

是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军事价值。

联系:科学和技术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科学与技术统一性的重要体现。

科学的技术化体现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涵大

量的技术活动,如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

等活动;技术的科学化,指技术的创造活动日益受

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

3.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什么?

答: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且是一般社会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因为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而且科学技术不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作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方法,对于各种特殊的物质生产而言,它具有普遍性。

4.科技人员在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如兴趣、意志、性格等),在科研活动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科技人员要想在科技工作中取得成果,除了必须在知识、智力上具有良好的基础之外,还必须在兴趣、感情、意志、性格上具有与科学活动相适应的良好素质。有时,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差异,甚至主要决定了科技人员是否取得成就和成就的大小。由于科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会遭受大量的挫折和失败。如果没有百折不回的恒心和毅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取得重要的科学成就。

5.科学规范及其作用,什么是“默顿规范”?

答:科学规范是科技工作者共有的行为准则。它实际上反映了科学活动的精神、价值和目标。正是这些无形因素维系着科学技术成为强大生命力的社会活动。

“默顿规范”:默顿于1942年首次提出四种作为惯例的规则:(1)普遍性:科学成功应根据其内在的价值衡量,不管提出者的国籍、民族、宗教、阶级或其在科学上的地位。(2)公有性: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属于科学家个人,而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资源。(3)无偏见性:科学研究应该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不负责人和欺骗行为。

(4)有条理的怀疑论:科学家决不应该不经分析批判的盲目接受任何东西。

6.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内在矛盾:①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的矛盾。②不同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③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④科学技术的分化与综合。

科技发展的内在矛盾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而社会科技能力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如果将科学技术比作一辆前进中的列车,则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内在矛盾就是列车的车轮,正是这些车轮的不定运转,列车才会前进;而推动这些车轮运转的直接动力则来自社会科技能力。

例如,科学认知和科学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内在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形成和解决,离不开社会科技能力。在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之中,科研人员、实验仪器设备、科研信息资料都是至关重要的。重大的科学理论突破,依赖于具有创造精神的杰出

科学家、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充分的科技信息情报。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之间矛盾的产生、发现和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运用科技能力的过程。再如,不同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争论一般都由于科技人员掌握占有的科技详细资料不同造成,这个矛盾的解决仍然离不开提高和运用科技能力。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解决也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能力,因此,提高社会科技能力,对于解决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推动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不同观点、学派争论的必然性和作用是什么?

答:必然性是由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认识客体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客体都是多种因素组成的矛盾统一体。(2)认识主体的差异性。人们在认识客观对象是,由于世界观、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认识。(3)科学实践的局限性。任何时代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当时的一切观点、理论都作出确定的检验。因此,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

作用:(1)争论能打开思路,互相启迪,取长补短,提高学术水平。

(2)争论有助于人们修正或抛弃错误的东西,确立和发展正确的观点和理论

(3)争论有助于揭示原先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使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我们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不同观点、学派争论的社会环境,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科学争论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推动力。

8.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答:社会总体科学能力也称为宏观科技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从事科技研究和科技开发的综合能力,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组成要素:科技人员队伍,实验技术装备,科技信息资源,科技组织管理,科技经费和科技教育。

作用:1、社会科技能力组成要素的作用

(1)科技人员队伍是影响到科技发展的主要因

(2)实验技术装备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物质保

(3)科技信息资源是开展科技工作的必要条

(4)科技管理是提高科技工作效率的决定因

(5)科技经费是开展科技工作的必要保

(6)科技教育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

2.社会科技能力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

首先,科技发展的内部矛盾,只有运用社会科技能力才能形成,发现和解决。

其次,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的学术争论,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争论的产生和发展也和科技能力有关。

最后,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也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技术能力。

9.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科技体制等。

(1)社会生产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基本保证;

(2)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制约作用,一般来说,先进的、民主的社会制度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落后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即使是同一社会制度,由于采取不同的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3)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宗教、哲学、道德、文化传统等,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哲学、道德和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哲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影响和指导科技的研究活动。

b.科技工作者受社会一般道德规范的制约,还受科学道德的影响。

c.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对科学技术起推动作用。

d.文化传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外在力量。(4)科技体制对社会科技能力的发挥起制约作用,科技体制是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对科技的作用得以落实的保证和依托

10.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答:1、社会生产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

a.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提出许多迫切需要解决

的问题,刺激科技人员去充实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

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b.社会生产的需要决定着科技成功物化的速度和规模,并制

约着科技研究的方向和要素配置

2、社会生产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基本保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最根本取决于社会生产的状况和水

平。如同物质生产需要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一样,科学技

术研究离不开物质手段和条件。而这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

生产力,没有社会生产的有效供给,是难以想象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社会生产不仅是科技产出的主要需求者或科技投入的主要供给者,而且社会生产部门正在日益成功科技活动的主要策源地。因此,它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基础。

11.什么是科技体制,科技体制的类型及其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答:科技体制是指国家科技系统的组织制度,它主要包括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机构是指科技机构的设置情况,运行机制指科技机构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

类型及作用:

(1)集中型科技体制,在组织形式上是自上而下,逐级细分的模式。级别越低,责任越具体,但权限越小。最高权

力属于国家中央机关。优点是全国一盘棋,协调动作

快,便于贯彻和实现上级的决策和意图,便于集中人

力、物力和财力,解决某些重大科技问题。但是,集中

型科技体制侧重行政手段和力量,而对尊重科技工作自

身的规律性缺少保障机制,基层科技单位缺乏积极性和

活力,容易限制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研单位

只向上级主管部门负责,缺乏关心科技成果应用的动力

和压力,从而割裂了科技和生产的有机联系。

(2)分散型科技体制,在组织形式上,往往是绝大部分科技机构分散在企业,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技政策,以

及提供科学技术形式分析和战略性的建议。与基层科技

部门没有严格的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主要利用经济、法

律和文化手段,引导和协调基层科技部门的研究和开发

工作。基础研究与军事有关的科研活动主要在大学和国

家有关部门进行。科研成果的转让或技术转移,同其他

商品一样,是按市场规则进行的。

优点:a.科技与生产联系渠道较为畅通。

b.宏观控制,微观放开

c.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以及科技部门之间的联系

是开放的、流动的。

12.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和特点?答:社会功能:1. 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进步

2. 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

3. 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4.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特点:有正、反两面性

13.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可以从科技在生产力因素

中起的作用与其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两个方面理解:(1)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素,间接作用于自然界。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首先表现在它贯穿现代生产过程,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基本动力,其次表现在对其他生产力要素质量提高所起的关键作用上:a.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改变劳动力结构;b.改革和创新劳动资料;c.深化和扩大劳动对象;d.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2)科学技术对现代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a.科学技术明显超前于生产;b.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c.科技进步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这个观点从历史唯物论高度上解决了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

发展的辨证关系,为我们提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道路,这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14.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社会生活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2.改变劳动方式,减轻劳动的强度

3.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

质量

4.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5.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对社会思想文化、哲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变革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1.推动哲学变革

2.推动道德进步

3.促进教育发展

4.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16.什么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高次化?

答:产业结构是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按产业结构的变

化规律,通常采取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以及科学卫生、教育、政府等公共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可以说第一产业指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指广义的工业,第三产业指广义的服务业。

人们将产业结构的主导由第一产业转到第二产业再转到第三产业的变化过程,称为产业结构的高次化。

根据不同产业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即要素使用密集程度,产业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类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任何一个产业都会产生内部结构的调整,都有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上述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称为产业内结构的高级化。

17.如何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答: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要做辨正分析,其消极的后果,可能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局限性造成的。对于前者,要通过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对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认识能力,才能予以克服;对于后者,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的改革,依靠社会的进步。

主要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观点。

西方科技悲观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人类带来不幸,为了挽救人类,消除其后果,只能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评价:这种思潮把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完全归罪于科学技术本身,因而自觉不自觉的起到了掩饰资本主义应用所造成的恶果的作用。技术在社会应用中的不良后果,有的是因为人们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比如DDT的发明与应用,但是,更多的是由于技术在社会中的错用和滥用造成的,这不是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阶级社会所造成的。

西方科技乐观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能力没有边界,不仅能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而且能解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无论是分析它的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都不能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孤立的进行考虑,而应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中去评价。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本质上都是科技决定论,表现出唯心主义倾向;同时忽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的两重性,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表现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18.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

答: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限定的条件下进行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有时甚至可能窒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扼杀它的应用,也可能将科技成果滥用到危及人类自身安全的程度。因此,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

19.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在当代,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判断科技社会价值的主要标准

2.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一种在历史上其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3.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的社会后果往往具有利弊两重性。

4.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做辨正分析。

―――――――――――

自然辩证法1

现代科技革命与和谐发展 摘要:论文主要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自然的伤害,从观念上开始改变了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客关系,并积极发展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发展科技革命社会关系生态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行为合拍、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和谐发展强调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高度综合和合理竞争,共生与自生能力的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以及哲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实现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和谐发展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1] 一为什么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人与自然发生了什么问题。 自然界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对人类有“生身之赐”,自然为人类提供物质食量和精神食量,对人类有“养育之恩”,可以说大自然像母亲一样无私的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人类获取资源便自身得到巨大发展之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回报自然,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在平衡的关系中得到和谐发展。可是,由于贪婪,人类过度的向自然母亲索取,是资源消耗超过自然地承受能力,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热衷主客分体,凌驾于自然之上,只图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把自然仅仅看成是一种供人“使用”和“消遣”的对象,并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渐将人类自己视为绝对的主体,对自然资源采取了无节制的支配,掠夺,占有和挥霍的野蛮态度,这种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发展到了很不协调的地步,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从而产生“全球化问题”。而“全球化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大自然毫不留情的对人类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报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日益从自己的行为中醒悟过来,促使自己在活动内容和理想目标的中心问题上进行深刻反思。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既不能继续“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能走“自然中心主义”的极端,光明的前程是忠诚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不仅使人类拥有了更多的开发自然的能力,也给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带来了转机。 新科技革命也叫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科技革命源于人类发展需求的强大推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0至30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大变革,这将为全球科技创新和文明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着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

自然辩证法考试大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在职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大纲 一、基本原理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唯物证辩法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的辩证思维而日益揭示出来的,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不可分割,二者之间具有具体、历史的统一性。 2、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哲学系统具有系统层次性。依据对客观规律进行一般抽象认识程度的程度,区分了哲学的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科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从此可知,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人对于自然认识和改造的哲学。具体说,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研究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出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4、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三大发现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是自然科学从搜集材料为主的分门别类研究上升为整理材料为主的系统辩证研究,瓦解了形而上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为唯物辩证法及科学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5、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提出18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等著名论断。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实践的革命理论有重要意义。 6、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一、思考题 1、什么自然辩证法?它有哪几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的总称。 2、如何认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和特点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就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哲学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属于交叉学科。 (2)学科特点: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 (3)地位: 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①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 ②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 ①规范认识论方向,规范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问题或合理性问题上,代表性的有:逻辑经验主义【即归纳主义和证实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经验->假说->证实】、批判理性主义【即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其科学认识过程:问题->假说->证伪】、历史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归结为证伪的过程,它还有一个证实的过程,前者是科学革命,后者是常规科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是“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②实证认识论方向,实证的科学哲学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问题。实证的科学哲学家认为,这是规范的科学哲学无法解决的。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理性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要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意义?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一个世纪的科技成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获得的成果的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清楚表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界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严重对立。如果不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必然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进行反思:我们如何正确发展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抑制和减少其消极后果?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正确树立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可持续

自然辩证法导论(左克红)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导论》复习提纲 导言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3)、研究内容(2—3)和学科性质(1)是什么?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6)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8—19) 自然观部分 1、古代朴素自然观(24---30)、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32—41)。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31—41)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42—47) 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76—79) 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81---91) 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59---64)和生物进化论的基

本思想(70---72)。 7、自然系统演化一般特点是什么?(97—108)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起什么作用?(100—101) 8、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108---113)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108—110)9、什么是涨落?(111)涨落与系统演化有什么关系?(111—113) 10、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21---123) 1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9---134) 12、什么是人工自然?(135)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135---137) 1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142—145)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145—146)。 1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48)、核心思想(149)及主要内容(149—150)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150—151)。 科技方法论部分 1、科学技术方法的含义和特点。(161—165) 2、怎样理解科学问题?(176—177)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184—186)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答案整理

序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 2、自然观 3、自然哲学 4、STS研究 5、科学哲学 二、问题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什么是科学哲学?它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关系怎样? 3、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间的关系怎样? 自然观部分 一、名词 1、自然 2、人工自然 3、拯救现象 4、泛神论 5、系统 6、系统的涨落 7、自组织 8、人化自然 9、可持续发展 10、《二十一世纪议程》 二、问题 1、神话自然观的特点。 2、古希腊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特点。 3、助天说的特点及意义。 4、顺天说的内容及评价。 5、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6、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怎样? 7、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是什么?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8、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 9、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什么? 10、《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技术观部分 一、名词 1、科学 2、技术 3、科学共同体 4、学派 5、“无形学院” 6、“恩主”制 7、范式 8、知识经济 9、技术创新10、科学精神 二、问题 1、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科学共同体的积累效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组织有哪些? 5、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 6、科学发展的科学革命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7、科学发展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的基本内容。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涵是什么? 9、何谓创新?何谓创新精神? 10、应该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肩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11 1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3、应该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4、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怎样? 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 一、名词 1、科学方法 2、科学问题 3、类比方法 4、系统科学方法 5、技术方法 6、技术预测的原则 7、技术评估 8、技术评估价值观 9、技术原理 二、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是什么? 2、研究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意义是什么? 3、科学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4、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5、如何进行科研选题? 6、凡事实皆可成为科学事实吗? 7、如何看待科学研究中的机遇问题? 8、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研究自组织理论有何认识论意义? 10、技术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1、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2、技术原理是如何构思的? 绪论部分 一、名词 1、《自然辩证法》P1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1883年所写的一部著作,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知识讲解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切学说的基础,这就必须从对物质世界本身的研究开始,而“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离开了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一切都是空话,因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本文主要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的两大主要内容,西方学界对其的批判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历史渊源主要内容批判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

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这方面,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考试提纲

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主要形式有哪些? 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其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 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 、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要提高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其次,加强两类思维能力的训练,从直接引起思维变革的要求出发,侧重点放在对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非逻辑思维(联想、想象、灵感、直觉)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上。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互结合,并使其实现最优化。遇到问题朝不同方向寻找解决方案,当所有方案确定后利用收敛性思维江问题的解决方案集中在某一个上进行突破。同时利用横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举思考,在不能从逻辑上解决问题时,从侧面思考,来寻找突破口,避开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的束缚维离实现问题的解决。 总之,在解决问题时利用各种思考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实现问题的解决。 2,论述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一)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创造性的本质上是统一的。作为个体的人,存在着两种性质或两种形式的思维方法,即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或谓“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并不要求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或谓“非逻辑思维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属于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方法,比如联想思维法、想象思维法、直觉思维法等。在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的时候,经常也要发挥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作用因为逻辑思维方法虽然是严密的、一丝不苟的,但现实事物是非常复杂的以致仅仅根据某种逻辑程序就想进入科学的迷宫是不够的。因此,按部就班的格式化、古板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就需要灵活的非逻辑思维方法来帮助。而非逻辑思维方法正好具有这样的灵活性,它不受固定格式的约束也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可以渗入任何思维过程,并综合其在关键时刻,帮助“断路”的逻辑思维方法重新接通,促成思维质的飞跃可见,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思维创造性的过程中是统一的。一个具体的思维运动,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1章科学、技术与文明 1.1复习笔记 一、科学的旨趣 1.科学的主要内涵 人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知过程,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又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3)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 2.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活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有关自然过程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知识。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学说传统,同时它又充满着创新机遇,在不断地增添新的内涵。 (1)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框架,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它已经是人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知识体系。 ①小而言之,科学知识已经渗透于人们的常识之中,例如,虽然人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细菌和病毒,但人们已经接受的科学知识告诉人们,它们是导致很多疾病的原因。 ②大而言之,科学知识为人们勾勒出了世界的图景,对此图景的细节描绘就是科学的各

个分支学科,它们从整体上构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2)科学的知识体系十分庞杂,可大致分为数学与逻辑、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门类。 ①数学与逻辑是科学研究的演算工具和抽象化的方法基础。 ②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分别研究非生命物质和生命体。 ③对于科学知识体系的确立最为关键的是物质科学。 (3)科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更有条理、更精确和更可靠,因而可以成为大家公共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某些科学家个人的知识。 ①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任何成熟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条理的,即便是新提出的科学假说,逻辑上的自洽也是每一个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 ②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为精确。其主要原因是科学十分注重定量分析,并通过尽可能精细严密的数学演算和推理使科学能够更精确地解释和预见自然过程。数学方法的应用,使科学知识具有了一种高度抽象的精确性。 ③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可靠。这是因为,科学知识建立在可重复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建立在“眼见为实”之类的直观感知之上。 3.光和颜色的研究 在科学史上,有两个思想巨匠研究过光和颜色,一个是牛顿,一个是歌德。 (1)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了单色光,然后又用一个倒置的三棱镜将单色光束还原为太阳光,这显然是一个人人皆可重复的实验。 (2)歌德则仅用肉眼的感觉描述颜色,并希图建立一门颜色学。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即便相同,对感受的记载也会有很大的模糊性,难以接受重复检验。 (3)两相比较

自然辩证法作业1

论自然观的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 实意义 姓名:程志先班级:食研1402班学号:14020000405 摘要 自然观又称自然论,或自然哲学,是人类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索活动而形成的对于自然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古代有机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演化、系统、生态自然观。谈到自然观必然要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其实说到底,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人与自然、人类、自然 1.导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

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之后,自然观的演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有机论自然观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论生态自然观"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而与人隔离的对立物",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自身"。这种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是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现代生态学理论揭示出:整体性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特征,自然界是由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变幻等多样性构成的有机整体[1]。每一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都离不开与其它物种的联系和对环境的依赖。它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成平等的主体际关系,人对自然环境负责就是对一个“他者”负责,人类呵护自然的内在价值就是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从而将人文法则逐步推广到非人类的自然——从动物到植物,到所有生命的存在,再到

自然辩证法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系统: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或者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范式:指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3自然观:关于自然界及其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4证伪主义: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做是普遍命题 5科学技术观: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6科学假说:指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 7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8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 9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1.朴素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看做一个物质的、相互联系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寻找自然界的原因,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并力图作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 2.机械自然观: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在运动中的、完全受制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的客观存在的体系。 3.辩证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认为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普遍的联系之中。 4.人工自然: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主体意识所达到的,并经过人类劳动加工改过的那部分自然。 5.马太效应:指研究成果越多的人越出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产生科学权威的现象。

(自然辩证法)1第一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第一篇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的观点。它的形成和发展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古代朴素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20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本章结合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自然观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及其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案例与讨论】 1、原子论思想 自泰勒斯提出“万物缘于水”这个命题以来,自然哲学家们都相继发展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的理论。早期的人们都把自然现象归于某种单一的自然物质,如水、火、气等,这种作法虽然完成了对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但并不令人信服。人们都知道,自然界中既有水,也有火。但常言说得好,水火不相容,它们分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水本质上就是火或者反过来火本质上就是水呢?如此看来,用单一的自然物质作为自然界统一的基础是行不通的。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将“多”统一为“一”是不大容易的,特别是在现象的层次上,更是不能服人。由于“多”和“一”的矛盾不能解决,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不能牢固建立,科学的大发展就不可能。 原子论者留基伯(活跃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德谟克利特(约前460——约前371)是爱奥尼亚人,前者生于米利都,后者生于希腊北部的阿布德拉,他们提出了科学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原子论的思想。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但统一不是在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的,不是将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而是将宏观的东西归结为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的东西就是原子。 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它变得更小,但仍然是一个物体,它还可以被一分为二。这个过程是否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呢?原子论者说,不能。分割过程进行到最后,必然会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原子。所谓原子,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不可再分割的东西。原子太小,我们看不见,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世界的共同基础是原子。 为什么世界上诸种事物会彼此不一样呢?原子论回答说,这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在形状、大小、数量上不一样。这个回答看似平常,但非同一般。我们知道,世界上丰富多彩的事物之所以难于统一,原因在于,它们看起来彼此有质的区别,原子论把这些质的区别还原成一些量上的差异,就使统一的自然界可以用数的科学来描述。我们知道数学在今天对于自然科学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有原子论这样的思想基础。 原子论在希腊时代还只是思辨的产物,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本人并不是科学家。但是作为一种杰出的科学思想,原子论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科学重新复兴了原子论,并在实验基础上构造了物质世界的原子结构。今天,“原子”不再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分章提纲 详细页码版

导言部分 1、自然辩证法相关 学科性质(1):综述 自然科学、自然辨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P2 自然辩证法的作用P2 研究对象和内容(2-4):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1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特点(4-5):自然辨证法是开放的体系 2、自然辨证法创立 自然辨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5-6)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6-7) 自然辨证法的基本思想(7-10):5点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自然界的辨证性质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P10 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10-12):2点 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12-13) 3、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辩证法(13-15) 自然辨证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价值和伦理问题、)(15-18)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8-19):3个方面

第一篇自然观 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科学技术基础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对自然的认识:(关于自然万物的本原、物质的运动和时空、天文学的宇宙模型、数学、生物学和医学)P23-27 二、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的认识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关于自然的物质本原、天文学与历法、医药学方面、数学方面、农学方面、其他科学和制造技术方面)P27-29 三、古代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 古代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笼统性的特点P30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作用P30 古代朴素自然观总体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第二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 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和历史条件P31-32 二、16~18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最充分的是天文学、力学和数学)P32-36 三、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特点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P36-37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不彻底性)P37-42 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机械的还原论、机械的决定论)P38-39 唯物的不彻底性P40-41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作用P41-42 第三节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一、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P42-45 自然科学的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3点P46-47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唯物主义、实验分析、系统辩证的特点:3点P47-4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到近代机械论思维,再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P48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 (1)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一班;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论述中共;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目前我国的生态困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答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一班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论述中共十八大所部署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根据和战略意义。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