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学法与“自主探究”园本教研的融合-精选教育文档

蒙台梭利教学法与“自主探究”园本教研的融合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

丽娅?蒙台梭利创立的一套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这套教育体系开始逐渐被我国的幼儿园引进、学习和实践。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注的容器,成人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幼儿,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身心发展。而“自主探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与“蒙台梭利教学法”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它要求幼儿做活动的主人,在成人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2002年起,我园成为了省教育厅的首批幼教课改试点园之一,园领导引领教师领会《纲要》精神,确定了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导的改革探索。于是我园在课改过程中,围绕“自主探究”尝试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与园本教研相融合,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与学习里。

一、规范的师资培训,树立教师的蒙氏教育观

2003年7月,“中国蒙特梭利教育法协会”委派石茜丝秘书长为我园全体教师进行“蒙特梭利教学法初、中级课程”的培训。引领我们树立蒙氏教育观与“导师”意识,明确教师应该成为幼儿与学习的桥梁,敏锐观察幼儿的需求,学习在何种情况下

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干预。

二、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学习

“蒙台梭利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零到六岁的幼儿

具有吸收性的心智”。处于意识期的三到六岁幼儿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豪不费力地从四周环境吸收与学习。因此成人应该为幼儿预备一个符合幼儿需要的真实环境,它能提供幼儿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与练习,并且象家一样充满爱、快乐与便利。

(一)公共环境。我园在校园楼梯的墙面上张贴品德教育或安全教育的图文、在楼梯的台阶上标记上下楼的正确方向,幼儿通过每天的耳濡目染来理解与吸收;在架空层的展示栏中张贴幼儿活动探索时拍摄的照片,记录下幼儿探索的痕迹呈现给幼儿,帮助他们回忆分析,推动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体验。

(二)班级环境。班级内添置了吸引幼儿的精美的蒙氏教具、与儿童身高相符的蒙氏材料柜、轻巧适合孩子搬动的桌椅、放置幼儿私人物品的抽屉,有助于幼儿自己去做。

活动室装饰墙的设计也一改过去“重装饰效果,轻幼儿参与”的形式,选取能引发儿童互动或儿童制作的作品来布置墙面。例如小班的装饰墙设计成“相亲相爱一家人”主题,在橙色的背景上悬挂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的DIY“全家福”相框,在入园初期帮助孩子们更快地熟悉同伴,感受班级的温暖;又如中班的《夏天》装饰墙设计就围绕着大海、沙滩、夏季用品和夏季服装等元素进行布置,让幼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废旧材料制

作出和夏天主题有关的作品,表现夏天的特征,加深对夏天的印象。

创设“主题墙”加强幼儿与阶段教育教学内容互动。幼儿在参与布置主题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尝试运用合作、交往等技能与同伴、教师和家长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新学期学新操时,针对操节中练习的重点设计“我喜爱的队形”或“我喜爱的操节动作”,指导幼儿将自己喜爱的队形以绘画的形式展示,提高幼儿学习新操的积极性;又如“三八节”来临之际,设计《感恩》主题墙,将孩子为妈妈做的一件事情或制作的礼物以图文或实物的方式展出供大家分享学习,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根据教育内容、目标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用低矮的蒙氏柜将班级划分成半隔离的区域,包括:日常生活区、感官区、数学区、语文区、自然人文区、美劳区等。区域环境的划分遵循“动静分开,桌面操作和地面操作分离”的原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一个属于自己操作的小环境,互不干扰。区域操作材料用托盘盛放,按层架规律、有序地摆放,方便幼儿取放。

三、通过给予自由获得纪律,建立良好常规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纪律就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同时,蒙台梭利发现幼儿社会行为的敏感期在两岁半至五岁左右。幼儿从以前的“倾向于独自玩耍”转变为“对于一些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则”感到兴趣。教师根据不同年

龄段幼儿的敏感期特点,通过给予幼儿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的自由,建立良好常规。

(一)生活常规的培养。3-6岁的幼儿是秩序感培养的敏感期,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与幼儿共同制定生活活动常规,形成了“让规则自己说话,幼儿自发地主动遵守”的良好班风。例如小班新生来园时,很多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来园后该做些什么。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团讨:“早上来园我们该做几件事?”根据幼儿的回答,帮助他们总结:“喝水、换鞋、放书包、插红牌、问好……”教师抓拍幼儿的行为,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为这些照片排序后配上数字和箭头,布置在活动室门口醒目的位置,幼儿来园看图谱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的自我管理提供支持。又如盥洗室的规范,同样以照片的形式展示“饮水”、“入厕”、“正确使用毛巾”等规范,引导幼儿自发地规范行为。

(二)区域活动的常规培养。幼儿喜欢进区活动,但是一个区域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孩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组织幼儿在集中讨论后制定出“脚印标志”、“进区牌”、“图示登记”等方法控制人数。为了保证幼儿在区域中能正确、安全地工作,教师组织幼儿共同制定了在不同区域内活动的规则,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活动的常规。例如美劳区中对剪刀、纸张、胶水、抹布等材料的取放、操作都有明确的要求,由于幼儿参与了规则的制定过程,对规则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在遵守规则方面比以往有

很大的进步。

四、研发“工作”材料,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究学习

蒙台梭利把幼儿的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幼儿肌肉和肢体动作协调,手脑并用,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蒙氏教法通过儿童连续完成手头分级推进的工作,完善、磨练自己。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蒙台梭利教具能够在读、写、算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很好地弥补我国传统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但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侧重的是常规行为习惯和数概念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具使用当中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对她进行一些改良和研发。

(一)日常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区”中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研发“基本动作发展”与“照顾自己”的各种教具。例如“倒”的工作,教师提供了大颗圆形木珠―花生―黄豆―绿豆―米―沙―液体等材料,材料提供了阶梯式的帮助,对“倒“的技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语文教育: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充分发掘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研发“语文区”教具。例如大班的“成语汉字接龙卡”、“象形文字与简体字配对”、“汉语拼音书写模板”、“田字格部首找朋友”等。

(三)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在“自然人文区”中,结合我国的风土人情、节日习俗以

及自然现象,研发反映幼儿所处文化背景和生活现象的操作教具。例如“十二生肖三段卡”、“特产与省份配对”、“年、季节、月份拼图”、“摩擦起电”、“时间与日常活动配对”等;在“美劳区”中根据幼儿美术技能发展的规律,投放多种材料。例如“有趣的印记”,教师投放积木、玻璃珠、汽车、棉线、纸团等不同材料,幼儿在使用不同材料沾颜料进行“印图案“的练习时能感受不同材料沾染颜料后在纸上印出的图案纹理的不同,为开展装饰活动积累经验。

五、在单元主题活动等集体活动中渗透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增进幼儿自主进行社会互动与语言交流

为了避免走入“蒙氏教法即蒙氏教具操作”的误区,我园结合单元主题活动等集体活动,增加幼儿自主进行社会互动与语言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蒙氏课程。

(一)主题团讨活动。“团讨”一词从蒙氏教育中引用而来,与主题结合大大丰富了团讨的内容。主题活动的内容一般选取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事件,运用图片、录像等直观手段作为谈话的铺垫,预告家长谈话的主题帮助幼儿准备谈话的内容。包括:“随机团讨”,例如在大风天气开展“风娃娃在哪儿?”的团讨活动;“季节的团讨”,例如“夏天印象”;“节日团讨”,例如“你是怎样过六一的?”等。在团讨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达到“让幼儿喜欢说、有的说、说的好”的目标服务,并在记录幼儿的发言的基础上,选择同一主题的儿歌、故事、绘画、手工

制作、音乐舞蹈等活动来充实主题活动内容。

(二)全园晨区自主锻炼活动。蒙特梭利的教育特点之一“混龄教育”。即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幼儿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幼儿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幼儿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园打破原有的年龄班界限,设置多种户外活动的项目,将全园教师分项目负责。幼儿根据爱好与自身动作发展水平,自主选择体育项目活动。在幼儿自主选择和活动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与其他班级教师、同伴交流,在实践中提高了交往技能,并学习了照顾年龄小的弟妹和向年龄大的幼儿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了幼儿互爱互助的良好品德。

(三)创造性游戏。在角色、表演和建构等游戏中,教师提供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的机会,提供表格与游戏材料,引导幼儿按意愿分组,协商游戏角色的分配并在表格中用图示来记录角色扮演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推选“组长”协商小组间的合作和材料的使用等问题,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游戏的水平。

“蒙台梭利教学法”如同一座宝库,等待我们去发掘。将蒙氏先进的教法融入园本课程的应该做到:正确理解蒙氏教法的思想内涵,尊重本土的文化背景,从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出发,找到本土化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中国化蒙特梭利教育的实践中让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照顾别人,学会照顾环境,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订正,学会惜福与感恩,学会关爱与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