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

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

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

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

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

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

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

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对于多种多样的斗

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

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

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

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同一

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

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

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

物的发展。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

要表现在:(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由于

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

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

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了解同一

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

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

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

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

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

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

结果。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

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

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

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的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

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

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事物都是

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只要我们从事物的内部,从

联系和运动中看事物,就会发现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

的首要前提。科学都是研究事物矛盾的,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揭露和认识新矛盾为内容的。矛

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

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

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

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

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从横向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都是由

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过程

和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

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由于矛盾

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用不同的方

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

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

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

下互相转化。具体地说,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不能完全包括个性,事物的具体特性即个性比共性要丰富多彩得多。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个别和一般、个

性和共性的统一。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

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万事

万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

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再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人类的认

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一般

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就是要求我们从矛盾的特殊性中发现并把握矛盾的普遍性,

然后在普遍性的指导之下去认识特殊性,解决实际问题。

5.矛盾分析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

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

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

体现。

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发展与环境问题

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发展与环境问题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解决环境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学,来研究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导我们解决其在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又同时存在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环境与发展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在我们当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一对矛盾体,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必是以特定的环境因素作为物质的依托,因为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为都不可能凭空进行;而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经济支持,经济发展大可以为环境的保护提供所必须的资金和更为先进的技术,不然我们在环境保护这一方面便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同时,矛盾双方之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这就要求我们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即环境因素可以促进或阻滞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行为也可以优化或恶化我们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抓住环境问题中的主要方面,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中的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 另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中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双方总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这里,发展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今,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来说,发展的确在这当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就是说,只有当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才能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环境质量才能改善。我们要运用马克思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相统一。 总而言之,矛盾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的一点论。就如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与发展是矛盾统一体,“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我们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统一,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制约经济发展中不文明问题的出现,做到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经济,创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国家。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摘要:“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无数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而对立统一及时一个整体又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关系。他们普遍的存在事物的内部,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规律,阴阳,发展,绝对性,相对性。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可称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统一性。而两个对立面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统一于斗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是同事,他们之间在工作上存在一件分歧,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对立,虽然是很小的矛盾,但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作的都是为了公司的运营,整体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所谓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竞争,统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条件或者整个竞争的过程。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不论对立还是统一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竞争必然能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知的。同时一件事有统一固定的规律可循,这不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吗? 谈及对立与统一,我们不妨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去理解。对立与统一也可意象理解为天地阴阳。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学说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的关系。如男和女,天和地。日和月等等。很明显天地日月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物体。但是他们却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为太极。而太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万物本源。从现在的话解释,也就是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一系列:矛盾的表达既对立又统一。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内容: (一):相互区别 1:矛盾的同一性 a内涵:矛盾双方的一致性所造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 a定义:矛盾双方的对立所造成的相互排斥,否定,离异的性质和倾向。 b特点: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相互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 (三):方法论意义 1:任何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在和平发展的全球化中我们要学会求同求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动力和原因原理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中的作用 b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我的因素,促使矛盾事物的发展 2矛盾斗争性作用 a在量变阶段促使矛盾事物发展 b(最显著地作用)在事物的质变阶段,促使旧事物瓦解、新事物产生。 3方法论意义:正是由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相连接共同起作用,从而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的动力、原因、源泉。第二系列:当认识矛盾时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 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定义 A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B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事事有矛盾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3:方法论意义: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去分析、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定义: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A一方克服另一方。 B相互融合形成新事物。 C双方同归于尽。 2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3方法论意义 A他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的质,从而把握事物。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基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提出“反者通之动”这一命题,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高中议论文)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明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所谓矛盾,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辩证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它包括两种情形: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这是矛盾同一性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有内在的同一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在形式上则有着无限多样性。如:互相否定、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批评、市场上的竞争、学术上的争鸣等等,这一切都是斗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间有对抗性斗争关系,也有非对抗性斗争关系。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系,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系。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作文【高中高二700字】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

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的关系或属性。 (2)要把辩证法的矛盾同形式逻辑的矛盾严格区别开来。形式逻辑的矛盾是在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律而造成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状态,是应当排除的。辩证法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本性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3)辩证矛盾是客观的、现实的矛盾。矛盾的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二是指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等具体情况也是客观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毛泽东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1.对立统一规律简介

1、对立统一规律简介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目的在于解放世界”。科学史表明:几乎所有那些代表一个时代的大科学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自然科学定律发现方面和对于自然科学问题的哲学思考(如科学思维的本性、科学真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方法)方面都做出重要成就,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两方面成就的有机结合,或者说科学同哲学的结合。例如: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提出 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认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阴阳之“道”,混而为一就是宇宙,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道中的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它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就是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其结果就产生相对和气的万物。 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的,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现中国哲学界对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包含以下基本内容:一是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二是矛盾的统一性和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对立统一原理

感悟哲学之对立统一规律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其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该体系的实质与核心,必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 哲学上所谓的矛盾并不等同于汉语中的“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也有对矛盾的研究。早在《易经》里就有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在《阳则》中说“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缓急相摩, 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老子也有云:“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合,前后相随,恒也”大致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割裂其对立统一关系。作家茅盾曾经说过:“人生的路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爱爱人的人儿会忘记了有刺,只想着有花。”若只见其花而不见其刺,其结果必然是被刺刺伤。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管理中。管理心理学中讲人际知觉中的错觉中有一个典型的错觉叫“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以偏概全”。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如果仅凭一个人的外貌或其他某一方面来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来决

定是否录用他,势必很难挑出真正的人才。要跳出“晕轮效应”,必须坚持矛盾的分析法,对应聘者做出全面的评价。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来指导实践,还要正确的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与世无争”,一事物只有更加有利于其他事物的存在,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存在。比如,员工与企业构成一对矛盾,二者相互对立,员工希望拿更多的工资,而企业在追寻最大利润的时候必然想削减成本(包括工人工资);同时二者又是相统一的,都希望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好,自己的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如果没有处理好这对矛盾,二者长期对立,必然对公司不利。因此,我们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员工的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成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实现双赢。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即使对普遍性的简明概括,而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所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都是基于这一原理。例如,目前关于人力资源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都来源于西方。而事实上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全盘照搬西方学者的观点必然不能成功。西方重法制,中国讲人情,西方人喜欢独立,而中国人则更崇尚合作。我们在管理人员的时候,就得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根据调查,中国人最重视四样东西——面子,关系,家庭,报应。面子排在首位,的确中国人是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对立统一原理及典型题

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1.矛盾 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区别: ①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联系: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对立,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题1】 都说人生的苦难是财富,但全国道德模范、笑对人生的坚强母亲田秀英说,经历苦难并不是财富,人生只有战胜了苦难,苦难才能成为财富。从哲学角度看,田妈妈强调的是() A.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例题2】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同一性贯穿矛盾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例题3】(2014·重庆卷,14)目前,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答案: 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俄双方在经济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俄双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斗争性。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以彼此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中俄两国在合作之中要维护各自的利益。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 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 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 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 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 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 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 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 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 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 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帮助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实例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正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例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新” D、“和实生物”我选AD A句中两个“不”,不难理解B两个引号中只各有一个“不” C循环,没有绕到“否否”上D句中的“和”便是“否否”,必然归宿是“肯定”,也就是句中的“生物”(动势强劲,显见辩证法),句中“实”我不知道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E)A、冰——水——汽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团结——批评——团结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E、麦粒——植株——麦粒E为什么也对 麦粒—植株—麦粒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请看麦子的生长过程:麦粒做为种子,在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之后,如适宜的土壤、一定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发芽。此时,麦粒本身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内部生长起来的麦苗。麦苗是对麦粒的否定。生长出来的麦苗,经过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最后又产生出麦粒。麦粒一旦成熟,麦棵渐渐枯死,本身又被麦粒否定了。这是否定的否定。作为否定的否定的结果,又回到了原来的麦粒。这种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但实质上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就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发展,事物已

公务员面试题库:2015北京公务员面试模拟题之尊重事物发展规律

公务员面试题库:2015北京公务员面试模拟题之尊重事物发展 规律 【题目】 农夫养了一只鸡,鸡每天下一只蛋。农夫想,如果每天多喂1倍的饲料,鸡就能下1 倍的蛋。从此以后,农夫就每天喂给鸡一倍的饲料。结果,鸡越来越胖,再没下过一个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哲理故事类题目,而考生面临这类题目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准确定位题目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或启示、经验教训等。 我们深入到题干里面分析,是不难出更有亮点的启示或结论的。1、农夫如此做,是因为他想“如果每天多喂1倍的饲料,鸡就能下1倍的蛋。”按照这个逻辑,喂n倍的饲料鸡就能下n倍的蛋,这是“想当然”办事,没有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鸡在产蛋期通常一天只生一个蛋,这是自然规律。2、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治标还要治本。农夫是否可以通过多养鸡来增加产蛋量呢?显然是行的通的,反正饲料也一样增加。 【参考要点】 1.农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做到治本。 2.以后工作中,要摒弃农夫的作法,做事情要善于思考,不断创新,转换思路,转化方法。 【参考答案】 这则故事给人很多思考,我觉得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作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办事。故事中,农夫想通过增加喂鸡饲料来增加产蛋量的做法是不符合鸡的产蛋规律的。不管你喂多少饲料,一只鸡一般一天最多产蛋就是1至2个,饲料喂多了可能还不产蛋了。所以,我们工作中,应认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特别是定决策,做决定时更不能“想当然”办事,或者“拍脑袋”办事,而是应动脑筋,遵循事物自身规律办事,所谓“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之”就是客观规律。 第二、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治标还要治本。农夫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是每天多有鸡蛋,这是本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多养鸡,这是治本,而多喂鸡饲料,这是治标。我们现实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把握住本质问题所在。比方关于“高薪养廉”,虽不排除有其一定积极意义,但是治

对“对立统一原理”的认识

对立统一原理 ——对立统一原理的理解 【内容摘要】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所要研究和揭示的主题就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必须把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跟好的运用到生活中。 【关键词】矛盾对立统一形而上学 对“对立统一原理”的认识 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这种永恒的发展是通过三种形式,或者三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内容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所要研究和揭示的主题就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那么什么是矛盾呢?黑格尔说:“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马克思的唯物辨证法治用了黑格尔的这一定义。

尽管黑格尔哲学把客观的发展过程神秘化,黑格尔关于通过矛盾而发展的思想却包含着对于物质世界的现实规律性的猜测。在黑格尔的本质论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矛盾是运动的泉源,是发展原则的猜测。他断言,概念具有内在的矛盾,由于矛盾,概念才表现出自己的活动,才会发展,本质起初是各种不同“规定”的同一,后来在这同一性中暴露出来发展成对立的差别,终于发生矛盾。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促使概念运动、变化、转变为自己对立面的活动的动力。在黑格尔看来,否认矛盾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偏见之一;形而上学断言没有任何东西是矛盾的,它认为无论现实中的矛盾或者思维中的矛盾都是某种偶然和不正常的东西,然而现实却驳倒了这种错误的论断。 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之一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也阐述了他的辨证法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他也罗列了如下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用以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我国道教的另一位创始人庄子在他的《齐物论》里有这样几句话:“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已。虽然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