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之歌》民族心理学研究史述

《尼伯龙根之歌》民族心理学研究史述
《尼伯龙根之歌》民族心理学研究史述

第30卷第1期2008年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 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30No .1

Jan .2008

尼伯龙根之歌 民族心理学研究史述

李 钥,贺松柏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 尼伯龙根之歌 被人们一再吸收、咀嚼、利用,成为了德国民族特征的发射空间。历经多年史诗的研究时常偏入政治意识形态甚至是民族精神的轨道。却鲜有学者来探究这种种政治行为的心理根源,以及该作品所蕴藏的巨大民族驱动力。国内的学术界对于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不足存在着偏见。 尼伯龙根之歌 在中国研究的薄弱、单一、主观。从 尼伯龙根之歌 来进行德国民族心理研究对于现在中国面临的全球化趋势和未来的挑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史; 尼伯龙根之歌 ;民族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8)01-0092-03

一 国外研究成果

(一)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 在德国的研究成果

尼伯龙根之歌 自从18世纪被重新发现后,在不同的时代被研究者们以自身的意识形态投射到史诗的研究和接受中。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研究过程中,史诗被人们一再吸收、咀嚼、利用,成为了德国民族特征的发射空间。经过了重新发现和用近现代德语翻译、校正之后,在德国对这部史诗的研究经历了与 荷马史诗 的比较研究;功利性研究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

1757~1767年约翰!雅各布!波德默尔重新发现 尼伯龙根之歌 后,创造性的把史诗与古代叙事诗相类比。他在这部中世纪作品中看到了?伊利亚特式的诗歌#。此后,同时代的人源于对古希腊文化情有独钟,对史诗的研究总是受荷马研究的影响。温克尔曼( 古代艺术史 ),约翰内斯!封!米勒都对 尼伯龙根之歌 与 荷马史诗 做了联系和对比的研究。19世纪早期浪漫派对 尼伯龙根之歌 以及古代德语诗歌进行研究,吸取养分。浪漫派的重要人物施莱格尔兄弟都认为该史诗是被从古德语翻译过来、与中世纪有关的最重要的作品。其兄奥古斯都!威廉!施莱格尔1802年在题为 关于美文学和艺术 的讲座中把该史诗与荷马的著作进行比较。他认为, 尼伯龙根之歌 在?叙述的生动和现实性、激情、性格以及整个情节方面都胜过伊利亚特。#他盛赞 尼伯龙根之歌 盛大的悲剧规模。直到20世纪后期,才有人提出,牵强附会地把该史诗与荷马史诗联系起来,抹杀了 尼伯龙根之歌 本身的历史特征。

1807年拿破仑战争之后这部史诗的研究出现功利性的趋势,人们把 尼伯龙根之歌 和法国外来统治以及1813年到1815年解放战争联系起来,充满激情地称之为民族史诗,史诗被当时的人们用狭隘的民族主义眼光来研究、认

识。在自由战争期间柏林教授奥古斯都!绍伊纳用史诗煽

动所谓的?德国无畏精神#。由奥古斯都!绍伊纳用新德语译介的 尼伯龙根之歌 一文反响最大。后来的理查德!瓦格纳、路德维希!维兰德等人均不选取综合的情节和结构,而是从单个情节和结构中提取出的人物,并且使其功能化,成为对自己有利的意识形态携带者和典型来研究。史诗后来又被保守的君主制的拥护者接受。路德教派的神学家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维尔玛在很有影响的 德国民族文学史 中,把这部史诗宣扬成德国民族忠诚的典范。在此期间只有歌德比较公允地、不带功利色彩地理解这部作品。1827年歌德看了卡尔!希姆劳克翻译的史诗后,很深地感受到了作品的多层次性以及其中包含的有条件的对照手法。他把史诗理解为文化历史的证据。他认为:?对该史诗的了解属于民族的一个教育阶段。#他在与爱克曼谈话时把这部作品与 荷马史诗 相提并论。但是歌德不赞同卡尔用小资产阶级的精神和相应的词汇来歪曲史诗或者据此把它看成是德国美德的写照。他也反对浪漫派的解说,比如奥古斯都!威廉!施莱格尔所认为的?凭借他内心的感受,应该在基督教的意义上来理解 尼伯龙根之歌 #。

然而,此后对这部史诗的研究更走入了附着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的歧途。黑格尔在 美学 中把 尼伯龙根之歌 放在历史性的可变化层面上来理解,并且认为它不如荷马史诗那么适合认知异型中的自我。黑格尔认为史诗没有表现日耳曼民族的伟大,以及英雄人物有诸多与封建武士格格不入的东西,因而史诗遭到了黑格尔极力贬低。理查德!瓦格纳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从现实中逃到对古希腊和古代德国传说的研究。他对尼伯龙根神话的分析促成了著名歌剧 尼伯龙根的指环 的诞生。他重新建构了尼伯龙根神话。瓦格纳对 尼伯龙根之歌 的重新建构从深处唤醒德国

92

收稿日期:2007-10-12

作者简介:李 钥(1976-),女,湖南长沙人,讲师,湘潭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德语语言文学研究。

青年对英雄的认同感。他的政治意图是塑造日耳曼民族的再生和德意志帝国的壮美回归。一战和二战期间对这部史诗的歪曲和误读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在对史诗滥用阶段人们刻意抹杀原始史诗中占主导地位的欺骗、死亡和痛苦,仅利用了史诗中表现的神力、疯狂、勇猛、忠诚等元素,人为地赋予史诗积极功能。

随着第三帝国的灭亡,史诗的研究去除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功利性目的。1945年以后, 尼伯龙根之歌逐渐失去了对德国人的影响力。然而,仍然出版了从各方面研究该史诗的专著,史诗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情势。研究史方面的成果有:1975年奥特弗里特!阿尔里斯曼的 尼伯龙根之歌在德国???论尼伯龙根之歌从18世纪中期到一战期间的接受;2001年克劳斯!查特洛卡尔的 尼伯龙根之歌800年???回顾、关注与展望;2004年贝恩哈尔特!马丁的 尼伯龙根之歌在德国民族意识中的反射???论从1819年至2002年<尼伯龙根之歌>在青年和消遣文学中的文学接受。史诗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有:1977年卢迪!波尔克哈特著 尼伯龙根之歌:书面传说的口头起源痕迹; 1979年亨里克!库尔斯多姆著 尼伯龙根之歌诗节收尾研究;2002年谭亚!维斯著 尼伯龙根之歌的韵脚标识。影响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有:1980年舒尔特!沃尔维尔著 尼伯龙根之歌对19和20世纪德国艺术的影响; 1987年奥特弗里特!阿尔里斯曼著 尼伯龙根之歌:史诗、作品和影响;1987年艾伦!贝恩德尔著 尼伯龙根之歌和古德伦之歌之时代与历史意义的比较研究;1987年瓦尔特!赛特尔的 尼伯龙根之歌中的政治;1987年鲁道尔夫!克莱斯著 尼伯龙根之歌作者探究???罪犯?怪异的僧侣?或是大屠杀的经历者?;2003年克吕格著 古老的传说???尼伯龙根之歌和它的世界;2005年罗伯特!施奥尔普勒著 论<尼伯龙根之歌>和沃尔夫拉姆!封!埃申巴赫的<帕尔齐伐尔>中的男性社会化和对女性的控制形式; 2006年阿尔福莱德!艾本鲍尔著 尼伯龙根之歌和欧洲中世纪英雄史诗;禺尔根!布罗尔著 尼伯龙根之歌(c手稿)的文学革命和政治时代背景。历经多年史诗的研究终于步入正常的轨道。这些研究使这部史诗焕发了青春。

(二)德国民族心理学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民族心理学#术语的是德国哲学家拉察鲁斯和他的朋友语言学家斯坦塔尔。他们共同创办了 民族心理学及语言学杂志,共发行20期,继续到1889年。在此刊物中他们一面从事原始民族语言、宗教、神话及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一面探寻这些原始民族的心理历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最终建立起科学的民族心理学。他受到黑格尔的历史演化论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在晚年花了近20年时间写了 民族心理学10卷巨著。他认为,民族心理是社会因素的结果,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体现,是人类的?文化成果#。研究种族群体心理应通过研究其神话、风俗和语言。民族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由心理学家冯特所创建。

20世纪初期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勃勃生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当时民族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推动作用,他于1913年发表的 图腾与禁忌和1939年发表的 摩西与一神教,是他涉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巨著。冯特所忽视的许多题目,比如无意识、变态、性欲和情态等,弗洛伊德却把它们作为他的主要基石。弗洛伊德的这两部著作对英国和美国的民族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图腾与禁忌的出版直接促使了英国人类学界功能学派创始人马凌诺夫斯基的新几内亚田野调查,并写成 两性社会学。提出了,俄底普斯情结不具普遍性和情结的文化意义。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亦深受其影响著有 萨摩亚人的青春期、 三个原始社会中的性别与气质和 男性与女性。他们的研究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化与人格运动的产生。是民族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大批从德国逃到美国避难的科学家的加入,使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重心转到了美国。新弗洛伊德学派在美国学术界十分兴盛。目前民族心理学在研究趋势上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方面,一批民族学家倾心于跨文化的探讨;另一方面,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美国的兴起,民族心理学研究明显受行为主义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影响。这正是研究的新突破。史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研究,从目前本人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没有相关的系统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学术界在这个研究领域还缺乏有见地的学者和有建树的研究成果。

二 国内研究成果

(一)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在对于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上国内的学术界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不足,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偏见:

(1)国内学术界受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对中世纪偏见的影响,普遍认为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裂,是在北方蛮族用武力打碎的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废墟论#导致了只承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文学的源头,而中世纪的文化文学似乎被研究者们抛弃,成了欧洲文化发展上的空白。欧洲千年的中世纪对后世文化影响成了学术界视而不见的?盲点#。

(2)由于缺乏对基督教这一极其重大的文化现象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的科学分析。学术界存在着对基督教文化作用的认识偏低或干脆采取一种简单的否定态度。对于欧洲中世纪社会里的宗教文化和文学,往往不加具体分析就武断认为它是落后和反动的。

(3)有些学者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中世纪的所谓世俗文学和文化,忽视了世俗文化和文学与基督教的思想文化中交融杂糅存在的现实。导致了对世俗文化和文学范围的划分和定义简单化。想当然地认为欧洲中世纪有绝对宗教的和绝对世俗的两种文化和文学形态。

(4)对古代欧洲?蛮族入侵#这一历史进程缺乏全局的、科学的认识。这个欧洲历史和文化上所谓的?中世纪黑暗时代#其实并不只是起到了破坏作用。异质文化使思想文化更富有活力,具体说中世纪文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必然联系,没有被持?破坏论#观点的学者审视到。

因为学术界存在着这些偏见,加上有许多学者断章取义地机械地理解恩格斯在 德国农民战争中?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纪承受下来的唯一的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

93

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这句话。偏见和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就成了千篇一律的八股,如作品、作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作品的时代意义等等。许多学者甚至对那个时期的作品不屑于研究。李耀宗在其文 汉译欧洲中古文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如是论述:?中国知识界对欧洲千余年的中古文化认识不足,%,从时间上说,欧洲中古文学的鼎盛时期,即12、13世纪文学几乎全缺;地域上,西欧文化的核心地带,法语和德语文学也只有象征性代表;文体上,南北法语和中古高地德语的抒情诗、罗曼斯、史诗、色谑诗、梦幻诗、名喻诗、动物讽喻等等,都只闻楼梯响,不见斯人来。这些中古方言文学全盛期的作品和作家,不是少为人知,就是所知有限,%#且不论他的说法正确与否,从他的论述中亦可看到作为12、13世纪用中古高地德语写就的英雄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在中国研究的薄弱。戴上了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八股论文往往也使得对这部史诗的研究单一,主观,缺乏对待历史文化科学、公允的态度。当然,还是有许多学者做了一些筚路蓝缕的译介和研究。1959年钱春绮根据现代德语首次翻译了 尼贝龙根之歌,将这部德国中古文学中最重要的史诗以诗体译成,介绍给国人。200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安书祉译的 尼伯龙根人之歌。安书祉将 尼伯龙根之歌直接由中古德语翻译为中文这在德语文学译介中无疑是一个创举。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曹乃云翻译的 尼伯龙根之歌。姜岳斌 尼伯龙根神话:黑格尔的误读与瓦格纳的扭曲???兼论西格弗里的形象在德国文化中的异变中从黑格尔和瓦格纳对这一英雄形象不同的接受论述分析了史诗的封建主义原则和日耳曼民族精神。赵蕾莲撰写 <尼伯龙根之歌>???一部伴随德国历史沉浮的中世纪英雄史诗,介绍了800多年来不同时期德国人对该史诗的不同接受,真实地反映出德国主要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变迁。孙宏 言史诗不必称希腊???

荷马史诗与<尼伯龙根之歌>的一致与差异,从道德训谕、题材来源和战争场面处理上论证了 尼伯龙根之歌与荷马史诗相比并不逊色,同时驳斥了学术界长期以来言史诗必称希腊的流弊。黄明嘉 寻觅莱茵河底的?宝物#???

伯尔小说的神话原型蠡测从伯尔的小说中寻找 尼伯龙根之歌的影子,由此看到史诗已是沉淀在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深处,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经验中的?原始意象#。林笳在 德国中世纪骑士文学中介绍了德国骑士文学的三种题材: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宫廷情歌,并对这些题材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了 尼伯龙根之歌。目前国内 尼伯龙根之歌的研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还没有专著出版。

(二)国内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民族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人员严重不足,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结构。这种状况与我国多民族的民族资源极不相称。有关民族意识、民族认知结构、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社会化过程的特点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陈大齐在1919年写文章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童润之在1928年发表了 论民族意识,粱乙真于1942年刊文 从心理学的观点论民族气节,吴江霖在1947年发表了 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观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民族学界愈来愈重视民族心理研究。

关于一般民族心理学理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首先成为研究民族心理理论的学者们的争论焦点,研究成果有:熊锡元的 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吴团英的 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 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顾学津的 民族心理素质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1期);徐杰舜的 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 民族研究1990年3期);何叔涛的 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自我意识( 民族研究1984年2期);纳日碧力戈的 民族意识辩( 民族研究1991年5期);李瑞、何群的 民族意识初探( 民族研究1991年2期);吴金的 谈当代世界民族进程和民族发展意识问题(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6期);刘锡淦的 浅谈民族意识问题( 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4期)。从以上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论文来看,作者们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持久性、渐变性及其在民族识别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但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外延及内涵的理解,仍存在分歧。

关于个别民族心理因素的研究成果有:熊锡元的 试证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思想战线1986年6期)、 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 思想战线1990年4期)和 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特征论集广西出版社1987年再版);荣丽贞的 蒙古族祭祀习俗与民族心理浅述(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6期);徐杰舜、覃乃昌的 壮民族意识浅证( 学术论坛1989年6期);萧景阳的 黎族现代民族意识略论(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1期);苏世同的 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 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的文章 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 社会学研究1989年4期);钟元俊的 试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2期);郭大烈的 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 民族研究1987年3期);戴小明的 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质的思考( 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4期);以上论文从实践出发,具体分析某一民族的心理素质或与其心理素质相关的问题。我们对民族心理理论的研究仅限于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中的四特征之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对个别民族心理的研究也多为对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分析。就本文所研究的史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如果能从 尼伯龙根之歌与德国后世民族心理的关系切入来研究说明史诗这一类民族早期文学对民族心理的影响巨大,一部史诗是如何在德国民族心理中沉积,成为集体无意识。而民族心理又是如何深刻的影响历史的进程。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中寻求德国民族的心理学根源和文学的根源,从文学的、心理学的途径加深对德国研究,重新审视德国中世纪文学和文化重要意义和地位。从这一侧面更理性分析德国,对于现在中国面临的全球化趋势和未来的挑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纠正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偏见,复原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的完整面貌。弥补我国长期对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研究的薄弱与不足。这一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责任编校 杨凤娥)

94

家具设计-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我国家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己经充实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家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已不仅仅是一种物质需要,也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精神需求。而且,起居室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用来弘显一个家庭的气度与公众形象的重要场所。家具的品质体现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家具特征,家具作为文化和艺术的产物,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需要有其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社会毕竟是在发展,是在进步的,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现代中式风格(起居室)家具的设计时代性和民族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现代中式风格(起居室)家具设计要求家具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存,既能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同时还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也就是巧妙地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使其既具有古典家具的艺术特质,又具有现代家具的艺术效果。因此,现代中式家具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的、绿色的、人文的家具复合体。 二、研究进展 目前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家具工业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日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对家具产品及服务水准的期望越来越高,家具市场也已进入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商圈细分的营销阶段,家具经营也逐步向家居文化方向延伸,企业专业化、产品系列化和市场细分化,将是家具行业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现代中式家具的起步已有10多年的历史。当前,国内已有很多专家、学者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很多家具厂商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开发出一批集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于一体的家具产品。开始只是个别家具企业(如联邦集团、顺德三友家具有限公司的部分产品)为在市场中突出产品的个性,增强市场竞争力而推出的现代中式家具新产品;后来许多高校家具专业的老师对“现代中式家具”的研究,现代中式家具才上升到理论上的研究,并形成成熟的现代中式家具概念。

民族心理学

民族共同体心理就是民族基于共同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的、表现在心理活动诸方

面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特征。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融汇在其载体——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中,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心理又铸就各具特色的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 一、关于民族共同体心理 (一)民族共同体心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民族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一个民族表现出稳定特征的心理特点才是这个共同体的心理特点。所以那些临时、偶尔表现出来的,不稳定的心理特点不能归属于民族共同体心理特点。 (二)民族共同体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民族共同体心理一经形成就能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相对独立存在。 (三)民族共同体心理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体现出来 同所有建筑一样,宣恩民间建筑是按照人们的意志建造的空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建筑本体与建筑文化伴生,相互印证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彭家寨、苗寨、侗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各民族的心理特征,或者说,三大主体民族的心理特征可以从他们的建筑中找出印痕。

一、语言是构成民族的要素之一 语言是民族认同的要素之一,民族语言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心理特征。 (一)语言是民族性的重要体现 (二)语言包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二、民族语言的心理功能 (一)语言的认知功能 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人们认识了某种客观事物之后,必须把这种认识成果纳入音的“容器”,音义结合,成为语言符号(语素及词),所以,语言起着固定认识成果的作用。 人在学习语言作品、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民族语言积淀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标志,也是民族的黏合剂。 二、民族语言的心理功能 (三)语言的社会心理功能 语言社会心理功能的发挥以使用为前提,只有在使用的基础上,才有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语言强大的社会心理功能表现在人们在运用语言交流时所发生的互动。 通过语言的社会心理功能,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传递着信息、发生着影响,尤其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个体社会化发展中,民族语言的社会心理功能产生着更大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以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彼此传递着信息,产生着影 一、语言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 民族文化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在其母语中都必须有相应的有声表达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具有概况整理表达说明文化中一切文化特点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又需凭借本民族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 语言实际上是该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共同的桥梁,因而在文化运作中使用的频率最高、运行的周期最短。 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 (一)民族的语言求同心理 以我国景颇族使用的语言为例:景颇族内部存在支系的差别,不同支系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中,景颇语同载瓦语等语言差别较大,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上,相互间的同源词不到1/3,一些常用的基本词也不同源,而且同源词的语音对应很不严整。 二、民族语言文化心理 (三)民族的语言求纯心理 世界上的语言,相互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受别的语言影响的纯语言是不存在的。不过,语言影响有大小之分,有的语言受别的语言影响大些,语言中夹杂外来成分多些 民族心理会随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可能从一种认识转为另一种认识,由一种不符合客观规律(或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转为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所以,我们在制定民族语文政策或处理民族语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既要考虑民族心理的因素,又不能完全以民族的一时愿望做为依据。而应具体分析制约语言文字的各种因素,正确掌握语言文字演变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凡符合语言文字演变规律的民族心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歌舞史诗《东方红》的艺术特色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和演出于1964年,它以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描述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的艰苦历程。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同志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三千多人,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成功地创作了这首革命史诗。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依照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集中概括地表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精心地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成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获得新生的真实写照。《东方红》除序曲《葵花向太阳》外,共分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六场。它是富有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特点的作品,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美术的大综合;共包括24个舞蹈、歌舞和表演唱,36首革命歌曲,14段朗诵词,

28个场景。在36首革命歌曲中,有为毛主席的《井岗山》、《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三首诗词谱曲的歌曲。其它歌曲大部分是选自各个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史诗中整个舞蹈部分,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绚丽景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一首中国革命的颂歌。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多年来被一代代人喜爱和传唱。《东方红》的编排是在周恩来的倡导下进行的。编导组以陈亚丁、周巍峙为首,他们既是著名艺术家又担任着文艺领导的职务。仅舞蹈编导组就包括了以查烈为首的29人。排练历时数月,首演式及以后的演出均在人民大会大会堂举行。这部作品以严谨的结构,宏伟的气势,精巧的设计和高超的技艺来展现主题。除去大量的新编作品之外,许多各个历史时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优秀歌曲和建国以来的优秀舞目,根据主题发展的需要都予以合理的运用,穿插展现,当歌则歌、当舞则舞…几乎所有当代的著名歌、舞、乐手都参加了此次演出,整个队伍达3000余人(包括了北京以外的部分文艺团体)。 《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表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但这次演出也是对于建国以来中国歌舞艺术的一次巡礼,对广大文艺队伍的一次检阅。它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的最大盛事之一。1965年《东方红》拍摄成艺术影片,在国内外发行上映获好评,电影观众达到数亿人次。之后十多年每逢重映《东方红》,电影院依然座无虚席,百

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民族心理学 一、什么是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上的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 二、民族心理的特性。 1、共同倾向性。 2、相对稳定性。 3、社会历史性。 三、民族心理的表现形式。 1行为模式:人们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它是反映和投射出民族心理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投影屏幕。 2、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间接、抽象同时更为深刻) 一、民族心理研究 (一)早期的民族心理研究 1、“民族心”说。 最早是从19世纪末期德国民族心理学派开始的。1859年拉扎劳斯和施坦泰尔把当时的语言学和民族志资料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创办了《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声称创立了一个民族心理学派。但对民族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冯特,他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为了公开这些研究成果,于1881年创办了《哲学研究》杂志。并于1900年发表《民族心理学》10卷本。他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民族共有一种并融化在民族本性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即“民族心”,民族心不存在于个人的心理过程中,不是用个人心理能够说明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只能到这些民族共有现象中去寻找。冯特把个体心理现象和群体心理现象统一起来,为人类找到了一条比较广阔的出路。 2、群体心理论。 继德国民族心理学派后,法国群体心理学派发展起来。塔尔德的模仿说,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论。塔尔德主张群集心,主张个人之间的模仿作用,并以此反对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理论,同神秘的外在力量说明群体心理现象。迪尔凯姆主张“集体意识”,是一种精神实体,是由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制度、思潮、舆论等价值观点、社会规范构成的意识总体。把超个人的精神实体混同于群体心理。 勒朋是法国群体心理学派最有影响的人物,1895年出版《群众心理学》,比较集中地研究了群体心理现象。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创造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没有被意识到的一些“原始意象”(潜在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人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来的先天的倾向或潜在的可能,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而后天经历和体念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越多。教育和学习越丰富、也就越容易使集体无意识在各个方面得以个性化。

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

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 孙利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格,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学对民族性格的研究,交代了民族性格研究的大背景,分析了影响国民性格发展变化的因素,如文 化、社会、经济等,并对有关中国人民族性格研究的一些典型观点和实证研究作了一个回顾,并指 出,要发展中国经济现代化,有必要培养出一种健壮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民族性格;中国人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187(2003)002-0008-03 社会心理学中,民族是指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过 着大体相同的经济生活、在民族语言基础上形成的 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的有历史为基础的集 团。[1](P70-74)在共同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共同心理 素质不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标准,有时还是唯一的 标准。要明晰民族的内涵,有必要先区分一下“民 族”和“种族”这两个概念。民族和种族有所不同,种 族强调某个集团在生理基础上的相似性,而民族则 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族心理素质 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另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代表的 民族心理素质又反映和影响着民族性格。可以认 为,文化是民族性格的放大,而民族性格则是文化的 深层结构。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在特殊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 同拥有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它赋予了民 族心理以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足以将一个 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2](P479-488)民族性格又叫 国民性,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国民性包含着一 个国家国民的心理和性格。民族性格起作用的范围 很广泛,不论哪一个人和哪个群体的成员身上都深 深地刻着民族性格的烙印。民族性格对所有的国民 都起着定型的作用,民族越古老,历史越悠久,民族 性格就越深沉、含蓄、执着。 在心理学领域,最早涉足民族性格研究的,是德 国心理学家冯特和英国心理学家、人类学家里弗 冯特(1900-1920年)提出,要通过语言、神话、风 及艺术来“研究以人群的一般发展和有普遍价值 共同的精神产物发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3]里弗 则用民族性格来说明种族的壮大或是萎缩。勒温 年代对比了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德 人防卫心理比较的表浅,而美国人的防卫心理相 深沉。所以,德国人与人交往不够直率,但是他们

王世襄经典家具欣赏(下)

王世襄经典家具欣赏(下) 王世襄经典家具欣赏(下)尺寸:宽103.5厘米、深68厘米、高31厘米此炕桌应系宫作,桌面攒框镶整板,束腰,彭牙。牙板洼堂肚,浮雕卷草纹与螭龙纹。三弯腿,顶部转角螭龙头,腿足外翻,雕成龙爪装。包浆熟老,全品相。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并著录于2011年首都博物馆《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明黄花梨三弯腿炕桌尺寸:宽64厘米、深51厘米、高25厘米此炕桌为明朝之物,抹头可见明榫。面攒框镶三板,下装穿带出梢支承。束腰,下装壸门式牙板,浮雕卷草纹。抱肩榫构造,三弯腿,足部向内弯曲兜转。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明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卷草纹炕桌尺寸:高29.2厘米、宽92.6厘米、深58.2厘米此炕桌造型及雕饰均为明式,比例优美纤秀。冰盘沿下接束腰,牙板上雕饰卷草纹,为晚明流行的家具装饰题材。牙腿相交之处,浮雕对称的如意云纹,三弯腿足部做成如意云纹状,与肩部纹饰遥相呼应。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明黄花梨有束腰带矮老三弯腿炕桌尺寸:高28厘米、宽99厘米、深64厘米此炕桌桌面攒框镶面芯板,起拦水线,冰盘沿打漥,高束腰加矮老,壸门式牙板与腿足沿边造生动的卷草纹曲线,三弯腿,外翻马蹄足,底端支以方足。炕桌选料精美,造型古朴,线

条有力,实为佳作。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文字卷乙第8页。明黄花梨三弯腿螭龙纹炕几尺寸:73厘米、深40厘米、高23厘米此炕几既可在床榻上使用,又可席地单独使用。几面攒框镶独板,冰盘沿下起阳线,线下束腰,三弯腿承外翻卷云足,牙板浮雕螭龙纹整器造型简约,曲线婉转,典雅古朴。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4页。明黄花梨有束腰鼓腿彭牙炕桌尺寸:高29厘米此炕桌鼓腿牙极尽夸张,束腰外的肩、腿、内翻足几乎鼓成圆形。牙条用铲地浮雕,草龙及其莲花纹样疏密有致。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15页。清紫檀翘头供案尺寸:高20厘米、宽265厘米、深24厘米此案造型优美,案面攒边长条独板,冰盘沿,翘首,束腰镂雕条纹,牙板饰波浪构造,轮廊曲线自然与腿相接。通体色泽古樸,木纹精美,包浆莹润,器形稳重又不失俊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参阅: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164页。明末清初黄花梨螭龙纹六柱式架子床尺寸:高232厘米、宽225厘米、深155厘米此架子床制作精细,构思巧妙,装饰效果和结构完美统一。大部分构件可以徒手拆散,方便搬运,而组装后不摇不晃。由此也表明这张床的榫卯加工非常精密合理。攒框床顶承尘与床柱方孔套接,透雕螭龙纹挂沿和坠角。门围子和床围子分别用横料分为三截,分别装透雕螭龙纹卡子花和透雕螭龙捧寿纹绦环板,玲珑剔透,虚实处理得当,颇具美感。软床屉,坐卧凉

习题—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从哲学渊源来看,以下社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中,更多地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影响的人是() A. 让?雅克?卢梭(Rousseau) B. 斯金纳(B.F.Skinner) C. 伊曼努尔?康德 D. 弗洛伊德(S.Freud) 2.著名的“模仿律”的提出者是() A. 威廉?麦独孤(W.McDugall) B. G.塔尔德(G.Tarde) C. 爱德华?罗斯(E.A.Ross) D. 埃米尔?迪尔凯姆( E.Durkheim) *3.《君主论》的作者是() A.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B. 圣?奥古斯丁 C. 圣?托马斯?阿奎那 D. 大卫?休谟 4.通过对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选举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 A. 霍夫兰德 B. 乔治?盖洛普 C. 塞缪尔?斯扎夫 D. 拉扎斯菲尔德 5.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诞生的著作是() A.《梦的释义》 B.《性学三论》 C.《精神分析引论》 D.《图腾与禁忌》 *6.下列理论或名词中,不是由卡尔?荣格提出的是() A.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 B. 阿尼玛(anima) C. 阴影(shadow) D. 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7.最能体现乔治?米德社会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是() A.《民族心理学》 B.《超越自由与尊严》 C.《意识、自我与社会》 D.《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8.第一个使用“认知心理学”这个术语的心理学家是() A. K.勒温 B. U.尼塞 C. F.海德 D. T.纽卡姆 *9.以下不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 亚伯拉罕?马斯洛 B. 埃里克?埃里克森 C. 卡尔?罗杰 斯 D. 罗洛?梅 10.如果你是一名后现代主义者,你认为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现代”特征的是() A. 方法论上的机械主义 B. 研究手段上的实证主义 C. 研究理念上的多元主义 D. 研究取向上的个人主义

【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红色经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记忆中的红色经典】默人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同志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 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北京、上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诗人、作曲家、舞台美术工作者,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业余合唱团三千多人,以满腔的革命热情成功地创作了这首革命史诗。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依照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集中概括地表现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这部史诗精心地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

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成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获得新生的真实写照。《东方红》除序曲《葵花向太阳》外,共分为《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烽火》、《埋葬蒋家王朝》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六场。 它是富有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特点的作品,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美术的大综合;共包括24个舞蹈、歌舞和表演唱,36首革命歌曲,14段朗诵词,28个场景。在36首革命歌曲中,有为毛主席的《井岗山》、《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三首诗词谱曲的歌曲。其它歌曲大部分是选自各个民族和各个历史时期最富有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史诗中整个舞蹈部分,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绚丽景象。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一首中国革命的颂歌。重温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过去。她群情激越、催人奋进;她的诗美、舞美、音乐美;她是迄今以来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每当看到她的那些画面,听到她的那些音乐,总有一种庄严、深重、触动心灵的东西在涌动,让人百看不厌,让人难以忘怀。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及节目单

经典家具的细节描述

1985年9月,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经香港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有专著、中国人却没有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一年之后,该书的英文版、法文版已经问世,德文版今年亦将付梓,在台湾亦已正式出版中文本,它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王世襄对古代家具的研究我是知之颇审的。他首先脱稿的是用了二三十年才写成的近三十万字、有七百多幅图的《明式家具研究》;而《明式家具珍赏》则是应香港三联书店之请,从前一稿中摘录出部分内容,把可以拍到彩色照片的实物收入图版编著成册的。所以真正能体现世襄研究成果的是《明式家具研究》。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专著,相信它的出版,必将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母亲金章,是著名的鱼藻画家。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学士。1941年又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于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同时,亦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主要著作《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图书公司铅印本。《竹刻艺术》1980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髹饰录解说》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明式家具珍赏》1985年9月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明式家具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明式家具研究(王世襄集)》由王世襄编著,袁荃猷制图,本书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研究精华,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其重要贡献有三:一为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二为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三是从人文、历史、艺术、工艺、结构、鉴赏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作者对其所收藏及其所见的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明式家具,全面、深入地进行了学术性的研究,并结集出版。

民族语言由于认知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民族语言由于认知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摘要: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当是各民族的对客观世界认知心理的不同,从而使各种语言展现出不同的个性。本文将以爱斯基摩语言和阿拉伯语为例,指出这两种语言的某些特色。又以汉语和韩国语为例,具体分析它们词汇系统中词汇的差异性。 关键词:民族心理认知方式汉语和韩国语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根据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来解释自然语言的结构特征(包括音系的、句法的、语义的等多层面的特征)以及自然的使用规律。认知语言学认为,对自然语言的全面理解必须从内在的认知心里入手,以人的知识状态为参照,把语言认知作为人的整体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来把握。 人的智能可以使无序的客观世界变成有序的、分等级的范畴体系,这个过程就叫做认知,或者叫做认知的第一个步骤。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知心理的不同而造成的。在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思维特点,有自己特定的思考特点。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一个民族的思维总要和自然地理相适应。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大山里的人喜欢拿山和树木花草来做比喻,住在海边的人语言中就常常出现和水有关系的比喻句子。 北美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雪原上,常年见到的都是一片白色的世界。爱斯基摩人因此能够很好的分辨白色。其实在我们看来,白色就是白色,还能有其他什么颜色吗?可是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出现了六个关于“白色”的词汇。语言学家曾深入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进行考察,发现爱斯基摩人的语言其实并不是很发达。他们居住地的社会生产力不是很高,词汇系统相对英语来说也不是特别完善,甚至描述“红”、“黄”、“紫”等颜色的词汇很少。如果我们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去寻找原因,应该是由于爱斯基摩民族对白色敏感的认知心理,这种心理促成了他们现有的知识状态。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民族心理学

1、民族心理学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民族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又以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不仅研究特定民族集团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还研究他们内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具体研究涉及特定民族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团与民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等。 2、民族共同体: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 3、民族共同体心理就是民族基于共同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的、表现在心理活动诸方面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特征。 4、民族意识: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与他民族交往的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生产生活方式、习俗观念、行为观念等诸方面,以及个体的民族相属性的认知与体验结果。 5、超时空:民族意识意识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特征;在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同一个民族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会延续,同时会背后人心理认知结构所顺应的。民族意识还可以跨越空间,而不是局限于地狱的限制。民族可以不再同一个地区,不再同一个社会,而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存在与发展却不受影响。 6、民族社会化:指在特定的民族群体中,个体通过与民族群体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民族意识与民族群体人格,成为一个符合民族期望的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过程。 第三章民族心理学史略 1、民族学家魏茨和巴斯蒂安是最早涉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人。魏茨于1859年发表《自然民族人类学》巴斯蒂安提出“原始观念” 2、拉泽尔斯以及他的朋友最早提出“民族心理学”也是民族心理学创始人。创办了《民族心理学与语言》 3、1913年佛洛伊德与民族心理学有关的著作《图腾与禁忌》 4、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是马林诺夫斯基;玛格丽特.米德的名著为《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卡丁纳是美国心理人类学拍的创始人和首领。 5、1936年,本尼迪克《文化人类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的民族群体人格或民族性研究的诞生。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内省法。 第四章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跨文化研究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化因素(广义的环境因素之一种)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化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朗诵词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朗诵词,歌曲,歌舞表演 朗诵者:林中华(男)白慧文(女) 序曲 1.歌舞:葵花向太阳 东方红 第一场:东方的曙光 2.朗诵: (男)在毛泽东时代,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祖国的江山多么壮丽。可是,我们怎能忘记过去的苦难,怎能忘记毛主席带领我们跨过的万水千山! (男)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灾难深重的人民哪,你身上带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你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可是啊,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 3.舞蹈:苦难的年代 4.朗诵: (女)黑夜总有尽头,曙光就在前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五四”运动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传播了共产主义思想。一九二一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真理的光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5.歌舞: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6.朗诵: (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出现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响起了北伐大进军的号角。 7.表演唱: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之歌 农友歌 工农兵联合起来 第二场:星火燎原 8.朗诵: (女)工农兵奋勇前进,大革命汹涌澎湃。 突然间,天空出现了乌云,大地卷起了狂风——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背叛了革命,大屠杀开始了。陈独秀投降主义路线,使党和人民在遭到敌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鲜血,染红了黄浦滩头,珠江堤畔,大江两岸,一直到黄河上下,长城内外。 9.表演唱:就义歌 拿起武器闹革命 (男)但是,人民是杀不绝的,革命是扑不灭的,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听,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了第一声春雷。看,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点起了最亮的火炬,建立起第一支人民军队,创造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起义的风暴震动了长江南北。 11.舞蹈: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之歌 12.朗诵: (女)凯歌动地,红旗漫天,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两支革命武装,会师在井冈山。

中国古代坐具发展史简介

题目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姓名成博文 学号 091023 所在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班级专业建筑学102班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21日

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 一、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坐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器具必不可少的一种家居形式。历史的发展逐渐影响着坐具的造型、材料以及装饰艺术。 二、前言 中国古典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以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家具的代表,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论从实用、鉴赏或者是收藏上,还是象征主人的生活品位与地位上,仍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坐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在长期劳动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是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的重要代表。 三、正文 1中国家具的起源发展史简述。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出现的第一个家具被命名为“榻”;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此阶段诞生了比较低矮的家具;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

发展;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 发展与成熟); 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 影响力的代表。坐具的产生与发展。 2.坐具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及发展进程的简述。 2.1夏商周时期。 商朝是我国青铜工艺产生以及发达的时期。当时将铜锡合金制成兵器、礼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创造了青铜文化,其中很多用具已具有木器家具的雏形。但此时人们刚从茹毛饮血、穴居等生活状态中脱离出来,没有垂足而作的习惯。因此坐具在此时还未出现。 2.2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木工工艺开始提升, 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家具结构。当时人们 的生活仍是坐、跪于地上,垂足坐已经出现但尚未普及,所以家具都比较低。但当时的 家具陈 设已经出现由低矮型向高型 演进的端倪。 独坐板枰:汉代出现新型小坐具,为历代坐具的鼻祖。 图1:独坐板枰 东汉画像石“西王母”拓片

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

语言学概论 第1章语言与语言学 第1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 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二、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 三、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四、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 五、什么是副语言和人工语言?二者有什么关系?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 2、稳固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 3、渐变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4、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言语中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 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还有其他副语言如文字、体态等交际工具,但是副语言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一般使用范围有限,语言是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是第一性的,副语言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第二性的。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5、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语言和言语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现成

桂诗春等-2010-语料库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

2010年11月November 2010 第33卷第4期Vol.33No.4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语料库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 桂诗春 冯志伟杨惠中何安平卫乃兴李文中梁茂成 [编者按] 为推动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 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于2010年9月24-25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庆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开拓者桂诗春教授八十华诞。期间,举行了题为“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高层论坛,就语料库语言学的现状、发展前景及语料库的建设、共享、应用等展开了互动讨论。以下是根据专家发言,整理后的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10)04-0419-08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前景与资源共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桂诗春 1.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语料库语言学在外国和国内都发展很快,有的人选择了它作为发展方向,因为它的入门比较容易,上手较快;有的人把语料库语言学作为收集数据的重要手段。但是总的来说,我们的语料库研究还处在比较初级阶段,需要提高。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可以运用现有的一些现成的程序和公开的语料库,如Brown ,LOB ,Frown. Flob , BNC ,CLEC ,只要选题得当,就能获得很多量化的数据,从而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在计算机和扫描仪的支持下,自行收集一些语言素材,建立一个特定的语料库,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觉得,语料库语言学既是一种工具,但更是一门学科;它是对语言行为进行概率性归纳和概括的一门学科,它本身是跨学科性的,要做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必须许多方面要有比较雄厚的基础。首先是数学和统计学。Herdan (1960)的一本早期著作,叫做《词次/词型数学》(Type /token Mathematics ),其副标题就是《数理语言学教科书》(A Textbook of Mathematical Linguistics ),当时还是前计算机 时代,但Herdan 觉得有两件语言事实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大量语言资料(language in mass ),二是语言排列(language in line ),它们是任何语言运作都不能离开的两个方面。某些语言学研究分支如果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将会从中获益。当时还没有真正的机读语料库, Brown 的语料库在1967年才面世,美国心理 学家John Carroll 根据该语料库以及他后来参与制作500万词的AHI 语料库,所提出的词汇频数对数正态模型(lognormal model )均源于Herdan 所奠定的基础。一直到最近美国Barber 利用计算机对英语语体的各种研究,更是利用了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其次是计算机科学。语料库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其主要表现是个人电脑、扫描仪和大容量硬盘的普及,当初Brown 语料库要动用到大型电脑,而到如今,只需一万元左右就能在家里拥有这些设备,制作出甚至比Brown 还要大的语料库。但是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硬件部分,而不认识到软件的建设。从事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人而不掌握一到两种编成语言,也不可能拓展他们的研究领域,因为他不能根据个人的研究需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 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 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 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 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 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 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 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 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 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 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 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 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②人的社会动机 ③社会认识 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