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摘要]在金融危机和政府扩张的产业政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总量迅速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更难”现象。西方近十多年来,兴起的“法与金融”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这一现象及其成因能够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本文据此提出了“长期重法制、监管促指标”的政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一、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融资难、贷款难,一直以来是中国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瓶颈所在。多年来,尽管各方各面从未停止努力,希望多角度、全方位使用各种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成效却并不能令人满意。2008年,在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影响下,中国6000万家中小企业对GDP贡献率达到60%、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机会、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和财税收入,却普遍出现资金链严重吃紧的现象,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

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步显现的背景下,各有关方面积极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试图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08年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密切关注小企业信贷,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企业风险和信贷情况分门别类摸清情况,革新机制,努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小企业渡过难关,尽可能以不低于年度信贷平均增速,单独安排小企业的信贷规模。

2009年3月5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2008年末,工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余额为18575亿元,在全行的公司客户贷款中所占比重达55.67%。2009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又有所加大,今年的前50天内,工行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又新增1131户,融资额增加88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占企业客户融资增量的66.01%。2009年3月10日,中国银行宣布:2009年前两个月,中行新增中小企业授信1004.45亿元,比去年底增长17.56%,其中,新增小企业授信257.1亿元,比去年底增长33.37%。

面对这些可喜的数据,我们却不禁要问:相关各方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与厚爱真的已经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际问题吗?是什么驱动力产生了这些鼓舞人心的数据?

从银行信贷角度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具有抵押品不足、信息透明度差、现金流较不稳定等授信方面的缺陷,所以即使在平时,银行一般也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前述缺陷依旧,更糟糕的是,原来银行相对更为“青睐”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危机冲击是首当其冲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却表现出统计数据上的“井喷”现象,这不能不引起关注与思考!事实上,央行和银监会自2009年3月开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情况调查,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包括中小企业贷款投向。

在对部分银行分支行行长的调研过程中,许多行长认为金融危机环境中,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普遍加大,因此他们领导的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授信和放贷更加审慎。然而为了应付各级派下的中小企业贷款增量的指标,他们只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处理,将原本不是贷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计算”成新增中小企业贷款!

那么,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索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之道?西方近十余年来兴起的“法与金融”领域的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法与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法与金融领域的经典研究及其政策含义

La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简称:LLSV,1997)研究了法律制度及其实施与企业外部融资之间的关系,由此开创了“法与金融”这一研究领域。LLSV(1997、1998)通过分析49个国家的法律及其实施(enforcement)在外源性融资保护上的差异,发现:普通法系(commonlaw)对银行比对企业经理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法系民法(Frenchcivillaw)对银行的保护水平平均来看最差;德系民法(Germanycivillaw)则对银行可以提供较为强有力的保护。

Levine(1999)在LLSV(1997、1998)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探索了法律及其实施、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管理。Levine(1999)对1960-1989年间27个国家的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法律制度下企业家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法律对债权人保护越好,合同的执行越严格有效,信息披露越全面准确,金融中介的融资功能越强,从而GDP增长速度越快;法律和监管环境作为金融中介发展的外生影响因素,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

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简称:BDL,2003)通过实证数据检验,分析了LLSV发现的法律体系影响外源性融资的深层机制(channels)。并提出法源影响外源性融资的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政治机制,另一个是适应性机制。BDL认为普通法系能够更好保护个人财产,因而能促进外源性融资的更快发展,这是政治机制。而适应性机制则是由于普通法系主要基础是法庭案例,所以能更好地针对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作出调整,故可以更好地保护外源性融资。

根据这些经典理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正解”在于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国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和法律实施。在具体法制建设中,中国以德系法律体系为基础,更多的吸纳普通法中的判例,构建“成文+判例”的融资相关法制体系,着重保护个人财产,持续提高经济法制体系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新世纪法与金融领域的研究进展

法制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过去二十多年中新兴经济体在法制体系相当不完善的条件下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成绩,这似乎是对经典法与金融理论的挑战。因此一些学者对经典法与金融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针对新兴经济体的相关理论。

许成钢和Pistor(2004)提出“不完备法律”这一分析框架,认为法律天生就是不完备的,这意味着不可能制定出能准确无误地说明所有潜在损害行为的法律。许成钢和Pistor(2005)提出因为法律不完备,法庭执法并不总能有效地阻吓违法。通过重新分配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而非试图徒劳无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可以提高执法的有效性。而在新兴市场(如中国),当法律高度不完备且违法行为会导致重大损害时,将执法权分配给监管者而非法庭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Allen、Qian和Qian(2005)在研究了中国的法制体系、金融体系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私营部门融资的“特殊保护机制”之所以能在过去一段时间中良好的运行,即基于关系或基于声誉的借贷可以支撑私营部门的快速发展。

三、法与金融视角下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建议

结合法与金融理论成功的研究经验,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本文提出“长期重法制、监管促指标”的政策建议,具体如下:

(一)加强信贷相关法制体系在产权保护和适应性方面的建设

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从长期来看,一国法律制度体系的特征将对该国中小企业获得外源性融资的平均水平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在于法制体系的建设。在相关体系具体建设中,关键在于如下两个方面:完善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并加强相关法律在实施环节的执法力度;通过适度引进普通法中判例援引的作用,改善中国法制体系对于经济环境迅速变化的适应性。

(二)设立中小企业局,促进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市场迅速规范发展

在法制体系尚不充分健全条件下,监管当局有力的监管活动,能够弥补法制体系的缺陷,甚至发挥更好的推动发展作用。美国中小企业局(SBA)的前身“重建金融公司”组建于1932年,成立的背景与中国目前环境有很大相近之处。危机和法制体系还不健全的背景下建立的SBA被公认为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目前也应尽快设立相似的政府监督和管理部门,以促进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市场迅速规范发展。

(经济研究导刊,张永杰,金曦)

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区别

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与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爆发的原因 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

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799220.html,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杨心远 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24期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对全世界各领域的金融市场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东南亚国家 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东南亚国家所受到了具体影响实施了分析研究,并对东南亚国家有效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策略进行了制定,对提升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优化处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东南亚;优化措施 世界金融危机对各领域经济发展具备较大的破坏力,东南亚国家正处在市场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一领域实施有效的金融危机因素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是目前经济工作领域很多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东南亚国家所受影响 1.虚拟经济所受的影响 虚拟经济手段是目前东南亚国家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虚拟经济技术和相关国际金融保障体系建设状态的完善,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将虚拟经济的发展作为优化融资水平的一项关键性业务,尤其在东南亚市场经济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快速成熟很大程度上依赖虚拟经济体系的建设。 可使用公式:C+CFr=Ywr一Twr+pwr 进行虚拟经济影响性特征核算。C为虚拟经济指数,当指数为0.05>C时,金融危机严重性较高,当Twr较高时,C值不足0.05,金融危机严重性较高。并研讨东南亚国家受到的具体影响。东南亚国家在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美国的债券管理体系存在很大程度的业务交集,在这样的情况下,抵押贷款业务办理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虚拟经济体系的稳定水平。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东南亚金融机构在虚拟经济层面共涉及美国债券453亿美元,如果北美经济得不到缓解,将会造成资产市场估值状态的持续恶化,使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在虚拟经济体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出现更为严重的危机。 2.国家外汇储备所受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管理工作是应对金融危机较为有效的因素,东南亚虽然在金融危机开始之前具备对外汇储备管理工作的理解,但社会体制的状态决定了东南亚国家的外汇管理工作机制很难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这次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相信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金融危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有什么影响?有有多大的影响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过度消费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其时,危机刚爆发时,很少有人预料到,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的这场疾患会迅速星火燎原;更想不到它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所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的过度消费三个方面。 1、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的是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2、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 仔细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发生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

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分析

金融危机后的美元霸权与美元走势 自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美元扮演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因此该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美元并未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例如黄金或者商品篮),但其他国家依然对美元币值保持着高度信心,这或许是其他国家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维持较低的国内通胀率有信心。然而,正是因为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约束,在牙买加体系中,周期性的美元超发、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美元本位制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美国获得大量实体商品与资源的注入,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输出美元。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并未完全花掉出口收入,而是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将出口收入储存起来。这就导致外围国家持有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换句话说,在第一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换来实体商品与资源。在第二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金融资产换回美元。以上双重循环意味着美国利用金融产品换回实体商品与资源,同时能够把美元数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国获得了征收铸币税以及避免恶性通胀的双重好处。 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国净对外负债不断上升。一般而言,投资者对美国净对外负债与GDP之比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这比率超过一个阚值(例如100%),投资者将对美国偿还外债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拒绝继续对美国提供融资。因此美国不得不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贸易赤字以及净对外负债规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经济学家们都对未来美国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忧心忡忡,认为未来的美元大幅贬值将引发全球国际收支危机。 除了鲁比尼这样的“末日博士”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危机会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问题并没有出在美元贬值上,而是出在美国金融产品的质量上。随着房价下降与利率上升,建立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的若干衍生产品(例如MBS、CDO和CDS)的违约率上升、信用等级下调、市场价值瞬间蒸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不仅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而且拖垮了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政府出台的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在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却给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埋下了若干不确定性。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的巨额开支造成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9财年的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8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这远高于3000-4000亿美元的历史平均水平(约为GDP 的2-3%)。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发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在于,当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下降导致外汇储备累积速度放慢,当美国居民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当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追逐风险,美国国债市场可能出现持续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意味着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未来可能显著下滑。美国国债的潜在风险,使其对外围国家的吸引力下降,这就意味着美元霸权的基础受到削弱。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目前的2.2万亿美元左右。在负债方,增长最快的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回暖、实体经济反弹,而美联储出于维稳考虑而未能及时实施退出策略,那么这些银行准备金将在旦夕之间转变为广义货币和信贷,这意味着潜在的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难以避免。美元贬值的潜在风险,使得外围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动机下降,美元霸权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 为了维持美元霸权,美国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美元汇率大跌,从而永久性地损害外围投资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美元汇率大跌,美国政府就必须一方面及时实施退出策略,另一方面将经常账户赤字维持在可控范围内。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由2007年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4%左右。推动经常账户赤字缩小的主要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该指标已经由危机前的负值上升至目前的6%左右,并且可能继续上调。然而,一方面美国居民储蓄率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前沿理论问题探讨

经济学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前沿 理论问题探讨* 马红霞孙国华 提要|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是金融危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有关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理论研究出现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紧密结合2007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特点,从 危机传染的内涵、传染原因和传染机制三个方面对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 价,旨在拓展我国危机传染理论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危机传染机制贸易传染机制金融传染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作者信息|马红霞,女,1965年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30072。 孙国华,男,1977年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430072。 *本文是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9BGJ015)“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机制与对 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R.Dornbusch,Y.C.Park&S.Claessens, Contagion:Understanding How It Spreads,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Vol.15,No.2,2000, pp.177 197. 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 进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国际 传染性(contagion)再次令世人震惊。其实, 早在1926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 的学者米切尔(Mitchell)就撰文指出,金融危 机日益趋于国际化,既可能在各国同时爆发, 也可能以一种或几种方式从危机中心地带向 其他国家蔓延。但在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 危机之前,国际金融危机传染问题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接连 爆发了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 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 1998年亚洲 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 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 机、2007 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 危机。因此,这些金融危机在国家间的传染 机制理论问题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热点和 前沿课题。①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理论研究的目的 是说明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为什么以及如何传 染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该方面的研究内容主 要是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原因、传染(或传 导)机制或渠道和传染程度的度量等。国外 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相对较早,较为系统和深入,已经从宏观经济 传染机制深入到了微观金融传染机制层面。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内才开始关注金融危 机的国际传染问题。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问 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危机传染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133农村合作金融(1)班邵舒琪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金融危机期间,人们往往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严重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一、背景 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 二、概括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被称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又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崩溃、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名称。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

金融危机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对策与问题

摘要: 面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全球就业的不断影响,世界主要国家都积极主动地针对本国国情,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应对措施。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应在我国政府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就业政策不断健全与完善,就业环境逐渐改善,就业观念进一步更新,在借鉴与传承国内外相关就业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从就业工作的战略视野下创新工作对策。 关键词: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路径性矛盾;择业指导;职业指导 如何正确看待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 雪上加霜” 的严峻形势。之所以用“ 雪上加霜” 这个词来形容,是因为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金融危机只是为严峻的就业情况又增加了一层厚厚的“霜” 。第二,古语“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挑战,也有机遇。这种机遇现实地蕴涵在国家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而采取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之中,这必将对就业产生更大的拉动效应。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更应当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在传承和借鉴国内外有效经验基础上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和创新新世纪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普通高校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虽然取得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辉煌成就,但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的不同领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更是难上加难。从整体上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上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伴随着2003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第一个就业高峰的到来,我国普通高校走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的七年。七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 三峰叠加、四大矛盾” 等诸多问题与矛盾的集中困扰。“ 三峰叠加” 是指在中国社会全体劳动力就业的三个就业高峰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三个就业高峰是指企业转制下岗职工再就业高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高峰和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高峰。三峰叠加的局面出现在2003年,一直持续至今。“ 四大矛盾” 是指大学生就业本身所固有的制约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四种本质性的矛盾,即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路径性矛盾。数量性矛盾是指中国大学生毕业生数量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提供的新增岗位数量增长严重不协调造成的矛盾。据教育部统计,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统计,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1300万劳动力、800万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300多万待就业人员。也就是说, 2009年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含应届毕业生和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超过700万人。质量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黑龙江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就业的东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事实需求与现有编制结构性矛盾和社会经济产业快速调整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的矛盾。路径性矛盾主要是指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由于因建设时间短而形成的初始、零散、隔绝、不规范,自身状况比较突出。再加上“户口限制,地方保护” 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不断出现而造成的毕业生市场配置过程中的路径不畅通。 二、面对大学生就业危机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特色性对策和方法 (一)美国政府与高校大力倡导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美国是鼓励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研究 昌忠泽(中央财经大学)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机过后,都会有一个痛定思痛、检讨和变革的过程。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其成因和教训的研究立即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代表性观点主要有金融脆弱性说(Wolf,2008)、金融创新过度说(Krugman,2007)、政府监管失败说(Henderson,2008;Beenstock,2009)、货币政策失误说(Butler,2009;Taylor,2009)、流动性不足说(Elul,2008)、全球经济失衡说(Astleyetal,2009),等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各种解释,大多都没有充分意识到金融危机中人的行为因素所扮演的作用。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和传导与人的行为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前人们所提出的各种金融监管框架方案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忽视或低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行为因素的影响。 本文尝试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进行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反思。 一、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 在讨论人的行为因素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现代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作出简短的比较分析。 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假设——有效市场假说(EMH),限制了现代金融理论的运用,因为结构性金融产品市场大多缺乏足够的流动性(Avgouleas,2009)。 EMH的几个关键假设是:(1)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2)市场价格反映了市场中所有可获得的信息;(3)市场是信息有效的(information efficient),交易成本非常低。 从现代数量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些不切实际的假设还包括:假设金融风险遵循高斯分布(从而忽视了“肥尾”的重要性);假设相关系数是常数(忽视了金融危机中相关系数的急剧变化);假设在最需要流动性的时候市场流动性遭到破坏。这些模型设定错误导致风险模型过多地集中于考察“正常”市场条件的影响,而忽视了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发生的“异常”市场条件的存在(Dowd,2009)。 这些问题揭示了一个奇特的悖论存在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现代金融体系越复杂,它就可能越不可靠。系统越复杂,意味着犯错的可能性、不透明性增加,以及更依赖于假设,但是任何假设都可能会出错。

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各国的应对策略

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各国的应对策略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贱卖、摩根斯坦利并购为标志的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发生了,并迅速席卷全球,波及范围广、冲击力度强、连锁反应快都是前所未见,是世界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法阵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形成原因 1.1 次贷危机是导火索 美联储为了应对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遏止美国经济的衰退,连续多年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形成了低成本的借贷环境,认为未来的房价只涨不跌,促使美国民众涌入房地产领域。但是这些房地产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美国中下收入阶层。在美国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收入难以提高,在金融资产泡沫推动下的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最终把他们逼到破产的地步,引发了世界性债务危机。金融经济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金融泡沫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以房地产市场和信贷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犹如空中楼阁,因次贷危机的发生而轰然倒塌。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只是放大了“次贷”金融危机,将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风暴。 1.2 美国过度消费和亚洲过度消费是实质 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储蓄一直处于低位,对外经济表现为长期贸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占GDP总额达到6%的水平,且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单”。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石油生产国居民则是储蓄过度,长期贸易顺差,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储备。这些美国经济体外的美元储备需要寻找对应的金融资产来投资,这就为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造、美国本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础。 1990年代后期,充裕的全球资金涌入美国,金融业在美国的发展越来越旺盛,金融产业演变成一个大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产生大量的产值,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金融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竟达到GDP的40%。然而,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周期已经进入IT周期波段的末尾,缺乏投资机会,而且美国已经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国外,通过制造业信息化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机会也失去,近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吸纳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华尔街金融资产的供应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全球经济实际上处于一种动态无效的状态:充裕的储蓄资金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投资项目。 1.3 国际货币体系缺失是前提 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美国之外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石油输出国家和某些欧洲国家过度储蓄,这种区域消费和储蓄的不对称必须依赖一个因素才能实现,即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成为硬通货的代表,储蓄过度的国家和居民将美元作为财富长期积累。因此,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和上述国家的长期顺差可以通过美元的流动来平衡,美国长期用印刷货币来平衡全球实体经济中的非均衡,迟早要出问题。因

(完整word版)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世界经济正面临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由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从直接原因、深层原因和根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直接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政策下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引起的:1、放松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美国解除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祸根;2、货币政策的操作不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长期坚持低利息率的取向,而长期的低利息率推动美国股票市场周期性地出现繁荣和泡沫;3、金融创新的过度滥用。美国的金融政策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规模急剧膨胀;4、养老保障体制的市场化刺激了金融产品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削减福利开支的养老金市场化改革。家庭对增加避险和流动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不仅推动了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也进一步削弱了面向实体经济的投资。 (二)深层原因。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长期失衡造成的结果。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指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虚拟经济是指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及租赁服务业。战后至今,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美国经济。 (三)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这场危机的赖以发生的制度环境。从根源上来看,美国金融危机既不仅仅是金融市场问题,也不单纯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问题,更不是资本家人性贪婪的问题,而是美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这一矛盾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所在。金融资本的高度垄断与高度投机的结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自由主义理论加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化发展,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更制造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何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应当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什么是次级按揭贷款?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给资信条件较“次”的人的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人的按揭贷款而言的。相对来说,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它负债较重,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因此,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之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支付更高的利率,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以控制金融机构在次级

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摘要]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世界金融危机问题。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防止出现依附资本主义世界的现象。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努力使虚拟经济运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 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犹如海啸一般席卷了全球,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房地产的信贷危机发展到一般的信用危机,从投资银行的破产蔓延到商业银行的破产,从虚拟经济危机扩展到实体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地影响到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牵连。有人惊呼,这是继1 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面对着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全世界议论纷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世界金融危机问题 现在,世界金融危机是一个热门话题,有关的文章很多,各种意见都有。然而大多数文章、尤其是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的文章,往往停留在描述危机的种种表现上,即使谈到危机的原因也是找一些表面的、浅层次的、操作性的因素进行搪塞,诸如监管不力、贪婪成性、消费过度、金融衍生工具过多等等。他们不会也不愿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逻辑、思想方法来研究金融危机问题,甚至连语言也很少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他们是西方经济学的教条主义者,分析问题跳不出西方经济学的框子,基本上跟着西方学者说话。这是由多年来我国一些学者迷信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所造成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对金融危机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正确地吸取教训。 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分析世界金融危机问题。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次学术讨论会,会标是“《资本论》、《帝国主义论》与世界金融危机”,这就抓住了事情的本质。离开了《资本论》、《帝国主义论》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我们就看不到金融危机的本质及其根源。 有人提出,《资本论》讲的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的事情,今天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已经不适用了、过时了。毫无疑问,与19世纪相比,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使资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是什么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是什么——驳保尔森 2009年02月10日08:32 来源:光明网叶劲松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原创评论 ?·面对高盛“欺诈门” 我们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何治理“天价蔬菜”怪象? ?·“任志强欠揍”的潜台词与待开启的“经济民智” ?·任志强现象:登场的权利与围观的自由 ?·勿让“秒杀”成为“品牌杀手” ?·被利益扭曲的土地供求关系 今日看点 ?·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企业应享受减税 ?·“房价下调可能性不大”说给谁听 ?·跟世博一起穿越历史、观照现实、憧憬未来 ?·“文化伟哥”治得了经济肾虚? ?·体面劳动,不仅仅是工资问题 ?·抑制房价,没什么比政府的决心更重要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1月2日对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篇专访中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负有部分责任。“中国等发展迅速而储蓄又太多的国家与大量消费的国家之间 的不平衡是问题的根源。中国和石油出口国大量储蓄给其他国家获取收益造成了负面影响。而这又 导致利率降低,促使投资者去购买风险较高的资产,从而为全球信贷泡沫的最终破裂埋下了种子。” 保尔森说,“中国和石油出口国大量储蓄……导致利率降低……从而为全球信贷泡沫的最终破裂埋 下了种子。”照他的话,似乎因为“中国和石油出口国大量储蓄”,使全球资金过剩,资金呈供过于求 状况,导致美国利率降低的,并最终导致此次经济危机。 如果保尔森的这种说法,用来确定中国和石油出口国储蓄量与美国利率关系成立,那么就应该是 在中国和石油出口国储蓄总额越多的年份,美国的利率应越低。反之,美国的利率应越高。那么我 们就在经济现实中去观察一下,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2001、2002年时中国经济没有2006~2008年时发达,2001、2002年时中国储蓄也远没有2006~ 2008年时那么多。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1年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617亿元,2002年全 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3388亿元,200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1万 亿元。 而本世纪以来,直到2008年年中,国际原油价格总趋势是上升。2002年时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平 均约为20多美元,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平均约为60美元左右。2007年油价再次上涨,每桶平

08金融危机对生活的影响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学院: 姓名: 学号:

08年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中国的应对 摘要:08年爆发自美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世界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规模的衰退。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看到现在西欧的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解决,世界经济笼罩在阴云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呢?世界经济什么时候才能复苏? 关键字:金融危机挑战和机遇中国应对危机化解 08年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就拿我们广大的学生来说,看着看着自己手头上少得可怜的生活费越来越紧了!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的说法,目前比较统一的一种说法是因为美国政府过度放松的信贷政策,导致两房的次贷危机,继而次贷危机转移到金融市场,直至次贷危机的泡沫破灭,就爆发了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资本主义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是必然的,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纵观全球可以发现这次金融危机除了以往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原有的特点以外,这次金融危机还有如下的特点: 1、波及范围广 这次从美国房地产市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开来,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非洲……几乎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

个角落。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更加的成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分工协作越来越细化。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将影响全球,尤其是世界上的大经济体,比如: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加之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这可以使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财富,各国都把自己的商品服务送到美国去以储备美元,或者是买美国的国债。美国要透支,钱不够便可开始印美元,这样美国就用美元把各国的财富换了过去,这是美国人透支消费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元霸权。 2、危机程度大 这次金融危机可以说重创了全球的经济,从07年初开始到8月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罕见地联手注资,欧洲央行在8月9日的注资规模超过“9·11”之后第二天690欧元的单日注资,美 联储更是从8月9日起连续4次注资“救市",金额总共高达710亿美元。但是危机还是爆发了2008年1月21日,全球股市“自由落体运动”,伦敦富时100指数收于5578点,重挫5.5%;法兰克福Xetra DAX指数收于6790点,重挫7.2%;巴黎CAC40指数收于4744点,重挫6.8%;东京日经指数收于13325点,重挫3.86%;韩国首尔综合指数收于1683点,重挫2.95%;香港恒生指数跌穿24000点,收于23818点,重挫5.49%;印度Sensex指数收于17605点,重挫7.41%。A股市场周一创半年来最大跌幅,重挫5.14%,沪综指午后连续跌破5100点、5000 点、4900点三大心理点位。分析人士惊呼: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