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吗

11.18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吗
11.18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吗

话题: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吗

——“从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谈起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一五)上午6:45~7:00

上海广播电台792千赫生活服务大课堂

主持人:文仪

特邀嘉宾:李广智

文仪:继“虎妈战歌”之后,“中国狼爸”萧百佑带着他的新书《所以,北大兄妹》抵沪。他的“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宣言,吸引了众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广智来谈谈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吗?

文仪:李医生,“狼爸”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这样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李医生: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娅·蒙特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所谓“教育家”太多了,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教育模式应强调“爱和自由”,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自发、自动型教育。坚决反对打骂式教育。要经常和颜悦色地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尊重规则,而不是畏惧权威,而且规则意识可以慢慢建立,不一定非要体罚。

文仪:“中国狼爸”萧百佑经常讲,国际上的心理学方式不一定适应中国,而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式的教育传统,他的三个孩子成功地考入北大,就是最好的说明。

李医生:刚才的一句话本身,就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考去北大就意味着成功吗?培养孩子,关键在于人格的健全。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少父母对孩子实施超前教育。一岁教识字,二岁背古诗,三岁学计算,还要教外语。课本没弄懂,又去听奥数。钢琴、舞蹈加绘画、书法等各类艺术特长班,这样的孩子可能智力开发了,但是童年的幸福、快乐却缺失了,心理上可能会有问题。

文仪:李医生,您认为这样的教育,比如孩子考取了重点大学,是不是一定值得庆贺?

李医生:考去北大等重点大学,是值得庆贺,说明孩子成绩非常好。但是一个好孩子,只有成绩好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品德更重要。

高校许多奥数状元,重智轻德,已经引发了许多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卢刚,198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结果因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校园枪杀了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许多师生。清华大学报送的研究生刘海洋,缺少爱心,用浓硫酸叫动物园的狗熊,当狗熊发出颤栗的尖叫声,他却得到了内心了“快乐”。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一次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心理健康、没有道德健康,即使考取了名牌大学,一定不会成功!

文仪:李医生,最近您参加高教局和上海图书馆合办的“上图讲座进百校”的讲师团,并在上海海洋大学做了“情商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的讲话。其

中您讲到棍棒教育的危害,并讲了“一位清华学子的三次家长会”,能不能回收音机前的听众分享一下?

李医生:“狼爸”提到了只有棍棒底下才能培养出北大学生,这个观点我们不敢苟同。中国青年报报道过:一位慈母和三次家长会,讲述了一位失去丈夫的母亲在孩子上学时,三次参加家长会的经历。

第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饭。

文仪:第二次家长会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21名。”说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得都早。

文仪:李医生,您在将降低三次家长会吧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儿子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对跟过来的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相信这个真实的故事有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否从故事中体味到家教的某些真谛。透视这个故事,我们发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运用了两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即门槛效应和罗孙塔尔效应。

文仪:是不是孩子有了错一定要棍棒教育?

李医生: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就不主张棍棒教育。

文仪:陶行知怎样对犯错误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站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知走过来,一见面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长想干什么。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多么高明的校长!他用以奖代罚的方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亲其师,善其道。”当一个孩子被校长宽阔的胸怀所包容时,他内心产生的是深深的感激和强烈的震撼,那将会使他终身难忘。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批评”、不必“指责”,孩子自己就已经心悦诚服地知错了。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环境,能够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灵,充分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但是,要德育为首不要重智轻德

重智轻德是一种普遍倾向。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一开口就是“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奖惩随其考分高低而起伏。考好了,笑逐颜开,有求必应;考差了,阴云翻滚,横眉冷对。弄得许多孩子心力交瘁,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优秀的家长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马家爵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反思。

庄稼生长有季节,孩子成长有过程。揠苗助长会使庄稼枯萎,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舒适的教育环境。

就拿他的孩子萧尧的话来讲:我觉得并不一定非要这样的教育才能进北大,我身边的同学没有一个家庭教育是和我们一样的,但他们也进了北大。

文仪:那么进入北大,是否一定意味着成功?

李医生:不一定。

狼爸之争

本报记者林环

“狼爸”萧百佑最近跃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争议:他的四个孩子中,三名被北京大学录取,而在他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他“打孩子”的“传统教育方法”。

坚称是“全天下最好父亲”的他,有两个观点尤其遭到质疑:“打”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西方的儿童教育理念在中国完全不适用。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这是今天许多父母共同的焦虑。

在上一代与新一代、中国的与外国的,因时代发展而撞到一起的当下,儿童教育理念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抑或超越而向上?

昨日,记者邀请上海蒙特梭利教育集团掌门人王加胜,共同对话萧百佑。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我的‘打’是明家规、定尺度,否则‘打’不进高校”

新闻视点:你最近拿着一个鸡毛掸,去参加某电视台主题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靠谱吗”的辩论?

萧百佑:对。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深信不疑。因为我当年成为那个年代最骄傲的大学毕业生,也是父母打出来的。他们打得更厉害,就近,抡起棍子就用棍子打、拿起铁器就用铁器打。而我打孩子,只用藤条和鸡毛掸。这是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绝对疼,疼了才能记住!

新闻视点:那你是“真材实料”地打?

萧百佑:一定是狠狠地打。可我打孩子,不是带着情绪发泄。在打之前,我和孩子会详细沟通,讲明错误之处,并事先告知这次要打几下,然后让孩子主动伸出手来,不能缩手躲避,其他孩子在旁边站一排看着,打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数,打满了就停手,而且只打手和小腿。

新闻视点:打的原因呢?

萧百佑:无非两条:犯了错误,或学习没学好。我从孩子3岁起开始打,比如3岁时主要是吃饭不听话,打;睡觉不听话,打。开始上学后,学习成绩的退步、功课没做好,还有我要求做到的学习项目,一旦没有圆满完成,都逃不脱挨打。到他们11岁后,我不再打了,因为他们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在很多人关注我的“打”,以为“狼爸”只会“打”,其实不然。我理解大家的激愤,但我的“打”是明家规、定尺度,严谨、科学,否则“打”不进任何高校。

王加胜:玛利娅·蒙特梭利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所谓“教育家”太多了,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蒙特梭利的教育模式强调“爱和自由”,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实现自发、自动型教育。我个人也非常反对打骂式教育。我不反对定规则,但要让孩子尊重规则,而不是畏惧权威,而且规则意识可以慢慢建立,不一定非要体罚。

个体差异也能否认?

“只要不是天才,就适合这套理论”

新闻视点:你反复强调,孩子12岁定型,必须在之前定规矩,但个体有差异,难道所有孩子的定型期都在12岁,而非11岁或13岁?

萧百佑:这是我接受这么多媒体采访以来最值得回答的问题。3岁、6岁、9岁、12岁,这4个对教育至关重要的年龄节点,是一位非常权威的教育界高级人士很早之前告诉我的。广东某位权威心理学教授,也不约而同这么说过。我认为,只要孩子不是天才,就比如我的孩子,那就适合这套理论,也就是要在4

个节点格外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闻视点:有媒体报道说,你这套“萧式教育哲学”已经教了30多个孩子?

萧百佑:对,都是我亲朋好友的孩子,在寒暑假时放在我家寄养,一般不出一星期,坏毛病都会被纠正。我还用过一周时间的捆绑式方法教育一名孩子,同时逼着背诵古代的礼法书籍。最严厉一次是捆在我家阳台8小时,我给他松绑时,一裤子屎尿!虽然听起来有些不人道,但孩子的坏毛病竟然一点一点地消失了。

新闻视点:看来你反对减负的素质教育?

萧百佑:我反对的是与现实完全错轨的自欺欺人的一些“当代素质教育”。现在很多人在抨击应试教育,但一批家长陷入了另一个误区。看着他们面对应试教育的无可奈何,看着媒体、教育学家抨击中国传统教育法,我感到心痛,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证明。其实,我的教育方式就是我能“舍得”,而大多数父母“舍不得”,这“舍得”让我成了自己孩子眼中的“怪人”,也使这20年来我的家庭在孩子同学的眼中成了彻头彻尾的“怪家庭”。

王加胜:我的硕士专业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据我所知,3岁、6岁、9岁、12岁要格外重视学习习惯,这并非学界主流观点。个体有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便是双胞胎的生理、心理也有差异,因此几岁一定要学什么的观点我并不认可。现在的教育方式多元化,但广受认可的是,人一生中培养创造力最重要的时候就是幼儿阶段,而且人类智能基础来自于体验,如果在幼儿时代就丝毫不让孩子独立思考及体验,完全违背自然规律,对成人之后的创造力和是否有主见影响很大。

不担心造成心理阴影?

“为了孩子的前途,我狠下了心”

新闻视点:听说你的孩子对你的教育方式存在疑惑,认为“无疑是成功的,但也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快乐”。

萧百佑:我背负着孩子们的不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家规,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自由上网等,雷打不动,一直到他们上大学为止。20年来,他们没有提出“我要什么”的权力,只能提出“我能不能不要什么”,而且这个权力必须在具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才被允许提出,并会在大多数情况下被驳回。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灵活地读书,更有方法地读书,为了应试教育的唯一目标,努力前进!相对来说,现在社会对于子女教育最大的硬伤是“孩子是皇帝”,最后培养出“逆子”的例子还少吗?

新闻视点:但你儿子萧尧有句话让人特别感慨,曾迷上草本植物的他,每天阅读大量植物类书籍,这个兴趣却被你抹杀了,可他说“连眼泪都没想流,对于爸爸的‘暴政’早已习惯”。

萧百佑:我的想法十分简单,100万人中有几位能真正成为植物学家?当萧尧的成绩下降后,这个兴趣成了我的“眼中钉”。说实话,让孩子放弃热爱的兴趣,对父母是痛苦挣扎的经历。然而为了孩子的前途,我狠下了心,应试教育至少在几十年内还是不可撼动的根本!我只有一个原则:读好书,考上大学,再来谈兴趣!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没有扔掉那些植物,那北大就少了一名优秀的国际关系才子。

新闻视点:难道上北大就意味着成功?

萧百佑:我只能说,长期以来对历史的领悟和对学校的了解告诉我:如果考北大失利,对于我和心怀梦想的孩子们而言,意味着彻底失败。

新闻视点:你毫不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萧百佑:子不教,父之过。而且,我的妻子很支持我,从无异议。她在家中扮演“执行”和“疏导”角色:孩子被打后,该上药的上药,该安抚的安抚。我相信我的孩子不会有遗憾,有的只是迷惑,而迷惑是情理之中的。有一个事实不能忽视:我们给了孩子全部能给的爱,为他们学琴棋书画花掉了买房、买车、买化妆品等的积蓄,而且他们可以在我身上乱骑乱爬,可以和我下象棋时“偷”走棋子。

王加胜: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兴趣和意愿,很多看来是成人的爱心表现,却抹杀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棍棒教育”确实能对督促孩子取得高分起作用,但高分就一定代表高能吗?所谓的成功是否被解读得过于狭义功利?实践表明,婴幼儿时期形成的心理阴影会变为一生成长的障碍。

打与爱不矛盾?

“关键看谁持棍棒”

新闻视点:打与骂常常相连,近期引发争议的北大教授孔庆东粗口骂某媒体的新闻,你怎么看?你在打的同时,会骂孩子吗?

萧百佑:我尊敬孔老师,但我个人坚决反对家长用任何带脏字的语言骂孩子。我与孔老师同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那时父母打骂孩子的时代特征或许多少有些脏话。但我对这种传统教育方式的传承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我用刚强之法育人,但正所谓至刚至柔。打完孩子后,孩子有所修正,就及时鼓励,下厨炒个孩子喜欢吃的菜,问孩子最喜欢去哪里度周末,带孩子去书城随意自选一本图书……爱孩子与打孩子不矛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的孩子说过一件事,小时候学游泳不敢把头泡在水里,突然被教练用力按在水中,挣扎几分钟后学会了闭气,于是恍然明白父亲的用意。

新闻视点:你坚持认为棍棒教育才是适合中国孩子的?

萧百佑:我认同萨特的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关键是看谁持棍棒。而西方的教育方式为何在中国不适用,很简单,国情不同。我的大学班级26人,除了我,25人都在海外生活。我们分享过各自的教育理念,结论是他们不需要我的,我也不需要他们的。中国孩子的竞争远比发达国家激烈,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不能回避现实。在中国,从没打过孩子的家长,我认为不存在。因此,一味谩骂“狼爸”不是探讨教育理念的应有途径,如果你要否定,请拿出更好的方法,才能让我心服口服。

王加胜:我小时候也被父母打过,但我正因此反思,绝不对我的孩子动手。中国家庭的棍棒教育确实存在,但我认为不值得提倡。我建议,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而不是逼着孩子被动适应环境。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要看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否则说得严重点,是教育的灾难,也是人类未来的灾难。

“狼爸式”教育,中国的教育之痛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昨天,“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没想到在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

据萧百佑介绍,每当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须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他认为,自己学生阶段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选择了延续家族传统。萧百佑表示,他并非是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打孩子’不是像说得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学地打呢?我认为,是明家规、定尺度的家法。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萧百佑说。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质疑1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狼爸”回应:年幼的孩子不需要独立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狼爸”回应:孩子在年幼时,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只要学会服从家长就能成长。“在我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根据萧百佑的家教“理论”,12岁至18岁,孩子的“人性”才渐渐开始占主导地位,懂得是非曲直。18岁之后,孩子才有社会性的表现,才有社交需求。所以,在萧百佑定的家规中,子女在上大学前,不能与其他孩子交朋友,生活中只能有“亲人”、“同学”两个概念。

“我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事实证明,我的家教方式培养的并非没

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我只不过在孩子年幼时,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萧百佑说。

质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狼爸”回应: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是快乐

“南京市十佳家长”、作家张姬雯:“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在“狼爸”萧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狼爸”回应:萧百佑认为孩子对于快乐或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认识。萧百佑透露,他知道三女儿萧箫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但他并没有理会女儿的想法。他认为,孩子对快乐或痛苦的认识是建立在与其他孩子对比的基础上:别人不能玩,自己能玩,就快乐;反之,则痛苦。所以,孩子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快乐。今后对童年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回忆上的。“现在,他们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学生阶段取得了成功。所以,我相信以后他们在回忆童年时,肯定认为是快乐的。”

质疑3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狼爸”回应:会多和孩子沟通,但不会放弃“打”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狼爸”回应:萧百佑表示他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他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爱。萧百佑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为了教育年幼的孩子,几乎放弃了工作,始终没能提拔。“一个副科长,我就干了十年,”萧百佑说,“我敢说,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最负责任的父亲。”萧百佑还告诉记者,“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并非他的原话。据介绍,到现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萧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萧百佑还希望在退休后,建一所私塾,为社会提供服务。

在得知黄侃老师的经历后,“狼爸”萧百佑表示会反思自己的家教方式,在日后会与孩子做更多沟通。2011年11月16日14:06来源:解放日报

家教视点】家庭教育的“七要七不要”

2009-11-0815:24:53来源:作者:【大中小】浏览:483次评论:0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父母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家教呢?

要德育为首不要重智轻德

重智轻德是一种普遍倾向。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一开口就是“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奖惩随其考分高低而起伏。考好了,笑逐颜开,有求必应;考差了,阴云翻滚,横眉冷对。弄得许多孩子心力交瘁,自暴自弃,离家出走,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优秀的家长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马家爵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反思。

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不少父母对孩子实施超前教育。一岁教识字,二岁背古诗,三岁学计算,还要教外语。课本没弄懂,又去听奥数。还有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各类艺术特长班,庄稼生长有季节,孩子成长有过程。揠苗助长会使庄稼枯萎,教育孩子急于求成,其结果是欲速不达。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舒适的教育环境。

要以身作则不要其身不正

俗语云:“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有些父母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不足,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何会高大?他们的教育话语怎能有分量?因此,父母首先要正己,为孩子树立一个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爱憎分明、乐观、自信、开朗、友爱的榜样。这样,当孩子每天“阅读”着父母这部大书时,必定会受益匪浅;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会自然形成,家庭教育也会事半而功倍。

要民主和谐不要家长专制

受传统影响,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听话”与“顺从”,缺乏民主平等式的教育。孩子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许多孩子自身的事情也要由家长说了算。父母打骂管教孩子是自家的私事。孩子没有隐私权:信件被拆开,书包和口袋被搜查,抽屉的锁被撬开,日记被偷看,行为被跟踪——这些做法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人格与自尊,而且也大大削弱了家长的权威,束缚了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造性。目前,社会需要民主和谐,家庭也需要民主和谐。家长要“信任孩子”、“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此外还要“善于倾听”,倾听孩子的不同见解,倾听孩子的苦与乐诉说,和孩子做知心朋友。

要家校协作不要我行我素

有的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子女吃苦受累,学校搞点劳动,怕累着;做卫生,怕孩子脏着,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的甚至对学校和教师横加指责,造成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深刻裂痕。实际上,孩子的成长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密切合作。家长要注重家校联系,要通过校访、电话、书信等形式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孩子。从而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

要协调一致不要随意施教

家庭教育往往有这种情况:父母要严格要求,而祖父母(外祖父母)却流于迁就;有的主张“教育成才”,有的却说“树大自然直”,如此等等,互相矛盾,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

应该值得我们思考。作为孩子的家长要在施教之前通过学习、分析、交流而达到统一。不是谁年龄大、辈分高就听谁的,而是谁的意见科学,符合孩子的实际就听谁的。家庭成员有了科学的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有了统一协调的行动,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要严爱有度不要打骂溺爱

不少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这本是无可非议,人之常情。然而,孩子有一点小错误,有些家长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的打骂孩子;反之有些家长包庇孩子,忽视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两种方式都是教育的失误。合格的家长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要严爱有度,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要关心和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个环节,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来促使孩子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本文转自无中校园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31103877.html,/bencandy.php?fid=93&id=1889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应当是这样的为人父母,是否称职,是否成功,在教育孩子这一条上,就能非常直观的展现出。 因为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作用于孩子一生。 说实话,对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真的是相当难的一件事。现在的家长每天过得累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做饭,甚至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到半夜12点,还要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照顾的可能还不止一个孩子,相信这是不少家长的心里话。过于宠爱孩子,又怕被人说成溺爱;严苛一点的教育,又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跟自己沟通,被人说虐待。 但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尤其是即将步入青春期10多岁的孩子,在没有想到其他办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不得已选择了严打和严骂,进而还有语言性的侮辱。这种方式不得不承认,应用简单、见效快,能快速地让孩子屈服于你的权威之下。这种方式相当于在家庭教育中下了一剂猛药,见效虽快,但却后患无穷。 但是某些家长自持棍棒之下出孝子这道免死金牌,作为可以随时打骂孩子的资本,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犯错误,还是孩子在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的焦虑、孤僻、寻求独立和尊重,统统视为孩子的叛逆和不孝,棍棒随之而。

本是古人流传的一句育儿经典,现在却被某些家长断取义。而棍棒之下出孝子,这还真的跟古代教育的实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强调一点,是古代。经过小编对资料的查询,发现棍棒之下出孝子于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跟法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有关,这句话一定意义上取自于韩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古人呢,为了读起方便,不那么绕口,易于理解,就对前半句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引申为我们现在的棍棒之下出孝子,而原句中的这个慈,也并非是慈祥,而是溺爱、宠溺的意思。韩非子为何会提出这种理论呢?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所决定的,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时期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国初期,迫切需要一种严格控制人民思想和行为意识的学说,达到思想统一的目的。而韩非子所创立的法家学说,刚好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由于此时的韩非子继承了其师荀子的人性本恶理论思想,认为人天生懒惰,好逸恶劳,需以严峻刑法约束人民,方可禁奸于未萌。在那个时代,棍棒之下出孝子如此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世间事物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用法律约束人民,本应起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效果。但秦朝统治者终因施行严苛暴政,未对法家思想进行有效变通,终被人民灭亡。

最新2019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4 记叙性阅读(含解析)

专题14 记叙性阅读 一、【2018届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真情 蒋育亮 ①那年,爷爷病得不轻,喝水吃饭,都需送到床前。我当时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周末都在学校紧张复习,难得回家照看爷爷。 ②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新子,好好念书,将来跳出农门,为爷爷争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③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④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⑤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上,如刀割刺扎。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⑥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赶到床前,轻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说来也怪,那晚我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⑦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听到这句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 ⑧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他拉着我的手说:“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我心想:爷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爷爷能行,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⑨村后的状元山,虽不高,却很陡,少有人攀爬,山路长满了杂草,很难走。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挪行,好几次滑倒在地,在我的搀扶下艰难前行。 ⑩那天我们虽然劳累,却欣赏到山顶的美景:鸟儿不时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声;葱郁的灌木丛中,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绽放;远处,潺潺的溪水声,犹如动听的音乐,时高时低;偶有小松鼠,摇着尾巴,在好奇地看着我们。爷爷说:“小新子,好风景在顶峰,继续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终于爬到了顶峰。爷爷极为兴奋,满脸洋溢着喜悦。 ?“这叫什么山?”爷爷突然问我。“状元山。”我脱口而出。爷爷一把抓住我的双手,高高地扬起,用嘶哑的声音,对着群山叫喊:“我的小新子登上状元山山顶啦!”瞧着爷爷喜形于色的样子,我心里也感到十分高兴。

把戒尺还给老师

把戒尺还给老师 在我国,众所周知,那些幸运的独生子女所受的宠爱简直让我们这些“生不逢时”的成年人“眼红”,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到了空前绝后的地位------你看,《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于“严禁体罚”的明文规定,甚至,中学政治教材里都有介绍,生怕学生在学校里只顾“糊里糊涂”的学习知识,而忘记了自己随时有“民告官”的伟大光荣权利。 笔者以为,体罚学生当然不好,看到媒体暴光某地体罚学生的过激行为,谁都会不开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嘛!但是“严禁”也未必都对;写进教科书里,就更不应该了------这样无异于在为调皮学生撑腰,让不幸碰到这类学生的老师难堪。 戒尺不应该下岗。 我们不必说三味书屋里寿老先生那把不常用的戒尺对学生的约束力有多大,也不必说韩麦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的那把“怕人”的铁戒尺对小弗郎士的警示力有多强,更不必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造就了多少人才,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也许您准备扁我的念头会打消的。 大家知道,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处事、形而上学。就戒尺而言,这种教育方法古今中外由来已久,肯定有它积极的一面。它至少可以让学生从小

形成并强化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管住自己。尽管在运用的时候,有比较愚蠢的行为(体罚不当、不得体),导致个别的不愉快,但是这毕竟是个别现象,我们如果因此而全盘否定之,那就等于是因噎废食。凭心而论,毕竟它的功是大于过的------把“严禁体罚”令实施以来进“少教所”的人数与以前比较,会发现相对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少年犯”在学校时炼就了胆量——没有“怕处”:我就要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于是,平时不给吃小苦头,到头来只好让他吃个大苦头。 再者,我们的媒体一味强调学生权利,而淡化学生纪律观念,忽视教师教育权利和保障,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学生有尊严,老师就没尊严?更为严重的是,片面强调学生权利,很容易暗示某些调皮学生“用我的个性挑战你的耐性”,故意跟老师对着干,出臭风头,以此自夸。如果某位专家学者认为我危言耸听,那么请您“微服私访”,到一个有80多人的班级当一个学期班主任。那时我想也许您的观点会有变化的。 可能您要说,怎么一个班有那么多人呢?那不是没按要求做吗?的确是没按规定班额做,但这种大班现象在内地小城镇是很普遍的------原因想必您应该清楚了。 也许有人心里说用戒尺是无能的表现,看看人家西方国家就不用戒尺,那样多么尊重学生的人权啊!我说是的,但是尊敬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 正方观点 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其中又有很多为父母极尽宠爱娇生惯养型的,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的,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仍然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恶语相向的,甚至有的还会拳脚相加上演全武行,说话做事很没有分寸,让人大跌眼镜直皱眉头。记得前不久乘公交车,偶然听到对面的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窃窃私语,表情愤慨,于是凝神去听,就听到“***现在看上去真的很老啊,怎么一下子老成这样”“全是被她儿子给气的”“也只有怪她自己,小时候把孩子宠的要上天,到现在把她气得半死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派出所赎他回来”......原来是在议论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不孝子”啊。下了车,我的心情还是很沉重:教育孩子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我老家在农村,兄妹三个,我排行老二,小的时候兄妹三人均属于被父母散养类型的,上学的时候下雨父母从来没有送过伞,除了给家里打扫卫生得到过老爸老妈两毛钱三毛钱的奖励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零花钱,零食更是有限,即使是条件艰苦,仍然没能使父母因此而对我们手下留情,做了错事闯了祸的时候就是我们兄妹三个的“世界末日”,因为妈妈肯定会把我们反锁在家里,用已经准备好的底部光滑抽打有力的鞋子把我们的臀部狠狠的“伺候”一顿,打完以后,做了错事的孩子肯定会坦白交代下定决心痛改前非,没有犯错的孩子则引以为戒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记得那个时候妈妈的常用成语最多,什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了,什么“人没脸,树没皮,百法难治”了,什么“从小看大,三生到老”了,都堪称经典。还记得那个时候哥哥挨打最多,打的他悄悄地把挨打的次数在习字本上划“正”字,以图将来长大了报仇雪恨,妹妹其次,因为老妹小时候最倔,又喜欢“狡辩”,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净吃嘴上的亏了”,所以也经常挨打,我摄于“挨打”的压力,又因为本性较乖,所以挨打最少。如今我们兄妹三人均已结婚生子,对待父母一直恭恭敬敬,尤其哥哥,身为长子,一直是我和妹妹学习的榜样,孝顺父母,工作努力,与嫂子相敬如宾,提到小时候要报仇雪恨的事情他就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呵呵,想来,“孝子”都是打出来的! 时代在变,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也在改变,很多人已经抛弃了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人们都在想方设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目的其实只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似乎已经与现代的家庭格格不入了。但是,我认为,新的时代,应该赋予“棍棒底下出孝子”以新的意义和内涵: 1、“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提倡家庭暴力,也和家庭暴力有着截然的不同,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 高中学前1班 12163020 任意 摘要:从2008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实。千百年来统治中国人教子思想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划上句号,其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自古对孩子教育要采取严厉的态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足以体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观念是否真的合理。 关键字:棍棒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惩罚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古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今有“狼爸”“虎妈”。打,并非无理的代名词。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续下的教育精神体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众家长及教师乃至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1)“虎妈”事件回放: 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一个母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对一名华裔母亲蔡美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 蔡美儿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因为宣告“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她获封一个颇为彪悍的称号:“虎妈”。 “虎妈”告诉美国人,中国小孩之所以总在世界上扫荡各类数学和音乐大奖,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位“中国式的魔鬼母亲”。蔡美儿在新书《虎妈战歌》中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的差异,总结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即高标准、严要求。她的十条“家规”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许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许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不许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许参加玩伴聚会…… 很快,“虎妈”挺进中国。1月下旬,中文版《虎妈战歌》到大陆做宣传,书名还起了一个更贴近中国读者的标题:“我在美国做妈妈”。“刚摆上书架,就脱销”,是彼时不少媒体的描述。“虎妈”成为2011年伊始最大的新闻焦点人物——当然,是充满争议的。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

《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棍棒之下出逆子有感 本文节选自《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说的是两兄弟从小生活在父亲暴力的阴影下,使得他们身心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两兄弟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细数我们生活中,也能找出几个越打越叛逆的例子。人常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在这位父亲这里,却成了“逆子”。 文中写到,打骂孩子等于在孩子心中制造了一座能量极大的火山,只等着有一天喷发。就拿杨杰来说,还不到能够抗争的年龄就跃跃欲试地开始了他的反叛。15岁那年,在一次父亲打母亲时,杨杰冲上去对父亲大打出手,父亲一开始没反应过来,愣了愣,等他明白怎么

回事时,便怒不可遏。他这一生可能设想过许多事情的发展,唯独没有想到亲生儿子打他。他喊:老天爷,你竟敢打你老子?你再打一下看看?他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好像要重新验证似的把脑袋伸到儿子的面前,叫儿子打。 结果,杨杰又是一拳。 这一拳把老爹打糊涂了,也气糊涂了。他嚷着他不活了,用头撞墙,要喝毒药……等等鲜明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棍棒底下出孝子”又是什么?难道是爱吗?不!绝不是!种种不是,重重苦难,那么多被“爱”扼杀的心灵,那么多被“爱”摧残而改变的命运,谁来拯救?如何拯救!他们的心灵似乎被爱埋没,他们的灵魂被爱吞噬了!那真的是爱吗?再次令我思考: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爱?不,是自以为是的爱! 文中还引用了国外的儿童教育专家从十八个方面讲了孩子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对应性影响,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上面是从负面影响说的。下面说的是正面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严父出孝子辩论正反方基本观点

正方:1、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真谛,可以这么说,严是爱 溺是害,往往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 有关严父出孝子的名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过度溺爱的孩子难成材。 2、“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只是一个比方,寓意为父母要严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确的做人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我认为慈母严父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而并非真的要用棍棒来教子,毕竟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而所谓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毕竟有些时候只有让人受到巨大的困难后才会吸取教训,并不是说毫无观念的打孩子。 3、虽然现在一些教育家说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棍棒教育并不是说像一天三餐饭一样,老是打孩子,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多和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过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给于一定的惩戒,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小孩的记性好,但对于所犯的错误却是忘性大,但事后也要和他讲道理,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 4、越不孝顺的子女父母越是从小就宠爱有加,孝顺的孩子从孩提时代父母就对其较为严厉。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现在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宠爱孩子,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还要柔顺地巴结、恭维和讨好他们。这样久而久之,从襁褓到成人,历经十几个风霜雪雨,这种习惯、思维和观念就会逐渐在子女的心中定型。长大乃至成家立业后他们会照样对父母颐指气使,不仅从未树立起孝敬回馈父母之心,而且掠夺搜刮父母之心更盛。为何如此?皆因随着年龄日增,欲望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自己无力尽情满足的情况下,早就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子女对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断增加。父母不仅不能获得晚景安详,还会变本加厉永无止境地贴补早已长大的孩子,稍一不顺就会惹来子女的呵斥或打骂。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溺爱结恶果”!这样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实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 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厉的父母调教出来的孩子大都是孝顺的。为何?父母的严厉从小就在孩子心中生了根,高大、权威、不可随便挑战就成了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有此大小、高下、尊卑的心理定位,孩子就会自觉地依从父母,揣摩父母心思迎合父母行为就成了孩子们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尊敬和爱护父母,想父母之所想为父母之欲为就成了他们孝顺的习性。 我们知道,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让他们知道,做了不该做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惩罚的诫惧效应,使得当事者明白了这个社会有一种规则必须遵守,否则就要付出代价。这种规则意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使社会受益。 5、我想,韩国教育体罚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此。这就像教育小孩子时,家长告诫孩子的叨唠是最不受孩子欢迎的。我想,不妨让他吃点小亏,比叨唠有效得多。当我们告诉孩子烛火烫人时,他常常是要试一试的,我们不是厉声斥责,就是赶紧将他拉走。可是,常常在我们不在场、不注意时,孩子被烫伤了,可能是很严重的烫伤。于是,我想,不如在他试图摸烛火时,先告诉他烫人,摸不得,如果他非要摸,就让他试一下,当然,家长的责任是注意尽量减少伤害。这一次疼痛的经历一定会让他铭记终身的,一同铭记的还有一个观念——不听父母的告诫是

浅析棍棒教育

浅析棍棒教育 序号:13 姓名:谭晓诗 摘要: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可奈何时,对其采取了“棍棒教育”。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但是在教育上如果应用了错误的方式,则会适得其反,离教育的初衷远之又远。本文分析了“棍棒教育”现状、产生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棍棒教育错误方式改变方式 日前,由赵薇、佟大为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在某电视台热播,此电视剧讲述了一对夫妻在教育孩子的烦恼、分歧与磨合,引发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热议。 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人得到了欣慰和满足,将子女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的人却未能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留下了许多遗憾。实际上,教育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采用方法不得当,比如一犯错误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即棍棒教育,最终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在我们身边,有狼爸”萧百佑“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在现今提倡柔声教育的年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萧百佑所著的书中,他提出在教育中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藤条比较合适,他写道:“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于是萧百佑采用了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工具,有时也会用鸡毛掸子作为惩罚工具。除了藤条,古代私塾中的戒尺也是体现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心态,相信部分家长在这方面会也有亲身体会,只想让孩子长点记性,吃点小亏以后少吃亏。 一、棍棒教育概念及其理论 所谓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法。它的表现方式是态度生硬、语言粗暴,随便的打骂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 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棍棒底下出孝子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少家长以爱孩子为理由使用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其实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接下来一起看看以下相关介绍吧!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有的家长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不掌握教育的规律,对子女的教育常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由于恨铁不成钢,只要发现子女有不随意的地方,轻则斥骂、重则责打。(1)经常进行打骂体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丧失羞耻之心。最后形成一种抗药性,破罐子破摔,越打越顽劣。有人对这种心理过程作过十分形象的描述:一次挨打战兢兢,二次挨打不吭声,三次挨打骨头硬,四次挨打功夫成。待到儿童功夫成了的时候,打骂则没有丝毫作用。(2)打骂会使孩子失去自尊与自信,变得胆怯自卑。因为,孩子只要做错了事,就要挨打,由于惧怕挨打,就会再也不敢大胆地去做事,无论做什幺都要看大人的脸色,慢慢地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成为唯唯诺诺的废才。(3)有些孩子为了逃避打骂,常常被迫说谎,有的则形成向大人故意讨好,干面子活等虚伪的不良品质。(4)打骂也容易使家长与子女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越打越不服,越打越感情疏远,有的儿童甚至会产生心理变态,出现对父母的报复行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1、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 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幺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的不满和痛苦。2、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

傅雷家书阅读练习

《xx家书》每章的内容概括 一、xx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 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xx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 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xx的嘱咐

“棍棒底下出孝子”,别让你的一时冲动成为抱憾终身

“棍棒底下出孝子”,别让你的一时冲动成为抱憾终身 “拒绝溺爱孩子”,相信这是很多年轻父母都想表达的一种育儿理念,在这种观念下,涌现了一批虎爸虎妈,但是这样的棍棒教育真的管用吗?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你又是否考虑过?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他就会认定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中国流传着许多古话,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无一不是说孩子的教育离不开一个打字。其实这样的打骂教育对孩子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你知道“棍棒教育”所带来的危害吗 1.与父母产生隔阂 父母其实大可不必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性而打骂孩子,这样孩子只会畏惧父母,疏远了你们之间的亲情。 大多数童年有过被父母打骂的孩子等长大后多多少少是会和父母有隔阂的,因为他们对于那段记忆总是忘不了,甚至会有阴影。 当一些家长抱怨孩子长大不联系家里的时候,其实身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暴力倾向 打骂孩子可能会令孩子产生“打自己所爱之人是对的”的这种错误认知。这种认知会对孩子未来的亲密关系造成潜在影响,并且会增大孩子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或施暴者的可能性。

这样的错误认知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他会觉得这样做就是正确的,是自己爱他人的表现。 3.自尊心受损 叛逆期的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独立的人格了,正在建立自我形象和自尊意识,而最亲近的父母对自己的打骂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被遗弃感。 这样的后果是导致孩子容易焦虑和恐惧,挨过打的孩子普遍都更为胆小,也更容易受到惊吓。 4.说谎 因为害怕父母对自己打骂,很多孩子都会学会撒谎,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被打,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很可能会违心的认错,长期以往会养成爱说谎的坏习惯。 作为家长,你应该这样教育孩子! 1.多沟通 在你向孩子伸出棍棒打骂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可以坐下来和孩子好好的聊一下,问问他整个事情是怎样的?听听他的解释,说说你的建议,和孩子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这样孩子会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并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要多想想自己是否是个会和孩子沟通的好父母,而不是一两句不对,火气上来,冲上就暴打孩子。 2.换位思考 在我们准备骂孩子,准备动手打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一犯错,我们的父母也是拉起我们一顿打? 那时候,我们被打的心服口服吗?还是会叛逆的更厉害?那么,今天,我们为人父母,为什么又要做一样的事情呢? 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再听听他们的想法。从沟通上去解决事情。 3.盛怒下不管教孩子 有时候作为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其实是你自己那时那刻就不够理智冷静。 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就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有可能孩子是做错了一件事,可是也不至于去发那么大的脾气,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再去教育孩子。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在教育过程中依然会发现父母会通过“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母打孩子,有的是父母一时冲动,有的是抱持这样的教育观念。但是儿童心理咨询师解析,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1、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

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

棍棒底下出孝子看看法律怎么说

棍棒底下出孝子看看法律怎么说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家教观念,如今这种观念要改一改了。2016年3月1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长长期打骂、恐吓孩子和动不动就把孩子关进黑屋子等“棍棒式”教育方式都属于家庭暴力行为,是违法的。但是,如果是针对具体因素引发的偶然性责骂,比如孩子犯错了、不认真学习等,则不属于“家暴”范围。 据全国妇联调查,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等都是我国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如果你的身边有“家暴”现象,不要畏惧,站出来,用法律的绳索来捆绑暴力的拳头。 2浙江各高校将新增共74个专业,撤销9个专业 2016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16年全国85所高校将新增共112个专业,其中浙江各高校将新增共74个专业。与此同时,有76所高校的118个专业将被撤销,包括浙江6所高校的9个专业。 新增专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在

“一带一路”战略下,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浙江大学将开设西班牙语专业;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人员紧缺,比如数字媒体艺术、康复治疗学、儿科医学专业。 而撤销的专业主要是由于就业难和招生难,包括杭州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法学专业、法医学专业。不过,被撤销专业只是在某个学校停止招生,如果对它怀有热忱,还是可以选择报考开设该专业的其他院校,并勇往直前! 3.82年前的小学生每天看两份报纸,你能做到吗 “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看本埠和外埠报各一份”“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近日,一份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走红网络。 这份教育大纲由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该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主创,对小学生成长中应该做到的事情作了非常细致的规定。除了一些日常基础内容,比如每天做运动1次、每年洗澡约80到100次、每年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12封等,还有一些技能的要求,比如会一种乐器、会制作动植矿物标本、会游泳和撑船、能欣赏名歌名画、会运用普通药品等,可谓事无巨细。 这份82年前的教育大纲即使放在今天也十分“接地气”,它启示我们每一位同学,抛弃功利的学习,热爱生活,全面发展,不做“书呆子”!

家庭社会工作作业

社会学系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亲子关系问题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 学号 专业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2016年6月14日

摘要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微妙复杂,它对起主导地位的父母来讲,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可对孩子来讲,这可能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亲子关系以家庭生活为基础,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接触最早、持续影响时间最长的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就必须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着重探讨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亲子关系问题。 关键词:家庭生命周期亲子关系亲子冲突 目录 1 引言 (1) 2 亲子关系的定义及特点 (1) 2.亲子关系的定义 (1) 2.亲子关系的特点 (1) 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 (1) 3.1父母一味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 (1) 3.2体罚孩子 (1) 3.3消极、不关心、漠视孩子 2 3.4忽视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治疗 (2) 4亲子关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 4.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4.2尊重孩子,转变观念,平等相处 (2) 4.3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2 5 结语 3 6 致谢 (3) II

1引言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在家庭发展、分裂与消亡的过程的各个阶段,亲子关系将面临不同的问题与挑战,能否在各个阶段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子女的未来发展。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指的是一个家庭诞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运动过程,它反映了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变化规律。家庭随着家庭组织者的年龄增长,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并随着家庭组织者的寿命终止而消亡。在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看待亲子关系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亲子问题,更好的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2 亲子关系的定义及特点 2.1亲子关系的定义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直接的关系,在法律上则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2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教育中的长期性和渗透性,以及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亲子关系是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的拓展阶段开始的,在开始阶段,由于子女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意识,亲子关系没有明显的表现特征。 3 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 3.1父母一味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 在家庭生命周期的拓展与稳定阶段中,亲子关系会发生巨大变化。此时,子女已经形成了相对的独立自主意识,但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据主动地位,因此,常常会出现亲子冲突。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母做为家长,掌管着家政及家庭中其他成员,子女对父母必须言听计从、无条件地尽孝,即使现在,人们心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留这些观点。父母一味的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有父母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但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就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的事。结果一旦形成,父母就会迷茫,产生亲子冲突。 3.2体罚孩子 中国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几乎所有的接受调查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而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从小在家遭受打骂的孩子都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对同伴吼叫、攻击和辱骂。当看到同伴受伤时,那些在家经常遭受打骂的孩子与没有遭受打骂的另一组孩子相比,行为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后一组孩子大多表现出关心、难过或同情心。而前一组孩子对同伴表现出恐吓、愤怒或不耐烦,乃至攻击。这类孩子长 - 1 -

【原创】棍棒底下出逆子

【原创】棍棒底下出逆子 有一天,我和儿子看电视,中央教育台正在播出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辩论会,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地辩论。有父母、教育专家的参与,也有儿女的诉说。 我和儿子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我有点儿疑惑地问儿子:“难道‘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儿子马上反驳道:“棍棒底下出逆子。您想想看,像我这比较明白的人,知道父母总是为自己好,着急时揍自己几下子,也在所难免。而现在的中学生,十五、六岁,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对于父母的指指点点,本来就反感,总是挨打,就更受不了了。久而久之,就会起来反抗,和父母动手、离家出走、跳楼自杀......还谈什么孝子,这不就成了人们所说的逆子了吗?” 看着言辞激烈的儿子,我的心中一震,我为我曾经举起的巴掌感到些许愧意,一些思绪涌上我的心头。 儿子两、三岁时,晚上有时爱尿床,第一天,我会很和蔼地对他说:“宝贝,尿到床上,把被子都弄湿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晒不干,睡着也不舒服。晚上要撒尿,叫醒妈妈,妈妈帮你撒到盆子里。”儿子懂事的点点头,似懂非懂地说:“妈妈,我知道了。”第二天晚上,儿子忘记自己说的话,照样尿到床上,我有点儿生气地说:“儿子,你要记住妈妈的话,不要尿到床上。”儿子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不会再尿到床上了。”第三天晚上,儿子还是没有记住自己的话,照样尿到床上,我就会很生气地举起巴掌在他的屁股上拍两下。儿子惊恐地望着我,使劲儿地点点头,颤着声说:“妈妈,我记住了。”从此,儿子很少往床上尿。 为此,我一直都认为孩子虽小,该打时就不能手软,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引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当孩子还不知道鞭子是什么时,你就要举起鞭子来让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但今天,我面对言辞激烈的儿子,我好像感到我的认识有些偏差,我的巴掌好像不应该举起来。 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回到儿子的幼儿时代。当时的动画片《毛毛和哈利》风靡一时,也是我儿子的最爱,每次动画片上演时,儿子都会被毛毛和哈利逗得哈哈大笑,一时兴起,他还会模仿毛毛和哈里的动作。其中有一集描写毛毛特别喜爱吃糖果,总是一块接一块地吃个不停,哈利怎么劝说,他都不听。过了一段时间,毛毛的牙齿吃糖吃坏了,牙疼的毛毛是抓耳挠腮、齿牙咧嘴。当时,我的儿子也特别爱吃糖,和毛毛一样,吃起来没够。但是,儿子

小学教育学试题

小学教育学现场作业 单选每题3分,共45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3.“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4.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5.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 A.个性的自由发展 B.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C.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学生各门功课成绩均好,不偏科

6.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一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理论的影响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心理决定论 8.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理论基础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民本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9.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_____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0.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0.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哲学家是( ) A.培根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12.下列哪一位是过去几十年中儿童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 A.维果茨基 B.赞可夫 C.皮亚杰 D.柯尔伯格 13.儿童身心发展中呈现出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再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4.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15. “人之初性本善”属于()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天命论

棍棒底下出孝子

回忆小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有挨打的经历。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很多名人也是被打出来的,被称作“百年出一人”的天才、世界“钢琴王子”的郎朗,他父亲郎国任曾经回忆:“平时,郎朗到点就得赶回家练琴。此次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让郎朗伴奏。郎朗回家迟到了两小时。郎国任一把拽住回家的儿子,揍了起来。越打火气越旺,他拿出一包药放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弹不好琴,别活了,你死了吧!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吧!郎朗眼里充满了委屈和绝望:我为什么要死?我没有错!这个9岁的孩子把药片朝墙上狠狠摔去,用头朝父亲撞去。” 着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他的儿子傅聪现在也是一位国际级的钢琴大师。傅聪幼年也是被父亲逼迫着学习钢琴,傅雷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他在楼上翻译作品,孩子在楼下练琴,中间稍有停顿,他下来抓着儿子的头就往墙上撞。 万幸的是,这两个被打出来的孩子成才了,可是被打成才的比例究竟有多高呢?现今的教育强调按孩子身心发展自然规律培养孩子,不能用暴力的手段,那样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但是很多人又说,那是外国人的一套,不适合中国人,老祖宗的家训,千百年流传,是适合中国社会的中国孩子的。 究竟是打还是不打,究竟棍棒底下能出孝子吗?作为家长,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过犹不及”不能单一地说哪中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 对孩子要不要进行棍棒教育? 当然是要的,但是必须要刚柔并济,一番棍棒之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她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必须接受惩罚,现在妈妈不惩罚你,以后走上社会,会受到更大的惩罚。孩子必须明白的是,父母的棍棒是爱的表现,不仅仅是通过暴力让他屈服。 陶陶4岁半了,我打过2次,一次是为了纠正她的一个毛病:无论跟谁生气,都会摔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很伤心很绝望的样子。跟她说了很多次都不能改正。那次是跟爸爸赌气,摔了我带她在苏州买的一个陀螺,非常痛苦绝望的样子,我是又心疼又生气,打了她几巴掌。然后,把她抱在怀里,问她,跟爸爸生气摔了自己最爱的东西是不是就开心了?她回答是不是;我就问不开心为什么还摔呢?她沉默;我又问,你跟爸爸生气,你觉得是自己不对还是爸爸不对?她说是爸爸错了。我说:“你看,既然是爸爸错了,我们应该惩罚爸爸,对不对?可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